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查才能浏览下载更多咨询,有问题联系QQ:3283999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住遨海湾
×
4 l: [7 p4 V. d/ n 名 称: 宫 女,时期:1814年,创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法国。《宫女》是安格尔画的土耳其宫中宫女闺房生活的情景,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首先,就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而言,它破坏了色彩的"音域",背景的蓝色与皮肤的淡黄色,人体的明暗与粉红色调等,都显得极不谐调;其次,女裸体态的夸张,成了变形美的试验。就此而言,安格尔显示了自己艺术的独立性和美学信念的独立性。倘若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安格尔的探索勇气是值得称道的。
. n! U" ~3 }/ o
& B7 m2 j u; I( T1 O$ q/ K3 [# a+ L
1 Y& Z% \0 z( B1 y5 \0 B 名 称: 蒙娜丽莎,时 期:1503年-1506年,创作者: 莱奥纳多·达·芬奇 意大利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Z5 ]9 \. e: j0 R( _4 Q, p" B5 r
% n1 p5 ~0 E( g' w. N; b 5 V. N+ h. B& l
$ P4 `! q9 f" F/ U, s( m% T 名 称: 披纱巾的少女,时 期:约1516年,创作者:拉斐尔·圣齐奥 意大利。《披沙巾的少女》又名《冬娜·薇拉塔》,据传是拉斐尔为意中人画的肖像。画家运用了极为丰富的绘画语言,充分发挥色彩表现力,每一笔都流露出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女郎闪光的眼睛,安祥而略含倩笑的脸庞……华贵衣裙的百褶纹采用浅绛和银灰的调子来表现,与肌肤的色彩相辉映。这种大胆的用亮色来转换色彩的手法,显示了拉斐尔对绘画语言的自如运用,在16世纪的西方油画中实属首创。由于以真实对象为基础,作品刻划的理想化女性成份减少,去掉了不必要的神秘色彩,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具审美理想的女性。
4 o$ n$ ~2 \1 C7 C) j
2 ?; j/ r- {; O& Q6 o$ W* Q
+ Q' T# ~0 B9 N V% f1 s6 R& i
6 k0 e0 W8 b3 _& o% \: j 名 称: 按 摩;时 期:1883年;创作者为爱德华·德巴·蓬桑[法国]。这里描绘的是一位富有的阿拉伯女子在接受黑人女仆按摩时的情景。全身裸露俯卧于榻上的女子,身材丰满柔和,健美匀称,曲线流畅,与黑人女仆形成鲜明对比。室内布满阿拉伯图案的墙砖,点明了阿拉伯风格。画面构图简洁,毫不堆砌,以黑、白、灰三个调子为主,细致描绘,使作品达到了浑然一体的效果。% K8 l: k, Z1 d, D" ]
$ x) ^$ U5 |" T8 Y. V
* r- p Y# b4 N' j4 }
5 E5 \4 x; Z0 X2 l4 X' Q
戴安娜的休息,1742年,创作者为弗朗索瓦·布歇[法国]。戴安娜是希腊神话中的阿耳忒弥斯,她是月神和狩猎女神,是宙斯与勒托的女儿,阿波罗的孪生姐妹。画面中的两个裸女形象,右边的即是戴安娜,额前缀有月亮饰物,她以美艳与残忍著称;画家的目的并不在于神话本身,而是喻指路易十五时期宫中美丽的女性裸体。据说,画家画的是画室中的专用模特--缪菲姐妹,画家经过了理想化加工。就造型和色彩表现来看,实属上乘之作,但是,画得过于娇艳和刺激。) q& T) P( D/ i4 G$ W
9 G2 @) u. }4 j, z+ C
4 b0 ]+ B( a+ T6 w& ^
8 p; l, _- Z( N0 R5 [5 e8 v 基基的半身像,1927年,创作者为莫伊兹·基斯林[法国]。基斯林的作品属于立体主义画派,这幅半裸的基基肖像,仔细看去,仍能发现画家所关注的是几何体的结构与关系。通过分析使基基裸露的上半身成为各种圆锥体、圆柱体与圆球体的组合,以此形成某种体积的节奏,形成复杂而严密的视觉效果。 9 L& |5 X( u6 D0 E
