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4 15: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六 ' [+ A5 J, p3 B
4 ^' b% @$ _1 f4 p/ Q* d: o8 D6 S--------------------------------------------------------------------------------( D w* s1 A& D, p2 D5 k( _
. T- ?7 ]8 F+ O+ y0 s: N. O# D T, _) C6 Y }
朱高煦的阴谋 ' C; ] b6 Q8 P, W
+ ]/ t }1 \$ f" V" Z k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后,自然风光无限,而朱高煦却祸不单行,不但皇位无望,还被分封到云南。 ! }1 w, x) D% J" I4 ?
( [1 f* y6 d$ H" i 当时的云南十分落后,让他去那里无疑是一种发配,朱高煦自然不愿意去,但这是皇帝的命令,总不能不执行吧,朱高煦经过仔细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不去云南的方法——耍赖。 4 }3 T$ ?! C3 `# ~, {, {0 L
+ D7 x' n* ~* _' [
他找到父亲朱棣,不断诉苦,说自己又没有犯错,凭什么要去云南,反复劝说,赖着就是不走。朱棣被他缠得没有办法,加上他也确实比较喜欢这个儿子,便收回了命令,让他跟随自己去北方巡视边界(当时尚未迁都)。
. G# h4 O8 W x3 a4 g* E, V3 V3 H7 f9 F+ V' X) L
在跟随朱棣巡边时,朱高煦表现良好,深得朱棣欢心,高兴之余,朱棣便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之地。
# }! q0 Q ^: L3 B( _" A. \+ P$ r; @. X) `. E3 s" V- Z0 y% l. C
朱高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告诉朱棣,自己哪里也不去,就留在京城(南京)。 ( t0 F8 y- R3 E, q$ {) P
& o# k! a* D/ F2 h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朱高煦便以京城为基地,开始谋划针对朱高炽的阴谋。
) _. M* r1 ]) \" K$ O$ A5 s
. {0 g2 ?5 ^9 Y: P. Y/ X C* L$ a 他广收朝中大臣为爪牙,四处打探消息,企图抓住机会给太子以致命打击。 / \: K) G* ^6 ~, E k
6 L$ d. ^' T1 n; F 朱高煦深通权术之道,他明白,要想打倒太子,必须先除去他身边的人,而**禁语**中最显眼的解缙就成了他首要打击的对象。在朱高煦的策划下,外加解缙本人不知收敛,永乐五年(1407),解缙被赶出京城,**禁语**受到了沉重打击。
8 A- J; F1 G4 R2 l+ q
* t2 P# X# ^6 L& Z6 W& u 朱高煦的第一次攻击获得了全胜。 8 ?. {4 Y* S$ ]! u* {/ V! f
$ }4 P# C- P3 W) c' G
但搞掉解缙不过是为下一次的进攻做准备,因为朱高煦的真正目标是被**禁语**保护着的朱高炽。
( X. G0 X2 T9 F% k( ~
- r' S3 l- Y5 Z3 K. R% `1 p, `- E3 I 经过周密策划后,永乐十年(1412),朱高煦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9 v1 g! o6 I! Z' f: l J* m! D5 L7 `
% n- }" T" J+ e3 s* P 朱高煦深知朝中文臣支持太子的很多,要想把文官集团一网打尽绝无可能,于是他另出奇招,花重金收买了朱棣身边的很多近臣侍卫,并让这些人不断地说太子的坏话,而自永乐七年后,由于朱棣要外出征讨蒙古,便经常安排太子监国(代理国家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精于权术的朱高煦终于等到了一个最佳的进攻机会。
% m. z2 h, H6 x1 t6 T: ?( A" q
0 g I8 n$ t s1 v5 Q2 Z 朱高煦聪明过人,他跟随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这位父亲大人虽然十分精明且长于权谋诡计,却有一个弱点——多疑。 / s% B# K0 n3 R/ `- O
3 j3 Q8 P5 ?( O& C& r0 e5 L3 r. @5 @ 而太子监国期间,正是他的这种弱点爆发的时刻,因为他多疑的根源就在于对权力的贪婪,虽然由于出征不得不将权力交给太子,但这是迫不得已的,朱高煦相信,所有关于太子急于登基,抢班夺权的传闻都会在朱棣的心中引发一颗颗定时炸弹。 ; B( ^4 F/ h. f- C
0 W0 j3 g/ N. _3 e! M3 d/ a+ j
朱高煦的策略是正确的,他准确地击中了要害,在身边人的蛊惑下,不容权力有失的朱棣果然开始怀疑一向老实的太子的用心。 . Y$ j" _8 p% b7 ]
4 _1 e3 Q. U ]! O, O
永乐十年(1412)九月,朱棣北巡回京,对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审查了其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严厉训斥了太子,并抓了一大批太子身边的官员,更改了太子颁布的多项政令。
. w3 Y" B, x5 A3 t' _1 m4 D; |
1 ^0 `& c2 ]% A' r$ J- E$ l 朱棣的这种没事找事的找茬行为让大臣们十分不满,他们纷纷上书,其中言辞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太子没有错,不应该更改(太子事无大过误,无可更也)。 % B1 S1 \6 N! i- y4 T
2 N. a! V0 c4 E% ^; U) k 但直言的耿通却绝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可正中朱棣下怀, % p5 Y8 _5 j+ D) ]2 K9 f
* e/ c W: N" I* |" a0 G1 q1 I 耿通算是个做官没开窍的人,他根本不懂得朱棣这些行为背后的政治意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家本来就是来找茬踢场子的,不过随意找个借口,是直接奔着人来的,多说何益! & n. ~/ j L/ u- p( m) o
5 C, a2 c2 V0 c 朱棣却是一个借题发挥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启发,决定向耿通借一样东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 f. e+ d3 `, O3 p) Y3 o" l$ d0 \8 ~% V3 k$ y
