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踏浪行歌

[历史] 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四卷全集--TX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六
% Y" D. h0 h* Z$ E, D3 c3 s/ a2 d6 M' ?! J6 O! e- n
--------------------------------------------------------------------------------* W, v4 O6 t  t, b+ M

; J2 {. L) K3 ^0 G4 P* |( {
: F5 Y3 ^% m  d2 _# o* L  六月,大军出发到达达兰纳木尔河,这里就是原先阿鲁台出没之地,然而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抢劫惯犯阿鲁台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 H5 W! t2 H% p7 t' q2 w- E
: q) p9 s1 h4 y! Q  K( s
  经过反复搜寻,仍然不见阿鲁台的身影,朱棣的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臣们发生了争论: ' i! U8 P1 w# Z, v  A
1 h' H2 q, z( w+ M
  张辅表示,愿意自己领取一个月的粮食,率领军队深入大漠,一定要把阿鲁台抓回来。 ( x6 ~, f  R3 f3 S6 J: o3 D' A
( e9 m2 X7 \/ a$ t  O9 ?$ Y
  杨荣表示,大军已经到此,如果继续呆下去,粮草必然无法充足供应,必须尽早班师。 ! m. h" b# W0 Y) c7 H
# E5 I' ]) ]1 Z+ ~' d
  朱棣木然地听完他们的争论,下达了命令: 8 r" O0 t' S* r' U5 f
5 M) f9 O8 i1 @
   班师。
7 _; N* f( M4 K* c
5 j2 h3 a9 h; e& {   他也已经厌倦了,从少年时起跟随名将远征,到青年时靖难造反,再到成年时远出蒙古,横扫大漠。打了几十年的仗,杀了无数的人,驰骋疆场的生活固然让人意气风发,却也使人疲惫不堪。 " D3 A4 J8 N% o+ T) c

" u6 F7 u7 C. L9 s4 d- ]  还是回家吧。 7 D! e2 A/ W$ h/ [+ \
, f6 W7 y  n7 T2 y
  七月,大军到达翠微岗,周身患病的朱棣召见了杨荣,君臣二人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
# {9 H' q! z3 y7 L# d" k( |
: ^+ }. _  T+ ~2 w4 t+ q  朱棣说道:“太子经过这么多年磨练,政务已经十分熟悉,我回去后会将大权交给他,我自己就安度晚年,过几天平安日子吧。” 0 v! N% z3 C5 b, P+ v1 s

- j% s2 j7 b! H/ v  杨荣心中大喜,却并不表露,他回应道:“太子殿下忠厚仁义,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 E) k7 I$ ]+ r* D
* U: b% t" V$ f8 J% }2 u
  重病缠身的朱棣笑了笑,他夺得了江山,也守住了江山,现在儿子已经很能干了,大明帝国必将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自己也终于能够安享太平了。 
$ [' B" o, P. ]; ?9 }6 Z# i! }) K2 E7 C. G0 q  S
  但朱棣想不到的是,他已经回不了家了。 ) V" K$ d$ R8 ~2 V0 l3 Q# L7 N

9 q4 {8 X# p0 ?  可能上天也学习了朱棣这种凡事做绝的作风,他注定要让这个喜爱战争和打仗的皇帝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
- V. X' U; g5 X& K+ Q8 q) C/ r9 I0 L' W9 ~, ^0 q: W0 D, n! |1 {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2 a9 g* S2 m" u# l) t5 G
8 @' c0 L# _/ Q% }8 y6 B9 `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 b& Q& V) o! Q3 Y" d- G/ K( C, K9 K1 O; K2 N5 U; i6 {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 I9 m) l8 ^7 a( e" Y3 L/ i* e

7 y) }* Y9 G! ~- C& l: N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o$ w, n3 \8 L/ J- h

; F6 a0 C* t" e. Q( t  按照以往的习惯,应该给这位皇帝写一个整体的评价,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认为最为出色的当属明史的评论。 # }& J9 H2 N- t# E% B+ q8 S* G

+ g0 h. e  W8 c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 ( ]3 g) ]- L: P% z9 g8 _  X4 D* R: b5 o

  F/ l$ f# r$ z2 @( M9 B' b  赞:
! E, O3 R1 v. e' v
( k; I+ g+ `2 g3 C1 z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
4 q# t4 Q( h% H4 ^/ e7 H! V" ?! G  k4 ^  j
  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2 Z1 E1 l, X1 q

, {+ m2 n5 Z3 ~9 v, G: ?" f0 s( k6 G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2 S' T5 R( f. N5 a, c( v
$ T7 m% B- ^! |2 S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3 f9 y  j4 L, }3 j3 A7 x3 o4 V2 Q: k. u5 O+ w3 u0 P$ `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七
' y, K9 R2 C: D
5 T+ U- L% t4 |( t  _! P- [* O--------------------------------------------------------------------------------
2 C, }2 b% x- X& r- t8 Y& M
/ o" M) t+ M! d- C; l" w9 j  m
+ A8 X8 |& |- V) T( S6 ?; H. |  深夜的密谋
3 I/ S6 d: l) L9 \) ]1 P/ A6 ^" y& H1 f! w3 N( B% ?  K2 Q# X
   朱棣结束了他传奇性的一生,终于故去了,死人没有了烦恼,也不用再顾虑权力、金钱、前途之类的东西,但活人却是要考虑这些的。 7 F) p5 G" N% o+ [, d9 a

& u  K9 S( r/ `" y- N9 T  在朱棣死去后的那片哀怨愁云下,却隐藏着一股潜流。不同的利益集团正在加紧行动的步伐,他们争夺的就是朱棣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皇位。
* w# \& @  B3 O0 b
* ?( i. n0 N0 F5 n# ]. [  早在朱棣出发远征之时,他的好儿子朱高煦就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这位父亲可能很快就要走人了,他加紧了筹划,派出自己的儿子朱瞻圻潜伏在京城,并用快马传递消息,一晚上甚至会有七八批人往来通报,在没有电话的当年,也真是苦了那些报信的。
3 _# _! N1 }* n; }/ T  c- P5 T, |# e: T- z' _
  朱高煦做梦都想要皇位,但他十分清楚,必须确认自己的父亲抢救无效死亡后,才能动手,要是情况没摸准,自己就起兵,结果老爹来个诈尸或是借尸还魂,来到自己面前:“小子,想学你爹造反啊!”不用打,自己就败局已定。 9 G2 Q1 k, Z0 C
- P" Q' X6 M  p; W) B
  在造反专家朱棣面前,朱高煦的道行还太浅。 , v4 a' P/ {. y7 R: a6 h/ t
) H6 K7 g% ^2 K! |: @- g
  所以他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消息的到来。
: q8 ]: q$ J! a8 p; g9 S. c5 d* j1 o0 f! u; U! q9 ~
  朱棣的内侍马云是个并不起眼的人,平日看上去不偏不倚,然而此时,他也亮出了自己的立场,朱棣死后,他以内侍身份深夜召集两个人开会,这两个人分别是杨荣和金幼孜。
. m7 I$ ^1 P% W% I0 q. W6 r9 \
0 i) }0 g( A1 A! X; t  他们三人经过密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暂不发丧,每日按时给皇帝送膳食,以掩人耳目,并严格控制消息,禁止军营中人擅自外出报信。 : Q  b* f' h5 P" g
2 W- I9 K/ b& j3 e/ j9 u
  可能有人会问,皇帝死后,由于尚远征在外,密不发丧不是通常的安排吗,为什么会说是密谋呢? 9 M1 U( F: Z' `

