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3-2 10: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11.在家的人可以向别人灌顶吗? 7 m7 Q+ j6 g) ]* {
对灌顶师的要求,在《时轮续》中说:“具足戒者为上。"但又说:“在家灌顶师,除无僧人的标志(袈裟等)而外,一切戒行要求与比丘同。"这说明灌顶师以受具足戒的僧人为上,但并没有排除在家的法师。而且从密法传承上看,印藏的很多历代密法传承师都是在家的“白衣"居士,有家室,但当灌顶师必须具备灌顶的资格:一.必须受过有关本尊的入坛灌顶,而且所受灌顶一定要纯真的口耳相传的法脉,否 则无效;二.向别人所灌的某一本尊的顶,必须是自己经过闭关修炼,并完成诵咒的数量和补缺烧食供;三.必须是密戒戒行无瑕疵;四.必 须掌握灌顶的有关知识和仪轨,具备灌顶师的“双十"条件。 7 N/ d; y( j" ]8 s9 F
密宗灌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传授密法活动,学问、戒行、密法修持缺一不可。合法的灌顶,对师徒都有法施和学法的功德,如果乱来,就会师徒两败俱伤,绝无好结果。因此乱传法、乱灌顶会使双方造恶业,堕金刚地狱,或受到护法神的严惩。 ' t X- V, j- y5 Q* `6 U) \) {
12.讲经传法的上师应具备什麽样的条件? ( o6 O& D$ i# V
讲经传法的上师必须具备弥勒《庄严经》中说的十个条件:
. `8 X: e& Y! Y8 w5 ]* D& B8 u 一.具戒学;& C; W/ l+ Y# f3 Z- O
二.具定学;( \1 ]# T0 M2 g) p$ i, q+ s: Q a. A
三.具慧学;
$ P9 G2 O {3 Z G 四.学识高於教学对象;# H. ^8 P7 l* H) _2 ~( D
五.勤於二事(自己学修和利益众生的事业);: s; K. |! W A+ z9 |
六.博闻经论;
; F: A7 @8 V6 s4 v5 N6 A 七.证悟法性真理;
4 }5 A7 y2 p/ c& h' S4 X 八.善于演说;" _$ |! | p8 `
九.富有慈悲心;$ f3 a* R% [' _9 Y
十.诲人不倦。其中具戒定慧学是指三学修证实践经验和德性行为,不是单指三学理论知识。以上十条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条,即精通佛法理论,思想品质优秀。若不具备这两条,就没有讲授佛法的资格。
6 O1 m, ~) z. g j# ?$ t8 v13.开坛灌顶的上师需要具备什麽样的条件?
7 j. V5 ~' ^* F5 Y, Z 开坛灌顶的金刚上师需要具备《上师五十颂》中所说的十三种德相和双十知识。十三种德相是:
9 ^: @( w/ R7 b+ Y" n 一.严守戒律;
s* ]0 N' b5 Y$ f+ ^ 二.具大智慧;; |( }# l% O2 K4 f( d
三.具足忍德;
) b- A, n7 n8 ~# g+ p, D 四.思想诚实;! o# i W3 y+ y- L
五.无欺诈行为;6 d# z) S6 |9 i1 H
六.掌握用密咒和药物消除邪魔的法术;
1 ^- }0 a9 D' s8 |3 p2 R+ y 七.对众生有慈悲心;
- H1 y6 u. I6 O2 ?1 w9 D9 W% Z" n 八.精通三藏义理;* X3 b) r" B6 V" ?5 K
九.掌握“双十"知识;! `1 t0 a( N3 i0 |0 p( ^
十.会塑造绘画坛城;
$ B. _1 M% c ~* a 十一.善于解说密法;
0 f6 l# T: u0 T1 {9 Y0 q 十二.对佛法,特别是对宗乘信念坚定;
) n; K8 e) O; ?: q3 ~* M3 ^, _ 十三.保持五根清净而心情温和。
* v e% [# s9 Z h1 n: N3 }8 H' Y- @ “双十"知识分内外密知识各十种。内密知识十种是:
' Y: o4 M( J9 f0 M: e. T% J. z 一.善于观护轮破除邪魔;
2 X* L. \; v% E( j( | 二.善于制作护身咒轮破除邪魔;
/ e o, a1 o' A% f 三.懂得瓶灌顶和密灌顶之法;% {; `" C! q/ X# O# [. A
四.懂得慧灌顶和第四灌顶之法;% }' n. ~3 A0 g
五.懂得仇敌与其保护神的隔离法术;
3 n4 g/ ^+ }/ P4 C' n 六.懂得祀食运作法;2 U( |: ]+ x3 e7 k2 m) Q2 W- H3 V
七.掌握诵咒的七种诀窍;7 A% x: y( d: P: p, P
