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领导 发表于 2009-2-13 10:31:45

古代的医生 TXT 11

   朱震亨:“的确如此啊,现在马上要服用人参、连翘、川芎、黄连、生甘草、陈皮、芍药、木通,煎熬成浓汤,然后兑入竹沥服用!”
   下半夜,疲惫已极的朱震亨正坐在张进士宅第厅堂的椅子。
   他太疲惫了,在紧张的诊疗后,疲惫向他袭来,他的双眼慢慢合上。
   突然他被一阵声音惊醒。
   他张开眼睛,吃惊地看见张家一家上下扑通跪在他的面前。
   张进士含泪叩头:“丹溪先生,犬子已经醒了,也不喘了,我们全家上下叩谢先生的再造之恩!”
   朱丹溪愣在那里,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文献记载,患者来求诊时,朱丹溪“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
   从朱丹溪回到家乡行医的那一天开始,一直到七十八岁生命结束,他一直都是在这样的行医生涯中度过的,没有一天的停止。
   朱丹溪这个名字不是他自己称呼的,他的大名叫朱震亨,字彦修,但是学者们、老百姓们太尊重他了,不敢直呼其名,他们认为,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称呼他的名字是极大的不尊重,因此,就用他居住的地方来称呼他,叫朱丹溪。
   什么是医道?
   医道就是坚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引领下,一个医生可以专心于救治,竭诚提高自己的医术,百折不回,不畏万难!这才是进入了医学的至高境界!
   如果没有这种信念,任何一点药品回扣佣金都可以将你的治疗思路改变,任何一点困难都可能让你放弃对医术的追求!
   只有那种为了救治患者,嘴里含着姜片,在冰冷的晨雾中独自前行的人;
   只有那种听说有病痛者,不待人请,主动风尘仆仆地前去探视的人;
   只有那种为抢救病人,在漫天的大风雨中满身泥泞,跌倒又爬起来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获得了医道的人。
   朱丹溪逝世一百二十九年后。
   公元1487年。
   波涛浩渺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在破浪中前进。
   船头站立着一个身披和服的二十二岁的年轻人。
   他的目光凝视着远方,凝视着一块即将出现在眼前的陌生的土地——中国。
   他的名字叫做田代三喜。
   田代三喜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十四岁就开始学医,其人沉稳聪明,志向远大。
   在他的医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他觉得,必须要寻找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这个时候,在中国,元朝已经结束,现在是明朝了。
   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临床医生们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更多的医学经验。
   田代三喜在获得这些消息后,开始急切地安排自己的计划——前往中国学习中医。
   这种劲头现在仍然可以在现代的中医院校里见到。
   北京某中医院校的校园里黄头发的欧洲人和黄色皮肤的韩国日本人比比可见,留学生总共占了全部学生的四分之一,经常是我在食堂吃饭,周围的语言竟然一句都听不懂,感觉这哪儿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啊,自己跟个老外似的。
   当年的留学之路没有这么顺畅,田代三喜在历尽艰辛之后,于二十二岁的时候终于来到了中国,在钱塘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对象,同样是日本人的僧人月湖。
   月湖于更早的时候来到了中国,学习中国医术,尤其对朱丹溪的医学思想独有心得。
   中国江南地区的繁华令田代三喜印象深刻,但更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医学。
   日本人在学习吸收他国文化方面很有天赋。
   十二年后,田代三喜学成归国,在关东地区行医,直到八十岁去世。由于医术高超,全活甚众,所以前来学徒的人很多,他大力的宣传李东垣、朱丹溪等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最终形成了与日本使用张仲景医方的“经方派”并立的“后世派”。
   在去世前,田代三喜躺在病榻上,忍着病痛为徒弟曲直濑道三传授毕生的学术,道三每天听后,退下记录老师的思想,由于悲痛泪如雨下,流进砚台里,就以泪研墨,最终写下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医书《泪墨纸》。
   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隐约看到了那熟悉的“医道”。
   在后世派中,尊朱丹溪为“医中之圣”。
   可见,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流传甚广。
   做为一个医生,能够在学术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成果、自成体系、推动医学的发展,也算是值了。
   我们要向他老人家学习啊。
   在朱丹溪亲炙的弟子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戴思恭和王履等。
   这位戴思恭可不是位简单的主儿,他小的时候就跟朱丹溪学习,走的路子跟朱丹溪的一样,是先儒后医,估计是朱丹溪认为这样对学医有好处,所以特别栽培的。
   戴思恭也不含糊,聪明好学,显示出了日后成为一个名医的潜质,于是朱丹溪更是对他喜爱有加,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
   后来,戴思恭成为一代名医。
   这事儿被开国皇帝朱元璋知道了,于是征为御医,永乐黄帝上台后,自己主动要求辞职,但最后还是被又征进了太医院,官至太医院院使,这院使就是太医院里的院长。
   关于戴思恭的故事,我们会另文详述。
   王履也是一位在中医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医生,他是朱丹溪的入门弟子,儒医皆通,经过艰苦的学习,终成一代名医,他撰写的《医经溯洄集》是一部比较有价值的中医著作。
   那么,朱丹溪的学问到底有哪些特殊的东西,竟然影响这么大呢?
   在朱丹溪以前啊,中医在治疗外感病的理论体系方面比较健全,但对杂病的理论总是不那么的透彻。

   朱丹溪为杂病的治疗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思想。
   他又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和“相火论”两大观点。
   这些我们都不讨论,下面和大家讲点儿朱丹溪的养生观点,希望对各位有用。
   首先谈谈朱丹溪老人家是如何奉养自己的母亲的。
   由于丹溪老人家今天没有到场,我就替他发言了,有什么纰漏请大家原谅,因为我也是看书学来的,没有得到他老人家的允许,就擅自开讲了,不好意思。
   儒家讲的是一个孝字,因此如何奉养老人是很被重视的一个课题。
   如果自己的父母以高龄故去,那是儒者很自豪的事情呢,在写文章或者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要拿出来提一提。

