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查才能浏览下载更多咨询,有问题联系QQ:3283999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住遨海湾
×
& L$ c$ t" M$ X 四大罗汉 十六罗汉 十八罗汉 十大弟子
4 |: x8 T0 K1 ~! o: z 四大罗汉是最初受佛陀咐嘱住世不涅槃的佛陀门下四大弟子,他们是摩诃迦叶、君屠钵叹、宾头卢、罗云(罗睺罗)。《弥勒下生经》记载说:“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不入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东晋失译的《舍利弗问经》也记载说:“我去逝后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屠钵叹、罗睺罗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这四位罗汉同时受命住世,所以后人便将他们作为一组供奉。
5 s9 O5 L5 e: @& ?$ |& |- ? L 除四大罗汉外,佛经中还有十六罗汉受佛陀嘱托住世不涅槃的记载北凉道泰大师所译《入大乘论》载曰:“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布在诸处……守护佛法。”唐湛然《法华文句》也载曰:“准《宝云经》第七,佛陀记十六罗汉令持佛法,至后佛出方得入灭。彼经一一皆列住处、人名、数等。故诸圣者皆于佛前各各发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护是经,不般涅槃。宾头卢、罗云在十六数,却不云迦叶。”这两部经论都只提到宾头卢和罗睺罗两位罗汉,而未列出其余十四位罗汉的名字。现存汉译佛典中最早记载十六罗汉名字的是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住法记》)。难提蜜多罗是梵语Nandimitra的音译,意为庆友,是佛灭后800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高僧。《法住记》称,庆友行将入涅槃时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住处告诉了大众,遂有《法住诺矩罗尊者记》传世。现将《法住记》所记载的十六罗汉名字及住处抄录如下: 5 r: }& u/ s( g: T: z
1、宾度罗跋惰?(又称宾头卢),他率1000阿罗汉住在西瞿陀尼洲。据佛经记载,他眉毛修长,所以又有“长眉罗汉”之称。 9 p7 I) s8 y5 ?% X$ H0 |
2、迦诺迦伐蹉,他率500罗汉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 4 g y$ }+ y6 e, X0 t
3、迦诺迦跋厘隋?,他率600罗汉住在东胜神洲。
" w4 s$ c7 z: g, Y7 q 4、苏频陀,他率700罗汉住在北俱卢洲。
& ]2 p# h5 d. @8 G 5、诺矩罗,他率800罗汉住在南瞻部洲。
% J( Y2 p- u) m( i" z& d( O/ P 6、跋陀罗,他率900罗汉住在跚没罗洲。
3 I; e5 i: v& _5 K7 R& \ } 7、迦理迦,他率100罗汉住在僧伽荼洲。 , G+ W" x+ Z- F/ T) L
8、伐?罗弗多罗,他率1100罗汉住在钵剌蝗洲。 9 X1 }* t* r, E! k: Z
9、戍博迦,他率1200罗汉住在香醉山中。 + z/ l' N( X8 R3 n
10、半托迦,他率1300罗汉住在三十三天。 6 M, r4 ]) a: `6 X7 L
11、罗睺罗,他率1100罗汉住在毕利澈?瞿洲。
" M: R( G0 V6 |! } 12、那伽犀那,他率1300罗汉住在半度波山。 : |+ ? `. t/ P5 d, q
13、因揭陀,他率1400罗汉住在广胁山中。
j2 f% s! k1 H% v 14、伐那婆斯,他率1400罗汉住在可住山中。 * M' Z6 o! I- s1 L$ _
15、阿氏多,他率1500罗汉住在鹫峰山中。 , O2 G B: w3 j2 G! V/ L8 C
16、注荼半托迦,他率1600罗汉住在持轴山中。
