|
登录后查才能浏览下载更多咨询,有问题联系QQ:3283999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住遨海湾
×
笑脸弥勒
1 }4 H Q4 z) Y* ]- [) C
- S0 {0 ]6 I1 j挂件中的佛,常取大肚弥勒佛的造型。它实际上是由一个叫契比和尚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据史书记载,契比是五代时期明州(今浙江宁波人)人,经常手持锡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游化行乞,故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相传他身形肥大,衣着随便,言行不拘小节能预测吉凶,知晴雨,神秘莫测。后来梁祯明三年,契比坐化,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造塔供奉。因此其成为解脱一切烦恼的化身。8 ~4 D5 a: X5 B+ H- `
Q( p; n6 Z' N* @0 }$ H& y+ ]" Y; @( l B
布袋弥勒的佛像,笑口大开,大肚包容,手握乾坤袋,显现出中国人民宽厚仁慈、乐观向上、助人为乐的精神。后人根据这尊佛像所包含着高度的文化内涵、艺术内涵,在其佛龛两旁又配了不少妙趣横生的楹联,可谓与佛像珠联璧合,相映成辉。布袋弥勒楹联之多,数以百计,举例如下:
! I8 O* \1 B! F; o9 w
' D+ Y9 j0 j! E) I$ g/ Z1 h% q- B; l b5 j" e: q6 t- w1 E
去过庙宇的人应该有印象,一进庙门,首先看到的是弥勒佛,一副笑迎八方客,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模样,而在他的背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一副严肃的模样。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享受天下人的供奉。弥勒佛热情随和,笑脸常开,所以来的人非常多,香火也很旺盛,可是他生性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无法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却成天板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前来供拜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巡查天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生出一计,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接待,笑迎八方客,而韦陀则作为寺院护法,铁面无私,锱珠必较,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以后,庙里果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7 t) W3 F8 d8 _: }5 x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论什么人、什么东西,均各有所长或短。扬长避短是每个人的追求,但是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完美。神佛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所以就要看用人者怎么用人,怎么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这正如武林高手,无需名刀宝剑,摘花飞叶亦可伤人,关键是看如何运用。管理之道,在于用人,用人用的好,用的恰当,必能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更糟。只有物尽其用,人用其能,方能达到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0 ]. ~% {; j4 K5 M6 \" X 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
* H# ~5 Y# n5 ]# _" l% r 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 y9 x4 k, w8 O" G2 u8 X+ s0 u
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
: q# L+ K B0 Y. t 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
9 O4 J6 O& }# [ 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 \- l/ x4 [7 e0 }* i: J1 R 呵呵,有意思吧 。万年寺的韦陀杵是放在肩上的,大寺庙啊。
2 c. }2 g5 D9 G: \3 `* A A; F: e6 f% _
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
" `1 }$ q% _. Q! F [" s) n( d 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
# V1 }: z `& t. C9 |+ R3 g 面向着寺院,以守护伽蓝(即道场之意)。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
# o( X8 a* L5 W2 M; K. Q 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1 j2 Y2 _: T7 i7 A, {8 Q
' b B+ a) {# O3 u! w9 ~) u
