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踏浪行歌

[历史] 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四卷全集--TX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5 s, [5 E' m1 n6 _" d! ?8 N( N; v

4 N0 @+ X+ m1 C6 l--------------------------------------------------------------------------------
4 O$ v; J4 f, e/ f+ N
: E) L% v! `8 }
' i" V/ U, W  A& f. o   第四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 j/ A- k" p7 p2 h; N% V

7 w8 s+ q  a! @( c" I6 S0 @" ^6 ?7 F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棣曾派出两路人去寻找建文帝,一路是胡荧(有三点水旁),他的事情我们已经讲过了,这位胡荧(有三点水旁)的生平很多人都不熟悉,这也不奇怪,因为他从事是秘密工作,大肆宣传是不好的。
$ L( \0 v. i- o2 J! H) q, ^( m) c1 l' O3 p% L# H
  但另一路人马的际遇却大不相同,不但闻名于当时,还名留青史,千古流芳。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郑和舰队和他们七下西洋的壮举。
9 {- ]5 S. m' z2 Q! @5 l8 E) `- L6 e! [: r3 I
  同样是执行秘密使命,境遇却如此不同,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 `, n7 g1 f& v& ]: \+ t6 V3 x! e
" P6 V; ^6 A2 t- |& t. ?9 _4 u! K  原因很多,如队伍规模、附带使命等等,但在我看来,能成就如此壮举,最大的功劳应当归于这支舰队的指挥者——伟大的郑和。 & ^  r) ~, V/ y! Q
0 X# |, L. i1 L8 x1 R
  伟大这个词用在郑和身上是绝对不过分的,他不是皇室宗亲,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段传奇——中国人的海上传奇,在郑和之前历史上有过无数的王侯将相,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但郑和只有一个。
1 f: J! h8 ~: m9 U' R! \' F, w0 p8 @  u( t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 ( m+ D  }; i6 k+ v: x9 s$ T7 B
: D' e3 K" W4 _9 n0 l: i
  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这位伟大航海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5 L9 z, g6 K* K; P; m9 u* Z) e
6 o& ?/ q6 w) U8 X# ^
  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保,云南人,自小聪明好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从小就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按说在当时的中国,航海并不是什么热门学科,而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为什么郑和会喜欢航海呢?
6 M* }9 e; r0 R$ Q$ W5 j! `6 B
  L, c, P5 S  p6 }# y% K  这是因为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心底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圣。
1 Q" G' `' x4 m+ C
! c. i2 T: l9 n# O- ?* q  p9 d  去麦加朝圣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的最大愿望,居住在麦加的教徒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时刻仰望圣地,但对于当时的郑和来说,这实在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麦加就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境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图上把麦加和云南连起来,再乘以比例尺,就知道有多远了。不过好在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去过麦加,在郑和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讲述那朝圣途中破浪远航、跋山涉水的惊险经历和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奇人异事。这些都深深的影响了郑和。
9 P9 D1 l4 F( m9 h
6 g8 T. Z( J- E' M" M* V8 x  也正是因此,幼年的郑和与他同龄的那些孩子并不一样,他没有坐在书桌前日复一日的背诵圣贤之言,以求将来图个功名,而是努力锻炼身体,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因为在他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风破浪,朝圣麦加。 8 ^& S5 z' ?* ?3 g# p* Z8 [/ N! v4 c& o
3 y4 z! Z  d/ x& z
  如果他的一生就这么发展下去,也许在十余年后,他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完成一个平凡的伊斯兰教徒的夙愿,然后平凡地生活下去。
9 s' U) b: d$ i+ D: U0 F
0 y7 d6 A( i6 o. L2 {( g  可是某些人注定是不会平凡地度过一生的,伟大的使命和事业似乎必定要由这些被上天选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时是以十分残忍的方式。
; m$ e! E+ m( X" O4 c
. a+ x' V& \$ j( L. T+ h/ D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蓝玉奉朱元璋之命令,远征云南,明军势如破竹,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云南全境,正是这次远征改变了郑和的命运。顺便提一句,在这次战役中,明军中的一名将领戚祥阵亡,他的牺牲为自己的家族换来了世袭武职,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从此他的子孙代代习武。这位戚祥只是个无名之辈,之所以这里要特意提到他,是因为他有一个十分争气的后代子孙——戚继光。
2 M& \; E- v5 N4 J8 P1 Q! o0 D8 V8 G1 X
  历史真是让人难以捉摸啊。 0 o7 W6 R  f0 v6 D

  T0 ~8 Q. Z6 v; \1 @, V  对于明朝ZF和朱元璋来说,这不过是无数次远征中的一次,但对于郑和而言,这次远征是他人生的转折,痛苦而未知的转折。
  ~6 A( E2 D, m
3 R; R- z/ o% T  |! \' Q  战后,很多儿童成为了战俘,按说战俘就战俘吧,拉去干苦力也就是了,可当时对待儿童战俘有一个极为残忍的惯例——阉割。
( a" \& K$ M! i% ^3 C$ l& m7 d
+ @; G6 w5 h% F5 Z  r2 ~) x  这种惯例的目的不言而喻,也实在让人不忍多说,而年仅11岁的马三保正是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员。
0 W9 B' X8 O( q8 g  a& L* T0 q$ Y
! D& Q' J, t8 ]  我们不难想象当年马三保的痛苦,无数的梦想似乎都已经离他而去了,但历史已经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 " H7 `: \1 i( \+ D) P

2 o2 ^* F. T6 L! \, q/ ^; t% y/ ]  悲剧,还是荣耀,只取决于你,取决于你是否坚强。
8 P1 j# |2 C$ W$ m2 B2 y$ i+ L8 a: X- S9 t
  从此,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开始跟随明军征战四方,北方的风雪、大漠的黄沙,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以他的年龄,本应在家玩耍、嬉戏,却突然变成了战争中的一员,在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上飞奔。刀剑和长枪代替了木马和玩偶,在军营里,没有人会把他当孩子看,也不会有人去照顾和看护他,在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下来,所以唯一可以照顾他的就是他自己。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 . a' Y% V5 H2 @: o
! D" J: ?% D4 j8 i* X& O1 X
--------------------------------------------------------------------------------
5 k" n1 w5 h# u. B( S  L% G8 l/ v/ @
# [  v! a$ j4 d* Y' Y6 h' x; Y; I/ p8 {& h
  可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怎么能照顾自己呢?
) u7 I  u# Q; O7 T! V/ {7 p3 O. m# d% \% q+ y2 s. A+ ]" d5 K
  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马三保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多少次死里逃生,我们知道的是,悲惨的遭遇并没有磨灭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郑和。 " x7 [" Y9 I7 ?
9 Q4 {* ?1 J3 a# A; g/ L% Y
  总结历史上的名人(如朱元璋等)的童年经历,我们可以断言:小时候多吃点苦头,实在不是一件坏事。
# q1 s6 J1 B# i: @$ z% Y1 r; M4 t. A! w9 A- h" N
  在度过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朱棣。 / R" P7 r9 }# f0 ~

8 p0 p1 Y) {8 c/ I+ `% y1 U  当时的朱棣还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却又目光坚毅的少年,并挑选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从此马三保就跟随朱棣左右,成为了他的亲信。
% j5 x' Q9 q3 ]. H; w3 |8 ]0 |& u0 Z3 U$ i4 T  Z4 Z/ e: [
  金子到哪里都是会发光的,马三保是个注定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在之后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我们之前介绍过,在郑村坝之战中,朱棣正是采用他的计策,连破李景隆七营,大败南军。 2 O# p8 W! I/ B9 `/ _
& M2 h' @6 ]3 N, d. U
  朱棣从此也重新认识了这个贴身侍卫,永乐元年(1403),朱棣登基后,立刻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这已经是内官的最高官职, 永乐二年(1404),朱棣又给予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他便改名为郑和,这个名字注定要光耀史册。
) C; O9 |+ B1 a5 j* O9 H- M
, ~4 s/ _0 o- _  p5 t; E: o  要知道,皇帝赐姓是明代至高无上的荣耀,后来的郑成功被皇帝赐姓后,便将之作为自己一生中的最大光荣,他的手下也称呼他为“国姓爷”,可见朱棣对郑和的评价之高。
' v, V& C; @3 a' v; K( c7 d* f- X8 N1 K3 }0 \* D- J/ v4 Y
  上天要你受苦,往往会回报更多给你,这也是屡见不鲜的,郑和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了朝廷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作为朱棣的臣子,他已经得到了很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荣耀,想来当年的郑和应该也知足了。 4 y* u7 {, t7 a0 d! P( ~& J* u

7 j4 F* @' U9 i  但命运似乎一定要让他成为传奇人物,要让他流芳千古。更大的使命和光荣将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更大的事业将等待他去开创。 / p* Y3 t) j! G6 ^7 _
( g4 K. D) K- x8 \; R
   出航 ) Q* w7 Y9 V0 `5 L6 f
8 I" R1 j8 l; C2 q( k7 D* L
   朱棣安排郑和出海是有着深层次目的的,除了寻找建文帝外,郑和还肩负着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老传统,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一些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I( f- ~. o. {1 N9 ~, R
6 P% D, }. O; w& z8 v  中国强盛,万国景仰,这大概就是历来皇帝们最大的梦想吧,历史上的中国并没有太多的领土要求,这是因为我们一向都很自负,天朝上国,万物丰盛,何必去抢人家的破衣烂衫? & `  ]+ ~, ~4 @" A0 c
7 h# p" u( ?9 X3 C4 _1 I7 s- X
  但正如俗话所说,锋芒自有毕现之日,强盛于东方之中国的光辉是无法掩盖的,当它的先进和文明为世界所公认之时,威服四海的时刻自然也就到来了。   K6 Z: o( Y" j
! r4 [$ W1 ]" |% Q7 ]
  实话实说,在中国强盛之时,虽然也因其势力的扩大与外国发生过领土争端和战争(如唐与阿拉伯之战),也曾发动过对近邻国家的战争(如征高丽之战),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外交政策还是比较开明的,我们慷慨的给予外来者帮助,并将中华民族的先进科学文化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地,四大发明就是最大的例证。 ! U0 V2 k7 h. x