这样东西就是耿通的脑袋。
, x7 Y; `) V1 i9 y, u
% X @$ b# Q: V7 F& X3 E 随后,朱棣便煞费苦心地演了一出好戏。
1 x' H+ B& n/ |: W; h' j; S6 ?/ i9 y: M9 e- l& N% l) C0 O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门,用阴沉的眼光扫视着他们,怒斥耿通的罪行(好像也没什么罪行),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像耿通这样的人,一定要杀(必杀通无赦)! * y7 z3 D1 h% b0 ?! s
; F( t3 o: }! X1 g1 G 如此杀气腾腾,群臣无不胆寒,但大臣们并不知道,这场戏的高潮还没有到。 ' X6 l3 t% i: C& K1 C' N( H
' x; Y% S! b5 t, U+ _ 耿通被处决后,朱棣集合大臣们开展思想教育,终于说出了他演这场戏最终的目的: 8 g2 C9 t, G6 B1 Z
$ S1 P) u/ ~2 w4 ] “太子犯错,不过是小问题,耿通为太子说话,实际上是离间我们父子,这样的行为绝对不能宽恕,所以我一定要杀了他(失出,细故耳。。。离间我父子,不可恕)! & G6 R6 B5 S b6 V2 J( b1 s7 ^
: N) E: g; y7 X
至此终于原形毕露。
; {6 [( u' {* \6 ^
; D/ Q! _1 u; F" K1 O 耿通无非是说太子没错而已,怎么扯得到离间父子关系上,这个帽子戴得实在不高明却也说出了朱棣的真意:
& J5 t0 V$ q9 @ w5 t( P- O t$ y, } {. C: w
朱高炽,老子还没死呢,你老实点!
; F. o3 v0 y' g, o) x9 ^4 M% p
7 g8 y7 n! H$ o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禁语**被打下去一批,朱高炽本人经过这场打击,也心灰意冷,既然让自己监国,却又不给干事的权利,做事也不是,不做事也不是,这不是拿人开涮吗?
9 \4 Q+ b& B+ l( Q" b: G7 J" k* [ w' z& g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大臣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稳住了太子的地位。 / J; m/ R7 c( H$ ]
; o! G% Q0 `; @$ w, Y 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杨士奇。
6 N$ ]) k7 Y- S% U/ D
, a$ @+ o5 _) s& }+ w h 杨士奇虽然学问比不上解缙,他的脑袋可比解缙灵活得多,解缙虽然也参与政治斗争,却实在太嫩,一点也不知道低调做官的原则。本来就是个书生,却硬要转行去干政客,隔行如隔山,水平差的太远。
( K% O/ A% }0 h3 g+ W3 d9 e# k
7 e4 V* M) Y: T: O- y( n 杨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们介绍过,他不是科举出身,其履历也很复杂,先后干过老师、教育局小科员、逃犯(其间曾兼职教师)等不同职业,社会背景复杂,特别是他在社会上混了二十多年,也算跑过江湖,黑道白道地痞混混估计也见过不少,按照今天的流动人口规定,他这个流动了二十年的人是绝对的盲流,估计还可以算是在道上混过的。 % C J+ y; i# {
6 J" Q* C6 r, d; N# H 朝廷就是一个小社会,皇帝大臣们和地痞混混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人品更卑劣,斗争更加激烈点而已,在这里杨士奇如鱼得水,灵活运用他在社会上学来的本领,而他学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时一定要低调。
& y# _* G, u0 M3 J
' e. x1 N/ F) Q; G1 h9 o$ y ?$ p) r7 E 他虽然为太子继位监国出了很多力,却从不声张,永乐七年(1409)七月,太子为感谢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和努力,特别在京城闹市区繁华地带赐给他一座豪宅,换了别人,估计早就高高兴兴地去拿钥匙准备入住,可杨士奇却拒绝了。
& V" F0 x9 w2 O: v J$ y; z+ f% p7 v7 p3 ]4 n: U9 U' f
他推辞了太子的好意,表示自己房子够住,不需要这么大的豪宅。
% d* Q: ^6 T3 }- S+ d X& L/ R; O) H& z+ _: h$ }6 X8 ~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嫌房子多,杨士奇也不例外,他拒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他拿了那栋房子,就会成为朱高煦的重点打击目标,权衡利弊,他明智地拒绝了这笔横财。
/ f. M: H% L7 n8 ?
! i; o, `/ i1 M' t 杨士奇虽然没有接受太子的礼物,但他对太子的忠诚却是旁人比不上的,应该说他成为**禁语**并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太子的感情。
+ Y- Y: T: C* F1 M4 v& M6 J: _' b6 l9 C6 A; ^
自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士奇就被任命为左中允(官名),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炽虽然其貌不扬,却是个真正仁厚老实的人,经常劝阻父亲的残暴行为,弟弟朱高煦屡次向他挑衅,阴谋对付他,朱高炽却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了下来,甚至数次还帮这个无赖弟弟说情。
# Q" \, y2 p( ]% k3 D- ^0 }2 i. `( _+ p) |- t1 l7 c" m& M) x
这些事情给杨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历经宦海,城府极深,儿时母亲对他的教诲却始终记在心头,仗义执言已经成为了他性格中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他却并没有变,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正气在胸的杨士奇。 * u- I' ]8 I& j9 _' q5 K
( W' j! R/ |! I! }' [. `, [0 g
眼前的朱高炽虽然形象不好,身体不便,却是一个能够仁怀天下的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的,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