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踏浪行歌

[历史] 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四卷全集--TX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六 + p7 n6 K5 t8 w; }

; {; n$ C* u1 y; U& K--------------------------------------------------------------------------------
! z! X5 G/ F& e1 E' b. a # n7 Q/ q: a6 a: G

. W, G( V3 A' ^* X  \7 {4 a) [( V3 L# F6 F   朱高煦的阴谋
, O0 I9 c* L, i3 i! H' z5 i
6 l* E" P; S' ^8 {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后,自然风光无限,而朱高煦却祸不单行,不但皇位无望,还被分封到云南。 ( N1 V( s3 j/ ~2 u$ V2 L
* \2 ?- I4 p+ n: _6 N
  当时的云南十分落后,让他去那里无疑是一种发配,朱高煦自然不愿意去,但这是皇帝的命令,总不能不执行吧,朱高煦经过仔细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不去云南的方法——耍赖。 " O: G- F9 R1 }. Y
( \' U5 T* D; s& x
  他找到父亲朱棣,不断诉苦,说自己又没有犯错,凭什么要去云南,反复劝说,赖着就是不走。朱棣被他缠得没有办法,加上他也确实比较喜欢这个儿子,便收回了命令,让他跟随自己去北方巡视边界(当时尚未迁都)。 6 x4 `8 u+ [+ ~. G' L6 P9 E5 `
9 {" g. `* S* d3 \3 |$ H' |
  在跟随朱棣巡边时,朱高煦表现良好,深得朱棣欢心,高兴之余,朱棣便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之地。
3 e) E1 }# n6 Q8 y3 _8 E& H  [' T$ }# V0 i% ?$ @0 W
  朱高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告诉朱棣,自己哪里也不去,就留在京城(南京)。
2 T# X' Z' ]- N3 ?9 g$ i
# @4 A7 r) g2 P  u$ M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朱高煦便以京城为基地,开始谋划针对朱高炽的阴谋。
4 r2 h" a. v0 ^9 A
2 z: U; n8 s) [% [$ O( e. A; ?  他广收朝中大臣为爪牙,四处打探消息,企图抓住机会给太子以致命打击。 1 @. @* f! W5 A3 G& \8 G4 D8 d3 _  {
! U' Z7 M; m. ~7 S2 D- P
  朱高煦深通权术之道,他明白,要想打倒太子,必须先除去他身边的人,而**禁语**中最显眼的解缙就成了他首要打击的对象。在朱高煦的策划下,外加解缙本人不知收敛,永乐五年(1407),解缙被赶出京城,**禁语**受到了沉重打击。 ; k" M  M/ a" |. d# b  Q& l
6 y, C# w! g- q" c+ M
  朱高煦的第一次攻击获得了全胜。 ( v( F* a( h  Z( R" o% d; W; e  S
9 A0 G5 y- E- [* n/ {7 {% w% B
  但搞掉解缙不过是为下一次的进攻做准备,因为朱高煦的真正目标是被**禁语**保护着的朱高炽。
0 @3 ^7 k. U/ T8 o( y3 }6 Z- {0 u9 c* ?. |
  经过周密策划后,永乐十年(1412),朱高煦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 E9 I3 H7 Z3 D5 }% ]$ p  Z) u3 v: a6 h
  朱高煦深知朝中文臣支持太子的很多,要想把文官集团一网打尽绝无可能,于是他另出奇招,花重金收买了朱棣身边的很多近臣侍卫,并让这些人不断地说太子的坏话,而自永乐七年后,由于朱棣要外出征讨蒙古,便经常安排太子监国(代理国家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精于权术的朱高煦终于等到了一个最佳的进攻机会。 - \9 _! g& B3 S$ {+ P

9 y: m6 W6 N  S  朱高煦聪明过人,他跟随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这位父亲大人虽然十分精明且长于权谋诡计,却有一个弱点——多疑。
; Z, Q, j# s' \
' f, a; j) v9 I8 P* F1 g" V/ \/ |  而太子监国期间,正是他的这种弱点爆发的时刻,因为他多疑的根源就在于对权力的贪婪,虽然由于出征不得不将权力交给太子,但这是迫不得已的,朱高煦相信,所有关于太子急于登基,抢班夺权的传闻都会在朱棣的心中引发一颗颗定时炸弹。
: y+ W5 x& X6 C7 A0 @$ y0 i  O5 a" N$ J& B2 I$ B0 W
  朱高煦的策略是正确的,他准确地击中了要害,在身边人的蛊惑下,不容权力有失的朱棣果然开始怀疑一向老实的太子的用心。
4 M  x. O% }, G" r! D, a* {& O8 ^7 D* q$ W" L! ]( R1 M- X
  永乐十年(1412)九月,朱棣北巡回京,对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审查了其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严厉训斥了太子,并抓了一大批太子身边的官员,更改了太子颁布的多项政令。 3 H9 e3 l/ W% p# P5 [# P8 t
. J% i4 k# G' b" k0 r/ Y
  朱棣的这种没事找事的找茬行为让大臣们十分不满,他们纷纷上书,其中言辞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太子没有错,不应该更改(太子事无大过误,无可更也)。
. Y# j9 q# M' L  g$ }- }6 U9 k7 N, _# o. Y& d
  但直言的耿通却绝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可正中朱棣下怀, 0 c: a1 g$ F* N4 Z$ [4 v

$ s/ g- S. R+ D# K5 ^5 h  耿通算是个做官没开窍的人,他根本不懂得朱棣这些行为背后的政治意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家本来就是来找茬踢场子的,不过随意找个借口,是直接奔着人来的,多说何益! " g) i, d7 R4 H7 \* c4 B
; t5 o* a7 B9 E2 ~
  朱棣却是一个借题发挥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启发,决定向耿通借一样东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 h6 `  ]0 e2 q: R4 k
% O, \3 f( S; H  这样东西就是耿通的脑袋。 - Z7 K7 B$ G; ^% N7 z

$ L* h. N! z' @* o! n  随后,朱棣便煞费苦心地演了一出好戏。
3 V! k, w) w8 q1 B8 m8 K9 S: Z! [  W+ X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门,用阴沉的眼光扫视着他们,怒斥耿通的罪行(好像也没什么罪行),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像耿通这样的人,一定要杀(必杀通无赦)!
. _0 u: Q2 F/ n8 ~9 E2 P5 }5 _8 n/ E  X
  如此杀气腾腾,群臣无不胆寒,但大臣们并不知道,这场戏的高潮还没有到。
  n5 l9 c: l/ w& m. h  T  G* @, ^/ k: N' ?3 i) q- I
  耿通被处决后,朱棣集合大臣们开展思想教育,终于说出了他演这场戏最终的目的:
4 h/ ?: G/ _* i+ `6 s) A
8 B- X& U/ I" b' G8 J  ]4 [  “太子犯错,不过是小问题,耿通为太子说话,实际上是离间我们父子,这样的行为绝对不能宽恕,所以我一定要杀了他(失出,细故耳。。。离间我父子,不可恕)!
- _  [9 I% f) d, ~+ S; I4 W7 D% ^# x7 f+ t; t  |
  至此终于原形毕露。 & l. a, Z' a+ p; ]! a$ X1 f* F

, A% t* a4 J" o1 y( c+ `  耿通无非是说太子没错而已,怎么扯得到离间父子关系上,这个帽子戴得实在不高明却也说出了朱棣的真意: 4 V: d/ b$ x0 u' C% K* l
, n8 a, W7 |: g( c
  朱高炽,老子还没死呢,你老实点!
% U5 @% {3 W$ m: _; x
! L3 ~! d) e, z' R6 h( z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禁语**被打下去一批,朱高炽本人经过这场打击,也心灰意冷,既然让自己监国,却又不给干事的权利,做事也不是,不做事也不是,这不是拿人开涮吗? ! b% o; i% _  y7 t
) F  `9 ]4 B; t7 ^- W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大臣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稳住了太子的地位。
+ ^# }/ k/ L. e$ z- `" O& r
0 |2 c" d! [2 B1 i# H2 p4 v  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杨士奇。
; ]( A8 K% n2 S. Y6 I. x' {
& F2 t. V2 M6 p8 R- }5 C  杨士奇虽然学问比不上解缙,他的脑袋可比解缙灵活得多,解缙虽然也参与政治斗争,却实在太嫩,一点也不知道低调做官的原则。本来就是个书生,却硬要转行去干政客,隔行如隔山,水平差的太远。
* E7 j4 s1 n5 C2 q# ?  d( d! f/ U+ W. |9 g; n7 S3 W
   杨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们介绍过,他不是科举出身,其履历也很复杂,先后干过老师、教育局小科员、逃犯(其间曾兼职教师)等不同职业,社会背景复杂,特别是他在社会上混了二十多年,也算跑过江湖,黑道白道地痞混混估计也见过不少,按照今天的流动人口规定,他这个流动了二十年的人是绝对的盲流,估计还可以算是在道上混过的。 , P% @, l% n& K1 e* X) h: j
) b5 E5 N6 U5 `$ o
  朝廷就是一个小社会,皇帝大臣们和地痞混混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人品更卑劣,斗争更加激烈点而已,在这里杨士奇如鱼得水,灵活运用他在社会上学来的本领,而他学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时一定要低调。 6 y% `. E* Q! U1 _

; u- q& K/ L3 i1 B" J) ~  他虽然为太子继位监国出了很多力,却从不声张,永乐七年(1409)七月,太子为感谢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和努力,特别在京城闹市区繁华地带赐给他一座豪宅,换了别人,估计早就高高兴兴地去拿钥匙准备入住,可杨士奇却拒绝了。 1 ~3 f$ s' v( k+ U" Y* U9 ~

! Q: p& i2 Z2 d# c( M* d  他推辞了太子的好意,表示自己房子够住,不需要这么大的豪宅。
) d, H% c1 y4 w& l& n  m. p) \# ]; @5 k! P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嫌房子多,杨士奇也不例外,他拒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他拿了那栋房子,就会成为朱高煦的重点打击目标,权衡利弊,他明智地拒绝了这笔横财。
9 o5 A" H) Z: V3 }
- |! U9 H: \, j% f8 a* L) u! t6 C& [  杨士奇虽然没有接受太子的礼物,但他对太子的忠诚却是旁人比不上的,应该说他成为**禁语**并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太子的感情。 * H. l6 }& l0 U5 v1 L! ~