某领导 发表于 2009-2-13 10:31:56

古代的医生 TXT 12

   实际现在情形也是这样的,今天各位的父母健康如何?大家心中也都惦记着吧?
   好多人身在异乡打拼,父母留在家里,其实父母的健康是关心不到的。
   但留在父母身边的,就可以多些照顾了。
   下面我来谈论一下朱丹溪对母亲的奉养之道吧。
   这种奉养方法主要体现在饮食的方面,具体的内容就是——不给老人吃特好吃的东西。
   您该奇怪了,别不是说反了吧?应该是给父母吃特好吃的东西啊?
   还别说,朱丹溪真就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呢?让我慢慢来谈吧。
   朱丹溪认为这人老了以后,脾胃的功能就减弱了,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些虚热的表现,比如,刚吃完饭,还没多大一会儿功夫呢,就又饿了,这是胃中虚热的表现;又比如,饿了吧,刚吃了一点东西,嘿,居然就吃饱了,而且稍微多点还肚子胀了很久,这是脾弱的表现。
   而老人的虚热还表现在性情方面,容易生气发火,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点老小孩的情况,可能大家都有体会,就是父母年龄大了后,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一点芝麻大的事,就急了,说出马上要搬走或者不认这个儿子了之类的话,朱丹溪说:“虽有孝子顺孙,亦是动辄扼腕,况未必孝顺乎?”
   可见这种情况元朝的时候也比较严重,朱先生就已经注意到了。
   所以朱老爷子告诉大家,那些带有热性的食物,比如烧烤的、香辣的、肥腻的,虽然味道可能不错,但是也别给老人吃了,因为这些东西助热啊。
   可能您要问了,如此说来,岂不是很多好吃的父母都无法享用了,难道这是孝顺吗?
   您问得对,不但您问,朱丹溪那个时候别人就问了,说:“甘旨养老,经训俱在,你却什么好吃的都掖着藏着不给父母吃,这样做岂不是背离孝道吗?”
   朱丹溪回答说:您来自己分析一下什么是孝道吧,一种是让父母纵一时之快,有好吃的了往狠了吃,见天儿的红焖肉溜肥肠烤全鹅外加麻辣烫香辣锅,父母是痛快了,回头血压上升脑溢血住院开刀去了(当然,朱丹溪没说脑溢血开刀的事,是我替他老人家发挥的,他的原话是“积久必为灾害”);另一种方法是让父母平淡饮食,也没吃着什么好的,虽然嘴上亏点,但人家也没什么病,这两种情况比,您认为哪个是孝道呢?
   朱老爷子接着补充:“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况施予尊者哉”,在生活中,也就是饮食,是可以用来养生的,可是如果用养生的东西转而变成害人的东西,恐怕不是君子所说的孝吧。
   然后朱先生举了自己奉养母亲的例子,朱先生对母亲的感情很深,他就是因为母亲有病才立志学医的,其对母亲的奉养也堪称典范。
   他说母亲以前有点痰饮,由于恪守饮食清淡,过了七十岁后,居然没有了。
   后来因为有一次大便燥结,就用了些牛奶和猪油混在粥里喝,当时虽然大便滑利了,但是终究是腻了些,第二年夏天,“郁为粘痰,发为肋疮,连日作楚,寐兴陨获,为之子者,置身无地”。后来调了点药,才算平安度过了。
   这点估计西医不理解了,今年吃腻了,怎么明年生疮还和它有关系啊?这哪跟哪啊?您还别说,中医就是这么认为的,有的时候几年前出现的问题,几年后发病了,按现在的症状开方怎么也不好,询问到原因后,针对几年前那个病因开方,这病就立刻好了。这就是中医,认为时间的前后,身体的上下、内外都是一个整体,是联系紧密的。
   在临床上我就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几年前的病因了,针对它开方居然解决了问题,连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见我们对人体了解得还太少了。
   那么现在养老的问题还像朱丹溪时代那样吗?
   我觉得情况更严重些。
   因为现在的食物丰富程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想吃广州的烧鹅随时有,想吃北京的烤鸭也随时有,想吃东北的猪菜炖粉条也随时有,这在古代难以想象,现在什么鳄鱼肉袋鼠肉鸵鸟肉都有卖的,新疆的烤羊肉的香味整天在街上飘荡,没点毅力还真抵抗不住诱惑。
   以前的油水是很少的,有点猪油都是省着用的,但是现在我看炒个鸡蛋都要用掉一大调羹的色拉油。
   所以现代的饮食以油脂过剩为特点。
   别听有的父母说,我整天吃素啊,其实她炒青菜的时候放的油比谁都多。
   住在我隔壁的是个台湾来学中医的同学,是个大胖子,但有一天我看他的回乡通行证的时候吓了一跳,照片上以前的他瘦小帅气,就跟以前的小虎队成员是的,我不知道海关的人员是怎么把他放行的,差距也太大了!
   我问他,怎么胖成这样?他说,在台湾家里吃饭的时候青菜都是水煮的,到大陆食堂连茄子都过油,结果很快就吃成这样了。
   住在我隔壁单元的还有一个学妹也是台湾人,人苗条瘦小,正在跟随我们的伤寒大师学习,深得其妙,但有一天她告诉我刚来大陆的时候也吃成了一百几十斤的大胖子,我大吃一惊,看她瘦小的身躯怎么可能?忙问她怎么又变瘦了?她说,很简单,就不吃食堂了,在租的房子里自己做菜,水煮,少放油。
   情况汇报完毕,就是这样的,不要听您的父母说,我们已经整天吃素了,为什么上医院血脂等各项指标还是高?
   其实他们吃了大量的油腻的食物。
   吃点肉倒是没有问题的,不用那么坚持吃素,但是油要控制,用点橄榄油山茶油的,拌在菜里,最好不要煎炒熘炸。
   还有的是平时素的,等到孩子回来了,涮羊肉去,来一顿狠的,还不如那平时就吃点肉的呢,您身体适应不了啊。
   我国广西有个地区叫巴马,距离百色不远,目前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第一长寿的地区,每个村都有很多百岁老人,我一直想把这个地区的长寿现象当作个课题研究一下。

   除了环境好之外,这个地区的特点是人很少吃肉,基本是过年的时候才杀猪,一种特殊品种的叫做香猪,平时能够从江里捞点鱼吃,主要吃的就是山茶油和火麻仁油,熬青菜,主食是玉米粥和地瓜。每天两顿饭。
   这使得他们百岁老人的比率超过日本的冲绳、前苏联的高加索排在世界的第一位。
   可见,朱丹溪老先生的养老理论是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佐证的。
   大家自己反思,在对待父母的饮食方面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没有,记录下来,因为再过三四十年,就该我们自己成老人了。
   下面要谈的问题是,朱丹溪是如何看待女色的。