. | w# M5 E0 x' } 十八罗汉 l% k( u6 z- y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的。据史料所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海南时,先后看到前蜀简州金水张玄所画十八罗汉图和五代贯休所画十八罗汉图,并都为之赋诗作赞。苏氏在给后者的赞文《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中列出了十八罗汉的名称。他们是:前十六罗汉与《法住记》所记相同,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是关于十八罗汉的最早记载。很明显,是苏氏所记中第十七位庆友尊者是《法住记》作者,不属受佛陀付嘱的住世罗汉;第十八位宾头卢是第一位的重复,将此二人与十六罗汉组合一起完全是没有道理的。正因如此,关于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引起了后人的种种推测与考证。 - X: d4 l. w/ u- z1 d. W: h! K8 B
? 北宋高僧志磐率先对苏氏所说提出质疑,并重新订正。他在所著《佛祖统记》卷33中将苏氏所记的庆友和宾头卢两位全部排除出外。他的理由是,庆友为《法住记》作者,虽证得罗汉果,但并未受付住世,不应在住世之列;宾头卢是第一罗汉的重复,不能反复充数。他提出第十七和第十八位应为摩诃迦叶和君徒钵叹,这两尊者方是正当名份受佛付嘱的住世罗汉。志磐的观点还是颇有道理的。
* E0 O- V h- B( \' [8 n6 d? 十八罗汉在元朝以后基本替代了十六罗汉的地位,佛教寺庙大雄宝殿中所供奉的多为十八罗汉群像。佛寺所供奉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一般是庆友尊者和玄奘大师。庆友是《法住记》作者,玄奘是译者,虽不是受佛付嘱的罗汉,但对十六罗汉的宣传都是有极大贡献的。出于纪念的意义,将他们与十六罗汉供奉一起是有一定道理的。今天大多数佛寺供奉的十八罗汉是这样的 , `1 F3 l# b; D" u8 f9 G& X
五百罗汉 ) W$ w K* T1 ^) ]. B/ B) L" I9 Q
五百罗汉是佛寺中供奉最为庞大的神灵队伍。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佛经中说法颇多。西晋竺法护所译《佛说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称,佛灭度后迦叶尊者率五百阿罗汉最初结集三藏。《舍利弗问经》中说,弗沙秘多罗王毁灭佛法后,有五百罗汉重兴圣教。《贤愚经》说,过去有一位国王想吃大雁肉,命令猎手为他张网捕捉。当时有五百只大雁经过,雁王不慎落入网中,猎手大喜,正要动手杀雁,只见一只大雁飞到网旁,守护雁王哀鸣不已,其他大雁也在空中徘徊不去。这一情景深深地感动了猎手,猎手就将雁王放走了。国王得知此事,发誓从此不再吃雁肉。后来,雁王成了释迦牟尼佛,守护雁王的那只大雁成了佛的大弟子阿难,群雁成了五百罗汉。
* n/ M1 }- ? n! D% l; o/ g: W 《大唐西域记》卷3也记载说,过去有五百只蝙蝠住在一棵大柘树内。一天,有一群商人停留于此,由于天气寒冷,便点火取暖。大火烧及柘树,众蝙蝠陷入火海之中。这时有一个商人在树下诵经,众蝙蝠虽为火困,因爱乐法音,不忍离去,全被烧死。后来,这五百蝙蝠因曾听闻佛法,悉托生为人。在人世,他们又同修梵行,最后都一起证得圣果,成了五百罗汉。佛典里诸如此类记载甚多。由此不难看出,佛经中的五百罗汉并不象四大罗汉和十六罗汉那样都有具体名称和真实生平。“五百”不过是佛经中表示多数的习惯用词。 * L' n; m! z+ Q/ k6 I+ R
1 T! I c4 J8 h, j. S 十大弟子 , t) J- B3 E$ j0 @! Y. I6 Z8 d1 \
十大弟子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常随释尊说法度生的10位著名出家弟子,他们是: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阿难陀、罗睺罗、摩诃迦叶、迦旃延、富楼那、优婆离、须菩提。这10位弟子都证得了阿罗汉果,形象都是方袍圆领的僧侣模样。他们通常供奉在佛寺大雄宝殿内东西两侧,拱卫应身佛释迦牟尼佛。下面对这十位佛弟子一一进行介绍。?
