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踏浪行歌

[历史] 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四卷全集--TX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5), \* s' k7 n5 j/ B' B& _  b
  综观他的一生,此人没有吃过什么亏,似乎还过的很不错,不过一个人的品行终归是会暴露出来的。
. Y, q$ _! u+ @" d8 C  当年胡广和解缙投奔朱棣后,朱棣看到他们是同乡,关系还很好,便有意让他们成为亲家,但当时解缙虽然已经有了儿子,胡广的老婆却是刚刚怀孕,不知是男是女。此时妇产科专家朱棣在未经B超探查的情况下,断言:“一定是女的。”
3 {+ ~6 X7 p: A9 a1 i/ ~  结果胡广的老婆确实生了个女孩,所以说领导就是有水平,居然在政务活动之余对妇产科这种副业有如此深的造诣。事后证明,这个女孩也确实不简单,可惜我在史料中没有找到她的名字,只知道她肯定姓胡。
' K3 D0 |/ _6 D) N5 v  这个女孩如约与解缙之子完婚,两家都财大气粗,是众人羡慕的佳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解缙后来被关进监狱,他的儿子也被流放到辽东,此时胡广又露出了他两面三刀的本性,亲家一倒霉掉进井里,他就立刻四处找石头。勒令自己的女儿与对方离婚。2 X  D2 E- v7 y* R! y
  在那个时代,父母之命就是一切,然而这位被朱棣赐婚的女孩很有几分朱棣的霸气,她干出了足以让自己父亲羞愧汗颜的行为。胡广几次逼迫劝说,毫无效果,最后他得到了自己女儿的最终态度,不是分离的文书,而是一只耳朵。& q) O; G- m, T# i  M- K. l8 Z  V, L2 k
  她的女儿为表明决不分离的决心,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以明志,还怒斥父亲:“我的亲事虽然不幸,但也是皇上做主,你答应过的,怎么能够这样做呢,宁死不分!”
" `8 C! R, `$ `7 R% Y  这位壮烈女子的行为引起了轰动,众人也借此看清了胡广的面目,而解缙的儿子最终也获得了赦免,回到了那位女子的身边。2 T+ Z- _- o2 w2 Y: j3 t
  胡广,羞愧吧,你虽饱读诗书,官运亨通,气节却不如一个普通女子!$ j8 O7 c2 _: C9 e
  还是那句话,人心自有公论。7 K1 m; n) L" s, S9 o/ t4 H
  飞腾* l! t6 @/ y* F  Q. S
  朱棣之所以器重解缙,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准确地判断出,解缙就是那个能胜任大典主编工作的人。于是,在永乐元年(1403),朱棣郑重的将这个可以光耀史册也可以累死人的工作交给了解缙。他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 M5 t& G+ M) k, `! n* {4 K8 P  多么豪壮的话语和愿望!请大家不要小看修书这件事,在信息并不发达的当时,书籍即使出版后也是很容易失传的,因为当年也没有出版后送一本给图书馆的习惯,小说之类的书很多人看,但某些经史子集之类的学术书籍就很少有人问津(这点和现在差不多),极易失传。而某些不传世的书籍就更像武侠小说中的秘籍一样,隐藏于深山密林之中,不为人知。要采集这些书籍,必须要大量的金钱和人力物力。所以虽然每个朝代都修书,却大有不同。比较穷的朝代官方修书数量有限,只求修好必须修的那一本——前朝的史书。0 M  g& c$ t& o0 G7 o: ^+ S- @
  而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也不是一部书,他要修的是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 U: [2 W4 @3 [
  这不仅仅是文化,这是包括经济在内的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自信和强大的象征!) L' o: B8 R! S2 T$ J/ m
  大典之外,再无它书!) ?. ^8 ]6 E$ R2 M8 a$ I4 j) _6 b, |
  我们可以想到,当朱棣将这项工作交给解缙时,他是把希望和重担一起赋予了这个年仅三十四岁的年轻人,可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朱棣看来无比重要的事情,在解缙那里却成了一项“一般任务”。5 [$ D6 z0 s7 }- L
  解缙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表现出政治敏锐性,他天真地以为,这不过是皇帝一时的兴趣,想编本书玩一玩,于是在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他就向皇帝呈送了初稿,名《文献大成》。应该说这套初稿也是花费了解缙很多心血的,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番心血换来的是朱棣的一顿痛骂。
) P, ^/ @! H0 r# P/ n  解缙如此之快地完成任务,倒是让朱棣十分高兴,可当他看到解缙送上来的书时,才明白这位书呆子根本就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于是他狠狠地斥责了解缙一顿,然后摆出了大阵势。