以下是相关布袋弥勒楹联
% P4 m( Q: _- k+ Q( S& [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河南洛阳白马寺)
+ I& P$ `! d( u/ d( J, T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南京多宝寺)' X* Z4 _( s3 [6 r4 ^
处己何妨真面目,对人总要大肚皮。(峨眉山洪春坪)
/ E7 \7 |# C# G8 e! @/ J. p$ g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 人总是有高有低。(乐山凌云寺)& T$ c+ V, d1 [+ `0 \; V- @- v
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济南千佛寺)( N" D$ d) T3 X
日日携定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 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福州涌泉寺)
! a" [. z. m+ {( K. h/ d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经年袒乃腹,看胸怀洒脱,却是上乘。(北京海会寺)
* i' M+ t2 t. e* s% Z 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山西五台山)9 F1 }! A3 N/ ?+ v7 s
笑对山川,喜解人间烦恼事;欣纳天地,乐装宇内古今愁。(辽宁辽阳龙泉寺); u) ?9 J# c9 W: ^0 L
皆大欢喜,春风满面常开口;了无挂碍,世态撩人不改容。(上海静安寺)
# E: i8 t# h, w% q/ |1 |. N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上海松江西林寺)
* | _9 a: L4 a H+ p+ H: m! d1 j% h 佛前都是有家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腹欢喜;世间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含。(上海宝山净寺)
8 \3 U$ E4 ]7 H8 A7 \ r 大肚能容,包罗万物;开口便笑,和气一团。(江苏常州天宁寺)
v! T, p, O {4 V0 r 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江苏仪征隆觉寺)
/ \& |6 Z7 N6 x( o, N# x 看一般人时往时来,我笑有因真可笑;这两个字曰名曰利,你忙无甚为谁忙。(江苏吴县灵源寺). t& a' u/ W4 R) \( \
大肚皮包藏古今;一笑后度灭人天。(江苏邳州徐塘三圣庙); d" Q, L, k; P8 f* k7 B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着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坦荡荡载布袋中,休论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 腹,与斯世同庆升平。(江苏扬州兴教寺)
% `" {$ ]8 q+ X- o 仅尔辈使阴谋,放开大肚皮容物;凭自家寻乐境,便取笑面孔对人。(江苏扬州兴教寺)
- ], I: J# F5 N5 m 深具慈忍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诸事;广结欢喜缘,满腮含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江苏高邮护国寺)6 ]+ g( o' U" N! ~( U
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若大,个人收尽乾坤。(安徽九华山、福建莆田广化寺)
$ P! m- Y# D, ]% J 笑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安徽九华山)6 h4 n+ h& r% T4 @; B9 `, {; ~
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山东济南兴国寺)
1 k! e/ P- B5 W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杭州灵隐寺)
4 K. Q- t1 _; S/ f' G2 X 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事;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宁波天童寺)
6 ~6 C, Q. x, |1 F 山门冷烟,总见他欢天喜地;布袋空携,却剩得大肚宽肠。(宁波阿育王寺)1 \. I' b$ y" a- Q3 f: K
奉化长汀,古出布袋和尚;四明雪窦,今为弥勒道场。(奉化雪窦寺)
4 Q s! I, N3 S- L2 _( Z! v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停之含笑,动之含笑,开颜含笑,相见有缘。(奉化雪窦寺) r7 z( J. t* x4 \, y4 k( a; W
曾作岳林布袋僧,袒胸露腹,冷坐山门,何其欢也;此为兜率慈心佛,严妆盛服,深居院内,不亦乐乎。(新昌大佛寺)6 D6 _) Q; H) f" X+ K* h
