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5-3-22 23:39:00

广东De无文化

<P>    古今以来,广东一直被视为文化沙漠,除了伦文叙,好像并没有出过什么文人志士,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古迹.更是少有皇朝在此建都.
   不过,风水轮流转,历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北方长期战乱,给广东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改革开放,也让广东人富有起来.于是呢几年在文化上广东人也开始有所"悔改".....大兴土木去整理一些少有的文化遗产,像广州北京路的几块古道也罗几十万元的玻璃保护着.....
    有时候我会想,即然自已先天不足,就无必要打肿面去充大头鬼了,罗马吾系一日建成的,文化是千年的修练,广东应该去培养自已的特色文化.而不是依靠金银埋积的人造景观充数....好似粤剧,粤语说书....等应大力去推广.....,好似香港锦的弹丸之地,根本就系无咩名景古迹,但其歌唱,电影业就占了总体经济的一大部分.....</P>
<P>   我怀念像楷叔,黄俊英等一代的艺术家,同日又觉得呢几年文东的文化界好像无咩让人欣喜的新秀,依家广东各地暴发的ZF正"努力"地去做的形像工程....对长久的文化推广显得不太着力...希望ZF在经济上向香港等地睇齐,文化也一样...</P>

发表于 2005-3-22 23:43:00

<P> <B>怀念楷叔</B></P><P><B>万人空巷收听楷叔《杨家将》 </B></P><P>    广州市民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北有刘兰芳,南有张悦楷。对如今的小字辈而言,或许多数人不知道收音机曾经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带出过“魔盒”魅力,但在多数老广东人的眼里,楷叔的声音和形象,已在心中凝成了可以回旋流淌的记忆。在人们还不知卡拉 O K、VCD为何物的上世纪70年代,楷叔开始在电台播讲故事,他的《三国演义》、《杨家将》、《小李飞刀》,曾经迷倒了众多“马路游客”,万人空巷只为收听楷叔的《杨家将》成了当时一道特殊的景象。见不到张扬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也没有激昂的锣鼓配音,楷叔凭着他那口浓重的粤语乡音,把故事里的男女老少各个角色都描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可以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整整几代人是听楷叔讲古长大的,而张悦楷也因此成了名人。
<P><B>楷叔“讲古”竟是业余爱好 </B><P>    如今记者在广东省档案馆的库房,惊奇地发现了楷叔的讲古稿,叠起来足足有一个成人高,从《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到《信是有缘》、《红尘无泪》,乃至《晚年的毛泽东》,都被他亲手写成了讲古稿。随手翻开其中一本《水浒全传》的手写稿,记者看到楷叔在手稿里还特别标注了对讲说语气的说明,从“骄气横溢”、“稳重不急”,到“极悲愤”、“圆滑地”以及“决断”、“快活”等等。这是一代“讲古大师”留给后人的“口头文学”教材,这字里行间处处凝聚着楷叔的心血。楷叔夫人何蕴华女士回忆说,讲古只是楷叔的“业余爱好”,这一切都是加班加出来的。
<P><B>楷叔“讲古”救活一个厂 </B><P>    何蕴华女士还向记者讲了“一生一死”两则和楷叔讲古有关的故事。
<P>    由于听故事的人多了,微型收音机一下子成了热门货,位于越秀区法政路附近一家街道办的有机玻璃制品厂竟然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记得那是1982年,当时这家有机玻璃工厂积压严重。微型收音机的热销一下子带旺厂家。厂里连忙将大量的有机玻璃用来生产收音机的外壳,楷叔的“古”为厂家赚了一大把。
<P>    还有一次,在广州一个五星级宾馆的高楼的装修工地现场,为了赶听每天中午12时30分~13时的《杨家将》,一位工人担心来不及开收音机,竟然想从工地窗口外墙跳到另一窗口,不小心却失足摔到楼底地面当场不治。
<P><B>   《萧十一郎》成楷叔绝笔 </B><P>    在楷叔书房办公台上的一本书稿上,记者看到一则令人感动的留言:“做不成这本小说了,再见!”旁边还注上日期:“1997年2月12日中午”。
