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后查才能浏览下载更多咨询,有问题联系QQ:3283999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住遨海湾
×
天花让强大的罗马文明死亡
# K F* N" _* p6 t. T
* r8 S2 J U7 T3 f7 R
" I2 J, K4 I7 `3 J6 \$ L 天花,中医叫痘疮,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它已是一个颇为陌生的字眼;国际卫生组织已于1980年宣布,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天花。但在二三百年前的清朝,天花之猖獗可怕,一如现在的艾滋病,人人谈虎色变。: z( a3 z4 D! K' O$ e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在清王朝的历史中,天花这种疾病就像鬼魂附体,一直困扰着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这称得上是一大奇闻。紫禁城的高墙与重门,曾经无数次抵挡住了疾风暴雨、箭矢火炮,却未能抵挡住天花的肆虐横行。前后住在这里的十位大清皇帝,其中顺治、同治直接死于天花,康熙和咸丰虽然侥幸从天花的魔掌中抢回性命,脸上却留下永久的麻子。: F7 H. A; h/ D6 n" j4 ^1 T o
为避天花不上朝2 p3 k* J: ~& Y+ c/ r5 v$ d* A
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住进紫禁城的皇帝。这位忧郁敏感的少年天子,打从懂事起,便置身于政治危机及情感挫折的漩涡中,承受着同龄人想像不到的磨难。8 T. {3 T- i3 e. }' R& f3 b+ ~
顺治亲政的十年里,他一方面努力巩固和扩展大清帝国的基业;另一方面,他又厌恶政治,时时梦想着当和尚,远离尘世。历史却偏偏给他安排下一个悲哀的结局:没等他活满24岁,就被天花夺去了生命。; R; {" r4 Y3 b, `+ Y# V, T
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这个时期中国的北方,战乱与天灾不断。偏偏这个时候又爆发了天花,并且是一次高峰期。当时几乎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只能躲避。
2 l$ w* F$ W" F 不但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就是“万岁爷”也不例外。为躲避天花的传染,顺治甚至不惜打乱正常的朝议制度,躲在深宫不敢上朝。
# k6 c5 g+ r4 [+ o 蒙古各部落一向是清朝最可依赖的力量。从顺治的父亲皇太极开始,蒙古各部落首领每年都要朝见皇帝。但顺治执政时期,竟然连续6年没有接见千里迢迢前来的蒙古王公,原因就是害怕传染上正在蒙古流行的天花。
6 _% W/ ]& @4 { 难逃天花的魔影: Z* k2 N- ?* y, E! Q& }
有人说顺治对天花的恐惧,达到神经质的程度。他甚至认为宫中也不安全,还要跑到外面“避痘”。
Z( u" g5 @9 s, V- o 其实,到宫外去躲避天花是早有先例的。清朝入关之前,盛京(今沈阳)城外的天宁寺,就一度作为皇家躲避天花的重要场所,顺治父亲皇太极就曾在这里躲避天花。
1 E8 _. V" v9 u2 M+ ?! J 清朝入关后,出宫避痘的风气更加流行。顺治的儿子玄烨(康熙)生下不久就被抱出宫外,在紫禁城西华门外一处府第中“躲避天花”,这座府第就是今天的福佑寺。直到玄烨两岁后染上天花,并挺过这生死劫难后,才搬回宫内。
7 P8 l3 ^+ u8 V" g 顺治在宫外寺庙和行宫躲了一段时间后,还是认为离疫区太近不保险。顺治八年冬,京城天花大爆发,顺治带着太后和皇后以打猎名义来到遵化一带的山野之中。身为一代天子,竟为天花所迫,不得不在天寒地冻的时候数月躲避在荒郊野外,其苦恼与难堪是可以想见的。7 b. m* V( m B$ j4 g
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脱天花的魔掌。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新年鞭炮硝烟还未散尽,这个年轻皇帝在紫禁城养心殿咽下最后一口气。& K7 B" Y. H+ ~: ?
