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踏浪行歌

[历史] 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四卷全集--TX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六 ) U) @% B& m" `. L, x" _# {
9 X: O: U" ]/ `: ]
--------------------------------------------------------------------------------- C, n+ W! p0 v

2 E/ A5 U+ v8 u3 I8 p8 |: F' c& w; L' ]
  六月,大军出发到达达兰纳木尔河,这里就是原先阿鲁台出没之地,然而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抢劫惯犯阿鲁台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5 ~' q; U" F. R
* T& Q  U& z# ^! Y' \1 X/ T5 w
  经过反复搜寻,仍然不见阿鲁台的身影,朱棣的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臣们发生了争论:   u' C# R: U4 X4 `+ g# C: k) w# I
& H/ m& J0 ~+ o8 K! ~
  张辅表示,愿意自己领取一个月的粮食,率领军队深入大漠,一定要把阿鲁台抓回来。
2 y4 m8 l* [# j1 j
+ Q% ]1 F' K% a- n9 }+ ^  杨荣表示,大军已经到此,如果继续呆下去,粮草必然无法充足供应,必须尽早班师。 4 z+ D- H; W* @

5 q( H$ |6 i, o! N; x9 U  朱棣木然地听完他们的争论,下达了命令: 4 M/ T  \. l' F8 V! S6 h

5 a, P+ o6 I9 w/ A3 e/ Q  }   班师。 # X* O' O% u: O, k  f9 S% g

0 s# \  c4 {; J9 M   他也已经厌倦了,从少年时起跟随名将远征,到青年时靖难造反,再到成年时远出蒙古,横扫大漠。打了几十年的仗,杀了无数的人,驰骋疆场的生活固然让人意气风发,却也使人疲惫不堪。
  J" a) M0 G5 _6 ^1 g* G: M0 Y9 c3 `9 q- X. I& y1 X5 w
  还是回家吧。 9 j$ [6 i2 K% Z9 ]8 L. j

2 Y1 I1 w0 b8 J7 Y* |  七月,大军到达翠微岗,周身患病的朱棣召见了杨荣,君臣二人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 5 q/ _& t3 D4 `5 k, n% n

' E, D! u' ~1 Z1 A3 V6 O  朱棣说道:“太子经过这么多年磨练,政务已经十分熟悉,我回去后会将大权交给他,我自己就安度晚年,过几天平安日子吧。”
, G- L( _, D3 q& s& a; f0 Q( u- W: R# f1 R* u; x, q+ G& z! }7 q
  杨荣心中大喜,却并不表露,他回应道:“太子殿下忠厚仁义,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 Z# m9 @  P6 c

) Y* q# t% A! b, v' Z' l0 o' [  重病缠身的朱棣笑了笑,他夺得了江山,也守住了江山,现在儿子已经很能干了,大明帝国必将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自己也终于能够安享太平了。  8 Y5 [2 p) \: \7 k3 \5 y5 F
# `! P7 k; u/ u$ U- S6 e
  但朱棣想不到的是,他已经回不了家了。
( v) z! @9 P7 j% F7 w7 z8 M
) @/ [) e! c$ `/ N( u' Y  可能上天也学习了朱棣这种凡事做绝的作风,他注定要让这个喜爱战争和打仗的皇帝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
; b, G7 Y- |" `
( {; X. L) i9 `& S) Y  i" A5 n8 d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8 z$ c6 @9 Q7 \6 x/ _0 R$ g$ p/ Y; ]
5 V; c! l7 F7 t/ ]/ o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 X7 R+ G( }" w* s3 i+ n9 j; i# |* m7 [/ ?% z  X5 K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 X" C/ }( Q: u5 O! Y+ H, V* ~) P# Z2 |
) [5 H  ]# ]/ R( \- m$ R/ _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2 J  h3 v* {- W; a  v2 t* A7 k3 Q/ m5 o
  按照以往的习惯,应该给这位皇帝写一个整体的评价,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认为最为出色的当属明史的评论。
, ]% E. p" ~9 s. }0 U+ ~: K4 ^
0 Q# V; k0 r3 v$ D8 b* F9 W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
2 G$ x- M4 I" @- s' ^0 E# j, Q" w( d' W# A/ Y5 a
  赞: * t6 Z+ f/ z# \, w; M+ m5 `

/ X1 z0 G2 a5 a! u* }/ h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   L  y: x* x% y* A

/ R: X! I; _3 m$ x5 h) z( ?3 _# d* d  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 L% K0 X+ n; T/ d- d) \, n* K- o
+ I0 {# D" A2 b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 Q0 B$ I( e5 Z8 w  s' x& P" F5 J  r1 j- m* I6 i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 H$ M: m; Z" X& [/ K0 g

7 Q4 H, C( |$ t2 z; x0 q* o0 _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七 , U4 G& j  P0 \% N. F. ~/ E$ m. c

: e# \4 n) V8 [' [% Y! I--------------------------------------------------------------------------------
/ Y/ I3 x/ L3 E3 V + X; U& V+ e' b% H. q: m% o
; J! n3 s( v4 H3 |0 c; f: @8 _
  深夜的密谋 6 `7 l. y. h; T6 |

% l- K: M+ D. o2 g   朱棣结束了他传奇性的一生,终于故去了,死人没有了烦恼,也不用再顾虑权力、金钱、前途之类的东西,但活人却是要考虑这些的。 7 G3 b, g) I8 U2 @8 d

% j) M- f* C+ \0 y+ Q+ V6 r  在朱棣死去后的那片哀怨愁云下,却隐藏着一股潜流。不同的利益集团正在加紧行动的步伐,他们争夺的就是朱棣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皇位。
2 @8 K( _4 _& R# d( P3 q7 m/ H  r& l5 `3 l  e1 R" m7 ]/ G
  早在朱棣出发远征之时,他的好儿子朱高煦就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这位父亲可能很快就要走人了,他加紧了筹划,派出自己的儿子朱瞻圻潜伏在京城,并用快马传递消息,一晚上甚至会有七八批人往来通报,在没有电话的当年,也真是苦了那些报信的。 " u# d/ p& T% W9 H. Z0 C

  P  w3 l6 T) I, M  朱高煦做梦都想要皇位,但他十分清楚,必须确认自己的父亲抢救无效死亡后,才能动手,要是情况没摸准,自己就起兵,结果老爹来个诈尸或是借尸还魂,来到自己面前:“小子,想学你爹造反啊!”不用打,自己就败局已定。 * `1 V2 ^' d( D8 T: c
+ i% ^9 W  S+ I: _3 X  x
  在造反专家朱棣面前,朱高煦的道行还太浅。
9 ]3 d7 N/ y& N7 f+ ?  Y% s1 B/ A) n) k% U1 w
  所以他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消息的到来。 ; M* H- L2 n$ i( b5 O, I

