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4 15: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一
# f2 w5 H" m, P- J: X" S+ T7 e+ r" b; o$ f
--------------------------------------------------------------------------------" D* l$ k+ h% F4 n6 T6 v
- ]( j9 @( F- V" T% O' F9 f6 E: \# J, S* `0 J
他造反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抱负实现了,也就心满意足了。此外,他还十分清楚自己的那位“朋友”朱棣根本不是什么善类,他是绝对不会容忍一个知道他太多秘密,比他还聪明的人一直守在身边的。
. p% G# S3 B# x1 o6 j2 p# O
# c4 s H! \& T3 j6 g: l% ~; O 所以他隐藏了自己,只求平静地生活下去。 2 ^2 H: {, J$ L; M# m5 Y% ]0 @
3 `+ i1 ? \0 a; e0 Y
综观他的一生,实在没有多少喜剧色彩,中青年时代不得志,到了60岁才开始自己的事业,干的还是造反这个整日担惊受怕,没有劳动保险的特种行业。等到造反成功也不能太过招摇,只能继续在寺庙里吃素,而且他也没有类似抽烟喝酒逛窑子的业余爱好,可以说,他的生活实在很无趣
/ c# x6 L$ b9 L7 ^: U
- g8 T8 `, }2 a 他谋划推翻了一个政权,又参与重建了一个政权,却并没有得到什么,而在某些人看来,他除了挣下一个助纣为孽的阴谋家名声外,这辈子算是白活了。
5 z0 r2 t2 b" ] P5 G& x3 n; C
( Z0 v3 t8 v0 t7 H J 他的悲剧还不仅于此,他之前的行为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也算不上是个坏人,他还曾经劝阻过朱棣不要大开杀戒,虽然并没有成功,却也能看出此人并非残忍好杀之辈。 " {) s b, v/ X7 x
) |. @% J2 f+ Y" @; X+ f9 Q 但这并不能减轻他的恶名,因为他毕竟是煽动造反的不义之徒,旁人怎么看倒也无所谓,最让他痛苦的是,连他唯一的亲人和身边的密友也对他嗤之以鼻。 & @8 O' o' p) W Q8 Z$ n
3 Z$ ?5 I2 f4 R# F: L( @* D
永乐二年(1404)八月,姚广孝回到了家乡长州,此时他已经是朝廷的重臣,并被封为太子少师,与之前落魄之时大不相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 G1 V3 P# h0 e2 z/ M* t; {+ {. Q+ {9 O
父母已经去世,他最亲的亲人就是他的姐姐,他兴冲冲地赶去姐姐家,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分享自己的荣耀,但他的姐姐却对他闭而不见(姊不纳),无奈之下,他只好去见青年时候的好友王宾,可是王宾也不愿意见他(宾亦不见),只是让人带了两句话给他,这两句话言简意赅,深刻表达了王宾对他的情感: ( u: B% Z& H3 Q+ p. T& S
% ~* J: q/ Y% a+ L$ Q
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 s( `/ l4 v) B3 E& E5 a4 J5 I% l, w3 X3 G
姚广孝终于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原先虽然穷困,但毕竟还有亲人和朋友,现在大权在握,官袍加身,身边的人却纷纷离他而去。 : x7 w: D3 Z( ?; X0 i
# e" b/ H& u/ o8 T, q( @6 o4 U
耳闻目睹,都带给姚广孝极大的刺激,从此他除了白天上朝干活外,其余的时间都躲在寺庙里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似乎是要反省自己以前的行为。
1 Q6 S! j5 p/ f8 G. z6 ?2 N: Y; G6 s7 s
这种生活磨练着他的身体,却也给他带来了长寿,这位只比朱元璋小七岁的和尚居然一口气活到了八十四岁,他要是再争口气,估计连朱棣都活不过他,有望打破张定边的纪录。
4 z) ^/ c1 b+ C3 ?, l. X5 p8 G9 K, j: Q5 w8 w; Z
但这一切只是假设,现在已经奄奄一息的他正躺在床上看着自己这位叫朱棣的朋友 ) o$ i7 [, a+ p3 Q
% E1 Q. |1 r; W& A0 J8 y
心情复杂的朱棣也注视着姚广孝,像他这样靠造反起家的人最为惧怕的就是造反。所以他抓紧了手中的权力,怀疑任何一个靠近他的人,而眼前的这个人是唯一例外的。这个神秘的和尚帮助他夺取了皇位,却又分毫不取,为人低调,他了解自己的脾气,性格和所有的一举一动,权谋水平甚至超过了自己,却从不显露,很有分寸。这真是个聪明人啊!