4 k% c: V9 n) G( N  自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士奇就被任命为左中允(官名),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炽虽然其貌不扬,却是个真正仁厚老实的人,经常劝阻父亲的残暴行为,弟弟朱高煦屡次向他挑衅,阴谋对付他,朱高炽却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了下来,甚至数次还帮这个无赖弟弟说情。 ( D% P( a: `  w+ I& {

, G6 J- H3 y9 f: Y, N+ R  这些事情给杨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历经宦海,城府极深,儿时母亲对他的教诲却始终记在心头,仗义执言已经成为了他性格中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他却并没有变,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正气在胸的杨士奇。 / o' E' @: S$ h# z! U
4 z5 \0 B* Q% e. e# o7 o; e
  眼前的朱高炽虽然形象不好,身体不便,却是一个能够仁怀天下的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的,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七 / n! I3 J/ C/ L! e) C' |

: ?$ K5 b' M0 N$ p" o$ d--------------------------------------------------------------------------------
7 i8 _: _' e' m2 q7 F; M4 l
6 {7 N3 t$ T; K6 g/ Y# _
, N9 V" k8 Y# i5 V  秉持着这个信念,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坎坷的储君岁月。
, q( B6 S6 Y( _. T* R. O2 L
6 L7 L+ m% B& n  k, D2 T& }/ G) X  说来也实在让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连朱棣也以为杨士奇不是**禁语**,把他当成了中间派,经常向他询问太子的情况,而在永乐十年(1412)的风波之后,朱棣对太子也产生了怀疑,便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表现如何。
1 v, m' l7 @( H8 \
; E# e7 s6 Y  A6 G) J  这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暗藏杀机。 " B% y" b& z: B7 l

. w+ V' N$ d: m  城府极深的杨士奇听到这句问话后,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立刻意识到,决定太子命运的关键时刻来到了。 6 u9 G" R' S* r! b% n
2 n" p. S: b7 w4 l; O: w
  他紧张地思索着问题的答案。 " k4 ]5 a" _6 Z

5 o- j. L* h- e. I& Y$ j) V9 u  趁着杨士奇先生还在思考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又十分关键。 0 g/ D: e# L% F) Z8 b- [6 t
* m7 F- k1 @  |* [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积极,勤恳做事,和群众(大臣)们打成一片,能独立处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话,那太子一定完蛋了。
! Q/ t7 Z  U. p6 e9 S5 V6 f5 {1 K. J3 ]% B/ K
  你爹还在呢,现在就拉拢大臣,独立处事,想抢班夺权,让老爹不得好死啊。 5 t% x$ v+ t4 x4 {6 @& `. X# o8 u1 A' {
' W. ]4 R& w; h% B' k, p
  既然这个答案不行,那么我们换一个答案:
9 Z: m7 o/ ?% K, M/ p( n1 e4 \- u: j; ^1 n
  太子平时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不理政事,疏远大臣,有事情就交给下面去办,没有什么威信。 ' `4 ~* |% r( _7 L7 @0 L  c! W; B( ~

6 X' Z$ o8 m$ B5 A  X3 _  这样回答的话,太子的结局估计也是——完蛋。 1 @8 e( d6 V0 [$ V# G" K4 U

4 _1 ]2 C9 L0 L( _2 _+ a  这又是一个非常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的矛盾逻辑。
8 @; {: j1 ]( R: K; \! z0 u# c4 G# w7 z  P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无数太子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父亲玩残的,自古以来,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关系始终是处理不好的,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一把手,太子就是二把手,自然逃脱不了这个规则的制约。
. p+ |6 ]% [3 e3 ~3 I6 K/ N/ ]& w1 J0 ^, b
  你积极肯干,说你有野心,你消极怠工,说你没前途。 , G6 a( S& ?0 A/ J

$ ^7 K, k% `  x4 U7 ?3 q! C  干多了也不行,干少了也不行,其实只是要告诉你,不服我是不行的 9 k* _$ b; X) m- X/ h3 p# c
7 N% L7 E' t' v2 _- C+ p
  让你干,你就不得休息,不让你干,你就不得好死。
& t3 ^7 l: `3 D+ z% ]/ Z% v- T9 Q7 ^- L4 j
  这似乎是很难理解的,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一滑稽现象反复发生呢? 1 G6 G; a! j8 }3 S% [  J4 ?

$ ^9 ?" {% |, ?/ [4 G  答案很简单:权力。 $ k' b, [4 X1 y! N; m/ ^

  o$ T5 h3 v9 [  谁分我的权,我就要谁的命!(儿子也不例外)
" W$ r- p8 N  v% }8 h
( j5 \$ V* L& v/ X% L8 A0 W# b  朱棣很明白,他最终是要将权力交给太子的,而在此之前,太子必须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为了帝国的未来,无能的废物是不能成为继承人的,所以必须给太子权力和锻炼的机会,但他更明白,要想得一个善终,混个自然死亡,不至于七八十岁还被拉出去砍头,就必须紧紧握住自己手中的权力,直到他死的那一天!
& p1 s5 D$ Y, l7 g* B- v7 [
3 O) b+ ]; b. C  s( I  儿子是不能相信的,老婆是不能相信的,天下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0 t- I, e5 ^- F# y  c
0 M" c4 [) k2 }  [1 y4 `2 S6 t
  这就是皇帝的悲哀。 ; t$ J+ B% b% ^! h6 Y" _" L

, x) @0 b: h  R# n- |  好了,现在杨士奇先生已经完成了他的思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答案:
) G$ J3 L: C9 b
, q7 z" ^* T5 P% z8 [   “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但对于不对的意见,也绝不会随便同意,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 r% {! C" s5 t: a3 t3 x" W7 S
5 o5 I% v  g1 l  这就是水平啊,在朱棣举办的现场提问回答活动中,杨士奇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想出这种两全其美的外交辞令,实在不简单。
* j+ I9 m1 w; k  F2 M7 t; \7 ^" D0 l+ A4 Y
  既勤恳干活礼贤下士,又能够群而不党,与大臣保持距离,在杨士奇的描述下,朱高炽那肥头大耳的形象一下子变得光辉照人。 0 ~- a: N1 ~4 d% ]# `3 N
- w% ]" Z+ ^, O( _* l0 b6 O
  朱棣听了这个答案也十分满意,脸上立刻阴转晴,变得十分安详,当然最后他还不忘夸奖杨士奇,说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 z# Y' V5 C1 i" F
4 k" A- Q: ]3 u! X- V4 A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朱棣和杨士奇各出绝招,朱棣施展的是武当长拳,外柔内刚,杨士奇则是太极高手,左推右挡,来往自如。 9 {' [9 Z! a8 q" q7 r+ y; G
' ^1 U) z8 {' ~& p1 k. b0 w' ?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似乎可以算是武当派的同门师兄弟。 1 N# f& B' E4 F2 {" F6 a4 o

4 f5 v. I2 x1 j0 A. J' y. {  于是,永乐十年(1412)的这场纷争就此结束,**禁语**受到了沉重打击,太子被警告,地位也有所动摇,但由于杨士奇等人的努力,终于稳定住了局势。 7 ]- k7 D- H8 X' _

$ {0 k& q& `5 T% J) Q+ k  可是太子前面的路还很长,只要朱棣一天不死,他就会不断受到朱高煦的攻击,直到他登上皇位或是中途死去。
* y6 t) y7 e. t. t5 Z
% \: [# ], M* J; }3 x  事实也是如此,另一个更大的阴谋正在策划之中,对太子而言,这也将是他监国二十年中经受的最严酷的考验。 $ \6 `& Q8 i5 P$ D0 `
+ _0 X* E7 f& u5 T) l
  在朱高煦持续不断地诬陷诋毁下,朱棣确实对太子有了看法,但暂时也没有换太子的想法,皇帝这样想,下面的大臣们可不这样想。 ( H. F- Y  N' {0 x
, A( q; U- R3 Z, u. A
  看到朱棣训斥太子,许多原先投靠太子准备投机的官员们纷纷改换门庭,成为了朱高煦的党羽,但杨士奇却始终没有背弃太子,他一直守护着这个人,守护在这个看上去迟早会被废掉的太子身边。 ( c+ _- B* E2 k5 W, Z+ f6 N, @

4 ^3 @( W8 `0 D8 f. g, A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1 ~# _4 v5 G) ?* q" b+ n
) ]/ O0 @, E) a0 J4 y8 E  不久之后,一场更大的风暴到来了,太子和杨士奇将接受真正的考验。 8 F( v. b( r% d9 V8 x
* J* M. V5 u; {% m0 t+ c) V& L
  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朱棣北巡归来,当时太子及其下属官员奉命留守南京,闻听这个消息,立刻派人准备迎接,但迎接时由于准备不足,有所延误,朱棣很不高兴。 $ F& O* j7 u. V- ^9 r

! L" e2 y/ l: D" W8 N  其实说来这也就是个芝麻绿豆的小事,朱棣同志平日经常自行骑马出入大漠等不毛之地,陪同的人也不多,像迎驾这种形象工程有没有是不大在乎的。所以太子朱高炽虽然心中不安,却也没多想。
( t' v# p6 l( t7 g9 C3 P0 U* F
: p8 J& ?/ t6 E4 a/ [  然而后来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了朱高炽的意料。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八
- G6 g% V+ ^# T% }
; b! z2 t- J: }5 W) ^! ]+ d. {& f" z--------------------------------------------------------------------------------! w7 ^% y6 U  \4 v4 c! e

* o/ w6 n9 r, a  B3 I
* e; a  D# E4 q9 i+ v+ W  朱棣大发雷霆,把朱高炽狠狠骂了一顿,大概意思是老子在外面打仗那么辛苦,也是为了你将来的江山打基础,你却连个基本迎接工作都做不好,要你这个废物有什么用? : U1 U! y% c  q( Y
6 o$ m- g/ t- g9 c
  朱高炽挨骂了,心里非常委屈:不就是稍微晚了点,至于搞得这么大吗?   Q# }1 q' p; s
1 O- I  a" O% R% x* {
  至于,非常至于。
  ?6 U0 Q) j" s# t8 ~2 x" G; Z1 n6 L' g1 L5 C" h9 |* g
  朱高炽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他的好弟弟朱高煦不断打探他的行动,虽然并没有什么发现,但政治家朱高煦先生整人是从来不需要事实的,他不断编造太子企图不轨的各种小道消息,并密报给朱棣。 $ \5 [; a$ h/ ~/ \% H
; g6 D7 j9 n) {+ C  X8 O4 \4 T  f
  朱棣开始并不相信,之后禁不住朱高煦长年累月的造谣,加上身边被朱高煦买通的人们也不断说坏话,他渐渐地又开始怀疑起太子来。 4 @6 ], d5 d! u! B$ x+ e& S