# K1 [2 `; }5 s( ?) U) {4 v% r) g3 w& B  朱棣的内侍马云是个并不起眼的人,平日看上去不偏不倚,然而此时,他也亮出了自己的立场,朱棣死后,他以内侍身份深夜召集两个人开会,这两个人分别是杨荣和金幼孜。 ' O5 @* _' |" R" Q* [* {! y$ _

/ P9 [- ?+ N  u1 n# Q4 q2 i( i  他们三人经过密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暂不发丧,每日按时给皇帝送膳食,以掩人耳目,并严格控制消息,禁止军营中人擅自外出报信。
9 g6 ]. ?+ P; I$ E9 z) Z5 _5 [# v- [& _/ m3 n, W
  可能有人会问,皇帝死后,由于尚远征在外,密不发丧不是通常的安排吗,为什么会说是密谋呢? * c* a" J2 k7 G

$ B& J) G% Q3 @$ a5 |$ N  因为这看似寻常的安排实际上暗藏玄机,在朱棣死前,他召见的顾命大臣并不是这两个人,而是张辅! 2 h% ~4 W/ h) `9 [& L, t; n: P
. O3 B4 o% H& {
  朱棣临死前召见张辅,并传达了传位太子的旨意,这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担心的,但问题就在于张辅这个人。 2 L+ ~' s' x" f$ _; g
. D$ i8 ]8 D: v/ f, T1 R6 G' D
  张辅是张玉的儿子,而张玉和邱福与朱高煦的关系十分紧密,他们都是靖难时候的战友,在立储问题上,靖难派是支持朱高煦的。 1 ]: z! Y; p3 b  k/ C  }/ o
, ]: R0 ]% ?$ Q% b4 B% z
  马云召集杨荣、金幼孜两人密谋做出如此重大之决定,竟然没有张辅在场,实在是十分之不寻常。很明显,他们是有所防备的。 * I! F; R& U; n8 P5 Q' m# R
! R0 i/ n5 F7 z: i% H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就在一年后,朱高煦起兵造反的前夜,派人去京城寻找的那个内应,正是张辅。 7 r9 C- i& ~9 |$ q

* U! l2 s3 @5 `( [  在封锁消息之后,杨荣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使命——回京向太子报丧,并筹备太子继位事宜,这位潜伏多年的**禁语**秘密成员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日夜兼程,终于将遗命及时送到了太子手中。
. @, P# U1 f1 Y1 S: I& u, y8 H* k! s( I: I! m
  朱高煦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等到他知道消息的时候,太子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登基即位了。
3 L. s( {; Q- z+ ^) v6 w: F0 j/ z1 S: t! \% ]0 ^% v
  朱高煦先生,你又没有猜对,吸取教训,下回再来,你还有一次机会。
+ S, H" }+ C+ C+ @8 Q9 v4 a) S( q3 B) y2 U$ n' o2 V( k$ F
  明仁宗朱高炽 ; \3 k2 m" p* n; k# Q* A
4 q. f# E' [) y1 F
  第十一章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 . t9 J$ O# U, I* e0 }  n8 j
2 e; y/ Y0 `% F0 t; q- m  I$ A2 {
  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定年号洪熙。 & P/ W' g+ K- m$ Q  Q" r, }

7 K" {" @, W( k& h; Q  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
; c; T( [  ]% o, y- x3 Y' X" P
' s0 @. _. j. z2 F5 x7 F# V+ G9 J9 K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令释放还在牢房里面坚持学习的杨溥同学,并将其召入内阁。此时杨士奇和杨荣已经是内阁成员。明代历史上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就此形成。
$ I' v" T/ k; r% m+ l6 Y% C3 k; E/ h' N
) G" r+ f7 v8 O+ l5 k# K  但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内阁是皇帝最为信任的机构,其权力也最大,但由于这些内阁成员仅仅是五品官,要让那些二品尚书们向他们低头确实是很难的。 / j7 _3 X0 n8 N9 A( h+ x% T
" O% h/ l# R5 A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决,既然如此,那就改吧,把内阁学士提成二品,不就没事了吗? % e# e- d9 e. ^9 B
5 S6 P5 J. S0 d& [
  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你说改就改?你爹留下的制度,尸骨未寒,你就敢动手改造?正统的文官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是很有道理的。 5 q4 l1 a% @0 G* d" y1 t) f
. z& M# E& ?" a# V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问题总得解决啊。
& Y7 R* e8 u/ g/ ^+ H% O" @
- F* v! g: v# Z/ K( W- h" z- s' F   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数国家民族中,要排聪明程度,中国人绝对可以排在前几位,而其最大的智慧之一就在于变通。这样做不行,那就换个做法,反正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八 ! f# V- Z& M; \" i1 m" g
+ k& t, H! f+ S5 ~6 F& Y0 W
--------------------------------------------------------------------------------
- E* K$ Q) q; e; o  U/ }* e4 f4 u5 s + ?9 C* j6 d/ {; m6 P
- `9 d) `) B  E$ t
  所谓此路不通,我就绕路走,正是这一智慧的集中体现。
9 M5 a% [9 [% n( m4 M. b
* A( J% N; ], @! k2 ~7 X  朱高炽没有改动父亲的大学士品位设置,却搞了一套兼职体系。
; |0 r) K! o! ^" T% `& F9 t
5 ]' ~, l( J2 @- ^0 O  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办起事情来也就方便了。
4 k6 D0 y' G& e' {- n6 r$ h6 o) C% ]8 N
  目的达到了,父亲的制度也没有违反,从此这一兼职制度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成为了内阁的固定制度之一。
9 |! y: @$ u+ B. i* w2 }0 }! |8 T5 e: U' k, J5 v
  这类的事情在之后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智慧而惊叹。
" S7 @3 Q+ Z, I$ A. y" a/ i$ D0 L, f- D+ l8 G# z& E: c" t
  登基后的朱高炽并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和他共患难的朋友们,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为回报了他的朋友。
' w3 A- g1 t4 a
2 u6 S+ J: t# M# c5 G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回报大臣无非是赏赐点东西,夸奖两句,而这位朱高炽的回报方式却着实让人吃惊,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极为罕见了。
& Y% [. T% A/ `- S- a6 r% ^2 F" R8 X8 u4 i7 k
  同年四月的一天,朱高炽散朝后,留下了杨士奇和蹇义,他有话对这两个人说。
3 p0 h2 q: g$ [: r! N+ G
. Z# P7 c# x; n- Z  在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无数人背叛了他,背离了他,只有这两个人在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忠实地跟随着他,杨士奇自不必说,蹇义虽然为人低调,却也一直在他身边。 7 I! R7 ~4 Y/ D2 T* K& d

$ D; m% y8 l0 ?  h' O+ \" r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这两个历经考验的人决不仅仅是他的属下,也是他的朋友。 6 s" s6 c( v9 y* T3 Q