; o- n$ J3 y' s3 a; h8 S  因为这看似寻常的安排实际上暗藏玄机,在朱棣死前,他召见的顾命大臣并不是这两个人,而是张辅!
& \7 n6 S: l) z% k- j) g+ n
& n+ j! `% q9 V; q1 y1 C" Y  朱棣临死前召见张辅,并传达了传位太子的旨意,这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担心的,但问题就在于张辅这个人。 4 x! S' [! m  T5 d  p
) U1 Q! v4 h' @, r1 e6 ^! v& m
  张辅是张玉的儿子,而张玉和邱福与朱高煦的关系十分紧密,他们都是靖难时候的战友,在立储问题上,靖难派是支持朱高煦的。
% [% `' N0 T( q- ^  c6 F& }
: v* }4 E3 X) a  马云召集杨荣、金幼孜两人密谋做出如此重大之决定,竟然没有张辅在场,实在是十分之不寻常。很明显,他们是有所防备的。
1 g2 Y  u( w, k; q8 {: r  b; _& X$ J- y0 P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就在一年后,朱高煦起兵造反的前夜,派人去京城寻找的那个内应,正是张辅。
" [3 U6 `0 J# n8 b. S% t- E5 O
9 Y6 S0 ?. ^2 s$ v8 b  在封锁消息之后,杨荣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使命——回京向太子报丧,并筹备太子继位事宜,这位潜伏多年的**禁语**秘密成员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日夜兼程,终于将遗命及时送到了太子手中。 $ k: ?8 V* @3 o  U/ J
0 q9 b; B0 G2 ?6 C) P" Z5 K
  朱高煦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等到他知道消息的时候,太子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登基即位了。
$ ]+ A( P, c/ ]8 h1 m- z6 f
4 @2 ~9 m  I' G0 o0 C  朱高煦先生,你又没有猜对,吸取教训,下回再来,你还有一次机会。 ; {+ r; S$ d- J. Y* I8 r
7 s+ l7 ]9 |& B& v; l, ]
  明仁宗朱高炽 # {, u" Q8 t# Z3 ^) X7 @) g

0 d1 k# b! J5 p  J( v  第十一章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
. e% Q0 O* {" V, g7 P. m8 i; X# k" v: \6 \7 H8 c, f# G
  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定年号洪熙。
4 H: }# ^4 L2 ]5 L7 a  v% _8 ?
- J' d/ y: c; y. W0 M  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 & {, S' P; V$ _

# U' Y! i' ?7 t: N/ U. @# }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令释放还在牢房里面坚持学习的杨溥同学,并将其召入内阁。此时杨士奇和杨荣已经是内阁成员。明代历史上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就此形成。 . _; m( \: v+ _; B( ~' J
4 M/ [% k" @8 f- R! q7 h$ i
  但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内阁是皇帝最为信任的机构,其权力也最大,但由于这些内阁成员仅仅是五品官,要让那些二品尚书们向他们低头确实是很难的。
6 V3 Q2 a. ^! U' G6 m8 _2 y/ d% P9 C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决,既然如此,那就改吧,把内阁学士提成二品,不就没事了吗?
- o+ X9 p5 M# f
9 {6 M6 a* W' w* h; M: ]- g+ ]- \  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你说改就改?你爹留下的制度,尸骨未寒,你就敢动手改造?正统的文官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是很有道理的。
7 q6 T0 ]4 l1 U( v6 n' {( b9 l6 Z6 `; F7 i6 Z( [0 B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问题总得解决啊。 ( Z2 E0 c( [( ]

/ P( x3 w0 P  N8 b8 a$ C   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数国家民族中,要排聪明程度,中国人绝对可以排在前几位,而其最大的智慧之一就在于变通。这样做不行,那就换个做法,反正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八 4 k% m) s6 j2 v( t! \( V
  X( T1 j# f. }, V' i4 n' b0 ^9 [
--------------------------------------------------------------------------------8 s% M. b; o; N( ]2 Y+ C

& n4 K6 _( T7 J( w* a' s
$ e" N+ \* p9 k  所谓此路不通,我就绕路走,正是这一智慧的集中体现。 7 R  e) ]) n9 G$ F9 v# X1 _

1 Y2 r: I/ h. F) d* b9 H  朱高炽没有改动父亲的大学士品位设置,却搞了一套兼职体系。
, o  B5 ?3 u% _- r# k0 c5 `) l
4 E, N% }4 h' Q! z: _; z  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办起事情来也就方便了。 7 N$ g, t1 _4 `* Z5 k* h+ B% ?
( Z, e, Z6 x% Q$ B5 |2 t% P4 k
  目的达到了,父亲的制度也没有违反,从此这一兼职制度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成为了内阁的固定制度之一。 4 r6 F. w4 h6 I; B% D
/ X; z* f4 P1 I  u
  这类的事情在之后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智慧而惊叹。 ( y" w) x, g- p. k
& {. A7 @" E: S$ c& I; Z/ q
  登基后的朱高炽并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和他共患难的朋友们,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为回报了他的朋友。 6 c5 ^9 C* i' ^, c* z
, S2 d. `, L$ l- w! d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回报大臣无非是赏赐点东西,夸奖两句,而这位朱高炽的回报方式却着实让人吃惊,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极为罕见了。
% a) i2 {6 P- }1 T: v
$ i1 {2 r. Y# N* k3 A6 I. o5 P0 H  同年四月的一天,朱高炽散朝后,留下了杨士奇和蹇义,他有话对这两个人说。
  H  `5 d- i( n9 R% z3 k( o9 D4 ?
: H: P8 a/ ~& M  在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无数人背叛了他,背离了他,只有这两个人在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忠实地跟随着他,杨士奇自不必说,蹇义虽然为人低调,却也一直在他身边。
# ^' X& j, n" R5 D: l6 N2 h' F
* J- j$ P# C. Z( |  ]: s. p5 o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这两个历经考验的人决不仅仅是他的属下,也是他的朋友。 8 d. [# [; y3 ?. W% k" t+ V
4 ^# q9 ]- I, O4 g( A
  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深情地说道:“我监国二十年,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无论时局之艰难,形势之险恶,心中之苦,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最后多亏父亲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 ~8 b8 U9 E+ J- y0 }$ v. f* C- c
9 b. C) C% m1 V4 [( y  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朱高炽感触良多,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
. ]5 R  C0 P5 k) p! \+ Z! _: [) d- H$ U& n) X3 U
  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说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 % J* g4 N% K/ \9 S9 u

