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4 15: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九 , c% n) d9 d$ {4 Y! h
{+ m9 \5 s) c$ z3 ?+ ]--------------------------------------------------------------------------------. E. Z* j5 U, p5 W
9 O0 d" M. T' w8 B3 |3 O6 j! P7 L6 e
不过事情总有例外,在明代的特务历史中,有一位锦衣卫指挥使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第一次压倒了东厂,这位指挥使十分厉害,在他任指挥使的时期内,锦衣卫的威名和权力要远远大于东厂,可见事在人为。
. {- @% V% m, ?+ [4 |1 Y) I
2 R" Q! B: V; }9 P+ w 这位堪称明代最强锦衣卫的人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在他的那个时代有着强大势力和深远的政治影响,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他的一生。
! G; Q' q* h; H( z+ g
5 l( F% T4 E' Q, v7 g 最后一个介绍的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的一个称谓——巡抚。
F9 a/ J+ D1 D7 H# q* N1 i3 c5 j- v2 k5 Y4 J, O9 v
大家对这个名字应该并不陌生,这个名称最初出现在永乐年间,也算是朱棣的发明创造吧,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巡抚和之后的巡抚并不是一回事。 . M( j! p$ `0 L- F8 S
5 b2 p0 g$ J- k 我们之前曾经介绍过,朱元璋时期废除了中书省,设置布政使司,最高长官为布政使,主管全省事务,地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长。本来布政使管事也算正常,但朱元璋有一个嗜好——分权,他绝不放心把一省的所有大权都交给一个人,于是他还另外设置了两个部门,分管司法和军事。 ! j" }* E% u2 L/ q/ ?7 j
/ l) t8 F4 @# k3 F 这两个部门分别是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最高长官为按察使和都指挥使。 % p" x6 a" z, M, N1 F, b; a: e
2 M! | C+ v- q& G 老朱搞这么一手,无非是为了便于控制各省事务,防止地方坐大,本意不坏,但后来的事情发展又出乎了他的意料,这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正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
3 ?( f; L; ?' _6 G z! [3 P8 Y% ?, I& v" m& g; {2 X9 u; H5 K" x
三个和尚没水喝。 7 c5 X0 G7 a, B6 s, b1 ~
, d% v# S5 P0 p2 B+ _( x
虽然这三位长官的职权并不相同,布政使管民政、财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事,但大家都在省城办公,抬头不见低头见,关系处得不好,也是很麻烦的,平日里三家谁也不服谁,太平时期还好办,万一要有个洪灾旱灾之类天灾,如果没有统一调配,是很麻烦的,特别当时还经常出现农民起义这种群众性活动,没有一个总指挥来管事,没准农民军打进官衙时,这三位大人还在争论谁当老大。
( w/ ?6 {: o* `7 j, F, C5 A& E( v+ A9 M' x# ~: @5 d9 R3 S+ v
为了处理这三个和尚的问题,中央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中央派人下去管理全省事务,这个类似中央特派员的人就叫巡抚。 * J' }6 `+ h/ w# ^- f c3 x
, Z/ k/ c3 j$ l1 o 要说明的是,中央可不是随便派个人下来当巡抚的,在论资排辈十分严重的中国,能被派下来管事的都不是等闲之辈,一般来说,这些巡抚都是各部的侍郎(副部级)。 0 `8 A( V/ p( C
3 |& p& t* O: i& ?