7 O# N6 N6 m2 T: E) D  屋漏偏逢连夜雨,没想到回来就碰上了太子迎驾迟缓这件事,虽然这并不是个大事情,但在朱棣那里却变成了导火线。在朱棣看来,这是太子藐视他的一种表现。 ! j- t9 |" T1 s
) M0 t7 r3 V/ h* W: F. H
  自己还没有退休呢,就敢这么怠慢,将来还得了?! . `. B* `5 v% r0 z. c/ B
7 V& s& `3 r. b6 M; G. _
  在朱高煦的推波助澜下,事情开始一边倒,太子受到严厉斥责的同时,**禁语**的主要官员如尚书蹇义、学士黄淮、洗马(官名,不是马夫)杨溥都被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 / C% O, u3 T0 p  N1 a$ F
7 R. L! S- a5 ?9 g9 d$ Q: L
  最黑暗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 [# [% E. K; }5 s
. d- E3 B. [; E% _* z( v: }  在朱高煦的精心组织策划和挑拨下,朱棣的怒火越烧越旺,**禁语**几乎被一网打尽。 - M, H# I; G; j1 I! K& s

# T: N3 e; D$ j, n  朱棣已经认定**禁语**那帮人都想着自己早死,然后拥立太子博一个功名,他对太子的失望情绪也达到了顶点。他不再相信拥护太子的那些东宫文官们,除了一个人外。
: w2 Q0 s  X" t& T0 ]' ~! D$ V0 \4 i0 N1 r: ?* m8 x  c
  这个例外的人就是杨士奇。
! ~: j3 U5 M" T+ W6 Z
) R7 t9 E, G4 Y- T# a7 Y7 [  M9 g7 i  说来奇怪,虽然杨士奇一直在太子身边,朱棣却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公正客观的人,于是在两年后,朱棣再次召见他,问了他一个问题。 + A3 C2 L! U& Z) ?/ O

8 `& ]; j( M8 U/ c4 B. S7 o  与两年前一样,这也是一次生死攸关的问答。 % Y( }( K) q- f8 s
' ~4 I' ]5 u: [7 f3 h3 V
  无畏的杨士奇 / }  {3 ~& }3 n6 R7 `
4 l% Q! u2 a4 d
   当时的政治局势极为复杂,由于朱棣公开斥责太子,且把太子的很多亲信都关进了监狱,于是很多大臣们都认为太子已经干不了多久了,倒戈的倒戈,退隐的退隐,太子也朱高炽陷入了孤立之中,现实让他又一次见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 C$ J; _9 {/ R* S8 _2 W) Q7 Z% b+ ^( w3 |0 t
  原先巴结逢迎的大臣们此时都不见了踪影,唯恐自己和太子扯上什么关系,连累自己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杨士奇开始了他和朱棣的问答较量。 ; s! \3 R5 o' E0 C- ]
5 F/ Y5 X0 d: c8 O
  这次朱棣没有遮遮掩掩,他直接了当地问杨士奇,太子是否有贰心,不然为何违反礼仪,迟缓接驾?(这在朱棣看来是藐视自己) % a* H8 @' |9 j) d! G$ i
0 Q9 P  R! S8 ^/ Z1 F) L
  在此之前,也有人也劝过杨士奇要识时务,太子已经不行了,应该自己早作打算。
% V, t6 _& m* |4 ^) F; q. O/ R1 l; O8 o* _
  杨士奇用自己的答案回复了朱棣,也回复了这些人的“建议”。   E7 `; R* V0 g

- f: E/ I! U: w; Y! K% o  杨士奇答道:“太子对您一直尊敬孝顺,这次的事情是我们臣下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罪责在我们臣下,与太子无关。”(太子孝敬,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 a- `7 z$ l0 C6 M, E6 L
7 c9 S/ `6 H+ S- `8 D9 ?) ]
  说完,他抬起头,无畏地迎接朱棣锐利的目光。 , H  o. H  A$ S4 K) x+ R
2 U/ v" T1 J; j
  朱棣终于释然了,既然不是太子的本意,既然太子并不是有意怠慢,自己也就放心了。
. R* h+ w0 {0 X4 G8 s% I
% [0 j  Q& I$ b' x$ I  就这样,悬崖边上的朱高炽又被杨士奇拉了回来。 5 J% E9 N- b. c8 E. Y% R% \
' K) ^# L- y' {. e) J
  杨士奇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在太子势孤的情况下,主动替太子承担责任,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要知道,朱棣不整太子,对他们这些东宫官员们却不会手软。与他一同辅佐太子的人都已经进了监狱,只剩下了他暂时幸免,但他却主动将责任归于自己,宁愿去坐牢,也不愿意牵连太子。 5 i. G( x/ t, {! I9 w$ n

8 K8 H. `4 N# V; V  杨士奇用行动告诉了那些左右摇摆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收买,不是所有的人都趋炎附势。
7 ^7 G( Q  [0 Z1 \- i2 j
* s6 P# P) [+ `/ `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朱高炽的太子地位被摘掉是迟早的事情,继续跟随他并不明智,还很容易成为朱高煦打击的对象,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坚持支持太子的杨士奇,不是一个投机者。 / i% k" u" f6 T7 m( W  p

3 p  @4 f% C3 B- l6 I2 \/ V  就如同三十年前,他身处穷困,却仍然无私援助那位朋友一样,三十年后,他又做出了足以让自己母亲欣慰的事情。 , u7 T% Y7 D# g# w

8 j1 v% l$ N8 J4 k  三十年过去了,虽然他已身处高位,锦衣玉食,他的所作所为却并没有违背他的人生信条。
: Q/ t) ]' T6 g: ^% }& _/ m% D3 |& w" k/ D+ k- m$ L
  人穷志不短,患难见真情 & Z3 k6 W: t, f8 B: E

6 A; o) e( X! ^$ x, a- E  杨士奇最终还是为他的无畏行为付出了代价,朱高煦恨他入骨,指示他买通的人攻击杨士奇(士奇不当独宥),本来不打算处置他的朱棣也禁不住身边人的反复煽动,将杨士奇关入了监狱。
5 v4 R' v) }- f8 z* V
/ x: w$ Q: u+ u9 B  朱高炽得知杨士奇也即将被关入监狱,十分焦急,但以他目前的处境,仅能自保,是绝对保不住杨士奇的。 7 S8 I- S' G* _; m' X
5 o5 K+ b# w/ M9 n: l
  杨士奇却不以为意,反而在下狱前对太子说:殿下宅心仁厚,将来必成一代英主,望殿下多多保重,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情况,都一定要坚持下去,决不可轻言放弃。 # Y) r8 F& V" c. G  X& E2 l- ^- F6 {0 q

" |% V5 o# `5 I  此时,朱高炽终于意识到,眼前这个即将进入监狱却还心忧自己的杨士奇其实不只是他的属下,更是他的朋友,是患难与共的伙伴。
. l2 ]0 r+ K; f1 ~
5 _" f& Q. U: s3 E  太子的地位保住了,却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朱高煦咄咄逼人的气势下,他还能坚持多久呢?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九
1 V1 ]! M+ t) z2 g  w
. ]1 F* u9 y+ H+ Z--------------------------------------------------------------------------------
3 l# H: Q6 L) }1 Y 0 t$ [$ k0 j, g5 ~: u

- z2 P) j) g& ~8 U/ e# e7 \  朱高煦的失误 ( e. \; C" t+ u$ }, m! e0 V

% b- g# f% q5 X& y! d; G1 {4 B0 `; b  朱高煦终于第一次掌握了主动权,他的阴谋策划终于有了结果,太子受到了沉重打击,而帮太子说话的文官集团也已经奄奄一息,形势一片大好,前途十分光明。 4 {1 `) X6 F( `1 D: Z: h: i
9 g: r5 r: M& U9 c0 P4 k5 T
  话说回来,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朱高煦也不例外。
, j' h- b: b. l' r5 y( n/ k" Z; ~
7 D9 l7 J& I  C$ G3 K7 H  胜利在望的朱高煦在历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偶像,并在之后的岁月中一直以此自居。
) L6 ^- L( J& u9 d' c( ~! g; Q
4 l. \- F( B# a) U1 o  他的这位偶像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经常见人就说:“我这么英明神武,不是很像李世民吗(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
+ R) d2 {" b0 o/ [! Y& p
: s) r$ J8 A2 ^  如此急切表白自我的言语,今日观之,足以让人三伏天里尚感寒气逼人,如果朱高煦出生在现代,定可大展拳脚,拍些个人写真照片,再配上自信的台词,必能一举成名。 + d/ V$ o5 e- s

* q/ ^: N' v& M8 ~" _  朱高煦不是花痴,他这样说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寓意的。
; {- h5 D. U+ z3 j; ]1 b6 }6 Q. N2 D. N* M- {: p. t4 U
  大家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他的隐含意思,李世民与朱高煦一样,都是次子,李建成对应朱高炽,都是太子,甚至连他们的弟弟也有对应关系,李元吉对应朱高燧,都是第三子。 5 L. y! a5 ?# i: M& p

9 m. _+ u6 U  ?; i2 S% u$ w  这样就很清楚了,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当上皇帝,朱高煦杀掉朱高炽,登上皇位。
; K- ?- E& C* A' u3 F( r. ^; U, b  s
. T/ a$ Y. a. s* G; c. ~  朱高煦导演希望把几百年前的那一幕戏再演一遍。
% e) u! v/ W* S
  C3 E! H4 I4 y7 m& m- a  我们这里先不说朱高煦先生是否有李世民那样的水平,既然他坚持这样认为,那也没办法,就凑合吧,让他先演李世民,单从这出戏的演员阵容和所处角色上看,似乎和之前的那一幕确实十分相似。 5 e! X9 J0 l9 J
; @& H) y* V" a" g; @
  但朱高煦导演也出现了一个致命的失误,他忽略了这场戏中另一个大牌演员的感受,强行派给他一个角色,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7 j' q! K. Q- G& }7 E! Q/ ?" @
: t$ U2 m9 [+ k% J  他要派的是这场戏的主要角色之一——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被挑中的演员正是他的父亲朱棣。
& q/ ^* z5 [+ P8 U& u8 Y
( H( `! D( Y  I- ~1 `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把这场戏演好,演完,搞一个朱高煦突破重重险阻,战胜大坏蛋朱高炽,登基为皇帝的大团圆结局,就必须得到赞助厂商总经理朱棣的全力支持。
: s! P& k: x( K0 g
, r9 e8 H; g  G5 h  朱棣不是李渊,事实上,他跟李渊根本就没有任何共通点,但他很清楚,上一幕戏中,李渊在李世民登基后的下场是被迫退位,如果这一次朱高煦像当年的李世民那样来一下,他的结局也是不会超出剧本之外的。 1 e# K' U  b  |2 [+ l. ?