! E7 s% \9 b0 ^  \3 s. _4 B/ B9 ]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中国胸怀远人的传统和宗旨: / J' r' G# V: S

9 A7 Y! y1 e7 N2 [   以德服人
1 A! e* v1 S/ q1 S
% z. a* v1 T# u% D& w4 q, N   现在中国又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经过长期的战乱和恢复,以及几位堪称劳动模范的皇帝的辛勤耕耘和工作,此时的华夏大地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粮银充足,是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 a' y7 w" |! j; r) [
0 J1 I0 k1 @) }1 W1 ^: K* @  在我们这个庞大国家的四周到底还有些什么?这是每一个强盛的朝代都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明帝国就是一个强盛的朝代,而明帝国四周的陆地区域已由汉唐盛世时的远征英雄们探明,相比而言,帝国那漫长的海岸线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在宽阔大海的那一头有着怎样的世界呢? 9 Z) ?" u% h4 f) j/ t
: F2 ?& a+ V9 u$ l* k0 N
  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西洋,需要说明的是西洋这个名词在明朝的意义与今日并不相同,当时的所谓西洋其实是现在的南洋,之前的朝代虽也曾派出船只远航过这些地区,但那只是比较单一的行动,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海的那边到底有些什么,人们并不是十分清楚,而现在强大的明帝国的统治者朱棣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绝非由于仁慈或是和善,而是因为他做了很多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7 W" G* ]% Y2 N8 M5 |: f$ p- E' a* r$ D1 h2 i6 Z6 m
  现在,朱棣将把一件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交给郑和来完成,这是光荣,也是重托。
4 A, Z5 g. A5 c2 V' v) f( s" p! m! w1 a2 S* |0 L-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郑和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不但具有丰富的航海知识,还久经战争考验,军事素养很高,性格坚毅顽强,最后,他要去的西洋各国中有很多都信奉伊斯兰教,而郑和自己就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
$ L8 [- b$ H1 k, E# e5 [1 p& ~0 l7 v/ y
  按说这只是一次航海任务而已,何必要派郑和这样一个多样型人才去呢,然而事实证明,郑和此次远航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大海而已。 2 _9 @! P, p* P& y4 E' W& B) ^

, [, o' i9 z/ r3 H9 D. L  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在福建五虎门起航,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郑和站在船头,看着即将出发的庞大舰队和眼前的茫茫大海。
+ C, A7 G* I: _; h1 L" V: U6 ~
) c8 `5 S8 C1 s  他明白自己此次航程所负的使命和职责,但他并不知道,此时此刻,他正在创造一段历史,将会被后人永远传颂的历史。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 6 _7 Y: k$ S) U$ e0 M

( S  t0 `# L+ k; z7 w8 X( ^' L7 y* l--------------------------------------------------------------------------------& b% U: m6 @' y" r& Z' @6 e5 u' ?

+ f8 v# |" L8 f# e- t5 m* ?; l$ K) ]1 ^7 i. m, ?
  他的心中充满了兴奋,自幼年始向往的大海现在就在他的眼前,等待着他去征服!一段伟大的历程就要开始了! 5 }* Z" v  _0 w) v- O( W1 u

, F  P# k- h$ b% j# H  扬帆!
# x2 P  Y) E4 q: a- _- m" x0 r+ U% W. O5 ], Z9 x! q7 z3 ?
  无敌舰队 # D" m! i3 L8 ]. F. @

3 P% o6 u$ _1 N1 F   我们之前曾不断用舰队这个词语来称呼郑和的船队,似乎略显夸张,一支外交兼寻人的船队怎么能被称为舰队呢,但看了下面的介绍,相信你就会认同,除了舰队外,实在没有别的词语可以形容他的这支船队。
' ^( z/ A$ Z# {! X% T  ^7 P; F
5 L( r6 |, w' J  托当年一代枭雄陈友谅的服,朱元璋对造船技术十分重视,这也难怪,当年老朱在与老陈的水战中吃了不少亏,连命也差点搭进去。在他的鼓励下,明朝的造船工艺有了极大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的船只中最大的叫做宝船,这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大家可以自己换算一下,按照这个长度,郑和大可在航海之余举办个运动会,设置了百米跑道绝对不成问题。 " u! y  S8 H1 {# Q, v8 U" N3 H: h* r

0 M) A! @) f) S: T  而这条船的帆绝非我们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单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它有十二张帆!它的锚和舵也都是巨无霸型的,转动的时候需要几百人喊口号一起动手才能摆得动,南京市在五十年代曾经挖掘过明代宝船制造遗址,出土过一根木杆,这根木杆长十一米,问题来了,这根木杆是船上的哪个部位呢?
; ^6 Z* C4 u, I$ R9 w8 Y; H- }
0 g+ i+ I1 y8 ^( d2 b- _' E  鉴定结论出来了,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这根木杆不是人们预想中的桅杆,而是舵杆!
6 \+ g0 t. c9 Z8 t& P
6 j8 }' c5 S" j0 b% h$ [- r  如果你不明白这是个什么概念,我可以说明一下,桅杆是什么大家应该清楚,所谓舵杆只不过是船只舵叶的控制联动杆,经过推算,这根舵杆连接的舵叶高度大约为六米左右。也就是说这条船的舵叶有三层楼高! 7 N( N, K3 l  }* @  C0 k
" g- o( ~8 \& ?) a9 l
  航空母舰,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2 T6 |; L# q8 g! ^
9 R% E0 u% {" E* w  这种宝船就是郑和舰队的主力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旗舰,此外还有专门用于运输的马船,用于作战的战船,用于运粮食的粮船和专门在各大船只之间运人的水船。 $ y) O# }! y1 f0 n0 J. N
" ^3 V$ k& @( N3 c( B/ ?
  郑和率领的就是这样的一支舰队,舰队之名实在实至名归。 . y$ P* ?/ Y% _' z1 s
, N' g+ K1 s- p* t" M* T
  这是郑和船队的情况,那么他带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 h% d8 U* e/ s7 N8 l6 y* ]7 a: ?; ?, C+ ^0 L/ ]+ ?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9 L6 P. ], a: G$ N! x8 H0 i: b
9 `- m! v% ~, [; M2 p  说句实话,从这个数字看,这支船队无论如何也不像是去寻人或是办外交的,倒是很让人怀疑是出去找碴打仗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确实是一支友好的舰队,所到之处,没有战争和鲜血,只有和平和友善。 # T; D8 [6 {5 }

# X7 v1 @5 [& t2 C1 |& {* Z) H  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
8 t( a$ t3 u% K7 ^" u3 i5 p+ f+ _# b' \) z$ T5 w% Y
  郑和的船队向南航行,首先到达了占城,然后他们自占城南下,半个月后到达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此地是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据点,但凡由马六甲海峡去非洲必经此地,在当时,这里也是一个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地方,当然,当时这地方还没有统一的印度尼西亚ZF。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也搞不清当时岛上的ZF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 V/ z" a2 c! r/ c9 l8 F: G9 W
* g8 |, c' v5 O8 V) t
  郑和的船队到达此地后,本想继续南下,但一场悲剧突然发生了,船队的航程被迫停止了,而郑和将面对他的航海生涯中的第一次艰难考验。 ; O% Y' c! S: ~* ]* G: F  C- T

8 q$ y9 [0 S, c& J9 o  事情是这样的,当是统治爪哇国的有两个国王,互相之间开战,史料记载是“东王”和“西王”,至于到底是些什么人,那也是一笔糊涂账,反正是“西王”战胜了“东王”。“东王”战败后,国家也被灭了,“西王”准备秋后算账,正好此时,郑和船队经过“东王”的领地,“西王”手下的人杀红了眼,也没细看,竟然杀了船队上岸船员一百七十多人。 9 M4 ]$ [9 x5 W0 H& A5 d2 G6 _( b8 {
: A5 E9 F' {" D4 S' i! x
  郑和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意外,手下的士兵们听说这个巴掌大的地方武装居然敢杀大明的人,十分愤怒和激动,跑到郑和面前,声泪俱下,要求就地解决那个什么“西王”,让他上西天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王。 , Y- C1 w) V% A; m; j) c0 S3 m

' `, _8 H4 ^( q' E  郑和冷静地看着围在他四周激动的下属,他明白,这些愤怒的人之所以没有动手攻打爪哇,只是因为还没有接到他的命令。 / {( ]4 v% ?" E( R& A1 f

9 _$ [, ]3 m/ @: d# J5 q  那些受害的船员中有很多人郑和都见过,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他下西洋,是为了完成使命,并不是来送命的,他们的无辜被杀郑和也很气愤,他完全有理由去攻打这位所谓的“西王”,而且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自己的军队装备了火炮和火枪等先进武器,而对手不过是当地的一些土著而已,只要他一声令下,自己的舰队将轻易获得胜利,并为死难的船员们报仇雪恨。 $ d$ P( L+ K& J! L+ L+ ?* p4 N: y