/ r, D& J; Q$ `( Q# r8 u! j9 @  就这样,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一团。 ( B* d" ^5 V. Z# _! X- Y0 e

1 c) ?1 T9 `1 ]8 R+ G  F7 P  在我看来,这种真情的表述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能表达朱高炽的谢意。
# J$ X' l1 U1 f+ T
# a# Y, [- B1 c+ A  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 h+ [3 @. o% I. p$ n

5 ]2 g. ]5 g$ t' I% j7 S0 o  虽然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但在其短短一年的执政时间内,他。。。(以下略去若干字),保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
5 I: z+ ]0 b! ?+ f, b* Y2 Y6 Y4 P% z  f% S; u6 q
  为什么要略去呢,因为这些夸奖皇帝的内容千篇一律,什么恢复生产,勤于政务等等等等。这些套话废话我实在不愿写,大家估计也不喜欢看,如有意深入探究,可参考相关教科书。
! F9 E, Q, F6 O& V% {
% [6 q% c' n& {# x3 L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而真正能够体现朱高炽的宽仁并给他留下不朽名声的,是这样的一件事: ; b: f5 {* O! G2 ?, [# `& d6 Y
1 v$ f: A& C+ v/ g/ L0 R
  我们已经说过,朱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的,根据规定,如无特殊情况,皇太子在父亲死后可以马上登基为帝,但是,绝对不能马上将当年改换成自己的年号元年,必须等到第二年,老爹的尸体凉透了,才能立下自己的字号。
- l5 w9 ^3 a2 n4 T7 x- k
" Y0 W" a# v* u6 Q& M& G  比如朱棣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朱高炽立即即位,并有了自己的年号洪熙。从七月到十二月,实际上已经是他的统治时期,但这段时间还是只能算在永乐二十二年内,只有到第二年(1425)年,才能被称为洪熙元年。 * @/ o& @7 t1 s7 Z8 u# f7 A
, Q) |6 p% ?# ~3 ?" U) A
  在这段时间内,是皇太子们的适应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一般在这段时间内,新皇帝们还不敢太放肆,对父亲们留下的各项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即使想要自己当家作主,改天换地的,也多半不会挑这个时候。
  n2 @# J  a: f! W( c- E
& i5 f; r  S  W+ a  可是就是这个忠厚老实的朱高炽,在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在这段时间内,就敢于更改自己父亲当年的命令。 # D5 n6 s( W/ K: B7 C, i$ e' N

. w, E0 ?7 b7 t$ @) J0 i  这在当时的很多大臣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 e0 p, n6 I/ _$ a& ?7 \

' }8 ~% S6 K* M$ J" Z* q  但在我看来,朱高炽的这一改实在干得好,干得大快人心!
9 i& v* S2 q0 g- n5 C$ {* l
, m; }0 T: M7 T* d  y2 _( l  十一月的一天,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免为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 s# t% `  ?" X+ J! r3 U, x# f: u- a8 S* [3 i5 G
  靖难之时,朱棣杀人无数,罚奴无数,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为奸臣,此事已是板上钉钉,断无更改之理。 ) W( ~$ n" p4 i5 C1 H" _  K$ s8 q6 i
6 \+ r2 A# k# ^4 `: ?
   然而此时,他的儿子朱高炽却突然下了这样一道旨意,让很多大臣措手不及。可更让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
6 Z; V* T0 ?0 ~& L8 u5 P; @* T
% O' U. V7 x% e$ z+ _, s% d3 C- a. Y  朱高炽接着问大臣:“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九
& _9 O1 S$ _5 K% Y1 {  s: y# J* Y
1 t0 R$ B0 L. P3 B. i( k$ @6 z--------------------------------------------------------------------------------5 S. G" r3 `7 Q9 ?/ Q( b% ]' Y

6 g+ F/ F, y. j9 S; F
6 K9 I, X9 n' {9 b- x, d  大臣半天才反应过来,答道:“齐泰有一个儿子,当年只有六岁,所以免死,被罚戍边。黄子澄没有后代(后得知,黄子澄有个儿子当年改姓逃脱,后被赦免)。” 8 ]0 k6 W: l- ^8 W% {0 V

; k9 S  M9 B* |$ N2 L  朱高炽沉吟许久,说道:“赦免齐泰的儿子,把他接回来吧。”
. q4 a3 w$ |( ^- V4 i6 }4 w+ U- u  M! s9 K( T) y4 G- N2 y' \! W- f
  他接着问:“方孝孺可有后代?” & C3 F9 s; r8 N% O! U7 @, N1 j

; ^6 s  u$ C& b9 n, e+ n  大臣们目瞪口呆。 : I! z6 v- ~0 P% {9 j
8 H/ @, p* X3 _! j4 Z, s5 L1 P; _
  方孝孺?您说的是那个灭了十族的方孝孺?
7 H% Y3 h( C) Y! m% K8 H
( ~2 \  m, z7 o- ~5 d  十族都灭了,还去那里找后代?您不会是拿死人开心吧! # B2 d1 q* _% b/ n8 N

4 U  s: @* v; Z( X( Q  可皇帝已经下令了,就快去查吧
# c; L* a& M2 y" G9 g7 d# _* Y0 w/ W: _
  这一查还查出来了,虽然没有后代,但确实有个亲戚。
% Q1 @( D& V! H
$ h5 f: ?8 x! A3 i5 [$ w, X8 v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有个弟弟叫方克家,这位方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方孝孺的堂兄),当时也被罚充军戍边,至此终于回家了。 & V# I3 T2 i+ m. |1 ?