. @% Z; e! P7 u. U( F( f  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
+ I* d# E8 F- `9 z, R; d2 w# y/ Q" E4 s) f7 p% |% L2 M
  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 Q5 i7 {( n" N* F+ ]9 b2 ]6 {

! X$ t- p% P2 t  **禁语**的反击
- b5 `7 U! H; h' e$ r* ]7 G
$ b7 P7 x2 f' A% A+ q& l   就在朱棣渐渐对日益嚣张的朱高煦感到厌恶时,**禁语**开始了自己的反击。   d3 j/ y6 G( ~1 Q: P2 M# Y2 o. G
- q" `/ C( s( _9 B( s$ m( O, C
  当时正值朱高煦主动向朱棣要求增加自己的护卫,这引起了朱棣的警觉,永乐十三年(1415)五月,朱棣决定改封朱高煦去青州,按说青州并不是很差的地方,但朱高煦为了夺权的需要,不肯离开京城,又开始耍赖。
4 h$ \8 k! r2 s, h4 L1 `
, v; y7 _1 n& T; m' C7 C4 l+ B0 \+ \7 V+ l  这次朱棣没有耐心陪朱高煦玩下去了,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朱高煦:你既然已经被封,就赶紧去上任,怎么能总是赖在京城不走(既受藩封,岂可常居京邸)?! ) u& ~" M7 G! M1 }; T& E4 N
  ]+ }# J$ K, ]" V1 C1 U
  朱棣不断的打击太子,无非是想告诉太子不要急于夺权,但他的这一行动却给了朱高煦错误的信号,他误以为皇位非自己莫属,越发专横跋扈,最终触怒了朱棣。 6 ^# z7 L$ A( E
9 t2 l1 r/ k2 E7 K* b3 ^" Y
  捧得起你,自然也踩得扁你
  V" M4 B) I0 G: g* m: Y0 l! W. F9 i- G6 x; p% k$ n& A
  **禁语**的精英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发出了致命的一击,而完成这一击的人正是杨士奇。
5 Q- _% ?$ L8 U4 A5 S0 |% B* a) r8 F
  由于平日表现良好,且自我改造态度积极,杨士奇和蹇义连监狱的门都没进,就被放了出来,再次被委以重任。但千万不要由此推出朱棣慈悲为怀的结论,要知道,他们的难兄难弟杨溥还在监狱里看书呢,而且一看就是十年。
  u# h: y# t* Q2 @- [" C
/ H& \5 h8 C' {0 A& F: E( q" j  由此可见,特赦也是有级别限制的 % c: g% x. T  x4 L0 I  L* K+ p3 B* f9 l% L
! K, q# v$ }7 m8 ]1 t1 n
  逃离牢狱之灾的杨士奇自然不会洗心革面,与朱高煦和平相处,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对时局的揣摩后,他敏锐地抓住了机会,发动了攻击。 ! W9 Z4 k1 L- o+ v3 w% V" m
3 W. f7 v. y7 |) l6 p1 t
  说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与前两次一样,他的这次攻击也是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完成的。
+ U. r' n- d( R# t$ e5 h2 s; J
  此次对话除了朱棣和杨士奇外,蹇义也在场,不过他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
7 G+ c* J  ?9 U; Q
9 Q  E6 k% K) \" B) S  朱棣问:“我最近听到很多汉王(朱高煦封号)行为不法的传闻,你们知道这些事情吗?”
( G6 U$ Q4 J* ^4 p* K) y
* _/ }; L+ \! |, ]! V2 }1 |. d  这话是对杨士奇和蹇义两个人问的,但两人的反应却大不相同。 . M: Z' O+ j( ~7 s0 T: A! D
. p3 G" G" d: B0 l
  蹇义虽然忠于太子,却也被整怕了,他深恐这又是一个陷阱,要是实话实说,只怕又要遭殃,便推说自己不知道。
/ ]7 i, ^) x/ j: R
: _/ H* Q2 D  S2 o  朱棣失望地转向了另一个人——杨士奇,他注视着杨士奇,等着他的答复。 ! @+ k7 h2 H0 L

. N! u8 K% f8 t9 a+ J' |  杨士奇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1 C6 k, x( }* k% a! P! z. q5 P
) o' B' I5 I  G5 f  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他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0 b. Z( F' j1 Y- F  G2 ~3 T/ r" Z( C& N( @( E
  朱棣已经丧失了对朱高煦的信任,他已经渐渐看清自己这个儿子的真面目,这是最好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 i" n6 N* C- C+ _0 y7 \+ H
5 b" a% {. _; O+ ^, r  拔剑出鞘!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
% L7 M4 ^: f0 X3 r( b5 M% U9 J
8 u& H2 ?. m- v( ?$ Q( A( E--------------------------------------------------------------------------------. v7 H! T& ]3 O, @# i

. X- y6 Y! o) a" ~8 U6 {- @' `, M+ p+ o
  杨士奇从容答道:“我和蹇义一直在东宫服侍太子,人家就把我们看成太子的人(还装,难道你不是吗),有什么话也会不跟我们讲,所以我们不知道。” $ [# F, I% j  F5 H, `
- F) e% Y6 k% `; L3 x5 z+ f( @
  奇怪了,这句回答不是和蹇义一样,啥也没说吗?
+ m  }" F% v0 I  I- r1 [4 r' K* A" n! t; P, w* @4 ?
  要知道,自古以来最狠的整人方法就是先夸你,再骂你,杨士奇熟练地运用了这一技巧。所以别急,下面还有个但是呢。 7 u6 D! e3 A. E$ u' q
8 a9 O5 _4 e1 \/ J! S* b0 L
  “但是,汉王两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现在陛下要迁都了,在这个时候,他要求留在南京,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一下他的用意。”(惟陛下熟察其意)
0 L* H# o- L( L9 @* K0 v4 B; p) w/ J8 u; K, B  s. a8 t
  细细品来,杨士奇此言实在厉害,看似平淡无奇,却处处透着杀机,要把朱高煦往死里整,杨士奇之权谋老到实在让人胆寒。
7 b2 W0 b1 m' H+ s: p! A* \' s- ?7 [$ H! ?+ O0 s
  杨士奇终于亮出了他的宝剑,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人,使出了那一剑。2 Q3 i7 t* T5 D# ^& S

! s& W* c) f; U2 A8 P% v0 j   一剑封喉
* o' }1 ?2 B' L# R) o  U$ z7 H% D" Y# g  S4 D: G' s% z" Z
   朱棣被杨士奇的话震惊了,朱高煦三番两次不肯走,如今要迁都了,他却执意留在南京,他到底想干什么?! 9 H# z: T" V6 P- O- Q0 O
' W/ g/ x. i- V& {$ K+ v! ~
  不能再拖了,让他马上就滚! 8 H" c7 j- |' ?
( N) Z7 R7 L, u: [# ]7 @; Q8 Q5 k
  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不顾朱高煦的反复哀求,朱棣强行将他封到了乐安州(今山东广饶),朱高煦十分不满,但也没有办法,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此生注定不可能用合法手段登上皇位了
7 Q: c0 X- ]: ~, |8 H3 ~7 C# ^5 {
; {, W; Y4 H( e( `9 _! l  朱棣确实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如果我们翻开地图察看的话,就会发现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这个儿子将来不会老实,于是在封地时,便已做好了打算。乐安州离北京很近,离南京却很远,将朱高煦调离他的老巢,安置在天子眼皮底下,将来就算要打,朝发夕至,很快就能解决,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
% w& ~) o  Z3 b$ t  n: t6 H9 F
4 _$ E# R2 ~; G- \  至少在这一点上,朱棣要比他的父亲高明。
5 e3 t5 ~# ^# {4 |3 \9 U- w8 w3 a, _  }5 x; ~/ k
  至此,储君之争暂时告一段落,**禁语**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稳住了太子的宝座,也为后来仁宣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7 s. b( g7 b9 o. K
7 M4 ]+ i" ~* A) k& @8 o
  另一方面,朱高煦多年的图谋策划最终付之东流,至少朱棣绝对不会再考虑立他为太子了,但这位仁兄自然也是不会死心的,他把自己的阴谋活动完全转入地下,并勾结他的同党准备东山再起。
4 Q6 F7 _% B: E* l8 z. ^' l) _) E" z# M
  不过这一次他不打算继续搞和平演变了,因为在他面前只剩下了一条路——武装夺权。 5 f. T* V5 G' p- W& X9 R
4 l7 _, I! U) M. I& Q$ o6 @
  虽然方针已经拟定,但朱高煦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自己老爹打仗有多厉害,他比谁都清楚,只要他还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就绝对不会在自己老爹头上动土。 4 D) S! U2 P9 k