5 q5 `: `/ N, v" \6 `$ `3 `) }5 O  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深情地说道:“我监国二十年,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无论时局之艰难,形势之险恶,心中之苦,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最后多亏父亲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0 r. c- i2 @6 B& h: F+ n' r
8 R& [( g8 {/ v6 c- d- _. g  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朱高炽感触良多,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
; ?$ l5 x, S" i
" J: O; c( q! L+ {; G0 Z* g) S4 T  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说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 1 R2 T0 j3 @: [; D* T
) {, X. {, R! U& D* N
  就这样,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一团。 " u1 z" |  P/ f

- m' ^* F0 \" n( H* U  在我看来,这种真情的表述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能表达朱高炽的谢意。
7 X9 k3 |; ]  k4 [" h( S0 E6 y9 ]; r
8 D' A9 {0 b$ r" g0 T  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 L( z' A5 ^' `# f% d" d
8 b+ T! f3 p" U: G" ^3 e( m5 m0 x+ A  虽然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但在其短短一年的执政时间内,他。。。(以下略去若干字),保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
, V; s! ?- C8 B5 |8 R
" D' l& e7 C. z0 y7 N  为什么要略去呢,因为这些夸奖皇帝的内容千篇一律,什么恢复生产,勤于政务等等等等。这些套话废话我实在不愿写,大家估计也不喜欢看,如有意深入探究,可参考相关教科书。 . G& j& E/ ?: v$ A5 L( M& j! W

! C* L8 O9 X2 `4 n/ _: m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而真正能够体现朱高炽的宽仁并给他留下不朽名声的,是这样的一件事: 7 f- C( f7 u$ S; a, \
) a  N4 ?1 h, k% G4 ?
  我们已经说过,朱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的,根据规定,如无特殊情况,皇太子在父亲死后可以马上登基为帝,但是,绝对不能马上将当年改换成自己的年号元年,必须等到第二年,老爹的尸体凉透了,才能立下自己的字号。
8 L, h" N/ s3 v6 K( n/ c5 b2 c# V! v: D0 k+ p0 m' z
  比如朱棣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朱高炽立即即位,并有了自己的年号洪熙。从七月到十二月,实际上已经是他的统治时期,但这段时间还是只能算在永乐二十二年内,只有到第二年(1425)年,才能被称为洪熙元年。 : M% x' ^6 t2 w( z

7 O/ z1 b6 k5 X  在这段时间内,是皇太子们的适应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一般在这段时间内,新皇帝们还不敢太放肆,对父亲们留下的各项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即使想要自己当家作主,改天换地的,也多半不会挑这个时候。 ( O9 b# r6 [) g' E9 q' E
' b6 t: g! ~: w+ w9 T# j
  可是就是这个忠厚老实的朱高炽,在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在这段时间内,就敢于更改自己父亲当年的命令。
6 Y3 u. l, O. }) U6 x" z- \# E* P/ r/ U8 z. j
  这在当时的很多大臣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 j1 C8 V, t8 F: f+ s4 P" U. r
" q5 W2 E+ w6 L, Z  但在我看来,朱高炽的这一改实在干得好,干得大快人心! * S. ~8 r! ?0 Y
4 c, x6 r7 ?% v8 F2 J/ z
  十一月的一天,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免为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 H4 R/ \3 ?* |2 {0 U% i8 Q- l. m3 B5 C" N+ j' J' c
  靖难之时,朱棣杀人无数,罚奴无数,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为奸臣,此事已是板上钉钉,断无更改之理。   t# n% K7 k7 o. Z% f7 Z
% W/ i' u1 K2 W7 r' [5 s0 c
   然而此时,他的儿子朱高炽却突然下了这样一道旨意,让很多大臣措手不及。可更让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 2 Z& u; `( e: I5 e8 F) Z
1 c& c: l0 v& u. y7 G: d- M7 |% s
  朱高炽接着问大臣:“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九 % ^7 S5 A& X" j) @6 g: ^3 N! i) q1 u
3 c; F" E+ ]. s8 D9 n+ L; T  X% S
--------------------------------------------------------------------------------8 c3 Y( S+ ]4 H* S% j

4 }9 l! P7 @: u8 N: ]- n* G. o
2 g! e  C2 \, i$ P3 m8 v& S# j! c" K1 \  大臣半天才反应过来,答道:“齐泰有一个儿子,当年只有六岁,所以免死,被罚戍边。黄子澄没有后代(后得知,黄子澄有个儿子当年改姓逃脱,后被赦免)。”
. Z+ D2 ^4 u0 e! T) E: A; A5 v/ o
  朱高炽沉吟许久,说道:“赦免齐泰的儿子,把他接回来吧。” # M1 ~1 Q8 b! w! }) L$ Y" P( G

2 }- q& A  g% `7 \# w0 f  他接着问:“方孝孺可有后代?” ' \% d5 F) _6 N; n0 D1 S2 s
7 d: l! F* m& Y$ [5 x4 `" [8 b
  大臣们目瞪口呆。
+ l: p$ C4 D6 ?. Z; ]# U$ H* `9 O  }* `
  方孝孺?您说的是那个灭了十族的方孝孺? ) q$ y4 c: w0 b7 `% h! X

+ R# r/ g0 y- G* U& |: O8 A, x  十族都灭了,还去那里找后代?您不会是拿死人开心吧!
# M; f* ]1 v" j6 k/ ]
$ I4 |6 t: U" J' `8 V  可皇帝已经下令了,就快去查吧
5 R  u2 a/ D( v' m) j
7 O2 ?/ n1 w) a8 _8 r$ l. Q  这一查还查出来了,虽然没有后代,但确实有个亲戚。
5 ~" r6 W8 ]# F! g3 L1 c. {* L6 `7 e% I) L0 U1 l1 X8 Q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有个弟弟叫方克家,这位方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方孝孺的堂兄),当时也被罚充军戍边,至此终于回家了。 : N5 v4 c* P" Z9 [, [/ v. M9 B! L

$ u0 A$ ?& m" X3 T0 |3 e& {: q3 I  比起这些宽仁行为,更让人吃惊的是朱高炽所说的一句话。 ! M/ j8 z$ M" L" h+ G' P; g

; L3 n( w8 y1 {% M8 @/ }  朱高炽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道:“建文时期的很多大臣们,都被杀掉了,但像方孝孺这一类人,都是忠臣啊!” / ?; f5 s$ o2 `: `

& [& P0 Q/ S4 P1 X2 H5 }( c  底下的大臣们又是一片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 z0 i* L( n; G; I) t. a
: `3 T( U$ e& B
  忠臣?您父亲不是说他们是奸党么?到您这里就给改了?那么说您父亲还是杀错了? 9 |( Z$ ^9 g3 y- c4 C
- W& [* @) W2 w4 ?
  就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朱高炽完成了他的壮举。 ) Y& p; D  V5 K8 U; Y7 [; G

