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后查才能浏览下载更多咨询,有问题联系QQ:3283999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入住遨海湾
×
本帖最后由 promissy 于 2008-12-25 02:01 编辑 # q$ L& w" e7 i+ S5 y/ I) p
7 k' S$ |/ z2 c7 b其实咱们四会的名人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的总裁麦伯良先生
$ [" i: w; O$ b: h3 m0 A麦伯良--中集集团总裁
% s1 h% j; X$ L% \1 x" I 从最初的差点儿破产清算,到连续六年,中集稳坐世界集装箱大王地位,深市传统绩优股,市场份额占据1/3以上。海外接单从区区百台起步,抓住全球集装箱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机会,打败日本韩国企业,成就“中国制造”优势。严格管理,成本控制走在价格下滑的前面。
% [# g: O& P0 C2 U B5 `6 K% Z 1959年1月出生,广东肇庆市人。
; L1 X# L/ z" V- i 1978年3月-1982年1月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 L) Y o% f, d& n% [
1982至1987年6月间历任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工程师、生产技术部经理;* K9 v! J" ]4 M8 K
1987年7月至1990年5月: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 t8 ~! W; j, k 1990年5月至1992年2月: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任代总经理;" X1 h7 I$ K/ y9 N% V1 ^' u7 v
1992年2月至今: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总裁。
7 S" S# k M e8 J; r5 Z5 z 麦伯良先生是中国集装箱工业的第一代工程师,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后在中集公司工作至今。他从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靠出色的业绩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逐渐走上公司的领导岗位,并于1992年被董事会聘任为公司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由一家曾经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初步具备世界级地位的中国企业。
3 C0 k; u$ L7 ?; e2 ] 从90年代初期开始,他预见到集装箱制造行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果断把握行业历史性机遇,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兼并收购行动,在大连、天津、青岛、南通、上海、深圳、江门等地建立了11个生产基地,使公司发展成为辐射中国沿海港口的具有全方位生产服务格局,成为全球范围内唯一能够生产干货箱、冷藏箱、特种箱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造箱集团,世界市场占有率达38%,取得产销量全球第一的业绩,并把这一记录保持至今。他的突出业绩获得了国际集装箱制造界和国际航运界的瞩目和认可,多次应邀出席一年一度的“国际多式联运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p S! n, s& C3 b3 Q9 _ 在他的领导下,中集集团已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的佼佼者,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上市公司50强”,并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百家上市公司第一名”。
2 g* p- o H2 u 2001年取得了每股收益列深、沪两市第一的优秀业绩。
4 n0 @" H% g' e6 u) a' N7 c 2002年3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出席“对话”节目,成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系列对话的首位嘉宾,国家经贸委、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有关领导、专家应邀出席。该节目在“两会”期间播出以及加播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 Q: } M, q0 y. S' C) u( J! O
2002年4月,应“世界经济论坛”的邀请,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企业高峰会”并发表了“入世的挑战,中国企业家如何面对?”的主题演讲,获得与会企业家们的高度赞誉。8 Z5 d2 h2 l2 c1 y5 o, i$ f
国家行政学院、中欧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著名学府多次邀请他前往讲学授课。
" Y1 o# H& v0 H4 n. n+ p 麦伯良同志还兼任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协会副会长;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会长等职。9 b8 Y: e" z( [) S1 q* k& E6 p/ Q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O4 q0 \1 K7 C6 J' @ ^ 中集集团主要经营现代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和销售服务,产品包括干货、冷藏及特种集装箱、厢式半挂车、机场设备及其它交通运输设备的设计、制造和销售。公司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之一。1982年9月正式投产,1987年公司进行重组。1994年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公司以集团架构运作。集团总部设在深圳经济特区。目前在中国及海外拥有二十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现有员工一万三千人。自1996年以来,中集集装箱产销量一直居全球第一位。
7 `+ L1 L9 b" u2 I0 G" Y+ r 中集集团建立了辐射中国沿海的生产服务格局,在深圳、新会、上海、南通、青岛、天津、大连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集中市场、分布研发、分布制造”的体系形成具有世界水准的技术创新研发体系,凭借高素质的市场营销能力、卓有成效的成本控制能力、规范实用的质量保证体系,中集集团目前成为全球唯一能够提供三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集装箱产品和其他物流装备,并对所有品种提供设计、制造、维护等“一站式”服务的企业。作为业界领先企业,中集的客户包括全球最知名的船公司和租箱公司。
