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4 15: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
& {/ D" j0 z1 Y# a" l) S& u: i
- V' d; z" x: S--------------------------------------------------------------------------------
" w% r% i+ }# X4 I/ c$ l; J
+ Q) F8 j0 _; e f9 z, n' z- q& x+ ?0 \8 L4 I, N& k
明宣宗朱瞻基
9 E5 k, x+ E+ G$ v; ?' r) L8 P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4 f; J D6 o7 W+ A [, {2 j+ y* N2 V0 z" s9 s, i+ W! _: n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 v, q7 l5 {* A4 |$ t0 Q' n R
. s# R- W6 r8 d4 H# z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6 Z1 A( X3 d- G1 r% d1 M$ \& B
+ I/ S" b1 j* K7 c2 s
有一次,他去给父亲上坟(遏陵),回来时路过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皇帝自然十分喜欢,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皇帝得到了一个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答案。 7 v) z6 I+ U" w. E5 B( e0 c
( C" u6 L* K7 h& u/ Z* n* M
农民回答他: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子,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连田租也交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5 k- i+ T) f& U9 E
* Z$ m y5 @& h/ }) s4 w 朱瞻基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这些人这么拼命的干,并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 M& b8 ~: j" m: H. h" e
^1 @3 @' l1 I" L' r0 B3 f 这样的回答也让朱瞻基十分尴尬,他只好打圆场地说:“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
C$ w; S' g- b U1 h/ E6 D! e6 q4 Z% W) w! E0 `$ s
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他说:“冬天的时候,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 : }3 p3 g* v. ?$ g' D/ h
1 u d) r# r/ j% {
朱瞻基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的腰,感触良多,吩咐侍卫准备回宫。
, w6 G3 T) O ], n" R5 j$ h$ ^7 i# m- R+ I" X( A
这位农民想必并不知道问他话的这个人的身份,他也绝对想不到,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1 |0 K$ y* R) c. y
" B) A' A8 w/ V; v- ^9 H 朱瞻基回到了皇宫,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一番,发给各位大臣,他动情地说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谋生,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5 P- n. ^' x7 K! N: r5 C" F# p4 Y4 d1 T# x" B F1 |8 s4 _
当然了,皇帝陛下的感叹是否能够对下面这些权谋老手有所触动,那倒是很不一定的事情,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是个明白人,也是一个能够体谅老百姓的疾苦的人。 9 B8 W7 j' e; u5 U q
2 Z- Q) l) M% I1 m# h9 g
事实上,由于他的爷爷朱棣先生实在过于威猛,谁敢不服他就打谁,甚至有时候是没事找事,主动去找别人麻烦,一来二去虽然确实很威风,但给百姓们也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大军出征要粮食,要民工,要很多的钱。朱棣自己既不种地,也不赚钱,他会向下级官吏去要,官吏大人们自然也不会去种地,他们便会把所有的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 2 i2 G: B+ d. ?1 h$ `& s0 T
$ g' ~: Q! d& k* R" n 所以到了永乐后期,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逃荒的现象,生产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朱瞻基没有他爷爷那么伟大的志向,但他很明白,现在已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 N) H- p. ~* U5 f7 U% ?2 N3 u! _6 J' `, P1 H0 q# Z$ u
所幸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像“三杨”这样的助手,面对着民生凋敝的现状,朱瞻基跃跃欲试,要大干一场。 7 v# j% \) \4 H- r% f
! s Z0 v. e6 Q" ?# H
可是在大干之前,他必须先料理一个人。 4 K, }, G8 M2 Q, o# i
* H, o/ z. N; [8 \- k
终于造反了! 3 a; I( U0 e9 x O Y/ U, \
9 m* V! k! S A* x5 [3 [ 朱高煦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了。
' P5 V9 N6 o, _1 f" c9 v. m) F B# h$ `1 t6 |0 V, F
他感叹自己找错了工作,干什么不好,偏偏要去干阴谋家,这一行虽然竞争不激烈,但对素质要求极高,虽然有姚广孝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的光荣榜样,但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
& I) c+ J6 T' R9 U1 E" `( @ R/ y8 x9 j. ^. L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坏人、阴谋家,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素质。 8 A* `; f( b5 ^, J
% _8 o L3 W- R& R& }3 ? 朱高煦的素质不行,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几个皇帝就在自己眼前不断上下,现在连自己的晚辈朱瞻基也上台了,作为一位阴谋家,朱高煦的事业是失败的,也实在混得太差。 ) ^6 ~& e/ K- ?. L
6 `: v% r, e0 B$ t! E( r4 c1 s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大家都知道这位先生想要造反,阴谋家这一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隐秘工作和地下工作,相比之下,朱高煦先生可以算是这个行业的耻辱,也颇为同行们所嘲笑。
* e1 r& U; c( l- j) F
7 e+ Y1 H2 q% x$ A) n% }1 D( \2 i 二十多年一事无成,造反造得人尽皆知,所有一切不但侮辱了朱高煦先生的人格,也侮辱了他的智商。
1 x1 K* _+ o0 T% W/ O3 w+ E9 t
- }' G6 O4 O, N1 l1 i 不想再等,也不想再忍了,兄弟我混二十多年容易么!造反了! # d+ I( {" g# u/ J$ ^
- N8 x4 i$ L4 W( J. ]) r, [ 朱高煦虽然激动,但并没有丧失理智,他在造反之前,派出了亲信枚青,去京城找一个人,他相信,凭着多年的交情,这个人一定能够站在他的这边,只要能把这个人拉过来,大事必成!
0 o' N! |2 p6 V" _, m" j" A4 ~/ }! v3 ^7 G! B* Y" d
宣德元年(1426)七月,枚青潜入京城,去找朱高煦的好朋友——张辅。 ! E' B6 i0 Y0 `8 y* U6 z2 T
3 m( z- G; L' f4 s! |4 Q7 z 张辅热情地接待了他,共叙友谊之后,问清了朱高煦的意图和枚青的来意,要说这张辅为人也实在没话说,是个直爽人,他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来得及给枚青安排,就把他捆起来,连夜送给了朱瞻基。 9 J |' A4 ?. ]; u% T/ |
: L \9 q" m# e {, z7 v/ v% c 朋友?交情?呸!时务! . E4 u" F5 c0 z2 x! x/ ]
! x- M4 W# `% X; R" N4 ?# u 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却并不想动手,他希望和平解决。
& _% {* K+ L) K
7 H: \ t9 {8 W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
" ~& G! `1 U9 t7 `/ `! u$ `" U0 L
% p- X: F9 `8 U' r 可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实在让人大出所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