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4-9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蒋经国提拔李登辉. Y# z) L; e7 k/ P" b
H; I7 i- G0 ~
/ J# U( C; W6 _' c
1980年代后期,蒋经国亲自授勋李登辉,李登辉恭敬肃立。蒋、李于1984年就任第七届正副总统。蒋在1983年、72岁前后身体状况就大不如前,因糖尿病而脸部呈现浮肿。蒋经国大量培植台籍人士进入中央ZF任职,并在1985年接受时代杂志访问时表示蒋家成员不会继任总统。李登辉是继谢东闵之后的台籍副总统,也是第一位台籍总统。4 t% Q; i* B5 w: y a
2 {# b# s2 L: p: o# I7 b+ ` z 香港演艺人员来台吊唁蒋经国" M" T0 g3 s+ h$ Q0 ^
* C5 B: }' C* @) K. Y0 k+ z
$ i. A! @5 y ~' m, Y5 ?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寒冬中猝逝。香港演艺界人士前来台湾表达哀悼之意。左侧四人,左起郑裕玲、冯宝宝、黄百鸣、袁洁莹。右侧六人中,右一张学友、中为周润发、右五钟楚红。1988年初,蒋经国病逝的消息来得突然,民众普遍感到错愕而悲伤。
& P& u' ?( F8 j7 d
) h6 s t9 c9 J y$ \2 [/ v- G 三代同堂
5 a; t9 }$ H: p! Z ) z: U0 f# q, o, h0 `9 Y! V, W! L
# _# w( u& X" _" n; E 1937年,蒋经国带着妻子蒋方良和一双儿女返回故乡中国。图中是蒋母毛福梅,两旁是她朝思暮想的儿子和洋媳妇儿。毛夫人把孙子蒋孝文抱在膝上,神情显得满足。蒋经国是有名的孝子,蒋介石娶宋美龄,曾令他耿耿于怀,为母亲抱不平。蒋方良仪态端庄,双足并拢,颇符合中国人对传统妇女所要求的含蓄典雅形象。1939年日本飞机蓄意轰炸蒋介石的奉化老家,以打击中国民心。毛夫人不幸罹难。* a# m: B. j" g: y& F# T
. U% b! F) e& o- w3 [- Y/ v9 I8 j 蒋方良生平
5 p9 Q7 p5 d8 x3 `! c+ H
: w- X7 }9 o, ]8 t' e4 H 1934年,在苏联乌拉山区,一名来自白俄罗斯的十七岁女工芬娜,结识远从中国前来的蒋经国,这段异国恋情,使少女改名「蒋方良」,从而也改变了一生。: w6 c4 V: M+ y$ Q1 ~& Q
! p [2 K2 Q% K! O- D: u4 x) `
蒋方良原名芬娜.伊芭奇娃.瓦哈李娃(Faina Epatcheva Vahaleva),是铁路工人的孤女,与姊姊同住,相依为命。自技术学校毕业之后,被派往乌拉山区的重型机器厂。1934年春,与任职副厂长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结识。尼古拉也就是蒋经国的俄文名字。4 ]. \, D) T( [# T5 G
, |: k x( Q5 W) G- k 当时的蒋经国,因为国共交恶,在苏联成为「人质」,并曾被苏共当局「下放」到西伯利亚。蒋经国思乡思母,情绪低落,遭跟监的同时,只有辛勤投入工厂生活来暂时忘却烦恼。芬娜在这个时候出现,爱情带给蒋经国莫大的安慰。1935年3月,这对异国恋人结婚。12月他们的儿子蒋孝文出生。1936年又添了女儿孝章。
" s2 }) M2 j3 b/ G % ^4 a3 l0 K5 v
1937年4月,芬娜的人生更有了转变,她远离故乡,和蒋经国回到了中国。蒋经国给她起了一个汉名「方良」。不仅如此,她必须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并且要适应丈夫的「太子」身分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 N/ j0 {% } e: e " t) {. H, P7 u% N9 {
1945年,蒋方良生下次子孝武。1948年,三子孝勇诞生。1978年蒋经国就任总统,蒋方良从当年的副厂长夫人,成为台湾的第一夫人。但是在生活上,蒋方良一直保持着低调,她鲜少在媒体露面,台湾百姓对她极为陌生。她与一位平凡无怨的主妇毫无不同,当丈夫经常加班或出差时,她只管把家庭照料好,虽有佣人,却常亲自动手洗窗帘。蒋方良和蒋经国一样,生活上不改当年在乌拉山区的简朴习惯。/ h7 { d0 e1 z+ @
