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4 11: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 0 n( ? \) B( B$ g2 J$ v
9 [. _) {* w, T. E& T" e2 l
--------------------------------------------------------------------------------2 \6 I* x- R' {% w" r6 E
$ `4 _4 `% `9 h; p5 H
* j0 C8 A/ M) F( n) H 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明朝派遣使臣去日本,日本将军竟然私自扣押明朝使臣,此后,日本停止向明朝朝贡,两国关系陷入低谷,总体而言,当时的大多数国家与明朝的关系都是极为融洽的,而在明帝国的西北部,西域各国也与明朝恢复了联系,并开始向明朝朝贡。 / F7 u0 {% d, c$ N8 S3 c
9 D9 k- U7 T# [8 J5 D4 d
此时的明朝,疆域虽然不及元朝,但已北抵蒙古,西达西域,东北控制女真,西南拥有西藏,并有朝鲜、安南(今越南)为属国,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更是远播四方。
" ^5 A; p& {, W# V1 D
3 z. N8 B6 U0 b! a9 M) o 如此辽阔之疆域,如此强大之影响力,当时的大明已经成为堪与汉唐媲美的强大帝国。 & x, R; y2 D3 o k8 \- f
( A1 L$ r$ v+ t0 c 在大明帝国统治下的百姓们终于摆脱了战乱和流浪,不再畏惧异族的侵扰,因为这个强大的国家足可以让他们引以为傲,并自豪地说: 6 M' X" h: P2 q& ?* ^4 d) }$ t
& o2 U9 n) Y3 h' u% {/ j( W
我是大明的子民。 5 d# n& m2 ]( P% ]- W; S# W0 h/ X
+ t3 ?+ ~) B: c6 _" H8 y
西南边疆的阴谋 # o' y8 Y I: Q0 l: ^" E8 Q
- K( Z) w+ e+ L7 [. ^$ \ 虽然明帝国十分强大,但捣乱的邻居还是有的,也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麻烦,而最早出现麻烦的地方,就是安南。 / N' F! i% {/ B* J% s% j
2 k; h ~% ~1 E4 A; b$ E
安南(今越南),又称交阯,汉唐时为中国的一部分,到了五代时候,中原地区打得昏天黑地,谁也没时间管它,安南便独立了,但仍然是中国的属国,且交往密切。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册封过安南国王陈氏,双方关系良好,自此安南仿效朝鲜,向大明朝功,且凡国王继位等大事都要向大明皇帝报告,得到正式册封后方可确认为合法。
3 A2 w1 q g$ ~% j% v! `
" G8 ~. J, S6 y( q; R) a 然而在建文帝时期,安南的平静被打破了,它的国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由于有人及时封锁了消息,大明对此一无所知。
; Q7 @- c x7 F. e4 @+ z
) T' p+ L4 o( v- t 永乐元年,安南国王照例派人朝贺,朱棣和礼部的官员都惊奇的发现,在朝贺文书上,安南国王不再姓陈,而是姓胡。文书中还自称陈氏无后,自己是陈氏外甥,被百姓拥立为国王,请求得到大明皇帝的册封。 $ z* [0 h' y) S! `# }* w
% _/ e2 ]) z/ V ?$ o5 f
这篇文书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破绽,事情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政治经验丰富的朱棣感觉到其中一定有问题,便派遣礼部官员到安南探访实情。
0 M3 W# o/ K: U
+ T, F$ J3 [$ z5 Q 被派出的官员名叫杨渤,他带着随从到了安南,由于某些未知原因,他在安南转了一圈,回朝后便证明安南国王所说属实,并无虚构。朱棣这才相信,正式册封其为安南国王。
" g7 q, ]1 o% W/ x+ c5 P
3 ~3 x, k, d5 O2 G8 \3 b 于是安南的秘密被继续掩盖。
4 b5 q) J- b. T
) {7 [( y1 ]. h3 G, G 事后看来,这位杨渤如果不是犯了形式主义错误,就是犯了受贿罪。 * t2 z; V* J) _" V6 p5 p, ~' H
/ M4 u* V6 c2 K2 Z 但黑幕终究会被揭开的。
7 z' r( @- ]: z! W' V, T! N5 a, @- f5 v* h% U U
永乐二年,安南国大臣裴伯耆突然出现在中国,并说有紧急事情向皇帝禀报,他随即被送往京城,在得到朱棣接见后,他终于以见证人的身份说出了安南事件的真相。 1 x* A* t+ g u8 q
' e. V1 d" L" r% i! s 原来在建文帝时期,安南丞相黎季犛突然发难,杀害了原来的国王及拥护国王的大臣,自后他改名为胡一元,并传位给他的儿子胡(上大下互),并设计欺骗大明皇帝,骗取封号。 4 ^* H. Y# z; n2 L0 l
7 X9 l o f& p( p E. b7 Q
裴伯耆实在是一等一的忠臣,说得深泪俱下,还写了一封书信,其中有几句话实在感人:“臣不自量,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鸣阙下,伏愿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臣死且不朽!”
