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2-29 19: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一品:六祖“遇会则藏”15年/ d# ?$ c) h7 L. f
1 i% X+ A; \, [* m% G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诗偈,让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他衣钵为禅宗六祖,叮嘱他南下隐居:“逢怀则止,遇会则藏。”5 z) Y' \% {0 h, H
# i/ a6 Y. M; I/ Q( U" M) b) F
惠能辗转南下,来到四会龙头铺一座山中。惠能见山高林密,地势偏僻,民风纯朴,是避难的最好处所,就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15年。 后来,惠能创立了佛性论、认识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佛学思想体系;可以说,四会是六祖成正果的宝地、顿悟成佛的灵地。为纪念六祖慧能南来传教,乡民把慧能曾藏身的那座山改为“扶卢山”,意为匡扶慧能弘扬佛法,并在山上修建六祖庵。上世纪90年代,又在贞山重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六祖寺,群山宛若莲花,宝寺仿佛披一身霞光,透出1000多年前惠能的睿智。) \# A5 C" E0 S5 L) C1 ^% A+ ^7 ^
. V1 K( i i# g% p2 |9 E9 o
2 二品:蔡伦遗风邓村留
+ z6 r: K1 y* v2 i
$ O2 ^- _; z# c- P7 E3 p8 ` 今日的四会留存着近2000年前的造纸法,“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邓村就在这里。据了解,目前全国保留原始古法造纸历史最悠久的,只有四会邓村和浙江的雅泽村。
. L$ |* Q2 ]8 U8 s1 U# M6 H/ H) l/ c' S" ?6 c4 ^( v" T8 q
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载:“会纸,邓村铺厂最多,始创于嘉(庆)道(光)年间(1797年)。”邓村以造纸而闻名,因地处四会,所产的纸也叫“会纸”,以开张、足数、色好,而畅销港澳和东南亚等地。因其基本原料是竹子,故而也称“竹纸”。当地人则称之为“土纸”。而据后人考证,早在南宋年间,就由齐石州南迁带来了这种古法造纸技术。0 |1 ]$ h- K' b6 K" ?
, \$ I3 i2 {4 j4 B: b
邓村古法造纸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古代造纸术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化石。* S0 Y* a: N! y5 [- ^) f
+ t1 F ~4 a6 X: i
3 三品:黄庭坚诗赠四会县令7 G# w, g/ V0 D
( Y2 ~( Q. {, s3 V" G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5 M# R) Y' d8 u1 A! u- V v. s x( \
# D9 y. K. t! j# K) S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 R4 i4 b. w6 s9 z0 b' o) F# O! w7 V1 U' `% v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 E+ v% ]$ `- }6 t n- S( g* L+ @0 i' m9 Q' ?' n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9 f- ^. r' x; X3 [" @3 r- h
- e+ A0 \ R2 |* E& A# u 在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作当中,人们对这首《寄黄几复》可谓耳熟能详;但黄几复是谁,黄庭坚为什么要赠诗于他,可能就没多少人知道了。
0 l2 p4 c0 y0 ~* v8 R/ ~