% ^& O5 v& b) a+ j4 ?, b' s3 @, x4 l" ~ \4 G
只有这样的聪明人才能做朱棣的朋友。 4 X! O, k4 Y3 c0 L
* D& }) N* k- \) ]6 Y" x
在双方的这最后一次会面中,他们谈了很多,让人奇怪的是,他们谈的都是一些国家大事,姚广孝丝毫未提及自己的私事,这似乎也很正常,大家相处几十年,彼此之间十分了解,也就没有什么私事可说了的吧。 & ~( K) s/ J, M O5 E. k$ _
* d4 ^# J1 l: H& m( Q
朱棣很清楚,姚广孝已经不行了,这是一个做事目的性很强的人,自然不会无缘无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找自己聊国家大事,他一定会提出某个要求。 % S, f& `; p o; Y5 i# |
3 w) F8 ?8 v# f% b 朱棣和姚广孝如同老朋友一般地继续着交谈,但在他们的心底,都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 O8 y. B [+ k, a* D% e4 A
( C0 ^3 y2 z: h( n! L, K) P- U 话终于说完了,两人陷入了沉默之中。 ! W) t) X, d4 d9 m, u# |5 r4 n
, N9 f' a8 j3 `, o4 G! d
姚广孝终于开口了,他提出了人生中最后一个要求: ! V( Z, K: z% K6 w! z% {
% y0 C1 n$ t% O3 ~ C( ^
“请陛下释放溥洽吧。” 4 \- N! _* Z4 B- n. u
; h- I0 s2 `& V$ M) b2 { T 朱棣默然 " }0 {9 P- ^* D- \- N
) i( i$ v% m2 E r# Y; c+ A 不出所料,他果然提出了这个要求 ' R4 E. l# }7 f0 d. h; Y
' j! y7 Z: T' ?: T! \) L' U# L 堪称当世第一谋士的姚广孝临死前提出的竟然是这样的一个要求,这个溥洽到底是什么人呢,能够让姚广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如此挂念他的安危?
' \, q4 J! b+ V5 |" m. y# L* G6 b, T, x* O' z$ g9 ^
其实溥洽的个人安危并不是那么重要,只是因为这个人的身上隐藏着一个秘密,隐藏着朱棣追寻十余年而不得的一个答案。 % E+ A1 I: d/ @! w
( F2 |/ A3 I" }- _# s( L* z
这个秘密就是建文帝的下落。 - j$ z) h# A: W6 Y6 o: s9 E+ `! t
! j" v# H5 P0 g0 C- w8 A 十六年前,一场大火焚毁了皇宫,同时也隐灭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等到朱棣带领大群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的时候,留给他的只是一堆废墟和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尴尬局面。 ; @+ Q1 w, R$ M
, E! S, w2 Q. O' a V) l5 }! i ] 从此建文帝的下落就成了他的心头大患,为了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朱棣想尽各种办法四处找人,只要有任何蛛丝马迹,他就会抓住不放。
+ H" T7 _0 F8 `: F8 Z# ~0 y; g5 [" |
x: W6 W* U# j- m8 n0 G& Z 也就在此时,有人向他告密,还有一个人知道建文帝的下落,这个人就是溥洽。
' H' Q% K6 [" |, o: _- S) ?3 a: q
a$ _' d2 R, e8 j6 n% C( Z 溥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据说当时正是他安排朱允炆出逃的,虽是传闻,但此人与朱允炆关系密切,他确实很有可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
( j( D: l- s2 L/ }, D: X- C' ^! v1 _+ l) L6 b% k
朱棣听说后大喜,便将溥洽关进了监狱,至于他是否拷打过溥洽,溥洽如何回应,史无记载,我们自然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有从溥洽的口中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因为直到二十年后他临死前方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 M( }2 E# [& X( t
7 }4 e; C2 V$ _5 k0 T
但溥洽却从此开始难见天日,他不但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犯,还是一个绝对不会被释放的政治犯,原因很简单,他不说出朱允炆的下落,自然不会放他,而如果他说了出来,朱棣也决不会把这个知情人释放出狱,依着朱棣的性格,还很有可能杀人灭口,一了百了。
/ N: g. y: D/ T# x: \: j2 q5 v- ~6 \6 e9 e7 B
如无意外,溥洽这一辈子就要在牢房里度过了。 " X& F4 w4 m+ u& h
* r' `4 L3 D2 L# S7 Z
但是现在,意外发生了。 $ [" z. P4 s( x9 `
9 y1 Q) L! H3 n, [4 T. ]/ z# `
朱棣知道姚广孝这个要求的分量,溥洽是不能放的,但这毕竟是自己老朋友这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愿望,实在难以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