! e9 Z2 C# E3 Q 舍利弗——智慧第一
* D3 j3 @) p/ ~ 舍利弗是梵语′Sāriptra的音译,又称舍利子,出生于王舍城附近一个婆罗门教家庭。父亲是婆罗门教的大学者。因自幼受家庭熏陶,他对婆罗门教十分精通。长大后他与其亲友,也就是后来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连志同道合,一起在乡里传道授业,各自拥有数千门徒。一次他与目犍连外出旅行,路遇释尊的弟子马胜比丘,闻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之偈,产生了对佛教的信仰。不久,便率众弟子皈依了佛教。舍利弗未出家时已是很有名望的婆罗门教学者,他的出家使当时佛陀的声望与威德大大增强。舍利弗皈依佛陀后,“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称赞。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慧渊深广大而著称,佛经中称他“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辅翼圣化,聪明圣众”,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称号。 ! I! q0 D6 i9 o# _
舍利弗跟随佛陀达40余年,辅助佛陀弘法度生,对佛陀教法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他不忍看到恩师佛陀涅槃,请求先佛入灭,得到了佛陀的允许。入灭时,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同他的80老母见了最后一面,并为故乡人民作了最后一次说法,然后安祥进入涅槃。他的这一举动反映了佛教也是重视人间骨肉亲情的。
! j" W2 M S% K) {7 c 目犍连——神通第一
7 M6 b1 c. r0 A! k5 T" F/ M p 目犍连是梵语Mahāmaudgalyāna的音译,又称“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连”等名。他出家前与舍利弗同学婆罗门教,交往甚密,后遇马胜比丘而一同皈依佛陀。目犍连出家后,刻苦修行,修得非凡的神通本领。他曾以神通力量识破了莲花色女的诱惑,得到了佛陀的极大嘉许。他也因此在佛弟子中得到“神通第一”的称号。目犍连积极地辅助佛陀弘法度生,是佛陀一生弘法的重要助手。因此,佛陀称他与舍利弗为其弟子中的“双贤”。佛陀曾说:“此二人当于我弟子中最为上首,智慧无量,神足第一。”
2 a) Z5 I( x8 N( v$ a9 V+ w6 K7 y& N 目犍连还是佛教里重孝道的典范。据《目连救母经》记载,目犍连曾以神通力量,得知其生母因生前造大恶业堕入地狱,受大苦难,而求助佛陀。佛陀告诉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以百味饮食置盂兰盆中,供养出家僧众。目犍连依此而作,终使其母得救。后世依此方法为亡灵超度,并形成“盂兰盆会”节日。千百年来这一节日在佛教及世俗社会里盛行不衰,目犍连也因此驰名古今。 : a H" `) o( O: [- o, A
阿那律——天眼第一 3 ]+ M( f- S, P3 {2 V' v
阿那律是梵语Aniruddha的音译,意为“如意”、“无贪”、“无灭如意”。佛经中常称“阿?楼陀”。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叔父甘露饭王(即白饭王)的儿子。佛陀成道6年回到他的家乡迦毗罗卫城弘法时,他随佛陀出家。在佛弟子中他以“天眼第一”著称。他得到这个神通还有一段很不光彩的历史。有一次,阿那律听佛陀说法,因疲倦打起瞌睡,佛陀发觉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为此,他深感惭愧,发誓从此不再睡觉,精进修道。经七日七夜,他的两眼便熬瞎了。佛陀得知此事,非常怜悯他,就教他修定。他遵照佛的教导,终日不怠,勇猛精进,终于心眼大开,修得天眼通,“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
: F4 U g$ m* k$ U p) d2 k& q* \" H$ U' ] 阿那律还具有积极救世的大乘思想,他曾对佛陀说:少欲知足,常行精进,是修道者的必备条件;忘计小我,弘法利生,是佛弟子应尽的职责。他的言行得到了佛陀的极大赞赏。针对他的大乘根机,佛陀还专门为他宣讲了大乘经典《八大人觉经》,为他演说了修大乘行的8件要事。另外,阿那律还参加了佛教第一次佛典结集,也是佛教的重要奠基人。 I8 r; Q/ M/ e, n; I* K
