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丛中教授,您好,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治疗与研究的专业人士,我注意到您在今年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抗击非典的心理危机与干预、性骚扰案的社会心理困扰大讨论中,都有相当积极的参与,能否简要谈谈事情的经过和您事后的感触? : q* l# o" z, I$ M% X+ Q; R3 Q1 |
丛中:抗击非典,本来是呼吸科专家、传染病及流行病专家的事情。可是,非典不仅损害病人的身体,更损害他们的心理。有些病人,在他们获知自己染上非典以后,极度恐惧,在呼吸窘迫、安装呼吸机之后,他们的眼睛紧盯着氧气瓶,生怕没有氧气了会憋死,整天整夜地不睡眠。这样的紧张情绪就是健康人的身体都会受不了,何况是非典病人呢!所以说,非典病人不都是死于非典的感染,其中有一些死亡者主要是由心理紧张造成的。还有少数非典病人,他们在诊断非典之后就跳楼自杀了,主要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非典的侵袭,当时社会公众出现了恐慌、抢购、传言等心理应激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精神卫生工作者,我们看到了这些问题,主动想办法来解决。我们进行了一些公众行为指导方面的宣传,到医院为病人、医护人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以说,非典的侵袭把呼吸科专家、传染病及流行病专家推到了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同时也推出了精神卫生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
: F* G: ^2 o* }1 J* V6 m& M$ j/ g 性骚扰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心理问题。还有更多的问题也同属于精神卫生问题,如大学生、管理干部的自杀等问题。因此,现在看来,心理健康或者精神卫生问题应该提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 g1 `/ \9 S5 d( i
记者: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状况了,但心理方面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您认为这有怎样的社会背景和其他因素呢?
4 e. }- T; x8 l! b 丛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需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需要承担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承担更多的风险,如下岗、公司破产等。人们在心理适应方面就会出现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心理压力过重导致焦虑、抑郁症状,也可以出现酒精药物依赖、物质滥用等方面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自杀行为。这是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人们在心理上,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还没有进行相应的建设。过去大家都注意身体的营养,注意平时锻炼身体,这些都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些有效方法。可是,人们较少注意到主动加强心理的建设。大家经常说,做事的成功在于做人的成功,而我说:做人的成功在于要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心理健康是我们争取个人发展、事业成功的首要因素,它甚至可以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比如说,张海迪,她身体截瘫,但是由于她心理素质好,她照样可以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她自己生活得也幸福快乐。而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患者,他们的身体是健康的,可是由于他们心理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因此而失去了工作能力,生活在痛苦之中。 6 a& T% z) K. v( v2 L6 L* _6 P* \* z
现在好像是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了,这可能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了。过去,比如文革的时候,人们心理上也痛苦,也有人自杀,但是那时候人们没有心理健康这个概念,他们即使痛苦到自杀,也不知道自己是心理的问题,还以为是政治觉悟不高,还要继续“狠斗私字一闪念”呢!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遇到更多的心理问题的同时,人们对心理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了。人们开始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开始主动寻求心理的帮助,这也是看上去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另一个原因。
1 G' o# F d9 E5 m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会遇到更多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在我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在我们唱过卡拉OK、打过保龄球、游泳之后,我们是否也想到要为自己的心理健康做一些消费呢?比如,能够经常定期地去看看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我希望将来大街上的心理保健所能够超过按摩室、歌厅、夜总会的数量。3 I" r# W5 p, \4 Q' ]6 ?
90%的人心理还不是十分健康的4 ?( h! B9 ^' b. F! z/ k4 E+ k
记者:根据有关的权威调查和统计,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这听起来很让人担心,为什么会这样?心理与精神健康对一个人到底有多重要?( Z" N6 c( a7 _- M1 B" H6 }( ?
丛中:人要追求事业的发展、个人的成功、生活的幸福,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些都是难以实现的。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坚持不住、不知如何应对,结果,就倒下去了。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把之中。这其实就是讲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对于其取得成功的重要作用。我们看到了很多人的事业之所以失败,往往是他的心理不够健康造成的。如某企业家,他只按照自己的热情去设计他的商业规划,要建亚洲最高的商业大楼,他不能很好地对现实进行认知和评判,结果就失败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基础。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生活得幸福,这幸福不幸福,本身就是一个心理感受问题,整天抑郁、焦虑、神经衰弱,能生活得幸福吗?!* E3 S3 v" ?- A$ V+ h
% G& Y. y d$ Z) B' t" t) M
记者:以专业人士的角度看,心理与精神卫生健康有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标准?是不是只要没有因为严重的精神疾患住进医院,或是没有过激和自杀行为,就都还算是心理健康呢?