八.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种特殊方法;9 X4 m5 ]& E+ H
九.掌握安神开光之法;
: y+ `, ~0 z6 v1 |' g 十.懂得修供坛城之法。 1 O. e5 h- Q) J
外密知识十条是:2 |8 c, Z$ S) {1 K6 b
一.精通制作坛城、观修坛城; f% d: ^. s1 M+ m3 L' _
二.懂得观修各种瑜珈;
6 s: b2 k1 i' `/ C2 `9 u( `: c 三.懂得各种手势印;( `$ }# {0 x/ ]0 E/ b1 [
四.懂得各种站立腿势;7 W, B2 F6 u; P8 S. _- G! R0 u4 Y
五.懂得各种不同坐势;
# r6 Z8 u1 l/ E! j% {' _, N& G 六.掌握各种诵咒法;$ h6 W d( G, x9 F. {5 v
七.懂得烧供法;
: ~: I) s$ Z. { 八.懂得各种敬供仪轨;
. s2 X3 o; V. r9 a& J3 K 九.懂得作法的决窍;
( ^2 E/ {9 m5 P6 u- {1 F: P" J 十.懂得迎送、收消诸法。; Y8 r; o7 ^5 b* |8 Q3 j
除这些条件外,各续部还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 E5 J0 _! ]/ J: D {8 R- }. V14.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什麽?
: Z2 M; o- ?2 v3 u' C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三宝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入门法,也是包罗万象,一有俱有,一无俱无的根本法。三乘佛法,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皈依三宝"。但这个“皈依"并不是初入佛门的人们所理解的那种粗浅意义上的皈依,而是指佛法所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标等在内的深层次意义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许多藏传佛教大师曾说:“佛教从入教、发心到成佛的整个儿过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标准是:诚信三宝,归靠求助三宝,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为导师,以圣洁的僧众为修行的榜样。
% H# a% t6 A* x) R7 P( _15.有人说:“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这话对吗? % `! P" D" b6 @# N9 j! a
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过去世的来世。三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转的全过程。佛教所关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转中解脱升华的特殊过程。“整体"观念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最大特点。那种只考虑今世利益而不考虑影响到来世善恶结果,只考虑今世的苦乐处境而不追溯过去世的姻缘,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局部观念。世俗观念的阶段性和支离破碎性就表现在这类问题上。佛教来世的幸福并不是一种虚幻的追求,而在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基础上的造福行为。这种造福的高尚道德行为,利己利众行为。本身是立足於现实,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今世见效行为。如人的高尚行为对家庭社会造成的利乐和人类道德的堕落所引起的犯罪行为对自己和社会造成的祸害。可惜世?椎难酃庵痪醪斓秸庵纸袷赖睦?ο窒螅?鲜恫坏匠ぴ兜睦??叵担?蚨?簿臀薹ù痈?旧辖饩稣饫辔侍狻?
/ _7 T) y: b* t$ u1 I16.有人说:“佛教是偶像崇拜。"这种说法对吗?
