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踏浪行歌

[历史] 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四卷全集--TX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
  V5 q) N' S; s( i2 J7 N$ o8 w9 C, L" p: e/ I
--------------------------------------------------------------------------------3 D- T% L! o! x: \1 S. Y, [- v. P

. D3 J* n$ w8 a8 t* j, g/ K) v0 P6 e5 H8 {* }
   多邦虽然是安南重镇,防御坚固,但在优势明军的面前似乎也并不难攻克,这是当时大多数将领们的看法,然而这些将领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在历史上,轻敌的情绪往往就是这样出现并导致严重后果的。所幸的是张辅并不是这些将领中的一员,他派出了许多探子去侦查城内的情况,直觉告诉他,这座城池并不那么简单。
7 Z8 j8 _8 {' ~. T" i2 _
* \: F0 X, X1 t$ U* a   张辅的感觉是正确的,这座多邦城不但比明军想象的更为坚固,在其城内还有着一种秘密武器——大象。 , d4 G) L2 a7 ]8 C/ c6 w! C8 b
$ H5 S' _" C7 G! c
  安南军队估计到了自己战斗力的不足,便驯养了很多大象,准备在明军进攻时放出这些庞然大物,突袭明军,好在张辅没有轻敌,及时掌握了这一情况。 6 ]3 M1 p( e5 t% [! p
+ w+ [- v1 U0 w! z3 A
  可是话虽如此,掌握象情的张辅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对付大象,这种动物皮厚、结实又硕大无比,战场之上,仓促之间,一般的刀枪似乎也奈它不何。该怎么办呢?
  X9 g' H' e: ^3 l9 o& x# r6 x3 ~2 K( m8 m0 B: e$ Y  i
  这时有人给张辅出了一个可以克制大象的主意,不过在今天看来,这个主意说了与没说似乎没有多大区别。 5 S/ D" ^' v+ P
5 `1 @. U0 J" t: Q
  这条妙计就是找狮子来攻击大象,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必定能够吓跑大象。
8 }" ]  `9 ?( G8 `+ r2 C0 m, T9 p/ _# ~; k
  我们暂且不说在动物学上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单单只问一句:去哪里找狮子呢? 7 l9 Q$ F5 @. F" ]6 m! z  P- Y" |

% t' Q! I8 s1 p3 L  o- K& i  f  大家知道,中国是不产狮子的,难得的几头狮子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据《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时,月氏国曾进贡狮子,此后安息国也曾进贡过,但这种通过进贡方式得来的狮子数量必然不多,而且当年也没有人工繁殖技术,估计也是死一头少一头。就算明朝时还有狮子,应该也是按照今天大熊猫的待遇保护起来的,怎么可能给你去打仗? 4 G2 U- [5 V8 q0 z" m" _9 `
! r3 c, B& G4 _5 u
  那该怎么办呢,狮子没有,大象可是活生生的在城里等着呢,难不成画几头狮子出来打仗?
+ d, c) Z2 @% I  _- Q5 ~, k5 u* q* s& j* |/ \
  答对了! 没有真的,就用画的! 5 ^" O3 Y, M% Y- _( X# s0 @! h1 n

* p1 ?4 ]  L2 y. C  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当年的张辅就是用画的狮子去打仗的。 ' B  Y' Q& r+ l) Q' ~* L

1 T3 g: h2 R* a+ D/ Q5 S- F  张辅不是疯子,他也明白用木头和纸糊的玩意儿是不可能和大象这种巨型动物较劲的,不管画得多好,毕竟也只是画出来的,当不得真。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张辅已经准备好了一整套应对方案,准备攻击防守严密的多邦城。
4 h  J+ k6 d9 f% @# g
' x6 e6 g* n0 E" D3 G! q  其实到底是真狮子还是假狮子并不重要,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因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指挥官的智慧和素质。
( |! Y$ w: z% m0 V
1 _1 c! P# i7 S! D- v, I% h  张辅的数十万大军在多邦城外住了下来,但却迟迟不进攻,城内人的神经也从紧绷状态慢慢松弛了下来,甚至有一些城墙上的守兵也开始和城边的明军士兵打招呼,当然了,这是一种挑衅,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战略就要成功了,明军长期呆在这里,补给必然跟不上,而攻城又没有把握,只有撤退这一条路了。 ( j3 I, m, J6 T5 ^7 d7 k
9 Q6 k6 a, U7 D
  安南守军不知道的是,其实明军迟迟不进攻的理由很简单:刀在砍人之前磨的时间越久,就越锋利,用起来杀伤力也会更大。
0 z& `0 }- f6 U  O2 i' a; H
# O- f* [9 d1 k8 j  }+ K2 [  事实正是如此,此时的张辅组织了敢死队,准备攻击多邦城。他所等待的不过是一个好的时机而已。 9 M; X  J  b) X( C

- r5 u- W& ?+ Y  在经过长时间等待后,明军于十二月的一个深夜对多邦城发起了攻击,在战斗中,明军充分发挥了领导带头打仗的先锋模范作用,都督黄中手持火把,率队先行渡过护城河,为部队前进开路,都指挥蔡福亲自架云梯,并率先登上多邦城。这两名高级军官的英勇行为大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士兵们奋勇争先,一举攻破外城,安南士兵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平日毫无动静的明军突然变成了猛虎,如此猛烈之进攻让他们的防线全面崩溃,士兵们四散奔逃。 5 I& e! F5 a% v
8 ^$ e5 ]5 |2 }- H$ `
  战火蔓延到了内城,此时安南军终于使出了他们的杀手锏,大象,他们驱使大象攻击明军,希望能够挽回败局,然而,早有准备的张辅拿出了应对的方法。
2 c' l3 I& @0 @: W8 v7 z
- A0 A6 n2 o% {3 B; K) l  考虑到画的狮子虽然威武,但也只能吓人而已,不一定能吓大象,张辅另外准备了很多马匹,并把这些马匹的眼睛蒙了起来,在外面罩上狮子皮(画的),等到大象出现的时候便驱赶马匹往前冲,虽然从动物的天性来说,马绝对不敢和大象作对,但蒙上眼睛的马就算是恐龙来了也会往前冲的。与此同时,张辅还大量使用火枪攻击大象,杀伤力可能不大,但是火枪的威慑作用却相当厉害。 4 g2 g; m( e" G

* @8 z6 J3 e2 [4 O) z$ h  在张辅的这几招作用下,安南军队的大象吓得不轻,结果纷纷掉头逃跑,冲散了后面准备捡便宜的安南军,在丧失了所有的希望后,安南军彻底失去了抵抗的勇气,明军一举攻克多邦城。 1 Y+ ^& ^! p5 f; ~7 F& Y. [0 ?
* O" _" Z) `& h6 k* y
  多邦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安南的抵抗意志,此后明军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攻克东都和西都,并于此年(永乐五年)五月,攻克安南全境,俘获胡氏父子,并押解回国,安南就此平定。 $ t4 [! r! ]! P* N  K

: W4 C* x6 u  a+ F& B  在安南平定后,朱棣曾下旨寻找陈氏后代,但并无结果,此时又有上千安南人向明朝ZF请愿,表示安南以前就是中国领地,陈氏已无后代,希望能归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个郡。
3 U. U! T. X) l; y. u, y: e/ d4 [3 W5 g, ^) z) T
  朱棣同意了这一提议,并于永乐五年(1407)六月,改安南为交阯,并设置了布政使司,使之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于是自汉唐之后,安南又一次成为中国领土。 # C7 U! s( t3 V4 i+ r: k

$ b- l2 c- J) @% q6 |  安南问题的解决使得中国的西南边界获得了安宁和平静,但明朝ZF还有着一个更大的烦恼,这个烦恼缠绕了明朝上百年,如同噩梦一般挥之不去。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
. V7 H' z6 K4 j/ f& e" Z3 z. w1 [
: i" v! H" a  v8 T7 _1 B+ `% i+ E--------------------------------------------------------------------------------
) t/ a" M. F) H. ^! N; |
2 D. e# N4 u; }. h" e  H$ ]. F3 e+ e' n& D- Z" w) p
   第六章 天子守国门!
9 m; O9 G9 I1 q& \$ Y, N
) e5 d  n# s) [   蒙古
) J6 n& o& I: T1 {% p" a7 n5 D& g6 P' o( `1 e2 n9 A4 U
  自明朝开国以来,蒙古这个邻居就始终让大明头疼不已,打仗无数次,谈判无数次,打完再谈,谈完再打,原来的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后代称谓),再从北元被打成鞑靼(蒙古古称),可是不管怎么打,就是没消停过。几十年打下来,蒙古军队从ZF军、正规军被打成了杂牌军、游击队,但该抢的地方还是抢,该来的时候还是来。
8 E  t& {7 x" r  U. S5 r5 q3 E9 r$ m( z
  这倒也不难理解,本来在中原地区好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全国各地到处走,作为四级民族制度中的头等人,日子过的自然很不错,但是好日子才过了九十几年,平地一声炮响,出来了一个朱元璋,把原来的贵族赶到了草原上去干老本行——放牧,整日顶风和牛羊打交道,又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如此大的反差,换了是谁也不会甘心啊,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除了牛羊肉什么都缺,就算想搞封闭自然经济也没法搞起来。想拿东西和明朝换,干点进出口买卖,可是人家不让干,这也容易理解,毕竟经常打仗,谁知道你是不是想趁机潜入境内干点破坏活动,所以大规模的互市生意是没有办法做起来的。
  m. Z/ M$ M5 k6 h" r9 b1 H5 e; `$ [3 W9 Q6 I8 {; _2 X; |+ v( K' Q0 d# [
  该怎么办呢,需要的、缺少的东西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通过做生意换回来,人不能让尿憋死,那就抢吧! ! \3 ?: v  U* }9 G! |  J; B9 ]) ?$ t
- f0 R& I+ G0 c
  你敢抢我,我就打你,于是就接着上演全武行,你上次杀了我父亲,我这次杀你儿子,仇恨不断加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T+ u1 x# L( k5 }* F$ R" Y* r4 w+ R" Z2 t) O4 }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朝展开了与蒙古部落的持久战,这一战就是上百年。
1 f5 B& ^' V5 I( i% j' d$ h2 v  E6 D' q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永乐时期蒙古的形势,之前我们说过,北元统治者脱古思帖木儿被蓝玉击败后,逃到土刺河,被也速迭儿杀死,之后蒙古大汗之位经过多次传递,于建文四年(1402)被不属于黄金家族的鬼力赤所篡夺,并该国名为鞑靼。我查了一下,这位鬼力赤虽然不是黄金家族直系,但也不算是外人,他的祖先是窝阔台,由于他不是嫡系,传到他这里血统关系已经比较乱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没有正统黄金家族的那种使命感,所以他废除了元朝国号,并向大明称臣,建立了朝贡关系。从此,北方边境进入了和平时期。
, ]: C9 V! o! G9 f1 v' z& T! d) m4 C) g
  可是这个和平时期实在有点短,只有六年。 + \4 q2 A- N2 V  }3 j% F