<P>    书稿是古龙的《萧十一郎》,这是一个凡人的绝笔。何蕴华女士回忆,楷叔并未完成的最后一本讲古书稿,由于当时已重病入院,他再也不能全文改写了,而只能在书上附纸条加注。
<P>    何蕴华女士告诉记者,也许是出自某种预感,病逝前不久,从不远游的楷叔在最后突然提出想要到南京、苏州等地走一趟。讲了几十年的故事,许多都与这些历史古迹有关,他要亲自走一趟。
<P> <B> 楷叔曾想改行演哑剧</B>
<P>    在张悦楷的书房,记者看到他生前的一则随笔,特摘录如下:
<P>    我是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凡人,和老百姓一样毫无特权可享。逢年过节,到粮店排长龙买油买糯米;踩单车驮着石油气罐去买气;十天有八日做住家男人,挽着藤篮去买菜,因为面皮薄,不会讲价,常常买贵菜;还经常被人“呃”(讹)秤。
<P>    我喜欢热闹,嘻嘻哈哈,一班人玩得开开心心,我也喜欢沉静,深夜里独个儿坐着,啜着茶,好像在思索着什么,又好像什么也不想。孤独也有其凄清的美。
<P>    我没有宏图大计,可说是胸无大志之人。只能见一日做一日,有一样做一样。我是十足十的广州人,工作*把口,广州话是我的生产工具。我演话剧、上电视、讲古、讲相声都离不开广州话。现时报上陆续有文章鼓吹广播、电视的节目都应以普通话为主,事关重大,对此我自然不敢妄加反对,惟有静待鄙人艺术生命终止之日的到来。但又不甚甘心,终于想出一招,学做哑剧。他日鄙人之哑剧如有成,岂止在中华大地上自由驰骋这样简单,简直可以飘洋过海,扬威于异国舞台赚其外汇矣!妙哉哑也!
<P><B>    张悦楷生平简介 </B><P>    (1925.09~1997.05)
<P>    广东话剧院著名话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50年弃工从艺,加入华南人民剧团。1957年夏被调回广东话剧院。
<P>    张悦楷一生多才多艺,除话剧舞台之外,还擅长说相声及说书(讲古)。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了《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等长篇故事。他的语言流畅清晰、声音富于表现力,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倾倒了两广粤语地区的听众。1997年5月24日在广州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2岁。
<P>    <B>名人档案见证广东历史 </B><P>    自1996年广东省档案馆名人档案征集工作正式启动迄今,已收集到广东200多位政界、军界、工商、科技文教等社会各界著名人物的档案材料共7千多卷(件、盘),成为研究我省近代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P>    5年来征集到档案材料包括名人的手稿、日记、信函、照片、证书、字画、录音等。其中较珍贵的档案资料有:孙中山的照片、齐白石的画和郭沫若的题词以及陈序经70多年前复旦大学毕业证书等等。据了解,为了加强对名人档案的保存和管理,由省ZF直接投资2.4亿元、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广东档案大厦将于明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
<P><B>    讲古艺术面临危机 </B><P>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电台讲故更多是重新播放过去录下的节目,而且也越来越少了。而过去曾经活跃在广州几大公园的“老讲古”,也随着被称为“最后一位民间专职讲古佬”颜志图去年3月份从市二宫大钟楼舞台的淡出。据颜志图介绍,广东说书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是广州“讲古”的全盛时期,那时候有说书学会等民间“讲古”机构,几乎每个公园都有讲故坛,一个晚上下来整个广州起码有十几场。文革期间,许多团体都解散了,改革开放初期,“讲古”在广州得到复苏。但如今,“讲古”这一民间文化活动正从我们都市的街心中消失,这应该是广东文化界应当关注的。 </P><P>
</P>

发表于 2005-3-22 23:45:00

粤语相声是岭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有着与一般相声相同的喜剧效果,又具备岭南特有的浓郁地方特色,多年来深受广东观众的喜爱。就近年来粤语相声的发展情况,记者昨天采访了著名相声演员黄俊英。