" k$ T/ a; B4 N, i1 k j i
1988年蒋经国逝去之后,打击接踵而至,三个儿子的相继过世。1989年,因糖尿病长年卧病在床的长子孝文,患咽喉癌过世。1991年,患有慢性胰腺炎的次子孝武突然暴毙。1996年在12月的酷寒中,蒋孝勇在病房与母亲永别。
, o0 `$ r* `$ V+ k. o+ A4 T$ G
9 h' E+ Y) y7 R 2000年,与蒋方良亲如姊妹的佣人「阿宝姐」,在服侍蒋方良五十多年后,回到大陆定居,蒋方良为此情绪低落。她的女儿孝章则长年定居美国。众所同情的,蒋方良是一位痀偻孤寂的孀妇,似乎只有在1992年当她接见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正、副市长,才是她神情最开心的一天。- u6 R( R; d9 f. h, R+ B
5 k' x' u0 Z+ o: Q
4 E* F; ]6 S5 b; p4 w. I, j. |6 [) c
穿上旗袍的洋媳妇儿3 x4 R, m$ y2 k- X
. G3 F" M. j4 X! m h' z5 p W' ~
" J( c, v- M$ l9 n( x9 q 图为1944年结婚九周年留影。中国人说「嫁鸡随鸡」和「入境随俗」。蒋方良来到中国后,学会了国语,而且还是宁波口音。图中她的发型反映当时西方的流行趋势,衣着则充满中国味,以旗袍造型出现。人生境遇的奇妙,从蒋方良身上充分流露。她从未想过她会爱上一个异国男子,也无法想象对方是中国领导人之子。2 y& p7 N" h1 \6 F
1 \7 a( h5 } X2 s2 p8 w- f两小无猜
2 }2 I1 s" q8 @
- j* b$ g1 i+ `5 l ( Q" f/ z; q. @" t8 F( x
1935年前后,蒋经国夫妇在苏联时期,前往海滨渡假。蒋经国这时年约二十六,体格结实。蒋方良穿著泳装,和蒋经国手拉着手,颇为甜蜜。蒋方良来到中国后,据说有次穿泳装在河里游泳,引起邻居侧目与议论,毛夫人只好劝她下次可别这样。后来毛夫人买了一座美人鱼雕像放在家里,告诉蒋方良看看就好,不必真的去游泳。
5 {; r: E# s3 x* V4 j! e1 V4 y' ~& z; Y* E0 E3 b* C5 Y3 j4 g1 Y
少女时代的蒋方良
( m# ^, u1 H' j% v6 w + {* p0 {+ P3 P+ p5 d# a
4 h! H$ T* }' Z9 r% P! d
芬娜打着两条辫子,辫子上用布料打着两个大结,极为清纯。蒋经国是副厂长,但原先互不相识。据说他们的认识源自于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一天夜里,蒋经国加班后离办厂,回宿舍的路上,惊见一个大汉阻挡一个女孩的去路,意图伤害。蒋经国赶上前,救出这个金发碧眼的女孩,她就是芬娜。
! f+ i% C* j; i5 p, \3 b
+ ^7 j6 a& i" c7 _ v 与姊姊相依为命" ]. Z. T2 {8 E. c5 b: Z9 W" C0 f
7 M& T" ?, Y: ^1 G: x& V! f, Z
8 z( A" x. @- f) \- m8 w/ k
芬娜的父母早逝,与姊姊安娜(图左)住在一起。芬娜从技术学院毕业后,被分派到乌拉山区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是名女工。芬娜与蒋经国结婚时,蒋的月薪是七百卢布,并分配到一户两个房间的公寓,生活状况还不错。后来蒋经国一度因政治原因被革职,夫妻俩带着小孩,却仅靠芬娜的微薄薪水过活。
, M4 \1 q6 M/ d " q, @* p8 x/ n8 v( Z. n! k6 ]
4 D5 ^8 w: r0 O
充满期望的眼光# I+ r, h# ]$ ?$ c( ]* o! D
+ b2 g0 v+ F1 V, M" Y ' g( J# \* X- g. J
芬娜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眼光。芬娜认识蒋经国,爱情滋润着这名孤女的心灵,也滋润着异国游子蒋经国。蒋经国当时被苏联视作一颗棋子,苏联把他扣为「人质」,不准许他回中国,并严密监视他。来到乌拉山区任职之前,他曾被「下放」到西伯利亚,自称过的是「流亡生活」。这段暗无星月的日子中,芬娜抚慰着蒋的心情。
/ N. A* P( ^5 ?