阿难陀——多闻第一
3 o4 e8 c+ s6 G; [ 阿难陀为梵语Ananda的音译,简称难陀,意为“庆喜”、“欢喜”。他是提婆达多之弟,甘露饭王之子,是佛陀的堂弟。他幼小时就抱出家之志,曾师事十力迦叶。佛陀55岁时,他皈依佛陀。由于他年轻聪明,又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后便被众弟子推举为佛陀的侍从(侍者)。他专心侍奉佛陀,形影不离,直至佛陀涅槃时止,跟随佛陀前后达25年之久。他长于记忆,凡是佛陀所说教法他都能铭记不忘,在佛陀弟子中数他闻法最多,因此而赢得“多闻第一”的称誉。
8 ]$ H1 `% o6 Q. L' \ 佛陀涅槃后,迦叶尊者为保存佛法,召集了499名已证得阿罗汉的佛弟子结集佛法,阿难因未证得圣果被拒绝在外。他为此生大惭愧,便于当夜勇猛精进,终于在一夜之间证得阿罗汉果,加入了结集佛法的队伍。在结集大会上,阿难诵出了包括《四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在内的全部修多罗(修多罗是梵语,意为佛经)圣典。他对佛陀一生言教的结集和后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 F, j# s$ }4 A6 R 阿难在佛弟子中不仅才华出众,佛学渊博,而且人品也高洁不凡。当他被推为佛陀侍者时,为避免嫌疑,他提出“佛陀的新旧衣服他决不穿”等三个要求,受到佛陀的称赞。他性情温和,待人谦和诚恳。在佛弟子中他的人缘最好,尤其是女众更喜欢与他接近。他曾请示佛陀恩准其姨母波?波提夫人出家。佛教僧团中比丘尼的产生与阿难在佛前奔走呼吁是分不开的。 ; J d3 L2 Q. j
王舍城结集后,阿难四处弘法。20年后,他接大迦叶尊者之法,成为僧团的领袖。这时他66岁。当活到120岁时,他目睹人世我执深重,不依佛法行事,佛的大弟子又相继离去,于是便决意涅槃。相传在他即将入灭之时,位于印度恒河两岸的摩揭陀与毗舍离两国为争他的舍利,关系骤然变得紧张起来。为了平息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阿难利用神通力量在恒河上空入灭,将身体化作两半,分与两国供奉,一场战火平息于未燃。阿难临涅槃时还为众生着想,正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
: p4 V; K& n; _: v! J& ` 罗睺罗——密行第一 # Q: {- m6 K; \% k
罗睺罗尊者,罗是梵语Rāhula的音译,又译为“罗睺罗”、“罗云”等名,意译“覆障”、“障月”、“执月”等名。他是佛陀的亲生儿子。其母叫耶输陀罗。他7岁时随母见佛,15岁时从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团中最早出现的沙弥。罗睺罗刚出家时十分顽皮,喜欢打妄语,经过佛陀严格调教后,善根萌发,痛悔前非,从此严持净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规定僧侣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都严格守持,从不放逸违犯。因此在佛弟子中获得“密行第一”的称号。他除守戒严密外,还具有忍辱的美德。《大智度论》记载说,有一次,他游方归来,他的宿舍被别的僧侣侵占了,衣钵等物全被扔到了门外。按当时佛律,比丘为大,沙弥为小,沙弥不得与比丘同宿一室。因此,他只能另觅住处。当时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他只好躲到厕所里坐禅,忍受着臭气和雨水的侵袭。又有一次,他外出乞食,路遇一伙歹徒袭击,他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不嗔不怒。罗睺罗7岁时曾向佛陀乞遗产,佛陀当时答应留给他“七圣财”。这7种财产是: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综观罗睺罗的一生,他严持净戒、忍辱精进,应该说完全继承了佛陀留下的这份遗产,没有辜负佛陀的期望。