( J1 X9 a7 f. `) C  鬼力赤不是黄金家族的人,也对黄金家族没有多少兴趣,可他的手下却不一样,当时的鞑靼太保阿鲁台就是这样一个传统观念很重的人,他对鬼力赤的行为极其不满,整日梦想着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杀害了鬼力赤,并拥戴元朝宗室本雅失里为可汗。但这位继承蒙古正统的本雅失里统治的地方实在小得可怜。
% t: G8 j- ^3 j# Q$ Z% t) i3 K* {" T8 L3 _& |0 z" w  Y  `) i
  这是因为经过与明朝的战争,北元的皇帝已经逐渐丧失了对蒙古全境的控制权,当时的蒙古已经分裂为三块,分别是蒙古本部(也就是后来的鞑靼),瓦剌(这个名字大家应该熟悉),兀良哈三卫。
# q+ H+ Z) s) Z: D  f2 S2 ?6 u& B5 `& U+ Q3 R2 b: J  u4 e
  蒙古本部鞑靼我们介绍过了,他们占据着蒙古高原,由黄金家族统治,属于蒙古正统。
# P7 T) m3 |8 G3 f/ r! t& {+ X$ s8 s3 d8 M( w) s( {
  瓦剌,又称作西蒙古,占据蒙古西部,在明初首领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由马哈木统领。 & d; h. y; ]3 C0 Y- |9 N3 ]
; k: G- \7 g9 O/ {, ~
  兀良哈三卫,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参加过靖难的精锐朵颜三卫,这个部落是怎么来的呢,那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 M" C+ W( X& b: {$ C  \% P

5 \1 i; K4 d  G1 a+ b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派遣冯胜远征辽东,冯胜兵不血刃地降伏了纳哈出,并设置了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军事单位), 后统称朵颜三卫,并在此安置投降的蒙古人,朱元璋将这些人划归宁王朱权统领之下,靖难之战中,朱棣绑架宁王,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想得到这些战斗力极强的蒙古骑兵。而这些骑兵在靖难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战后,朱棣封赏了朵颜三卫,并与其互通贸易,他们占据着辽东一带,向明朝朝贡,接受明朝的指挥。 . K: _; P& ^1 a% u" z( b6 Q

' C3 H, K8 L7 H& g  昔日的元帝国分裂成了三部分,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此三部分虽然都是蒙古人组成的部落,互相之间的关系却极为复杂,当然,这种复杂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明朝有意造成的。
: s( [; a2 E, U- O% H# S7 J- y% h0 D7 i) h) Z. N" P
  首先,鞑靼部落自认为是蒙古正统,瞧不起其他两个部落,而且他们和明朝有深仇大恨,一直以来都采取敌对态度。
/ \( \# e7 d+ [! z9 [( R3 f
/ ?0 X2 l' ]; b/ \4 ^! o. v6 E  瓦剌就不同了,他们原先受黄金家族管辖,黄金家族衰落后,他们趁机崛起,企图获得蒙古的统治权,明朝ZF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加以利用,他们通过给予瓦剌封号,并提供援助的方式扶持瓦剌势力,以对抗鞑靼。
9 A9 J/ I1 ~( Y: l, ]$ s$ [
4 W4 K6 Q( A' a" K& l7 [  而在瓦剌首领马哈木心中,部落矛盾是大于民族矛盾的,他并不喜欢明朝,但他更加讨厌动不动就指手划脚,以首领自居的鞑靼。
' W' o! E! g! t' o& q3 o: J% i6 ?* D3 ^7 v, j
  都什么时候了,还想摆老大的架子。
+ B( A  ~1 d0 {. M; q# l# G9 u' D+ ^
* O9 o2 }, k) ]  出于这一考虑,他和明朝ZF达成了联盟,当然这种联盟是以外敌的存在为前提的,大家心里都清楚,一旦情况变化,昨日的盟友就是明日的敌人。
3 s: H# e/ F" e* |1 n' `% H
- x+ [: J. y' c2 O7 z9 D' v1 J) k  兀良哈三卫可以算是明朝的老朋友了,但这种朋友关系也是并不稳固的,虽然他们向明朝朝贡,并听从明朝的指挥,但他们毕竟是蒙古人,与鞑靼和瓦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J$ i0 y2 y! l. |5 D8 u
+ X+ n& K$ f  u6 Y$ F3 f2 S
  最后是明朝,他可算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特长就是煽风点火,北元是他打垮的,瓦剌是他扶持的,兀良哈三卫是他安置的,搞这么多动作,无非只有一个目的,分解元帝国的势力,让他永不翻身。
( {: f: J( A' T5 P: d& x8 j4 O) g5 S1 Q% a6 B* m; A$ \
  大致情况就是这样,鞑靼和瓦剌打得死去活来,兀良哈在一旁看热闹,明朝不断给双方加油,看到哪方占优势就上去打一拳维护比赛平衡。
; Y' l2 u( F4 ]$ X3 |0 z3 m. v3 N, B$ `
  如果成吉思汗在天有灵,见到这些不肖子孙互相打来打去,昔日风光无限的蒙古帝国四分五裂,不知作何感想。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 % ?: j- L/ w1 W- {  b0 F4 o6 {' Y

$ {4 F% S0 D9 ^7 T; a--------------------------------------------------------------------------------) h; |% H, c: @$ c- j/ J

6 D% E1 b7 h- n9 Y( ]* h/ D; c, E, l( Z' s
   一次性解决问题
) k$ K( A/ _" d9 w! D& S7 w" k& e
   蒙古本部鞑靼太师在拥立本雅失里为可汗后,奉行了对抗政策,于明朝断绝了关系,更为恶劣的是,永乐七年(1409)四月,鞑靼杀害了明朝使节郭骥,他们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大明示威。但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举动实在是利人损己。 $ i+ _; g" [9 {0 e% Q

6 _# J) u* ?' u8 O2 C$ J0 t" P% w  因为明朝ZF其实早已做好准备要收拾鞑靼,缺少的不过是一个借口和机会而已,而这件事情的发生正好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 g# h) e, x' z% g" w8 H9 b; E7 }4 [, D3 y0 z1 W% m! Y9 ~0 ^
  鞑靼之所以成为明朝的目标,绝不仅仅因为他们对明朝报有敌对态度。
/ ^% Z3 s0 _& X( k. T8 `5 J4 u
7 h0 w% n6 V2 ?/ _% O) `8 S  鞑靼的新首领本雅史里与太师阿鲁台都属于那种身无分文却敢于胸怀天下的人,虽然此时鞑靼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他们却一直做着恢复蒙古帝国的美梦,连年出战,东边打兀良哈,西面打瓦剌,虽然没有多大效果,但声势却也颇为吓人。 # p) p7 D- ]$ d4 `' R. d
: }8 I( P  {7 d) f3 ?4 X
  鞑靼的猖狂举动引起了朱棣的主意,为了打压鞑靼的嚣张气焰,他于永乐七年(1409)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并提供援助,帮助他们作战,瓦剌乘势击败前来进攻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鞑靼的势力受到了一定的压制。
# X3 L% T: n+ y5 q
/ w9 j/ d$ n5 S- V0 _/ x8 w4 `8 P5 Q  为了一次性解决问题,朱棣决定派出大军远征,兵力为十万,并亲自拟定作战计划,但在最重要的问题上,他犹豫了。
0 b/ @4 [7 N3 p6 q% U  c$ N; \' I$ B& X% w/ M  N( X6 v: s
  这就是指挥官的人选,朱棣常年用兵,十分清楚打仗不是儿戏,必须要有丰富战争经验的人才能胜任这一职务。最好的人选自然是曾经与自己一同靖难的将领们,可是问题在于,当年的靖难名将如今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最厉害的张玉在东昌之战中被盛庸干掉了,朱能也已经死了,张玉的儿子张辅倒是个好人选,可惜刚刚平定的安南并不老实,经常闹独立,张辅也走不开。想来想去,只剩下了一个人选:邱福。
+ g  ]2 Y3 _, U; W; B+ W3 W$ I+ C" A+ D! V
  对于邱福,我们并不陌生,前面我们也曾经介绍过他,在白沟河之战中,他奉命冲击李景隆中军,却没有成功,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此后他多次立下战功,并在战后被封为淇国公(公爵)。但朱棣也很清楚,这位仁兄虽然作战勇猛,却并非统帅之才,但目下正是用人之际,比他更能打的差不多都死光了,无奈之下,朱棣只得将十万大军交给了这位老将。 2 n$ M% p$ i6 g. Y+ d) G

. x% e& W6 ~+ }6 n& z2 @. T; f  永乐七年(1409)七月,丘福正式领兵十万出发北征,在他出发前,朱棣不无担心地叮嘱他千万不可轻敌,要谨慎用兵,看准时机再与敌决战。邱福表示一定谨记,跟随他出发的还有四名将领,分别是副将王聪、霍亲,左右参将王忠、李远。 ; ~! ^3 X! U0 s( m1 l
( A8 S  ?# r1 c% C7 f
  此四人也绝非等闲之辈,参加此次远征之前都已经被封为侯爵,战场经验丰富。   Y9 ^* r3 Q7 g& C+ _/ M$ ~1 y
! a/ Z( u, P$ \4 b6 c6 [4 q6 \
  朱棣亲自为大军送行,他相信如此强的兵力,加上有经验的将领,足可以狠狠地教训一下鞑靼。
% B. y6 B8 T7 D8 |+ ?. n
4 e1 z& m! k2 R7 l0 U- w7 f$ k( A8 F  看着大军远去,朱棣的心中却有一种不安感油然而生,多年的军事直觉让他觉得自己似乎漏掉了什么,他思虑再三,终于省起,便立刻派人骑快马赶到邱福军中,只为了传达一句话。 6 U9 k2 H) h5 |: Q1 d" c0 X
0 i2 z! C: k, r) t
  这句话是对邱福说的,“如果有人说敌人很容易战胜,你千万不要相信!”(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
8 D; w( B4 x( [7 k( d4 q# F# \
0 O- Q* o3 ]4 P5 i8 z, `- t  邱福接收了皇帝指示,并表示一定不辜负皇帝的信任和期望。 % ?7 q' H8 D- D9 S5 R0 P