5 \7 ?/ b. G2 u  在立足未稳之时,朱高炽敢于凭借自己的正义感和良心改正自己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 9 F, X/ e6 @7 X; c) s/ V8 b  t

: s$ e! i/ q+ J; ?1 e- m  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
, R! w0 h" r7 e+ G$ o8 v& H1 T9 Q) j8 G0 Y+ h+ G
  朱高炽是一个勇敢的人。
, e' F. K/ X$ t1 f
) z" o3 r2 ~( j, ]  C  q: z9 v  虽然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数第二,但他仅凭这一件事情,就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
# ]1 A4 V& g1 Y7 P0 u5 M% z3 c; R1 j& x* r5 o* |
  如果让这位明仁宗接着干下去,相信大明帝国一定能够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不长命”,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 t/ E/ h- k' {0 U: f) @* A+ I- j* V
  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但他的义举将始终为人所牢记。 ' v0 @! b2 t0 {. s
( N! ~+ P  F) G3 S  ]- |3 |
  至少那些被赦免的人们会记得。
# c+ t- {6 \% V* M2 r
- @7 P& s; F7 C& y7 Y6 u  谋杀的疑团
7 J3 }1 K9 T  O( ~4 a, O
+ s3 D5 N2 T$ S7 |1 V0 a   皇帝的位置又空了,但这个位置注定不会太久,很多人都排队等着呢。
1 P$ X& _, o/ n+ f# P' H
" o* L4 w. ^, H0 ?: n  朱高炽病重,英明神武的太子朱瞻基自然十分关注,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双眼睛盯着皇位,这自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朱高煦。
  u1 ?- s9 t( }4 O2 g5 C3 ^7 d" d. ^: E3 v- y0 L" [
  朱高煦虽然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决心和毅力,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搞阴谋,搞破坏,朱高炽十分仁厚,并未因此处罚他,只是警告而已。而这位无赖兄却越发嚣张跋扈,现在眼见朱高炽病重,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夺位阴谋。
, f) ?  k- S( _5 ~: l( v' o0 P: [; e' y, k) H
  吸取上次的教训,朱高煦加强了情报工作,安排了很多眼线时刻盯着朱高炽,当然不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而是要确定他什么时候死。 % N: j2 }' ?) w: f3 s
* z' N( W& f3 Y& Z% o# r
  他的计划是这样的,考虑到京城的三大营要收拾自己手下那些虾兵蟹将易如反掌,出兵攻打没有把握,几乎等于自杀,他决定拿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开刀。 / p7 `7 l% H$ A" M
& B. B, {0 W; p& J% Z
  他准备等到朱高炽的死讯后,便立刻在道路上埋伏士兵,等朱瞻基奔丧路过之时,一举将其击灭,然后趁乱登上皇位。
, ]! n+ k9 t' C- [( ^; I* L6 ~! i
% G7 F, `6 a" r! j3 ?  朱高煦对自己的计划很有信心,何来信心?来自作案时间。 ; T& r' D  ^; I3 F8 r( c8 Y

6 E) A  Y" K$ P  I  之前说过,他的封地在山东乐安,而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根据惯例,太子守南京),只要死讯传出,太子必然会从南京出发,所需时日很长,而他却可以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士兵等着太子的到来。 ' F* |% U; q' z& l. a
1 |' y* n. T6 C9 s; y/ @. M
  乐安离京城很近,南京离京城很远,朱高炽一死,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我朱高煦,等你听到风声,赶来京城的时候,我的士兵早就在路上等着你了! " D2 m2 E8 p2 s" c1 ]+ H. z2 j

" A3 q6 g0 q* U) T  }5 f% S; K  我有充分的作案时间,朱瞻基,你就认命吧! , e1 H; j. z. H" Y6 b" D1 [7 s
  q2 ]- ]1 j0 K! {& Y, W8 f
  朱高煦的主意应该说是不错的,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这件事情不但使他的计划落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谜团。
6 T# T, d, ]2 R+ o0 q; @* |1 H7 N
+ y, s& u# z4 o( ~% A  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炽逝世,朱高煦得到消息,十分高兴,估计到朱瞻基赶到这里还有一段时间,他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准备伏击。
# P2 }- S) O; P' M9 ?# S
# S* A* ?, m7 k) i  j" f  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做好准备,可是左等右等,朱瞻基就是不来,没等朱高煦吟出今夜你会不会来的词句,就收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朱瞻基已经赶到京城,继位为皇帝。
) a0 M8 n, F7 o4 t1 ]
8 t" t  B. V8 [) X# O* g  怪哉,真是怪哉! ! t* {8 }1 w, V! T6 k* m' l

% h2 S1 C- Y: [' L+ \0 _. U- ~  难道朱瞻基会飞不成,或是他能预知未来,未卜先知? - k+ U) Q' A! j% \+ l4 b# t( w

5 K  M+ M3 r0 V7 ^  这不但是朱高煦的疑问,也是后人的疑问。
+ k! l, _" l) f! k; Q- H2 c/ _. W! G% {" U9 M
   关于这一点,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记载,有的说朱高煦袭击太子只是传闻,实际上太子是接到丧报后从容赶到京城的,有的说朱高煦是没有准备好,等到太子过去了才派兵出去埋伏的。
$ M/ c, w! k6 h0 R
6 _2 m2 ?* H; {2 ]* q" G$ @) C* L   还有一种说法就比较骇人听闻了:
! Z9 m6 L* C" K; ]" i$ i5 y9 g
# d( P8 R; [; v/ @! `) A  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自己父亲的死讯。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 ( I  Q- B( k: z- A6 d: r5 {; J
+ U7 r4 K8 u3 D# C
--------------------------------------------------------------------------------; W8 f& u3 y' v: x% y! \9 w
6 \2 E) ?8 b: b/ D2 o

) c5 v2 D5 R& _* E8 U  路途远近是客观事实,只要报信的人不是在路上扎了帐篷,睡个几天几夜,乐安的朱高煦一定会比南京的朱瞻基更早知道消息。当年没有电话电报,也没有飞机,你就是想破脑袋,也找不出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死讯的理由和方法。
: C! P8 ~, L8 S( _! @' Z- ?, L' W! |" ]( d  ]
  其实方法是有的,也是唯一的可能性。 6 O* L( h# ~* Z0 O( ]
* s6 Q0 O+ i2 b- V# R4 A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 r( L9 m1 k* h, r) j- T
9 z/ H7 [6 m" A  朱瞻基不能预知未来,却创造了未来。 5 _3 Q; N7 F2 ?3 A