某领导 发表于 2009-2-13 10:32:50

古代的医生 TXT 13

   这个问题比较严重,搞不好会影响团结,所以明天接着谈。
   今天谈,朱丹溪是如何看待女色的,嗯,女同志们先不要急,因为时代的原因,他老人家那时候比较重视男同志,所以视角的确是偏了点,现代的女同志可以反过来看,把下面论述中的男女对调。
   首先朱丹溪认为人这一生中,物质基础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生长下去,活了七八百岁还活着呢,没有可能,他认为人生的物质只能充足地供给三十年,以后就开始衰竭了(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人的衰竭加快的呢?朱丹溪认为,是相火。
   相火这个词太复杂了,一般的中医都未必搞得太清楚,所以就不仔细考据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朱丹溪书中单写的一篇《相火论》。
   简单地说,中医认为,物质的东西是阴,功能的东西属阳,这就是阴阳的概念(阴阳还可细分,每个事物里又有阴阳)。
   而功能里面,动的事物就是是火(凡动皆属火)。
   可能同志们还没清楚,我举了生动点儿的例子吧,您的血液在正常的流动,这血液是属阴的,很平静地流动着,因为功能存在,也就是阳气存在,所以它在正常流动,此时也有火,这是正常的火,像煲粥的小火,如果这点火没有人就死了,所谓无生气也。但突然您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羞答答在床上向您招手,您的荷尔蒙激素分泌增加,血液流动加快,这些荷尔蒙激素就是火,这火就大点儿了,是烧开水的大火,它促使机体走向兴奋。
   好,现在慢慢地平静下来,接着谈丹溪老先生的观点。
   丹溪先生认为肝肾两个脏器的功能之火就是相火。
   朱丹溪学的是理学思想,在理学思想中,天理和人欲是打架的啊,天理是正常的,有规律的在呢运行着呢,跟日出日落一样有规律,不忙不乱的。
   人欲可不是这样的啊,人欲是希望鱼翅燕窝顿顿有,当和美女相处的时候(女同志要翻译成帅哥),时间要过的最好很慢,最好连深情的凝望都是慢镜头,无聊的上班时间最好“嗖”的一下就过去,这就是人欲。
   可见,如果由着人欲来,这世界就天王老子也没法儿弄了。
   所以理学思想认为,人欲必须要服从管理,要有规章制度,要打卡,要抽查,上厕所方便要请示,总之是要服从天理,朱子曰(不是朱丹溪,是朱熹):“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听命焉”。
   也就是说,朱丹溪老人家告诉我们,别总是想着男女的亲密之事,搞得相火“忽”地起来,刚下去,“忽”地又起来,本来能用三年一打火机,您两个月给用废了(这比喻是我自个儿想的啊,没得到他老人家的批准),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总使相火妄动,则身体会出现各种失调的病证,加速衰老。
   那么如何才能减少想男女亲密之事的机会呢?他老人家说的非常可爱,而且通俗,即使过去了七八百年,看着也那么的生动,我就原文复述下来,他说:“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忍不住,还是再翻译一遍吧,就是说您女朋友总是花枝招展地穿的挺暴露的喷着暧昧的香水往您怀里一钻,这事搁谁都受不了,所以,能闭眼不看就不看,但也没说您就从此什么都不做了,而是在适当的时机能避开就避开。
   什么时机要避开呢?朱丹溪说就是冬天,人的精气潜藏,要避免过渡使用,夏天特热的时候,热伤阴气,这些为一年之虚,所以要避免过渡想着男女之事,月空的时候为一月之虚,要避免,大风大雾,雷电交加,自己的情绪不稳或劳累为一日之虚,要避免,刚患过病的人也要注意。
   那么,他的这些观点在现在有现实意义吗?
   有,因为现代是一个颜色过度的时代。
   梦露式的照片太多了。
   各家商业单位对天理考虑的不够多,对人欲的方面考虑的比较仔细,因为顺着人欲走賺钱方便。
   您只要来到街头的任何一个报亭,往卖杂事的铺面上扫一眼,您就会看到,清一色的美女或露肩膀或露大腿各显姿态。
   你如果乘坐火车,您可以看一下隔壁座位的老兄在看什么杂志,光是封面上的标题就足够火爆,什么“美少妇遭骗色失身”之类的题目不一而足,配着搔首弄姿的图画很俱冲击力,这位看杂志的老兄看得两眼放光满面通红,显然已经相火妄动了,一个人出差您能保证他不犯错误吗?
   您打开网站,几大门户网站点击新闻的24小时排行榜永远有一半的是“走光”“艳照”“[被过滤]”之类的新闻。
   你打开电视机,各种选美女美男模特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电视剧多半是靠婚外恋情来推动情节发展,终于发现了一个写中医题材的《神医喜来乐》,整剧还很充分地描写了他是在老婆的眼皮地下如何偷吃对面的铁狮子头老板娘的。
   估计朱丹溪老夫子来到现代社会,古板的他一定会在二十四小时后对人世间彻底绝望,选择重新投胎。
   谈到休闲,现在一些人的晚上休闲生活永远是这样,先在饭店喝酒,酒足饭饱后到KTV唱歌,由袒胸露腿的姑娘们作陪,然后离开KTV,到桑拿浴洗澡按摩,还是由穿着超短裙的姑娘按摩到夜里一两点钟。难能可贵的是,在第二天他们仍然可以在早晨八点钟精神抖擞地到单位,处理各种事务,但眼睛是浑浊的。
   他们的相火也在白天和晚上一起妄动。
   这些事物,都使得人心躁动,失去沉稳之性。
   更严重的,是使得失精严重。
   失精的方式有多种,我就不谈了,但过度失精的结果却不好。
   在这里与西医有分歧,西医认为,人的精液只有蛋白若干,液体若干而已,丢点无所谓,没有那么严重。这种话出现于所有的性教育图书中。
   西医如此看让我感到很遗憾。
   如同看一个航天飞机,西医的思路是:砸了,分析成份,塑料若干,金属若干,没有多重要,几千美元可以买同样分量的塑料和金属。就是这个思路。
   但数万科学家研究的怎么样把这些塑料和金属组合在一起的,这个价值多大呢?几十个亿美金都不止呢!

   又如同我手中的笔记本电脑,西医的思路,砸了,分析成份,原来就是塑料若干,金属丝若干,五十元钱收废品的那儿有的是,您多扔掉几个没问题。就是这个思路。
   但在这个问题上您的思路一定不会跟着西医走的,您一定会说,谁砸我的电脑我就砸谁!

某领导 发表于 2009-2-13 10:33:01

古代的医生 TXT 14

   希望西医脱离古板的分析式思路。
   举个例子吧,有个外企经理找我看病,他说夜尿多到每晚五六次,无法熟睡,白天精神恍惚,工作出错,他自己形容是刚做完的事回头就搞不清是否做过了,为此辞去了月薪几千美元的职位,看病半年,北京各大西医医院走遍,无效,未看过中医。诊脉指下空豁,舌红如柿,无苔。我问他为何肾精亏虚若此,他大惊,叙述自己与一女孩子有婚外关系,与她在一起日行房两次,与自己妻子也行房颇多。
   我告诉他减少行房次数,开方为引火汤加味,补肾治疗。五副药后,他告诉我夜里已不起夜,精神恢复,对中医的疗效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又开药一个月巩固疗效。
   此人现在还与我保持联系。
   这样的患者,每个中医医生都会碰到很多。
   这种情况,任何一个中医都会这么开药,并不是我的水平高,这是常规治疗。
   但仍有许多人,身体虚损下去,日益衰老。
   有的人说,中医就是擅长补肾,碰见谁都是一个补。
   不是中医擅长补肾,而是现代的人,相火妄动损耗的太多。
   古人云:少年戒之在斗,中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的时候,没有金钱与地位,追求女孩子的道路往往坎坷,中年时有了地位金钱和经验,因此很容易犯错误,而偏偏在中年这个时候,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所以古人提出警告,是有道理的。
   所以希望大家在中年的时候,保持冷静,对自己的家庭好些,就可以了。
   还有许多小伙子,在各种色诱下长期坚持手淫,甚至每天一次,坚持了许多年(有很多是从初中就开始的)。
   现在身体怪病蜂起,婚后难以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出现的许多症状,看了无数的医院,连医生都绝望了。
   这个时候跟他说“精液只不过是一点蛋白加上液体,损失点不会影响健康,多了只是会第二天疲惫影响工作”的那些专家就不见了,他们藏到了冰冷的教科书后面,消失了。代之以各个医院里面医生冷酷的脸:“你这毛病也太多了,腹泻到消化那里治疗,头晕检查一下脑血管,早泄到男性病那里,打不起精神到心理康复那儿,爱出汗自己少运动,怕冷多披件衣服。反正我这里看不了,你挨个科室跑一圈吧。”
   跑了十圈后病看好了吗?
   绝对会有人望着他离开医院的背影心里说:这个人精神不大正常。
   我和一个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大家都见过一些这样的患者,可是就是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你一提出,就等于向现在所有的性学专家宣战了,因为大家都公认过度的性生活和手淫没有什么大的、本质的影响。
   开战的结果是许多人又会找到借口,跳出来大骂中医的不科学。你们中医做双盲对照试验了吗?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处理了吗?
   “你能治疗一个就治疗一个,至于观念对错的事,就忍了吧。”他说。
   “可是在中医的体系里,明明是所有的这些症状都指向一个根源——肾精亏虚!”
   “算了吧,尽你的力治疗就是了,别给中医惹事儿了。”
   于是,世界继续着化学分析式的教育。
   大家接受教育后,明白了放纵也只是第二天疲惫而已,没什么损失。
   尤其是青年人,本来就容易放纵,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不多写了。
   大家看后心里有个警惕就可以了。
   如果能够多听听朱丹溪老人家的劝告,不该看的就不看,或许可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多做些自己该做的事情吧。
   写到这里,我反复回头看,检查我是否曲解了丹溪老人家的意思,使劲的劝大家禁欲了。检查的结果还好,没有劝大家禁欲。
   子嗣是人生的大事,性爱也是人生的必修课,这课也没有必要逃,爱情使人生变得美好,性爱也使人生变得美好,所以不用禁欲,但如果能够保持节律,不随外界商业单位的颜色宣传而妄动,不至于因妄动而影响健康,则是我今天写朱丹溪这部分所希望的。
   大家共勉!
   朱丹溪的故事就写到这里吧。
   在公元1358年,朱丹溪逝世,在逝世前,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把自己的儿子叫到面前,严肃地对他说:学习医学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啊,你一定要谨慎认真对待!(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
   说完这句话后,端坐在椅子上去世了。
   这是他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
   他从一个任侠的少年,到刻苦学习理学的青年,一直到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完全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心中的信念,完成了自己人生巨大转变,最终成为了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成为了一个能够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生活信念传给后代的人。
   丹溪先生千古!!!
   他去世以后,葬在了现在的浙江省义乌县赤岸镇东朱村旁的墩头庵。
   有义乌的朋友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参观拜谒一下。
   拜谒的时候麻烦大家替我点柱香或者献束花,以表达我的尊敬。
   明天写金元四大家的另一位:李东垣,这是一位表面看上去经历很清楚,但实际上谜团重重的医家,他所创立的补中益气丸我敢说目前在全国任何一个药店都有得卖,单从这点看,就够了不起的了,从明天开始让我们仔细地分析他的一生吧。
   李东垣(李杲)
   少年时代
   乱世。
   没法儿再乱了。
   李东垣出生得很不是时候,在他出生的时候宋朝皇帝已经跑到江南去了,扔下北边的百姓和土地,把他们交给了从更北边打过来的金朝统治者。李东垣的家位于真定,就是现在河北省正定以南,正属于被扔下的地方。对于大金国统治者的模样大家都比较熟悉,这种熟悉来源于我们小时候常听的抗金故事,比如《岳飞传》之类的评书,这些人的名字比较怪,什么金兀朮、哈密赤的,都是翻鼻孔大眼睛,相信李东垣对他们的面孔的熟悉程度要超过我们,因为他打生下来那天起就压根没有见到过宋朝统治者长得什么样,一睁眼看到的都是金兀朮的兄弟们。
   我们历来都比较关心同大金国对抗的宋朝这边的事儿,因为可歌可泣的比较多。
   但是被宋朝统治者扔在北方的这帮如同没娘的孩子般的老百姓呢?他们过得怎么样呢?他们是否也得娶妻生子混饭吃?