' D4 P7 Z2 D( K8 J
; T, Q% n9 j! z7 U 丛中:心理健康的标准,到现在也没有统一。如果说,只要我不疯不傻,我就是心理健康的,这当然是可以的了。不过,这样的标准也太低了。我们生活中90%以上的人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的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应该有相应的提高。对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过不同的标准。如果说,心理健康有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话,
7 H9 [& y8 K3 w& G我比较认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大体上有十条:8 s( p" Y8 ^8 T7 Q6 l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 X3 T( g0 O- h3 L3 q6 E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K$ ]" l1 k! w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1 q p: B% x! e9 q' I! K7 B' |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c( C& g! t; z1 b5 B4 a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9 \% f3 }$ L; _6 k D; R* T
6、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 Y" w. k |" C! c% N1 j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A6 p; f( M+ D! W) P, A
8、能否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j6 a7 C+ n6 W6 W; s5 K, H" w- S2 a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l w/ J( l( Q4 V+ |' x2 G0 I6 L2 `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马斯洛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自我实现其潜在人生价值的人,应该是一个充分挖掘他的个人潜力对社会有充分贡献的人。对照这样的标准,我想,我们90%的人还不是心理十分健康的。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还需更多地去努力。
5 T' W4 V( ]6 C7 | 我们不能等病了的时候、等出现了心理问题的时候,再想办法来解决. H; V- u/ ]# G4 l A6 o
/ s! e. p- \/ ~' R& Z8 p' W
记者:10月10日正好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抑郁影响每个人。
" B5 g! @" s0 ]- _/ R+ B. ?1 m" q {5 \很多资料也都表明,抑郁是所有心理问题中最为普遍和顽固的,它真的是难以避免吗?目前都有哪些较为有效的防治手段?
% z7 ]" ~; v# ~% u) s; v9 H- s4 U% k3 {, Q) j( C
丛中:抑郁作为一种疾病,叫做抑郁症,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其全球患病率约为5.6%,我国也正在接近这个数字。而抑郁作为一种症状、一种痛苦心情,则是相当普遍的,起码有10%的人存在抑郁心情。这10%的人不是固定不变的,实际经常是轮番出现的,这个人的心情好一些了,那个人的心情又出现抑郁了。每个人在某个时期都可以存在一过性的抑郁情绪,尽管达不到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可以说,抑郁影响每个人。 K2 Z# x) h) b& J/ Q
抑郁实际是心理受到挫折、压力过大而感到绝望时的一种心情。当出现严重的抑郁心情时,大脑内部也会相应地出现一些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可以通过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得以改善,抑郁心情同时也得到好转。但是,药物虽然能够改善抑郁的症状,但是不能解决抑郁的原因。抗抑郁药物犹如消防队,看到哪里着火了就去救火,火刚救灭,消防队还没走,又点着了,消防队只能再来灭火,最终消防队一步都不能离开。其实,抑郁症的产生都有一些心理上的原因,如,工作压力过大、竞争失利、遇到亲人去世、个性不良等,都是常见的诱发抑郁的心理因素。面对这些心理因素,我们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进行积极应对,是预防抑郁情绪及抑郁症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建议还要积极地去看心理治疗师,结合心理的方法来解决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问题。如,一个大学生失恋后抑郁拒食,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同时,还应该从心理上帮助他应对失恋问题,度过心理危机。心理治疗与咨询可以更多的从抑郁产生的心理原因方面解决一些问题,起到心理支持与帮助的作用。- J$ C8 _, X( U8 v$ z, s3 U
; ~( W$ D2 ^4 q
记者:就目前情况来看,一般人对于心理问题和精神疾患的了解、认知和程度辨认,都很不足;除了抑郁症以外,还有哪些精神疾患是需要人们经常要注意和预防的?6 s' t& w1 e% k) T# p' J
丛中: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因为抑郁是比较普遍发生的不良情绪。实际上,我们还存在很多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精神卫生问题是指还没有达到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些心理功能的损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困苦。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还有如焦虑、恐惧等;除了抑郁症,应激障碍、焦虑症、恐怖症、神经衰弱等也是常见的病症。
7 o+ v9 `& t6 U' `& r
! k5 v0 T8 ?! f6 p7 |/ [ 对于抑郁症,我们的口号是:提高症状的识别率,降低未治率。其实这样的口号可以延伸到每一种精神障碍和每一种心理问题的处理。有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解决,就可以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如自杀)。可怕的是我们已经出现了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而我们自己还不认识这些情况,如同得了癌症却没有能够及时诊断与治疗,结果导致延误病情,让我们承受更多的没有必要承受的痛苦,导致更大的危险。大家经常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是啊,得了躯体疾病,大家都能够积极去看医生,可是患了精神障碍或者出现心理问题时,大家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或者即使知道自己是有心理问题,但是讳疾忌医,怕去看精神科医生会被别人瞧不起、受他人歧视。比如说,公司的白领雇员,如果他说自己头疼去看神经科医生,跟老板请假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如果他说“我心情不高兴,我要去看精神科医生”,就可能会引起老板的侧目。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并自觉维护的。因此,这需要我们多进行宣传,让大家都能够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问题有一个基本认识,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去看医生。
