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4 11: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
/ t& Y9 c& b6 j% _
) j7 ~" ]/ ]! E- V) A# n9 `--------------------------------------------------------------------------------
4 d8 `) K$ _1 c
, ~6 b7 ]! ^! W* ?2 B; D7 P0 U+ D1 L& Z$ `1 M8 R5 E
亲征
( B" M( O0 j1 s4 R
/ i9 I- ]9 `0 ^6 ^0 `" e" K 永乐七年(1409)八月,远征军的战报传到了京城,战报简单明了:全军覆没。 % K5 @6 a8 i/ I3 m' I6 ?1 p/ a# l
# @/ b( t, A9 {: u6 P7 N
这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不但十万大军全部被消灭,邱福、王聪、霍亲、王忠、李远五员大将也全部战死沙场。 $ |4 i8 w3 R) K. I* X- U$ M
+ Y$ R! J s4 ?7 ?+ }
朱棣震怒了,他打了很多年仗,多次死里逃生,恶仗乱仗见得多了,但像这样惨痛的败仗他还真没见过。 " U5 }( Y+ \: b3 W" R6 ~' h. `2 B
9 f/ L2 J* b3 w3 Z# w! l* ]. O 邱福无能!无能!
- T, P% V0 ~8 M/ X, \( m: ]0 K0 H: `
骂人出气虽然痛快,但骂完后还是要解决问题,明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指挥官的人选。邱福固然无能,但现在朝廷里还有谁能代替邱福出征呢,谁又能保证一定能取胜呢? r; w+ L% z: J' D: a% z
" W. V3 l# h! Z) A) ^
人选只有一个——朱棣
E- _' S, s6 y0 d: E |
- v- f) K+ q) ~7 D! N* M7 f' e; J+ Q 于是在靖难之战后七年,朱棣再次披上了盔甲,拿起了战刀,准备走上战场去击败他的敌人,与之前的那次战争之不同的是,上一次他是皇子,这一次他是皇帝,上一次是为了皇位,这一次是为了国家。 # Q# R# D6 D) O3 Q
$ x& [6 a" m, ^* z1 t* k8 {" V+ c( O( D& o 朱棣不但是一个优秀的皇帝,也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这种上马冲锋,下马治国的本领实在是很罕有的,鞑靼已经领教过了皇帝朱棣的外交手段和政治手腕,现在他们将有幸亲身体会到名将朱棣那闪亮刀锋掠过身体的感觉。 ) f( I* `% k8 \, Q
# X# S+ l U% h5 T( U 朱棣完全继承了朱元璋的人生哲学“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这次也不例外,为了给鞑靼一个致命的打击,他下达了总动员令,命令凡长江以北全部可以调动的士兵,立刻全部向北方集结,于是长江以北无数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始向集结地进发,到永乐八年(1410)一月,部队集结完毕,共五十万,朱棣自任统帅。 ) W0 t S$ B7 g0 ?
+ t9 G& v. J* O9 M 与此同时,朱棣派遣使者分别向瓦剌和兀良哈传递消息,大致意思是大明马上就要出击鞑靼,希望你们不要多管闲事,如果多事,大可连你们一起收拾。 ' i7 _- L5 H$ a2 K6 Q% f
" J; h* s8 K1 g# _3 R3 N
瓦剌和兀良哈都十分识时务,而且他们与鞑靼本来就有着矛盾,怎么肯花力气替自己的敌人出头?
& ]. g) g$ F. n- y, d. \: h X; w) Y- @% Y9 a
而此时的鞑靼却十分没有自知之明,击败明军后,本雅史里与阿鲁台十分得意,甚至开始谋划恢复元帝国,重新做皇帝。因而对瓦剌和兀良哈更加傲慢。这两位尚在做美梦的仁兄根本不会想到,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只等砍下去了。 ! t! h/ h6 Y* V7 E
0 p. h$ P" T. }9 t
在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后,朱棣终于率领着他的五十万大军出塞远征,目标直指鞑靼! 3 I8 C- T2 _& {
, P6 {8 x9 A O4 U* q; S6 `: V
八年未经战阵的朱棣终于回到了战场,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熟悉,在他看来,江南水乡的秀丽和宁静远远比不上北方草原的辽阔与豪迈。 # S* k# q9 t( A9 n8 x$ k( `
% Q9 L, `* d8 g
丝竹之音、轻柔吴语对他没有多少吸引力,万马嘶鸣、号角嘹亮才是他的最爱!
