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13 10: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医生 TXT 11
' v& L. ?: E' N0 E" w9 G, G z5 N: S2 j& G9 W( k
朱震亨:“的确如此啊,现在马上要服用人参、连翘、川芎、黄连、生甘草、陈皮、芍药、木通,煎熬成浓汤,然后兑入竹沥服用!” P P& k5 F Z, l
下半夜,疲惫已极的朱震亨正坐在张进士宅第厅堂的椅子。9 e# h, Y1 L: \6 w
他太疲惫了,在紧张的诊疗后,疲惫向他袭来,他的双眼慢慢合上。; ~; F. W; _" ]* R
突然他被一阵声音惊醒。
5 K- q4 p0 Z- y- ?" r; g 他张开眼睛,吃惊地看见张家一家上下扑通跪在他的面前。
1 U* {0 b3 n7 m/ w 张进士含泪叩头:“丹溪先生,犬子已经醒了,也不喘了,我们全家上下叩谢先生的再造之恩!”7 p- a; V G W( i' ]9 i7 \" E) s3 D
朱丹溪愣在那里,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i2 o, R: P z$ V# m& M T& ~
文献记载,患者来求诊时,朱丹溪“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
3 g: k) ~, C9 e8 W) F 从朱丹溪回到家乡行医的那一天开始,一直到七十八岁生命结束,他一直都是在这样的行医生涯中度过的,没有一天的停止。
# s; H/ j2 {2 A2 F. H# C 朱丹溪这个名字不是他自己称呼的,他的大名叫朱震亨,字彦修,但是学者们、老百姓们太尊重他了,不敢直呼其名,他们认为,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称呼他的名字是极大的不尊重,因此,就用他居住的地方来称呼他,叫朱丹溪。
& r8 Q; {9 O ~ b% V1 W# M( ^ 什么是医道?2 V6 w" t6 c7 i$ y! w
医道就是坚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引领下,一个医生可以专心于救治,竭诚提高自己的医术,百折不回,不畏万难!这才是进入了医学的至高境界!% Q# p! ~4 n; ?, }
如果没有这种信念,任何一点药品回扣佣金都可以将你的治疗思路改变,任何一点困难都可能让你放弃对医术的追求!% w& w" U$ k3 q) p! j# t- U
只有那种为了救治患者,嘴里含着姜片,在冰冷的晨雾中独自前行的人;
( ]8 [, W+ N1 }% P+ J( f1 s 只有那种听说有病痛者,不待人请,主动风尘仆仆地前去探视的人;
- n; S3 {) C6 t* W6 X5 K 只有那种为抢救病人,在漫天的大风雨中满身泥泞,跌倒又爬起来的人;
! X( J, {" G7 h I: ]) h8 H 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获得了医道的人。4 t9 T& ]* y' V/ b8 {, y
朱丹溪逝世一百二十九年后。8 Z; _# L* W2 u, r7 c/ J
公元1487年。4 t! v4 t+ K' f7 a# G8 Z
波涛浩渺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在破浪中前进。
- \$ r! t5 @9 H. e" R* F7 N' L 船头站立着一个身披和服的二十二岁的年轻人。
/ J* X" o5 ~& B& A; D# `/ m8 b 他的目光凝视着远方,凝视着一块即将出现在眼前的陌生的土地——中国。; \5 J* f, M" j. _$ _
他的名字叫做田代三喜。
- T M1 {3 s. {, ~$ G, `* A 田代三喜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十四岁就开始学医,其人沉稳聪明,志向远大。
. c/ ~, A' X. m2 O n 在他的医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他觉得,必须要寻找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 b" P0 q5 H5 o8 a# `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b* H* G( E9 `) [5 ]' J( p2 `
这个时候,在中国,元朝已经结束,现在是明朝了。
: L# K9 D( ^0 B* M( D7 u 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临床医生们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更多的医学经验。* s' V, S2 ]3 q# m5 _5 e
田代三喜在获得这些消息后,开始急切地安排自己的计划——前往中国学习中医。) C) R( \; f( s. V
这种劲头现在仍然可以在现代的中医院校里见到。