! I' m# T& B. V; l 黄几复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四会的县令,也是黄庭坚的同乡好友。诗中的“南海”,便是指四会。回溯到这首诗诞生的那个年代,那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3年),黄庭坚到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当官,监德平的第二年。他主政德平的日子,也正是北宋王朝的诡秘年代,朋党相争十分激烈,黄庭坚受新党赵挺之的排挤,郁郁寡欢,不由得分外思念志同道合的同乡好友黄几复。
8 v0 h% Y7 p% X7 [% F
2 j# }0 k8 N: V" r 在德平,黄庭坚常常眺望南方,他想前往四会,见一见老友。想起老友,黄庭坚才觉得自己并不孤单,黄几复始终是跟自己站在一起的。他也是受到排挤,被派去南蛮之地当县令的。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然不能见面,那就写信吧。古人有鸿雁传书一说,黄庭坚先是想请大雁把信捎去,再念头一转:传说大雁南飞至衡阳县南的衡山回雁峰,就不能再往南飞了。四会离衡山还有上千里呢,写了信也没法寄去!那只能写诗了。
8 Y7 E; z* I& p B" n/ f4 L9 h; u9 C# x* g0 U3 M. w
于是,有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寄黄几复》。' G3 u2 t+ }8 N8 Z
; @# B% R8 P1 x" w# S& ?) M 4 四品:文天祥祖墓在四会
/ m _9 z- y% o I5 n" u9 v% F: g8 b0 u. k& O+ C8 s% i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一名句炎黄子孙谁人不晓?与文天祥相关的古迹,总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四会市迳口镇通天烛山山腰上的文天祥祖墓,自然也不例外。
: }: J9 h: W- ~( l7 O% u! h4 o3 x$ E( z
但是,文天祥祖墓为什么会在四会呢?这首先要说说他的祖上。3 t/ X+ {# u; h
' P$ M( y) e- a' C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新界元朗藩田村文应连等人来拜祭文天祥祖墓,提供了《江西文氏族谱》。其中记载:“文代固塘富田乡始祖一世春元,后裔第九世孙利民,配郭氏,葬于十八都梁家园屋近山虎形地,名冬(通)天烛。”而文天祥是春元后第十三世孙。更多的史料也表明,文天祥的先祖是江西“富田文氏”。# X0 n) W A) @( ]1 K5 \8 U+ u: J8 M7 V
3 ~7 S" S; ~# S% r
文天祥的先祖在江西,缘何又会埋葬在四会呢?有这么一个“千里来龙到头结”的民间传说,也许可以解开这一谜团。话说近800年前,有一位著名的风水师为文天祥的先祖寻龙点穴。风水师从江西开始追龙,行走千里,一直到迳口镇,才停下脚步。他环顾四周,赞叹不已。高耸的山脉,由高向低,纵横穿梭,犹如神龙漫步。神龙过峡后,更显豪雄,到通天烛山,起金钟形星顶,然后向下约在30米处结穴。龙穴左边,有一座座形如战旗的山峰;龙穴右边,有一座座形如战鼓的石灰岩山。左旗右鼓,象征武将兵权。而龙穴前方的朝山,层峦叠嶂,形如笔架,秀丽清奇,更添贵气。如此龙穴,亦文亦武,风水师便选中了此处。% Z: o( q2 s) f1 [$ V$ Y( T1 |. ?& b. f/ i
* s! c; @' [$ H0 T% q 文天祥祖墓历来受到当地民众的尊重和爱护。四会ZF多次拨款,维修文天祥祖墓,重立墓碑,并于1986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今,人们上得山来,就能看到芳草萋萋中,一块青色墓碑上,“文天祥祖墓”5个大字格外醒目。
! E1 ~& n- H# J$ T y G* {1 M) g5 k6 E# Z5 h8 P4 [
5 五品:康有为因桔大吉
7 {" D: x/ R# x6 p, A3 c: W/ { ?$ i- d, Q
四会沙糖桔,是吉利的象征,不仅全国闻名,更与许多名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清末维新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就曾因品尝过沙糖桔,而否极泰来,好运连连。
$ { Z; ]0 i5 E4 t3 b/ v) v
; |" L& l! ?; o/ L. t7 Y 35岁以前,康有为在科场上屡次失意。1893年12月初的一天,康有为慕四会柑桔之名而,专程带着梁启超等弟子数人,来到四会。品尝过几种柑桔之后,康有为走到一片桔林。桔树上的果实,外表长满疙瘩,其貌不扬。“样子如此丑陋,必定不好吃。”有个弟子说,“我们上别处去吧。”6 m$ P, }9 a, r% D