3 R* W/ ?2 |/ |) X; R! B, `! C0 T* f! ]- x
这就是朱棣,一个沉迷于战场搏杀,陶醉于金戈铁马的朱棣,一个真正而彻底的战士。
4 ?8 \6 Y: S' O- {; y3 o) X
% {- Y' G; E& _( C. ` 朱棣率领着他的大军不断向北方挺进,当军队经过大伯颜山时,朱棣纵马登上山顶,远望大漠,唯见万里黄沙,极尽萧条,二十年前,他曾经远征经过此地,那一年他三十岁,这里还有很多人家,是繁华之地,如今却变成了一片荒漠。朱棣感叹良多,对身边的大臣说道:“元兴盛之时,这里都是民居之地啊。”
8 s; [3 e/ O, L( C" S2 L# @+ k. _% a4 [: C* v
容不得朱棣的更多感叹,大军于同年五月到达了几个月前邱福全军覆没的胪朐河,由于时间不长,四处仍然可见死难明军的尸骨和盔甲武器,很明显,蒙古军队管杀不管埋。
! d y- F$ w. \" Y
- w H4 y: {. n( J3 ]. d* r 朱棣看到了这一场景,便让手下的士兵们去寻找明军尸骨,并将他们就地埋葬,入土为安,然后他看着那条湍流不息的胪朐河,沉默不语,思索良久,才开口说道:“自此之后,此河就改名为饮马河吧。” * r b- Z9 o1 y- t
# K4 {& ?1 V& K/ P! z: U 言罢,他便率领大军渡过大河。 + M: [1 a. A9 e) Y0 _. c
2 x& O$ e1 o J( ]- a+ K
过河之后,明军抓到了少数鞑靼士兵,他们供认鞑靼首领本雅失里就在附近,经过仔细分析,朱棣确认了这一情报的真实性,他立刻下令部将王友就驻扎此地,自己则率领精锐骑兵带上二十天口粮继续追击。
6 s8 h9 l; p9 A; L R/ w: l! c, D; X3 l9 k/ b. D( T8 S/ M
兵贵神速,朱棣深深懂得这个道理,而种种迹象表明,自己寻找已久的目标就在附近!
/ b' s: M* ?3 F7 ?2 m% N9 I, n+ n) k, R# }
朱棣的判断没有错,本雅失里确实统领着大队鞑靼骑兵驻扎在附近,但他的老搭档阿鲁台却不在身边,这是为什么呢?
& y) V$ b7 ?0 g; ^! ?* y
1 q8 m, m6 ~$ q! |" B 原来他们吵架了。 3 l' U! m8 c- A+ J1 m' G
4 W g- p5 _$ u 本雅失里是阿鲁台扶植上台的,两人关系一向很好,也甚少争吵,但在得知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前来讨伐时,他们慌张之余,竟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们争吵的内容并不是要不要抵抗和怎么抵抗,而是往哪个方向逃跑!
6 o5 w9 [1 {* L: _* Q
6 e1 o# I* g' m/ _$ b 这二位仁兄虽然壮志凌云,但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听说朱棣亲率五十万人来攻击自己后,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次明朝ZF是来玩命的,无论怎么扳指头算,自己手下的这点兵力也绝对不够五十万人打的,向瓦剌和兀良哈求援又没有回音,那就只有跑了。 + J6 Y" z; p3 q- p6 l
( S5 j9 r f& p. G0 L9 x. N 可是往那边跑呢?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z" R4 s* \. }0 G+ p+ e
& s% I; X( P+ j, u3 C 本雅失里说:往西跑,西边安全。
1 ~* `- z: b( X) W" C& L) T5 B, s
阿鲁台说:西边是瓦剌的地盘,我刚和人家打完仗,哪好意思去投奔,不如往东跑,东边安全。
% o- e+ f, B6 l" H$ Z
5 j* M2 \2 a) ?7 u4 _ 本雅失里反对,他说:东边的兀良哈是明朝的附属,决不肯收留自己这个元朝宗室,要去你去,反正我不去。 8 o: K5 i8 c- t$ N' |
4 M9 t& m6 y; H% v! P
两人僵持不下,越吵越激烈,后来他们决定停止争吵(再不停明军就要来了),分兵突围。
- ?0 T9 E' M2 U4 M/ B6 T( s/ x8 H K: _
就这样,本雅失里一路向西狂跑,可还没有赶到瓦剌就撞到了朱棣的大军,不能不说是运气不好。
% @4 J ^: ]5 z7 y6 U# _8 P- ]7 F9 `3 M0 Z3 t3 ~
本雅失里发现了明朝大军的动向,他立刻命令部队加速前进。 % n! M; {0 |( |+ l# f
# Y; H5 H/ }$ S3 G
与此同时,率领精锐骑兵的朱棣也快马加鞭向本雅失里不断靠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