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20 21: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两军对阵,各有高论,一时难分伯仲$ O1 J) h4 k6 k3 G, j
) \ v8 N* Y. `) V 通过杨伯达这位玉石鉴赏专家周密策划和紧锣密鼓的联系,好多单位和个人,都对破译这桩悬案抱有浓厚兴趣,经过筛选,最后确定请五个单位派人参加。这五个单位是:颐和园管理处、北京玉器厂、“86工程”小组、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和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
# V: N0 |: o6 v7 t R9 U, d8 `# s. V& E
1989年3月29日,正当“86工程”处在万马战犹酣的关键阶段,五个单位根据事先商定的人员,带着有关证明,准时赶到颐和园。他们当中既有著名的玉器雕刻专家,又有著名的玉器鉴赏专家,同时还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美术设计、工艺展览、展品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有的被授予国家级工艺大师,有的被授予总工程师,有的被授予公司级大师,还有一些是相当于教授级的研究馆馆员以及几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这些人是在对“岱岳奇观”等四件巨翠,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之后才来到颐和园的,可算是有备而来。
T& E G+ D& M' J8 Z
. Z1 g9 [! q2 e0 S! f* A 上午九时半,这些专家和学者,集中在颐和园内一个地方等待。这里是一个大的会议室,室内整洁,光线充足。中间是一个约十米长的大办公桌,人们就坐在办公桌的周围。颐和园里的翡翠珍宝,由于长年收藏在文物库房里,活像一位深居简出的大家闺秀,对于这些人是非常陌生的。人们都以异样的眼光和心态,急切地等待着颐和园“大家闺秀”的出现。# x) ?# _9 `( g
( Q& c5 o& z) u: N* F; N+ R. ^ 不大一会儿,颐和园里的工作人员,按照工作程序和有关要求,将几块翡翠玉件小心翼翼地运到了这里。当工作人员把包装打开,将几块翡翠插屏的真面目展现在众人面前时,在场的人们几乎是屏住呼吸,同时站了起来。室内的光线也更加明亮。大家指手画脚,先是窃窃私语,小声议论,过了一段时间,室内就出现了赞扬声、笑声和忽紧忽慢时高时低的争论声。他们看到的不只是王树森所说的一件翡翠插屏,而是大小不同的六件翡翠插屏。这六块玉件虽然体积大小有所不同,但都是通透的嫩绿,质好色艳,是地道的金丝种,而且是顺丝翠。几块之间虽有差别,但不太明显,都可谓当世极品。通过当场议论和比较,当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专家倾向于“怪罗汉”的观点,即颐和园里的六件翡翠插屏的用料,确实是取自“卅二万种”,而且是“卅二万种”大料的精华部位。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表示,论据还不够充分,还有不少可疑之处。
1 | S( e+ z; E+ L7 x, m9 ?: T( ?
l+ n6 E# o% Z- g" R' u 表示不同意者的论据有三:
0 Y4 ]9 e9 a, e, v' p: P3 E7 H- ~ R# N' g2 y6 D
第一,颐和园里的库藏文物,大多都是慈禧太后住园期间留下来的,这些珍宝的来源有三个渠道。一部分是从紫禁城调拨来的,一部分是从承德避暑山庄调拨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里做寿时大臣们送的寿礼。“卅二万种”只是近代的事情,不可能和紫禁城和避暑山庄有联系。2 g/ U- k: j3 |8 M, u5 R$ O
_3 q. H* L' C9 \; k! W/ p
第二,慈禧太后死于1908年。从1905年之后,即慈禧太后70岁生日之后,由于是处在朝廷末日,清朝ZF摇摇欲坠,在这种形势之下,已很少有人向清宫送重礼,而宫中丢失珍宝的事情倒是时有发生。尤其是溥仪作为末代皇帝居住在紫禁城期间,更是如此。也就是说,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如此珍贵的巨翠玉件,是很难进入颐和园的。再说为慈禧太后祝寿的礼品单子上,人们并没有发现这几件东西。7 i# e1 ~8 ~& d8 ?. T$ U/ ^
5 I, B( [/ L. t
第三,我们看到,在颐和园里的几块玉件上,除了图案之外,还分别刻有一些乾隆皇帝的诗句,在落款处明显刻着乾隆御题。虽然没有具体年号,但可以依据这个进行推断,“卅二万种”和颐和园的翡翠珍宝,两者之间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
$ z, J3 i! U* s1 h3 ~
: H6 m* o' d2 _/ B* ?/ | 表示同意者的论据也正好有三:! [5 S. M2 J9 @8 z% R' Q: r9 g @
3 [5 ^4 O6 B! ?- F. h8 S- H' p 第一,从“卅二万种”大料被切去一块的那个切口处观察,其切口面积与颐和园六块翡翠中大块的平面面积近似。这说明此料从大料上切下来之后,未作更大的处理,即一片一片地切下去,分别做成了六件大小不等的插屏。5 _/ I# y! O( z; t/ J
m! \3 O3 `* g, ]* O# E 第二,从成色、纹理和工艺上看,也很能说明问题。一是大料切口处的绿色与纹理走势,和颐和园的那块大件的颜色和纹理走势太相似了;二是从工艺水平来观察,这几件活不像是乾隆年间,全都是用手工打磨出来的,有用电动机械打磨的明显痕迹。中国使用电力的历史,只是从20世纪初期才开始的,而乾隆年间则是全部用人工打磨。
. ?* p1 b4 u3 c6 G/ X, u% n
/ L- U3 U$ [* b, V2 B2 V: l 第三,人们都承认世上没有两块完全一样的玉石。在“卅二万种”大料上,我们曾发现有一道天然裂纹,虽然不十分明显,但一眼就能看出来。而在颐和园的那块大玉件上,我们也发现有一道不太明显的天然裂纹,其走向及尺寸和“卅二万种”大料上的裂纹走向及尺寸是相似的。这一点不仅特别引人注意,也非常说明问题。
, K. _; v6 ]- F
, K' U& k. t6 f 两军对阵,各有高论。各路诸侯议论得很热烈,一时难分胜负。最后大家的一致意见是,请颐和园有关人员,再认真看看库存文物档案,查一查这几件巨型翡翠插屏,究竟是何时进入颐和园的,是因何而来的。把这些弄清楚之后再作进一步分析。
# }* Q T% U8 v
) |* F# ]+ E1 _4 M 清朝皇宫里数量众多的珍宝古玩,在1860年三山五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时,虽然被侵略军抢走不少,但仍有相当多的珍宝被收藏在宫中。1898年颐和园建成之后,因为慈禧太后常年在颐和园居住和处理朝政,好多宫中珍宝又从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运到颐和园里收藏。紫禁城和颐和园收藏的这些数量众多的宫中珍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曾有一小部分被运往台湾,其余大部分仍被收藏在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这些珍宝数量众多,要想把每一件珍宝的来龙去脉都查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瓷器一项来说,仅故宫博物院一家,就有数十万件之多。在这数十万件瓷器珍宝当中,就有相当多的瓷器无法查清楚他们的来龙去脉。因为在宫廷档案中,对于这些东西的记载,有些只有名称、数量和样式等,而对于他们的身世和来历的记载,则少之又少。
$ f* F" M6 n2 ~* U2 \- r# b. z ~+ J7 n1 ~( x5 C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之后,查询档案的情况有了可喜进展,颐和园管理处的有关人员,终于在一本相当旧的档案册子上找到了六块巨翠的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