# U: T, D3 V1 l7 P, }" @  比起这些宽仁行为,更让人吃惊的是朱高炽所说的一句话。 , B6 o' Q; r% m5 y2 }# b3 ]6 u

  w$ n" V( E2 K5 Y( J" A: E8 d  朱高炽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道:“建文时期的很多大臣们,都被杀掉了,但像方孝孺这一类人,都是忠臣啊!”
& R2 w( b- R" k+ n1 K- L; Z% |& i' e9 j2 `4 n+ K2 G3 ~0 j+ M% X
  底下的大臣们又是一片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 R! |" Q. J0 c. J) r: }

- A: g. i% x! O& T7 f  忠臣?您父亲不是说他们是奸党么?到您这里就给改了?那么说您父亲还是杀错了? + I: T- J( d, ?# s

5 |/ Y; y$ m& I6 W# Z  就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朱高炽完成了他的壮举。
* R1 G6 a) i  x/ [& ]5 U3 z- B4 A9 x2 m7 v4 M- B! j0 F, {4 [9 w
  在立足未稳之时,朱高炽敢于凭借自己的正义感和良心改正自己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 1 S  l2 M1 j& E( j5 a' m
3 `# E6 g$ y; E& Y
  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 : a. e; @2 Q7 _2 T  F4 p

$ F  i- q( |" X2 A1 j: R/ Y  朱高炽是一个勇敢的人。 3 ~2 h. K5 b7 t+ R) p- Q* w

& s% F7 w4 g" m, h* ^* a  虽然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数第二,但他仅凭这一件事情,就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
' n& r6 f5 M- x
7 R* a: `) j+ d$ o  如果让这位明仁宗接着干下去,相信大明帝国一定能够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不长命”,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 J0 ^  I7 n) I+ D/ g# m4 }( }
% H' K6 }9 b! ~4 I  J
  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但他的义举将始终为人所牢记。
3 v* K) S+ {, Y- F4 f. p" p* W; D) r; L2 }
  至少那些被赦免的人们会记得。
3 t4 D& v6 o8 Q* u2 ~" k/ N" |4 x6 P" @" ~# n% b$ d4 ^( j
  谋杀的疑团
2 K, z' P3 a, S' S2 l! K
; I8 ~: l; K: h/ b( O1 u   皇帝的位置又空了,但这个位置注定不会太久,很多人都排队等着呢。 7 L- q! }( _% {7 `( j# ^8 ]' K: X
4 ]- g  U% J1 l+ f6 `; x* S
  朱高炽病重,英明神武的太子朱瞻基自然十分关注,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双眼睛盯着皇位,这自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朱高煦。 7 k% y& D, I  M2 K# w- n$ p

" B6 `/ D. ]/ X/ x5 b# C' a5 M  朱高煦虽然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决心和毅力,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搞阴谋,搞破坏,朱高炽十分仁厚,并未因此处罚他,只是警告而已。而这位无赖兄却越发嚣张跋扈,现在眼见朱高炽病重,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夺位阴谋。 2 ^5 T0 S& }9 R7 ]7 U# g& u0 T
! ^, u0 j& d- C9 F$ m
  吸取上次的教训,朱高煦加强了情报工作,安排了很多眼线时刻盯着朱高炽,当然不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而是要确定他什么时候死。
2 A7 R4 h* W: {+ {# k7 c2 W* k. W
  他的计划是这样的,考虑到京城的三大营要收拾自己手下那些虾兵蟹将易如反掌,出兵攻打没有把握,几乎等于自杀,他决定拿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开刀。
5 P# K2 }  h- G
6 _: h; q' W0 z4 S9 q3 S9 K/ M  他准备等到朱高炽的死讯后,便立刻在道路上埋伏士兵,等朱瞻基奔丧路过之时,一举将其击灭,然后趁乱登上皇位。
8 k3 k+ M0 t& N, d) o9 z- R3 Z; Y: S1 T
  朱高煦对自己的计划很有信心,何来信心?来自作案时间。
. @# P- G4 Z+ H# G5 A2 c7 T: F
7 Y- ~3 j* Q+ U# [* A( |: ^  之前说过,他的封地在山东乐安,而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根据惯例,太子守南京),只要死讯传出,太子必然会从南京出发,所需时日很长,而他却可以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士兵等着太子的到来。
3 ?0 g" O8 \6 ]& r7 A# w+ d" X" [1 }! j' l! w  [
  乐安离京城很近,南京离京城很远,朱高炽一死,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我朱高煦,等你听到风声,赶来京城的时候,我的士兵早就在路上等着你了! 6 {0 j+ M* q* }+ C" a

) A( l3 L1 J1 Q- H  我有充分的作案时间,朱瞻基,你就认命吧!
$ E, n; g6 b+ _6 l, Q7 a9 B
; X* T0 G3 E9 l4 i/ u0 G  b* w  朱高煦的主意应该说是不错的,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这件事情不但使他的计划落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谜团。
0 l) c6 R* _  e% h$ ?6 D5 l5 j# N3 Z7 C3 O7 l
  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炽逝世,朱高煦得到消息,十分高兴,估计到朱瞻基赶到这里还有一段时间,他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准备伏击。 : t# g' H( b6 F# E( q; n( S5 o% x
: @1 [9 \$ u. ]# R
  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做好准备,可是左等右等,朱瞻基就是不来,没等朱高煦吟出今夜你会不会来的词句,就收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朱瞻基已经赶到京城,继位为皇帝。 ( I4 g3 L6 Z- ]4 u" U* e

# h. H; B% L, R2 D. \7 a3 _0 Q  怪哉,真是怪哉!
% |8 b) Q  p! e- J- L
# `' M& P% E5 ~# C, y4 E7 U  难道朱瞻基会飞不成,或是他能预知未来,未卜先知?
- m: t, T" |! V7 w/ F  M
9 @+ r# u' P: L* {& ]0 [2 t  这不但是朱高煦的疑问,也是后人的疑问。 $ H3 o$ b- U  G5 `# G  e
+ j$ G& I* p* c4 L5 D
   关于这一点,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记载,有的说朱高煦袭击太子只是传闻,实际上太子是接到丧报后从容赶到京城的,有的说朱高煦是没有准备好,等到太子过去了才派兵出去埋伏的。
5 t  V( m8 ]/ `# v3 s
8 X' c# J1 U  o. ]   还有一种说法就比较骇人听闻了: # T8 |7 }7 T( C1 F/ G/ y* R

8 C4 L6 L; V& ^& N! E7 ]* q  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自己父亲的死讯。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
  E; f" {5 c7 u0 B
/ J& M0 k6 A% i--------------------------------------------------------------------------------
* n: i/ M2 ?# g+ V3 ~5 H 2 K  i8 J! e+ L8 T
* P; x8 z1 D, M& \4 N% S/ p
  路途远近是客观事实,只要报信的人不是在路上扎了帐篷,睡个几天几夜,乐安的朱高煦一定会比南京的朱瞻基更早知道消息。当年没有电话电报,也没有飞机,你就是想破脑袋,也找不出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死讯的理由和方法。 , |* V% _- B! M9 y, E( T
' k. j( r3 }  _2 v9 `5 h
  其实方法是有的,也是唯一的可能性。 : v5 k  o8 ?! F8 z% a* k8 r

& c* G; {) t& |2 U) s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 T, O, f( V+ P( x  F0 s( z4 Q% s+ [& r* g8 Y, O
  朱瞻基不能预知未来,却创造了未来。
. n4 F5 y7 e7 T$ }0 N
! j- o: C5 P0 k# g5 l8 l1 A+ Q/ {3 f  他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 r# T7 _/ l4 D4 s6 Z8 ~2 i
6 ^4 u2 a  [1 }; B! ]- ?  如果你对这一推论感到不满,也请不要向我丢砖头,因为这个推论并非我首创,实际上,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悬案,到目前为止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朱高炽纵欲,加之身体有病,最终病死,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他的儿子朱瞻基等不及父亲传位,谋杀了他,因为从朱高炽死亡前后的一些迹象(如登基礼仪已备)表明,朱瞻基可能已经做好了登基的准备。 ) c% `7 s3 \/ `+ Q7 Z