   从我们对李东垣的叙述中,或许可以找到点儿线索。当然,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老百姓永远是打工仔,不管老板怎么换,生活都还是要过的,只是老板有抠门的和不抠门的区别而已,从我们的观察上来看,打工仔并没有因为老板姓金就觉得特跌份儿特抬不起头,还是照常过日子。一般情况是刚换老板的时候觉得特不适应,日子过惯了也就那么回事儿了,比如刚换姓清的老板时大家也觉得特别扭,到后来适应了,也对老板忠诚的一塌糊涂。

某领导 发表于 2009-2-13 10:39:18

古代的医生 TXT 15

   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对待金姓老板手下的打工仔们。
   说李东垣出生在乱世,还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比大金国统治者更北边的蒙古人已经向南逼近了,也就是说,李东垣基本上生活于一浪压过一浪的向南边打的战争浪潮中,这是当年的流行浪潮——都觉得南边的特好欺负。
   现在介绍一下新同学——李东垣同学正式的名字吧,请大家热烈鼓掌欢迎!
   名字叫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古人的这个号学问是比较大的,有的是自号,以自己的喜好和志向或长期居住的地面命名的,比如我们的李东垣同学;有的是谥号,是皇帝或者什么人封的,这种一般都觉得特有面子,所以后人基本上随时都用,但特点是,活着的时候没有;有的是别人给起的外号,比如朱丹溪,这是一种尊重。这个号是怎么来得,古人必然写的清清楚楚,如自号,别人尊称,或皇上给的等等,这是古代的文体。古人特重视名号的问题,您给说错了,他会很不高兴的,如同现在把处长介绍成科长了。
   好了,介绍完毕,为了方便,我们还是把李杲同学称呼成李东垣吧。
   不幸中的万幸是,李东垣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
   他出生的家庭是富豪兼地主,如果要选择两个字形容他们家,那就是——有钱。
   不是一般的有钱,当大金国的统治者初来乍到的时候,曾经想了解一下当地都谁家是大款,就搞了一次统计,统计的结果是李家被曝光了出来,原来首富是很低调的李家啊。
   有很多的房子,没人住的都租给来真定打拼的白领了;有很多的地,空闲的都让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了,单是这些租金收上来就把库房给堆满了。所以李家的生活很是舒坦。
   怎么样?研究医史有用吧,这样我们就发现了大金国并没有实行土改和打土豪政策,也没有占领哪儿就把这块地抢光,因为在占领的这块土地上地主阶级还活的挺滋润的——这为研究大金国的历史提供了鲜活的证据。
   那么李家到底是做的什么生意才发的大财呢?
   不清楚。
   《元史》的说法儿是他们家早就这么富了,好多代了都是这个地方的“盛族”。
   但是也有人讲了个绘声绘色的灵异故事,说李东垣的祖上年轻的时候还很穷,晚上坐在屋子里读书,接着《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就发生了,说他正读着书呢,从屋里西边的地下就冒出来一个美女,这就有点不靠谱了,从地里冒出一人来,甭管长得多美,一般见了都会吓晕的,这李东垣的祖父不但没吓晕,还坐着和这位美女两人聊了起来,一般和美女聊天总是要问您住哪儿啊?做什么工作啊?这位李东垣的祖上也不例外,就问人家姑娘了:您是什么鬼神啊?属于哪个部分的啊?什么的,美女听了,嫣然一笑,没说话,拿起笔来,在案几上写了行字,写的是:“许身愧比双南”。
   写完了,就又回到地里去了。
   这么看,这位美女的脾气确实比较古怪,还没怎么着呢就走了。
   后来这位祖上阅读了子美写的诗,恍然大悟,明白了原来她写的是说自己是金子(反正我是才疏学浅,没明白为什么,有哪位网友知道这个典故请指教一下吧),然后就在那个美女消失的地方狂挖,结果就挖出了一个竹篮子(掘地得一笥),上压着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着:“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
   这是个典型的不靠谱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故事,而且尤其不靠谱的是竟然还预言了李东垣日后的从医,显然是读书人无聊的杜撰。但是我认为它至少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李氏家族的富裕在当年就引起了猜测。
   这么个富豪家庭出生的孩子会是一个什么模样呢?
   通常大家想象富豪的孩子一定是会提笼架鸟,到处游玩,稍微有点抱负的就混进娱乐圈,和女明星们搞搞绯闻,顺手在方便的时候拍点女明星的照片传到网上等等的吧。
   但是李东垣同学的家长毕竟是读书人出身,所以在李东垣稍微懂事就开始让他学习儒家思想。先后拜了他的舅父王从之和冯叔献为老师。
   结果是,少年李东垣的性格走上了与其他富豪子弟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变得异常地严谨、端庄和洁身自好。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富豪家的子弟,每日做事谦恭、不苟言笑,不是圣贤的事情不谈论,不是高尚的道理不学习,这就如同是一群黑鸭子里长出了只白天鹅,简直太不寻常了。
   难道仅仅是前面这两位的教导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吗?
   当然,这两位老师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但是,真正对李东垣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是他的第三位老师,范仲淹的后代——范尊老师。
   这位范尊老师对李东垣的影响简直是涵盖了他的整个一生,无论在哪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高手范尊老师的影响。
   那么,到底为什么这位范尊老师对李东垣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这要从范尊老师的祖上范仲淹谈起。
   范仲淹和中医的关系简直太大了,范仲淹这个人别说影响一位李东垣,简直几乎影响了后世的所有的中医,所以,让我们来谈谈范仲淹这个人吧。
   否则我们将难以理解李东垣是怎么从一个富家子弟出落成一个优秀的儒生的。
   范仲淹的事迹大家都了解,做官做到了副总理的位置,政绩还是很卓著的,在国家无人的时候又被当作武将使用,派到西部的边关驻防,居然威慑得外族不敢入侵,使得边境平安若干年。这种能力已经够让各路学子们羡慕的了,他还在顺手在岳阳楼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句子,让所有听了的学子都自叹境界不如,鼻孔喷血。
   现在的人已经不了解了,范仲淹在过去读书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那简直是超级偶像啊!
   但是有此政绩,由此学问的人历代也不少,为什么单单这位范仲淹在读书人中的地位这么高呢?
   这要从范仲淹的修为谈起。
   范仲淹之所以成为儒者心目中的典范,主要是因为他的清修苦节。
   他做了几乎是副宰相的大官,工资应该是不少了,但是他家里却穷的一塌糊涂,四个儿子只有一条像样的裤子,谁有事儿的时候出去穿,没有什么事就在家里穿破的。
   您该觉得这是胡说八道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啊,他的工资都哪儿去了?
   都施舍给需要帮助的人了。
   别人说他是“忠义满朝廷”,就是这个意思,他见到读书人穷困没有钱了,就帮助人家,见到谁家丧葬嫁娶困难了,也帮助人家。