( s0 r% U+ d' I6 L( t3 R2 y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1 R/ S: n* @; d: v) z& ?+ _ 摩诃迦叶是梵语Mahāka′syapa的音译,意为“饮光”。是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中的富家子弟。他从小厌离世俗,因父亲逼迫,曾娶临国毗舍离一富豪女妙贤为妻,但是妙贤与他志同道合,他们一直过着分居生活。结婚12年后,父母双双亡故,迦叶出家的时机终于成熟了。他辞别妙贤,外出寻师访道,先后访问了几位名师,但都不合他心意。一天,他来到竹林精舍,听佛陀说法,颇觉契合本心,于是就跟随佛陀出了家。不久,又把妙贤接到女众僧团中,同修梵行。
/ R4 f$ X6 M: R: ]: ~* ?2 c? 迦叶皈依佛教后,虽然成了佛教僧团中的一员,但从不住在僧团中,他认为僧团中的生活太优裕,不宜修出世法门,总是独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坟辨、尸骨旁修禅打坐。他的修行方式共有10种:1、选择空闲之地而住;2、常行托钵乞食;3、居住一处;4、日食一餐;5、乞食不择贫富;6、严守三衣钵具;7、常在树下思维;8、常在露地静坐;9、着粪扫衣;10、住坟墓之处。迦叶的这些修行方式佛教称之为“头陀行”。头陀是梵语Dhūta的音译,意为“抖擞”,即抖掉烦恼尘垢之意。迦叶长期修此苦行,从不懈怠,因而在佛弟子中有“头陀第一”的称号。佛陀也十分信任他,称赞他是未来佛法的真正住持者,并把衣钵传授给他。 : _$ P- w) |; Z9 C3 A( S% f
? 迦叶得释尊传法在佛教禅宗史上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据《大梵王问佛决疑经》记载,有一次佛陀受梵王之请到灵鹫山说法。佛陀升座以后,却一句话不说,只是手里拿着一朵波罗花给大众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都在凝神细看,这时唯有迦叶尊者见佛示花,破颜徽笑。佛陀随即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同时还把平日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给了迦叶。迦叶因此成了佛陀的继承人。我国禅宗也因此把他奉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3 S6 O3 z! J9 P' ]
? 佛陀涅槃后,迦叶便担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在他的领导和主持下,开展了对佛陀言教的结集工作。这次结集地点在王舍城,由500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大比丘参加,会上阿难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结集出经和律两大部佛典。这是佛教史上的首次结集。迦叶发起的结集佛典工作对佛陀言教的汇集、保存和此后佛教的广泛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S, t/ O/ e) F% t' N0 E? 相传迦叶年届古稀时,将法传给了阿难,然后独自一人到王舍城西南800里的鸡足山(山上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山峰间的盆地里,打坐入定,等弥勒出世时,他将把佛陀传授的衣钵交付弥勒。 . j8 X5 a# A3 b0 B
迦旃延——议论第一 + I" g6 J; S( k# L" ?, Q! ^
迦旃延是梵语Mahākātyayāna音译,是佛陀时代西印度阿槃提(avanti)国人。他自幼受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响,精通吠陀圣典、占星术及各种印度古文字,其中于古文字方面的造诣尤为精深。相传当时印度国内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无人能识。国王贴出榜文诏示全国:有能识者,予以重赏。迦旃延揭榜应征,很轻易地译出了碑文。碑文虽然译出来了,可是碑文的内容却令他费解。遵照舅父的指点,他到竹林精舍请教佛陀,佛陀为他详细地讲解了碑文的内容。原来这座碑讲的是断烦恼、证菩提的道理。迦旃延听了佛陀的讲解,对佛陀的学识及思想十分佩服。就这样,一座古碑把他引进了佛教的真理世界。 8 \' x, K: G+ A
