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谋略,有渊博及系统化的经济思维,他的经济智慧为他赢得巨大的财富。
* r# G! c. h! Z$ x q$ x7 q) Y9 C 现代经济学很多供求机制的理论,我国历史早有记载。 ) a2 T+ N y( Q' O+ ]
范蠡的“积著之理”研究商品过或短缺的情况,说出物价涨跌的道理。怎样抓住时机,货物和现金流的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生生不息。
" k5 T) @, m8 e$ n& b3 L% Y/ a4 w1 u 范蠡的“计然之术”,还试图从物质世界出发,探索经济活动水平起落波动的根据;其“待乏”原则则阐明了如何预计需求变化并作出反应。他主张平价出售粮食,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使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才是治国之道,更提出了国家积极调控经济的方略。 ; I' c: q4 ]4 p3 q2 t L
“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强调人们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运用和把握客观规律,应用在变化万千的经济现象之中。
/ Q0 i) t$ O: Q2 i: B 我觉得范蠡一生可算无憾,有文种这样知心相重的朋友;有共渡艰难,共渡辰光的西施为伴侣,最重要的是,有智慧守候他的终生。我相信他是快乐的,因为他清楚知道在不同时候,自己要担当什么角色,而且都这样出色,这么诚恳有节。勾践败国,范蠡侍于身后,不被夫差力邀招揽所动。
. t* B b" e0 s. F3 ` 范蠡助勾贱复国后,又看透时局,离越赴齐,变名更姓为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
* }: ^' i8 P+ u( M, X; }; y8 J 齐国的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相信“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他散其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怀带少数财物,离开齐到了陶,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陶朱公。
/ q+ a9 @0 ]: z. W- o 他继续从商,每日买贱卖贵,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 * r( W* j2 s9 L2 @2 k2 Y
范蠡老死于陶。一生三次迁徙,皆有英名。 0 a9 q/ v) @" q$ g5 u
书中没有记载范蠡终归是否无憾。我们的中国心有很多包袱,自我概念未能完善发展。范蠡没有日记,没有回忆录;只有他行动的记录,故无法分析他的心态。他历尽艰辛协助勾践复国,又看透勾践不仁不义的性格,他建立制度,却又害怕制度;他雄才伟略,但又厌倦社会的争辩和无理;他成就伟大,却欲深刻体会到世间上最强最有杀伤力的情绪是嫉妒,范蠡为什么会有如此消极的抗拒(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抗拒)?
8 a2 U: U" W/ G: A# |说完我国著名历史人物范蠡,我想谈一谈一个美国的伟人。 富兰克林坚持留给制宪会议的绝非是名誉高位,而是胸襟、智慧和爱国精神。
0 C- V4 h3 E7 @8 b. e, G) C 1790年,这位为教育、科学和公务献出了自己一生的人,平静地与世长辞。他获得了很高的荣誉,美国人民称他为“伟大的公民”,历代世人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6 w5 |' q# f) L- h/ G: d
人类历史碑上上永远会铭刻富兰克林的名字。
7 |* j! o$ u$ f 范蠡和富兰克林,两个不同的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放在一起说好像互不相干,然而,他们的故事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 \9 q$ _0 S6 W+ p/ X3 }9 \ 范蠡改变自己迁就社会,而富兰克林推动社会的变迁。 - ], k% N. u& A5 ?
他们在人生某个阶段都扮演过相同的角色,但他们设定人生的坐标完全不同,范蠡只想过他自己的日子,富兰克林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献精神建立未来的社会。就如他们从商所得,虽然一样毫不吝啬馈赠别人,但方法成果有天渊之别;范蠡赠给邻居,富兰克林用于建造社会能力(Capacity buiding),推动人们更有远见、能力、动力和冲劲。有能力的人可以为社会服务,有奉献心的人才可以带动社会进步。 1 G, R# e* g+ a5 z! k8 a
今天的中国人是幸运的,我们经历中国历史前所未见的制度工程,努力建设持续开放及法治的社会,拥抱经济动力和健康自我概念的发展,尽管未尽完善,亦不必像范蠡一样受制于当时社会价值观,只能以“无我”为外衣,追求“自我”,今日我们可以像富兰克林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I$ X9 Q m( i0 O; ]! h1 K4 R: j1 v0 R
在今天,停滞的思想模式已变得不合时宜 ,这不是弃旧立新,采取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维,而是要鼓励传统的更生力,使中国文化更适用于层次多元的世界。 ( A5 w; Q' Y, ~) s. P/ T& O8 B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懂得比较历史,观察现在和梦想未来。
; X( u5 N! I4 e6 x0 q. J0 H- e 从商的人,应更积极、更努力、更自律,建立公平公正、有道德感、自重和守法精神的社会,才可以为稳定、自由的原则赋予真正的意义。 : p' F1 L) E' w( D" J& {
虽然没有人要求我们,我们自己要愿意发挥我们的智慧和勇气,为自己、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和机会,大家可以各适其适。
7 q/ g. l4 P+ X, c 最近我看到一段故事《三等车票》:在印度,一位善心的富孀,临终遗愿要将她的金钱留给同村的贫因小孩分批搭乘三等火车,让他们有机会见识自己的国家,增长知识之余,更可体会世界的转变和希望。
# F, n/ J! S0 v3 e! n# G “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这不知道是谁说的话,但我觉得适用于个人和国家。 " C' C5 l, H2 ]) s; r& e: R- n* N: f
我最近常常对人说,我有了第三个儿子,朋友们听说后都一脸不好意思的恭喜我。我是很高兴,我不仅爱他,我的儿子也将爱他,我的孙儿也将爱他。我的基金会就是我第三个儿子。
N+ x V2 k% G7 p 过去六十多年的工作,沧海桑田,但我始终坚持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公平、正直、真诚、同情心,凭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顾,循正途争取到一定的成就,我相信,我已创立的一定能继续发扬;我希望,财富的能力可有系统地发挥。我们要同心协力,积极、真心、决心,在这个世上散播最好的种子,并肩建立一个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会,亦为经济、教育及医疗作出贡献;希望大家抱慷慨宽容的胸怀,打造奉献的文化,实现我们人生最有意义的目标,为我们心爱的民族和人类创造繁荣和幸福。 0 P- }# j) K' U: `$ M) r! n
谢谢大家。 , e$ y9 j3 N' e9 k3 T- v! d$ G
(本文是李嘉诚先生2004年6月28日于汕头大学为长江商学院近300位EMBA学生所作的演讲,演讲标题为“奉献的艺术”。)
# z6 S5 C! N1 u7 \; I [em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