某领导 发表于 2009-2-13 10:39:34

古代的医生 TXT 16


   还买了田地千亩,把家族的人都聚集起来,将地交给家族的族长管理,田地的收入就供给这些家的老人啊,读书人啊等等,古人对家族是非常重视的,一个人如果能够使家族繁荣兴旺,那是儒者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啊,是大事,是要记功德的。这跟现在不一样,现在都是一家三口为单位了。
   范仲淹还建立给学子们学习的地方,我的印象中好像在苏州就建立了文庙,苏州的同学帮着考证一下,是否正确。
   总之净干好事了,凡是忠义之事,听说了,没有不做的。
   自己却廉洁操守,不收回扣,不贪污,不乱花公家一分钱。
   有了这样的员工,他的老板皇上大人一定晚上在被窝里偷着乐。
   历史上的评价是,范仲淹在朝廷一出现,搞得其他朝臣们谁都不好意思奢靡了,风气为之一振。
   您范仲淹天天步行上班,我天天坐着八抬大轿上班。
   回头街上一碰头,这不分明显示我腐败吗?
   明天绕着路走,我绕,我绕,天啊?怎么这么倒霉!又撞上了!(当然要撞上,因为目的地都是朝堂)怎么回事?大家看我的眼光有点不对劲了?我没贪污,真的没贪!
   第三天,得,我也步行上班把,各位年兄,大家早上好,咦?都走着来的?呜呜,原来大家跟我的感觉一样啊。
   以前聊天的时候是很随便的:张年兄,怎么样啊?昨天晚上喝得还可以吧?那个小妞简直是太销魂了,今天退朝接着去?哈哈哈!
   范仲淹从柱子后面转了出来: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李二位,立刻口吐白沫,翻倒在地:我晕!
   第二天大家见面,说话的主题全部是:老百姓怎么样了?我很关心啊!
   文的可以了吧,武的更加厉害,北宋人才紧缺,边关告急,把范仲淹给派了过去当大元帅,范仲淹治军有条,西夏不敢来犯,在范仲淹去世后,边关人们焚香痛哭,连敌人那边的都给点香跪拜,以示敬佩。这就是德行的力量啊!
   但是在他去世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四个儿子居然无钱为他举办葬礼。最后棺材是大家凑钱买的。
   其清廉若此!千古无人出其右。
   我们现在给范仲淹的评价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但是,我们知道,范仲淹心中想做好的只是一个角色:儒者。
   所以他以无懈可击的品行,成为了读书人心目中的超级偶像。
   过去有人评价,历史上能够以自己的德行佑护子孙千年的只有那么两三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范仲淹。
   什么意思?就是说,他的后代,一提自己的祖先,大家都礼敬,都客气,都给面子,还有可能给提供生活来源的,就只有这两个人能够做到。
   比如孔家的后代,历代皇上等各级人物都尊重着呢,范仲淹的后代呢?因为现在学儒的少了,所以大家不了解,在过去,儒生们如果谁和范仲淹的后代有交往,那是荣幸的事情呢,写本书绝对是要请人家来给写个序的,就是给写句话,大家也都觉得脸上有光。
   那么,您该问了,说了这么多,这范仲淹到底和中医有什么关系啊?
   有,而且关系还很大。
   因为范仲淹说了一句功德无量的话: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这话有多种版本,还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两种。
   这是范仲淹在青年读书的时代,还没当官的时候,有一次到庙里烧香祷告,对神仙所发的自己的誓言,意思是我范仲淹一生只为老百姓做事,为百姓好的我就做,让我当官,我就当个好的官,如果不让我当官,那就一定让我做个好的医生,也是为老百姓解除痛苦。
   这不是一句普通的话,大家切勿等闲看过。
   这话里面包含了极其坚定的信念。
   此语与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具有相似的感召力。
   过去做医生的地位并不高,都混到与算命打卦的基本是同一个份儿上了,一个读书人,眼巴巴地期待着功名呢,一朝落第,心里特承受不了,跳楼的心都有了。
   那个时候还没有“一个高考,两种选择”这样的话,只有“除了登科,还是登科”这样的思路。
   所以有人考了一辈子,有人放弃了,给大官当个狗头军师幕僚什么的,有人回家种地去了,当然,还有的直接就疯了。
   在这个时候,范仲淹的这句话起了作用,我们已经无法统计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医生是因为落第后,在这句话的启发下走上了从医的道路的。
   但是至少,在从医后以这句话做为自己的心理安慰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九吧。
   我看过了那么多的古代医书,几乎大部分书的序言里,别人在介绍的时候都要写上:“昔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曾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样的话,有的书好几个人写序,每个人都把这话说一遍。
   可见此话影响之深!
   现在说回到李东垣吧,您想啊,他在人生观形成的少年时期,就拜了这么位范仲淹的后代范尊先生为老师,那受的影响可就大了去了。
   首先是崇拜,那种过去儒生对范仲淹的无以复加的、发自内心的崇拜,全都转移到这位范尊老师的身上了。
   其次是学习,发动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认真地学习范尊老师教授的儒家思想,并力求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
   举个例子,有一天李东垣看到家里有一块地空着(其实他们家的空地多了去了,我估计是选择了一块而已),就开条子批了笔钱,在这里盖了个书院,供给周边的学子没有学习地方的来学习,换成现在就是盖了座阶梯教室,让参加函授和自考的同学们来自习。
   这种行为的确是值得赞扬的事情,显然是受了范仲淹的影响才做的。
   见贤思齐,成天儿的被范尊老师叮咛,没法儿不想着做好事儿啊。
   少年时代
   乱世。
   没法儿再乱了。
   李东垣出生得很不是时候,在他出生的时候宋朝皇帝已经跑到江南去了,扔下北边的百姓和土地,把他们交给了从更北边打过来的金朝统治者。李东垣的家位于真定,就是现在河北省正定以南,正属于被扔下的地方。对于大金国统治者的模样大家都比较熟悉,这种熟悉来源于我们小时候常听的抗金故事,比如《岳飞传》之类的评书,这些人的名字比较怪,什么金兀朮、哈密赤的,都是翻鼻孔大眼睛,相信李东垣对他们的面孔的熟悉程度要超过我们,因为他打生下来那天起就压根没有见到过宋朝统治者长得什么样,一睁眼看到的都是金兀朮的兄弟们。

某领导 发表于 2009-2-13 10:41:46

古代的医生 TXT 17

   我们历来都比较关心同大金国对抗的宋朝这边的事儿,因为可歌可泣的比较多。
   但是被宋朝统治者扔在北方的这帮如同没娘的孩子般的老百姓呢?他们过得怎么样呢?他们是否也得娶妻生子混饭吃?