2 P% v2 K* J& P 进入21世纪,中集集团明确了“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的发展战略。建立和并行发展三个层面的业务:①现有核心业务——集装箱业务,重点是通过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和加强内涵优化,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发挥本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优势,巩固和提升市场。②扩展新业务,迅速进入厢式半挂车领域,把世界先进的陆路交通运输方式引入中国,并为全球提供一流的陆路运输装备。③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及服务行业中有生命力的、符合公司战略定位而且适合五年以后进入并有能力整合全行业的业务。# d2 b- R* w$ P9 V6 r
中集集团居2001年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第15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贸部评选);“2000至2001年度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集集团荣居第11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评选);“2000中国最大1000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第70名”(中国统计局中国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 i+ ?0 E0 ?% ?4 w: T; D
“2001年中国外商投资10大高出口创汇企业”(中国外商投资协会评选);+ `# m# ^' f/ L. x+ m
2002年中国名牌企业16强之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选);2002年中国最受赞赏的外商投资企业(《福布期》杂志评选);被评为“2001年十佳心中蓝筹股”(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金融频道发起,多家媒体评选),连续4年被评选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亚商和《中国证券报》评选)。
6 k h0 K# @" f/ R 2008年10月15日,麦伯良等四位中集领导人当选"改革开放三十年影响深圳三十个经济人物"。
2 a' {% g2 P: u0 R9 B8 B7 I5 u t
) \3 Y( |: Z! Q G9 V% S0 S( z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这些词在媒体和产业界频繁地出现,好像成为一个时尚一样。可是当我们的耳朵都被这些词灌满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却很难扫描到现实当中活生生的令人信服的例子。但是有一个人,他名气不大,可是他带领自己的企业用十五年的时间,把它从濒临倒闭做到了同行业的全球第一。而且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评比当中,这家公司也名列第一。他就是记者采访的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
% ^& G, P- M; Q! h+ T7 S* \- ?3 q/ _- N5 I* R/ \! t
从濒临倒闭开始
7 i2 E6 d, e; Q/ m0 }% t; i+ B; I* A% a/ H: a" z3 l/ I
记者:我们了解到中集集团已经是连续6年世界第一了,很多人都关心中集集团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起点? o0 {' O0 I A( W7 p
8 S' D7 |. E9 Z K
麦伯良:起点应该回到1985年,当时招商集团跟丹麦宝隆洋行合资失败,就是等于这个公司要清盘了,差不多到最后大家好不容易争取留下了59个人。中集发展走过了这么几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就是59个人活命;另一个过程是争做世界第一。
. I1 }6 Z3 g( B5 C9 b
/ |* _ b4 G9 n( \ 记者:听说你们从1991年立下了争世界第一的目标,你们的信心来自哪里?
$ ]! ?' r2 B% F/ s: S
! |5 Q9 v! o3 v1 ?- M) { 麦伯良:当时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全球范围内集装箱的制造要往中国转移,但那个时候韩国是世界第一,他们最高的时候占的份额超过60%。我很幸运地看到没有一家大企业集团对集装箱产业转移到中国来这种趋势有明显的行动,而我们1991年开始行动了。第三年,韩国也开始来了,但它比我晚了整整两年多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N9 z Y1 ]* L# y; @# r, F) {
; ]5 |6 r( h1 b" P 兼并韩企业内称雄
: b+ {9 J/ Y' L, J& _, J
. u2 Q+ T5 @, ` 记者: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韩国企业进来之后,最后的结局是被你们兼并了,为什么要收购它们呢?
/ H. V1 w3 n5 B5 X3 Y3 V) h
) V" u: H- v# }& ?6 O. ] 麦伯良:我们收购它一举两得。一是希望它能够退出这个行业;二是我们马上可以取得冷藏箱这个箱类世界第一的地位。. C7 f) `+ k6 L
9 S/ S4 Z6 h6 Q. G
记者:当时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让韩国人心甘情愿地把他的企业卖给你?
, g8 @' _4 N' A0 \; B9 u% {
q, E7 n# |# s' F/ [/ r& y 麦伯良:我想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集装箱产业已经转移到中国来了,韩国企业的集装箱包括冷藏箱都在亏损,而我在赚钱,我有盈利。那他为什么还死死地撑下去呢?再加上亚洲金融风暴也帮了我一个忙。韩国受金融危机冲击很大,他们必须要出售一些资产。这样说吧,这个韩国企业最早开的价是非常高的,超过一亿美元。但是我最后的成交价是二千八百万美元。5 M' H$ p {! ^
$ ~3 u' O$ i- a, F0 Q% p
记者:您的砍价水平非常高。
5 @# _# Q) W- D+ }4 p T$ I+ B7 J E3 {0 e' j; o
麦伯良:因为我们还是懂行的人,我知道这个企业值多少钱。2 d2 x1 s9 ?: }4 T9 z
. ~5 r+ ?% n. z0 J) h3 ^, G, b0 w
记者:很多经验告诉我们,谈判的最后一关最难过,您怎么把这个价压下来的?当时具体的情节是怎么样的?
