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4 15: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 2 C' G8 C* m) z1 x9 w& D6 d- z
- b8 Q7 e) }8 v }' m
--------------------------------------------------------------------------------9 L5 c# c* z& g) r) i
3 g" {/ s2 V4 `- Q
2 v6 `% l9 n( h 明宣宗朱瞻基 8 z4 V6 }! v u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 K) s% H% U3 e9 B, t5 y$ I
4 |- t- U, x( _+ q+ ?2 y$ i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 B3 i6 e, f& U# x
9 D1 d O3 Q+ I) D$ h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 W) Z: m: W' C( m
1 S9 [& U' ]2 e8 X 有一次,他去给父亲上坟(遏陵),回来时路过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皇帝自然十分喜欢,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皇帝得到了一个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答案。
5 r. d/ o) \( {
! A9 y+ m- @) F 农民回答他: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子,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连田租也交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6 e" z& R. c# m3 k
; D! `9 R. H9 d% f 朱瞻基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这些人这么拼命的干,并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 n0 B0 \5 j# g) q/ L: E
, ~4 M, f4 J8 ^- Y; ?1 q7 J) G 这样的回答也让朱瞻基十分尴尬,他只好打圆场地说:“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
4 _, v/ z! u, C& f9 J% t" S, }- E T
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他说:“冬天的时候,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 ' g8 E' J5 H% z. o) z" `: [
# a) {8 [$ C& w) h+ l 朱瞻基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的腰,感触良多,吩咐侍卫准备回宫。 + X. k) H4 V. z% w
- N2 x, R1 Y# O+ Q3 R% U 这位农民想必并不知道问他话的这个人的身份,他也绝对想不到,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4 \! P' f5 i5 e; P7 S
5 k% k5 U3 y7 G) }! w 朱瞻基回到了皇宫,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一番,发给各位大臣,他动情地说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谋生,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8 s8 v( l7 y2 }/ m6 P4 t3 U, P5 @- d
2 q, S* D, h" H6 e1 y* H 当然了,皇帝陛下的感叹是否能够对下面这些权谋老手有所触动,那倒是很不一定的事情,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是个明白人,也是一个能够体谅老百姓的疾苦的人。
- v" k# W/ k' o1 @6 Y
! {9 H/ a6 r* `- q8 Q 事实上,由于他的爷爷朱棣先生实在过于威猛,谁敢不服他就打谁,甚至有时候是没事找事,主动去找别人麻烦,一来二去虽然确实很威风,但给百姓们也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大军出征要粮食,要民工,要很多的钱。朱棣自己既不种地,也不赚钱,他会向下级官吏去要,官吏大人们自然也不会去种地,他们便会把所有的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
0 t$ @) p8 E: m1 A' @: @2 H* b0 p2 j) c$ H
所以到了永乐后期,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逃荒的现象,生产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朱瞻基没有他爷爷那么伟大的志向,但他很明白,现在已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1 m' {" H$ Z/ j- U" \+ F: y* W0 L: }
- M8 x! H, m4 z1 O8 j0 M
所幸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像“三杨”这样的助手,面对着民生凋敝的现状,朱瞻基跃跃欲试,要大干一场。
, Q$ x' E+ {; o" `- l+ W$ B5 d# N7 y
可是在大干之前,他必须先料理一个人。
' f& \) `6 k" ^1 V1 i3 o, H& `. x! r4 l: {8 s$ }" y
终于造反了! . e7 G! M2 n7 l
1 j8 X" H2 U; _2 F" I& b- h2 A
朱高煦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了。 % d2 F5 e2 P+ B) J$ W
! Q8 {5 h# N5 T9 \
他感叹自己找错了工作,干什么不好,偏偏要去干阴谋家,这一行虽然竞争不激烈,但对素质要求极高,虽然有姚广孝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的光荣榜样,但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 6 S8 p5 P4 U" Z/ {# K" R
& D1 N2 V6 e# {5 [2 ?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坏人、阴谋家,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素质。
* k @9 |! Z9 q; X; a# D9 ~8 F3 U! V
朱高煦的素质不行,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几个皇帝就在自己眼前不断上下,现在连自己的晚辈朱瞻基也上台了,作为一位阴谋家,朱高煦的事业是失败的,也实在混得太差。 . ^& j( s1 m9 w6 V; Z
/ ]9 @4 U7 V( J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大家都知道这位先生想要造反,阴谋家这一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隐秘工作和地下工作,相比之下,朱高煦先生可以算是这个行业的耻辱,也颇为同行们所嘲笑。 3 o0 n" A5 J( X9 i' j
% |' {5 B2 N. A9 e0 c 二十多年一事无成,造反造得人尽皆知,所有一切不但侮辱了朱高煦先生的人格,也侮辱了他的智商。 3 P! Z+ J" N9 z1 e: R
0 B, S$ z0 h. @; n6 }9 {, B 不想再等,也不想再忍了,兄弟我混二十多年容易么!造反了!
$ D* d. n# v1 G2 F* s" q) f, X+ z9 Q( \( E% A2 r4 x- [- m1 d
朱高煦虽然激动,但并没有丧失理智,他在造反之前,派出了亲信枚青,去京城找一个人,他相信,凭着多年的交情,这个人一定能够站在他的这边,只要能把这个人拉过来,大事必成!
8 t! L: L; X3 E- t. o9 a: Q
: ^2 h8 d0 P; {4 w% ]) }4 ] 宣德元年(1426)七月,枚青潜入京城,去找朱高煦的好朋友——张辅。 ( }* K1 z- s' B8 w
# w1 G6 N0 [3 b: I( h* m; Y 张辅热情地接待了他,共叙友谊之后,问清了朱高煦的意图和枚青的来意,要说这张辅为人也实在没话说,是个直爽人,他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来得及给枚青安排,就把他捆起来,连夜送给了朱瞻基。 3 Y+ x( X, n0 b5 \
' R% r3 J& I# C- }0 n8 S/ b" c, g
朋友?交情?呸!时务!
) X, }4 K" d- j6 k0 Z N* S! g* g# |- b
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却并不想动手,他希望和平解决。
8 k7 R, [1 J; N# V* |# ^. v7 R, Z4 }( @( o3 j4 M" l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 5 `4 d4 t$ ~6 e W9 w) L9 x
) q) m. P Y8 R0 K5 @+ F" G* V. _2 ~ I 可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实在让人大出所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