; R: G1 }9 U& Z; m' Y, I  X. A  朱棣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支军队最大的隐患就在于轻敌冒进,而最容易犯这个错误的就是主帅邱福,在军队出发后,竟然还派人专程赶去传达这一指示,实在是用心良苦。 " u, ]7 n8 W& J3 g# O
/ K, V' ^( ^7 _, Q( z; B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朱棣的判断是准确的,问题在于,主帅邱福偏偏就是一个左耳进,右耳出的人,遇到这样的主帅,真是神仙都没办法。
" c$ T" _% t) d: h2 n
' e. x6 r% G$ ~0 y, A* Y6 {4 W  邱福率领军队一路猛进,赶到了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击溃了一些散兵,并抓获了鞑靼的一名尚书,丘福便询问敌情,这位尚书倒是个直爽人,也没等邱福用什么酷刑和利诱手段,就主动交待,鞑靼军队主力就在此地北方三十里,如果现在进攻,必然可以轻易获得大胜。 8 ~- ]( j$ G; O* {

! |$ ^6 r# F4 b' v, }/ e7 V  邱福十分高兴,干脆就让这个尚书当向导,照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前进。这样看来,邱福倒真是有几分国际主义者的潜质,竟然如此信任刚刚抓来的俘虏,而从他的年纪看,似乎也早已过了天真无邪的少年时代,但在这件事情上,他实在是天真地过头了。
4 y! q4 n8 i2 E! ~8 m1 N8 ^* p/ h) f* y4 C  G8 m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料事如神,他好像就是这场战争的剧本编剧,事先已经告诉了男主角邱福应对的台词和接下来的剧情,可惜大牌演员邱福却没有按照剧本来演。
- e9 C9 ]) b0 Y
+ o$ i8 I6 B! T) {- N3 D* E  在那位向导的的带领下,邱福果然找到了鞑靼的军营,但是并没有多少士兵,那位向导总会解释说,大部队在前面。就这样,不停的追了两天,依然如此,总是那么几百个鞑靼士兵,而且一触即溃。
; a. C' n% e0 l
2 V, J, r) S2 p: L  部下们开始担忧了,他们认为那个向导不怀好意,然而邱福却没有这种意识,第三天,他还是下令部队跟随向导前进,这下子他的副将李远也坐不住了。
5 t% f, a/ c% e, `4 f
) f- t8 n# @& h! j* b  李远劝邱福及时回撤,前面可能有埋伏,可是邱福不听,他固执地认为前方必然有鞑靼的大本营,只要前行必可取胜,李远急得跳脚,也顾不得上下级关系,大喊道:“皇上和你说过的话,你忘记了吗!?”
' S" p0 A; C* s0 I" e% N4 Y% g5 J7 V" |3 d& Q8 }
  这下可惹恼了邱福,他厉声说道:“不要多说了,不听我的指挥,就杀了你!”
( ?/ Q! Q+ s( n& n
/ o4 ]( k: i% ^+ \1 \; U  邱福如同前两日一样地出发了,带路的还是那位向导,这一次他没有让邱福失望,找了很久的鞑靼军队终于出现了,但与邱福所预期的不一样,这些鞑靼骑兵是主动前来的,而且并没有四散奔逃,也没有惊慌失措,反而看上去吃饱喝足,睡眠充分,此刻正精神焕发地注视着他们。 ( ], J. M# V# {1 J; \: p- M" x

6 M- |0 Z9 p, L  终于找到你们了,找得好苦。
( A, M8 S0 @4 o' q- r+ x
4 t0 o- ~/ T) k9 M  }  终于等到你们了,等了很久。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
& G7 F" c$ B% ?) S3 i' s8 q8 E: Z8 _' w* `8 H! }
--------------------------------------------------------------------------------
6 B) s, P# r: Y3 ]1 w  V( g- ?5 u : v; v; [: U7 o

- O1 }# x9 a( Q9 o. u: B+ _; V  亲征 1 N9 O& k2 L' `, Y5 g7 H+ b

0 q2 X# k5 g+ ~0 l% I/ I' a   永乐七年(1409)八月,远征军的战报传到了京城,战报简单明了:全军覆没。 1 j+ k! K( Z4 z% `* }+ \+ b. d
3 ^) t# h- S3 u: ~/ M# o/ W0 X& N
  这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不但十万大军全部被消灭,邱福、王聪、霍亲、王忠、李远五员大将也全部战死沙场。   s3 g' Z: H# w/ ^; P, s

) o! X6 B* B) v6 }. d" u9 v, l  朱棣震怒了,他打了很多年仗,多次死里逃生,恶仗乱仗见得多了,但像这样惨痛的败仗他还真没见过。 3 k2 l  h# D* C6 q3 Q
' J" u  y; E& d6 W" C, k
  邱福无能!无能! & q3 [! A! y/ j
. f6 M* [- p. W" K3 g
  骂人出气虽然痛快,但骂完后还是要解决问题,明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指挥官的人选。邱福固然无能,但现在朝廷里还有谁能代替邱福出征呢,谁又能保证一定能取胜呢?
! _: j. e8 {$ G# \3 j- q9 k0 m: ?
  人选只有一个——朱棣
5 G7 F3 u: _5 K$ C) m
. @2 D. u! u$ X0 X) d* S1 C! i6 J  于是在靖难之战后七年,朱棣再次披上了盔甲,拿起了战刀,准备走上战场去击败他的敌人,与之前的那次战争之不同的是,上一次他是皇子,这一次他是皇帝,上一次是为了皇位,这一次是为了国家。 $ i7 \$ m) J3 \" [/ f- [+ S2 w7 m

' r% h$ x, g0 }- q* h6 t: a  朱棣不但是一个优秀的皇帝,也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这种上马冲锋,下马治国的本领实在是很罕有的,鞑靼已经领教过了皇帝朱棣的外交手段和政治手腕,现在他们将有幸亲身体会到名将朱棣那闪亮刀锋掠过身体的感觉。
" }0 P1 Z# V; a2 _7 T. K  R6 |+ V  j! A
  朱棣完全继承了朱元璋的人生哲学“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这次也不例外,为了给鞑靼一个致命的打击,他下达了总动员令,命令凡长江以北全部可以调动的士兵,立刻全部向北方集结,于是长江以北无数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始向集结地进发,到永乐八年(1410)一月,部队集结完毕,共五十万,朱棣自任统帅。 , m$ }  E5 m3 ]" g2 b  q

% [, d' E* C6 K6 ]6 W  与此同时,朱棣派遣使者分别向瓦剌和兀良哈传递消息,大致意思是大明马上就要出击鞑靼,希望你们不要多管闲事,如果多事,大可连你们一起收拾。 4 i% K  v; h* w6 M1 p0 i0 Q

4 X7 j& D6 Q) V& v7 M$ \  瓦剌和兀良哈都十分识时务,而且他们与鞑靼本来就有着矛盾,怎么肯花力气替自己的敌人出头?
% i% G: w6 x& x9 @, ?
; `/ x1 v8 y4 ]( z6 L  而此时的鞑靼却十分没有自知之明,击败明军后,本雅史里与阿鲁台十分得意,甚至开始谋划恢复元帝国,重新做皇帝。因而对瓦剌和兀良哈更加傲慢。这两位尚在做美梦的仁兄根本不会想到,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只等砍下去了。
9 N: G0 D( O9 c% d; F3 O5 R! |$ o; g+ N4 O. H! A( n
  在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后,朱棣终于率领着他的五十万大军出塞远征,目标直指鞑靼! , j% J. F6 W$ {, _8 _

% t. Q8 f' w- l: F, L8 m  八年未经战阵的朱棣终于回到了战场,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熟悉,在他看来,江南水乡的秀丽和宁静远远比不上北方草原的辽阔与豪迈。 & `' Y; a6 {' z! P# J# K

" t: w1 w# p% h  q  丝竹之音、轻柔吴语对他没有多少吸引力,万马嘶鸣、号角嘹亮才是他的最爱! 5 C( z( f0 h, F1 M( S. m( g( w
& m% F7 G9 l- g/ v$ J
  这就是朱棣,一个沉迷于战场搏杀,陶醉于金戈铁马的朱棣,一个真正而彻底的战士。 3 x2 K5 E  M  _

: m! B2 B) _" H( T+ j  朱棣率领着他的大军不断向北方挺进,当军队经过大伯颜山时,朱棣纵马登上山顶,远望大漠,唯见万里黄沙,极尽萧条,二十年前,他曾经远征经过此地,那一年他三十岁,这里还有很多人家,是繁华之地,如今却变成了一片荒漠。朱棣感叹良多,对身边的大臣说道:“元兴盛之时,这里都是民居之地啊。” $ ^* J" v$ s9 B$ q

2 T) s' Z5 H0 e* j9 ^  容不得朱棣的更多感叹,大军于同年五月到达了几个月前邱福全军覆没的胪朐河,由于时间不长,四处仍然可见死难明军的尸骨和盔甲武器,很明显,蒙古军队管杀不管埋。 * |( a; N$ c. N9 q

! y5 h: X/ @3 Z1 t2 V  朱棣看到了这一场景,便让手下的士兵们去寻找明军尸骨,并将他们就地埋葬,入土为安,然后他看着那条湍流不息的胪朐河,沉默不语,思索良久,才开口说道:“自此之后,此河就改名为饮马河吧。” 9 M4 I# H4 f  A% N* P) ]
! C! v7 q) B( ~+ ?' r! _
  言罢,他便率领大军渡过大河。 " L$ I8 ^6 |% N0 Q- f& g4 ]* ~8 e
& C+ k4 |+ A0 ~$ Y
  过河之后,明军抓到了少数鞑靼士兵,他们供认鞑靼首领本雅失里就在附近,经过仔细分析,朱棣确认了这一情报的真实性,他立刻下令部将王友就驻扎此地,自己则率领精锐骑兵带上二十天口粮继续追击。 * X& p8 C$ d1 K% k. N* N

