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楷叔 万人空巷收听楷叔《杨家将》 广州市民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北有刘兰芳,南有张悦楷。对如今的小字辈而言,或许多数人不知道收音机曾经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带出过“魔盒”魅力,但在多数老广东人的眼里,楷叔的声音和形象,已在心中凝成了可以回旋流淌的记忆。在人们还不知卡拉 O K、VCD为何物的上世纪70年代,楷叔开始在电台播讲故事,他的《三国演义》、《杨家将》、《小李飞刀》,曾经迷倒了众多“马路游客”,万人空巷只为收听楷叔的《杨家将》成了当时一道特殊的景象。见不到张扬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也没有激昂的锣鼓配音,楷叔凭着他那口浓重的粤语乡音,把故事里的男女老少各个角色都描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可以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整整几代人是听楷叔讲古长大的,而张悦楷也因此成了名人。
% \- ]! t. F' v+ C+ N1 t 楷叔“讲古”竟是业余爱好 如今记者在广东省档案馆的库房,惊奇地发现了楷叔的讲古稿,叠起来足足有一个成人高,从《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到《信是有缘》、《红尘无泪》,乃至《晚年的毛泽东》,都被他亲手写成了讲古稿。随手翻开其中一本《水浒全传》的手写稿,记者看到楷叔在手稿里还特别标注了对讲说语气的说明,从“骄气横溢”、“稳重不急”,到“极悲愤”、“圆滑地”以及“决断”、“快活”等等。这是一代“讲古大师”留给后人的“口头文学”教材,这字里行间处处凝聚着楷叔的心血。楷叔夫人何蕴华女士回忆说,讲古只是楷叔的“业余爱好”,这一切都是加班加出来的。 ( S% d5 ?, i; H; J/ m
楷叔“讲古”救活一个厂 何蕴华女士还向记者讲了“一生一死”两则和楷叔讲古有关的故事。
, a, ^" x; M0 ~1 N 由于听故事的人多了,微型收音机一下子成了热门货,位于越秀区法政路附近一家街道办的有机玻璃制品厂竟然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记得那是1982年,当时这家有机玻璃工厂积压严重。微型收音机的热销一下子带旺厂家。厂里连忙将大量的有机玻璃用来生产收音机的外壳,楷叔的“古”为厂家赚了一大把。 5 d: D) o! b6 t' q* C: _' Q
还有一次,在广州一个五星级宾馆的高楼的装修工地现场,为了赶听每天中午12时30分~13时的《杨家将》,一位工人担心来不及开收音机,竟然想从工地窗口外墙跳到另一窗口,不小心却失足摔到楼底地面当场不治。 ; H" {0 t5 _# |# L& _6 T$ L+ r
《萧十一郎》成楷叔绝笔 在楷叔书房办公台上的一本书稿上,记者看到一则令人感动的留言:“做不成这本小说了,再见!”旁边还注上日期:“1997年2月12日中午”。 ) V& Q- g) b/ J5 `+ \
书稿是古龙的《萧十一郎》,这是一个凡人的绝笔。何蕴华女士回忆,楷叔并未完成的最后一本讲古书稿,由于当时已重病入院,他再也不能全文改写了,而只能在书上附纸条加注。 $ s2 S1 r o/ n) y/ _
何蕴华女士告诉记者,也许是出自某种预感,病逝前不久,从不远游的楷叔在最后突然提出想要到南京、苏州等地走一趟。讲了几十年的故事,许多都与这些历史古迹有关,他要亲自走一趟。
( b( `$ ]; l8 p" t: R6 n' u" L 楷叔曾想改行演哑剧
7 I( j! t5 P& o( v 在张悦楷的书房,记者看到他生前的一则随笔,特摘录如下: ; k: Z% }# N( ^, r+ I
我是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凡人,和老百姓一样毫无特权可享。逢年过节,到粮店排长龙买油买糯米;踩单车驮着石油气罐去买气;十天有八日做住家男人,挽着藤篮去买菜,因为面皮薄,不会讲价,常常买贵菜;还经常被人“呃”(讹)秤。
: r3 S- R K! ]( e/ y7 u2 ]( e5 C3 s: V 我喜欢热闹,嘻嘻哈哈,一班人玩得开开心心,我也喜欢沉静,深夜里独个儿坐着,啜着茶,好像在思索着什么,又好像什么也不想。孤独也有其凄清的美。 - G/ N \! m' ?- I, H
我没有宏图大计,可说是胸无大志之人。只能见一日做一日,有一样做一样。我是十足十的广州人,工作*把口,广州话是我的生产工具。我演话剧、上电视、讲古、讲相声都离不开广州话。现时报上陆续有文章鼓吹广播、电视的节目都应以普通话为主,事关重大,对此我自然不敢妄加反对,惟有静待鄙人艺术生命终止之日的到来。但又不甚甘心,终于想出一招,学做哑剧。他日鄙人之哑剧如有成,岂止在中华大地上自由驰骋这样简单,简直可以飘洋过海,扬威于异国舞台赚其外汇矣!妙哉哑也! % f7 W) t* A1 R* f1 }) Y
张悦楷生平简介 (1925.09~1997.05) + K' h1 r! Y( K/ D: A; |$ F
广东话剧院著名话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50年弃工从艺,加入华南人民剧团。1957年夏被调回广东话剧院。
7 p3 G' f% V( _4 l( Y! p 张悦楷一生多才多艺,除话剧舞台之外,还擅长说相声及说书(讲古)。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了《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等长篇故事。他的语言流畅清晰、声音富于表现力,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倾倒了两广粤语地区的听众。1997年5月24日在广州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2岁。
+ S [; e+ u8 u7 i0 x 名人档案见证广东历史 自1996年广东省档案馆名人档案征集工作正式启动迄今,已收集到广东200多位政界、军界、工商、科技文教等社会各界著名人物的档案材料共7千多卷(件、盘),成为研究我省近代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5 F2 ^1 r) W7 Y1 V
5年来征集到档案材料包括名人的手稿、日记、信函、照片、证书、字画、录音等。其中较珍贵的档案资料有:孙中山的照片、齐白石的画和郭沫若的题词以及陈序经70多年前复旦大学毕业证书等等。据了解,为了加强对名人档案的保存和管理,由省ZF直接投资2.4亿元、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广东档案大厦将于明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 ! ]2 f7 ]. t( z# }
讲古艺术面临危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电台讲故更多是重新播放过去录下的节目,而且也越来越少了。而过去曾经活跃在广州几大公园的“老讲古”,也随着被称为“最后一位民间专职讲古佬”颜志图去年3月份从市二宫大钟楼舞台的淡出。据颜志图介绍,广东说书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是广州“讲古”的全盛时期,那时候有说书学会等民间“讲古”机构,几乎每个公园都有讲故坛,一个晚上下来整个广州起码有十几场。文革期间,许多团体都解散了,改革开放初期,“讲古”在广州得到复苏。但如今,“讲古”这一民间文化活动正从我们都市的街心中消失,这应该是广东文化界应当关注的。 8 ~- i+ z0 e& s; w
[em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