3 b/ \2 _  K" P) L9 W9 l6 `  朱高煦决定等待,等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
/ r+ {; a8 L% [/ ^7 S. M! L5 Z; U8 h! e  y  w" T* {
  第十章 最后的秘密
6 }/ z/ D4 }( I! T3 R
9 ?& Q8 i0 c+ f$ h   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
0 j& l* v& @+ v8 s5 ?6 ?" z% R- c# c% T  b* z% h& b
  以上就是朱棣同志的主要政绩史。在执政的前十几年中,他不停地忙活,不停地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也获得了许多成就,正是这些成就为他赢得了一代英主的名誉。
0 C) }$ X+ O- q& U7 ^- R+ X* B  M4 e+ o! T1 @
  他做了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但他并未感到丝毫疲惫,因为在朱棣的心目中,权力就是他工作的动力,手握权力的他就如同服用了兴奋剂一样,权力对他而言已经变成了一种毒品,一分一秒也离不开,任何人也无法夺走。
% @7 @) l- a+ l8 [
! H% y7 e: @' N) I0 K4 O! H  像他这样的人似乎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朋友的。 ) {4 R- {% {# g6 t7 G5 s+ ?
$ s( |; s, I# x7 I
  但朱棣还是有朋友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一个。 9 {& C# b. U2 x, N3 ~
( d5 w7 X! A" J* c$ y7 A, z0 p) q
  告别
# O+ ~5 x# h: |- e8 y' p9 \9 _8 G5 ?
/ _* A- `  d4 p, o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 北京庆寿寺 9 D6 }! H0 ]/ t

: n' _6 k0 l1 Z' v( |  朱棣带着急促的脚步走进了寺里,他不是来拜佛的,他到这里的目的,是要向一个人告别,向一个朋友告别。 5 I5 T# w% M' o

* K& ]. R( J1 X# M: W  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已经无力起身迎接他的朋友,长年的军旅生涯和极其繁重的参谋工作耗干了他的所有精力,当年那个年过花甲却仍满怀抱负的阴谋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躺在床上的无力老者。
. w4 J6 P" c% C/ [0 E0 r1 E. f$ E( R  a6 Z3 C
  此时的姚广孝感慨良多,洪武十八年(1385)的那次相遇不但改变了朱棣的一生,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自此之后,他为这位野心家效力,奇计百出,立下汗马功劳,同吃同住同劳动(造反应该也算是一种劳动)的生活培养了他和朱棣深厚的感情,朱棣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他的朋友。
" E1 P: m- ?; p  l1 N! F6 a1 b  N: C
  这并不奇怪,野心家的朋友一般都是阴谋家。
' O. P2 S7 \9 d: P  v; a3 \5 z5 y3 H6 X2 K  [8 Z
  在朱棣取得皇位后,姚广孝也一下子从穷和尚变成了富方丈,他可以向朱棣要房子、车子(马车)、美女、金银财宝,而朱棣一定会满足他的要求。因为作为打下这座江山的第一功臣,他完全有这个资格。
$ L& w) B9 A  \4 W- D. `; Q/ G5 K' \3 v) ]9 y: B
  可他什么也不要
- Q8 n- |7 y7 u: n* b1 l) G3 X9 G* U: Y0 @2 Z1 n' y9 `0 j
  金银赏赐退了回去,宫女退了回去,房屋宅第退了回去,他没有留头发,还是光着脑袋去上朝,回家后换上僧人服装,住在寺庙里,接着做他的和尚。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一 # p3 X. W/ j& w! c- u; p

) S8 z- A$ u, B$ n+ q) w--------------------------------------------------------------------------------- S4 ^  Y% R' O: t9 `3 z) o7 x* s

+ n' z! I3 |! V. z) ?
, A# |* c* a* I% _  他造反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抱负实现了,也就心满意足了。此外,他还十分清楚自己的那位“朋友”朱棣根本不是什么善类,他是绝对不会容忍一个知道他太多秘密,比他还聪明的人一直守在身边的。 + L# ]6 n9 A0 h5 ?% e9 I  N! q

5 w8 Q0 P$ T; P- @7 s9 N  J1 `  所以他隐藏了自己,只求平静地生活下去。
- O8 R1 \0 b2 i$ O! t& M8 h' x7 Y* Q
  综观他的一生,实在没有多少喜剧色彩,中青年时代不得志,到了60岁才开始自己的事业,干的还是造反这个整日担惊受怕,没有劳动保险的特种行业。等到造反成功也不能太过招摇,只能继续在寺庙里吃素,而且他也没有类似抽烟喝酒逛窑子的业余爱好,可以说,他的生活实在很无趣 + P/ M# T. E* _* y% B
" d3 o; i: \* y6 ^  L# H- k
  他谋划推翻了一个政权,又参与重建了一个政权,却并没有得到什么,而在某些人看来,他除了挣下一个助纣为孽的阴谋家名声外,这辈子算是白活了。
+ Y! N- p. j  J' a" I; ~
# G2 y6 _8 }3 @! m8 g4 d6 B  他的悲剧还不仅于此,他之前的行为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也算不上是个坏人,他还曾经劝阻过朱棣不要大开杀戒,虽然并没有成功,却也能看出此人并非残忍好杀之辈。 6 z' f, }6 S! r8 ?% w
6 P1 c$ l0 {( z# \% M' `" H/ T
  但这并不能减轻他的恶名,因为他毕竟是煽动造反的不义之徒,旁人怎么看倒也无所谓,最让他痛苦的是,连他唯一的亲人和身边的密友也对他嗤之以鼻。
) Q3 M6 u6 E9 y. r. D
3 ~+ m2 ^2 p3 J4 z3 c4 t7 C- E  永乐二年(1404)八月,姚广孝回到了家乡长州,此时他已经是朝廷的重臣,并被封为太子少师,与之前落魄之时大不相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 P) p, E: z4 ^- A
% p- l1 e) u& K1 u8 x! v4 u
  父母已经去世,他最亲的亲人就是他的姐姐,他兴冲冲地赶去姐姐家,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分享自己的荣耀,但他的姐姐却对他闭而不见(姊不纳),无奈之下,他只好去见青年时候的好友王宾,可是王宾也不愿意见他(宾亦不见),只是让人带了两句话给他,这两句话言简意赅,深刻表达了王宾对他的情感:
# U" R/ z& Z/ x
4 X5 U. ~: s! y! w" D  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 _6 v7 |2 p6 O8 H5 Y- v+ c: r1 U, V( S. P( a) h
  姚广孝终于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原先虽然穷困,但毕竟还有亲人和朋友,现在大权在握,官袍加身,身边的人却纷纷离他而去。
7 [1 |& n  N& q- m) K, @
! j" F8 ^6 O% G/ x1 i5 h  耳闻目睹,都带给姚广孝极大的刺激,从此他除了白天上朝干活外,其余的时间都躲在寺庙里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似乎是要反省自己以前的行为。 , @* H' T" k6 g) L+ @* [9 T
  x  P$ A4 ]+ {6 _
  这种生活磨练着他的身体,却也给他带来了长寿,这位只比朱元璋小七岁的和尚居然一口气活到了八十四岁,他要是再争口气,估计连朱棣都活不过他,有望打破张定边的纪录。   G, I( F  q8 @7 R. ~- c: a! g

+ }7 H1 H, s- w% Z& |$ l  但这一切只是假设,现在已经奄奄一息的他正躺在床上看着自己这位叫朱棣的朋友
, z- S1 f% e8 L& m" O. s  \0 p, \" W# j. c4 Y0 ?+ J2 C
  心情复杂的朱棣也注视着姚广孝,像他这样靠造反起家的人最为惧怕的就是造反。所以他抓紧了手中的权力,怀疑任何一个靠近他的人,而眼前的这个人是唯一例外的。这个神秘的和尚帮助他夺取了皇位,却又分毫不取,为人低调,他了解自己的脾气,性格和所有的一举一动,权谋水平甚至超过了自己,却从不显露,很有分寸。这真是个聪明人啊!   Y+ [- B2 K2 [1 B3 x

" \) O8 M; ~! t  J) y  只有这样的聪明人才能做朱棣的朋友。
7 W6 f; ]1 ?! N) H! `8 e$ n+ h! A. i2 y$ s) z7 p4 K5 R' d" o- f
  在双方的这最后一次会面中,他们谈了很多,让人奇怪的是,他们谈的都是一些国家大事,姚广孝丝毫未提及自己的私事,这似乎也很正常,大家相处几十年,彼此之间十分了解,也就没有什么私事可说了的吧。 . k, {. }* F) q
6 h8 ^. ]2 _3 G
  朱棣很清楚,姚广孝已经不行了,这是一个做事目的性很强的人,自然不会无缘无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找自己聊国家大事,他一定会提出某个要求。 ; q; B6 F) c, l

/ C  `( `. }4 f8 j0 p' p  朱棣和姚广孝如同老朋友一般地继续着交谈,但在他们的心底,都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 d- F! r$ Q) d7 e1 \( Q
& V" E, V" ]$ H9 H( l( i  话终于说完了,两人陷入了沉默之中。 6 \4 N. H% Q0 P
, _' B5 ^2 `* C* R0 f
  姚广孝终于开口了,他提出了人生中最后一个要求:
8 J( }6 p2 b, j8 f% k
! f1 E/ b5 E/ h+ F' e  “请陛下释放溥洽吧。” 0 K8 t& c6 `( o( V, ]1 T4 A
4 A* v6 G" f6 i- S: z1 U
  朱棣默然 " J( p; K6 j" S
+ Q* r8 q" l- K5 ^' u1 S/ G3 u9 s
   不出所料,他果然提出了这个要求
5 |/ e* l# \8 R* E( Z. G2 }4 i
: ]' W+ H; r1 t. o  堪称当世第一谋士的姚广孝临死前提出的竟然是这样的一个要求,这个溥洽到底是什么人呢,能够让姚广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如此挂念他的安危?
) Q% t' }% o. V; Y: j+ o
/ }% Q% F. a( K& t' @# \  其实溥洽的个人安危并不是那么重要,只是因为这个人的身上隐藏着一个秘密,隐藏着朱棣追寻十余年而不得的一个答案。
' _9 J6 z: ^' ], d0 Y2 ]2 c- G9 R% d3 t, e- Q( r
  这个秘密就是建文帝的下落。
4 _3 ?, L! l: h9 x
- b% a2 q1 ^/ l$ G3 A  十六年前,一场大火焚毁了皇宫,同时也隐灭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等到朱棣带领大群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的时候,留给他的只是一堆废墟和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尴尬局面。 0 F* {- N: @: N  w0 b
. G4 H$ p. a5 e4 Z+ x" S
  从此建文帝的下落就成了他的心头大患,为了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朱棣想尽各种办法四处找人,只要有任何蛛丝马迹,他就会抓住不放。 + e! D, o) r" n