; V5 R' v. ?: j  兵贵神速,朱棣深深懂得这个道理,而种种迹象表明,自己寻找已久的目标就在附近! . p  T2 z' \; v+ `. d

' a! x9 ?$ A4 `! P  朱棣的判断没有错,本雅失里确实统领着大队鞑靼骑兵驻扎在附近,但他的老搭档阿鲁台却不在身边,这是为什么呢?
; u5 U% S6 `/ f; B0 R0 ]. t
8 U! O+ c- J! {, `+ }  原来他们吵架了。
9 i  [8 X* k* [  n$ `0 B
) c2 [3 ~7 L3 ^9 e& l+ Y5 k   本雅失里是阿鲁台扶植上台的,两人关系一向很好,也甚少争吵,但在得知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前来讨伐时,他们慌张之余,竟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们争吵的内容并不是要不要抵抗和怎么抵抗,而是往哪个方向逃跑! 0 I% q3 y4 Z! |" L1 b! i6 I4 u
8 H+ \, U. }+ L) Q( U# U$ |
   这二位仁兄虽然壮志凌云,但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听说朱棣亲率五十万人来攻击自己后,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次明朝ZF是来玩命的,无论怎么扳指头算,自己手下的这点兵力也绝对不够五十万人打的,向瓦剌和兀良哈求援又没有回音,那就只有跑了。
: W: d+ l! X2 U1 O) d" F& @/ q
' s6 n/ u( j: Z1 ]% O  可是往那边跑呢?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1 h& g6 w  x( Q/ S+ y
, L; e" W" `2 C  本雅失里说:往西跑,西边安全。 % t( e9 S, \# j4 ]+ h. r% l8 ~
& h% U  I3 H/ F2 t5 a* t; P
  阿鲁台说:西边是瓦剌的地盘,我刚和人家打完仗,哪好意思去投奔,不如往东跑,东边安全。 $ |5 u- u" I" G2 {

# v- ~; N# @4 M  本雅失里反对,他说:东边的兀良哈是明朝的附属,决不肯收留自己这个元朝宗室,要去你去,反正我不去。
0 E" U# [& f( F' \( C6 Z1 i9 K
* v! k0 t7 Q) N- `; W  两人僵持不下,越吵越激烈,后来他们决定停止争吵(再不停明军就要来了),分兵突围。 ; \0 h! P$ j! t! b, b
6 E  j" O# R0 W
  就这样,本雅失里一路向西狂跑,可还没有赶到瓦剌就撞到了朱棣的大军,不能不说是运气不好。 3 }" N) S. }* [$ {, I' o
0 a3 W/ d3 N' S, J2 ]0 N! F
  本雅失里发现了明朝大军的动向,他立刻命令部队加速前进。
$ [# P+ c3 @4 E, c
+ j- A+ J! m1 p6 w, M  与此同时,率领精锐骑兵的朱棣也快马加鞭向本雅失里不断靠近。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
" \7 ]* R0 |. r. d5 K8 P/ F. A/ a4 k0 }9 _1 w4 B
--------------------------------------------------------------------------------
3 K; l  O2 _+ r5 P . J# x! ?+ n7 u  z* u! i5 k  X
0 n3 s- i, D7 r
  这是一场战场上的赛跑,最终朱棣占据了优势,因为他明智地把辎重和后勤留在了饮马河畔,只带上口粮日夜追击,而本雅失里却舍不得他抢来的那些东西,带着一大堆家当逃跑,自然跑不快。 " j  @, n/ h* Y3 d  J' P8 Z) v1 ]

3 p. u& d( T% K7 h; G  朱棣终于追上了本雅失里,并立刻向他发动了攻击,本雅失里万万没有想到,朱棣来得这么快,毫无招架之功,被朱棣一顿猛打,丢下了所有辎重,只带了七个人逃了出去。战后,朱棣不打收条就全部收走了本雅失里辛辛苦苦带过来,一直舍不得丢的那些金银财宝,而可怜的本雅失里就这样无偿地为朱棣干了一趟搬运工。
. z% m4 S4 a) y+ U1 \& R* k% F
1 x4 _! m$ _% O/ ]6 [8 b  {5 P0 I  无论如何,本雅失里总算是捡了一条命,继续着他的逃亡之路,但他却未必知道,他的这次战败不但是他的耻辱,也会让他的祖先蒙羞。 : m) ]& o1 \2 |  T+ `

6 P9 ]9 c5 E3 r& y3 k5 n2 N% s/ Y4 K  或许是宿命的安排吧,朱棣追上并击溃这位成吉思汗子孙的地方,就是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 3 B+ y3 Y# [1 {5 I* q
3 z- U) z0 {3 C* i. N3 i+ p
  朱棣正在马上俯视着这片刚刚经过大战的土地,大风吹拂着一望无际的草原,斡难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出迷人的光彩,刚发生的那场恶战似乎与这片美丽的土地毫无关系。
: m! z# b7 W& D9 f2 a$ T
  B! Y8 W& B7 R  胜利喜悦已经消退的朱棣突然想起了什么,他沉思了一会,对身边的侍卫感叹道:“这里是斡难河,是成吉思汗兴起的地方啊。”
$ B: W3 O3 P/ i
6 y8 f! H% p) t+ A& ]" `8 C1 P! u  是的,两百年前,就在斡难河畔,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部落,成为了伟大的成吉思汗,术赤、窝阔台、拖雷、哲别等后来威震欧亚大陆的名将们环绕在他的周围,宣誓向他效忠。之后他们各自出征,将自己的宝剑指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并最终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 - C7 U) K3 F4 ~

, e" k" o; \2 Y. ?  转眼之间,两百年过去了,草原上的大风仍旧呼啸,斡难河水依然流淌,但那雄伟的帝国早已不见了踪影,而就在不久之前,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孙在这里被打得落荒而逃。
. _3 `4 ?. L5 F2 u1 _( f- w: a' n. x: G6 x# ^1 M5 l
  一切都过去了,只有那辽阔的草原和奔流的河水似乎在向后人叙说着这里当年的盛况。 : M+ y  C+ Y, ^/ K  b2 a) L' q% l
3 ~. d$ ?) `) [. Y/ X
  百年皇图霸业,过眼烟云耳! & N, \; t- Q, Y. I/ j, b

8 W* f+ u3 T+ s  阿鲁台的厄运
; E  i2 v6 e: Q( T
( ]1 H. Z, C* ?" Y. k6 Z   本雅失里逃走了,他如愿逃到了瓦剌,然而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虽然以往与瓦剌的战争都是太师阿鲁台指挥,本雅失里并未参与过,可是瓦剌的首领马哈木充分发挥了一视同仁的精神,不但没有给他什么优厚待遇,反而从他这里拿走了一样东西——他的脑袋,报旧仇之余,还顺便去向明朝要两个赏钱。 8 f9 I2 r5 h$ K. }  z
3 ?+ i. D+ P+ m- i: o+ k( d
  朱棣击败了本雅失里, 但办事向来十分周到的他并未忘记阿鲁台,他随即命令大军转向攻击阿鲁台。
& j. C+ O) n6 g9 Q/ N& t3 `( g5 j) x0 k+ E
  此时的阿鲁台情况比本雅失里好不了多少,兀良哈也不肯接纳他,这倒也怪不得兀良哈,被人追斩的人一般都是不受欢迎的。阿鲁台只好在茫茫草原和大漠间穿行,躲避着明军。
( z& m7 w7 }, l' E$ ~
! Q& }, v2 B# a# B' Y  明军此时也不断寻找着阿鲁台,但由于阿鲁台采用游击战术,方位变换不定,和明军玩起了捉迷藏,而明军粮食就快接济不上了,无奈之下,只好班师,看上去,阿鲁台算是逃过了这一劫。 ; l* k6 `# X1 y: \. q
$ L2 V( P" g& h7 ^. k. M6 @
  但人要是倒霉起来,连喝凉水也会塞牙的。 , v4 W9 {' K+ u$ w& G+ i

8 c$ D- v' n$ K0 w4 I) L  明军在班师途中,经过阔滦海子(今呼伦湖)时,居然撞上了正在此地闲逛的阿鲁台!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1 A( M* p* o9 D; j+ U! L

( R% J* F& T- q6 e  I' Z3 m1 v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闯进来! 8 X5 }" H+ j1 `4 Q+ h* g" \
. i! j* q2 ^" P& M; k
  朱棣立刻命令军队摆好阵势,五十万大军随时准备发起攻击。此刻的阿鲁台吓得魂不附体,朱棣抓住了阿鲁台的这一心理,派使者传话,要阿鲁台立刻投降,否则后果自负。 8 G  @) {/ i/ w, G2 l% v' W
/ \- b: i. @6 v. V; u) J
  阿鲁台十分想投降,他很清楚明军的实力,如果要强行对抗,只有死路一条,但部下们却死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阿鲁台急得跳脚,却又无计可施,在这情况下,阿鲁台和部下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4 I( e2 j; y1 o5 J6 p! M  P

' w/ L4 M; B: C) z  阿鲁台以需要考虑的时间为理由,把使者打发走了,然后他接着回去和那些部下们讨论对策,会议中,有人提出趁此机会可以偷偷逃走,明军必然追赶不及。这个观点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阿鲁台也认为不错,便决定派遣部分军队先走。
4 Y) y% z. a0 C6 `; R: D
/ Y" j, l3 d/ G  然而就在他们调遣军队之时,外面突然传来了巨大的喧哗声和马鸣声!阿鲁台立刻意识到,明军开始进攻了!
" ~2 T" V; n2 T/ ^
0 M' S4 r' \8 O1 L7 v) n) M  然而此刻的明军大营也并没有接到发动总攻的命令,掌管中军的副将安远伯柳升听到外面乱成一片,大为吃惊,马上出营察看。他惊奇地发现有数千骑兵已经奔离营区,杀向敌军。柳升大为恼火,认为是有人违反军纪私自出战,但当他看清那支骑兵的帅旗后,就立刻没有了火气。 . e! O( [% @. ?5 H

2 \% T7 d0 T: {& D; i  因为那是皇帝陛下的旗帜
! w5 _* i/ F- P6 e5 p! p1 q  h1 \/ d* g3 ^. Z  _
  这可了不得,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不是闹着玩的,柳升立刻命令大营士兵不必列队,立刻紧跟皇帝,发起总攻!
% r# k0 I2 k. t- A  x4 r' O- k+ d# ]8 M3 j
  这一幕混乱的发起者正是朱棣,自从他排遣使者前往阿鲁台军中后,便一直注视着对方的动向,而阿鲁台的缓兵之计自然瞒不过他的眼睛,要知道,他自己就是搞阴谋诡计的行家里手,当年为了争取时间,还装过一把精神病人,在这方面,阿鲁台做他的学生都不够格。
1 [& i. l( y( m' j; `$ V6 T/ \& ]! h9 C0 J" q( q% i
  而当他发现敌军迟迟不作答复,阵型似乎有所变化时,他就敏锐的判断出,敌军准备有所动作了,至于是进攻还是逃跑,那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立刻抓住时机,痛击敌军。 % J/ t- U5 E( D0 F9 u3 n% _