% a# O# O) W; Q! o7 K# |/ S8 h  但他没有下达这样的命令。 * P0 O' k+ r9 k7 S
! U3 r2 b: B, q
  他镇定地看着那些跃跃欲试的下属,告诉他们,决不能开战,因为我们负有更大的使命。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
$ `0 c8 V' w6 {" r( W8 Y2 c8 L" j( J
--------------------------------------------------------------------------------
0 l% x1 N% i6 d
" c# }2 S, E3 u/ K* E
  s& e" m3 B+ P# y4 B* m' r  和平的使命
$ I4 {* i1 _+ [  R# z) c" o/ @, y% }2 z. K- ~
   如果我们现在开战,自然可以取得胜利,但那样就会偏离我们下西洋的原意,也会耽误我们的行程,更严重的是,打败爪哇的消息传到西洋各地,各国就会怀疑我们的来意,我们的使命就真的无法达成了。
0 u: w9 ?9 R: n: s+ p& p5 P6 g) ~0 _, Q+ R- F, f
  郑和说完后,便力排众议,制止了部下的鲁莽行为,命令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驻地交涉此事。 1 u/ e8 Y. Y. S

5 B: t( A$ j* E) u3 o% k: J5 P  郑和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克制自己的愤怒,以大局为重,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实证明,郑和的行为决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
, U8 }/ Y" U2 o- f1 N/ A. Q9 J
* X' v9 L3 L5 M& D. m  郑和需要面对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面对的却是恐惧,极大的恐惧。 + h. c1 r2 i8 F

$ u" k6 O7 ~' {4 z  当他知道自己的下属杀掉了大明派来的舰队船员时,吓得魂不附体,立刻派出使者去郑和处反复解释误会,他又怕这样做不奏效,便命令派人连夜坐船赶到中国去谢罪,这倒不一定是因为他有多么惭愧和后悔,只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实力,要灭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8 B1 F0 W+ k. l  f, E, c
* H0 z; V; h7 E, o9 h5 A% B2 O
  朱棣得知此事后,称赞了郑和顾全大局的行为,并狠狠地教训了西王的使者,让他们赔偿六万两黄金(这个抚恤金的价码相当高),两年后,西王派人送上了赔偿金,只有一万两黄金,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敢于反悔,实在是这么个小岛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万两黄金来。
* B; O  O! v$ `9 H5 T
3 J) S5 K6 N: l; T/ v& D  实在是没法子了,家里就这么点家当,该怎么着您就看着办吧。
% N$ S& r1 W" |0 v8 ~3 d, h2 R
0 K' s% k- B% Q  当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黄金后,却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朱棣明确地告诉他,我早知你们是筹不出来的,要你们赔偿黄金,只不过是要你们明白自己的罪过而已,难道还缺你们那点金子吗?
5 x: v1 O# _6 @4 O% E" [0 Z2 |$ h5 ]. l% ]( x8 k
  朱棣的这一表示完全征服了爪哇,自此之后他们自发自觉地年年向中国进贡。
, v( W5 m" `8 Q. O0 h) k
# d0 S; q% ^0 U1 u9 K+ ~  在这一事件中,郑和充分地体现了他冷静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也说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实在独到。 % g8 C4 m+ t+ g; e
' [& h1 B1 H! n. x
  在经过这段风波之后,郑和的船队一路南下,先后经过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一路上与西洋各国交流联系并开展贸易活动,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航行,准备去中国向永乐皇帝朝贡。
) v+ ]# p3 c; c$ v! ]
* S; a% ?! a8 r# X9 L, d  带着贸易得来的物品和各国的使者,郑和到达了此次航行的终点——古里。 $ Y2 _0 f. O. v7 N

  U) s/ P7 X% ^4 b% f  古里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泽科德,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此地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过这里,而此次郑和前来,却有着另一个重要的使命。 $ a) b2 c1 m9 L. L5 u
2 B9 p4 o6 o6 i* F( a
  由于古里的统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国朝贡,并向中国称臣,所以在永乐三年,明成祖给古里统治者发放诏书(委任状),正式封其为国王,并赐予印诰等物。当然了,古里人不一定像中国人一样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国王,总是要搞点仪式意思下的。
' g. O8 B- S8 p$ w6 a3 \2 w; A% b1 ?8 }# Z, ^) j) x; X
  可是诏书写好了,却没那么容易送过去,因为这位受封的老兄还在印度呆着呢,所以郑和此次是带着诏书来到古里的,他拿着诏书,以大明皇帝的名义正式封当地统治者为古里国王。从此两国关系更加紧密,此后郑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转站和落脚点。 4 z/ ^. w- o6 ]. u" c
3 N) ?# t* I1 v/ r. T
  在办完这件大事后,郑和开始准备回航,此时距离他出航时已经一年有余,他回顾了此次航程中的种种际遇,感慨良多,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波,终于来到了这个叫古里的国家,完成了自己的最终使命。 . T' @4 g( d' j( ~9 _0 l. Y7 E) G

7 K2 Z+ g2 J9 d' \( q1 g  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人们和善大度,友好热情,这一切都给郑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 0 u4 A9 g! X5 E
! @7 S3 I$ z( k: Q- E
--------------------------------------------------------------------------------
$ z7 x- d, |+ @  r- V
0 H, `' O# K8 \% o. q( E+ O
( K9 ^/ b' Q1 T- L1 S. }9 P: _' L8 {" L+ P  c& k9 A' w: ]
   留个纪念吧
: m, E6 s! H" s8 B7 y# t! Q! |
8 ~2 u8 n2 I  S1 M- e9 P   他带领属下和当地人一起建立了一个碑亭,并刻上碑文,以纪念这段历史,文曰:
) w( ]' `6 J; P% S' D% \' d; O- |  U' \1 {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8 [% Y2 i  d7 C$ i" z
) S, w9 B% K! C# M% d6 N
  这是一座历史的里程碑。 + V+ U/ _% Y! h6 F' C

  k' s$ K1 u6 m7 k6 E* v1 }  郑和的船队开始返航了,迎风站在船上的郑和注视着那渐渐远去的古里海岸,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会再来的! 8 L! G  p- P' z' j" P4 X/ _
  F) j8 J0 `" [6 u
  也许是宿命的安排吧,郑和不会想到,美丽的古里不但是他第一次航程的终点,也将会成为他传奇一生的终点!
, z9 h) P! r. _' Q* k$ [
! J  p, o4 s0 X8 _; ~7 ~" w6 `  第一次远航就这样完成了,船队浩浩荡荡地向着中国返航,然而上天似乎并不愿意郑和就这样风平浪静地回到祖国,它已经为这些急于回家的人们准备好了最后一道难关,而对于郑和和他的船队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考验,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 " z# |2 X* u/ w+ _, O2 M$ \5 O8 O, N+ ^

( ]# H, V+ B9 l  自古以来,交通要道都绝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因为很多原本靠天吃饭的人会发现其实靠路吃饭更有效,于是陆路上有了路霸,海上有了海盗,但无论陆路海路,他们的开场白和口号都是一样的——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3 R4 X" m* |' l0 Y3 u

# ^8 ?* H- L8 A' Y: q6 f. \  g" h  按说郑和的舰队似乎不应该受到这些骚扰,但这决不是因为强盗们为这支舰队的和平使命而感动,而是军事实力的威慑作用。
7 W2 e: Q4 x- f2 E. F
* D* Q+ g; G6 l" N/ P8 n  即使是再凶悍的强盗,也要考虑抢劫的成本,像郑和这样带着几万士兵拿着火枪招摇过市,航空母舰上架大炮的主,实在是不好对付的。 2 @9 P2 S3 V3 S

4 {1 \) H$ U$ N  北欧的海盗再猖獗,也不敢去抢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干抢劫之前要先掂掂自己的斤两,这一原则早已被古今中外的诸多精明强盗们都牢记在心。 ) ?9 f# o9 X; _3 L$ z' ?7 Z' e

  f2 B9 v0 h5 [- f$ G  但这个世界上,有精明的强盗就必然有拙劣的强盗,一时头脑发热、误判形势,带支手枪就敢抢坦克的人也不是没有,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头脑发热的仁兄。 0 Y0 v/ l: M! V- K# E7 _
  V0 R3 z# U; k6 \: u) d8 H
  此人名叫陈祖义,他正准备开始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抢劫。 7 n; i$ K1 X# T( @% K
% M. ]& A/ K8 n3 g/ L1 Y" f- R: |
  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 ]% Q. w! n( T% N4 E* k! l  z3 P: C6 D8 w& P* a( R6 T
  陈祖义,广东潮州人,洪武年间因为犯罪逃往海外,当年没有国际刑警组织,也没有引渡条例,所以也就没人再去管他,后来,他逃到了三佛齐(今属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 0 V& w( _5 L  K  c1 m6 }* Q( r1 \

+ T, j' Z( q. F  真是厉害,这位陈祖义不过是个逃犯,原先也没发现他担任过什么职务,最多是个村长,到了这个渤林邦国(不好意思,我实在不知道是现在的哪个地方),居然成了重臣,中国真是多人才啊。
5 B2 ^4 ]: ^- h0 @* a; b2 `) J5 k. i, L8 y1 M. C6 c
  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国王死后,他召集了一批海盗,自立为王,就这样,这位陈祖义成为了渤林邦国的国王。
. f0 @; R! G. |% ]2 h9 E# X! P! c* F* l
  以上就是陈祖义先生的奋斗成功史,估计也算不上为国争光吧。
8 L$ N2 p) I5 z6 L; c- B* ]
5 Y$ m# u3 o) M( m  陈祖义有了兵(海盗),便经常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干起老本行——抢劫,这也很正常,他手下的都是海盗,海盗不去打劫还能干啥,周围的国家深受其害,但由于这些国家都很弱小,也奈何不得陈祖义。
! d7 q# L% h" X2 Y; v
4 `6 t+ ]2 I; @  就这样,陈祖义的胆子和胃口都越来越大,逐渐演变到专门打劫大船,商船,猖獗了很多年,直到他遇到了郑和。 4 ^) O" P  ?" `& `1 R
( k2 L; J4 L" {5 E$ T* i/ s4 _" {
  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开过三佛齐时,刚好撞到陈祖义,郑和对此人也早有耳闻,便做好了战斗准备,而陈祖义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 L) R8 X6 }2 y. [6 ?1 U1 R
' P5 c2 R( l* p# z+ l
  他决定向郑和投降。 7 E; m" z3 T; a/ Y( a- T- v2 o
2 y) S3 w, e6 Z* q0 |
  要知道,陈祖义虽然贪婪,但却绝不是个疯子,他能够混到国王的位置(实际只是一个小部落),也是不容易的,看着那些堪称庞然大物的战船和黑洞洞的炮口,但凡神智清醒的人都不会甘愿当炮灰的。 9 k5 G. i9 F! Y