8 m& ^. |, @% B: U1 ^  这个阵势实在是大,完全体现了明朝当时的综合国力,首先,朱棣派了五个翰林学士担任总裁(不是今天我们说的总裁),此五人以王景为首,都是饱学之士。并另派二十名翰林院官员为副总裁,这二十个人也都是著名的学者。此外,朱棣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总动员令,召集所有学识渊博的人,不管你是老是少,是贫是富,瘸子跛子也没关系,脑袋能转得动,脚能走得动就行了,全部召集来做编撰,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编辑。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6)  k6 o8 j- d5 a
  这还没完,朱棣拿出了拼命的架势,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他还在全国各个州县寻找有某种特定能力的人,但这种能力并不是学问,那么他到底找的是什么人呢?5 [4 Q, b: N4 z0 J9 v. p
  答案是:字写得好的人。. o9 I) R; k4 _7 @5 G' R
  由于当时是修一部全书,所以要采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这些资料找来之后需要找人抄写,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当时并没有电脑排版技术,在编撰过程中只有找人用手来写。
; I: q* U1 `* t  既然是大明帝国编的书,自然要体面,书籍的字迹必须要漂亮清晰,如果要找一个类似我这样字迹潦草,每天只会在电脑面前打字的人去抄书,别说朱棣看不惯,我自己都会觉得丢人啊。那年头啊,你要是写得一手烂字,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 p9 H% ]$ J7 }; F& Q+ K# \4 j  这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总动员,可以说朱棣是集中了全国的精英知识分子来做这件事情。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修书也能充分体现国家的经济实力,这是因为你要召集这么多的知识分子来为你修书,你就得在招聘广告上写明:包食宿,按月发工资。千万不要以为知识分子读书人就会心甘情愿的干义务劳动,人家也有老婆孩子。2 M+ T; e/ b0 E" \
  朱棣是一个做事干脆的人,他雷厉风行的解决了问题,他将编撰的总部设在了文渊阁,并给这些编书的人安排了住处,要吃饭时自然有光禄寺的人来送饭,编书的人啥也不用管,编好你的书就行了。* c* v" G, J, g, }/ B
  看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清楚了,没有钱,没有很多的钱,这书能修成吗?1 F# p8 q; v# Z
  贫穷的王朝整日只能疲于奔命,一点国库收入拿来吃饭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闲钱去修书?
0 W- S$ X5 g' V2 l3 }( U  盛世修书,实非虚言
  \3 M  ~, g0 ]" {) s9 T+ o0 V  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人外,朱棣还给解缙派去了一个帮手,和他共同主编此书。这个人说是帮手,实际上应该是监工,因为在此之前,他只做过一次二把手,不巧的是,一把手正是朱棣。( @  a1 D6 n5 f% {. H
  这个监工就是姚广孝。
7 ^" e* O. p" P* ~  w, V: n  姚广孝不但精于权谋,还十分有才学,明朝初年第一学者宋濂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而那个时候,解缙还在穿开裆裤呢。
3 @% L" [7 y' p" E  把这样的一个重量级人物放在解缙身边,朱棣的决心可想而知。
( V' M. Y+ s0 `; G  当朱棣以排山倒海之势摆出这样一幅豪华阵容时,解缙才终于明白,自己将要完成的是一件多么宏大、光荣的事情。如果不能完成或是完成不好,那就不仅仅是丢官的问题了。8 e" s9 W! y  W. ~
  啥也别说了,开始玩命干吧!& R7 T! p3 {  `8 b# \
  在经过领导批示后,解缙同志终于端正了态度,沿着领导指示的方向前进,事实证明,朱棣确实没有看错人。解缙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学,他合理的安排者各项工作, 采购、辨析、编写、校对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每次编写完一部分,他都要亲自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作为这支庞大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佼佼者,他做得很出色。
. n& t4 F2 F  M% M) _; i9 Z  当这上千人的编撰队伍在他的手中有序运转,所修大典不断接近完成和完善时,解缙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他不再是怀才不遇的书生,而是国家的栋梁。
8 C, D4 `- S1 [+ `5 Y$ R" m8 t$ c  在修撰大典的过程中,朱棣还不断地给予帮助和关照,永乐四年(1406)四月,朱棣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探望了日夜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各位修撰人员,并亲切地询问解缙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何困难,解缙感谢领导的关心,并表示一定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好,以报答皇帝陛下的恩情,不辜负全国知识分子的期望。最后他提出,大典经史部分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但子集部分还有很多缺憾。8 }) E" b1 E: r: [4 c  w