N. y: S9 f7 V; z( }7 S6 ?* o$ Y% b- J0 L3 J1 W7 A
我们不能等病了的时候、等出现了心理问题的时候,再想办法来解决。这时候解决起来会比较费时费力,而且要承受更多的痛苦。中医讲:上医治未病。我们对于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态度也应该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不要等着出现疾病的时候再去解决,最好是平时就能够像健身那样地去“健心”,经常呵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平时把心理建设得比较健康了,就能够更好地去工作和生活,较好地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压力、挫折和突发事件。
. v+ i4 Z, x& ?6 U6 w
0 y% H) u" x0 T# _: @ 记者:有个真实的情况:几年前曾经有两位年轻朋友,一个是从南方山区考到北京上大学的男生,一个是从西北小地方考到广州读大学的女生,他们都在刚读大学不久,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患;后来,那个男生经过专业的精神治疗,又重返学校读书,直到现在已经正常地就业和生活,而那个女生却就此回了老家,再也没有重返好不容易才考上的重点大学。从这两个例子看,青少年是不是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呢?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对待和调整?% ?; {, |6 c- g/ s5 T/ }9 T+ D
, _0 N' \2 h: q7 A" ~0 r
丛中:这只是众多事例中的两个代表性事例。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太清楚,需要有一个逐步认识自己、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而这同时,也是他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面临上学就业、恋爱婚姻等各种的社会适应问题,这可能给他们带来较多的心理问题或导致精神障碍。以大学生入学为例,大约三分之一的新生能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适应大学生活,还有三分之一的新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来适应,还有少部分新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渐适应,或者他们最终还是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心理障碍是大学生失学的首要因素。等他们适应之后,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期末考试各门功课挂了红灯,被学校勒令退学。大家都知道,考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可是,如果历尽千辛万苦考上大学之后,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而辍学,实在是太可惜了。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学生智力很好,家庭条件也很好,但是由于心理素质太差,遇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导致了精神障碍的发生,而不能坚持完成学业,我们为之感到十分惋惜。如果他能够早一些发现这些心理素质问题,早一些时间去看医生,或许后来的退学、精神障碍等后果是可以避免的。: e9 q7 g! s& b7 u4 j% H' B
! ^ o/ s3 j. M0 c" Y7 Q7 e+ ? 人在年轻的时候,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经常与他人交流,一般是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顺利度过的。但是,有些问题是朋友、老师、家长都无法帮他解决的,当通过与他人交流仍然还不能解决的时候,就应该去找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去寻求帮助。我经常告诉中学生的家长,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在短时间内学习成绩迅速下滑,我敢百分之百肯定地说他一定是出现了心理问题,因为智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这时候作为家长就应该积极建议孩子去精神科医生或者找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寻求心理的帮助。
+ p ~. g2 T+ u" v" V1 }+ Y# B8 G+ N- D
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 t( |: j r7 @& }0 u9 P
- ^. H* S7 I. u$ x" [; \7 x# X- `0 t! m: @- Y( @/ @7 q+ Q
记者: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常说的那种脾气很暴躁的人,遇事容易表现出对环境和他人的不满和愤怒,但总的来看他们又似乎挺正常,这种情况是性格使然还是属于心理问题呢?* K; i4 X' E, R3 g8 w" E+ p
3 x, ?$ f8 z! [$ g+ o% b" O; r: z 丛中:脾气暴躁,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他们由于脾气暴躁而经常与他人闹矛盾,引起纠纷,给自己或他人带来麻烦。他们发过脾气后,自己也后悔,也觉得当时不应该那样做,可是当时就是控制不住。这属于心理问题。心理的范围很广,比如,记忆智能属于心理范围,对事物的认识、态度、情感、行为等,也属于心理,性格、个性也是心理功能的范围。脾气暴躁既是一个个性问题,也是认知和情绪问题,但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则不属于精神障碍的问题。如果严重了,就是属于人格障碍,是精神障碍中的一种类型。对于性格暴躁的问题,只有当我们想不开的时候,当我们的动机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就会变的暴躁。其实,如果我们在对待事物的看法方面有所改变,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所认识,就会不再像原来那样容易发脾气了。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尽管改变起来是比较慢的,只要我们坚持努力,我们的个性还是能够得到逐步完善的,就可以少给自己带来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麻烦,也让自己少受暴躁情绪之苦。
2 o( V- }" g/ r6 |' A* l
7 U: K. ^1 c; w C 记者:人们在求学、就业、身体健康和感情受挫时,最容易情绪低落、钻牛角尖,而且挫败感也最容易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困扰和问题,这种时候又该怎么办?