? 迦旃延出家后,除了精勤修道,还积极地投身于佛教的弘法事业中。他思维敏捷,辩才无碍,说理透彻,在佛弟子中得到“议论第一”的称号。由于他擅长议论,很多外道都慑服在他的论辩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开示下步入佛道。《贤愚经》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阿盘提国有一位贫苦无依的老妇女,因家境贫困,走到河边放声痛哭,欲寻短见。迦旃延见状,急忙上前安慰。迦旃延得知那妇女是因贫穷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卖贫”之法。卖贫的方法是行布施。老妇依此而行布施,终于生到忉利天宫。这个故事叫“迦旃延教老母卖贫”。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选在当时佛法尚未普及的西印度。可见,他还是佛法传播的开路先锋。
( ]* w) A7 d, ?( `2 ?! S 富楼那——说法第一 2 @3 T: G* x/ Z4 @5 b! i
富楼那是梵语Pūrnamaitrāyaniputra的音译,意译“满愿”、“满祝”等。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城一个婆罗门长老家中,与佛陀同日而生。佛陀在鹿野苑初转[被过滤]时,他从佛陀出家。他在佛弟子中以“说法第一”著称。他得此称号,主要是因为他擅长说法。据记载,他说法时,“先以辩才唱发妙言,使众生欢喜;次以苦楚之言,使闻者结解”。可见,他说法采用的是层层深入、循循善诱的方法。富楼那还是佛弟子中有名的布教师。为了传播佛法,让众生普沾法益,他不畏艰辛,甚至不惜生命,东奔西走,广播法雨,使无数众生迷途知返,弃暗投明。当时印度西部有个偏僻的“输卢那国”,那里文化落后,人性暴戾,佛法没有传入,是难以弘法的地方。富楼那为了拯救那里的愚顽众生,知难而进,请示佛陀准许他去那里弘法。须菩提尊者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知道他确有为法忘躯的精神,就同意了他的请示。临行之时,佛陀还专门为他送行。富楼那去到该国收了500名弟子,并建了500座僧伽蓝(庙宇),获得了布教的成功。
6 u% U6 @3 q8 L- R( g 须菩提——解空第一
0 s" [2 A- b0 |( }% ~( D( B8 { 须菩提为梵语Subhūti的音译,意为“善见”、“空生”等含义。他出生于王舍城婆罗门家庭,自幼聪明过人,但性情倔强好嗔。据说他是由山神引导而皈依佛陀的。须菩提也有自己的特长,他“善解空义,志在空寂”,在佛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他常把“空理”贯穿于自己的一切言谈举止中。一次,他在罗阅城耆?崛中缝补衣服,佛陀突然来到该城,当地百姓纷纷前去迎接、礼拜。他本来也想前去迎佛,但就在他将要动身的一霎那,骤然一念思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空理,不应以色身去看待佛陀,真正的礼佛是要明了诸法性空的谛理,而没有前去迎接。他的这一作法后来得到佛陀的高度赞许,佛陀称他是“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由于须菩提善解空义,他对一切事物都能不起执着,不起诤讼,胸襟宽广,豁达自在,佛陀因此称赞他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 c+ ]# I( |% Y7 M, m! k/ j2 B
优婆离——持律第一
5 _ D; M, ~$ v. Q0 O& V) M( I 优婆离是梵语Upāli的音译,意为“近执”、“近取”。他出身于印度四种姓中最下等的首陀罗阶层,原是迦毗罗卫国皇室中的理发匠。由于他本性忠厚老实,工作勤奋认真,皇室中的人都喜欢他。佛陀回迦毗罗卫城省亲时,皇室中阿那律、阿难等王子都要求随佛陀出家。他也有这个愿望,但又为自己出身低微而苦恼。佛陀看出了他的志向,允许他与诸王子一起出家。他善根深厚,佛陀说他是过去迦叶佛座下的持律大弟子,并让他先诸王子而受戒出家。他出家后严持戒律,秋毫无犯,佛经中记载他“自从依佛受戒以来,未曾犯戒如毫厘”,因此,在佛弟子中有“持律第一”的美称。他虽以持律著称,但是对于佛陀所制戒律并不墨守成规,佛经中经常有他关心有病比丘而请示佛陀开许的事例。他不仅个人对戒律严格守持,而且还帮助佛陀制戒,时时处处维护佛陀的戒规。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佛典结集中,他是律藏的诵出者。他对后世佛教僧团的整洁,佛教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