0 ]  Z( Z* k* W- y) Y1 S5 `) R  他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 N. c% z/ b5 h, {$ ~; @
: ]' V* Y8 B$ Q/ r  如果你对这一推论感到不满,也请不要向我丢砖头,因为这个推论并非我首创,实际上,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悬案,到目前为止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朱高炽纵欲,加之身体有病,最终病死,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他的儿子朱瞻基等不及父亲传位,谋杀了他,因为从朱高炽死亡前后的一些迹象(如登基礼仪已备)表明,朱瞻基可能已经做好了登基的准备。
+ x" j+ d$ x9 |
) W* v+ D9 O  [2 }! }0 k  前一种我们不去说他,单说后一种,事实上,朱高煦极有可能在路上设置埋伏,因为从他在后来朱瞻基已经登基,情况诸多不利的情况下也要造反的行为来看,他犯上作乱的决心是很大的。这么好的机会,他应该不会错过。 8 E+ V' `- n$ |: B* ^7 R  `

( M$ c# x& T4 ]& i7 A  那么为什么他没有遇上朱瞻基呢,这其中就有几种原因,可能是朱瞻基绕开了大道,也可能是朱瞻基听到父亲病重,提前出发,更有可能是朱高煦有准备好,错失机会。 / h2 l4 [; A* y3 G; [
2 \7 A9 f+ \8 L: I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可能给出任何答案甚至推论,这可能注定又是一个永远的谜团。 8 X, p# I+ A0 Z+ x% o

5 Z- q) k# a1 y# M7 P( [1 a  历史的魅力可能就在于他永远有无数的谜团让人们去探究,却总也找不出答案。
8 t# Y( t9 K5 {$ z# n( h2 E. a  {: E3 ?7 _- q4 l0 ~1 _
  纵欲而死也好,被谋杀也好,反正不是自然死亡(很少有皇帝能遇上这个殊荣)。 ; \! ], I7 w& h2 T: M5 {- x# f' Y

: ~7 p- Q% I, X9 q' i  我们最终也只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
5 [# M; x( W) l( _* ]4 R6 B. ?5 b# R( o, z" Z% [! c- x
  朱高炽死了,朱瞻基继位。
4 _$ l& {: w! M. i# [
2 n, i' x4 N3 o9 e0 j- T  仅此而已。
0 V: p: O6 z# H* d8 E
/ d3 z) L8 Y( `$ k8 P  当然了,我们不应该忘记可怜的阴谋家朱高煦,这位同志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一事无成,多次眼见煮熟的鸭子飞掉,从父亲到兄弟,再到兄弟的儿子,就是没有自己的份,说实话,搞阴谋居然搞到这个份上,实在可悲,可怜。
7 I& Q9 @( N5 Q+ P
; `, O+ a' |: I& j( E2 P; R  如果要评最成功的阴谋家,姚广孝一定能排在前三名,而朱高煦注定会名落孙山。
5 S$ j; ~3 B: M0 y0 Q+ f; g$ r& k) b' W
  但如果要评最可怜搞笑的阴谋家,朱高煦必能当仁不让,名列前茅。
8 O# e2 m% y9 ?. \6 n' X8 X2 P/ V; o  Y# x7 {- H9 }
  真是悲哀,悲哀的阴谋家朱高煦空就是这样等了几十年,他的耐心已经磨灭殆尽,在他的心中,已经立下心愿:
% ^% g) T) V" d# [$ K2 b7 B/ m( @3 @, l4 K7 G
  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一定造一把反!
' q) L* u! X$ x$ J4 J; B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
: Q4 j) t  V2 i) Z% W
0 n2 e/ q' A) j' U' x$ v$ J7 _" T--------------------------------------------------------------------------------
8 O2 _' e0 g. s4 T  e * g7 a8 I6 H$ M" w& V9 `* z" h3 S0 m
. [2 ^( d& _. r  I
  明宣宗朱瞻基 . G# b- p7 \5 F) t1 J/ \% W6 k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 \( T6 Y9 O0 `, P( {
* A7 j; n$ f9 f# J( V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 R9 j( w. v" ]0 k1 `' P. w
; p5 a/ [2 V$ V- c% t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 Q. T1 g0 N. Z0 u/ g% F/ I) g1 f2 i& A3 Z9 @
  有一次,他去给父亲上坟(遏陵),回来时路过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皇帝自然十分喜欢,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皇帝得到了一个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答案。
6 q0 W0 |6 Z  Z% D' t3 w, c
* b  x5 ^. j3 X. m! d7 F  农民回答他: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子,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连田租也交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 ~7 q& ~5 H8 [) B3 p3 T
- o5 x' c1 d  ]) |9 c; r  朱瞻基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这些人这么拼命的干,并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 \. m1 o5 E; O& Q& g3 Y4 Y
2 t( y. T! W, N* v) U
  这样的回答也让朱瞻基十分尴尬,他只好打圆场地说:“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
3 {* S' q$ G' u& `" B3 M
8 d& v  K  ?( m  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他说:“冬天的时候,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 + S% u( f- `0 N7 N. W' j; O
8 K) V3 O$ d9 w' B% s# e: v& J
  朱瞻基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的腰,感触良多,吩咐侍卫准备回宫。 ( B" {/ M4 o; W- l

( r! W0 n* D+ g5 u+ J) R  这位农民想必并不知道问他话的这个人的身份,他也绝对想不到,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8 Z* `7 G1 B3 ^, q

* \5 w5 e; W' P4 T2 S) b  朱瞻基回到了皇宫,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一番,发给各位大臣,他动情地说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谋生,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 O8 \( E$ a* S) R% V' h
9 c. }7 ^9 r) |* \- p4 l
  当然了,皇帝陛下的感叹是否能够对下面这些权谋老手有所触动,那倒是很不一定的事情,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是个明白人,也是一个能够体谅老百姓的疾苦的人。 ; S  l4 y4 I) d8 r7 s7 i) P3 j
& ]2 q1 B9 v7 c. J
  事实上,由于他的爷爷朱棣先生实在过于威猛,谁敢不服他就打谁,甚至有时候是没事找事,主动去找别人麻烦,一来二去虽然确实很威风,但给百姓们也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大军出征要粮食,要民工,要很多的钱。朱棣自己既不种地,也不赚钱,他会向下级官吏去要,官吏大人们自然也不会去种地,他们便会把所有的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
+ G( t6 i4 B  t+ [% }# N) a: l8 _5 d9 E# [5 X
  所以到了永乐后期,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逃荒的现象,生产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朱瞻基没有他爷爷那么伟大的志向,但他很明白,现在已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 p% ?; \3 w( j: q5 o

* {, _1 P% o$ ]) I8 i3 Y  所幸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像“三杨”这样的助手,面对着民生凋敝的现状,朱瞻基跃跃欲试,要大干一场。 - L0 {+ I4 y( ~9 {( R