" \8 B% v* `, e2 g 丛中:我们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有时候会出现强迫性思维,反复想一个问题,虽然感到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是还是控制不住要去想。这实际上是焦虑心情在思维方面的表现。我们要解决这些情绪和思维方面的问题,首先不是压抑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不让自己这么想或者不让自己出现这样的情绪,而应该是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出现焦虑抑郁情形?我为什么会感受到挫折?我究竟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为什么坚持设立这样的目标?这些目标如果实现了,当然我会高兴,可是,这样目标是否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呢?如果我坚持这样的目标不放弃,我过去的方法是否是有效的呢?是否还会存在别的更好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呢?最后还要问自己:我最需要什么,我究竟是最想要做什么。当我们把这些问题经过思考,搞清楚了,自己的挫折感就会减轻,抑郁焦虑情绪以及强迫性思维也就随之缓解了。如果发现,通过自我调节的方法仍然无法解决的时候,就需要找专业人员来帮助解决了。
; M% p5 N; c7 f" o9 z5 G* V8 b
记者:但也有一些人,从表面看不但事业有成,感情生活也很丰富,却选择最极端的方式———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有许多还是文化名人,象海明威、吴尔夫、三毛、张国荣等等,这种情况和心理与精神疾患有什么关联? 丛中:自杀作为一种最极端的有害行为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X9 P+ E' k/ z5 [# ^6 ^4 z% }
自杀的原因可以分为四类:精神疾病导致自杀,躯体疾病导致自杀,非疾病(普通)人群自杀,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不同自杀原因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1 O3 j2 }( {0 B1 o 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疾病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比普通人群高6-12倍。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的27-30%,自杀是精神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 C0 t, l. S4 ^# B. o7 F 没有精神障碍的普通人也会出现自杀行为。这些人在生活中看上去没有明显的精神障碍,但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还是存在精神障碍的,只不过别人没有看出来而已。以英美的资料为例,精神分裂症的未治率为50%左右,抑郁症为70%;新近才引起重视的社交焦虑症(又称社交恐怖症)的未治率高达90%。还有一部分人平时的确是没有精神障碍的,可自杀却是其心理问题的行为反应。正常人群自杀常见的心理社会因素:家庭矛盾,婚姻危机,失恋,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困难,失业下岗,经济损失,考试或晋升失败,事业受挫。如果他们能够及时解决和处理好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的话,其自杀行为是可以避免的。
: j9 T1 N5 I& J0 q) M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q2 J( u9 _( F
5 Q3 U8 H1 ~" `8 y/ S5 m
记者:从一些心理治疗的案例上看,有效的对话、交流和沟通,对缓解和治疗心理疾患非常有帮助。是不是说交流在我们心理健康保健中很重要呢?平时我们应该寻求哪些有益的交流途径?7 L! g, g) {8 {6 t& ^$ @
丛中:健康心理的建立,在于幼年时父母亲能够给孩子以足够的爱,无条件地接纳他们、关注他们、赞赏他们,并与孩子进行较好的感情心理交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就能够比较自信,也能够信任他人,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他人能够建立起比较好的信任关系和亲密关系。这样在他们遇到心理挫折或困难、打击时,在他们悲伤的时候,他们可以与亲人朋友进行心理上的交流,能够获得较强的心理支持,度过心理危机,维持心理状态处于健康水平。如果幼年没有得到父母亲足够的爱,而是经常受到批评、冷落、遗弃,就会对自己没有自信心,不能够信任他人,难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信任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感到无助,陷入极端痛苦的境地。4 x# M; t1 o0 p. q# y' R
即使幼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父母之爱,如果在其成长过程中,一个人能够努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进行心理上的沟通,经常与他人交流,也是能够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的。' ]) S$ T6 q3 O
因此我们可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心理健康得以维系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建议,为了维护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多与他人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2 @9 d) S& |" I' {5 u$ a 记者:性格内向和有自闭倾向的人是否更容易出现心理疾患? 丛中:性格内向是指我们心理活动的目标主要地是指向心理内部,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比较重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会感到别人都难以理解我们,自己经常受到委屈,当遇到什么难过的事情的时候,也不敢主动与他人交流,这样就会失去人际关系方面的相互支持,所以,最终可能导致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性格内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与他人交流! ! D2 [. i2 t; V$ a, w
{) c( \, X, j" u3 E3 ^: _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最后,您对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中国青年报社共同发起的“心理阳光工程”活动有何寄语?
! w# ^) ] E) [! {3 l4 }- T) |% O 丛中:心理阳光工程是一项意义非凡的重大活动。青少年如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困扰。如果这些心理问题通过“心理阳光工程”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话,我相信,我们的年轻一代会变得更加健康、充满阳光! [em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