0 W4 r. e' a# h* ~, ]+ ~, j$ s+ c' q( N
麦伯良:最后一次谈判他们开价还是五千多万美元。我呢?还是坚持我的二千八百万美元,从没有改变过。当时我亲自带了一个队去韩国,我们从讲故事、讲做人开始谈。本来要撤了,因为差距太大,我也准备走了。最后一天吃晚饭之前他们给我来个电话,说这样吧,反正你都来了,晚上我们还是请你吃顿饭,你明天再走。我说好。晚上在吃饭的时候,我们就不谈生意了聊些别的话题。当时谈判对手问我有没有女朋友。我说我没有,你呢?他说他有不固定的女朋友,我说你太太知道吗?他说,不能让太太知道的,知道就麻烦了。我说那你不诚实,不诚实不行的,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如果真想做,我开出来二千八百万是条条道理都在,每一笔数都是有依有据的。就这样饭后我们以二千八百万成交了。! w6 V7 e) Y1 Y
) [: i u* B, u3 p5 n" H8 O
拉开距离遥遥领先
' i$ |& r9 `1 \5 M% J$ v+ v; c5 I) @' X; g: d6 N
记者:这次并购对你的意义有多大?对中集的意义有多大?1 z4 {0 K* a9 R
( b; R3 b! R2 M: ` 麦伯良:对中集来说,我们第一个目标是做产销量的世界第一,第二个目标是要做真正的世界第一,我们通过并购达到了这个目标。
; f' s) P% \: u$ ~4 v) E
" {3 \% b4 R2 P2 e5 C0 ` 记者: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0 M, s/ M8 y" }0 ?$ L
5 e, A0 _. p! y0 o, Z' h4 w3 t2 o 麦伯良: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在这个行业里面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可以主导这个行业的技术,主导这个行业的发展潮流的时候。你真正地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的时候,你就是真正的世界第一。而我们1996年的世界第一呢?很虚的,仅仅是一个销量的世界第一,而在产品的种类上、在产品的档次上、在整个技术发展的水平上还不能称是世界第一。在那时候我们冷藏箱刚刚投产。但今天我们可以说,我们去年就已经做到了真正的世界第一,目前中集是全球集装箱领域里面惟一的一家能够供应所有集装箱100多个品种的企业,惟一的一家自主拥有百分之百知识产权的企业。论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数据来看,全球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加起来,跟我还差20%。7 g, u" N' C8 ?
" n; p# \0 D* Y 人是第一决定因素
2 L% x) l% |0 W5 G* v" }
$ F; x$ w1 J# n 记者:麦先生,目前您在事业上,在物质上,比如车子、房子都有了,而且中集又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您有没有产生过一种急流勇退或者见好就收的想法?
6 V0 Y" k J/ a8 U' P3 u: Q
# V4 J$ a4 k" Z! C( ]8 h V 麦伯良:坦率地讲,两年以前我是有过思想斗争,就是在退与不退之间反复思考。我想了整整有半年时间,但是我后来还是想干下去。为什么呢?有两条原因,我觉得我才40来岁,不干对不起国家,实际上也对不起自己。我觉得我现在的条件,现在的基础,应该还可以干更多的事情。你说为国家也行,为人民也行,或者说是为我自己的虚荣心、成就感,我都不反对任何一个说法。另外一条,我舍不得离不开这个团队。
, K1 N& i- A- r7 M! l. M% i# p# W, c7 N
记者:凭您现在的财力,凭您在国际市场的经验,如果您自己出来单挑搞一个比如说麦氏集装箱集团,会怎样,您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O7 w5 h0 W- C8 M- X
5 m/ Q* e- c0 h0 r 麦伯良:我从来没有过这个想法,如果要说有过苗头的话,应该回到1988年吧。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国际上的财团要请我,那时候我的工资就是大概一万元一年吧,比现在低多了。他们请我开出来的底薪就是两百万,还不算奖金。但那个时候我就没去,我就感觉到中集单靠我一个麦伯良不行的,要有一个好的团队,而培育一个好的团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这个时间也许相当长。这个团队也是我们大家十几年来营造出来的,这个团队才有战斗力。我一个人有什么战斗力呀?你说我把他们都拉出来,把中集毁了,这个我真的没有想过,我也不会去做这种缺德事。" H, a& j8 B# x" J# _: X
, x5 E7 R4 j! n7 H: x! C
记者:根据中集发展的历程来看,很多大的客户都是麦先生您出面或者做主要的工作把他们拉到中集来的,接了很多订单。董事会会不会有一种担心,如果麦伯良有一天走了,我这个中集还怎么干?
& D2 ^, W7 K* O& ?- r! f& J: F0 s6 E0 I, c2 ?! G+ f
麦伯良:你说中集没有麦伯良了?我想可能两种结果,第一,会更好,第二,可能会变差。肯定会有变化,肯定不一样。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真的没有跟我说过。但是我觉得一个企业绝对不能忽略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路线和方针确定了以后,人就是第一的决定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