; z/ l3 I1 S$ D9 ^  但海盗毕竟是海盗,陈祖义的投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郑和船上的那些金银财宝是最大的诱惑,在陈祖义看来只要干成了这一票,今后就一辈子吃穿不愁了。 ( @% f% P/ i# @8 L" k" u  O" m
% y% p9 d6 i5 y0 D6 _# L% V( J4 W
  但要怎么干呢,硬拼肯定是不行了,那就智取!
6 t; u4 O" D9 J% B
* n( U3 w7 i# ]  陈祖义决定利用假投降麻痹郑和,然后召集大批海盗趁官军不备突袭郑和旗舰,控制中枢打乱明军部署,各个击破。
! ~: j6 N' w! D! ]5 i  G6 G4 H
/ ]2 l; m9 t' z  f( Y/ L0 G  应该说这算是个不错的计划,就陈祖义的实力而言,他也只能选择这样的计划,在经过精心筹划之后,他信心满满地开始布置各项抢劫前的准备工作。
  }  O; S7 X( j" ]# h( }: n6 `$ |# R# N; p: |
  在陈祖义看来,郑和是一只羊,一只能够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肥羊。
0 |" i* X3 V; y# B0 p1 o7 u- U2 g
% @, o9 q6 Y$ A  很快就要发财了。
/ Y: I4 Z' H8 Y# l! [6 n; s" B# \: ~8 J3 n; `/ X
  陈祖义为了圆满完成这次打劫任务,四处寻找同伙,七拼八凑之下,居然也被他找到了五千多人,战船二十余艘,于是他带领属下踌躇满志地向明军战船逼近,准备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 \# c9 v9 C2 l# ]/ H- ]+ Y2 g. F! }1 u! I7 ]% o
  不出陈祖义所料,明军船队毫无动静,连船上的哨兵也比平日要少,陈祖义大喜,命令手下海盗发动进攻,然而就在此时,明军船队突然杀声四起,火炮齐鸣,陈祖义的船队被分割包围,成了大炮的靶子。目瞪口呆的海盗们黄粱美梦还没有醒,就去了黄泉。   k* O+ \! E3 `( n' i2 }

% `, Z$ m+ J5 c* Z- G9 Q% z  陈祖义终于明白,自己已经中了明军的埋伏,这下是彻底完蛋了。
, T! q. I; u& M& ~: A5 Q1 ~" K6 |7 M7 @- J! |5 d$ j& b% L
  训练有素的明军给这些纪律松散的海盗们上了一堂军事训练课,他们迅速解决了战斗,全歼海盗五千余人,击沉敌船十余艘,并俘获多艘,而此次行动的组织者陈祖义也被活捉。
6 u8 ~1 C5 E7 g/ x
/ m% U: A/ Y8 E) Q3 j   陈祖义做梦也想不到,那个一脸和气接受他投降的郑和突然从肥羊变成了猛虎,他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7 C& x# I: k' A! z. x( |" T  V! n% H8 Q  N
   其实陈祖义之前之所以会认为自己必胜无疑,一方面是出于自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不了解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   @8 S2 A2 e% r) C
: Y5 J  Y5 A" }/ f7 e5 n/ |! Z
--------------------------------------------------------------------------------8 P6 l, Q' ^, r. U1 d
: a5 u" e2 k2 u

+ x5 I+ f1 v. f4 P2 o  可能陈祖义是在三佛齐呆久了,还当上了部落头,每天被一群人当主子贡着,就真把自己当回事了,其实从两个人的身份就可以看出来,陈祖义是在中国混不下去了才逃出来的一般犯人,而郑和却是千里挑一的佼佼者! 9 o% _/ W, u9 P! R
) S8 g* k9 @: X; C
  陈祖义长期以来带着他的海盗部下打劫船只,最多也就指挥几千人,都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他似乎天真的以为打仗就这么简单,这个叫郑和的人也必然会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 Q6 H3 \4 [0 b: b

: S7 }- `3 C+ c0 G4 V" _  而郑和从十一岁起就已经从军,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他在朱棣手下身经百战,参加的都是指挥几十万军队的大战役,还曾经和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铁铉、盛庸、平安等人上阵交锋,那些超级猛人都奈何不了他,何况小小的海盗头陈祖义。 7 Q' |) S& f6 R  k; K

6 d# R. I# Y  Y0 k  陈祖义的这些花招根本逃不过郑和的眼睛,郑和之所以没有立刻揭穿陈祖义,是因为他决定将计就计,设置一个更好的圈套让陈祖义跳进去,等到他把四周的海盗都找来,才方便一网打尽。此外,在郑和看来,活捉陈祖义很有必要,因为这个人将来可以派上用场。至于派上什么用场,我们下面会介绍。 / l# Q! D' O  b/ _* n

' F: S- s& J7 a6 l; x( M  在清除了这些海盗后,郑和继续扬帆向祖国挺进,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光荣完成使命,回到了京城,并受到了朱棣的热烈欢迎和接见。
5 X/ }! F" b- @5 B1 a
, T2 _0 m3 i! A# I0 v  X  此时,陈祖义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由于他本就是逃犯,又干过海盗,为纪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盗行动的成功,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这么看来,陈祖义多少也算为宣传事业做出了点贡献。
: V& @* M3 Q! j
6 V4 e- n+ z1 k  这次创造历史的远航虽然没有找到建文帝,却带来了一大堆西洋各国的使者,这些使者见证了大明的强盛,十分景仰,纷纷向大明朝贡,而朱棣也终于体会到了君临万邦的滋味。
3 i6 r0 y5 `9 x8 U' H
8 B/ G- t/ q8 n& H6 h% v7 x  国家强盛就是好啊,感觉实在不错。 : `" q' w! \9 x9 G' s

* Z9 f* o  v9 k$ e  而朱棣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很多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他还得知在更遥远的地方,有着皮肤黝黑的民族和他们那神秘的国度。 * x/ k1 G% o  C! \% b5 E  n
  z" Q# |, W+ |: f
  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道的世界,还能够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道做点生意,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出航的费用高了点,但这点钱大明朝还是拿得出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3 o) J- D, U3 v2 W5 M
% H! j' e* W) w( ?  l2 _$ {" C/ c  于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郑和继续着他的远航,此后,他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永乐七年(1409)九月、永乐十一年(1413)冬、永乐十五年(1417)冬、永乐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6 ?& K+ N/ E" C3 ~2 ]. ^" i& d& O* X+ M
  这五次的航海过程与第一次比较类似,除了路线不同,到达地方不同、路上遇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所以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7 ]# t. I# I2 d* ]' m* p4 `

6 }" K- P1 o# _9 e+ B. o8 x0 C  郑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经转变为了和平交流和官方贸易,当然他和他的舰队在这几次航程中也干过一些小事,如下:
4 d2 ^, m/ w+ h5 ?9 x# B# \' D- o2 Y! v+ |( o- x( v
  1、调节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暹罗与苏门答腊); + s2 i8 ^9 {) S' M$ u# D

- v0 L1 W1 r) T! k& n& {- d: M  2、收拾拦路打劫,不听招呼的国家(锡兰山国),把国王抓回中国坐牢(够狠); / [, ~9 h/ \5 }1 m0 Y
  ?4 c2 i0 `4 h
  3、带其他国家国王到中国观光(苏禄国代表团,国王亲自带队,总计人数三百四十余人,吃了一个多月才回去);
+ {. C  [) b, y6 g- M/ U$ f, |- V/ F
  4、带回了中国人向往几千年的野兽——麒麟(后来证实是长颈鹿)。 ' T7 [+ D6 z" [
2 b# `) h8 O5 x& ^1 I0 b
  (这么总结一下,发现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 X) {/ s* I8 W9 q. i7 N) t! @! m; E# N6 ~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 ~* @% v6 X; M. E
* o+ ]% k, Z$ U* o3 Z7 Q7 X+ j
  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正如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高声叫嚷自己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5 L0 c: y4 W3 e# I3 b
! T+ W& m4 H5 ^" J9 @1 W; j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国家确实很穷),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锡兰山国王,后来也被放了回去),从不仗势欺人(虽然他们确实有这个资本),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贫富,都能从这些陌生的人脸上看到真诚的笑容,他们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友善的给予者。
% X  J% X3 W/ c, A1 A) \2 a. s5 ?6 X7 c6 Z  ]1 v0 ]4 e
  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发现这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财富,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种暴力手段、杀人放火,只是为了抢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 v' h( z" M( J& E' K6 J0 s8 j  S" D; `  m# P1 J2 [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 K7 Y8 ?1 [& P, h