8 ?1 A6 x2 q; S- x# N! m
康有为却在一棵丑桔树跟前停住了脚步,摘下一颗桔子,但觉爽脆可口,少核无渣,甜如沙糖。“这桔子味道最清甜。”康有为说,“除了贡柑外,还是这‘丑桔’好。”桔园主人说:“这桔子,我们都叫它‘沙糖桔’。”( W6 N1 H( p0 d% s( Q
. F4 Y6 u) V: K. Q7 A/ k6 Y
“沙糖桔?好名字!”康有为对众弟子说:“孔子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若我们以貌取桔,则失之甜蜜矣。”8 g5 U' C1 j5 [" @ P5 U, N
- p: \7 B6 o2 c0 F 从此,四会“丑桔”声名远播。而专程到四会品尝柑桔之后,第二年,康有为就参加乡试中了举人。* K& K: a( J$ k. _( z! B
$ |( ]' R- l1 y
人们说,在仕途上屡败屡战的康有为,是到四会吃了沙糖桔之后才转运的。消息传开,从那以后,西江一带的学子在参加乡试、会考之前,都会去四会品尝沙糖桔,以求吉利,考取功名。% {% c1 J0 P, d# I f4 D
~) A: o! R, ?: G- j/ t
6 六品:古邑“四杰”文武双全$ B4 Y6 o, k) Q/ u5 h( }8 B% f
, _9 y( P0 M6 \6 n* u9 {
“要识胸襟涵养处,从来别有一家春。”这是宋光宗时期兵部尚书李大性诗句。四会自古以来,养育了不少硕儒俊彦。其中翘楚者,当属李积中、李大性祖孙,明代卢宅仁,清武进士罗楚。四人合称为古邑“四杰”。
+ r5 d) @. E% x+ ?- c% m, r, ]. Z. ]/ f
李积中(生卒年无考),四会镇人。历任县令、御史、翰林直学士。自李积中始,李家数代为官。曾孙李大性更在《宋史》有传,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
8 r& U# Q9 E; `) }' J( V: e0 e) k' S4 K& n7 r+ v P
到了明代,四会又出了一个卢宅仁。卢宅仁,字伯居,四会清塘镇人。卢宅仁天生聪颖,出口成诗,“人人笑我衣裳湿,我从龙门跳出来。”当年卢宅仁被挤落河中惹人戏笑,他以急诗和众,博得称赞。后来,卢宅仁官至广西按察使,人称他为“博雅君子”。
9 H9 W7 G6 \. s* b' F6 ]
% I% m8 Z o% P' ]$ L$ P. F 到了清代,四会出了武进士罗楚。罗楚,四会威整镇甜竹坑人。传说他清光绪三年(1877年) 参加武科应殿试时,把重约180斤舞得虎虎生风。在威整镇十里奇石河上,散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足印石,相传就是罗楚习武时留下的。' c1 Y) b0 \- t( }
1 \7 C7 U8 [0 W2 d- j# u+ C/ E I
7 七品:民国首位海军总司令
8 k6 f/ p; E' P' b& D8 F2 X+ \6 o @; w- k4 N% m3 g! U
1872年起,清朝ZF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从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派遣留学之先河。四会留美幼童“三吴”——吴仰曾、吴应科、吴昭安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y% N1 ~. b- h, @7 z/ E+ H; {# x# B2 k
# Y3 \; s! o# A b* P$ A6 |
吴仰学成回国后为矿冶工程师,赐进士出身,赏花翎二品衔。先后在热河及南京附近矿区服务,后在开平矿务局服务多年。民国时期,曾任国民ZF工矿厅工程师。后又在天津、汉口等地办实业。
! i2 n( _' ^9 b% a) x7 `3 R, C9 r X" ~- E2 o
吴应科尚未毕业即提前归国,旋奉派入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补习,后参加了1894年8月18日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的大战,表现出色。辛亥革命中,吴应科成为民国第一位海军总司令,成了武昌起义的功臣。故居被称为“将军第”。% _# z; N$ j% d- V
& ^# X$ T+ R D1 q% V9 b! j 而吴昭安在光绪、宣统两朝历任驻高丽国仁川、元山等处领事,新建陆军军械兼洋务局总办。民国元年3月,唐绍仪任国务总理时,他曾在内阁任职。
, ?; R6 I& O3 ^7 Z) o7 h2 a1 b0 }! w3 q& u
8 八品:吴子复写“总理遗嘱”
1 H6 h! Z# }( U" _8 M: K6 K, T" j4 r) U