! E* G: S p9 b8 ^% I8 H- V 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现象,不了解佛教本质的一种最大的误解和歪曲。
0 {0 z! O- _ d8 B4 H 佛教供奉佛像,有两种意义:一是纪念意义,一是观想意义。纪念意义就是看到诸佛的光辉形象,联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萨为榜样修行做人、做佛。认识层次较高的人,可以从各种佛像的象征意义,得到精深丰富的佛教哲理的启示,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观想意义,就是修禅定的人,经常眼观佛像,在大脑中形成佛的视觉形象,以便在修定过程中,思想集中 观想佛像,以观佛的一念,代替纷繁的杂念,获得入定成就。对佛像的供奉除此二义,别无他义。佛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超感觉的理念境界,并非一种凝固的、静止的、可见的物质形象。所以在《金刚经》中说:“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及“佛性本空"、“理佛无相"等等。不了解本质,只从表面现象上断定其性质,只能证明其无知和浅薄。 # b/ B' Y- d4 m3 g0 Q
17.有人说:“佛教密法来源於印度教,非佛说,不是正宗佛教。"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 K3 P4 k, F% T; X4 ]# w+ { F7 T
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从教义上讲,“显密"和“密法"是大乘佛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乏任何一部分,都将显得残缺不全,理论和修炼上都不完备。从大乘佛法的整体结构上看,显密是密法的基础,密法是显密的究竟高峰。如像二乘人最终进入大乘道一样,显乘学人最後破除最细分所知障时,必须进入大密金刚禅的境界,舍此,无力破障。因为,在显宗中只讲破细分所知障,但从来没有讲过破细分所知障的相应的细分意识;另外,佛法是最大的方便法,既然是最大的方便法,就应适应一切众生,如果佛法只有一显,一禅,一净,怎能满足所有众生的要求呢?比如,如何化度浊世的大欲、大恶之人?以无量劫来计算修道进程的普通道路,是否适应一般众生?寿短福薄的浊世众生能不能一生成佛?在显法经典中找不到答案,难道佛法一宗一派,或禅,或净,不知道《华严经》中的“不可思议的法门"是何义,少见多怪,极力排斥密法,这不是智慧通达之相,也非戒德圆满之相。
9 }$ l% ^9 q: r7 u5 f K Z/ E “密法"在佛在世时,只传於乌杖焉和香巴拉等国王和雪山中隐居的密修士等宝器弟子,没有向不适应修密的声闻弟子传。直到龙树时代才公开。就像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国家高层机密一样,声闻弟子不知有密法,但不能因此断定佛在世时没有密法。从梵文翻译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部中占一半以上都是密藉,有什麽根据可以证明“密续"不是佛经呢?无上密部很多本尊,脚底下都踩著梵天、湿婆、毗什奴、因陀罗、时间女神等印度教的最高神灵。而且,胜乐续中明示,此法是“镇压湿婆及其部下众神之法"。大乐法与印度教性力派的“内供法"也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在观法上立足中观,破斥印度外道的常、断二边,这类思想文化特征,足以证明密法的纯佛教性质,那麽凭什麽理由来证明密宗不是佛教呢?在佛教文化方面有许多古老印度文化的特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佛教的思想体系完全是和印度外道思想对立的,若不懂这个特点,只能说对佛教哲学体系所知甚少。
4 v, O: I9 T: C' d 另外,这种说法纯属的密宗佛教所重甚少,而抱有严重偏见的说法,毫无站得住脚的事实根据。在历史上曾有过“大乘经典非佛陀所说"的否定大乘教的谬论。弥勒在《庄严经论》中对这些小乘人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对《般若》、《华经》等大乘经典和小乘《律部》同期演说进行了论证。佛教界历代学者对“大乘经典是佛经的精华,是佛亲说"不持任何异议。现在却有些人仍接受小乘人的偏见,说什麽“大乘佛经是佛灭度後,借佛的名伪造"。照这种观点,佛说法45年,只讲了《律部经》和《四谛经》,其余经典都是龙树等佛弟子们的伪造?