8 O+ o" Q* P  J$ M3 W& {: r- d  也就在此时,有人向他告密,还有一个人知道建文帝的下落,这个人就是溥洽。
* |* Y8 A" x& Y! g. J7 K5 }" O# p
  溥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据说当时正是他安排朱允炆出逃的,虽是传闻,但此人与朱允炆关系密切,他确实很有可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
# Q; C2 \7 S  Q/ ^- h; R6 o. A; J1 f3 c) R1 u0 w: {$ L7 U3 y3 [
  朱棣听说后大喜,便将溥洽关进了监狱,至于他是否拷打过溥洽,溥洽如何回应,史无记载,我们自然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有从溥洽的口中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因为直到二十年后他临死前方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 v6 k; H$ K+ Q% O) N
, J1 _7 `, v- `  V3 g
  但溥洽却从此开始难见天日,他不但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犯,还是一个绝对不会被释放的政治犯,原因很简单,他不说出朱允炆的下落,自然不会放他,而如果他说了出来,朱棣也决不会把这个知情人释放出狱,依着朱棣的性格,还很有可能杀人灭口,一了百了。
9 ?% K9 x# ^8 i' t8 X& b; l9 }
! |: S! X0 _2 p! ?- y  如无意外,溥洽这一辈子就要在牢房里度过了。
6 ~  D% `- D7 _1 |/ C# H  z7 c' i
  但是现在,意外发生了。
" l! p/ Q! @" L$ m' ?* G+ n( K0 H% Q0 S( _6 S" D# S9 \
  朱棣知道姚广孝这个要求的分量,溥洽是不能放的,但这毕竟是自己老朋友这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愿望,实在难以抉择。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二
  Y2 d6 ~6 Y& b( n  {0 Y% w1 N  q0 h5 U1 j% ~
--------------------------------------------------------------------------------! _3 k2 J6 e# Z$ `* s
" m+ F/ i9 O5 T- A! @# l: R' \
0 u8 E1 d9 s5 {% v$ _+ |
  姚广孝目不转睛地看着沉默中的朱棣,他知道眼前的这位皇帝正在思考,准备做出决定。 % o9 Y3 i: ]- q% W. C; z
0 j% `) ]8 T. c
  “好吧,我答应你”
. o( x( g6 D0 u6 E* q
$ C4 {% k; ]9 n) |  姚广孝释然了,他曾亲眼看见在自己的阴谋策划之下,无数人死于非命,从方孝孺到黄子澄,凌迟、灭族,这些无比残忍的罪行就发生在自己面前,他曾劝阻过,却无能为力。虽然这些人并非直接死在自己手上,但他确实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6 i6 `; U1 P  c3 A9 g5 D, \0 _9 i/ B' H! S* @# D( R( H
  虽然他不是善男信女,但他也不是泯灭人性的恶魔。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亲人朋友的离去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很多人因为他而死去,他却背负着罪恶活了下来。 / W! I# U7 v; E
4 S+ T2 @: ~3 n% i& s( s
  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提出了这个要求。
+ w) x* H7 i! y3 J/ w
* A! [; s: }# u3 w  不是为了救赎溥洽,而是为了救赎他自己的灵魂。 8 m! D) f% d' t

( x. T% B; m& K, H. X& L+ I  精神上得到解脱的姚广孝最终也得到了肉体的解脱,三月十八日,姚广孝病死于北京庆寿寺,年八十四。 ( A( C4 N" G$ O3 ^2 u7 R. x

' L1 p& o. ~. ~+ y  这位永乐年间最伟大的阴谋家终于含笑离开了人世,他付出了很多,却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他的前半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抱负,后半生却背负着罪恶感孤独地生活着。 : C2 ^$ s: y2 s, N

  W+ D# i7 x' ?3 b. U. u. {' v/ L  无论如何,对于他而言,一切都已结束。 . g( j' E- B9 j6 i0 y; C5 P& V
4 ?" R( |- ~7 W! y0 w, ^
  朱棣遵守了他的诺言,放出了溥洽,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出于对老朋友的承诺。 ) b) s9 ?2 G/ E0 g/ @2 I
" p' v+ w) i, d
  皇位夺下来了,首都迁过去了,大典修完了,南洋逛遍了,安南平定了,瓦剌鞑靼没戏唱了。
" A  s) w4 e' v3 @
- q' p: I/ k- l0 M  ^  现在唯一的老朋友也走了。 2 C/ b( ?) E* C4 r8 l  h# k" O
" Y% J. H. e* G' f) @8 N6 {
  这场戏演到现在,也差不多了,当年三十一岁的青年朱棣起兵造反,最终夺得天下,之后他又开始了自己的统治,创造了属于他的时代。 * ?, I+ b/ b6 y7 b" N0 E, L

9 ?9 P% V7 }7 O  在这漫长而短暂的几十年中,该做的事情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他也做了。但综合来看,他确实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上面列出的那些政绩里的任何一条都很难做到、做好,但他却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
1 s: d9 T6 {; l" C! {5 f3 w$ S, Q8 d
  做皇帝做到他这个份上,实在不容易啊。 $ K" z4 F7 P$ u: g" t
( u7 q- A( j1 l
  按说有如此功绩,朱棣也应该心满意足了,但其实不然,在他坐在皇位上的每一个白天,睡在寝宫里的每一个夜晚,有一件事情总是缠绕在他的心头,如噩梦般挥之不去,斩之不绝。 . b- V. b: o4 b% a

1 T& \/ q: Y' |2 j& e/ V   是的,雄才大略的朱棣在他执政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挂念着这件事,恐惧着这件事。 0 J  }0 Z7 t. j/ e2 {2 t
: z5 ]- T* t$ Q0 c, f; ?
   朱允炆,你到底是死是活,现在何方?!   o2 U' R9 l) I: \; z

! E; W% `5 v8 }5 y  g( ~; ~% @+ L  朱棣,不用再等多久了,你很快就会知道答案。 ( N7 L( a1 j  O1 U2 t! E
5 R" `* R2 z" h4 Z$ W
  永乐二十年(1422),欠收拾的阿鲁台又开始闹事,他率军大举进攻明朝边境,其本意只是小打小闹,想干一票抢劫而已,估计明朝也不会把他怎么样,这一套理论用在别人身上有可能行得通,但可惜的是,他的对手是从不妥协的朱棣。
8 s0 [8 o( _* o
* G. _; u- L' u6 l: ?. O1 u6 y  朱棣听说这个十二年前被打服的小弟又不服了,也不多说,虽已年届花甲(当时五十五岁),好勇斗狠的个性却从未减退。 1 B( v/ I3 [) g* j! a4 B- [% }- N7 M

6 C$ M4 O8 b; q: G. G) b8 [  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
1 f+ m1 Y) o( o4 U7 ?3 ^, A3 }$ s7 J) o: Q
  同年三月,朱棣又一次亲征,大军浩浩荡荡向鞑靼进发,一路上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到了七月,大军抵达沙珲原(地名),接近了阿鲁台的老巢。 ! a  N- y! T6 L5 q0 \

, P/ `1 T0 B2 D/ v( i3 X  阿鲁台实行不抵抗政策,是否有什么后着呢? 6 S; c; n/ B7 c0 s3 e4 X9 ?6 ~" f
2 T2 j1 B0 p# r/ j, k
  答案是没有。
/ B8 ~+ \" b6 x6 K- ~
+ ~2 i- ~* ?, J* X2 G  u  阿鲁台不抵抗的原因很简单,他没有能力抵抗。 9 \7 x: Z+ G" z  }8 ^
& D& p# S2 J* r8 T# d0 U. o
  这位当年曾立志于恢复蒙古帝国的人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小毛贼,只能抢抢劫,闹闹事,他没有退敌的办法,唯一的应对就是带着老婆孩子跑路。 5 V" w4 ^5 M, C' u4 L! R7 b

4 n/ a$ ~' G- N' V1 H. _  荡平了阿鲁台的老巢后,朱棣准备班师回朝,由于当时兀良哈三卫与阿鲁台已经互相勾结,所以朱棣决定回去的路上顺便教训一下这个当年的下属。
; R' Q/ P9 k: q3 k4 p+ A( j
4 @' z* j3 N) J0 L: ?6 ?  他命令部队向西开进,并说道:“兀良哈知道我军前来,必然向西撤退,在那里等着他们就是了。” , G2 V5 X6 Q. x# K
% z$ ~" C4 T4 G( L. A' ]) e3 n% w" S
  部下们面面相觑,人家往哪边撤退,你是怎么知道的? 4 [! Y! {+ a/ p' q0 |3 f  _; B

& G4 g! d, t- `6 H8 M  可是皇帝说话,自然要听,大军随即向西边转移,八月到达齐拉尔河,正好遇到了兀良哈的军队及部落。 0 t% F3 U" f2 v' m: I

$ {2 M8 H% m* ]  ]: c  兀良哈十分惊慌,朱棣却十分兴奋,按照现在的退休制度,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虽然按照级别划定,他应该是厅级以上干部,估计还能干很长时间,但中国历史上,皇帝到了他这个年纪,还亲自拿刀砍人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 v% ~: z) V  W+ s$ {' N# |( Y( ]4 G) K% U" `
  值此遇敌之时,他横刀立马,以五十五岁之高龄再次带领骑兵亲自冲入敌阵,大破兀良哈(斩首数百级,余皆走散)。
5 j& C' B# @0 T/ m: c7 M2 u5 ?/ F/ m0 ]" L/ j$ P( O
  此后他又率军追击,一举扫平了兀良哈的巢穴,这才心满意足地回了家。
5 O! J, s, E( J8 R; d8 e$ S" b7 b' v) r2 W1 b" [# w. \0 O
  从朱棣的种种行为经历来看,他是一个热爱战争陶醉于战争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战士。
, o( S# ^: I0 D: S- D  d
4 l; h$ m5 P' Q; g  上天并没有亏待这位喜欢打仗,热爱战争的皇帝,仅仅一年之后,他又一次亲征鞑靼,不过这次出征的缘由却十分奇特,很明显是没事找事。 * n0 R6 h8 g4 h
  _" R, \* j0 I$ V2 j
  永乐二十一年(1423)七月,边关将领报告阿鲁台有可能(注意此处)会进攻边界,本来这不过是一份普通的边关报告,朱棣却二话不说,马上准备亲征。 ' o: R$ d- D7 {5 r1 V5 r# I; Q