与很多人所想的不同,在永乐时期,中央官员序列中实际上并没有巡抚这个官名,所谓的巡抚不过是个临时的官职,中央的本意是派个人下去管事,事情办完了你就回来,继续干你的副部级。
1 o+ I& ~1 Z p# F4 c9 r8 l9 }
5 p' e$ t1 @2 p+ o. a8 t# B0 O( G8 M; Q 可是天不随人愿,中央大员下到地方,小事容易办,要是遇到民族纷争问题和农民造反这些大事,就不是一年半年能回来的了。要遇到这种事情,巡抚可就麻烦了,东跑西跑,一忙就是大半年,这里解决了那里又闹,逢年过节的,民工都能回家过年,而有些焦头烂额的巡抚却几年回不了家。
) w( M$ ]" {& `( W
4 F' x) R- L" B! T6 J6 E& c! l 本来只是个临时差事,却经常是一去不返,巡抚也有老婆孩子,也有夫妻分居,子女入学这些问题,长期挂在外面也实在苦了这些大人,中央也麻烦,往往是这个刚巡回来,又有汇报何处出事,地方处理不了,需要再派,周而复始,也影响中央人员调配,于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巡抚逐渐由临时特派员变成了固定特派员,人还算是中央的人,但具体办公都在地方,也不用一年跑几趟了。
) I( ?: A2 x7 M3 @& q
. U: a, k. q0 F# | [4 A 既然说到巡抚,我们就不得不说与之相关的两个官职。
0 [* k3 W6 |# i# K) [/ H; }& b
' u" U% |) @; ?# v. I 巡抚虽然是大官,却并非最大的地方官员,事实上,比巡抚大的还有两级,这两级官员才真正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 z3 t; [. |1 D, Z; ^& b; z3 X
2 c8 m7 }* g1 D( W ~, y( e
明朝ZF确定了巡抚制度后,又出现了新的难题,因为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们经常会变换地点,也就是所谓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算是游击战的一种,山东的往河北跑,湖北的往湖南跑,遇到这种情况,巡抚们就犯难了。比如浙江巡抚带着兵追着起义军跑,眼看就要追上,结果这些人跑到了福建,浙江巡抚地形不熟,也不方便跑到人家地盘里面去,就会要求福建巡抚或是都指挥使司配合,如果关系好也就罢了,算是帮你个忙。关系不好的那就麻烦了,人家可以把眼一抬:“你何许人也,贵姓?凭什么听你指挥?”
$ |" C9 ^/ L1 I+ f4 D# H) H& j6 S2 e) ~( z7 P& ?7 o+ R
为了处理这种情况,中央只得再派出更高级别的官员(一般是尚书正部级),到地方去处理事务,专门管巡抚。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总督。
: h5 l) X+ ^ \( t/ N$ M0 `
( w) |# Z0 ]& s0 M$ ? 总督一般管两个省或是一个大省(如四川总督只管四川),可以对巡抚发令。
! Y- c; j, H! D
* e" f; X* f9 F7 X' V 按说事情到这里就算解决了,可是政策实在跟不上形势,到了明朝后期,如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猛人出来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排场是相当的大,人家手下几十万人,根本不把你小小的巡抚、总督放在眼里,正规军不小打小闹,要打就打省会城市,一闹就几个省,总督也管不了。 & g# j; C) }* F5 K0 ~' U2 R
" R! S) t7 e0 b8 j( l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出场了,疲于应付的明朝ZF最后只得又创造出一个新官名——督师。这个官专门管总督,农民军闹到哪里,他就管到哪里,当然了,这种最高级别的地方官一般都是由中央最高文官大学士兼任的。 + J3 H' E" M: J, r
8 a R: b6 ^/ F
以上三种机构或官职都是在永乐时期由朱棣首创的,其作用有好有坏,我们在这里介绍它们,是因为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还要经常和他们打交道,所以在这里必须先打个底。 # I; x( X0 T" r" D% Y
- d# k& o5 R+ j1 L' d7 p
与这些制度机构相比,朱棣还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样更加珍贵的宝物,也正是这件宝物不但开创了永乐盛世,还在朱棣死后,将这种繁荣富强的局面维持下去。 ; n) n [( {( |
7 |# p/ l$ j4 W
这件宝物就是人才。
, g' U7 g( ?& }$ I
9 v0 |" x9 x. g4 h1 [, @ 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英明君主,但综合来看,朱棣比朱元璋在各个方面都差一个层次,除了一点之外。
. q0 C L& M. f2 I/ G, c1 m1 ~ Q Z9 Q, |9 e; u
这一点就是看人才的眼光。 8 V+ C. I( \# @, D7 e! v
9 y) Z% l# S; V1 M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元璋给他的孙子留下的那三个人,事实证明这三个人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作用极其有限,朱棣也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却与之前的齐黄大不相同。 ( I) }8 i, h& P( A
! K( _3 ~6 g$ T, _
他们是真正的治世英才。
$ ?* X3 R4 L8 X! C
" S& o& H; ?, \. F( E 由于他们三个人都姓杨,所以史称“三杨” 8 f w1 n: G& ~
% m# j3 }1 a2 l/ g: r
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长,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计,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人,下面我们就逐个介绍他们的传奇经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