; R3 |: B. ^0 @& J9 u/ J% N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白:这些人是邪恶的掠夺者。
+ i* _0 S; i+ M5 s- N
, t& H& `3 e  N1 E+ S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们决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 M& k# H0 S: c7 Y6 X* o% U
$ E) k+ e4 h/ l. N6 v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 Y/ s8 I3 j9 u
/ c, a3 ?8 C8 t/ y' N+ J( b9 Z+ E. w! o
   有一句老话用在这里很合适:要相信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8 ^( ~9 q; E9 K7 G! V  X, V
  P7 T1 j  t0 n/ W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话,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抗四起。 - h7 z6 n: H8 C/ O
# C* V2 d( B/ Z9 x6 ]  b0 M  w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
4 c$ M* i- i' c8 E! R
# X3 b: u: F$ T  [. d7 L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4 C8 k" N& y* b1 L( y
) Q, y: P. @" v/ b9 i% g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 Z' v0 h" K5 n/ g% |% }
. }- `5 A2 i1 L' Q' v# e' |5 E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4 C- S- a  p) d- ~8 n: G/ c
, E9 a* }  W% q( m' c( L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 J  f: h8 J' y7 U

1 v" `3 J' a5 A" i9 l6 @5 i) m1 s  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 v, P. O) [2 v. u* B
+ f9 D! i: e! k; {9 D
  在前六次航程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拜访了许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 ( k/ n) {  {! \+ z# L1 [
2 A( _. `2 \; e0 b! f2 T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上面我们只介绍了郑和六下西洋的经过,却漏掉了第七次,这并不是疏忽,而是因为第七次远航对于郑和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就在这次远航中,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最大梦想。 5 k) ?" T9 J+ K$ l; V- L( W/ h

) |9 b' y; Y: p$ y" B9 z& k4 p; C" p  之前的六次航程对于郑和来说,固然是难忘的,可是他始终未能完成自己一生的夙愿——朝圣。这也成为了在他心头萦绕不去的牵挂,但他相信,只要继续下西洋的航程,总是会有机会的。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 / j- S% z5 R# l; ]8 w0 @# n
$ a) T( B4 j- Q
--------------------------------------------------------------------------------& H7 t" I1 O, F! y

3 O( e! M7 i+ S, W. z: |/ _9 }  H6 ~( ~( n! K6 i# }
  可是一个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永乐二十二年(1424),最支持他的航海活动的朱棣去世了,大家忙着争权夺位,谁也没心思去理睬这个已经年近花甲,头发斑白的老人和他那似乎不切实际的航海壮举。 + m0 c, m" E9 A$ h% ?+ `
( x5 R, n$ M5 @2 Z, \5 r
  郑和被冷落了,他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无人理会,无任何用处的人,等待他的可能只有退休养老这条路了。
6 D7 @' g% x$ B
& i1 R2 t4 b% Y) W' Y, c6 j  k2 y2 J  幼年的梦想终归还是没能实现啊,永乐皇帝已经去世了,远航也就此结束了吧!
) f+ t/ K2 T* @4 ]) A$ U
) `& p( d4 w0 g, \  上天终究没有再次打击这位历经坎坷的老者,他给了郑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1 x! S9 U4 n# Q8 N/ I  `$ W

2 S3 l( k) V* m& [% L& n' |  宣德五年(1430),宣德帝朱瞻基突然让人去寻找郑和,并亲自召见了他,告诉他:立刻组织远航,再下西洋!
- h/ {  x& I# A% [! |; D
" k+ ~$ j, H* h$ M: P  此时距离上次航行已经过去了七年之久,很多准备工作都要重新做起,工作十分艰巨,但郑和仍然十分兴奋,他认为,新皇帝会继续永乐大帝的遗志,不断继续下西洋的航程。 7 X! w8 n0 {) Z, G# ~# `

  U% X8 b/ e$ b% |& S+ o! I- G: U+ u  事实证明,郑和实在是过于天真了,对于朱瞻基而言,这次远航有着另外的目的,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并非一系列航海活动的开始,恰恰相反,是结束。 : U* e" }: }' G- [! v

0 m+ s9 b4 j) e  朱瞻基为什么要重新启动航海计划呢,我引用他诏书上的一段,大家看了就清楚了,摘抄如下:
* P7 F' F+ z  C/ z" |; O: \9 Y/ T1 @/ m# n, F
  “朕祗嗣太祖高皇帝(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太宗文皇帝(朱棣、爷爷)、仁宗昭皇帝(朱高炽、爹)大统,君临万邦,体祖宗之至仁,普辑宁于庶类,已大敕天下,纪元宣德,咸与维新。尔诸番国远外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2 c( U0 g! ^3 y: ]+ u7 Z* W' P6 L9 g
  看明白了吧,这位新科皇帝收拾掉自己的叔叔(这个后面会详细讲)后,经过几年时间,稳固了皇位,终于也动起了君临万邦的念头,但问题在于,“万邦”比较远,还不通公路,你要让人家来朝贡,先得告诉人家才行。想来想去,只能再次起用郑和,目的也很明确:告诉所有的人,皇帝轮流坐,终于到我朱瞻基了!
$ {% H  {! w0 H$ O9 ^& ?/ N% {
, E+ l: ~+ \; ^3 \  不管朱瞻基的目的何在,此时的郑和是幸福的,他终于从众人的冷落中走了出来,有机会去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 ' U: q3 Z& k7 G8 ~# d
& y  i. H( R# c3 ~9 [
  作为皇帝的臣子,郑和的第一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交给他的重任,而他那强烈的愿望只能埋藏在心底,从几岁的顽童到年近花甲的老者,他一直在等待着,现在是时候了。 : e8 b' n( r! Y! W  W
  ^+ k$ C% d# g: X
  宣德六年(1430)十二月,郑和又一次出航了,他看着跟随自己二十余年的属下和老船工,回想起当年第一次出航的盛况,不禁感慨万千。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波,现在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了! 0 {3 e/ v1 [2 y2 W$ }
4 m, u' N8 L$ r0 b! a/ A
  他回望了不断远去而模糊的大陆海岸线一眼,心中充满了惆怅和喜悦,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了,前往异国的彼岸,和从前六次一样。
0 l1 P$ m( M% r* H/ `2 v1 ]  E7 u# L% u6 [% B4 |; K
  但郑和想不到的是,这次回望将是他投向祖国的最后一瞥,他永远也无法回来了。
. p$ O6 V% A* c# a8 {6 z: q' \8 x2 q( a
   最后的归宿 3 q* G2 W, M/ W4 h
/ b1 O/ D. E, y$ C) T) Z& `5 I$ c- y
   郑和的船队越过马六甲海峡,将消息传递给各个国家,然后穿越曼德海峡,沿红海北上,驶往郑和几十年来日思夜想的地方——麦加。 ) z: P9 p6 V7 M. h& u/ j/ M8 e, l
9 R: q' l- O6 I- s$ R
  伊斯兰教派有三大圣地,分别是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其中麦加是第一圣地,伟大的穆罕默德就在这里创建了伊斯兰教。穆斯林一生最大的荣耀就是到此地朝圣。
5 s6 {. x7 H( \' ^1 P! N( p, v
  h3 k! O3 P9 J2 e( T; e  不管你是什么种族、什么出身,也不管你坐船、坐车、还是走路,只要你是穆斯林,只要有一丝的可能性,就一定会来到这里,向圣石和真主安拉吐露你的心声。 . Z# D' D) {- T4 v6 `( V
! L2 v4 Y& I( m0 C9 {/ E
  郑和终于来到这个地方,虽然他是一个优秀的航海家,虽然他是一个开创历史的人,但在此刻,他只是一个普通而虔诚的穆斯林。 7 e8 y( j0 c  U

/ Z- T- F! A; |" t5 r+ k  他终于来到了这片梦想中的地方,他终于触摸到了那神圣的圣石,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 Q- h7 j* K) [. W: W
. n' _3 h- t  I! g  G" u; [  这是一次长达五十余年的朝圣之旅,五十年前,梦想开始,五十年后,梦想实现。这正是郑和那传奇一生的轨迹。
# c" d5 k- M$ o4 a$ W7 p% Y$ S0 H
. i4 @7 W" d- E8 i  从幸福的幼年到苦难的童年,再到风云变幻的成年,如今他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经历残酷的战场厮杀,尔虞我诈的权谋诡计,还有那浩瀚大海上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无数次的考验和折磨终于都挺过来了。
7 `( D" A) O* [$ b: L7 t
3 }0 h: \+ y, @$ P  J! F( H  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已别无所求。
$ D2 t! T2 H& g1 f2 E9 ?' ^8 C3 M% B( x. F. N4 `. E4 b
  朝圣之后,船队开始归航,使命已经完成,梦想也已实现,是时候回家了。 - y- _; B) A+ p7 Z0 |; F
$ {4 @# O* K9 x9 q, Q0 Q# t% L
  但郑和却再也回不去了。 % ~2 A! ~8 F. I+ W# I4 l* ~/ ]/ Q3 y

- X8 N) |4 ]: B; J& a. X; s; c2 u  长期的航海生活几乎燃尽了郑和所有的精力,在归航途中,他终于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当船只到达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终点古里时,郑和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 e% w! H" O7 ?+ u. W5 B

( ?2 A1 F5 ^) Y2 Z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没有能够成家,留下子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为后人怀念的人。 / i% N2 }/ T5 g3 T6 j: t$ D  w. d" t5 A
5 y% c6 u; h0 n* f- Y! W
  他历经坎坷,九死一生,终于实现了这一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他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0 }! A0 j* z1 G0 Z/ w