3 X+ t2 F7 d% W4 U. y4 k' z 1942年的蒋方良( E; e, N' p8 k: r
9 C8 I- s; y) y# b
3 L) J u- O# M! ?8 i3 Y2 H 蒋方良来到中国五年之后的留影。当时也是八年抗日战争的第五年,前方的战事「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如火如荼。远在欧洲战场,蒋方良的家乡也受战争摧残,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1942年展开惨绝人寰的「斯大林格勒攻防战」。
6 O0 d# j8 f+ S' R) k/ V! a1 \
$ Q% d' W0 k, R- Y9 d: O$ s+ ^- }* H4 `) E& N& Y
悠闲自得* C! ^+ @ ^6 E& V# P
# f* ^8 s1 I6 s- [7 O
& r- s5 R* W( ^# i6 v 这张照片摄于1950年代。朴实淡泊,是蒋方良的写照。据七海官邸的侍卫官李祖怡表示,蒋方良自己过得朴实,但逢年过节总替他们招呼福利。已退出国民党的前高雄市长苏南成在电视节目中说,蒋家的老沙发椅,坐下去时还会凹陷。蒋方良在生活上,不像宋美龄需要一群人侍奉,遇事不愿央烦他人。
( Z3 R* j- s& a; H p! j- T
$ e8 {6 X5 P( p$ x$ s1 R7 u带领妇联会关怀三军托儿所
. Q. j8 q! @3 M1 g4 M- I+ ?. X2 _ . B7 R, e% l, I. c& d2 p: ?/ k C
+ J. u b9 t8 ^+ n. Q: n
摄于1950年代。蒋方良一见孩子总格外开心。图为来台之后,她率领妇联会同仁,前往三军托儿所倾送爱心。蒋方良也常带着自己的孩子主持许多幼儿活动。蒋方良曾是妇联会主任委员。妇联会的全名是「中华妇女[被过滤]抗俄联合会」;在这一「[被过滤]抗俄」的标语下,蒋方良以阳光般的笑容化解她乡愁的尴尬。" l$ Y3 f6 w) P% ~8 s& s9 ]! @' g
7 N U. v2 t/ ?- m[山地姑娘」蒋方良2 V# O" S [3 H- `( ]/ I; V5 z& k1 k
/ [. ~( q' C7 x6 x4 V p
_: B. R9 \. l0 A& d 1950年代,穿上原住民服饰,打着赤脚,蒋方良来了一段原住民的歌舞。蒋方良有着俏皮活泼的一面,在她的故乡,舞蹈也是普遍联络感情的方式。大家都知道蒋方良早已中国化,照片中的她更原住民起来,耍宝镜头颇令人新鲜有趣。, U5 D+ x' O9 ^ z1 M0 w/ y
1 T5 y1 [: H) }% n/ }& C 酒宴上的欢喜: B) ]& J1 k- }0 e0 U4 m
7 G; R. P! P; k3 J5 V9 D- {( K
% Z* z: v9 C" u' m: ?
190年代,与妇联会同仁聚餐,蒋方良接受敬酒,一团融洽。蒋方良对媒体虽一贯低调,但这不表示私下的她呆板乏味。在妇联会同仁的眼中,她是个极好相处的活泼大姊。0 f5 s% a E/ L) b" d) f
" p# s1 c7 O0 D# p0 `* P* U 和蔼亲切的笑容
5 W, ?5 c8 R6 J! T, E; H& @. X* q ]( W5 c0 m& I# l" Z
# |2 _( \7 k4 c, ^ 1950年代,亲自驾车,享受速度的自由与乐趣。5 n* d5 M0 F" }: N
$ B5 a5 h* ~2 V/ V+ l
平凡的中年夫妇
3 d% d" b5 _# y8 T/ m" \ ' F8 K1 W# V" o! L; q# T
. n: R/ |% z, }5 k' u
1950年代的这张合照很有夫妻脸。这一对夫妇分属不同国籍与血统,脸型轮廓自而不同,但是长期相处以来,气质与默契的相互熏陶,却让他们极有夫妻相。他们平凡可亲,毫无矫情与骄气。( `. E! N9 d. U3 x4 F7 p7 N8 U# ^
( Z" T/ G, H3 g; a" g/ |0 b/ s) U0 b. `
0 L& j9 e" I% A: D 美丽的岁月4 e2 S: b) }% d7 e7 X2 M& X
, e }# v" L& o7 |% B: N
' C. f# o+ X* x 时光流转,照片志忆。摄于1950年代。
" Z$ w1 B& s5 I3 x
! k: r( F) F3 V 生活的情调! B- o. {. V' T2 T( I
, p. J/ V7 N; ?. x3 t7 S: d- R
% A+ ?) F, @; M" W
典雅雍容的一张。摄于1950年代。
; N" P: t$ x! [8 m8 n M4 ? Z: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