8 Q& u+ i( L) N, @8 s( ?1 \, q: Q  于是他顾不得通知后军,便亲率数千骑兵猛冲对方大营!在他统率下的骑兵们个个英勇无比,以一当十,要知道,带头冲锋的可是皇帝啊!那可不是一般人,平日神龙见首不见尾,贵为天子的人,现在居然拿起刀和普通士兵一起冲锋,还身先士卒,冲在前面,领导做出了这样的表率,哪里还有人不拼命呢? 4 _! J: e8 I# y: c

/ E# T" K* o  T) W. {  跟着皇帝冲一把,死了也值啊
" X0 z" f5 ?- c: ^5 |
0 }% N+ h* `4 N+ z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朱棣的鼓舞下,明军如下山猛虎般冲入敌阵,疯狂砍杀蒙古士兵,朱棣更是自己亲自挥刀斩杀敌人,士兵们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得更好一点,自然更加卖命。经过两三次冲锋,阿鲁台军就彻底崩溃,阿鲁台带头逃跑,而且逃跑效率很高,一下子逃出去上百里地。他本以为安全了,可是明军却紧追不舍,一直跟在他屁股后面追杀,阿鲁台精疲力竭,跑到了回曲津(地名),实在跑不动了,便停下来休息,可还没有等他坐稳,明军就已赶到,又是一顿猛砍,阿鲁台二话不说,扭头就逃,并最终以其极强的求生本能再次逃出生天,但他的手下却已几乎全军覆没。 : d, r" Q+ y4 n- A% I
3 M. }8 t5 e/ E5 j  `
  在获得全胜后,朱棣班师回朝,经过这次打击,鞑靼的势力基本解体,大汗被杀,实力大大削弱。阿鲁台被明朝的军事打击搞得痛苦不堪,手忙脚乱,四处求援却又无人援助,无奈之下,他于永乐八年(1410)冬天正式向明朝朝贡,表示愿意顺服于明朝。 : z9 L( k. X, j1 h; |# ]# [

# W. U+ \; D6 j+ L$ w0 V  此战过后,北方各蒙古部落无不心惊胆战,因为明朝的这次军事行动让他们认识到,这个强大的邻居是不能随意得罪的,说打你就打你,绝对不打折扣。
: W1 n: m6 O2 x6 I# U
# x* {. o6 o* r4 p* B! u  朱棣的这次出征虽然没有能够完全解决问题,但也沉重地打击了敌对势力,为北方边界换来了一个长期和平的局面(至少他本人是这样认为的)。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
6 x% L$ P8 J: _7 A2 Q/ b# @# f9 E, {- d2 F. E2 f
--------------------------------------------------------------------------------5 F$ ]- d: e1 j5 d% G, V! S
1 i4 m9 Q0 `+ J; R
" N( q% g: e, `3 ^4 p
  第七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 ) F: C! _1 u* y% p0 Y3 I2 D
" b3 }4 l3 P  l# m" p, P
   鞑靼战败的消息,震惊了很多蒙古部落,他们没有想到,由黄金家族统领的蒙古本部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个部落对这一结果却十分高兴,这个部落就是瓦剌。
& w% b7 z' x. ]- U; N, @( w& f6 l$ t  a: ~" }
  我们前面说过,瓦剌和鞑靼之间有很深的仇恨,估计也超过了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在明军进攻时,瓦剌作为与鞑靼同一种族的部落,不但不帮忙,还替明朝ZF解决了本雅失里这个祸害。这样的功劳自然得到了明朝ZF的嘉奖。作为这场战争中的旁观者,瓦剌得到了许多利益,然而明朝ZF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这位旁观者就将转变为一个参与者。 & H1 I+ G) Q% G
" \9 Y0 b: `  t+ |: N7 ?
  瓦剌首领马哈木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统治者,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地盘,而自己的最大竞争对手阿鲁台已经被明军打成了无业游民,他所占据的东部蒙古也变得极为空虚,马哈木是个见了便宜就想占的人,他开始不断蚕食西部蒙古的地盘,几年之间,瓦剌的实力开始急剧膨胀,占领了很多地方。此时阿鲁台却缺兵少将,成了没娘的孩子,他只能去向明朝ZF哭诉,可是每次得到的都是“知道啦”“你回去吧,我们会和他打招呼的”之类的话。
. g3 |5 E: s( U, K, G
) c8 U3 f1 \% q' c  上学时候的经历告诉我们,打小报告的一般都没有好下场,阿鲁台也不例外,他告状之后境况不但没有改变,反而经常挨打,而且一次比一次狠,鞑靼从此陷入了极端困顿的境地。
& t5 G! I% B0 b* X7 ?
5 i3 y6 x. Z8 Z/ g$ V  p" I  应该说,阿鲁台落得如此下场,不但是因为瓦剌的进攻,明朝ZF的默许和支持也是其中一个因素,眼看鞑靼就要一蹶不振,然而此时时局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 a- R; ]3 a8 R
- Q/ s5 k9 u; x( H3 [; e& r  瓦剌变得过于强大了。 : y4 j: e7 j) N! ]* C# S- ]2 d

4 J3 l9 ~+ F7 A3 |! h1 B( a  不管瓦剌和鞑靼有什么样的矛盾,但他们毕竟还是蒙古人,“攘外必先安内”也并不单单是汉族的传统,在打垮了鞑靼后,瓦剌的马哈木也动起了统一蒙古,恢复帝国的念头,他立答里巴(黄金家族阿里布哥系)为汗,还侵占了和林。
3 Y* h) z! E) k& `+ r; P
5 @. R7 X; r. U7 Y. w" c  明朝ZF终于发现,这个旁观者竟然已经变得如此强大,大有一统蒙古之势。而此时阿鲁台也已经被打得失魂落魄,竟然带着自己的部落跑到长城边上来,说自己已经没有活路了,要求政治避难。 0 P2 O5 m4 n! }6 }2 h, I, f4 [

0 f/ L" i  R0 X. G  S2 E  事到如今,再也不能不管了,明朝ZF如同古往今来的所有政权一样,都遵循一条准则: / j! }# P+ ]' J; Y9 G" H/ C

  L! {4 ?  Q% {$ o; p6 p8 `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 H6 Q9 W- c  U" H5 Q# Q% `

$ I2 |( H9 e/ A8 P6 M0 a3 |  昔日的朋友终于变成了敌人。
, _! w' `0 K1 N
3 v! @9 z  |* K/ x  明朝对瓦剌说:“从哪里来,就滚回哪里去!”
7 Q# `, T$ G3 [' H) {' O8 z! j# p. ?- H; P
  瓦剌说:“我不滚。”
; a( [/ C1 b; S% `8 T4 q
* _! F4 T) \. ^- [, U  “不滚,我就打你!” 5 F, _& g$ R% f9 r8 y# S: B

) @- G- Q6 t2 n& X- x. ^  “你来吧,怕你不成!”
& E0 a) i. X* a7 Z- M  \% w, Y) ~$ ^9 ^
  不再废话,开打。
2 i/ ]' Q6 e3 c, {7 l( T4 _
9 b$ ^; l9 G' N/ F( I8 J, F  瓦剌的自信
3 g0 j1 Y3 t; U  s: h
; b, i, V+ X8 `2 e' Q, ?   马哈木敢与明朝如此叫板,决不是一时冲动,他还是有点资本的,当时瓦剌所管辖的西蒙古一直没有受到过明朝的正面打击,而在明朝攻击鞑靼的军事行动中,他还趁机捡了不少便宜,越发耀武扬威起来,这就如同一个小康之家突然中了几百万彩票,便摆起了排场,想去跟人比富。 - F- ~; S# ^( i
2 }  H5 w% o0 ]2 K# [
  马哈木明白,一旦和明朝撕破脸,就要动真格的了,但马哈木并不畏惧,因为他也有自己的杀手锏——骑兵。
5 \; x8 X% T$ E6 J. k4 b2 W( I& @6 }! r' q4 ^
  在当时,蒙古草原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已经不再是蒙古本部鞑靼,而是瓦剌。事实证明,蒙古不愧是马上的民族,他们生长在马上,血管里流着游牧民族的血液,即使不复当年之荣光,他们也无愧于最优秀骑兵部队的称号。
9 X7 B9 B% Z' C7 d% O# `7 G2 `% e) E: N6 c% v4 }
  马哈木仔细观察了明朝和鞑靼的战争,他敏锐地发现明朝的骑兵并不比鞑靼的强,只是因为明军势头很大,而鞑靼却出现了内部分裂,所以才会如此轻易地击败鞑靼。 7 d! S2 |9 }, e% |+ `

" t7 F; V& @6 `& j' n! z  我不会犯那样的错误,瓦剌将在我的统一指挥下诱敌深入,然后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一举歼灭明军,重现蒙古的辉煌! ; u$ Z( ^0 \" T4 e. |+ U2 G6 V5 N

8 a* [: [; {: f: ^: N- h  马哈木并不是一个只会空喊口号的人,他已经准备了一个详尽的作战计划,并预设了决战的地点,他相信,只要明军被引入了这个圈套,他就一定能够取得战役的胜利。 % A( u* q) |1 y% U
( P4 ?1 [" d! l- f$ l$ o, h7 X9 H5 \6 S
  他几乎成功了。
3 D+ m7 s6 T- e4 J; `2 e% A- K" r' `$ h& `" I9 D
  敌人就在前方!
! R7 n" ]" p+ h; K+ N1 u  q! i+ m, a, c7 d: k2 P
  自从瓦剌表示不服从明朝的调遣,不肯回到西蒙古领地后,朱棣就下定决心,要拔掉这一颗钉子,自小以来,只有他抢别人的东西,别人乖乖听他的话,他不去欺负别人已经是谢天谢地,还没有谁敢欺负过他,而如今小小的瓦剌竟然敢于和他公开叫板,不教训一下是不行了。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二
- _( l" h; i/ v. t9 ?. A* q* E
: X. l2 I) R1 C; x" ^- Y* O, o' q--------------------------------------------------------------------------------
: r( y4 L4 R' G5 [2 @8 y3 w' {* X, e * l" h( |' y" G, {) Z