现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内的“总理遗嘱”,一直被误认为是国民党大员胡汉民所书,其实是吴子复的手迹。& q, k3 R; Y4 w9 N/ W1 T' \
7 g2 M+ V( D. Z D
作为岭南书法篆刻的“吴派”开创者,吴子复的汉碑书迹遍布广州重要的历史地标,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广州镇海楼的鸿篇巨制,它们分别是“镇海楼”、“广州博物馆”以及镇海楼上的长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三个牌匾。可以说,吴子复是不折不扣的引领广东书坛风气的关键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汉碑,有“吴隶”之誉。+ I8 \. D; T8 _/ d: R% {! W
+ p% v( L& O4 a6 `
吴子复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同时也是中国早期的油画家,受西方野兽派影响较大。吴子复之子吴瑾曾这样总结他父亲的艺术生涯:“一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大动荡、大变革中度过。他从一个书法爱好者成长为油画家,又从油画家成为了书法篆刻家……是近现代美术史、书法史上的一个特殊个案。”
2 u" z; C1 P0 T
0 w/ M' L! } {9 ^- C% n 9 九品:“妈妈冠军”冼东妹% H, M: {/ D9 i5 F* K' }1 Q
; a& x0 `! X* Q0 w! j9 \- |
100年前的“武者”罗楚的传说已在四会人心中根深蒂固,100年后,又一个新的“武者”传奇在四会,乃至世界广为流传,这就是四会“妈妈冠军”——冼东妹的传奇。
" [8 F; p* V0 e% b; u2 C7 G0 R
+ R2 W ? u- ~ 冼东妹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家庭,每天除了在来回几公里的上学路上奔波,还要帮忙做家务。生活的艰苦让她选择了练体育这条路。冼东妹自小苦练“武功”,13岁就开始训练摔跤,15岁转练柔道,曾获得过多次全国冠军和世界大学生冠军。2008年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33岁高龄的她卫冕奥运冠军,成为国际柔道运动史上第二位连续两次获得奥运冠军的柔道运动员。
+ q% ^* I. ?# } U! H i' J% ^# P" \" n* D# e
因为是中国奥运代表团历史上第一个“妈妈冠军”,冼东妹格外引人注目,2008年11月23日,她与任仲夷、袁庚、钟南山等20人当选为“改革开放30周年感动广东人物”。% e& X! F' b2 |- z4 p3 y: ?
3 X7 c" }( c* d: Z6 S 10 十品:神山秀水儒释道精神
1 M6 g, V$ ~3 e+ P+ w9 L# l/ A% C# }, K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四会的山水,因为六祖而透出禅神佛意。! A9 q5 {0 w6 y% K+ W5 _
6 @* g% t8 \5 A" g- U2 p 除了隐遁六祖15年的四会扶卢山,还有一座贞山,坐落在城西两公里处,景色独秀,早在明朝便赋予“贞山雨霁”美誉,为四会八景之一。这里不仅具有儒家的敦厚、道家的超脱、佛家的幽玄之山品,因文氏贞仙的传说更有一种栩栩欲动、落落不群的风调。相传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九月九日,文民贞女升仙,乡民有山下妙虚宫故址建贞烈祠,又称贞烈仙祠。
. V0 c% Z f( e0 t7 f
9 ?( c, Q7 c& ?& q1 p( a 天海湖,四会市迳口南部,四面环山,景色秀丽,湖中散布大小不等的岛屿,一岛一格,有“广东千岛湖”之称。
) m* M( u% L( ^$ ~8 ~7 f4 ?# n
: g, F3 U. Y! V4 {9 ^ 四会还有大致始建于宋元的“三台四塔”。县志记载,“三台四塔”如诗如画,如今全都烟消云散,变成纸上的烟云。$ @% e/ F/ u0 ^' R
) x5 e5 T& m+ n- U% g
四会还有奇石河、“地下森林”水松王国等自然名胜。贯山川之形神,运四水之流脉,摄飞瀑之大象,四会正从历史深处走向最适宜居住和生活的现代城市的远方。( k9 L" H) w5 o+ C; Q
* C9 s# m+ Q, f5 f2 l
都系将的新新旧旧的威水史拼起来,要想威,仲系睇以后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