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22 1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新疆和田玉遭遇投资狂热 十年涨价千倍
玉价上涨的助推器
4 o/ S! ^! y# d$ I% \( I9 G' ~6 I
, y1 _: y, E0 B 是什么力量,在20年里把儿童随意丢弃的石头变成人们趋之若鹜的摇钱树? . a. |0 O( h1 \ s
1 x2 U5 i( X3 i4 ~ p 9月20日,星期六。
5 P; o0 G) Y6 G, c- z; h: w+ A
2 z7 ], H: Y1 @* t* {+ g; }1 g/ w 巴图尔一大早起来,开着自己的飞度车,带着弟弟去离和田市区不远的洛浦县萨普勒乡的玉石巴扎。 / R& Y# H: N3 F/ U* G
6 C5 [/ U/ x; Z) A/ R
巴图尔39岁,是和田地区统计局的公务员,闲暇的时候帮弟弟做做玉石生意。洛浦县的这个巴扎比不得和田的玉石大巴扎的规模,但很多维吾尔族人都在那进行玉石交易。巴图尔希望能在那里把自己手里的玉卖个好价钱,也希望能收到几块好料。 / G9 m4 a2 U$ l+ Y8 T; e# |
' s F9 k6 l6 O) m
大路边停了上百台摩托车,几千个维族兄弟挤在路边的一个空地上,通常手里都有两三块玉石,互相用维语讨价还价。 % d Y9 y3 I5 E7 [, _; U% y! p5 q
X( I, Y8 Q% Y+ q# j' ? 巴图尔挤过人群,一路遇到很多人递过来玉石,让他看货,通常感兴趣的他才停下来问问价格。 - n* H( [$ V+ I6 E' T# C/ B6 c
0 j% ?. i3 w7 C2 C9 X" p
看到几个带包的河南客走过来,他几步就走了过去,打开了夹包,给人家看货。巴图尔后来讲起,那些真正有钱要买好料的人,必然是带了包,装大量现金的,他的货都是要卖几万的,当然只挑这种有钱的客人。 2 @! k* H$ j/ I; F
. A- Y- I, a6 J4 i0 W 离开巴扎时,巴图尔摩挲着手里温润的玉石,用发音不太标准的汉语对记者说:“你知道么,我小的时候,到处都是这种玉石,我捡来玩,玩够了就再把它丢在路边,从来没有想到过,现在我会用它来赚钱”。 2 m2 f# T r8 q# p- b
/ j8 S. G5 p$ W, ~3 ^5 S; F# Z w/ W
“他们把宝玉砌墙了!” ' Z. P! v# y; R# k
+ k6 C' ]- ?) I" ?, F8 S; H$ L i 巴图尔生于70年代,那时候的和田,维族老乡们和全国其他地区的人一样,过着清苦日子,没有人把和田玉和钱联系在一起。
3 F {# _5 `5 Y0 B0 t- I8 b
' G% W3 }( w7 ]( [* ] “几年前,我开车路过一个维族老乡家,忽然注意他们家院子围墙上的一块石头,那是一块和田青花玉石仔料,要是现在也得值个30多万。”于学斌提起这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就唏嘘不已。于学斌是乌鲁木齐一个名叫奇石斋的玉石店的老板。 " t8 _; k% p# Z) n7 b
' C2 C0 M& q, T; n0 P: F
这样的奇遇使得他至今保持着一种习惯,就是每年都要自己开车到偏远地方的老乡家里转转。因为那些老乡家里的房前屋后,甚至院墙上,都可能留着几十年前不经意时候搬回来的玉石。把这些被当作普通石头扔在那里的玉石收上来,可以狠赚上一笔。 1 ^: _% e1 w2 i, w; X
; L! B- U3 V( ^7 m1 Z; ^ 和田玉有虽然已有7000年历史,而且早已久负盛名,但清朝只作为官玉,供宫廷使用;建国后,玉雕工艺虽然有发展,但是玉器买卖并没有出现。 / c' L* s2 m9 e. ~
1 x# t1 j7 [0 b3 r
和田玉走向市场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而买玉的人真正多起来是80年代下半期了,“那时候买玉的主要是香港人、台湾人,也有一部分英国人和法国人。”新疆玉雕大师马学武回忆说,那时候出的和田玉成品多是一些大件,炉瓶、人物、山水等等,买卖方式一般也都是通过新疆工艺进出口公司送到广交会上去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