! {! H6 S$ J% s  可是在大干之前,他必须先料理一个人。
7 ~, g: I; @+ J! G4 x4 F" e) @2 J2 [  L8 e( m% y! K1 S
  终于造反了!
3 \" B6 }# m) Y$ C' X, e6 h# n/ _& n
  朱高煦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了。 ! p4 Q& D" _8 M, o) J& c. P( J
7 a/ C4 b$ U% R% v1 X  x6 M
  他感叹自己找错了工作,干什么不好,偏偏要去干阴谋家,这一行虽然竞争不激烈,但对素质要求极高,虽然有姚广孝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的光荣榜样,但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 & J" y' }' T9 N& Z! N: v; ]

& R. s5 O' F4 V4 @0 e/ Y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坏人、阴谋家,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素质。 / Q( `/ G7 k$ e! G+ t* s
1 Q( X9 L$ ]/ m# i/ G2 S
  朱高煦的素质不行,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几个皇帝就在自己眼前不断上下,现在连自己的晚辈朱瞻基也上台了,作为一位阴谋家,朱高煦的事业是失败的,也实在混得太差。 - u9 {+ _' ]5 q

# G; h8 a$ R; v4 h  o# V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大家都知道这位先生想要造反,阴谋家这一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隐秘工作和地下工作,相比之下,朱高煦先生可以算是这个行业的耻辱,也颇为同行们所嘲笑。 ) b! b0 B9 O! C4 S* ^
1 y7 b  g; o; r9 R' w
  二十多年一事无成,造反造得人尽皆知,所有一切不但侮辱了朱高煦先生的人格,也侮辱了他的智商。 ! P$ l. a/ f. H4 t& T' [
) b. T. q* C* X, F3 v4 |
  不想再等,也不想再忍了,兄弟我混二十多年容易么!造反了!
0 X* D# A7 b+ t
+ n. U8 W+ v/ w; U  朱高煦虽然激动,但并没有丧失理智,他在造反之前,派出了亲信枚青,去京城找一个人,他相信,凭着多年的交情,这个人一定能够站在他的这边,只要能把这个人拉过来,大事必成! * K% F4 b2 {. v( T6 f, `; J
! T; H; H, l1 E8 C/ X
  宣德元年(1426)七月,枚青潜入京城,去找朱高煦的好朋友——张辅。
" l; D1 t3 {5 c; V/ X' u6 ?1 h
  张辅热情地接待了他,共叙友谊之后,问清了朱高煦的意图和枚青的来意,要说这张辅为人也实在没话说,是个直爽人,他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来得及给枚青安排,就把他捆起来,连夜送给了朱瞻基。 - c! [0 J& ~, m3 U

$ B: c5 K7 E1 \. K  朋友?交情?呸!时务! % Q# @- u- b+ X" n- i1 @
) B( h+ g$ F' \
  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却并不想动手,他希望和平解决。
, x: k  n' L0 ]6 G! o- S( b9 H) e( c- y# L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
% n. D9 u8 N! Q- A- i) ?3 _# y3 |1 a3 n7 j
  可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实在让人大出所料。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6: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
9 s8 ]: |- P. [" e! S* d% E. G0 r4 C7 f
可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实在让人大出所料。
* S. K& m( Q" o; f  a  L( u0 }8 U, C; ?' ]" i, L- ]  j
侯泰奉皇帝之命前来,迎接他的是气焰嚣张的朱高煦,这位造反兄傲气十足,竟然面对天子来使南面而坐,看那架势大有我造反我怕谁的意思。  S1 j) Q& q. {- j

' a4 r( V# H: f4 s而朱高煦下面所说的话就很明显是他的心里话了:: h/ h* F  S+ B; v6 E

+ N: s" S& d* ~“靖难时候,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结果太宗(朱棣)听信谗言,把我封到了这个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现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制我,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
0 ?7 [: ^+ Y2 {/ i1 r, s) f) p9 |) _/ c; A' P- ?6 s9 y1 g
接着,他又向侯泰主动出示了自己的兵马军器,明目张胆地说:“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他的奸臣们抓来送给我,再和他接着谈(徐议我所欲)。
; N' n- c  Y; N0 w! X0 n* C2 W& ~( t( R5 X
看看这些用词,所谓“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给三分颜色,却想开染坊!无耻一词当之无愧。
2 r) [0 ]. A* k3 L7 W
0 S  E* T, `! n从古至今,像朱高煦这样的无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明明自己搞阴谋,却总喜欢诬赖别人,给他留面子,却是给脸不要脸。
- X* S6 L. o2 R& d
* y9 v& M$ l0 _+ s) U2 k$ M对付这种无赖,实在是不用讲道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 O3 w' A% f- g! ^: ^; U
+ \$ k9 j6 Z: `- K# g其实你很脆弱
' i+ P5 y6 N& J" H! ^/ J
+ R! d% _$ @, C9 D& F" h4 f3 h到了这个地步,不打也得打了,朱瞻基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平叛,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而张辅更是十分积极, 希望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8 A, Y% X" C. p# H. ?
- p' n5 e9 y) P! k6 z
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亲征,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朱高煦。7 P. L" u+ }% N' m
: l# o* T* P7 c' h6 {( N8 D
张辅不服气,与杨荣争论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C9 F8 y: o; Q$ c. i7 M- B: |

+ F& A9 `& W& `  L) b( |; H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有气势,但危险太大,无法保证安全。
- e( y/ d8 k# F/ t3 l; L6 y7 Y5 x8 ?" J# k  {% ^( k9 ?! J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 s1 V' C5 u3 e$ M" k8 i5 w3 [& \$ f. B7 @9 Y! S  d
“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 ]) v7 l! o6 W2 H# g. F$ w# n6 c7 v1 P8 D
李景隆?对,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 `) I6 `! G' ~. d4 V* ^

$ {; `" z3 a- W+ H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 u7 N' x, {1 I- O  N' [2 R5 [! d% p. l& B0 q3 j2 s% y
谁说李景隆是饭桶、废物?从这件事情上看,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功德无量啊!0 D5 Z( V. D% Y: ]) \: j! M