, r! r" i# p4 z  r7 |, L  人家都说了,只是可能而已,而且边关既然能够收到情报,必然有准备,何需皇帝陛下亲自出马?
4 f  O5 k% A- v& U
. Z1 A8 k; m: q' h6 J( [  就算阿鲁台真的想要袭击边界,估计他也会说:“我还没动手呢,就算打也是小打,你干嘛搞这么大阵势?” + f$ t4 C/ k$ ]1 C  R" M$ a; _

, \+ @$ G5 @$ Q0 r, ^2 q1 @  其实朱棣的动机十分简单:
# C! y4 b4 b' g0 p+ E4 _* d
$ O. m" \8 F$ e# ^  实话说了吧,就是想打你,你能怎么样?
- ~# N' h. \% ]- q( u5 Q4 W: E0 I  \% f
  看来先发制人的政策绝非今日某大国首先发明的,这是历史上所有的强者通用的法则。 " i$ `7 q# A. q

3 Z! ~: {7 S0 l1 `! |3 ~' v  同年八月,朱棣第四次亲征,千里之外的阿鲁台得到消息后,马上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溜号。他已经习惯了扮演逃亡者,并掌握了这一角色的行动规律和行为准则——你来我就跑,安全第一。 ; q) P) o1 n- S5 {1 E; N
8 @- @5 K+ i& a- _6 q: ]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远征,由于阿鲁台逃得十分彻底,朱棣什么也没有打着,只好班师回朝。 5 j5 Y5 c* P% F4 [+ x

, [8 c$ @! g* K  虽然此次远征并无收获,朱棣却在远征途中获得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一件对他而言价值连城的礼物。
" W6 Y, V1 ]: Z- B- o6 r; m2 P: M! q8 ~9 v
  这件礼物就是他已苦苦寻觅二十年的答案。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三 , l8 o( k) D2 G4 [9 C6 ]. W' r2 I
: }1 ~1 p% p6 T* [( a
--------------------------------------------------------------------------------
$ K+ ~* M. q+ B, G; m  h& l
* t  i, \4 ~' e) Z
1 w5 v% S. ^% |6 r/ c  最后的答案 ' W1 s; Z7 F2 H2 a2 r+ R" L
" B% N; o3 m# x' G8 p" C4 R. O( G
   胡濙终于回来了 2 a# F7 W  o$ ]2 @. y8 T
, B& C, {% i# Z9 I/ i3 e5 B
  十六年前,他接受了秘密的使命,独自出行两湖江浙,探访大小寺庙,只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行踪,十年之间费尽心力,却毫无收获。
! ~# @- _) P3 {8 [, n$ G5 \% W( O4 S' k, A3 }( @
  胡濙十分清楚,朱棣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自他接受这个任务起,自己的命运就只剩下了两种结局,要么找到朱允炆,要么继续寻找,直到自己死去,另一个人来接替他。
4 @5 _# g" M. m, E. K6 }! d
8 B, P6 }0 a- c( C/ J  没有同伴,没有朋友,不能倾诉也无法倾诉,胡濙就这样苦苦寻找了十几年,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连母亲去世他也无法回家探望,因为在使命完成之前,他没有回家的权力。
& a& Q+ ?& Q% x7 S% f0 F0 p" F2 {- U2 z
  朱棣也并不是刻薄的人,他深知这项工作的辛苦,永乐十四年(1414),他终于召胡濙回来,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胡濙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对胡濙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报答。 ! ~; q( T9 G% v/ R) p
' W( N% S+ x0 y! I
  历时十年,胡濙没有能够找到朱允炆,他只得回到朝廷做他的官。
; V# T! W$ z3 y9 l/ U
, I0 o1 S2 K# X' `  这个人真的还存在吗?或许这一辈子也找不到他了吧。
, R; H* z4 |7 h( e) g2 z0 x7 @4 b9 B: i) ^
  三年后的一次任命打破了胡濙的幻想。 9 k" k9 N) l9 p7 {! Q+ @0 ]4 L+ U
5 e. T3 f: ~: [# Y! w1 z9 T/ @& V0 z* x
  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带,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是另一次寻找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朱棣是获得了准确的情报,朱允炆就在这一带!
8 z0 n3 }6 ~5 @8 l' J( ?2 L8 N; k4 w& h: u
  一定要找到他! * ?% f: [; n/ o0 Y4 i! v1 Y8 Y1 o

- x4 G1 A/ `* G3 k% o9 I5 G% \& L  然而胡濙这一去又是几年毫无音信,这下子连朱棣也几乎丧失了信心。
0 p; _3 J1 [3 p3 p. i# L7 M. U) c; @; N8 i! v
  胡濙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二十年过去了,两个青年人的约定变成了老年人的约定,朱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恐怕等不了多久了,但约定还在继续,也必须继续下去。
% x: N( d0 b+ e& s
# Y9 p! {$ ~" |/ V  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将被划入永远失踪人口时,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4 k3 q# j. _+ \; v3 V0 N0 h% B9 n
) z! R# z) X0 C$ o9 U# Z4 l. |, ?
  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在一个神秘的夜里。
9 U& w8 l. L- m- M: h. I9 |
5 z+ V' j/ @" T, U+ Q  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远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内睡觉(帝已就寐),忽然内侍前来通报,说有人前来进见。
6 n) X0 p1 {! h1 y
# f( h8 ~+ o! d. ^3 D$ d3 S# ^# u  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兴,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普通人也不愿意在熟睡之际被人从美梦中惊醒,但当内侍说出前来进见的人的名字时,朱棣如同触电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他命令马上召见此人。而这个深夜前来吵醒朱棣的人正是胡濙。(闻濙至,急起召入) 0 f2 I8 i0 m1 i1 }: j" J& A
+ ^/ X. _1 r) G8 q8 \& e! K
  朱棣的心中充满了兴奋、期待、和恐惧,他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他的命令,胡濙是绝不可能私自回来的。而此刻胡濙不经请示,深夜到访必然只有一个原因——他找到了那个人。
8 C, W/ i/ O8 s$ v: c6 C. P
8 H* ]" O$ j% f5 G9 ?! H  胡濙见到了朱棣,告诉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
$ l4 T* |1 {, X; i8 C: Q
( r( H% F/ M! A& J! [0 T  相信很多人都会问,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这个悬疑二十年的谜团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6 M7 n/ w. e9 _5 R
% h; W/ i6 Z8 d. ]- V" t; I7 y
  我必须饱含悲痛地告诉大家,我也不知道。
9 Y1 _; D$ y( j, q5 w! L- J8 V8 t1 Y
  坦率地说,现在说出这句话,我也很惭愧,胡濙最终没有忽悠朱棣,他虽然让朱棣等了十六年,但确实带给了他答案。
3 Z  h2 t. {+ K5 H
2 u9 y  i8 I' ~3 ~( }. n  而从我讲这个谜团开始,到现在谜团结束,中间穿插了无数历史事件,也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我最终还是不能给大家一个肯定的答案。 ( @) y7 g9 F5 N. j7 i* m% J% @

% y5 s# c; o' O# b  说实话,这似乎也不能怪我,之前已经说过,此文是采集多种史料经过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别写成,虽然也采用过一些明清笔记杂谈之类的记载,但主要依据的还是明实录、明史等正史资料。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四 : q# A  H( ?: v; ]! h) [

2 F" n0 R. S- P+ z+ D6 P9 U1 Z( z/ ^' D--------------------------------------------------------------------------------9 @8 `9 m* L/ Y+ f2 W, V: F9 F
% d, d* @7 q# {: Z- ~1 \1 O$ f1 d+ X

. U) D. e: P) l: G6 z  我这人胆子并不算小,但如此重大的历史悬疑问题,也实在不敢乱编,史料上没有,我自然也不能写有。不过大家也不用失望,因为我虽然不能给出结论,却能够推理出一个结论。 & I3 \6 G4 i3 K7 j4 X8 l& ?
  s& K! }$ _  |1 @4 U% F
  要知道,史料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历史学家的职责之一就是从过往的死文字中发现活的秘密。
- r5 v& Z& B4 C) K) K- v; `; O$ Z$ E5 v' t8 i* A. s0 p
  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段推理,力争发现历史背后隐藏的真相,在这段推理过程中,我们将得到三个推论:
+ }( R. t' x# P
! D$ h: b; V; w! W, O4 }3 S4 |2 F* `. [  首先,从上面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胡濙的使命确实是寻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还如此兴奋,其原因我们也已经分析过了,除非已经完成使命,胡濙是绝对没有胆子敢擅离职守的。
- N2 Y7 O! f% N. N% b1 V9 L" {3 X
7 `0 \7 N% l& R/ D  由此我们得到推论1: 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 4 B' P+ u5 y6 [
- ~) k7 b0 N* K7 b8 U! F* A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胡濙到底对朱棣说了什么?   s4 I, ^# f( `- I* A6 g$ y( T
( r( S8 s! F8 i6 ?: Y8 \6 E, S
  这似乎是个死无对证的问题,但其实只要在推论1的基础上抓住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推理辨别,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个夜晚两人交谈的内容。 $ ]. ?$ r7 f2 t" T
5 O( q# D; \4 F' F& I
   胡濙深夜到访,会对朱棣说些什么呢?有以下几种可能:
) J$ Z1 J0 f9 h7 T; Y
* F7 G* n: m" _9 E/ W2 O   a:我没有找到建文帝,也没有他的消息,这么晚跑来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 y( D& `3 b. W/ S% W& u0 L* f0 Y3 f% X' h6 `0 q
  结论:不可能 & M2 R3 N: j- z" s$ ?" b  @
! j9 p# x: X1 f- o7 g
  原因:朱棣不会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3 L2 e$ M6 u  r/ ?6 F; o3 A6 P2 ^  W% }- }
  b: 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经死了。
  B& q: _1 v! \8 \: k
5 u0 G" j$ U3 w. X9 H  结论:可能性较小 6 L' n) `" f1 e( O