   从我们对李东垣的叙述中,或许可以找到点儿线索。当然,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老百姓永远是打工仔,不管老板怎么换,生活都还是要过的,只是老板有抠门的和不抠门的区别而已,从我们的观察上来看,打工仔并没有因为老板姓金就觉得特跌份儿特抬不起头,还是照常过日子。一般情况是刚换老板的时候觉得特不适应,日子过惯了也就那么回事儿了,比如刚换姓清的老板时大家也觉得特别扭,到后来适应了,也对老板忠诚的一塌糊涂。
   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对待金姓老板手下的打工仔们。
   说李东垣出生在乱世,还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比大金国统治者更北边的蒙古人已经向南逼近了,也就是说,李东垣基本上生活于一浪压过一浪的向南边打的战争浪潮中,这是当年的流行浪潮——都觉得南边的特好欺负。
   现在介绍一下新同学——李东垣同学正式的名字吧,请大家热烈鼓掌欢迎!
   名字叫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古人的这个号学问是比较大的,有的是自号,以自己的喜好和志向或长期居住的地面命名的,比如我们的李东垣同学;有的是谥号,是皇帝或者什么人封的,这种一般都觉得特有面子,所以后人基本上随时都用,但特点是,活着的时候没有;有的是别人给起的外号,比如朱丹溪,这是一种尊重。这个号是怎么来得,古人必然写的清清楚楚,如自号,别人尊称,或皇上给的等等,这是古代的文体。古人特重视名号的问题,您给说错了,他会很不高兴的,如同现在把处长介绍成科长了。
   好了,介绍完毕,为了方便,我们还是把李杲同学称呼成李东垣吧。
   不幸中的万幸是,李东垣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
   他出生的家庭是富豪兼地主,如果要选择两个字形容他们家,那就是——有钱。
   不是一般的有钱,当大金国的统治者初来乍到的时候,曾经想了解一下当地都谁家是大款,就搞了一次统计,统计的结果是李家被曝光了出来,原来首富是很低调的李家啊。
   有很多的房子,没人住的都租给来真定打拼的白领了;有很多的地,空闲的都让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了,单是这些租金收上来就把库房给堆满了。所以李家的生活很是舒坦。
   怎么样?研究医史有用吧,这样我们就发现了大金国并没有实行土改和打土豪政策,也没有占领哪儿就把这块地抢光,因为在占领的这块土地上地主阶级还活的挺滋润的——这为研究大金国的历史提供了鲜活的证据。
   那么李家到底是做的什么生意才发的大财呢?
   不清楚。
   《元史》的说法儿是他们家早就这么富了,好多代了都是这个地方的“盛族”。
   但是也有人讲了个绘声绘色的灵异故事,说李东垣的祖上年轻的时候还很穷,晚上坐在屋子里读书,接着《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就发生了,说他正读着书呢,从屋里西边的地下就冒出来一个美女,这就有点不靠谱了,从地里冒出一人来,甭管长得多美,一般见了都会吓晕的,这李东垣的祖父不但没吓晕,还坐着和这位美女两人聊了起来,一般和美女聊天总是要问您住哪儿啊?做什么工作啊?这位李东垣的祖上也不例外,就问人家姑娘了:您是什么鬼神啊?属于哪个部分的啊?什么的,美女听了,嫣然一笑,没说话,拿起笔来,在案几上写了行字,写的是:“许身愧比双南”。
   写完了,就又回到地里去了。
   这么看,这位美女的脾气确实比较古怪,还没怎么着呢就走了。
   后来这位祖上阅读了子美写的诗,恍然大悟,明白了原来她写的是说自己是金子(反正我是才疏学浅,没明白为什么,有哪位网友知道这个典故请指教一下吧),然后就在那个美女消失的地方狂挖,结果就挖出了一个竹篮子(掘地得一笥),上压着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着:“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
   这是个典型的不靠谱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故事,而且尤其不靠谱的是竟然还预言了李东垣日后的从医,显然是读书人无聊的杜撰。但是我认为它至少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李氏家族的富裕在当年就引起了猜测。
   这么个富豪家庭出生的孩子会是一个什么模样呢?
   通常大家想象富豪的孩子一定是会提笼架鸟,到处游玩,稍微有点抱负的就混进娱乐圈,和女明星们搞搞绯闻,顺手在方便的时候拍点女明星的照片传到网上等等的吧。
   但是李东垣同学的家长毕竟是读书人出身,所以在李东垣稍微懂事就开始让他学习儒家思想。先后拜了他的舅父王从之和冯叔献为老师。
   结果是,少年李东垣的性格走上了与其他富豪子弟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变得异常地严谨、端庄和洁身自好。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富豪家的子弟,每日做事谦恭、不苟言笑,不是圣贤的事情不谈论,不是高尚的道理不学习,这就如同是一群黑鸭子里长出了只白天鹅,简直太不寻常了。
   难道仅仅是前面这两位的教导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吗?
   当然,这两位老师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但是,真正对李东垣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是他的第三位老师,范仲淹的后代——范尊老师。
   这位范尊老师对李东垣的影响简直是涵盖了他的整个一生,无论在哪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高手范尊老师的影响。
   那么,到底为什么这位范尊老师对李东垣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这要从范尊老师的祖上范仲淹谈起。
   范仲淹和中医的关系简直太大了,范仲淹这个人别说影响一位李东垣,简直几乎影响了后世的所有的中医,所以,让我们来谈谈范仲淹这个人吧。
   否则我们将难以理解李东垣是怎么从一个富家子弟出落成一个优秀的儒生的。
   范仲淹的事迹大家都了解,做官做到了副总理的位置,政绩还是很卓著的,在国家无人的时候又被当作武将使用,派到西部的边关驻防,居然威慑得外族不敢入侵,使得边境平安若干年。这种能力已经够让各路学子们羡慕的了,他还在顺手在岳阳楼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句子,让所有听了的学子都自叹境界不如,鼻孔喷血。

某领导 发表于 2009-2-13 10:42:09

古代的医生 TXT 18

   现在的人已经不了解了,范仲淹在过去读书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那简直是超级偶像啊!
   但是有此政绩,由此学问的人历代也不少,为什么单单这位范仲淹在读书人中的地位这么高呢?
   这要从范仲淹的修为谈起。
   范仲淹之所以成为儒者心目中的典范,主要是因为他的清修苦节。
   他做了几乎是副宰相的大官,工资应该是不少了,但是他家里却穷的一塌糊涂,四个儿子只有一条像样的裤子,谁有事儿的时候出去穿,没有什么事就在家里穿破的。
   您该觉得这是胡说八道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啊,他的工资都哪儿去了?
   都施舍给需要帮助的人了。
   别人说他是“忠义满朝廷”,就是这个意思,他见到读书人穷困没有钱了,就帮助人家,见到谁家丧葬嫁娶困难了,也帮助人家。

