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4 11: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 {8 X" C0 Y& R; f
! s* D& \& w/ }+ q& }
--------------------------------------------------------------------------------
- U8 A$ U8 P5 s$ K8 {; ^8 l
$ I+ ~, m9 E/ n% d
6 o: V, U2 A) `+ q 我可以保证,绝对没有戏弄大家的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
" v [3 k P7 s
, A" o" d/ e( s# } 不通 - _, y# T$ i6 L" z! b4 g9 p
) Q% a/ `# p/ @+ ?) _' ]3 B
在当时,从南方主要产粮区到北方的河道是不通畅的,运河栓塞,河流改道给当时的河运带了了极大的不便,除非明代的船只是水陆两用型,否则想一路顺风是绝对不可能的。明太祖朱元璋就在这上面吃过大亏,想当年他老人家打仗的时候,需要从南方向辽东、北平一带调集军粮,但河运不通,无奈之下,只好取道海路,经渤海运输,绕远路不说,还因为风浪太大,很不安全,十斤军粮能送到一半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 N# D8 z# n0 r3 B2 `0 @! ^9 s
( o- a3 Z3 a. T; o0 l
可是修整河道决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提出的事情,大家应该还记得,元朝灭亡的导火线就是治理河道。水利工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绝对是国家重点投入的项目。需要大笔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力。而且万一花钱太多,动摇了国家根本,问题可就严重了(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例子),所以这件事情和修书一样,不是强国盛世你连想都不要想。 2 r; h2 K1 w* u
0 X( o- [( q3 J7 b. O
朱棣的时代就是盛世。
# z0 `& Q$ ]2 E2 p+ J/ D1 ]; ?, x0 D4 b/ u- j% y( r* |& C( l- @
经过洪武年间的长期恢复,加上朱棣正确的治国方略,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完成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永乐大典也修出来了,搞点水利自然不在话下。 & X; d" a7 e7 F0 y- d+ ?
& \! h) s& r3 {/ R: a$ ^' ~8 w+ C 永乐九年(1411),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保证河道的畅通,宋礼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水利专家,他完成了任务,此后漕运总督陈瑄进一步疏通了河道,从此南北漕运畅通无阻,所谓“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粮食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 }+ { \! P6 J% s0 ?
5 M1 ?6 t! M) D1 F
而迁都的其他工作也一直在紧张地进行之中,中央各部门的办公单位早在永乐七年(1409)就已经修好,而京城的建设工作于永乐十五年开始,一直进行了三十余年才结束。
7 K: [( _! ^2 q
: W5 T9 X3 G. `# f# B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31)正式下令:迁都!
4 N5 K/ O( _% ?, [# x0 P
, O' x8 j! n- l( _" a9 _# y5 { 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首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但它的历史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的存在和发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 i3 X% s% E; ]0 g
8 n6 w1 ^: |, C& d! y7 a 当今天的我们徜徉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不应该忘记,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叫朱棣的人奠定了这一切的基础。 ; D# L: e3 J: G$ G8 {
" F2 |6 k8 j$ m4 w% j9 G2 N! o
要说明的是,朱棣在建设北京时,是有着相当的现代意识的,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乱搭乱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2 b' b- \/ v5 ]4 M
2 Q3 g$ V% O9 N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和天坛等北京著名建筑,都是朱棣时代打下的基础(此后清朝曾经整修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它占地十七万平方米,征用无数劳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一说,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 o1 S6 x- E/ A2 g# M9 C) R3 h S8 o. z
9 h: ]' e$ s9 A5 y& k 无可否认,这正是朱棣的功绩,不能也无法抹煞
) f* E- U5 {, k4 J
: }, J! \% c* w/ i7 v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迁都决不是一帆风顺,众人响应的,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赞成朱棣的这一决策。 ) F0 _$ V5 l2 b9 x1 }
9 K; `5 F( \1 ^: I1 X J
原因很简单,除了朱棣靖难带过来的那些人之外,朝廷大部分大臣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的,老婆孩子都在南京,狐朋狗友、社会关系也都在这里,谁愿意跟着朱棣去北方吹风?