- Q$ b+ T( D* D  I/ I% z% e  原因:虽然本人当时并不在场,我却可以推定胡濙告诉朱棣的应该不是这句话,因为在史书中有一句极为关键的话可以证明我的推论
, f' y( ]! l: k
$ s" N0 x3 [% s# {+ u  “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8 a8 T0 S* F0 L( X9 n4 g6 I

  F+ s; \+ M% J9 y0 l# h  看到了吗,“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说一个人已经死掉,就算你是验尸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胡濙为人沉稳寡言,身负绝密使命,绝对不是一个喜欢说废话的人,所以我们可以推定,他告诉朱棣的应该不是这些。
- b) y1 ], W* o* O" |
* Q* F7 C( y5 z+ j. l% s  我们就此得出最后的结论c 0 \0 q4 X' _4 U, A3 @7 [- o1 c. u) X

# p: m# ~* d: \$ U$ b  c: 我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7 _  {! A1 F7 d7 ~+ Y( ]1 H( R8 Q  J9 e
5 n- j  g7 c5 ^/ L! v
  结论:很有可能 # r% D2 Q, o. I- O* ~

; }3 t2 Z2 g$ [3 \" o$ a# {$ j  W* V  原因:以上两推论皆不对,此为所剩可能性最大的结论。
) i# k1 U+ F8 T& L5 ?5 V! K; y
' l* B& V! P' U5 |0 H' w- o8 {  就这样,我们结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个推论.
  Q8 q9 q6 H; s. H% f' Z1 R0 `; J; o5 j: h' Z! O
  推论2:胡濙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6 X  l  ^5 s# b7 }7 X. d
+ C% G  A# i: x  结合推论1和推论2, 我们最终来到了这个谜团的终点——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些什么?
7 T/ D3 C9 W# ]5 G7 s$ K/ d; v/ i0 W  v0 R1 K
  这看上去似乎是我们绝对不可能知道的,连胡濙对朱棣说了些什么我们都无法肯定,怎么能够了解到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什么话呢? 7 K4 W: K! |( r$ d9 p! q3 ]
* D/ f$ T, @7 z- h+ v+ Y
  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是可以知道的。
2 D6 }# o% A4 p4 T- _% r2 u& Q
% A) c$ p/ a$ R$ f  因为建文帝对胡濙说过的话,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
+ S1 V# d: R- a: X) i+ I! z8 ]) t9 [+ s
  胡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四处找人聊天的那种官员,他肩负重要使命,且必须完成,当他找到建文帝并与之交谈后,一定会把所有的谈话内容告诉朱棣,因为这正是他任务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在那个神秘夜晚胡濙告诉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诉胡濙的。
  z7 t* j4 S, W! [' W
  }$ f  O  I( u% S8 H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只要知道了胡濙和建文帝的谈话内容,就能了解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那么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谈了些什么呢?
3 t+ V& ~6 M* C. [- g
: _! q' P7 [  c4 L! d2 W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谈论天气好坏,物价高低等问题,当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礼叙旧外,其谈话必然只有一个主题——你的打算。 # p! F, }+ Q+ z! Q. f+ ?6 c5 z& S

( L/ d. k1 r" `4 P/ F8 V  陛下,你还活着,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 G( z0 D* p% v* _+ D. }. R
+ B) H- t8 h  z+ R! A8 g" b  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给了胡濙一个答案。 6 e) y7 A0 U2 _% q  L+ Y* p
( k. I7 r, W5 B
  而在那个神秘的夜里,胡濙告诉朱棣的也正是这个答案。
; ?# x! O. O+ _: d0 }9 Z* e" n5 W. f7 p5 Q$ T/ n  N: g  X% P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这看上去也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 C" G$ E: G, f3 {5 G* y" n  P3 v$ z0 R& a$ e" {
  然而事实上,我们是可以了解这个秘密的,因为这个秘密的答案正是我们的第三个推论。
) M! k/ u$ O  Z# d$ q! l0 C4 x; i
  ~. r! p2 u7 S0 i( F6 I  解开秘密的钥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释”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5: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五 : T5 v0 d9 A8 @

5 r3 E4 U1 r; m; x, i--------------------------------------------------------------------------------* ]+ f1 X! M; j( X$ ?  w
3 ]/ }( @: Y$ G8 }, q6 S
, y2 H; T# U) G8 e" c, I: |
  解脱了,彻底解脱了,二十年的疑问、忧虑、期待、愧疚、恐惧,在那个夜晚之后,全部烟消云散。 : N, d9 V3 \3 z  \) \: m) U7 i

0 W- I% [3 x: ?6 c$ p7 o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同时可以推定胡濙与朱棣谈话之时,建文帝应该还活着。
! J! ]- v+ W' x- p2 I5 u! }0 G1 _7 F
  因为胡濙是一个文臣,之后他还因为在此事上立下大功,被任命为尚书,并成为了后来的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一,在寻访过程中,为了保密,他一直是单人作业,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是干不出杀人灭口的事情的。而他深夜探访朱棣,也充分说明了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向朱棣通报过建文帝的消息。 8 H- s& x# v4 G8 w

/ l3 K0 T; j: ^8 b, m  当然,在谈话之后,朱棣会不会派人去斩一下草,除一下根,那也是很难说的。
  K+ ^+ j2 z$ |) _& L- o6 A* R7 b2 v% V# c4 t. m" h
  不过我愿意相信,朱棣没有这样做,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灭绝人性的人,他的残忍行为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也变成了一个老人,并且得到了那个答案,他也应该罢手了。
" |2 e5 p, o) E& W6 c
! Z" ]9 X. ?6 N: p3 A7 U" ?4 E  推论3: 答案
; O* |' u, C/ W2 a+ A8 e9 h2 e  Q4 w4 h* I' _' O; L- z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再争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 U% u* i3 Y' ]" P" c2 k3 {. B; e
: m. i& r: p; T& M  我相信,这就是最后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的答案才能平息这场二十多年的纷争,才能彻底解脱这两个人的恐惧。 $ F8 I% P% [- |) \7 }

3 b) Y: E: C; M, K, k  坐在皇位上的那个,解脱的是精神,藏身民间的那个,解脱的是肉体。 7 e2 m! m3 M0 b$ z+ G% t6 \3 R

3 w8 t3 V$ I/ d8 i& V4 }3 N  我不会再和你争了,做一个好皇帝吧。 : S9 B. w) B7 t5 X

2 j9 Y' X# M' ~2 B  我不会再寻找你了,当一个老百姓,平静地活下去吧。
: F; I" n7 h( E! B. b$ y( ~! l' D3 o8 _! Q8 h
  这场叔侄之争终于划上了句号。为了权力,这对亲人彼此之间从猜忌到仇恨,再到兵刃相见,骨肉互残,最终叔叔打败了侄子,抢得了皇位。 8 ^1 ~* V9 q3 N0 [' L8 Z
( ~0 O2 s( w$ G. z0 l# P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登上皇位的人虽然大权在握,却时刻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在某一天夜里醒来,会像上一个失败者那样失去自己刚刚得到的东西。
# l$ K) G- z6 x6 ?; z3 j6 |. m$ O! r; t$ \* x. v1 j8 _6 Q
  因为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 4 V( n$ r/ u7 t4 X6 d
2 I2 S6 X# i5 Z* u9 W) J
  被赶下去的那个人更惨,他必须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藏身民间,从此不问世事,还要躲避当权者的追寻,唯有隐姓埋名,只求继续活下去。
7 E6 j: C, S+ P! l& i# h& S% q. H9 _6 R
  这种残酷的心灵和肉体上的煎熬整整持续了二十年,六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折磨,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发疯。
: N6 d; z/ @% }) {% w2 N0 l* w
' [! ?/ ]' B# Z( ~  得到了权力,似乎就得到了一切,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在权力游戏中,你没有休息的机会,一旦参加进来,就必须一直玩下去,直到你失败或是死亡。   i7 O, \# v4 H, D5 j
" v" z" ], s; S# |5 @' v+ O
  得到了很多,但失去的更多。 , T8 ^/ Y6 P5 Y7 w
+ f4 |7 u: G& S. h
  这就是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 ~+ I* u( x  o, y! ?) k0 P4 J$ Z+ A0 q* R, H' Z+ q$ y8 u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 N2 Q, R- t, U" t- h" ]0 W1 X1 n8 F7 r- i  V! R+ X2 m& w
  死于征途的宿命
4 u- G& n/ J) a! {2 ^
7 H3 M: a$ T( ~( Z   无论如何,朱棣终于得到了解脱,虽然来得迟了一点,但毕竟还是来了,至少他不会将这个疑问带进棺材。 0 `# ^/ N, G' E7 Q  ]

, F2 ]- q7 d$ d1 Y- L  R7 F  也算是老天开眼吧,因为如果这个答案来得再晚一两年,朱棣也只能带着遗憾去见他父亲了,不过现在他终于可以心无旁顾的过几天舒服日子了。
# k+ F& }, ?: p) z6 C6 O( J
: A  I, ?  _" Z. D2 t" v, W! [  朱棣的精神得到了解放,这之后的日子对他而言应该是放松而愉快的,但这恐怕也是上天对他最后的恩赐了,因为死神已经悄悄逼近了他。 + C9 H9 j- S; j) E" m. m" J( N+ T
: K* P0 I+ Z, N: w( H; G! l" l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鲁台又开始重操旧业,在明朝边界沿路抢劫,侵扰大同等地,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还是十分勉强地骑上了战马,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
) k/ l" |  \9 G: ~8 q% ?5 E/ \9 s+ \/ v  U% x! V
  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儿子着想,帮他把对头收拾干净,将来才好安心做皇帝,就算留不下多少遗产,也给你留个太平日子吧。
) E, q, Y) b* L
, T1 Q* ~0 M# n  古往今来的父爱,大抵都是如此。
7 w& W  m1 w6 S/ H6 I; t2 d6 o' x! N0 t6 N; @
  朱棣与往常一样,挑选了几个大臣与他一同出发远征,而在他挑选的人中,有一个会在不久之后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 A7 Q0 `+ \6 u1 h8 F& [

2 A4 O$ G& k7 j3 G* n  这个人就是杨荣。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4-11-24 08: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