   还买了田地千亩,把家族的人都聚集起来,将地交给家族的族长管理,田地的收入就供给这些家的老人啊,读书人啊等等,古人对家族是非常重视的,一个人如果能够使家族繁荣兴旺,那是儒者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啊,是大事,是要记功德的。这跟现在不一样,现在都是一家三口为单位了。
   范仲淹还建立给学子们学习的地方,我的印象中好像在苏州就建立了文庙,苏州的同学帮着考证一下,是否正确。
   总之净干好事了,凡是忠义之事,听说了,没有不做的。
   自己却廉洁操守,不收回扣,不贪污,不乱花公家一分钱。
   有了这样的员工,他的老板皇上大人一定晚上在被窝里偷着乐。
   历史上的评价是,范仲淹在朝廷一出现,搞得其他朝臣们谁都不好意思奢靡了,风气为之一振。
   您范仲淹天天步行上班,我天天坐着八抬大轿上班。
   回头街上一碰头,这不分明显示我腐败吗?
   明天绕着路走,我绕,我绕,天啊?怎么这么倒霉!又撞上了!(当然要撞上,因为目的地都是朝堂)怎么回事?大家看我的眼光有点不对劲了?我没贪污,真的没贪!
   第三天,得,我也步行上班把,各位年兄,大家早上好,咦?都走着来的?呜呜,原来大家跟我的感觉一样啊。
   以前聊天的时候是很随便的:张年兄,怎么样啊?昨天晚上喝得还可以吧?那个小妞简直是太销魂了,今天退朝接着去?哈哈哈!
   范仲淹从柱子后面转了出来: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李二位,立刻口吐白沫,翻倒在地:我晕!
   第二天大家见面,说话的主题全部是:老百姓怎么样了?我很关心啊!
   文的够可以了吧,武的更加厉害,北宋人才紧缺,边关告急,把范仲淹给派了过去当大元帅,范仲淹治军有条,西夏不敢来犯,在范仲淹去世后,边关人们焚香痛哭,连敌人那边的都给点香跪拜,以示敬佩。这就是德行的力量啊!
   但是在他去世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四个儿子居然无钱为他举办葬礼。最后棺材是大家凑钱买的。
   其清廉若此!千古无人出其右。
   我们现在给范仲淹的评价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但是我们知道,范仲淹心中,想做好的只是一个角色:儒者。
   所以他以无懈可击的品行,成为了读书人心目中的超级偶像。
   过去有人评价,历史上能够以自己的德行佑护子孙千年的只有那么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范仲淹。
   什么意思?就是说,他的后代,一提自己的祖先,大家都礼敬,都客气,都给面子,还有可能给提供生活来源的,就只有这两个人能够做到。
   比如孔家的后代,历代皇上等各级人物都尊重着呢,范仲淹的后代呢?因为现在学儒的少了,所以大家不了解,在过去,儒生们如果谁和范仲淹的后代有交往,那是荣幸的事情呢,写本书绝对是要请人家来给写个序的,就是给写句话,大家也都觉得脸上有光。
   那么,您该问了,说了这么多,这范仲淹到底和中医有什么关系啊?
   有,而且关系还很大。
   因为范仲淹说了一句功德无量的话: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这话有多种版本,还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两种。
   这是范仲淹在青年读书的时代,还没当官的时候,有一次到庙里烧香祷告,对神仙所发的自己的誓言,意思是我范仲淹一生只为老百姓做事,为百姓好的我就做,让我当官,我就当个好的官,如果不让我当官,那就一定让我做个好的医生,也是为老百姓解除痛苦。
   这不是一句普通的话,大家切勿等闲看过。
   这话里面包含了极其坚定的信念。
   此语与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具有相似的感召力。
   过去做医生的地位并不高,都混到与算命打卦的基本是同一个份儿上了,一个读书人,眼巴巴地期待着功名呢,一朝落第,心里特承受不了,跳楼的心都有了。
   那个时候还没有“一个高考,两种选择”这样的话,只有“除了登科,还是登科”这样的思路。
   所以有人考了一辈子,有人放弃了,给大官当个狗头军师幕僚什么的,有人回家种地去了,当然,还有的直接就疯了。

某领导 发表于 2009-2-13 10:46:59

古代的医生 TXT 19
   在这个时候,范仲淹的这句话起了作用,我们已经无法统计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医生是因为落第后,在这句话的启发下走上了从医的道路的。
   但是至少,在从医后以这句话做为自己的心理安慰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九吧。
   我看过了那么多的古代医书,几乎大部分书的序言里,别人在介绍的时候都要写上:“昔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曾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样的话,有的书好几个人写序,每个人都把这话说一遍。
   可见此话影响之深!
   现在说回到李东垣吧,您想啊,他在人生观形成的少年时期,就拜了这么位范仲淹的后代范尊先生为老师,那受的影响可就大了去了。
   首先是崇拜,那种过去儒生对范仲淹的无以复加的、发自内心的崇拜,全都转移到这位范尊老师的身上了。
   其次是学习,发动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认真地学习范尊老师教授的儒家思想,并力求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
   举个例子,有一天李东垣看到家里有一块地空着(其实他们家的空地多了去了,我估计是选择了一块而已),就开条子批了笔钱,在这里盖了个书院,供给周边的学子没有学习地方的来学习,换成现在就是盖了座阶梯教室,让参加函授和自考的同学们来自习。
   这种行为的确是值得赞扬的事情,显然是受了范仲淹的影响才做的。
   见贤思齐,成天儿的被范尊老师叮咛,没法儿不想着做好事儿啊。
   在青少年时期的李东垣就连性格也是严谨有节的。
   以李家首富的地位,往来应酬的事情一定少不了。
   但李东垣却与家族的其他人不同,他只交往那些名士,就是有学问的,道德修养高的。其他的人连理都懒得理。
   比如哪位想结交李东垣,递上帖子,李东垣该找人打听了,这位人品如何啊?学问如何啊?什么?曾经和母亲骂过架?得嘞,把帖子退回去,您请回吧,我们李大公子忙,不见。
   品行上有问题的,您就甭想交往这位李东垣了。
   即使是已经交往了的朋友,在大家相处的时候,李东垣也表现得异常的成熟稳重。
   比如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难免说说笑笑,谈论一下天气,谈论一下新闻,尤其是容易谈论一些桃色新闻之类的。
   碰到李东垣走过来,大家立刻闭嘴不谈了。
   因为李东垣身上带有着一股严肃之气,使得大家觉得谈论这些东西自己都有点过意不去。
   看来李东垣比现在的教导主任还有效果。
   李东垣自己呢,人家也从来不和大家谈论这些内容,文献记载李东垣是“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
   到了李东垣接近二十岁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儒生了。

   附近方圆几十里的都知道了,本地首富李家出了一个纯粹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青年人。
   但是时间长了就出来问题了。
   李东垣的这帮朋友中有个别的人受不了了,有这么个严肃的朋友,搁谁谁也受不了啊。
   太正统了,生活中哪里还有滋味啊。
   您这边看林学妹走过去,由衷地发了句感慨:林学妹的面容真的很像桃花岛的桃花啊!
   那边李东垣可能马上接了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天啊,我的青春期那飞扬的思绪呢?我面对桃花的感慨呢?全都飞到九霄云外了!
   一次两次可以,开始估计您也跟着赞许,李兄的儒学修为真的是可圈可点啊。
   次数多了,估计您就该晕了,这个老兄是真的还是假的啊,他不会一辈子这么下去吧?如果真的是一辈子都这样的话,那我的幸福生活可就毁掉了啊!因为我再也不能看桃花了,或者是即使看到桃花也不再会有感觉了啊。
   大家一交流,敢情都有这种感觉啊。
   于是这帮兄弟们就拍着脑袋,设计出了一个考验一下李东垣同学的计划。
   这个计划如果李东垣同学知道了,一定会后悔得用头撞墙的——这么交了这帮朋友?
   看来即使是这么严谨,最后还是交了一些不该交的朋友啊。
   计划开始实行了。
   一个春日的傍晚。
   暖风吹的人心都醉了,真是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好日子啊。
   大家在有名的“一笑楼”楼上定了个包间,设了酒席,都是年轻的学子,举杯畅谈,不亦乐乎!
   然后把李东垣也请了来,落座后,先喝了点儿小酒,吃了两口糖醋鱼。
   这时脸上有点粉刺的张学长向王学弟眨了眨眼睛,王学弟心领神会,拍拍巴掌。
   从包间外面立刻款款走入几个美丽如花的歌妓,坐在大家的身旁。
   李东垣皱了皱眉,低头不语。
   张学长暴露出了自己的本性,仔细地看着美女:“喂!真的很像桃花啊,来,为了漂亮美眉,大家干一个!”
   大家狂饮,李东垣纹丝不动。
   张学长看到了,急忙说:“咦?东垣同学很不给面子啊,怎么没喝?来,几位美眉去好好劝劝他。”然后使了个眼色。
   歌妓们早就接到了任务,于是都跑到李东垣的身边,用手拉住李东垣的衣服:“李公子,您就喝了呗。”(使妓戏狎,或引其衣)
   接下来李东垣的反应绝对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李东垣忽地站起来,怒斥歌妓们:“别用你们的脏手玷污了我的衣服!”
   说完,把衣服迅速地脱下来,拿把火就地就给烧了(解衣焚之)。
   然后穿着贴身的小褂,扬长而去。
   留下目瞪口呆的众人反应不一。