8 c: F- R4 z" Z" i宣德元年(1426)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大军行动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
0 f5 O4 a( a. D# p! Y1 \" r
% f$ {5 |6 E0 K' @朱高煦固然是无赖,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靠耍赖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点本事的。
7 x$ \1 W8 A! Z2 Z
/ [+ l' |7 R8 V0 b他原先以为是薛禄带兵来平乱,并不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亲自前来,一下子慌了手脚,组织士兵们抵抗,却少有听命者。
4 Y; S8 X) p9 C5 x9 [8 _
3 i7 t9 N2 w+ H* f这个时候,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地脆弱。
! [5 e: j0 b9 O  c, ?5 V% u0 ]0 m5 ?8 y( z8 v$ K$ `5 F
朱瞻基实在不是等闲之辈,在征途之中,他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e+ c6 s/ R3 ~! n0 Y
) w6 Z6 i/ r% o! B: _8 O
有大臣回答:“乐安太小,他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抗拒大军。”. H9 W, w/ x2 x9 ^3 y
6 e. U; m4 ?# ]; [" O4 S7 l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9 k" M! a* A0 m: z& |; |
9 j1 ?. _& [, U) L- `; z; j6 w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们的家属都在乐安,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
' X; C6 m$ _# l  P; f! M* K: X$ H+ v) J$ a, v: j9 L
“他会一直在乐安等着我的”; M+ I! w8 [! m+ O! S5 \- t
+ Z+ Z0 [) Q4 n% H) {( p
事实确实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倒不是因为他想决一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6: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的,气势却十分吓人,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这样一来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 B& H7 z3 ]( P8 d7 h( ^( S
0 \0 U  a" x# z% N8 q6 n- \5 @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猪头。 % j& v9 x% F( O( P' l* M$ N( R* d

4 N: N7 M! S5 V5 h. z   朱高煦狼狈不堪,只好派人出诚送信,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就前来自首。
  a0 ]- v0 N3 H6 r! ?- r
& W5 S! l8 S' [, _* E- f7 V  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 e" i$ m) R4 l: t8 S
  O, ?- Z6 B: h3 S  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对他说了一番义正严辞的话:
0 Y8 y* A# W' `/ [! X- K8 G6 P7 k& j- V
  “宁可战死,决不做俘虏!”(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 / w' k% ^4 B0 S; Z; N1 ]: K& j
0 S' x) d) |  D& E' D
  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准备投降了,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他顿时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
, v9 L* b0 y3 M5 s0 t! f/ c6 q; H8 t, z& y' y1 Q
  发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 ; Y& M3 b& {% N2 J  p
5 P" f5 |5 Q" F' D$ A; H
  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F* @. D1 ^  t4 c; m: f$ p5 W& M8 x" l5 ^  j4 b9 `
  “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 }3 h, Q5 M* D8 z" `+ Z0 c! G& Z5 G' r' n. _% ^
  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 s$ S9 ?  t9 H) m# h' o# S7 q7 L3 Y4 W9 B
  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阴谋家做不成,造反也失败,不但没素质还没人品,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 k" t5 `/ K1 W" e  M
" b8 o) @% X# v9 w" j& O2 P6 U
  一个月后,就成了“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6: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3)
; o, P% Q4 ~/ r1 D! [  g! F
6 |4 p) M" ^8 O' L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的,气势却十分吓人,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这样一来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 T# z( h( P' B5 U" q1 H5 Y
9 P% o$ ?6 W! g' j# k% \$ C8 a3 S% X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猪头。
9 F7 t# P" ]) g# D$ h$ u& j5 p! E( M0 X" O
朱高煦狼狈不堪,只好派人出诚送信,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就前来自首。; I3 o! h# a8 P+ C* K- c$ g

6 `# w' |* F, o1 m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Q# W1 P7 V, C3 I) G; w6 ]* I. c

9 g' \5 _2 U. Y, g# M. z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对他说了一番义正严辞的话:
3 p; q3 \, E4 h8 i9 Z' u! S6 |, V/ N
4 X' P: b6 Q9 P, L“宁可战死,决不做俘虏!”(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1 i! j- w7 \! j, i

2 {% ~& r7 u; F/ Y* P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准备投降了,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他顿时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
  D# B+ m' K6 y% Z, ?( n7 ]7 ^  G% v  x6 X2 e
发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0 a4 C1 {3 \, E2 `
$ m; R" a0 x; s9 m1 {$ R
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I/ [' x: M- T# o6 N

( v7 \' t/ I6 e3 B2 i- \. y“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1 n; S' Z  w/ O6 p; Z# [, _
( I( m4 s3 d7 B( J3 k! s
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 [" D- v5 z# [& t- V
7 S2 B( ?" a9 b& M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阴谋家做不成,造反也失败,不但没素质还没人品,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H$ p) u$ o# b% w& y* f  r5 k$ ^

/ s5 s3 E8 p; D+ Q; \/ A一个月后,就成了“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1 C; o1 p7 q* q# N# {6 j& v9 e7 v  q, r; \) c# q& |0 ^4 c% _4 _
不做好人,连坏人也做不成,这样的一个活宝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H3 F* l+ `. w& S$ V

9 v, d' W, {$ j0 [0 @0 Z朱高煦,你的名字是弱者。
  c  g7 ]3 r5 B" r9 l: e& ?( }) o8 W" ]7 v
在这场滑稽戏里,朱高煦扮演了丑角,但这出戏却也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 M- y7 B+ [- B9 l
  {& k+ G3 V9 g) Z
朱高煦出来投降后,按照规矩,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通俗点说就是骂人,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来做的。
: R% D" P# B1 l2 ?
; \1 ~1 r8 @$ J: B3 c于是皇帝便指派了身边的一个御史去完成这项骂人的工作,但皇帝绝对想不到的是,自己随意指派的御史竟然骂出了名堂,骂出了精彩。
. A0 X8 @# O" q& z& |' Q8 @8 J; g) _6 k! B
这位御史领命之后,踏步上前,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无丝毫惧色,开始数落其罪状,骂声宏亮,条理清晰,并能配合严厉的表情,众人为之侧目。(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 H7 V  T0 ]) _2 V8 O7 L6 U( P2 l7 x9 p) D; W5 V2 E
朱高煦那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他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 J3 X8 H, ^( f* J  H$ ]

' z8 p+ O) n3 b" V. `, w* H这一情景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后,他当即下令派这个人巡按江西。(注意,不是巡抚)1 @) d5 K6 S& b( f' c1 o8 ]3 O, k

/ l) o5 Q* T7 S* Y# n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也不算什么高升,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然后加以重用。
& g! b: T9 c  g' m/ {  L: {# u' b1 g: X+ I3 H
在历史中,奸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闪光表现得到皇帝的欢心和信任,从而为祸国家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和绅),但事实证明,这一次,朱瞻基并没看错,这位声音洪亮的御史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A$ `! @' c' z, [  N

$ f3 u% T- |0 n/ A& [在二十年后,他将挺身而出,奋力挽救国家的危亡,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千古流芳。0 ?, ~( B. j/ P) w  `) F9 l; U* F