顺治死后,朝廷依照他的遗嘱,将他葬在生前躲过天花的遵化山中。莫非到死他还在害怕天花?3 M. z2 S5 x! X/ ?+ y: Q; R3 F
瘟疫危及清国本1 b4 \! N5 _3 w9 K
那些刚从白山黑水入关的八旗兵丁,由于生在关外,比关内百姓更易感染天花。
' [; U) d$ F% n9 g 驰骋疆场的八旗兵,素来骁勇无畏,但面对天花,却显得英雄气短。《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元年,清军准备入关。大军出发在即,肃亲王豪格却心惊胆战地说:“我还没出过痘呢,此番入关作战,叫我同去,这不是要我的命吗?”6 V- E& I9 M1 r& Y& b% }6 u7 T
天花的流行,已影响到八旗人丁的数量与质量。皇室族谱《玉牒》对此的记载令人触目惊心:顺治生有8个阿哥,其中4个早亡,6个格格竟只剩一个;康熙共有35个皇子,其中15个早亡,25个公主则死了13个。其他皇室成员的子女死的则更多。所以,防天花,实际上已经成为清朝立国的国策之一。8 W) _& K: v0 ~6 T3 x# L! h
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就颁布了很多法令,规定一旦疫情发生,必须立即将疫区封锁,已经出痘的人严禁出走,那些在疫区内没出过痘的人,一律迁往偏远地区隔离;对那些不及时报告疫情或者擅自掩埋天花死亡者的人,官府要追究责任,甚至以死论罪。' J0 h. H* l5 `# ~
顺治二年的谕旨宣布:凡是民间出痘者,立即迁出城外40里进行隔离。甚至一些偶尔患感冒发烧、风疹疥疮的病人,也被统统迁出城外。8 \7 {% y% \) \% d1 ~4 N0 ?/ }
据史料《东华录》记载,那些被赶出城的贫苦百姓,无食物无居所,只能把年幼的孩子抛弃在路旁,悲惨的景象让人不忍目睹。
6 `% y8 C# x1 i; y' N0 _: z 康熙因祸得帝位9 F2 S1 K6 N' G$ b6 X: R4 Z5 i
清宫对天花由被动躲避转为主动防治,是从康熙皇帝开始的。
# r: Z- U% ^0 c' U. C 我们从现存的画像中看到,康熙气宇轩昂,仪表堂堂。其实,当时的画家显然掩盖了一些细节———康熙脸上的麻子。这是天花给他留下的印记,而康熙能当上皇帝,也恰恰沾了天花的光。1 e) e( N4 D- h5 d
顺治病倒后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当时他看好次子福全,而顺治母亲孝庄皇太后则坚持立皇三子玄烨。顺治就去征求钦天监监正汤若望的意见。; R9 R2 J4 Q5 y8 L. K" ?2 @8 ]% L
汤若望是在清宫服务的西洋传教士之一,因知识渊博受到顺治尊重。汤若望很快帮顺治下定决心:选玄烨做接班人。理由很简单,玄烨已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终身免疫。
s/ n7 k" z/ L0 f( c3 M 这一决定是对的。康熙一生很少得病,始终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治理国家。由于康熙的雄才大略,清王朝一步步走向鼎盛,猖獗一时的天花也得到有效遏制。& V* f1 r, A9 @* h- |
推广民间种痘法
, m! y) y y1 j7 `9 s. \( H% {7 ] 在康熙推动下,清朝防天花的措施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他在太医院专门设立了痘诊科,广征各地名医;又设立“查痘章京”职位,全面负责八旗防治天花事宜。( o" U7 l2 L6 O: a
康熙时代中后期,南方传统的种痘法传入北方。这种民间种痘法又叫吹鼻种痘法,据说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分旱苗法和水苗法。所谓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的痘痂取下磨成细末,加冰片、樟脑吹入种痘者鼻中;水苗法则是把患者痘痂用人奶或水稀释,植入种痘者鼻中。) l; ?! B5 h" n3 ?: k) y
种痘法使种痘者轻微染上天花症状,然后出天花,再通过中医精心护理,使他们安全经过天花期,种痘者就会对天花有了免疫力。康熙对种痘疗法十分重视,将之广泛推广。3 |2 B) p5 J8 O, k, K- T
父皇的早逝给了康熙太大的刺激,因此虽然政务繁忙,但他对皇子们的天花防治,没有丝毫松懈。, n8 T: s- n3 ~
康熙十七年,皇太子出痘,当时正值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的紧要时刻,但康熙为护理太子,竟然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太子痊愈后,宫中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 L+ S4 r2 j8 Y" m
太子出痘期间,候选知县傅为格照料有功,被提升为武昌通判。两年后,得知他种痘防治天花确有一套,康熙召他入宫,专门负责皇子们的种痘防疫。从此,皇子种痘防天花作为制度正式确立下来。$ Z3 j7 k# N, r8 y
由于康熙举措得力,天花的蔓延得到有效遏制。此后的一百多年,宫中很少再传出关于天花的消息。# y6 ]: h, i/ @ ^7 Z. ?