# K& _0 _2 B. G$ W+ _ 北京某中医院校的校园里黄头发的欧洲人和黄色皮肤的韩国日本人比比可见,留学生总共占了全部学生的四分之一,经常是我在食堂吃饭,周围的语言竟然一句都听不懂,感觉这哪儿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啊,自己跟个老外似的。7 K k E* j) l/ ~. i* l
当年的留学之路没有这么顺畅,田代三喜在历尽艰辛之后,于二十二岁的时候终于来到了中国,在钱塘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对象,同样是日本人的僧人月湖。
3 j( d5 j. b) ` 月湖于更早的时候来到了中国,学习中国医术,尤其对朱丹溪的医学思想独有心得。, D9 z9 Y( A* f1 {# w( d9 F) h+ T! o
中国江南地区的繁华令田代三喜印象深刻,但更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医学。5 ]* i9 {; y A+ T; K$ Y( J
日本人在学习吸收他国文化方面很有天赋。
8 {' z( c) @% h. \ J- e5 \ 十二年后,田代三喜学成归国,在关东地区行医,直到八十岁去世。由于医术高超,全活甚众,所以前来学徒的人很多,他大力的宣传李东垣、朱丹溪等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最终形成了与日本使用张仲景医方的“经方派”并立的“后世派”。
; k/ P. }, o: H/ m+ S; W 在去世前,田代三喜躺在病榻上,忍着病痛为徒弟曲直濑道三传授毕生的学术,道三每天听后,退下记录老师的思想,由于悲痛泪如雨下,流进砚台里,就以泪研墨,最终写下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医书《泪墨纸》。
; y& M4 T2 J. x- J/ y 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隐约看到了那熟悉的“医道”。, J# D6 q; w& p" O
在后世派中,尊朱丹溪为“医中之圣”。
) i1 T1 c# m4 V( ]% F, S4 M 可见,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流传甚广。
* a. @: e0 | i& ^5 Q, P2 r t A 做为一个医生,能够在学术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成果、自成体系、推动医学的发展,也算是值了。: O7 w7 t0 j$ [; U2 l
我们要向他老人家学习啊。
+ h/ Z5 ?3 a3 n 在朱丹溪亲炙的弟子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戴思恭和王履等。
3 `* g3 D+ F. Q, ~$ S" D" {+ U4 S 这位戴思恭可不是位简单的主儿,他小的时候就跟朱丹溪学习,走的路子跟朱丹溪的一样,是先儒后医,估计是朱丹溪认为这样对学医有好处,所以特别栽培的。" Q" e3 w0 H' Z1 K5 I
戴思恭也不含糊,聪明好学,显示出了日后成为一个名医的潜质,于是朱丹溪更是对他喜爱有加,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
/ d, s0 R! D- N3 O2 w1 t- p 后来,戴思恭成为一代名医。 @- V8 V6 f6 V$ H# W$ h
这事儿被开国皇帝朱元璋知道了,于是征为御医,永乐黄帝上台后,自己主动要求辞职,但最后还是被又征进了太医院,官至太医院院使,这院使就是太医院里的院长。
' h Z9 p) f+ y9 d9 K; P$ ] 关于戴思恭的故事,我们会另文详述。
/ W2 i* b! u# Q 王履也是一位在中医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医生,他是朱丹溪的入门弟子,儒医皆通,经过艰苦的学习,终成一代名医,他撰写的《医经溯洄集》是一部比较有价值的中医著作。5 x4 K1 A* n* F$ f
那么,朱丹溪的学问到底有哪些特殊的东西,竟然影响这么大呢?
) T+ j, t% K3 u& ~1 K2 U 在朱丹溪以前啊,中医在治疗外感病的理论体系方面比较健全,但对杂病的理论总是不那么的透彻。
2 o! q( ^4 I% M% F+ s" k' f8 m3 B; D, ]: \. s$ L: H O: T
朱丹溪为杂病的治疗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思想。
1 n$ q! t4 p k) S0 [+ z7 I; w 他又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和“相火论”两大观点。
9 p9 s. D$ V6 }3 x& k+ w 这些我们都不讨论,下面和大家讲点儿朱丹溪的养生观点,希望对各位有用。
$ i: L7 x4 F! Q0 ^" X 首先谈谈朱丹溪老人家是如何奉养自己的母亲的。4 @4 g5 e% m* ~
由于丹溪老人家今天没有到场,我就替他发言了,有什么纰漏请大家原谅,因为我也是看书学来的,没有得到他老人家的允许,就擅自开讲了,不好意思。
6 w0 {) r2 T- o+ }: `, ] 儒家讲的是一个孝字,因此如何奉养老人是很被重视的一个课题。
1 R! z" m. o. @1 j- t 如果自己的父母以高龄故去,那是儒者很自豪的事情呢,在写文章或者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要拿出来提一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