" u  B/ D! f- V2 K, [5 c& E1 I  虽然他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没有能够享受到夫妻之情和天伦之乐。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一段中国人的海上传奇。 / V  C+ G: s" ?4 m! d; _
1 P7 K) ~' W! W8 g
  而创造这段传奇的郑和,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5 o+ `- r' |7 P! M8 v3 T
, {. b: q. e; o6 W$ J6 W; g2 \
  古里成为了郑和最后到达的地方,似乎是一种天意,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抵达这里,意气风发之余,立下了“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豪言壮语。二十年后,他心满意足的在这里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 s9 n: B, F2 J8 q. v# {: H
$ Z, z" O1 X* ^) X  郑和,再看一眼神秘而深邃的大海吧,那里才是你真正的归宿,你永远属于那里。 ) W1 J+ C% m4 Z, p5 }
: ?+ i5 D) g; O0 T$ p2 }, `/ ^
  古里的人们再也没有能够看到大明的船队,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 V+ W  G0 r: {( u: G  c
9 Q" Y( b" a& i; I; s3 e5 x7 c  六十多年后,一支由四艘船只组成的船队又来到了古里,这支船队的率领者叫达·伽马。
4 p: R. O5 X1 W4 S
2 l8 L8 y! u# n2 w  这些葡萄牙人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寻找所谓的财宝,当他们得知这里盛产香料、丝绸时,欣喜若狂,这下真的要发财了。 ' E/ X. n' l+ h7 E+ G2 E
4 S, Y1 \2 w6 d' V, j/ N+ V! J
  找到这个可以发大财的地方后,达·伽马十分得意,便在科泽科德竖立了一根标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根标柱象征着葡萄牙的主权。
  d2 {7 L4 u$ c) F5 c# H) r9 R: s/ _$ B" O# ^
  在别人的土地上树立自己的主权,这是什么逻辑?其实也不用奇怪,这位达·伽马在他的这次航行的所到之地都竖了类似的标柱,用这种乱搭乱建的方式去树立他所谓的主权,这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逻辑。
2 Y1 l) }" j& |2 l" q  r7 }! J7 Q0 b' N, P9 ?9 C7 Q8 J1 X
  然而这位挂着冒险家头衔的殖民者永远也不会知道,早在六十年多前,有一个叫郑和的人率领着大明国的庞大舰队来到过这里,并树立了一座丰碑。
8 ]! v3 `5 s% @% i  c9 S3 b2 ~5 ~4 S
  一座代表和平与友好的丰碑。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
8 b0 x" F% l  t6 d( o* A' q+ T3 f& n8 h: y2 |6 @& a
--------------------------------------------------------------------------------
, z$ w7 l  ?1 [* y: ] " o# v: G2 R: m* M  e

$ Z/ Q4 u* g- z+ X* I   第五章 纵横天下 , W3 S/ t$ e! u- y
% _; \5 y  k* O- Z: @5 _7 i
   让我们回到永乐大帝的时代,在朱棣的统治下,国泰民安,修书、迁都、远航这些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如果考虑到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已经奄奄一息,英法百年战争还在打,哈布斯堡家族外强中干,德意志帝国四分五裂,我们似乎也可以把前面那句话中的之一两字去掉。 8 f" N% y% R. n8 ^& O

7 {0 x& B$ v$ K7 ?- d1 Q) k$ E  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怎样才能获得其它国家及其人民的尊重,在世界上风光自豪一把,其实答案很简单——国家强大。 ) B0 x3 d: D, ~# l/ U+ x- Z! @7 `
! n: F4 \, ?! m, C0 ]
  明朝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7 A4 D. q& D: b
/ k% r! I0 G4 [0 f
  自元朝中期,国力衰落后,原先那威风凛凛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就已经成为了空架子,元朝皇帝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很多国家再也不来朝贡,甚至断绝了联系。
$ q. I/ {; }1 P0 g' ?4 w+ ?5 r, A5 @/ Y4 m. Q8 E
  生了病的老虎非但不是老虎,连猫都不如。 1 t) _9 l5 N# F8 ]

! Q+ t( N0 P" k: ~# {; B5 O  而自从朱元璋接受这个烂摊子后,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国力渐渐强盛,而等到朱棣继位,大明帝国更是扶摇直上,威名远播。 % Q  }' e  }, \

. F* `. V' w9 ~: F3 x- a- a  于是那些已经“失踪”很久的各国使臣们又纷纷出现,进贡的进贡,朝拜的朝拜,不过你可千万别把这些表面上的礼仪当真,要知道,他们进贡、朝拜后,是有回报的,即所谓的“锦绮、纱罗、金银、细软之物赐之”,要是国家不强盛,没有钱,你看他还来不来拜你? 4 W" V4 @  I2 ], J5 R) Z

8 r3 i  J" a5 r0 d, m  之前我们说过,洪武年间,朝鲜成为了明朝的属国,自此之后,朝鲜国凡册立太子、国王登基必先告知明朝皇帝,并获得皇帝的许可和正式册封,方可生效。永乐元年,新任国王李芳远即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此惯例之后二百余年一直未变。 : J' X3 G0 A* f* Q
" ^7 ~. f. a# a. X. \# u
  而郑和下西洋后,许多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前来朝贡,不过其中某些国家的朝贡方式十分特别。
2 X1 b/ X* ?2 U/ v( D2 B, l6 A
6 `1 k; }, D0 J  K4 D  按说朝贡只要派个大臣充当使者来就行了,但某些国家的使臣竟然就是他们的国王!
6 j4 s# r$ E* [' z0 o
7 O. v* Y$ j  m) E% r  据统计,仅在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盛况空前。而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每次来到中国的使团都是国王带队,而且这些国王来访绝不像今天的国家元首访问,呆个两三天就走,他们往往要住上一两个月,带着几百个使团成员吃好玩好再走,与其说是使团,似乎更类似观光旅游团。
9 [  R0 o4 v9 v  {4 |$ Z) }9 v# k$ T- p( h- G- f0 d( f8 v/ u1 S
  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居然有多达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是如此的钦慕中国,在遗嘱中竟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华大地。而明朝ZF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厚葬了他们。
$ Y* z; }9 O* Z  O
* g- j' H( K7 J5 M$ w% F  贵为一国之君,死后竟不愿回故土,而宁愿埋葬于异国他乡之中国,可见当年大明之吸引力。 9 y1 L9 j* r- E5 `' h

1 O& g' ?$ N$ d  此外当时的琉球群岛三国:中山、山南、山北,也纷纷派遣使臣来到中国朝贡,其中中山最强,也是最先来的,山南、山北也十分积极,不但定期朝贡,还派遣许多官方子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6 H, y7 U, Z# F8 n+ S* f

9 ^) C& U/ z1 o6 a& O- @! N  而亚洲另一个国家的朝贡也是值得仔细一说的,这个国家就是近现代与中国打过许多交道的日本。 6 H  ?- Y8 v, }# @
; s( e7 M- Q# {3 F
  在当时无数的朝贡使团中,也有日本的身影,永乐元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源道义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当时朝贡国家很多,大都平安无事,可偏偏日本的朝贡团就出了问题。
- T3 ^$ \; T* ?7 ~% q0 d
" _2 W' v! N8 `8 p' h3 c  什么问题呢,原来当时的明朝ZF是允许外国使臣携带兵器的,但这些日本朝贡团却不同其他,他们不但自己佩刀,还往往携带大量兵器入境。在完成外交使命后,他们竟然私自将带来的大批武士刀在市场上公开出售,顺便赚点外快(估计也是因为没有其它的东西可卖)。按照今天海关和工商局的讲法,这种行为是携带超过合理自用范围的违禁品,并在没有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出售,应予处罚,大臣李至刚就建议将违禁者抓起来关两天,教训他们一下。 4 W( h" @" \6 W1 W

) X' ?7 \% |& g/ j0 V  [  在这个问题上,朱棣显示了开明的态度,他认为日本人冒着掉到海里喂王八的危险,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就批准他们公开在市场上出售兵器(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所费实多。。。毋阻向化)。
4 ^- }: m. z/ t+ l) _# b1 G$ E7 U0 D
  可能有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在上文中并没有说日本国王或是日本天皇,而是用了一个词——实际统治者。因为之后我们还要和这个叫日本的国家打很多交道,这里就先解释一下这样称呼的原因,下面我们将暂时离开明朝,进入日本历史。 / |3 f, J$ _% j0 X/ f$ ~. P- v
$ Q  p6 q& A# t" ~" M6 U
   在日本,天皇一直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但天皇实际统治的时间并不长,真正的实权往往掌控在拥有土地和士兵的大臣手上,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统治者。到了公元十三世纪,随着一件事情的发生,这个倾向进一步深化,
9 W: ~" B; Y1 w: V  ^) s6 L9 w$ N9 a# |) Y) C/ O
   这件事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源平合战,源平两家都是日本著名的武士家族,当时源氏的领军人物源赖朝在他的弟弟,日本第一传奇人物源义经的帮助下打败了平氏,获得了日本的统治权。 $ G7 r8 v. r+ I; v! X8 m& _

. R; o, k7 z7 `. ~) w  F5 ^  源赖朝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德川家康一直奉此人为偶像,他为了更好的控制政权,在京都之外建立了幕府,作为武士统治的基地。由于幕府建在镰仓,日本史称镰仓幕府。源赖朝还给了自己一个特别的封号——征夷大将军,这就是后来日本历史上所谓幕府将军的来历。
1 m, p& C4 D, ?: N9 L; ?1 H6 \! O4 T! B' ~2 c
  而那位永乐年间来朝贡的源道义就是当时的日本将军,当然,在明朝和之后的清朝史书中都是找不到日本将军这个称呼的,对于这个来历复杂,不清不楚的将军,中国史书全部统称日本王,这倒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名分再怎么乱、怎么复杂,那也是日本自己的事情。
( Z# ^6 }# |5 U2 d: s1 y* u# C, J4 b. o; A" ~/ ?+ S# X! p% ?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日本的国家政治和发布政令(包括发动侵略战争)都是由占据统治地位的将军或实权大臣(如丰臣秀吉就不是将军,而是关白)主使的。
9 f7 ?  z/ i7 C* i1 T( i) ^& a
' i0 L  I+ z% ^1 B: d4 T  当然了,近现代发动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的那几位仁兄除外(明治维新之后,天皇已经掌握了实权)。 0 S( F$ Z. `/ y
$ u, U, `" s0 f+ W
  但在当时,在强大的明朝面前,日本还是表现得比较友好的,虽然这种友好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 2 d4 T; i7 \" y; B