对佛法的诬蔑诽谤,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但他们除了任意篡改佛教经典,制造自圆其说的理由外,拿不出任何可信的证据。我不知道他们挖空心思,贬低佛法的目的究竟何在?又有些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说什麽“密法非佛陀所传",“散见於《华严》、《般若》等经中的密咒,皆属后人伪造",“密宗来源於印度教";甚至还说什麽“佛教中的`禅定'、`瑜珈'之类都来源於印度外道,是佛所反对的,是后人加进去"等等,他们以佛门“高僧"和“善知识"自居,对公开否定、诽谤大乘佛法都不当一回事儿,怎麽会不否定更高层次的金刚乘密法呢?只要是不在他们所能理解的层次上的不可思议的高深经典和密法都说成是“非佛说"、“后人伪造"、“外道邪法"。只有全方位掌握佛教的精神实质,从大小乘和显密的内在关系和深层联系上进行研究,方能清除以上那些浅薄的偏见和可笑的谬论。
r1 `0 O' i0 ?5 H ]5 E& ?; `0 u18.佛教中的“手印"一词是指手势动作吗? + }( h- y- V/ p2 _/ H
“印"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原则和实物的法则。前者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被称作四法印,後者如“大手印"是指诸法性空的法性、法则。瑜珈部的三昧耶印指观想,业印指手势,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观。在无上密部,业手印指业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见。所以“手印"一词有多种含义??行┤税选按笫钟。⒌背墒质贫?鳎?鞘谴蟠硖卮怼? 1 S3 p# S* s# ^& k: T
19.“大手印"是噶举派特有的传密法吗?
0 k; W( N( l# t& x' v1 ?0 D/ D “大手印"是密法中对性空正见的称谓。但对性空正见的修法,藏传佛教各教派有各自不同的名称,如萨迦派称“明空无执",宁玛派称“大圆满",达布噶举称“俱生合璧",香巴噶举称“宝盒",止贡噶举称“五支法"等等。但从米拉日巴传下来的噶举派,总的称作“大手印"。大手印修法并非噶举派独有,格鲁派也有此修法,称“格丹大手印"。但格丹大手印在四世班禅以前属耳传绝密,四世班禅时将此法写成密笈,传授范围有放宽。此後有很多密宗大师,著有修此法的方法与心得的文书,在内部秘密传授。但外界至今鲜为人知。所以外界只以为“大手印"是噶举派独家所有密法。
" e1 Z8 \, r' x20.修密法需要具备什麽样的先决条件?
/ t6 R4 Y( x8 w, Y1 ^- a 大乘显乘和密乘是大乘佛教的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显法是基础,密法是上层建筑。所谓“无显不入门,无密不成佛"就充分说明了显密二法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密法所以被称作“快速成就法",不仅密法本身具有许多殊胜方便修法,而且,对修学者的智慧品行素质要求很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藏传佛教界有一句俗话:“法的层次高,要靠人的层次高。" 5 f) S( G& C- W' b: G) L2 D
学修密法首先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一.必须信仰佛法,诚心皈依三宝。若不具备这一条,是教外之人,连显教之门都未入,哪里有进入 密教门的资格!二.必须具备显教的学修基础。否则,学密如空中楼阁。显教的学修基础就是阿底峡《道灯论》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中 指示的三士道修法。如无学习菩提道全部内容的机会,最低限度要学修出世心、菩提心、性空见等佛法三根本。必须在充分认识人生无常,世间充满弊病,业报不爽等中、下士必修法的基础上激发出世心和慈悲发心,修舍、戒等般若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学修缘起性空大智慧,打好坚实的显教基础。三.学修密法前必须经过合格的灌顶。“灌顶"一词所代表的含义是授权、传法。传法包括传菩萨戒和密宗戒、 传授修炼程序和具体方法等。“合格"指合格的灌顶上师和合格的法脉传承、合格的灌顶程序仪式等等。在得到合格灌顶的基础上,严守戒律,在上师的指导下,严格依法修持,才能获得世间和超世间法成就。现在学密者多如牛毛,得成就者少如晨星,其原因就是不重视、不具备上述条件,一味地好高鹜远所造成的。法不骗人,但对人自骗和人骗人的问题不能不认真对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