9 C, h4 ]% h. Z. ]5 @6 |9 r8 u  前一种我们不去说他,单说后一种,事实上,朱高煦极有可能在路上设置埋伏,因为从他在后来朱瞻基已经登基,情况诸多不利的情况下也要造反的行为来看,他犯上作乱的决心是很大的。这么好的机会,他应该不会错过。
( Z. U4 w9 S! d/ @8 l# B; R( }, U' j! c- M( w
  那么为什么他没有遇上朱瞻基呢,这其中就有几种原因,可能是朱瞻基绕开了大道,也可能是朱瞻基听到父亲病重,提前出发,更有可能是朱高煦有准备好,错失机会。 . v1 I. c0 w' r1 ]; S- N6 ]. i

, v7 ]! s" U0 @* ^* q  A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可能给出任何答案甚至推论,这可能注定又是一个永远的谜团。
3 ~& z+ [* P9 f( f
7 Q6 k9 l- X0 r* s  历史的魅力可能就在于他永远有无数的谜团让人们去探究,却总也找不出答案。
* ]. N( L2 P, J4 `/ K
+ B5 C4 f9 v$ Q7 F  d  纵欲而死也好,被谋杀也好,反正不是自然死亡(很少有皇帝能遇上这个殊荣)。
" g6 d- H" Q, `0 u. N% m) R% q; I/ s& R' I, c
  我们最终也只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
% T1 l0 q0 b8 A% h( V6 Y# E$ R, v7 M) v: W( [' x' ]
  朱高炽死了,朱瞻基继位。
8 I5 H( O/ q: |% J# H! b9 T
  x5 |2 l2 S2 K% S  仅此而已。 ; J0 ?" E$ q5 O5 Z* I7 w3 C" p& e

2 y, @% X$ a' ~# E9 t: S  当然了,我们不应该忘记可怜的阴谋家朱高煦,这位同志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一事无成,多次眼见煮熟的鸭子飞掉,从父亲到兄弟,再到兄弟的儿子,就是没有自己的份,说实话,搞阴谋居然搞到这个份上,实在可悲,可怜。 - l3 `2 K. L4 Q4 U

4 l9 n) C) p& |3 B5 L  如果要评最成功的阴谋家,姚广孝一定能排在前三名,而朱高煦注定会名落孙山。 8 l  n# m2 y5 Z% z% Q! C( q
1 l9 O  ~% X) ?! R; D
  但如果要评最可怜搞笑的阴谋家,朱高煦必能当仁不让,名列前茅。 7 c0 g8 W2 _# r) Y5 B. E# Y

2 L  i! x) ^% D: x9 y" X  真是悲哀,悲哀的阴谋家朱高煦空就是这样等了几十年,他的耐心已经磨灭殆尽,在他的心中,已经立下心愿: 3 R. B, @8 N$ \0 Z6 ?+ x& r
  I6 o& l' q- O+ @9 ?# ]
  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一定造一把反! 2 S) D4 E# F: M& {! j8 L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
; l- m' `- t+ o+ h
  @: \' j$ q" @* I' V--------------------------------------------------------------------------------2 C3 N9 H3 p; ~$ T6 L- i& U

$ I; l, a+ Q5 r  y; k: t+ D
9 A/ X) {& ?- q' T9 t  明宣宗朱瞻基
6 _0 l! u- Z0 |0 ~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 Y7 V+ G3 t2 T; R& ?( r" b+ Z, J

: K/ ~' S( }" s/ ?7 }" J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7 `, ?* F) n0 A* S# R
9 Q. z; P# p( q+ @" S1 R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 H" X: x2 e7 p( T1 j( O5 }. e5 l
  有一次,他去给父亲上坟(遏陵),回来时路过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皇帝自然十分喜欢,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皇帝得到了一个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答案。   f1 ?! t% K# K
, p. x+ n, q6 j  V0 Y' h5 ]
  农民回答他: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子,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连田租也交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 {( @4 e. C5 {- r
. c6 e6 H; G1 r7 {- a
  朱瞻基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这些人这么拼命的干,并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 X, o+ I/ R( Z( w$ C5 Z% d1 @9 c. y
  这样的回答也让朱瞻基十分尴尬,他只好打圆场地说:“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
# X: x, }" b/ Z; B0 z* {. q! u5 x) g; q
  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他说:“冬天的时候,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
1 D7 z. L& }: }. F) i" c0 c3 m: W/ |7 m2 [( N
  朱瞻基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的腰,感触良多,吩咐侍卫准备回宫。
) @4 e0 J  m$ `
4 E4 w8 m5 Y$ p  这位农民想必并不知道问他话的这个人的身份,他也绝对想不到,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 p8 G; E3 o$ J' W& D

& n; @1 Y6 Y9 U" u& ]$ I% ?  朱瞻基回到了皇宫,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一番,发给各位大臣,他动情地说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谋生,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 s# z1 i% V  p: p- l! U6 W1 x4 a3 c+ `
  当然了,皇帝陛下的感叹是否能够对下面这些权谋老手有所触动,那倒是很不一定的事情,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是个明白人,也是一个能够体谅老百姓的疾苦的人。
( b! [% I/ W/ ?0 l2 w4 k% m' O# M' @0 F& J
  事实上,由于他的爷爷朱棣先生实在过于威猛,谁敢不服他就打谁,甚至有时候是没事找事,主动去找别人麻烦,一来二去虽然确实很威风,但给百姓们也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大军出征要粮食,要民工,要很多的钱。朱棣自己既不种地,也不赚钱,他会向下级官吏去要,官吏大人们自然也不会去种地,他们便会把所有的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 ' z' }: p% I4 |, o, r

& p( U! X: z- u, {' u# O  所以到了永乐后期,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逃荒的现象,生产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朱瞻基没有他爷爷那么伟大的志向,但他很明白,现在已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 y" D  o# u) S# F* S5 X1 o

1 \8 Y) g/ H; h5 a  所幸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像“三杨”这样的助手,面对着民生凋敝的现状,朱瞻基跃跃欲试,要大干一场。 ! J3 I; P' W; L6 ~( [$ K; }

' G4 R* o: l' D  可是在大干之前,他必须先料理一个人。 ( j& ^6 }; z3 W% C5 p
- X# e: A: i$ y  k" W' q- I
  终于造反了! % L( i/ e# w5 R6 Z- x0 u