; G# ]: }/ N1 k; U0 t) S9 y1 M  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他再次带领五十万大军远征,安定侯柳升等部将随同出征,大军浩浩荡荡,向瓦剌出发。
. H# h, E- D& ]  _
3 a% F+ y/ ^0 ~$ c( I+ K  朱棣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将领,他很清楚,自己的骑兵并不能在与蒙古骑兵的直接冲突中占到多少便宜,毕竟自己手下最精锐的骑兵还是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而这些人还是拿钱的雇佣兵。如今要到瓦剌的土地上与他们作战,瓦剌的骑兵必然会全力以赴,其战斗力是很强大的。 / ?" E$ E& C$ ~2 b3 c2 d. n
+ `* V; }7 m/ {8 L% }
  骑兵战斗力上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全民作战的瓦剌也必然会充分利用这一战斗兵种上的优点,加上深入敌境,敌军必有埋伏,如何应付这些问题呢? ' @2 |6 E9 w( f8 Z; ~

6 L* K1 u( X  q9 v  朱棣早已准备好了对策,他演练了全新的阵型,并带上了一支特殊的军队,他相信,这支军队一定会给马哈木意想不到的打击。
5 i8 z, w- I( j/ g; E/ ^- m5 J* V( s; h
  大军出发后,行军四个多月,一路扫荡瓦剌势力,但让朱棣吃惊的是,即使在深入瓦剌境内后,他们也并未遇到过像样的抵抗。朱棣与邱福不同,他的直觉告诉他,瓦剌军队正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他,进行一场决战。
# ?( S8 }; J$ j: @+ i3 g1 U) Y1 }1 m* t/ D  N1 N  r& K, A8 p
  六月初三,明军前锋将领刘江到达康哈里海,无意之间发现了瓦剌军队,他立刻发动进攻,将全军击溃,并抓到了俘虏,据俘虏交待,马哈木就在此去百里的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图拉河),且毫无准备。
# ~3 `# B" D  a
( S' A: K8 ^, }) z2 W; E* s  走了几个月的将领和士兵们都十分兴奋,他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希望能够一举打垮瓦剌,如今已经得到了确切敌情,正好可以给对方来一个措手不及。但朱棣的反应却出乎每个人的意料。 ( v6 P1 M/ }) F: I

( y8 _6 W0 ?2 C9 J& T  朱棣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仔细分析了敌情,他也认为敌人就在附近,但这些敌人决不是毫无防备的,而是已经做好了决战准备,所以他下令军队不可轻动。
; o4 O+ t9 H' Z/ u% t" M/ W& p
5 S' Y' F( j& }# w" ]  属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沮丧,但他们毕竟不敢违背皇帝的军令,但出人意料的是,过了不久,朱棣又改变了主意,命令军队立刻兼程前进,将领们十分高兴,却又摸不着头脑,这位皇帝陛下打的是什么算盘?
. n! }! J( o! v# {" b0 [+ Z
- F* W7 k* t5 q   朱棣陷入了矛盾之中
$ h' T, ]% T* S) o5 Q6 ~8 k' t' ?& d+ Y7 D0 P; q4 B
   他长期以来的军事经验告诉他,从种种迹象看,瓦剌军队是有意识地诱敌深入,而刘江打败的先锋部队很明显是瓦剌故意放出来的诱饵,如果继续深入必然会遭到瓦剌的伏击。
+ S! ~8 F2 w/ `, P# v0 T
- T1 u2 ~& K' D% O# \% |$ x  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此地等待瓦剌前来决战,但这是不可能的。
2 Q7 A4 X/ }# e0 |4 s5 U/ H; H9 d% Q. }' U" Q4 C# }
  作为一支深入敌境的军队,找到敌人主力速战速决才是关键,粮食就这么多,无论如何是耗不起的。 & T4 d* ^- I+ {) P+ t: f8 n

: S9 ^/ Z) m, G+ p7 T  没办法了。
/ I9 X( I9 _$ M) V" L& D- }# o& f3 @5 r
  敌人就在前方等着我们,那就来吧,龙潭虎穴也要闯上一闯!
% A' I) l2 O1 `8 O- z, \0 G( K0 C7 u/ y& X+ _
  更何况,我也有自己的杀手锏。 0 |' |  B# f+ }  y# B
9 H! X! T& m5 D- F% ~1 I( I! V. R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5 q$ N2 X6 D  c) W0 H
! S6 o2 l0 E3 f9 H  前方百里,忽兰忽失温! , O' N! q9 t+ n
6 K' i$ W3 m2 W8 p- b, R, r# U
  此时的瓦剌首领马哈木在沉浸于喜悦之中,他看着部落的另两个首领太平和博罗,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他的周密策划之下,瓦剌保存了实力,并集结了部落最为强大的三万骑兵,在忽兰忽失温设下了圈套,等待着明军的到来。
9 c0 C2 B. b& Y) t0 ^# v
3 r; n6 j5 z' W/ E  马哈木之所以挑选忽兰忽失温为战场,是有着充分的考虑的,忽兰忽失温附近多山,有利于骑兵部队隐藏,而且将骑兵藏于山上还有着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一旦发现明军,可以借助山势直冲而下,以难挡之势一举冲垮明军阵型,只要明军阵型一乱,即使人再多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只能乖乖地仁自己宰割。 6 ^- ?7 _+ m) B0 ^0 j

. k3 o. ~8 N7 w  马哈木是对的,虽然他肯定没有学过物理,不会懂得势能这个概念,但将骑兵放在高处一冲而下确实有着极强的冲击作用,如果明军没有什么别的办法,阵营必然会被截成几部分,到时首尾无法呼应,形成不了强大的战斗力,就是一盘散沙。
+ \0 o; D. r# \  Z
5 J% _( K. V4 D8 r. i  B& i6 u  这实在是马哈木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居高而下、一举荡平,如同一部完整的动作片,前三个动作是准备,最后一个是结局。但这部动作片要想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必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当瓦剌军队从高处向下冲击时,明军“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9 f$ E$ Q. i3 A& u

, W: s2 u9 @6 k5 J. O1 G, j: {" n0 a* w  明军已是我囊中之物!不久之后,瓦剌和我马哈木必将成为蒙古新的领袖!
& j" L  S* d3 E* H+ P9 V  g# [+ {- H; Q& z
  可惜明军统帅朱棣偏偏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北平城造反时他有办法,白沟河大战时他也有办法,被挡在山东之外进退两难时,他还是有办法。
) A& ~! K; @, b2 e/ Z2 I9 v5 E3 j; y8 H
  没有办法,他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 : B: h7 P; g9 h5 B& _9 m" W4 \; ?0 G
$ x6 ?1 `; d. X2 D
  六月初七,他带着自己的办法来到了忽兰忽失温,来到了马哈木为他安排的战场。
; b; m4 t7 {" H1 q7 Q8 B, d
9 E4 @( K4 o4 K# M' b, H  看完四周的环境,朱棣不由得抽了一口冷气,和他想象的丝毫不差,此处山多险峻,是伏击作战的不二之选。
9 m0 p& ?# S+ F* j( H' H1 x' c. `4 ^! i
  无论如何,这里就是决战的地点了。
) A( N9 u7 V  E5 K% |4 ?7 |- t! L& s4 o/ u2 p, A
  当那浩浩荡荡的大军来到自己眼前的时候,马哈木感觉到了强烈的兴奋,身后的三万大军只等待他的一声号令,就可以杀下山去,把明军击溃,彻底地击溃!
8 N+ p9 b5 w/ Q. ]
2 l, v$ V: A7 H7 \  离成功只差一步! 1 ~9 O# p& l; i/ K, {
! F* |/ O+ i- U
  更让马哈木惊喜的是,明军打头的并不是什么精锐骑兵,而是一些步兵,这简直是天助我也,只要打开了突破口,明军必然无法抵抗自己的攻击。
) S9 V" O5 w0 y/ I  l, j9 q' O: ]
9 {& m; t- S8 [* Y  虽然离明军还有一段距离,但在仔细观察了明军阵型后,马哈木已有了必胜的把握,他随即下达了总攻的命令!三万骑兵自山上一冲而下,以猛虎之势扑向山下的明军,杀声遍野,马匹嘶鸣,震天动地。马哈木得意地在山上指挥着他的军队,等待着瓦剌骑兵一举冲垮明军的景象。 5 _6 R3 Z6 @8 {2 X

# ?9 \& v" F! A! l3 u4 r  胜利就在眼前! $ ~% ]+ l% u1 n2 C

  k( D, h& q2 a  然而,就在瓦剌骑兵发动冲锋后不久,这场看起来一边倒的战役局势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 q7 u6 J3 c9 W' h

+ _0 H/ H$ r$ l  突击!神机营!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三 ' W' \5 i* e1 G* l

" `% \: W, @9 B6 ?! n" [" u--------------------------------------------------------------------------------& U1 O. W$ \- v- }& Y0 q& F3 L
; ]5 P$ w0 V" q# S2 O) _) i  q

! @; z/ e) d0 w+ p  在发现瓦剌军队发动进攻后,明军迅速变换了阵型,原先队伍前列的步兵迅速由中间向两翼后退,中军后阵立刻涌出一支部队填补了空位。
8 U0 ]9 G  R& |/ J6 L  P7 V* c* h, }6 M# {
  这支部队与明军中的骑兵和步兵不同,他们手中拿着的并不是马刀或是长剑,而是火铳。 " s' K" I1 d( k

( L8 [/ H  |, T, V  在迅速排布好阵型之后,士兵们将手中的火铳对准了不断逼近中的瓦剌骑兵,他们等待着指挥官柳升的命令。
* k, h# [/ f% r" k  Z1 n3 r: P, F6 B0 D% M
  瓦剌骑兵注意到了明军阵营的变化,但他们并未在意,而是继续纵马猛冲。 7 T( l* E5 X6 T1 }5 J# V

: S- c& D" x* J! Y. Y  此时山上的马哈木也看到这一幕,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不同,他是见过世面的,明军阵型的这一突然变化让他汗毛直竖,血液几乎凝固,他声嘶力竭地喊道:“是神机营!快退!”
1 x" i, x  i' Z0 H% {+ ~
( i- j+ v# @3 T7 y% y& e  已经来不及了。
2 @5 y# `6 t, B, G
0 j& [( H* Y9 d9 l: ?% g8 d- N$ l  中军主帅柳升一声令下,万枪齐发,冲锋中的瓦剌骑兵万料不到会有这样的突然打击,纷纷受伤倒地,损失惨重。一时间战场上人仰马翻,惨烈无比。
  C/ q) @2 y8 O% \) z4 Q* z6 V0 d
. p+ h- U1 E7 x   但仗已经打到这个地步,已经冲锋了,难道还能退回去不成,索性拼到底吧! 3 ]& c- n0 L/ y2 l