0 ^ B+ ^0 _; a. ]" E/ `$ m& y2 M# W6 U1 d4 e& g
; ~0 {9 _ Q: [9 d1 c+ D# Q
基基的半身像,1927年,创作者为莫伊兹·基斯林[法国]。基斯林的作品属于立体主义画派,这幅半裸的基基肖像,仔细看去,仍能发现画家所关注的是几何体的结构与关系。通过分析使基基裸露的上半身成为各种圆锥体、圆柱体与圆球体的组合,以此形成某种体积的节奏,形成复杂而严密的视觉效果。
6 U7 Q! q8 x/ R9 ~( a+ [
0 K: w, _: Z8 u+ g ^7 W5 l# S7 i3 t% ?3 `- E
& M9 _* G" q8 E% c+ y, Z
包厢,1855年,创作者为威廉·鲍威尔·弗里思[英国]。藏这是一幅富于情节情的肖像画,一位小姐坐在包厢之中,手持望远镜观看演出,神色专注。画家以学院派的技法与严谨的造型,描绘了包厢中的女孩。画中女孩单纯稚气,而部、手臂刻画生动逼真,衣服质地、质感都表现得十分准确,深色的背景衬托出女孩的身姿。
* S' [* H7 ~1 s/ Z( l
/ s2 n% k( r9 | Z
4 v* T7 w" {# A( f. u : K; e* ]* V# Q$ h+ ?8 y* W0 k
贝斯希巴,1830年,创作者为K.P.布留洛夫[俄国]。画家沿用意大利风格,以风俗画的形式来描绘人物肖像,让环境来烘托被画者的性格与生活风尚,常常被人称作为“布留洛夫式”。《贝斯希巴》就是这样的作品,画家描绘了贝斯希巴柔美匀称的裸体,歌颂生命的美好,赞颂和谐之美。并在身旁安排了一黑人女奴,以陪衬贝斯希巴。同时又是构图的需要,平添了画面的形式意味,给人以深刻印象。
' ]3 t9 F" `4 i0 j5 u/ E8 }9 b9 |0 b
+ F: F z3 x: O5 ?2 d
5 E& ~) @9 C+ Z! Z 查验女奴,1890年,创作者为埃托雷·切尔科内[意大利]。画家以写实的绘画技巧,生动地描绘了贩卖女奴的过程。这是19世纪时阿拉伯普遍的习惯,被剥光了衣服的女奴,赤身裸体站在墙边,屈辱地接受买主的查验。画家以奔放的笔触,强烈的光感,表现了这一场面。 % A5 L& |" |0 \; A- {0 H
6 R) i4 _$ [( V+ d' g' ]2 W. z4 q0 e1 h( @# z( d/ l
$ O' e) x. R- l1 }# T7 O P; y- H
出水芙蓉,1900年,创作者为爱德华·约翰·波因特[英国]。《出水芙蓉》表现了两个正在沐浴的青年女子,她们正在嬉闹,展示出胴体的娇美,也流露出天真无邪的品性。浴室内光线柔和,装饰华丽,侧光把侧身斜坐女子的丰满苗条渲染得淋漓尽致,而反光则将正在洗浴的女子丰满的身体突出出来。画面以写实为主,强调了光色、冷暖的关系与对比,营造了一个温馨的世界。 , c1 v2 k2 W: y4 K
8 z( {( o; j/ |, Z" b
, N( f/ c$ d2 K
2 e, @/ X- L l$ x6 z" Y9 t" J 牧羊人在阿拉斯河岸发现泽诺比亚,1850年,创作者为阿道夫·威廉·布格罗[法国]。这是一幅取自圣经中宗教故事的作品,贫苦的牧羊人在阿拉斯河岸,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泽诺比亚,他们把她救起。画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几个牧羊人描绘得勇武健壮,他们或全身裸体,或半裸,或披衣等,与娇美柔弱的泽诺比亚形成对比。色彩上以冷暖对比,构图上是动静对比,表现了浪漫主义手法下的宗教故事所焕发出的诗意。
* \7 w& a, c1 |% z% `4 ?' |' D0 s6 E" j$ L$ J7 J. T. e
! b/ M9 U# g2 A5 g 田园风光中的浴者 , K: A3 f5 k" @! c1 {! S
时期:1900年 + d# W7 C% B) {/ C' N3 e- w/ \+ ^
作者:路德维希·冯·霍夫曼[德国] $ C8 G6 _' J* y1 f# d1 c
这是一幅装饰风格的象征主义绘画。在装饰图案的边框中,展示的是一幅在田园风光中洗浴的欢乐图景。边框中的左、右各为一男女裸体者,他们对称地分列在两侧,意味着世界的平衡。而洗浴图景中女郎嬉戏的河水,与外框中水纹相沟通,喻示着青春生命因爱河而获得活力。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所蕴含的思想性与哲理性。