; A, R- k8 V* c  朱高煦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了。
+ {5 Q3 K; H# V
" T1 A' y. J& s) @, `) {  他感叹自己找错了工作,干什么不好,偏偏要去干阴谋家,这一行虽然竞争不激烈,但对素质要求极高,虽然有姚广孝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的光荣榜样,但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
- d7 a( y7 j9 j7 T  J$ w
3 x& `4 A9 o* {, Q) ~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坏人、阴谋家,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素质。 $ ^' i5 f. c4 H. G) W" l
! Z% F. u+ n% @7 {" `' p5 E; X+ V2 }' Y- `
  朱高煦的素质不行,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几个皇帝就在自己眼前不断上下,现在连自己的晚辈朱瞻基也上台了,作为一位阴谋家,朱高煦的事业是失败的,也实在混得太差。 ) K8 C% T3 ]. e2 _. S

$ n+ a( ~: ~& \1 }4 J. q8 m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大家都知道这位先生想要造反,阴谋家这一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隐秘工作和地下工作,相比之下,朱高煦先生可以算是这个行业的耻辱,也颇为同行们所嘲笑。 4 X6 B+ Q. \  ]0 k$ {" h, ~3 }  M0 D+ a
7 k0 i  m) ~7 G: ^# p4 P
  二十多年一事无成,造反造得人尽皆知,所有一切不但侮辱了朱高煦先生的人格,也侮辱了他的智商。 ! V2 a9 Q! V: n. W

/ n5 y5 w7 L9 B; W) v6 L  不想再等,也不想再忍了,兄弟我混二十多年容易么!造反了!
3 F/ E/ S8 _8 C* p  G3 q3 l
! T, v( {% i- c# z5 w/ m% z- f* l  朱高煦虽然激动,但并没有丧失理智,他在造反之前,派出了亲信枚青,去京城找一个人,他相信,凭着多年的交情,这个人一定能够站在他的这边,只要能把这个人拉过来,大事必成! 6 y/ X7 s5 B  z

2 D& \- |+ K! c  宣德元年(1426)七月,枚青潜入京城,去找朱高煦的好朋友——张辅。 ) w! t% a3 r8 @
! R. ?+ L2 O# z$ i" `
  张辅热情地接待了他,共叙友谊之后,问清了朱高煦的意图和枚青的来意,要说这张辅为人也实在没话说,是个直爽人,他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来得及给枚青安排,就把他捆起来,连夜送给了朱瞻基。
5 d! e* C/ g9 N% ^& e0 w: F( X
+ X; O/ v3 d8 O* x: y2 c+ d  d  R  朋友?交情?呸!时务! ( _, W2 O% L; s* L
7 o- I! f# I2 i7 E' a
  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却并不想动手,他希望和平解决。
- k2 u7 @0 i: Z$ h: T/ S" w9 d! R) o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 ; U  z0 E3 l/ h6 e. T
* P) }9 K, }3 z' U5 N2 m# m+ e5 Z: j
  可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实在让人大出所料。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6: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4 t( y  ?( Q5 ]! |
4 Q' Q$ N9 U4 S+ A) `! _9 j& r% D
可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实在让人大出所料。
/ p. C% N& k4 u' {
  R" u$ E  T* D# J侯泰奉皇帝之命前来,迎接他的是气焰嚣张的朱高煦,这位造反兄傲气十足,竟然面对天子来使南面而坐,看那架势大有我造反我怕谁的意思。
1 p" b' W0 ?8 |/ ?
) I  B0 M5 ]0 k5 G6 r- }0 B7 g2 ?而朱高煦下面所说的话就很明显是他的心里话了:& @# s, v# E4 @% D0 A! O# z

# X6 j8 I; D  N) f# x* m“靖难时候,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结果太宗(朱棣)听信谗言,把我封到了这个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现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制我,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9 f+ T( N6 a1 M0 T3 F* w2 t% i
3 v: w! j" x. |4 ]0 t
接着,他又向侯泰主动出示了自己的兵马军器,明目张胆地说:“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他的奸臣们抓来送给我,再和他接着谈(徐议我所欲)。
2 f% R+ Q0 B. Q  H) k- x
# F: Y" r$ \8 b& M看看这些用词,所谓“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给三分颜色,却想开染坊!无耻一词当之无愧。+ ]. t1 f2 ^/ z" g2 y! q) ~4 Y' I

3 G! F" n" J! h" q从古至今,像朱高煦这样的无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明明自己搞阴谋,却总喜欢诬赖别人,给他留面子,却是给脸不要脸。
) ^' Z) D4 g- K; y' L0 x6 H5 |2 W7 c& `" f
对付这种无赖,实在是不用讲道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响亮的耳光。3 s9 b1 R1 k3 O2 Y# \5 @' [
' \  [& S4 c6 O4 E+ e
其实你很脆弱
- Y. Z  K1 R3 T/ l  B& \
& p1 S; w% F' h1 P7 V到了这个地步,不打也得打了,朱瞻基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平叛,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而张辅更是十分积极, 希望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v# [. @+ ?! Y
: a, L2 t! \: B5 _/ V
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亲征,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朱高煦。/ f* B3 ]2 B: [5 S! W' s9 y
5 R1 C  l8 {; G; h0 K# Q6 i' |0 ~
张辅不服气,与杨荣争论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 p! x3 i" ~. n: x
" y/ o& ?3 j1 \5 r3 I) S+ t) a;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有气势,但危险太大,无法保证安全。/ S( y- v! @9 e2 b

% c( K& |; n  t( c1 a6 N9 z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0 x; k# E. J% z& D# Z0 o- z8 K& I

7 u8 h% ?7 c9 L) s% d0 A“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C# v: v7 S% X) F9 |

6 S( d# v- w  G( r李景隆?对,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
. Z2 m# S2 s$ s9 l+ L1 Z0 d
& b. Q* v# e9 B, D, [% n" h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L/ j- P6 ?5 M. Y/ c6 O% K8 v, L, u
谁说李景隆是饭桶、废物?从这件事情上看,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功德无量啊!
7 Z# L* O; j4 J6 p# A
* i* {9 b7 S4 |% [宣德元年(1426)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大军行动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7 ^8 r3 z7 y& ]1 k- `7 k
! ^' a" @$ c* }* [6 L
朱高煦固然是无赖,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靠耍赖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点本事的。
; H3 E' ~* B: `1 k+ |  c' Q2 I/ |! y0 K, R% U8 F# c
他原先以为是薛禄带兵来平乱,并不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亲自前来,一下子慌了手脚,组织士兵们抵抗,却少有听命者。, T; R; l7 N4 d8 p8 T& n