7 ^8 ]# T* a5 {+ T  于是剩下的瓦剌骑兵更加拚死向明军冲去。 * ^& H$ }5 f+ y

# ~, K6 r+ z! g$ ^: I  这也是瓦剌骑兵所能做出的最正确的抉择,因为当时明军所使用的火铳是需要装填火药的,而装填火药需要时间,因而在最初的一轮齐射之后,战场上陷入了短暂的宁静之中。
0 G- N: \/ _" @& S& [6 b( e2 f$ O9 \& u  m6 _& B) q0 Z6 b
  瓦剌骑兵见状大喜,他们认定,只要能够冲入明军阵营,一样能够打败明军,获得全胜。
) }$ y, ]" ]! O1 x* W  {+ j' e1 f* s' H& M
  然而此时,战场上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 |2 K% r6 Y: L  Y7 v  G1 T. @4 q+ T7 o- U
  瓦剌军眼看就要冲入明军阵营,也就在此刻,明军开始了第二次变阵! + E8 k& V2 M7 L" _: N

. s: }: \+ g% E; r  神机营发动齐射之后,并没有出现手忙脚乱装填火药的情形,相反,他们将火铳收好,开始有条不紊地向阵型两翼迅速后撤,明军大队骑兵随即从后军冲出,并分为三部,左路由部将李彬、谭青指挥,右路由部将王通指挥,中军由朱棣亲自统帅。
4 R& |- i5 x( p; c) |' P
3 Q6 Y) Y1 Z6 o4 f  I/ v  在朱棣的统一指挥下,明军左右两翼分别向瓦剌骑兵发动侧击,朱棣更是神勇无比,又一次亲率大军冲入敌阵,挥舞马刀砍杀瓦剌骑兵,与敌军展开激战。
: |0 H" \" Q% @- s* E6 |% U/ G0 F1 ~
' t5 v: w# v  t% M  可怜从山上冲下来的瓦剌骑兵,跑了这么远的路,到了明军跟前却发现原先密集的大队人马突然分散,瓦剌军还没有缓过神来,其左右两翼就受到了明军的猛烈攻击,而自己正面的明军更是勇猛无比,四面受敌,到处挨打,之前看似不堪一击的绵羊突然变成了恶狼,这所有的一切让瓦剌陷入了极端的窘境,几万大军就此溃灭。
% G4 R" K& X; g
; L  L+ A  Z1 O0 n  瓦剌首领马哈木是个聪明人,见势不妙,立刻带头逃跑,而已是一盘散沙的瓦剌军也纷纷掉头鼠窜,要知道,游牧骑兵虽然打仗勇猛,但逃跑起来和一般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反而跑得更快。 - W' f( \+ ]) \

/ z: k& i( _: `1 H9 C; T  此战明军大胜,“斩其王子数十人”(不知是谁的儿子),杀伤瓦剌军万余人,按说人家跑了也就算了,但问题在于这支明军的统帅者是朱棣,他秉承父亲朱元璋同志的优良传统,牢记“凡事做绝”的行为准则,继续猛追马哈木。
$ U9 \  \# X7 m1 e' k, Z2 C0 ?
+ |1 V& }$ S+ N/ Y8 ]  明军连续追击,马哈木叫苦不迭,跑了上百里地,还是没有摆脱敌军,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而且如此狼狈不堪也实在太丢人,马哈木随即鼓起勇气,整合军队,再战明军,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挽回一点面子。 5 A$ r8 `( w6 v( W6 L: e. I

. f2 R% }, X+ y  可朱棣实在不给一点面子,瓦剌军整队反攻,正中他下怀,明军势不可挡,一举攻破瓦剌军阵(又败之),马哈木十分果断,转身就跑。 ( G6 @2 m% C1 l* l  w
$ x, h9 B; ]; E! F6 Z" b
  马哈木接着跑,明军接着追,一直跑到图拉河边,马哈木眼见逃不脱,便耍起了流氓,甩掉了难兄难弟太平和博罗,让他们去殿后,自己一个人逃走。
7 F* f8 ]0 Z" g% H( B* E' W% U
- N5 i; e9 }# T  而朱棣这边也不轻松,虽然追击很顺利,但中途的一个突发事件,却把朱棣着实下了一跳。
! V" X3 W% }8 ~% z6 ]$ W, J! [4 y
7 K* [/ s* S. ?$ V4 i  在追击开始时,明军使用以乱打乱的战术,分散追击瓦剌军,本来这一战术没有什么问题,可有一个人过于兴奋,几乎惹下了大祸。
& `2 ~& k' d  o8 g3 L  m3 E- x* x+ C1 n% i! L+ T) s4 [
  这个人就是朱棣内侍李谦,他当时也在痛打落水狗的人群之中,但由于他追击太猛,以致深入敌军之地,被瓦剌军包围,按说李谦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死了也就死了吧,但和在他一起的偏偏还有一个朱瞻基。 0 X8 R. T5 N9 m5 ~9 j3 W
: g4 h7 ~" u2 Q6 b# e
  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即所谓的皇太孙,朱瞻基自幼聪明伶俐,朱棣并不喜欢他的残疾儿子朱高炽,却十分喜爱朱瞻基,而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机灵的好儿子。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四
2 z$ B% W4 @8 n9 R, b: C6 ]/ [/ W5 U2 g3 N$ W! I
--------------------------------------------------------------------------------1 r/ W+ G( e% n) F' y8 G

) W* n6 i0 Q$ h, P$ ]
) \& L8 ~; O3 v: y  朱棣一直以来就把朱瞻基当成将来的接班人来培养,此次出征他特意带上朱瞻基,也是希望朱瞻基能够借此机会见见世面,锻炼一下。
1 h. m/ T, {$ F% y: ~9 g& p/ c4 n, G( ]# _& f4 C5 @& ]# k3 v
  话虽如此,也不过是锻炼而已,就如同今天的领导下基层体验生活,挂职锻炼,不会真的动刀动枪去上阵拼杀。朱棣喜欢亲自抄家伙砍人,那是因为他长年从事该项运动,经验丰富,且善于躲闪,能够砍人而不被人砍,朱瞻基不过是个毛孩子,带出来转转而已,但这个毛孩子竟然不知深浅,一时头热,跟着李谦逞英雄去了。
. a- \5 L2 j* F( R9 b
; ?! [" f$ ]; b- ?) A1 l( ]- `# w  当朱棣发现自己身边少了朱瞻基时,顿时傻了眼,冷汗直冒,这一仗胜负不要紧,输了可以重来,但要是把接班人弄没了,那才真是得不偿失。他火冒三丈,立刻派人询问朱瞻基和李谦的去向,得知他们已经追到了九龙口(地名)后,便火速派出军队接应自己的孙子回来,也算老天有眼,瓦剌军慌乱之间,也没有想到自己围住的是这么个大人物,见有人来接应,也就四散奔逃了。 - i0 [/ a+ ^; |

( H2 P) |+ `4 t3 m, L" }. N  朱瞻基平安回来了,但内侍李谦却不敢回来,他极为后怕,感到自己问题严重,还没等朱棣向他问罪,就自杀了。 3 O4 t$ n' ^, a- O! C2 r% ?
2 o! V7 f* b& t, ^0 I! z. _4 e
  虽然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但此次战役,明军还是彻底击败了瓦剌军主力,自此之后几十年内,瓦剌再也不敢向明军挑衅,边境从此太平了一段时间。
5 d0 M& H  m! [, d; O5 H" `- ]& T# j! ^5 G% f& j# z3 Q
  现代的一位伟人曾经这样描述过战争和和平的关系:
' |) Y  l1 W! `) X8 x& ?' b
1 h9 m7 N& h- n9 L  一仗打出十年和平。
, O+ _; J0 |9 F
4 V; T$ |4 v" \  m2 M5 M4 X  至理名言,古今通用。 ( l- a/ b' k) }% N8 s6 b2 }; q

4 u  s; n1 P' y4 r( a# I) e   战后总结大会 * h! z8 u5 L: t6 }

" t& H  q1 f  q2 K# m  M' P   下面我们就这次战役开一个总结大会,在召开总结大会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这次会议的必要性和议题,毕竟把朱棣和马哈木同志请来开会并不容易,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现在开始:
% ~3 y- m% {  n1 s& H& U) D: W& r2 m9 _
  这次忽兰忽失温战役虽然并不是什么决定性的战役,但却很值得分析,因为这个看似普通的战役中蕴含了一些明军作战的秘密和规律,是应该认真研究的。
+ o9 v+ y3 A( M
# a) _# m0 b6 t/ }7 P  这次会议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明军能够战胜?
/ u% u4 |7 S, c/ |7 Y/ j: M2 w: Q
  先说一下,马哈木同志不要站起来了,不用激动,事情的经过我们已经知道了,战败是事实,具体分析还是交给我吧。 & p4 D- ]% h$ H5 @! O8 e
" B& K, F  }% y
  要知道,一场战争的胜负是有很多决定因素的,之前我们介绍过,明军的骑兵个人能力不一定能够胜过瓦剌骑兵,但为什么明军却能在瓦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情况下击败瓦剌呢?
; _& L$ S" e; p5 R8 u  M5 a- W8 V* L0 D, m! ?5 l
  这是因为朱棣统帅下的明军有一套极有技术含量的战法和几支高素质的部队。战法问题过于复杂,我们下面再讨论,先说说明军的高素质部队:三大营。 . @: d. @& B" [# r% @
* p! c( D) w2 c# Z# u8 I3 y
  三大营是朱棣同志组建的部队,这支部队也是明朝的最精锐部队,它们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 r! J) p% ?& j' b
* E0 {, |% r% L. `' v* U
  先说五军营,五军营并不是指五个军种,实际上,五军营是骑兵和步兵的混合体,分为中军、左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这支部队是从各个地方抽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攻击的主力。 0 N4 o" D; S. o) J% Q" \

5 [+ T: u) z% h6 L1 i  下面说一下三千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五军营是明军主力,那么为什么还要单设一个三千营呢,这是因为三千营与五军营并不相同,它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骑兵组成的。也就是说,三千营实际上是以雇佣兵为主的。
( p* X6 Y) T, E# o- o# L8 T0 }5 I% J* O) p7 C, D( c. G4 f
  之所以叫三千营,是因为组建此营时,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
1 J: U7 r% P8 j7 }5 L% ?; |- x" D* z( n, T: R, }  w
  最后我们要介绍朱棣手下最特殊的一支部队,神机营。   s# R1 b' t+ o8 E- r) ~4 f( I