, h3 v8 x: w3 q( A. D) R  永乐三年(1405),日本国派遣使臣向明朝朝贡,此时中国沿海一带已经出现较多倭寇,他们经常四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朱棣大发雷霆,他严厉质问日本使臣,并让他带话回去,要日本国王(将军)好好管管这件事情。这番辞令换成今天的外交语言来说,应该是,如果日本不管,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将由日方负责等等。如果按照朱棣的性格直说,那就是,如果你不管,我替你管。 0 j, b& V. }2 p1 C

5 A; j% p9 u& M0 p8 S4 Z! N  当时的日本将军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朱棣这番话的含义,便马上发兵,剿灭了那些作乱的人,并把其中带头的二十个人押送到了中国,朱棣十分满意,他也给足了日本将军面子,又让他们把这些人押回日本自己处置。
" t1 y! v, w) F* J/ k! u
, I% {+ C! _# b" G! X9 r) Z" g2 b0 ]% k  可是朱棣没有想到的是,使臣走到宁波时,觉得这些人带来带去太麻烦,占位置不说还费粮食,就地把他们解决了,还是用比较特别的方式——“蒸杀之”。
4 _1 A: x- N. Q- d; }5 Y/ x' _( b* ]: \0 F4 H% ]4 _: P
  从此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是很识时务的。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 ) b$ S8 x0 C+ R4 K3 B" `( |' k

8 R' R6 g6 c: X9 ?  l--------------------------------------------------------------------------------
7 d% Q/ m& Y1 W
# \4 K0 L3 n  ~8 L" Q& ~1 j
1 v  g+ O3 x9 S2 t  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明朝派遣使臣去日本,日本将军竟然私自扣押明朝使臣,此后,日本停止向明朝朝贡,两国关系陷入低谷,总体而言,当时的大多数国家与明朝的关系都是极为融洽的,而在明帝国的西北部,西域各国也与明朝恢复了联系,并开始向明朝朝贡。 ( o6 R: Z- ?: }0 w
7 l& _$ w3 w9 @3 [! M
  此时的明朝,疆域虽然不及元朝,但已北抵蒙古,西达西域,东北控制女真,西南拥有西藏,并有朝鲜、安南(今越南)为属国,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更是远播四方。 8 `/ q  {3 n* l" L7 B
) O" d8 W2 Y* G6 A! _1 M+ ~  Q* k
  如此辽阔之疆域,如此强大之影响力,当时的大明已经成为堪与汉唐媲美的强大帝国。
& }3 t+ d' Y5 n
6 B, S1 F# p1 f' V4 Z/ O+ s9 P  在大明帝国统治下的百姓们终于摆脱了战乱和流浪,不再畏惧异族的侵扰,因为这个强大的国家足可以让他们引以为傲,并自豪地说: : S1 i9 z9 z9 I7 c8 d! m" C

) X% F# d8 z2 K  我是大明的子民。
4 C& K. K: R# F1 o+ y2 I7 g9 ]! S, p' j! d& W/ P5 @& W* Z
   西南边疆的阴谋
4 H1 E6 t- [9 C9 G! A$ H+ i
+ T0 I9 v3 G3 }9 {   虽然明帝国十分强大,但捣乱的邻居还是有的,也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麻烦,而最早出现麻烦的地方,就是安南。
# Q: {7 B% O' w3 p' o( {' y1 ~
3 r( A& y1 j$ o- ~, x/ `- w$ t; W, C, Q  安南(今越南),又称交阯,汉唐时为中国的一部分,到了五代时候,中原地区打得昏天黑地,谁也没时间管它,安南便独立了,但仍然是中国的属国,且交往密切。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册封过安南国王陈氏,双方关系良好,自此安南仿效朝鲜,向大明朝功,且凡国王继位等大事都要向大明皇帝报告,得到正式册封后方可确认为合法。
* ~9 Q% A6 b: Q8 [' c. I6 b
& B  r* ?3 o) d1 I6 M' g( t  然而在建文帝时期,安南的平静被打破了,它的国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由于有人及时封锁了消息,大明对此一无所知。 ' D* L5 a+ P' c5 ~5 M
2 v, F% e) y( B5 a
  永乐元年,安南国王照例派人朝贺,朱棣和礼部的官员都惊奇的发现,在朝贺文书上,安南国王不再姓陈,而是姓胡。文书中还自称陈氏无后,自己是陈氏外甥,被百姓拥立为国王,请求得到大明皇帝的册封。
) ?6 r1 ~2 p8 R% I6 Z; v
3 s, E$ z$ p1 S4 {6 J# {: q$ X  这篇文书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破绽,事情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政治经验丰富的朱棣感觉到其中一定有问题,便派遣礼部官员到安南探访实情。
  o3 O( t0 [+ w; J+ |3 r% t8 m
+ ?/ W# E8 m$ W4 k, O  被派出的官员名叫杨渤,他带着随从到了安南,由于某些未知原因,他在安南转了一圈,回朝后便证明安南国王所说属实,并无虚构。朱棣这才相信,正式册封其为安南国王。
. [- V! `" j  D9 K* m
- o4 W6 x0 c# D+ J$ U$ E7 W% b( ~  于是安南的秘密被继续掩盖。
, g+ T# ]( d$ j$ j! a  _0 x: M, ?# C5 L, P1 R9 {/ r9 t5 O3 S, X  L
  事后看来,这位杨渤如果不是犯了形式主义错误,就是犯了受贿罪。 , F3 e7 V: N7 N1 q  w$ d9 r4 X1 @
; _. m( p; J, r. f7 i: Y* i
  但黑幕终究会被揭开的。 * ~6 P* f* q9 J8 h7 j+ y' K  |

! F( r  N3 {/ ~, A( j" X0 @  永乐二年,安南国大臣裴伯耆突然出现在中国,并说有紧急事情向皇帝禀报,他随即被送往京城,在得到朱棣接见后,他终于以见证人的身份说出了安南事件的真相。 7 O3 F' b# f  y
+ {. U: `- i- _8 ^
  原来在建文帝时期,安南丞相黎季犛突然发难,杀害了原来的国王及拥护国王的大臣,自后他改名为胡一元,并传位给他的儿子胡(上大下互),并设计欺骗大明皇帝,骗取封号。 0 W4 f9 P# B  ~# F& \$ e% a

1 i' _  N7 x) y' I6 {  o6 N' s  裴伯耆实在是一等一的忠臣,说得深泪俱下,还写了一封书信,其中有几句话实在感人:“臣不自量,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鸣阙下,伏愿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臣死且不朽!” 1 [9 s' V, c# \  ^
6 ~7 f3 w0 v) y; s4 e4 D* g: m* e5 y
  裴伯耆慷慨陈词,然而效果却不是很好,因为朱棣是一个饱经政治风雨的权场老手,对这一说法也是将信将疑。而且从裴伯耆的书信看来,很明显,此人的用意在于借明朝的大军讨伐安南,这是一件大事,朱棣是不可能仅听一面之辞就发兵的。于是, 朱棣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安排裴伯耆先住下,容后再谈。
9 `) p+ [$ w# b& u+ m3 z& Q# W
  然而同年八月,另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朱棣的沉默。 3 k0 U0 B, W9 s3 V3 r

* r& K+ A* i8 u: u; w4 [" o4 _0 \1 q  这个人就是原先安南陈氏国王的弟弟陈天平,他也来到了京城,并证实了裴伯耆的说法。
4 t5 O9 I9 Y0 _) {, c2 V  T; p/ C: L9 H0 N. @- q5 F" J' G2 F, W
  这下朱棣就为难了,如果此二人所说的是真话,那么这就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必须出兵了,可谁又能保证他们没有撒谎呢,现任安南国王大权已经在握,自然 会否认陈天平的说法,真伪如何判定呢? , d& A0 k% l$ y  l% n; z4 m$ D

9 Y# \) C! m1 ], C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朱棣以前并没有见过陈天平,对他而言,这个所谓的陈天平不过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万一要听了他的话,出兵送他回国,最后证实他是假冒的,那堂堂的大明国就会名誉扫地,难以收拾局面。
% V* ]$ I7 H$ d* D$ I
  ~, ^: w8 B% g+ D) t# x$ N  这真是一个政治难题啊。
# `5 b: e  ?9 X% P4 \& e
# B) p8 J- z/ I$ H: A' T  然而朱棣就是朱棣,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解开了难题。 : W. T% u6 U# V% H% o) O  e7 j

$ v& Q$ y# m1 K) O  大凡年底,各国都会来提前朝贡,以恭祝大明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南也不例外,就在这一年年底,安南的使臣如同以往一样来到明朝京城,向朱棣朝贡,但他们绝没有想到,一场好戏正等待着他们。
/ M0 K' X- |/ B. l4 j0 g
0 g2 U8 Z. S7 S$ e) E$ y! l  使臣们来到宫殿里,正准备下拜,坐在宝座上的朱棣突然发话:“你们看看这个人,还认识他么?” 2 ~, Y0 h. K: N# L; d8 Y2 x1 n