* ]" P. `3 g4 d6 P' Y. @ w% g; j, i. ]: w, T6 N
裴伯耆慷慨陈词,然而效果却不是很好,因为朱棣是一个饱经政治风雨的权场老手,对这一说法也是将信将疑。而且从裴伯耆的书信看来,很明显,此人的用意在于借明朝的大军讨伐安南,这是一件大事,朱棣是不可能仅听一面之辞就发兵的。于是, 朱棣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安排裴伯耆先住下,容后再谈。 : Z: \ i0 m P. H& o+ I3 m# z+ _0 E
, f n# h% W2 C- ?* | 然而同年八月,另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朱棣的沉默。 ) ?4 ^+ j: \- ]1 i! ]
$ @2 W! {4 t. x2 e; `( O- N, _
这个人就是原先安南陈氏国王的弟弟陈天平,他也来到了京城,并证实了裴伯耆的说法。 , t. g& W( H1 L/ q
& T, U" L2 U( V: D
这下朱棣就为难了,如果此二人所说的是真话,那么这就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必须出兵了,可谁又能保证他们没有撒谎呢,现任安南国王大权已经在握,自然 会否认陈天平的说法,真伪如何判定呢?
2 V; v, L# e" j; l& k" }, E0 N, X" F5 C/ C$ u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朱棣以前并没有见过陈天平,对他而言,这个所谓的陈天平不过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万一要听了他的话,出兵送他回国,最后证实他是假冒的,那堂堂的大明国就会名誉扫地,难以收拾局面。
8 U, m s C( l9 N- V; Q4 X0 @1 @! Q1 p9 B5 ^1 t5 J
这真是一个政治难题啊。 & ^; q- l$ U) \# \+ Z! c9 a/ u
) ]; F5 @* m0 {% G$ `6 N) o; Q 然而朱棣就是朱棣,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解开了难题。
! ^+ I/ ]. u5 r. R
- L% P7 U; v3 x% o 大凡年底,各国都会来提前朝贡,以恭祝大明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南也不例外,就在这一年年底,安南的使臣如同以往一样来到明朝京城,向朱棣朝贡,但他们绝没有想到,一场好戏正等待着他们。
7 G% _2 N! ?' j3 J% Z" B( ?
% j- T1 C, l3 n7 q L 使臣们来到宫殿里,正准备下拜,坐在宝座上的朱棣突然发话:“你们看看这个人,还认识他么?” . z4 P# w! r7 y
. `: h* y9 F$ Y, G$ M1 B3 R' T: ^+ p
此时陈天平应声站了出来,看着安南来的使臣们。
; G% a, }: `2 P0 X0 _5 ?. T8 q1 v" a: {* V
使臣们看清来人后,大惊失色,出于习惯立刻下拜,有的还痛哭流涕。
- R# y0 A& o5 B: ^0 @7 y4 V' p8 V* z9 I- s# e6 D) c. X
一旁的裴伯耆也十分气愤,他站出来斥责使臣们明知现任国王是篡权贼子,却为虎作伥,不配为人臣。他的几句话击中了使臣们的要害,安南使臣们惶恐不安,无以应对。
( S2 O& ~. `. [% E4 V: u$ o- w& S7 q2 y8 X. T; z% k3 s
老到的朱棣立刻从这一幕中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拍案而起,厉声斥责安南使臣串通蒙蔽大明,对篡国奸臣却不闻不问的恶劣行径。 3 [+ {" b: E5 e7 D0 U4 F/ C. b
j% u O5 }+ F1 v8 _ 在搞清事情经过后,朱棣立刻发布诏书,对现任安南国王胡(上大下互)进行严厉指责,并表示这件事情如果没有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复,就要他好看。
4 p" h/ Q3 N7 a! B( E# h
2 Q/ @: R8 x" n: S5 f8 P% M i 朱棣的这一番狠话很见成效,安南现任胡氏国王的答复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在答复的书信中,这位国王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表示自己不过是临时占个位置而已,国号纪年都没敢改,现在已经把位置空了出来,诚心诚意等待陈天平回国继承王位。 : |. r& _) ~6 c I7 c+ _6 b
: G% T# w. a% n z 这个回答让朱棣十分满意,他也宽容的表示,如果能够照做,不但不会追究他的责任,还会给他分封土地。 : n U( o6 M* V
$ U8 v+ k7 u7 y9 Y 然后,朱棣立刻安排陈天平回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