, f) `5 U' V' T: k3 r0 ~' E0 @这个时候,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地脆弱。
& y9 I2 w* \* N( u2 T5 ~0 x: w: u0 C; |2 m
朱瞻基实在不是等闲之辈,在征途之中,他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8 J/ D3 l  `- h! ^1 I
- q" U4 l2 u4 ]% G
有大臣回答:“乐安太小,他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抗拒大军。”
* u- x5 W/ T! r* f1 X" M* X( c! ~0 ~# [/ T; X; t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D# P+ T% a2 F, m# K/ ]
# `. \1 O4 V+ t9 Q- N6 C0 L& _6 i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们的家属都在乐安,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 O0 V( _: @2 z# v0 H+ r. [
) L" r0 w0 z$ t* n. P+ k( R
“他会一直在乐安等着我的”
* t  N' o5 e+ ?+ a
/ G& j8 N7 f- L9 ^7 D% b" q事实确实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倒不是因为他想决一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6: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的,气势却十分吓人,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这样一来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 p( x) F1 d* y# n  K! P

! n- L( D1 L7 v3 N. I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猪头。 + l, }, O: ?; n1 c

& b3 j4 [2 C) a2 m4 d   朱高煦狼狈不堪,只好派人出诚送信,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就前来自首。
- w( a: z1 j& l: W+ f; k1 x: o$ J3 M2 K5 j* s0 Z9 K
  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 _$ h" T3 r! Z4 l# O

! h) `; I6 ~3 F# g* y+ {  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对他说了一番义正严辞的话:
( G1 Z1 k" o2 m4 U9 P) t
( E! A2 V( Q2 q! l8 @& M6 ^  “宁可战死,决不做俘虏!”(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 0 r6 H% O  Y$ X- g! S& S
( Z4 x: e& U( \8 Z& N7 W
  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准备投降了,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他顿时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 ! a6 O& V9 m3 p5 J0 P" Z

6 ]$ q. `; p% b/ A  发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 7 n2 O" V) Z, Y2 C

3 x( g$ f6 ~  m) Z' C  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 W* k$ t$ W* Z( I+ H% C( ?
! m) ~" D4 Q" s' B* Q: p* G7 y
  “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7 L- n0 t+ R' B  q
' H0 ^" U' @  J# h3 L& P3 ~5 ?7 {' g
  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 n7 t+ Y; Z5 w" T, T/ w: `# {+ J0 _+ t  t( e" l# P+ |9 v# c1 i
  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阴谋家做不成,造反也失败,不但没素质还没人品,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 U. Y- B4 I- c! M/ |, O, o
( O* l& g) n% b( J2 Y8 B. n* S' q
  一个月后,就成了“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6: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3)1 h! {; f7 _1 d2 q9 c. d) d, }
6 Z! U0 V! r3 H$ w9 n6 N  @  g6 k
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的,气势却十分吓人,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这样一来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 A" V. y; S) F! E
. k- Y- E* x+ v( p; O$ h- Y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猪头。7 f- h  E! u$ T6 y2 S3 z

2 Z1 T1 ~7 y8 I3 b/ w朱高煦狼狈不堪,只好派人出诚送信,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就前来自首。, y3 B- |: Y8 ^" h- V6 L; o* R. M
: S3 f2 ]) e' L3 I
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0 B  Z2 _# M1 n+ S  N! |) @

% ?' e& s5 W( h: x: |" b) d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对他说了一番义正严辞的话:0 K6 {4 S* G" i# Q

, M* D- C: l5 i" D: \, M! i2 z. ^“宁可战死,决不做俘虏!”(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9 z3 E+ G( z2 {' U/ ?% Y) e& ?1 |
  Q! h* a3 l' X
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准备投降了,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他顿时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
& M+ s, D! Q( `" q3 `
  K, j. d" D  v( X2 ?发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
" L) F0 v: l- [. [
  G0 O; w  D, k0 t4 e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7 w+ n" B, E4 B+ M* m+ c( F. ^0 y, H1 r) H
“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8 r4 N& M( Y. y8 q5 C& v

# i/ x$ Y9 k1 q% H& \9 F( I6 J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 q' i$ u$ a& ]% c6 D- H3 u: i
( J4 v! D9 {: d* O  w6 J5 O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阴谋家做不成,造反也失败,不但没素质还没人品,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k5 r, r  J4 W) q& Y- d% }* K- O; K
; `/ `7 B( h8 c* b, v9 d, p
一个月后,就成了“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8 V7 y+ N1 q  M! S4 D& z

( a8 n+ g! K' Y$ s* v不做好人,连坏人也做不成,这样的一个活宝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 H! [6 [4 K2 M. P" d+ y1 l
( x3 z  D4 T* e  C4 q% A% t朱高煦,你的名字是弱者。7 j# h- _5 R3 ?. ^* T

  ]# b  V: R* L; j. s+ K在这场滑稽戏里,朱高煦扮演了丑角,但这出戏却也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
+ s1 g4 S0 b  k8 m+ g. f. C: N! |+ z- O) d0 {
朱高煦出来投降后,按照规矩,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通俗点说就是骂人,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来做的。
! Q( }! y0 ]/ N( I6 E9 M5 j! y) h: K: M7 g- x# z
于是皇帝便指派了身边的一个御史去完成这项骂人的工作,但皇帝绝对想不到的是,自己随意指派的御史竟然骂出了名堂,骂出了精彩。
5 O3 @- ?" s( Y' e4 X  r, X$ F
1 [1 T% E0 d3 X% ?4 ?. D2 V! s这位御史领命之后,踏步上前,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无丝毫惧色,开始数落其罪状,骂声宏亮,条理清晰,并能配合严厉的表情,众人为之侧目。(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E; Z9 }, K3 \+ t/ w

( L$ i' {3 e7 e% O/ h" z6 w朱高煦那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他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7 W/ S$ f" t* a: H; u3 b9 G
% a0 b# U/ k8 o7 L7 U# P
这一情景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后,他当即下令派这个人巡按江西。(注意,不是巡抚)
- Z1 l. R1 z9 U  b  M& b1 I" j
) l! {# S8 r5 q' O- `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也不算什么高升,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然后加以重用。, C3 P$ S( ^. W7 @( w! g
& L. B) L. |8 V+ }6 M$ ]" V% c
在历史中,奸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闪光表现得到皇帝的欢心和信任,从而为祸国家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和绅),但事实证明,这一次,朱瞻基并没看错,这位声音洪亮的御史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T9 P: S/ H# s9 q, D
4 W) O+ i; f3 G9 R" a" G* o
在二十年后,他将挺身而出,奋力挽救国家的危亡,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千古流芳。
) H$ s1 g/ h1 T" \1 m
1 R! }' l* v$ ?1 v9 w* A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谦。: i3 w+ E- \. e! y( C5 V/ r
( D# f& P7 h) ]' E) ]* R+ F
闹剧的终结; Z( g8 I' L; t: A( Y

% C# l; f2 V+ K; U( A0 m虽然这次造反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完结了,但搞笑并未就此结束,朱高煦先生将以他那滑稽的表演,为我们上演“朱高煦造反”这部喜剧的续集。8 z& `7 Q4 D' U/ d. b' `

