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4 15: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三
* r% z! {# K& j% A3 I5 Q
3 @0 O w' O# ]/ e, v! V- X--------------------------------------------------------------------------------
1 c" @3 A% H7 r 6 _4 Q, t$ M7 Z
- W& F9 ]' p$ l- s) c! O2 I% c6 |4 r
出乎朱棣预料,杨荣看完后没有丝毫慌乱,表情轻松自然,大有一副太监不急皇帝急的势头。
! w3 a! p! W: {/ w' O1 k# O
7 G3 i. \+ }: b; r! Y1 ~* \$ y: B- T 朱棣又气又急,杨荣却慢条斯理的对他说:“请陛下再等一会,宁夏一定会有第二份解围奏报送来的。” 9 A5 T7 m/ G% \% s, Z4 |4 y
' _+ l2 k) c, n# O6 |9 J
朱棣好奇地看着他,让他说出理由,杨荣此刻也不敢再玩深沉,因为朱棣不是一个对大臣很有耐心的人。 / r& S5 ?; H3 \: G/ }
: ] U! T% T% j+ R, R1 T) \+ { 杨荣胸有成竹地说道:“我了解宁夏的情况,那里城防坚固,而且长期作战,士兵经验丰富,足以抵御周围的蒙古军队。从他们发出第一份奏报的日期来看,距离今天已过去十余天,此刻宁夏应该已经解围了,必然会发出第二份奏报。”
1 E7 \) C/ G, ]2 m! [5 L2 i# j- r7 |
0 A# ]! i( _5 R& I$ O/ ~7 e0 O7 b 不久之后,朱棣果然收到了第二份解围的奏报,自认料事如神的朱棣对杨荣也十分佩服,并交给他一个更为光荣的任务——从军。
5 w, h a# {: L, {' Y. t: v
" J$ ]. E- a) `- A# O 朱棣认识到,杨荣是一个能谋善断的人,在对蒙古作战中,这样的人才正是他所需要的,于是在永乐十二年(1414)的那次远征中,杨荣随同朱棣出行,表现良好,获得了朱棣的信任。朱棣便将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印信交给杨荣保管,而且军中但凡宣诏等事务,必须得到杨荣的奏报才会发出,可以说,杨荣就是朱棣的私人秘书。 ; l7 o& N6 H8 J$ U2 k
R" u! l0 y; G) \6 U9 B9 x 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杨荣,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这个人处事不偏不倚,也不参与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夺位之争,没有帮派背景,当然,这仅仅是朱棣的想法而已。 , u/ K' a, S, n8 {' @
]2 U- I/ t" e: [; A4 i 朱棣想不到的是,这个看上去十分听话的杨荣并不像他表面上那么简单,朱棣将印信和奏报之权授予杨荣,只是为了要他好好干活,然而这位杨荣却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件关键的事情。 $ s( W* L7 W8 s" _& e2 `/ d
+ _9 v6 \1 Z3 S0 ^ `! Z: j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病逝之时,那个当机立断,驰奔上千里向太子报告朱棣已死的消息,为太子登基争取宝贵时间,制定周密计划的人,正是一向为人低调的杨荣。因为他的真实身份和杨士奇一样,是不折不扣的**禁语**。 - N7 Q* {& ^: S% B/ g$ }2 O
+ r# T6 A& B+ U; \! a% b$ H 第三个人 临危不惧 杨溥
8 `5 a* o) ~. C M9 ~: x( L9 |6 n/ ]
下面要说的这位杨溥,其名气与功绩和前面介绍过的两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他却是三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别人出名、受重用依靠的是才学和能力,他靠的却是蹲监狱。 ' r$ W! M7 n2 P4 v- e, S4 b: c
3 C3 n+ p! Y4 R# J1 `$ G: M+ Y 杨溥,洪武五年(1372)生,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1400)中进士,是杨荣的进士同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也被授予编修,又成为了杨荣的同事,但与杨荣不同的是,杨溥是天生的**禁语**,因为在永乐元年,他就被派去服侍朱高炽,算是早期党员。 0 n! i; V! J' k. ~
" S. S, x' _2 m3 U# s# @) f7 B
朱棣毕竟还是太天真了,杨荣和杨溥这种同学加同事的关系,外加内阁七人文臣集团固有的拥立太子的政治立场,说杨荣不是**禁语**,真是鬼都不信。 9 r9 R) ~ T( g- {* o
3 q! Q3 C+ W: u' Y9 E 杨溥没有杨士奇和杨荣那样突出的才能,他辅佐太子十余年,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这样下去,即使将来太子即位,他也不会有什么前途,但永乐十二年发生的一个突发事件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不过,这个突发事件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 X/ w! i8 a5 K, I s7 N8 m$ }: b* ^# B- H4 @8 f% f+ F
永乐十二年(1414),“东宫迎驾事件”事发,这是一个有着极深政治背景的事件,真正的幕后策划者正是朱高煦。在这次事件中,**禁语**受到严重打击,几乎一蹶不振,许多大臣被关进监狱当替罪羊,而杨溥正是那无数普普通通的替罪羊中的一只。
' Q, c9 M' o, @" ~% f( }) R) L& _, S* Y( ^0 z
由于杨溥的工作单位就是太子东宫,所以他被认定为直接责任者,享受特殊待遇,被关进了特级监狱——锦衣卫的诏狱。 ! \9 |) K& N& p9 W" k
- f5 `3 v0 x% K* F$ N; I/ [1 j; d
锦衣卫诏狱是一所历史悠久,知名度极高的监狱,级别低者是与之无缘的(后期开始降低标准,什么人都关),能进去人的不是穷凶极恶就是达官显贵。所谓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些普通犯人对这所笼罩神秘色彩的监狱也有着好奇心,这种心理也可以理解,从古至今,蹲监狱一直都是吹牛的资本,如“兄弟我当年在里面的时候”,说出来十分威风。 * x; L7 z9 {3 _( ~0 R, T0 j9 v
. d/ ^" E* h7 c8 Y9 X 此外,蹲出名的人也绝不在少数。反正在哪里都是坐牢,找个知名度最高的监狱蹲着,将来出来后还可以吹牛“兄弟我当年蹲诏狱的时候”,应该也能吓住不少同道中人。 . M0 @' L. w1 h' I
7 }* O" Y, K- | 这样看来,蹲监狱也算是出名的一条捷径。
0 B3 w# I( h; U4 ?# s7 C* R) k( K5 a, H1 J0 `) ^
然而事实上,在当年,想靠蹲诏狱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够级别,其次你还要有足够的运气。
/ g1 G+ x* f9 D: H& y( ~8 E5 ~9 |8 d3 ?0 t1 h
因为一旦进了诏狱,就不太容易活着出来了。
8 R, ^: y/ E# k+ t
$ G f/ w; B r: @5 E2 O( P 诏狱是真正的人间地狱,阴冷潮湿,环境恶劣,虽然是高等级监狱,却绝不是卫生模范监狱,蚊虫老鼠到处跑,监狱也从来不搞卫生评比,反正这些东西骚扰的也不是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