大肚中包藏世界;一笑后吐出乾坤。(江西铅山峰顶寺)3 y- a! s2 a3 P
大肚纵能容,也不容瘴气乌烟、贪赃枉法;慈颜常带笑,最可笑虚情假意、欺世盗名。(湖南醴陵护国寺)
/ C/ B* c( r# Q& I- w 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可言。(云南丽江喜祗园弥勒殿)
+ O$ k9 V) @/ X2 w; A5 P7 t 升平盛世,笑容满天下;开创乐土,肚内藏乾坤。(云南巍山观音殿)
- M/ O7 v% G$ M6 H 慈颜一笑了千事;大肚三通行万船。(甘肃甘谷蔡家寺)
/ Z( ^/ Y z d9 e Y9 s) j 人人大肚皆为我;事事宽心不管他。(澳门)) `; Z- h$ a! W2 n" ^& K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台湾台南开元寺)
0 E C% N) k$ q- w5 }& w' r# D! T+ f. ]5 l& ]! N) `$ }8 c; T# N
弥勒佛的生日---龙华会·浴佛节
5 i( U; J/ F$ d" _" [+ P4 b 龙华会浴佛节的时间在农历四月初八,此日也是弥勒佛的生日。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色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唐代刘长卿也留下诗句:“支公去已久,寂寞龙华会。” - q7 n# O3 r; }: Q9 f
据传,弥勒佛本来是释迎牟尼的弟子,但他先于其师而入灭,上升到兜率天内院(后称“弥勒净土”)作“补处菩萨”,即“未来佛”。弥勒佛入灭之时,释迦牟尼佛曾“受记(预言)”,说他要在兜率天住四千年(相当于人间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然后下生补登佛位。下生之后,将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其后,弥勒将遵循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华林园里的龙华树下三番说法,度脱上、中、下三种根基的众生——这就是佛教寺院传统的龙华会的“渊源”。 4 h! i' }& q& G+ i) N& I- } F
弥勒佛本来的塑像是眼观鼻、鼻观心,摒绝情欲,超凡脱俗,一副庄严法相。中世以后,怎么变成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了呢?其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 \) \, t) Q* S! R3 k
说是五代后梁时,有一个叫契此的胖大和尚,言语无常,面带笑容,常背一只口袋在街上游逛。他行为怪异,能预测风云;天要下雨的时候便预先穿湿布鞋,夭晴时则穿木屐。他常常把口袋里的东西统统倒出来叫人看,知人祸福,每言必中,人称“布袋和尚”。
/ ]" V; o7 y j& L 《梁高僧传》、《五灯会元》、《二浙名贤录》等还作了这样的记载,说这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是1100余年前浙江宁波奉化人。家住长汀,由农民张重大抚养成人,后在奉化大桥镇岳林寺出家。这位和尚不守戒律,常携一布袋流动化缘……。蒋氏的远祖蒋宗霸(摩诃居士)曾拜他为师,跟随他云游三年。梁贞明三年(917年),布袋和尚坐于岳林寺东廊的磐石上圆寂,肉身葬在封山(锦屏山)的中塔寺。圆寂时他曾留下偈语: 2 v$ `$ l2 W4 y0 M
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 A# H; _# N! E1 @ 人们从偈语中悟出: & m5 O! O, g% S0 @. r
噢,他啊,原来就是弥勒的化身!
, G. S% a, `; M2 G% s8 H 相传北宋时,才把他大肚笑脸的形象塑为弥勒全身。……后来的人们又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大肚弥勒佛不断地进行改造:如在大肚弥勒的身边塑几个和他戏耍的小儿,称“五子戏弥勒”,不孕的妇女常向他祈求子嗣,这也就是所谓“送子弥勒”。 6 e6 z Z# H/ P; S- O0 w9 Y5 x: [; l
……时至今日,大肚弥勒佛的小塑像还常被人们置于案头几上,用以迎合国人的中庸隐忍处世哲学,消释生活中的怨怒忧愤。有人以效弥勒作下“至理名言”:
# h+ W! d2 {8 p4 H 退一步,海阔天空;
7 a3 _7 B, Z/ [. W3 w, Y% k 忍一声,风平浪静。
$ ?3 J8 p; X# }9 s 当然,人们更不会忘记天王殿挂在弥勒佛身旁那副令人寻味的处世联对: 7 A0 c8 V4 p/ K; r# l8 g+ t, A$ S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 _& |9 k7 f) Q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 i' [4 E( O0 k6 n7 a
记得八十年代的有一天,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来奉化溪口,见雪窦寺正在修复,提议建造弥勒殿,当即获传山长老的赞同;台湾某法师到雪窦寺朝拜,闻此消息,主动承担费用。现在,在奉化雪窦寺的大雄宝殿前新建了全国独有的弥勒殿。殿前竖起了一块石碑,上刻佛教“五大名山”,“大慈弥勒菩萨应迹圣地。”殿内有弥勒大佛一尊,重3.5吨,高3.6米,纯铜铸成,耗资17万元。计划还将塑造一千尊千姿百态的小弥勒围坐四壁,千尊弥勒,济济一堂……到那时: " Z: r0 O: L+ U T% q
四大名山添昆仲,弥勒道场雪窦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