. g- y0 S0 @9 N6 a, i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谦。
- ?: U; i8 I. E: Q: L
7 W7 M) ^% X/ c6 j6 t4 {闹剧的终结
: l/ \8 N. a( n) G  A
4 D) m( H6 C1 L' W虽然这次造反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完结了,但搞笑并未就此结束,朱高煦先生将以他那滑稽的表演,为我们上演“朱高煦造反”这部喜剧的续集。
. G2 o# D. ]: v8 ^7 w6 X1 M9 c1 c
5 {* e0 p6 N( S/ l- z( S朱瞻基确实是个厚道人,虽然很多人劝说他杀掉朱高煦,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将其关在了西安门的牢房里,按说他对朱高煦已经是仁至义尽,可朱高煦偏偏就是个死不悔改的人。  ?# q$ O+ j% w3 m  F
% V* L! t' \9 t/ ~  [% Z+ H
有一天,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把朱瞻基钩倒在地。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6: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4). E* E7 y( ^2 e6 y' ~5 K# o
# C& n) M* i9 r
6 P) ^: u/ X7 r' t$ a
我每次看到这个地方,都百思不得其解,总是搞不懂朱高煦是怎么思考的,他的脑袋装的是否都是浆糊。2 J' T  [" m. d( `8 q; o

+ P* Y4 `* G! a/ V6 u3 Y: A2 I既然脚能钩到,说明两人已经很接近,你上去撞也好,咬也好,掐也好,踢也好,都能起到点作用,这么多方法你不用,偏偏就是钩他一下,如同几岁小孩的恶作剧,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 M: f# j: M6 L' p5 A3 j
1 ~/ I, ]0 n' O: [
闹剧还没有完,吃了暗算的朱瞻基十分气愤,老实人也发怒了,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盖住,那意思就是不让他再动了。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p5 H1 c& e$ `% Y% t1 d* S3 Z) A

( S: \4 c. O0 t$ h* C7 {朱高煦先生突然又不干喜剧演员了,转而练起了举重,他力气很大,居然把缸顶了起来,但由于头被罩住看不清,只能东倒西歪的到处走。
% H1 v. m* ]2 Y. F; O1 U+ M* f+ H" X; t# R3 x/ l5 m2 {$ f" e
呆着就呆着吧,你干嘛非要动呢?
) @. R# c0 X/ b' |5 K) l! ]. f2 a# r6 v; Z( j& \* W
这一动,就把命动没了。
& d+ B3 a& o- V5 c$ Q! n( z6 _6 }* O# e$ R' p7 Q1 g! }' {
朱瞻基从头到尾见识了这场闹剧,他再也无法忍耐了,于是派人把大缸按住,然后找来很多煤炭,压在缸上,把煤点燃烧红,处死了朱高煦。1 p9 o. s4 G: b" Z- e

% V# n' q( I4 [0 [这种死刑方法极其类似江南名菜叫花鸡的做法,不过名字要改成“叫花猪(朱)”。/ w% m" ~1 e3 t' _# k
1 @) c% }/ q2 V/ Y! ?# M
朱高煦先生就这样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他的一生,从阴谋家到喜剧演员,再到举重运动员,无不是一步一个坑,极其失败,但我们实在要感谢他,是他的搞笑举动使得我们的历史如此多姿多彩。
# H0 P* i. b# W4 y  M4 j3 z% `0 ]! k
我曾数次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因为我实在很难理解这位朱高煦先生的行为规律和原因,怀疑他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但在历史之中,人的行为确实是很难理解的。
/ @  b" C) h& I# V8 q: _- D* u5 V/ n. J
不管这位朱高煦先生精神到底正不正常,史料记载是否真实,朱瞻基终于摆脱了这最后一个累赘,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明君去了。6 i4 D9 R' t" J# ]7 |% V

) M) b; i* y; S3 A* c朱瞻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只有十年,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也只有十一年,但他和他父亲统治的这短短十一年,却被后代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w/ n& r* O  Z/ n
; ?; r! I+ m7 {5 D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盛世何来?来自休养生息,清静养民。0 `8 g3 t8 T% o5 z8 d
  V7 ^4 Q0 |) I' `5 y+ Z0 A
其实封建社会的老百姓们自我发展能力并不差,你就算不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自己要吃饭,要挣钱,要过好日子,只要官府不要天天加收田赋,征收徭役,给这些不堪重负的人们一点喘息之机,他们是会努力工作的。
, V: G' q/ P* e2 W" @; }. f0 ?0 T+ X, K  p
明宣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扰民的皇帝,他没有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是普通人,也要过日子,应该给他们生存下去的空间。
, Z  S  L- r" E. ]% R+ q' }, q3 S5 N: X( O, D
在他执政的十年里,每天勤勤恳恳,工作加班,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处理各种朝政,能够妥善处理和蒙古的冲突问题,能不动兵尽量不动,所以在他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出什么大事。
; p7 q) L) [/ C5 z% ?6 |: E, i1 e6 W* }1 w: W  H. C! Y' C
这对于像我这样叙述故事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当年的百姓们而言,却是功德无量。
9 V2 r$ ?) Q, M% I) ?5 L/ e* f% \
好的皇帝就如同现代足球场上的好裁判,四处都有他的身影,不知疲倦的奔跑,却从不轻易打断比赛的节奏,即使出现违规行为,也能够及时制止,并及时退出,不使自己成为场上的主角。
+ w! R  H3 D" [+ j
! s% n  B7 I# ~  N& H这样的裁判才是好裁判。3 `$ f# |1 {" B6 k
$ Z) ^6 b3 g7 w% l
不干扰百姓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为其当为之事,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 g7 m2 F: a8 y% s2 d4 V

! w. o8 r* r) ]& T  b1 {这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7 H) T# E% K# E$ F8 g  u

" q# M4 z& s$ W) s( t* u9 v' \朱瞻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皇帝,而且从治国安民的角度来看,他比他的祖父要强得多。& h! B! Y" [6 N2 d: \1 Z

6 E' D4 k7 _& `5 y. j朱瞻基的痛苦
( }2 _3 _' F( _# H" Z
- u" K# a+ {" a2 r9 S朱瞻基是明君,是好皇帝,但他也有着自己的痛苦。
3 d- ?. I+ @* L
9 d/ X1 d; G9 O" `% q* h; \5 n; t世界上还有人能让皇帝痛苦?
# a3 J& d4 H+ Y2 {6 j7 ]% m) S5 k+ I: l% n
是的,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他们就是那些平日跪拜在大殿上,看似毕恭毕敬的大臣们。
6 e; v9 y: y) g# n- q! |( X; {6 N
& E& j3 ?* I- O7 U$ s- S9 b这些大臣们绝非看上去那么听话,在他们谦恭的姿态后面,是一个拥有可怕力量的庞然大物。
+ X- W) V! ~' c, s, h
, T" {! J7 I/ j1 V, {自唐朝以来科举造就了很多文官,并确定了文官制度。历经几百年,这一制度终于在明朝开花结果,培养出了一个副产品。那些凭借着科举考试跃上龙门的精英们通过同乡、同门、同事的关系结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实力集团——文官集团。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5-10-21 21: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