9 K" ?) [7 g! j5 u* V1 O8 X# O# z0 j) b- ~2 \9 w
8 r* d: Z1 z( e& n
; p) g" c+ [ {( f* L+ ~% @: M" N 维纳斯的诞生
) p: {: V+ z+ |5 p8 w0 N- o7 h) I 时期:1879年
: {# M; K5 b8 I0 u' z) w0 ^4 r 作者:阿道夫·威廉·布格罗 [法国] + ~) L3 k' Q, j
布格罗的这一幅《维纳斯的诞生》,在同类题材的绘画中有其独特之处。他以极富想象力的构图,创造出令人顿生幻想的空间,同时又以写实的造型手段,把神女维纳斯现实化、理想化,给人以亲近感。最重要的是,他运用浪漫主义的处理方式,组织了现实与非现实、人与神、天上与地面等空间关系和人物关系,给人以瑰丽和奇异的艺术感觉,让人领略到浪漫主义艺术之美。 : B$ N# @$ `! m% U
0 B/ R9 N1 a5 |
; m% V. r' [( A. ?( g% K
3 b& Y9 G: M1 G; ^ 吻 6 t8 M8 k/ \7 H+ D' X0 l
时期:1879年 5 W0 o% Z, C7 C2 i2 ~
作者:莫勒 [俄国] " L3 t0 {- c( b4 d, ?
画家以古典主义的严谨手法,描绘了男女青年的爱情之吻。囿于古典主义原则,人物刻画得理性而冷静。但画家的描绘十分细腻逼真,并且以细微的观察力表现了女青年的惊恐与男青年的主动。吻的瞬间是出其不意的,又是甜蜜的。
$ E+ @+ P3 s) F/ a$ d; t$ n. ]: s/ ?* E6 i3 y
. n0 K* O, T3 Y' O8 ?! s
无名女郎 * Y" r$ a! y7 o
时期:1883年
) `9 H8 I+ C& x z" O" P( A 作者:I.N.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
4 y& j$ M# o5 S6 U+ C5 i* I+ G. d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篷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 I/ B# s+ \2 E* t+ S; K
. V! n- k& W/ q1 C$ j' [& V
1 e* J7 D; N8 \& q8 Y
$ t1 R( N& l: n3 M: L) l8 ^. r4 O9 f3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H0 n; @' S0 w) `
傍晚(消逝的幻觉)
0 E$ A2 r/ F# |% B" S 时期:1842-1843年
l$ ~+ L2 L# Y. j) k 作者:夏尔·格莱尔 [法国] ) ?9 T5 o9 E- |& v2 F8 J+ [; B
这是一幅遵循古典主义绘画法则创作的作品,人物更多地借鉴了古希腊雕塑的造型,具有宁静与肃穆的气质。理性的冷漠浸透在画面上:众人欲乘船远去,他们唱着一支忧郁的歌,在傍晚时分,向何处去,不得而知。这是一个富于寓意性的命题,岸上坐着一个始终沉默的哲人,他最清楚-这一切都是行将消逝的感觉。 # G7 o3 {) A' O& z7 h9 I
- Z: C: G. c9 d% G& P& O
( S9 e1 p& D1 O& U( ?' V# {8 |
8 o* G5 u3 L( G 裸体的玛哈 1 {7 B7 |3 A; U2 P( [2 G
时期:1798-1805年
6 E% A0 ` I) P" v( d6 C 作者:弗朗西斯科·德·戈雅 [西班牙] $ y) r# f5 w' S& U
“玛哈”是当时西班牙社交场上对名媛淑女的通称。戈雅所画的“玛哈”是谁,众说不一,至今仍是个迷。这幅《裸体的玛哈》,"玛哈"仰卧于榻上,头枕手臂,微微斜倚,腰肢纤细,按当时学院派绘画审美的标准来看,她的头略大些,脚尖不合解剖结构,显然是画家有意为之。不论怎样,这幅作品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7 _2 t! z0 }9 X, O; I- a* H: q7 ~! L" ^; R- f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