& v& O& i- f) W# Q+ U& V1 |* S  此时陈天平应声站了出来,看着安南来的使臣们。 + E1 K) y6 C0 _- H0 y' A. \  E/ B
2 e; e. {4 @$ s
  使臣们看清来人后,大惊失色,出于习惯立刻下拜,有的还痛哭流涕。 ( w$ f/ U) @: e$ _! h# W) c2 L/ v; j
( t- w! b5 y" H2 R6 U4 m7 R
  一旁的裴伯耆也十分气愤,他站出来斥责使臣们明知现任国王是篡权贼子,却为虎作伥,不配为人臣。他的几句话击中了使臣们的要害,安南使臣们惶恐不安,无以应对。
) {/ R$ j5 w. l! A/ e
8 [2 I: h% U0 q+ \2 F0 }0 D# h) T  老到的朱棣立刻从这一幕中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拍案而起,厉声斥责安南使臣串通蒙蔽大明,对篡国奸臣却不闻不问的恶劣行径。
& \5 T, {- `6 T/ M  z% d9 h9 Q6 d6 o/ E  _. \
  在搞清事情经过后,朱棣立刻发布诏书,对现任安南国王胡(上大下互)进行严厉指责,并表示这件事情如果没有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复,就要他好看。 : b8 D( x3 x2 i
# {6 p" \! z' c- d
  朱棣的这一番狠话很见成效,安南现任胡氏国王的答复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在答复的书信中,这位国王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表示自己不过是临时占个位置而已,国号纪年都没敢改,现在已经把位置空了出来,诚心诚意等待陈天平回国继承王位。
# V  Y3 [5 o# v1 T  Y( M6 u" ^
" R4 S  W' u& [" P" {" E  这个回答让朱棣十分满意,他也宽容的表示,如果能够照做,不但不会追究他的责任,还会给他分封土地。 5 a: ]2 ~6 t9 z. V/ `

) E3 x/ A9 f$ r* ?; J  然后,朱棣立刻安排陈天平回国。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
: e8 D2 I& e8 a) c' }' c' `
) F8 s, e7 X) A- z/ K  `--------------------------------------------------------------------------------7 j- n4 g' w0 D" B" @5 o
1 ^! Y" c9 `* R) t9 n* B+ o8 f6 G
3 X" h& o$ b$ ?% U& @, P
  话虽这样说,但朱棣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他深知口头协议和文书都是信不过的(这得益于他早年的经历),因为当年他自己就从来没有遵守过这些东西。
* N0 k/ a" e+ I( L0 O- F" a( q. S9 L' _* i* D* A3 q
  为保障事情的顺利进行,他安排使臣和广西将军黄中率领五千人护送陈天平回国,按照朱棣的设想,陈天平继位之事已是万无一失。
3 s( p* l- J: x. e5 L5 |+ g8 @; y$ ~
  可是之后发生的事情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耸人听闻。 % q+ S1 H+ D3 R7 {) p

5 H% ?* b' A. ~7 H. o! W  黄中护送陈天平到了安南之后,安南军竟然设置伏兵在黄中眼皮底下杀害了陈天平,还顺道杀掉了明朝使臣,封锁道路,阻止明军前进。
- z, O' M4 \" h- i7 r' v
1 L' M/ g* J$ _* h  消息传到了京城之后,朱棣被激怒了,被真正的激怒了。 $ D5 \6 v& W% }* q! m

, Q, o9 M: Q! {+ f9 I! S2 O  真是胆大包天!
# @: S! A0 ]3 i6 N: \4 ^3 m
5 {* S1 R, h; p8 o  阳奉阴违也就罢了,竟然敢当着明军杀掉王位继承人,连大明派去的使臣都一齐杀掉!
3 K/ J- Y# L% m8 c' C; N
5 i( D; M8 v3 C1 p# s  不抱此仇,大明何用!养兵何用!
  M* `1 p3 C& n- U+ M6 h' N- Z; z& h9 Y0 N
   安南平定战
+ D: F5 |9 Z7 S, i# I: R- Z. S0 k+ q( n
   杀掉了陈天平,胡氏父子安心了,陈氏的后人全部被杀掉了,还顺便干掉了明朝使臣,他虽然知道明朝一定会来找他算账,但他也早已安排好了军队防御,并在显要位置设置了关卡。 1 Z( w/ z1 o! l6 N! c* @5 M

. }% V3 u0 T% o0 y  只要占据有利地势,再拖上了几年,明朝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地位。 0 ]  S- U, P/ |7 r/ J
! N1 {- t1 }( [  X9 t7 y
  这就是胡氏父子的如意算盘。
- E+ A$ S+ J$ l. K. G( f% y+ V' Z3 |2 x8 I, O8 @% g( C  N5 u
  算盘虽然这样打,但他们也明白,明朝发怒攻打过来不是好玩的,于是他们日夜不停操练军队,布置防御,准备应对。 $ Z- j( t- v  t
* G8 G, y% \! Q1 ?1 r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过了三个多月,明朝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莫非他们觉得地方偏远,不愿前来? 1 I) [) I9 C+ [6 S) ^9 R* E0 K
& \$ M$ H. G) D: w
  存有侥幸心理的胡氏父子没有高兴多久,战争的消息就传来了,明朝军队已经正式出发准备攻取安南。
2 a4 p0 q. q0 \9 J+ t) u; A8 K8 w
: I* m5 T- E# h9 q2 R  这早在胡氏父子的预料之中,所以当部下向他们报告军情时,父子俩还故作镇定,表明一切防御工作都已经预备好,没有什么可怕的。 ' M' Y0 ~. z' n/ [% J5 q
9 H( p8 f1 ^; C# F
  这对父子之所以还能如此打肿脸充胖子,强装镇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父子两个并不知道为何明朝要过三个月才来攻打他们。
' _2 C$ T8 K9 q8 [7 }, }5 I& f$ Z( ?# T+ u! U
  那是因为军队太多,需要动员时间。
" D: C2 Y, b; R8 B5 j+ m! S7 Q
1 C% U) C, b' i2 e" o  多少军队需要动员几个月? . P$ f, \6 X) }! `
) c: Y- c) L4 e/ Q5 q9 j; g
  答:三十万 1 d. G. _" r/ M; C! W
1 B! f( g- Z2 x% h/ v8 L
  当然了,根据军事家们的习惯,还有一个号称的人数,这次明军军队共三十万,对安南号称八十万,胡氏父子从手下口中听到这个数字后,差点没晕过去。
. D! A) K* D6 x
* b: x9 `6 o1 V  带领这支庞大军队的正是名将朱能,此人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多次,让他出征表明朱棣对此事的重视,朱棣期盼着朱能可以发扬他靖难事后的无畏精神,一举解决问题。
( j% |8 B' O0 t, x; V# R- W
9 h9 _& ~" q7 y. B0 d& t  可惜天不如人愿,估计朱能也没有想到,他不但没有能够完成这次任务,而且连安南的影子都没能看见。
: ]( K: e1 d% L+ A2 W7 W8 _0 w
) X4 S: D7 ^( B7 C7 n! a: v9 C  明军的行动计划是这样的,分兵两路,一路以朱能为统帅,自广西进军,另一路由沐晟带领,自云南进军。
/ d+ k( m. P  B3 b
# F9 Z' T5 s7 J2 z4 I* e) J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事计划,凡是攻打安南,必从广西和云南分兵两路进行攻击,这几乎已经是固定套路,从古一直用到今。 : p0 e7 j" J  z# D/ Z% X; @0 h" U
, q1 x2 m; z4 U
  可是意外发生了,朱能在行军途中不幸病倒,经抢救无效逝世,这也难怪,因为大军出发走到广西足足用了三个月。一路上颠簸不定,朱能的所有精力在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中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去参加一场战争也太苛责他了,应该休息休息了。 - ]; O4 P8 {- Q; t: G

6 A+ X' L) c" i0 F  朱能的位置空出来了,代替他的倒也不是外人,此人就是被朱棣称为“靖难第一功臣”张玉的儿子——张辅。 3 x0 ~: k6 X9 ]2 a* Q9 |

6 K8 V1 X$ r8 N  q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朱能的突然去世让很多人对战争的前景产生了忧虑,而这位威信远不如朱能的人能否胜任主帅职位也很让人怀疑。 / w+ V) v" ?$ J# N

0 H# w% M: `6 F3 ?; c. h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紧急时刻,张玉似乎灵魂附体到了张辅的身上。张辅继承了张玉的优良传统,在这场战争中,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b# h$ \, Z" Z+ s+ x5 D* b0 R' T) A) k* h: O, C
  张辅在接任统帅位置后,面对下属们不信任的目光,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详细地介绍了作战方针和计划,其步骤之周密精确让属下叹服,在会议的最后,张辅说道:“当年开平王(常遇春)远征中途去世,岐阳王(李文忠)代之,大破元军!我虽不才,愿效前辈,与诸位同生共死,誓破安南!” 5 q0 o3 g9 U1 P! z. v! N

; i( j+ A4 |3 Q  在稳定士气,准备充分后,张辅自广西凭祥正式向安南进军,与此同时,沐晟自云南进军,明军两路突击,向安南腹地前进。
( d5 k/ ?3 G8 m2 }5 T& `* d& i
  事实证明,安南的胡氏父子的自信是靠不住的,张辅带兵如入无人之境,连破隘留、鸡陵两关,一路攻击前行,并在白鹤与另一路沐晟的军队会师。
6 b4 e* X" }) B
$ H. _6 B% w  H  至此,明军已经攻破了安南外部防线,突入内地,现在横在张辅面前,阻碍他前进的是安南重镇多邦。
6 }, b- K, G. Z3 E5 P2 S) d2 }! F8 J& b4 V2 z0 g/ G1 L6 v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安南有东西两都,人口共有七百余万,且境内多江,安南沿江布防,不与明军交战,企图拖垮明军。 7 {  \6 @3 `2 a+ D2 s+ {1 }: p6 H

7 y9 Z3 b: S0 q6 V, d  张辅识破了安南的企图,他派出部将朱荣在嘉林江打败安南军,建立了稳固阵地,然后他与沐晟合兵一处,准备向眼前的多邦城进攻。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5-1-18 19: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