& F5 {' L% M% ]$ T/ C朱瞻基确实是个厚道人,虽然很多人劝说他杀掉朱高煦,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将其关在了西安门的牢房里,按说他对朱高煦已经是仁至义尽,可朱高煦偏偏就是个死不悔改的人。9 t- S; g7 s7 l2 q  N
1 E3 h+ D$ I9 ^' K
有一天,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把朱瞻基钩倒在地。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6: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4); n6 n/ |* M+ S" G) V$ N3 @

) A, ?/ Q7 {9 [+ e! ?, S9 O; Y- [6 W- z6 W! W# H& f1 h5 d
我每次看到这个地方,都百思不得其解,总是搞不懂朱高煦是怎么思考的,他的脑袋装的是否都是浆糊。( w% U" |# ]9 d, v8 ^2 J8 P1 ]
- G  _5 g, R* ~/ m6 E! P; ?* ~
既然脚能钩到,说明两人已经很接近,你上去撞也好,咬也好,掐也好,踢也好,都能起到点作用,这么多方法你不用,偏偏就是钩他一下,如同几岁小孩的恶作剧,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k2 d5 S1 Q- `0 y$ r6 X
1 I/ X5 L' r! B, T! \
闹剧还没有完,吃了暗算的朱瞻基十分气愤,老实人也发怒了,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盖住,那意思就是不让他再动了。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 w! F7 {% ^. o) J/ A4 o% G/ Y9 N5 `, U- ~  T1 f6 V
朱高煦先生突然又不干喜剧演员了,转而练起了举重,他力气很大,居然把缸顶了起来,但由于头被罩住看不清,只能东倒西歪的到处走。
; N5 g$ p  C, d) t8 \; {
7 B9 @; c) X+ O- G2 C呆着就呆着吧,你干嘛非要动呢?
; N6 V5 ~; a  s/ a8 j8 ]) h0 p% f1 f5 m8 i9 T
这一动,就把命动没了。
1 z$ n# |3 O8 n1 C$ I" x- D7 Q3 E* G& F2 A9 j8 ]& j. k
朱瞻基从头到尾见识了这场闹剧,他再也无法忍耐了,于是派人把大缸按住,然后找来很多煤炭,压在缸上,把煤点燃烧红,处死了朱高煦。
& W0 M; ^' [' g
# ~% q' q2 k, v0 R这种死刑方法极其类似江南名菜叫花鸡的做法,不过名字要改成“叫花猪(朱)”。
3 B4 ?5 B! l1 N4 V/ X1 x, r) j
) \# U: h9 u4 S5 p朱高煦先生就这样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他的一生,从阴谋家到喜剧演员,再到举重运动员,无不是一步一个坑,极其失败,但我们实在要感谢他,是他的搞笑举动使得我们的历史如此多姿多彩。
: @) x  {" k+ f3 k6 ~1 g1 C# ~+ k4 \+ p- L
我曾数次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因为我实在很难理解这位朱高煦先生的行为规律和原因,怀疑他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但在历史之中,人的行为确实是很难理解的。/ C; f. f! c- Y2 y7 T: k8 v, G" r

' i( T+ u+ g( V' A2 R不管这位朱高煦先生精神到底正不正常,史料记载是否真实,朱瞻基终于摆脱了这最后一个累赘,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明君去了。5 r7 P7 c# x& i  J; _

/ ?$ z2 _3 K% N$ h- I. ~朱瞻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只有十年,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也只有十一年,但他和他父亲统治的这短短十一年,却被后代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b  |7 `" j2 a9 C7 R
9 c8 A' X! W( ^" J& D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盛世何来?来自休养生息,清静养民。
9 x% S' D. W# {* G! g. n2 v. E( ?) S
其实封建社会的老百姓们自我发展能力并不差,你就算不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自己要吃饭,要挣钱,要过好日子,只要官府不要天天加收田赋,征收徭役,给这些不堪重负的人们一点喘息之机,他们是会努力工作的。
+ }' `5 m8 s5 K6 {, p2 Y
) c* [' {6 V! X, x  _" W明宣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扰民的皇帝,他没有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是普通人,也要过日子,应该给他们生存下去的空间。
; b' O4 Y2 q' `1 |
% h: b5 g& B. E6 Z$ I+ h在他执政的十年里,每天勤勤恳恳,工作加班,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处理各种朝政,能够妥善处理和蒙古的冲突问题,能不动兵尽量不动,所以在他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出什么大事。8 s" e) ~+ C6 P! E3 O+ g9 }. j! K5 O
5 R8 ^0 q# l2 K9 x
这对于像我这样叙述故事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当年的百姓们而言,却是功德无量。* l2 i8 S. K; w( Q& s
/ V0 r% Y2 M: Z" P$ d' @
好的皇帝就如同现代足球场上的好裁判,四处都有他的身影,不知疲倦的奔跑,却从不轻易打断比赛的节奏,即使出现违规行为,也能够及时制止,并及时退出,不使自己成为场上的主角。
& S4 I1 v: M% `) G+ ^' e9 Y6 v, f" M$ c  h- r' M5 Y
这样的裁判才是好裁判。0 I$ o( m! M6 `0 Y" s( r6 k' d

6 Z# N/ m/ G7 `3 _5 \$ ^9 q不干扰百姓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为其当为之事,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4 B# k" D3 n  S

4 M# M& M. I, {; k这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6 `; p& v9 L; b
+ A/ M' x& D  T& \  T
朱瞻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皇帝,而且从治国安民的角度来看,他比他的祖父要强得多。
/ l/ U: u! O4 `* w* K) a' m4 b# Y0 T1 ~; M3 g0 m
朱瞻基的痛苦2 P8 g9 f* F5 }6 l
0 D1 U6 S* i# G: W$ l
朱瞻基是明君,是好皇帝,但他也有着自己的痛苦。4 T% ^4 R; b$ Z1 x0 ?

& G- `/ Z: D0 ^& `* @0 v" @世界上还有人能让皇帝痛苦?
  e# d' [7 E# z: k
% Q& W5 G  E3 g+ F" T' T是的,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他们就是那些平日跪拜在大殿上,看似毕恭毕敬的大臣们。
3 i2 e! \' P" {3 }5 V( B& h1 t& B4 e& \2 _. L0 ?- E
这些大臣们绝非看上去那么听话,在他们谦恭的姿态后面,是一个拥有可怕力量的庞然大物。+ u; T- K# h* t' w+ j

1 g+ C: h; b# R* q) v自唐朝以来科举造就了很多文官,并确定了文官制度。历经几百年,这一制度终于在明朝开花结果,培养出了一个副产品。那些凭借着科举考试跃上龙门的精英们通过同乡、同门、同事的关系结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实力集团——文官集团。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5-4-19 05: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