- w% R2 [( _( g! W! ]
4 p h) k5 y# ]2 K$ H9 B 恰好在迁都后不久,皇宫发生火灾,而且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自然灾害,当时人们称为“天灾”,大臣们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事情归结为——都是迁都惹的祸。 $ o* J# v+ L) j# j5 c2 O! q
8 z% m6 B7 K |. z1 O3 @ 朱棣为人虽然够狠够绝,但毕竟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修养不足,他也有点慌乱,便向群臣征求意见,以便弥补过失。 3 u% ^4 \- D9 l4 o7 z; M
; E( r% N& ?/ L) o- ?9 e$ m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大臣们却借此机会对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 @4 j; u* e* W$ ^* H- h8 I
+ _( \' b, r# ~' t' [1 I( Z$ l) z 许多大臣上书,陈说迁都的害处,并表示之所以有天灾,就是因为迁都造成的。其中主事箫仪的言辞最为激烈,史料记载“仪言之尤峻”,至于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并未列出,但估计是骂了朱棣,大家知道,朱棣从来就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人,他的回应也很干脆,直接就把箫仪杀掉了。 $ H( m% E1 @; Y- g/ p* O1 O9 y( ^
0 h4 l L* G# q1 d) j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读书人可不是好惹的,自幼聆听圣贤之言,以天子门生自居,皇帝又怎么样?怕你不成? - n4 `% D) ^! P8 p
6 m) x! J& o! u7 w; v' C 于是众多大臣纷纷上书,言论如潮,还在午门外集会公开辩论,说是辩论会,但会上意见完全是一边倒,其实就是针对朱棣的集会,如果换个一般的皇帝,看到如此多的手下反对自己,很可能会动摇,但朱棣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 n$ g1 y7 \6 ~4 h
) W* i* F+ u v) g; Y “你们都不要再说了,迁都是我做的决定,一定要迁,我说了算,就这么办了!” " ?9 N( E y' T' _% |2 W! x. T! R7 v
G8 ^9 |! \# O 朱棣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他在反对者占多数的情况下,还敢于坚持观点,毫不退让,事实上,很多大臣提出的意见也是很中肯的,如迁都劳民伤财,引发贪污腐败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历史将会证明,朱棣的选择是正确的。
1 e% r- d; ~* E s6 J5 U/ F' G. S3 L' Q0 p2 A, u+ t# |2 _
在历史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十分有水平的人物,他们能够在形势尚不明朗之前预见到事物将来的发展,如诸葛亮在破草房里就能琢磨出天下将来会三分等,但诸葛亮的这种琢磨是不需要成本的,即使他琢磨得不对,也没有人去找他麻烦。
$ x& J/ F5 o( j T6 P
5 m( q0 d: |! @$ |: ]! } 容易出麻烦的是抉择,也就是说,必须牺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换来将来更长远的利益。这种抉择往往是极为痛苦的,因为眼前利益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长远的利益却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你让大家丢下手中已有的钞票,跟着你去挖金矿,金矿固然诱人,但是否真有却着实要画个大问号,你说有就有?凭什么?
0 J9 E9 c6 ^' g+ j) n! v2 G
+ [" d# I( @* Q( f7 g 一百多年后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就是栽倒在这种抉择上的,因为那些大臣们宁可抱着手上的那点家当等死,也不肯跟他去走那条未知的道路。 , U- {. s# B( V) }& f# V
# o' x6 C! y5 U U. I4 J% Z% n4 M
朱棣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水平的领导,也是一个敢于抉择的领导,他知道迁都是一项大工程,耗时耗力,但他准确地判断出,影响明帝国的长治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将来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必须舍弃眼前的利益,迁都北京。否则明朝将难逃南宋的厄运。
. E7 ]9 w. z; ~, P$ a2 m4 `/ w: O; |; L7 D8 ^9 D
与张居正相比,朱棣有一个优势——他是皇帝,而且还是一个铁腕皇帝,一个敢背骂名我行我素的皇帝,所以他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所以他终于完成了迁都这项艰难的工作。 ' c2 q; G* ]. r
# H( a) O b( r5 v8 L* @' x" C
朱棣迁都的行为招致了当时众人的反对,很多人也断言此举必不可行,但十九年后站在北京城头遥望远方的于谦应该不会这样想。
; Y* J6 Y- \ |, C6 R# Y6 [6 L' p* { a5 D0 ?7 W* {4 @
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在不久之后,它将毫无疑问地告诉每一个人:朱棣的抉择是正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