某领导 发表于 2009-2-13 10:47:21

古代的医生 TXT 20
   诸位同学:天呐,这位老兄是真的啊!为了我们未来的幸福,闪吧!
   诸位歌妓的自尊心绝对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相信若干个月内是没法儿接客了。
   楼下的老鸨也很奇怪:发生什么事情了?先是着了把火,然后一个光膀子的小伙子跑了,接着我的姑娘们怎么就都废了?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相信这件事情在当时一定非常的轰动,是当地该年度八卦的头条。
   大家议论之余,纷纷添油加醋,最后搞的尽人皆知。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接下来的事情更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这个事显然已经不是青年学子之间的话题了,连这帮大人们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讨论与猜疑的队伍。
   大家纷纷想知道这位李东垣同学对歌妓的耐受的域值是多少,搞科研的同学一直在琢磨如何设计一个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来测试一下他的忍受程度。
   不知道李东垣同学被大家研究的心情如何?
   根据他一直师从范尊这样修为高手来分析,估计他还是依旧看自己的书,思考自己的道理。
   但是别人的兴趣却与日俱增。
   机会终于来了。
   南宋的使臣出使大金国了。
   这可是件大事,虽然被宋朝的皇上抛弃在这里已经很多年了,但毕竟是旧主人嘛,在大金国的官府接待过后,各地乡绅纷纷宴请南宋的使节。
   这又为研究历史的人提供了一些信息,可见虽然当时ZF间时有冲突,但民间的气氛还是不错的,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南宋的使节就和当地的乡绅聊天啊,怎么样啊?大家过的如何啊?
   当听到回答和过去差不多时,使节可能会觉得些许的失望,应该有被奴役下的义愤填膺啊?(其实他忘了宋朝的统治者的统治水平也很差)
   算了吧,再找些别的话题:本地风土如何啊?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啊?
   不知道哪位欠扁,为了讨好使节,竟然把李东垣拒绝歌妓的事情讲了。
   看来人类的好奇心都是相似的,没想到这位使节大感兴趣:真的吗?有这等事情,这我可要考察考察啊!
   这下这个事情大了,在有关人员的积极敦促下,迅速地组成了一个李东垣品行考察团,考察团的组成的级别是非常高的,您只要看看组成人员的职位就知道了:南宋外交使团的使节,大金国地方ZF的首脑,地方乡绅。
   当然,计划是在李东垣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否则李东垣一定会气晕的。
   在各方的积极促成下,考察团举办了一次宴会。
   会议开始后,大家都心怀鬼胎地用余光偷看着年轻的李东垣。
   李东垣也是一头雾水,搞不懂这么一个高级别的ZF首脑磋商会议,怎么会把自己这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给请来。
   宴会开始后,宾主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畅谈了一下大宋朝和大金国的交往历史(实际上两国官员这个时候早已经化敌为友,此刻大家都站在一个立场上等着看李东垣的笑话),然后宾主互相敬酒。
   接着行动开始了,也不知是在南宋使节的倡议下还是当地ZF官员的提倡下(这个我还没有考证清楚),歌妓们又出场了,当然,这些歌妓已经不是上次的那些姑娘了。
   上次的那些姑娘们还在家里疯狂地洗手呢。
   现在由主办方提议,让姑娘们给李东垣敬酒(讽妓强之酒)。
   这下所有的人的目光都刷地集中在了李东垣的身上。
   屋子里瞬时变得静悄悄的,可以听到张三刚咬到嘴里的西瓜流出的一滴西瓜汁滴到盘子上的声音。
   李东垣很为难,面对艳若桃花的歌妓端过来的酒杯。
   本能地想不喝,但这是什么场合啊!
   南宋的使节是他所尊重的,师祖范仲淹老先生不就是北宋的官员吗?况且,这是ZF级会晤啊。
   李东垣是学过《春秋》的,是晓得办事要从大义出发的。
   于是一咬牙,喝!接过歌妓手中的酒杯,一扬脖,喝了(不得辞,稍饮)。
   “好!”大家齐声喝彩。
   南宋使节笑了,咬了口放到嘴边的鸡大腿。
   本地ZF首脑也都乐了,原来如此啊,开始伸筷子夹菜。

   然后,大家突然发现李东垣站了起来。
   所有的人又愣了,他想干什么?
   只见李东垣不看任何人,径直走向门口。
   刚一出门,就站在了那里,一动不动。
   大家都摸不着头脑地看着。
   片刻,李东垣弯下腰,“哇”地一声,把刚才吃的喝的全部都吐了出来(遂大吐而出)。
   南宋使节的鸡大腿一下掉到了面前的菜汤里。
   服了!这是个什么样的年轻人啊!跟哪位老师学的啊!彻底服了。
   我曾经说过,在历史资料中,由于医生的地位问题,留下的信息是很少的,只能从留下的医学记载中仔细地搜剔出更多的内容。
   实际上对李东垣的记载也不多,我看到上面两则记载后曾经反复分析李东垣这个人,难道他就真的是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吗?
   后来在看李东垣治疗他的好朋友元好问的医案中,发现李东垣也是有说有笑的,还颇为幽默,这说明,李东垣在一些不健康的场合,或者是看到了违背他的做人原则的事情的时候是很严肃的,但是在同一般朋友相处的时候,还是比较随和的。
   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美化李东垣的意思,虽然他的品行在当时是比较出众的,但是他毕竟是出身于一个如此富裕的家庭,也难免受些影响,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会看到,李东垣是如何不断地被生活锤炼,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的。
   在经历了美女的考验后,李东垣在当地的名声鹊起,成为了有节之士的典范。
   但由于他的家庭条件太好了,似乎他对功名什么的没有兴趣。
   所以日子就在这样舒坦的方式中一天天度过,似乎在过些年头,由家里给托人安排个工作,就可以安稳地度过一生了。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发生,使李东垣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疾病袭击了这个家庭,在疾病的面前,无论贫富贵贱,谁都无法躲藏。
   李东垣的母亲王氏病了。
   王氏患的是什么病,已经无法考证了,我们只是能了解此病很重,因为李东垣为了照顾母亲的病,“色不满容,夜不解衣”。
   整个李家陷入了一派紧张的气氛中。
   仆人们不再敢像平时那样说笑了。
   外人只看到李家大宅子的们不停地开,一台台载着医生的轿子悄无声息地从大门进出。
   熬中药的气味不停地从院子的高墙中飘出来。
   间或有眉头紧锁的仆人在夜里悄悄地把药渣倒在大门的旁边。
   在夜里,李东垣疲惫地坐在母亲的床头,看着病痛中脸色苍白的母亲,无声地哽咽。
   白天,他拿着更多的钱,四处打听,哪里的医生更好?
   他像迷雾中的一头困兽,在迷茫中绝望地乱撞。
   但是,病情并没有好转,医生们这个说是寒证,当用热药,那个说是热证,当用寒药,总之莫衷一是。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的医生 TXT 作者:罗大伦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