<P>  粤语相声是1958年从北京移植过来的,初时许多段子都搬自北方。早期,广东并没有专门的相声演员,李丹红、吕锦兰、关心民、区少佳,张悦楷、林兆明、吴克、蔡传兴等都表演过粤语相声。后来,黄俊英与杨达搭档的“梦幻组合”名噪一时。1983年5月,黄俊英、杨达、林运洪和崔灵霄牵头成立了“广州相声艺术团”,何宝文、邹智雄、郭逢凯等也加盟其中。 </P>

<P>  粤语相声的代表人物黄俊英,已从艺近50年,素有“羊城笑星”的美誉。黄俊英说,目前粤语相声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后继乏人——弟子虽然不少,但能独当一面者却寥寥无几。如陈坚雄、刘珂等后起之秀,尽管其表演功力也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但其社会影响力却远远不够。其实,这种状况存在已久,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去年,黄俊英病了两个月,结果广州相声艺术团在那段时期竟然没有演出。原来,当观众发现没有黄俊英的表演后,便一概不卖账,也无心再去观看该团其他演员的精彩演出了。 </P>

<P>  那么,导致粤语相声后继乏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P>

<P>  ZF扶持力度不够 </P>

<P>  据悉,在相声艺术并不特别兴盛的澳门已经成立了一个粤语相声学会,而广州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相声学会。其实,早在1983年,以张悦楷、林兆明、黄俊英、杨达等笑星为首,广州相声界曾经创办了一个“广州市相声艺术学会”,但它只维持了6年便夭折了。原因是,当时广州民政局对民间团体提出了“须有一定的驻会人员、固定的办公场地和交纳一笔注册资金”等条件。这些条件对于钱囊羞涩的相声学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境况窘迫的广州相声学会无疾而终。 </P>

<P>  新人成才须经多年磨炼 </P>

<P>  相声艺术不比唱歌演戏,相声演员不能凭运气和外貌一举成名,而必须经过多年基本功的打磨。以黄俊英为例,他先后师从罗品超、陈萍佳等学习粤曲唱功,传统艺术功力扎实,舞台表演经验丰富,表演相声四法“说、学、逗、唱”时分外得心应手。黄俊英说,对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而言,天赋是很重要的。如何适当地掌握相声表演中“无节奏的节奏”,如何成功调动在场观众的情绪,除了具备充足的表演经验外,往往更取决于演员的天生悟性与临场发挥。就这一点来说,培育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P>

<P>  新演员难被观众认可 </P>

<P>  就目前他们已培养的一批年青的相声接班人而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都不差,然而,或许是机遇未到,这群相声新星迟迟未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尽管黄俊英等前辈也曾带着他们演出了许多场次,期望能让观众更熟悉更支持这些新面孔,可惜效果却不如人意,人们还是喜欢把目光聚焦在已成名的演员身上。(张燕驰 邓婕)</P>

超级战龙在野 发表于 2005-3-24 10:16:00

<P>其实别人认为广东无文化是对广东的偏见,领南文化在清朝和民国期间很盛行,不过一直都受到中原文化排挤,这是对领南文化不公平的。</P><P>广东也有很多较出名的古迹,如深圳的宋少帝墓、虎门炮台、新会崖门宋元两军最后决战的古战场。</P>

橙色风暴 发表于 2005-6-30 00:05:00

我有种感觉,觉得呢个社会嘅精神文明远远跟唔上物质文明嘅发展步伐,但都仲希望唔系背道而驰

小渠 发表于 2005-7-9 19:14:00

<P>我都有甘的感觉。我去过甘肃,系果度的人文气息真是同广东好吾同架。</P><P>甘肃的人一般都好纯朴,人都好好架,为人又好。总之成个人俾人的感觉就是好吾同拉。</P><P>《读者》呢本杂志的总部就系甘肃兰州。</P><P>系文化方面或者我地应该好好向西部学下拉。</P>

lesion 发表于 2005-9-14 13:54:00

<P>点解话广东无文化呢?</P><P>你地落黎广州睇下!睇下几多外省落黎广州真系个个丐吃甘款,你话距地有无文化,仲有广州好多犯罪既人外省占85%呀!</P><P>我真系唔想讲!!!</P>

我就系我正版 发表于 2005-9-17 00:10:00

<P>楼上~~你再理解一下文化呢个词先啦~~</P>
<P>再分析下中国既人口状况</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7 0:11:22编辑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De无文化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