; }$ x4 b' l+ d' p# D& i1 S' h2 `! O: Q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支部队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铳,在明朝时候,人们称呼这些火器为神机炮,许多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是丧命于这些神机炮下,马哈木同志就不要哭了,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 + u$ v7 l* s+ L2 ^% q+ D

6 {- ^, u4 G0 F/ H! R3 s; n' n  可以说,这支部队就是明朝ZF的炮兵部队,朱棣同志之所以要组建这样的一支部队,那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9 _* f4 @6 W; O$ |5 W, L) o3 q# N  q5 w. f' z& b! b
  我们看到朱棣同志沉痛地点了点头,没有错,在靖难的时候,朱棣同志主要使用的就是骑兵,但是盛庸先生却大量使用火器袭击他和他的军队,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朱棣同志自己也几次差点在战场上被干掉。 2 u9 X4 L$ n8 F2 ^; N2 S, y

5 _$ U3 o5 |& x; X( R+ A% q  这也使得朱棣同志深刻吸取了教训,在他后来组建军队时,便专门设置了这样一个以使用火器为主的部队,正是这支部队在忽兰忽失温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五
& ]% C# ]+ d$ B( v( J( \% Z+ e; T: B! F: t: O
--------------------------------------------------------------------------------$ R& t5 F6 c% r- @- }* }' f

3 C- H2 g& Y- x! ~- _
. y3 ]& u2 e5 G  好了,以上我们介绍了朱棣的高素质部队,但这并不是他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明军获胜的真正秘诀在于他们的战法。
7 k" p5 u! Z6 l5 l+ |2 H# F. _5 D* D/ Y% V  f' p
  下面我们就探讨第二个问题:明军使用了怎样的战法? 2 Y# M$ Q9 t" i; m7 a. g
. |% j  U  d1 L7 l$ M. i/ n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明军的战法是非常先进的,那到底先进到什么水平? ! }+ e& C* X. @
( Q& I% d  u$ v5 B+ D
  客观地说,明军的战术虽不能说领先世界几百年,但放眼全球,至少在当时,绝无可望其项背者。
& Q$ m2 r. L! t! |2 O, u* g7 Q4 ~* f6 Y& s- Z
  这并不是信口胡说,是有着充分的证据的,请大家坐好,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明朝军队先进战法的发展过程。
5 F0 `6 P$ n, d/ h  N3 n4 r6 c# z
. u2 L; |, g3 h) y6 q7 g" P  在朱元璋时代,明朝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分优秀的骑兵将领,这些人使用骑兵作战堪称不世出之奇才,连靠骑兵起家的蒙古人也被他们打得狼狈不堪,但除了他们率领的骑兵之外,明朝在军事上还有另一招看家本领,那就是火器。 , e& M$ v2 T8 @% B8 H. D
5 C" i, C/ z( Y2 ^' v8 B
  事实证明,中国人在发明火药之后,并不仅仅用它制作鞭炮,经过上百年的演化改进,明代时候朱元璋的军队中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铳等,而相应于擅长使用骑兵的徐达等人,朱元璋的手下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善于使用火器作战的将领。这些将领中的佼佼者就是邓愈和沐英。
7 \& ]! T: S# ?$ U, p9 n
3 r; o1 L8 X7 Z/ @  e6 U( `  邓愈是偏好使用火器的,在洪都保卫战中,他的部下就曾经使用火器重创过陈友谅的军队,但朱元璋时代,对火器战术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却并不是他,而是沐英。 ! Q% O* c/ K' P3 I3 s$ a8 E; Y2 q
* P2 j- P6 o" Y1 T. @) ~8 ~
  在那将星闪耀的年代,沐英并不如徐达等人那么耀眼夺目,但他也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将领,洪武十四年,他随同傅友德、蓝玉攻击云南,虽不是主帅,但他的排名仅次于蓝玉,可见绝非等闲之辈,一年之后,云南平定,傅友德、蓝玉先后奉调回京,朱元璋下令,沐英暂不回京,镇守云南。按照当时的说法,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安排,然而沐英却迟迟没有等到调动工作的机会,慢慢地,他由临时工变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云南。
4 V7 }  e+ C  J& ~4 q2 l; G' j( h  c% O% x( K2 ?! |8 q" s
   他死后,他的子孙也留在了云南,接着执行祖辈与朱元璋签订的那份长期镇守合同,从此沐氏就成为了云南的镇守者,而这份合同的年限也实在有点长——二百六十年,直到明朝灭亡。 + \1 o5 Y; `' O  @! {
; K0 m1 P/ F! @% J" J
  但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沐英创造出了他独特的火器战法。 2 ]: o6 T+ ]6 |

2 r# o* p) Y! ?1 B  沐英时代的云南决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春城和旅游胜地,实际上,当时的云南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少数民族众多,且以造反为日常主要活动项目,云南之地少平原,骑兵没有多大作用,大部分的军事行动要靠步兵,本来毫无组织的少数民族应该不是训练有素的明朝步兵的对手,可偏偏当地有一种特产,而这种特产又是少数民族喜闻乐见,并极其乐于使用的。
+ a$ `. S  n' c' B" c/ y. }/ {4 E. R6 V8 ?$ ?& B' J
  这种特产就是大象。 7 ]" ^5 p3 J, i& Q: e! P7 Z% h
: B. Y7 @# h+ S  [3 C* H' s
  话说大象这种动物,身高体胖皮厚,虽不惹事但也不好惹,连山中王老虎见了也要给它三分面子,当年象牙也没现在这么值钱,所以大象数量很多。当地少数民族造反时,总喜欢使用这种当地特产。
6 h. `2 ?. D4 P7 w6 Q
, v: B" s6 v0 ?' w7 w) l  明军骑马,反军骑大象,这仗怎么打? + k% j8 z3 J1 o8 S$ r  P  d6 ^7 ]
( ?& Z3 h* s: z9 @
  克制大象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火器,火铳和火炮不但能够有效打击大象,在开枪时发出的响声还能起到威吓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当年明军唯一可以克制大象军团的方法。
1 j6 Y$ l- B2 r5 {5 s9 n# X0 ]% v$ D' M+ m) w$ h" X' G
  但事实总是不如人意,沐英时代所使用的火铳是洪武火铳,这种火铳射程不远,且每次发射后都需要换黑火药和铅子,无法形成持续的杀伤力,发射火铳的士兵往往射完第一发子弹后就会被大象踩死,这种赔本买卖沐英是不会做的。 $ p6 F4 A; I$ Z& s4 z" J# m" Q

& m( @/ H( F+ Q1 h  {" h  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思考后,沐英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先进且足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战法。
) H5 s" E- H  H* B) X4 e8 W" k6 v* o+ y& }: v* c3 S
  这种战法根据敌军大象兵打前阵的特点,将火铳兵列队为三行,发现敌象兵前进后,第一行首先发射火铳,然后第二行、第三行继续发射,在二三行发射时,第一列就可以从容装好子弹,形成完备而持续的强大火力(置火铳为三行,列阵中。。。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
! h; A6 x$ u7 H' A4 X5 k
% I- }: ]9 M; k" N  这种开创性的战术克服了当时火铳的局限性,三行轮流开火,没有丝毫停歇,足以将任何敢于来犯之敌人(包括大象)打成漏斗。
) U! B5 [- |. Y4 P, x
, b3 j/ A& {: j( L' \% q  S  正是凭借着这种战法,沐英彻底平定了云南境内的叛乱,这种战法由于其使用的地域性,并没有在明军中广泛流传,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军事史上的伟大意义。 / c# s' w" a3 F) [. o7 q
1 i: j7 M$ |+ F  x# h5 ~
  在沐英发明三行火铳战法的百年之后,普鲁士国王菲特列二世经过长期钻研,发明了与之类似的三线战法,其排兵布阵方法与沐英如出一辙,后来,他凭借着这一战法称雄欧洲。 ! a) |7 [) ?: _" r' u- t; }) M
# n/ _1 \: T+ k! z
  当然,这位普鲁士国王认为自己才是三线战术当之无愧的首创者,如果此事发生在发明权和知识产权制度十分清晰的今天,我们是很有理由向这位国王收取专利权使用费的。
+ R" t: ^+ K* G9 D" D/ {4 s, W0 w
2 m4 d6 z1 _$ ~$ a+ j. O, b5 H  沐英的三行火器战法虽然并没有在明军中得以广泛流传和使用,但我们不需要为此感到遗憾,因为就在不久之后,一种威力更大,更先进的战法将代替它的位置,在明朝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6 b' I3 Z6 v7 q/ G6 t1 U* T9 F* ]4 K* Z( V, r
  发明这种战法的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朱棣同志。
) |1 U3 d" Y4 N1 O3 F& B+ v- t9 L2 T! r$ L
  我们也很荣幸地把这位发明者请到了我们的大会现场,喔,朱棣同志,你不用站起来,坐着就行,下面我们将继续介绍这种新式战法的使用方法。 / |0 W' [4 ^8 |- t$ W0 X6 y0 \

3 ~/ C8 t5 G. C8 O  在明朝永乐时期,由于早期的徐达、常遇春等一群猛将都已故去,新一代的骑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吃苦耐劳精神有所退化(并非玩笑),不如他们的先辈,明朝骑兵对蒙古骑兵的个体战略优势已经失去,想要克制整日游牧抢劫的蒙古骑兵的冲击力,必须配合使用其他武力手段。
" z6 k  o: [1 u# o: C5 Q1 \& t' o- r% ^0 E' e6 b0 u# _
  朱棣同志根据其长期武装斗争的经验,设置了三大营,并正式将火炮军队引入了明军的战斗序列,他希望用火器来压制蒙古骑兵的冲击,但问题在于,骑兵不同于象兵,其速度极快,由于当时火器杀伤力和射击距离以及换火药时间上的限制,即使朱棣使用沐英的三行火器战法,也是无法抵御骑兵冲击的。
1 L4 {3 B9 R1 F  A7 O4 t$ O4 V& L: L& N5 n0 L. }
  在总结经验教训后,明军终于找到了一套能够有效克制蒙古骑兵的战法,本人给明军使用的这套战法取了一个名字,叫“ 要你命三板斧战斗系统”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5-1-18 20: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