令人骄傲的是,日本、俄罗斯和一些欧洲国家派专人前来学习种痘法,并对这种奇妙医术进行研究。
3 z0 O0 @* `6 s4 \' v* v 死于天花的同治
( a- V" V: v$ D# n7 U" E+ P" h( k 一百多年过去了,谁也没想到,天花这个潜伏的病魔会再次睁开眼睛。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紫禁城突然传出惊人消息:慈禧的独生子,不满20岁的同治皇帝死了!
3 [. M, D" l. ^, x 同治不到6岁就继位登基,是个内心空虚、性格古怪的少年天子。他不爱读书,醉心游戏,骨子里对宫中生活和帝王职责极为厌倦。
3 I% w, N. r* p! b2 o 关于同治死因,民间有各种猜测。据说他常溜出皇宫,出没于酒楼戏院甚至花柳街巷。因此有人猜测,他可能是死于梅毒,也有人说他可能死于疥疮……对于种种说法,官方一律保持沉默。因此小皇帝到底死于什么病,成了一个谜。
# a- t3 `. m. ? |8 k; w8 F 一百多年后,人们从清宫档案中发现同治的“脉案”,上面明白记录着同治得的是天花,并详细记录了症状:“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筋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医学专家对档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结论是,同治死于天花。
: q' B" v3 N* W O4 B" t 史学家也指出,清朝典章制度非常严格,皇帝私自从紫禁城里跑出去寻花问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9 i, r: }8 e* X* O
天花克星牛痘法
) a' a! J) z) p 对于同治之死,人们联想到同治的父亲咸丰,他也受到过天花袭击,难道他们父子都没接受过种痘吗?结论只有一个:中国传统的种痘方法不具有百分之百的功效。
& p& k0 ?* X* w1 o, G8 e 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回到18世纪的欧洲。就在紫禁城高歌欢庆降伏了天花病魔的时候,欧洲人也在潜心研究从大清国学来的民间种痘法,最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q/ g6 }1 t* m2 A! \, z* o2 p
1796年,英国医生真纳在中国种痘法基础上,发明了真纳法,也就是著名的牛痘法。正是靠这种先进疗法,人类将天花彻底埋葬了。 Y4 _4 N' \* e$ y, `% d! Q5 |& p
据史料记载,这种西方的牛痘法嘉庆年间已传到中国,可是紫禁城的御医们却不以为然。同治得了天花后,以慈禧为首的王公大臣,不是积极寻求新的疗法,而是在宫内外大搞“供送痘神”的迷信活动。王公大臣们身穿花衣办公,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还亲自跑到寿皇殿行礼,祈求祖先神灵保佑。+ k) c2 r' b& R$ C
一身疮痍的同治,在这种求神祭祖的喧嚣中悄悄离开了人世。他死在了养心殿,那里恰恰是一百多年前顺治被天花夺走性命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