  朱棣当即表示,哪里有困难,就来找我,一定能够解决,不就是缺书吗,给你钱,去买,要多少给多少!之后他立刻责成有关部门(礼部)派人出去买书。
" e! H% \' a5 m0 W5 ]  有了这样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支持,再加上解缙的得力指挥和安排,无数勤勤恳恳的知识分子日夜不休的工作着,他们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笔耕不辍,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娱乐,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其中有不少人因为劳累过度而死),只为了完成这部古往今来最为伟大的著作。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7)
% x: A: `/ f. D% o( x& Z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可能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因为大部分人只是平凡的抄写员,编撰人,在当时,他们也都只是普通的读书人而已。他们的人生似乎和伟大这两个字扯不上任何关系,但他们所做的却是一件伟大的事。历史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但这部伟大著作的每一页、每一行都流淌着他们的心血。
/ Q. `- l: [0 [  所以不管是累得吐血的编撰,还是整日埋头抄书的书者,他们都是英雄,当之无愧的英雄。
% p9 a1 J' L0 N* k0 R  每一个人都是- ^6 {( G3 v; X5 S" E2 V$ A
  在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这部大典终于完成。7 K  y$ Z) H6 u- ^4 W) {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e, |1 u* O1 z
  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而成0 [/ A4 S* D4 ^
  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3 I: \; ~0 Q+ g, O* x: T# \  更为难得的是,以解缙为首的明代知识分子们以广博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思想,采集了几乎所有珍贵的文化资料,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1 N$ a1 P% {1 A+ Z4 n8 L' i
  朱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郑重的为这部伟大的巨作命名——《永乐大典》
/ o- A; H5 I7 |8 |% O  现在,我终于可以说,在我的统治下,编成了一部有史以来最大、最全、最完美的书!终有一天,我会老去,但这部书的光荣将永远光耀着后代的人们,告诉他们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
4 T6 t* p9 r) j0 L& ]0 n  l- y) U  光荣!但这绝不仅仅是朱棣的光荣,这是属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光荣!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曾经光耀四方,强盛一时,也曾曲膝受辱,几经危亡。但我们最终没有屈服,我们的文明传承了下来,并引领着我们顽强的站立起来。
. f; f) n9 m$ r# q9 [8 G  永乐大典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
. _3 c- E. F/ d4 P  我们要感谢这部书,因为如果没有它的诞生,很多古代书籍,今天的我们将永远也看不到了。
  W7 @2 j2 X, W$ W# P; n* y* e  如果要给这些书开个书单,恐怕会很长,在此我们只列举其中一些书目,让大家了解此书的重要意义,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后全部失传,直到清代时,方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流传于世上。0 p: f& i, W/ l' z0 y7 M" d
  所以我们说,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金字塔。6 z2 f* Q1 d6 o" a7 e
  在这场建筑中国文化金字塔的工程中,解缙是一个出色的总工程师和设计师。他的功劳其实并不亚于征伐开疆的徐达、蓝玉。他虽然没有万军之中攻城拔寨的豪迈,也没有大漠挥刀、金戈铁马的风光,但他也有自己的武器,他的武器就是他的笔墨。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无数辛勤的知识分子用笔墨为我们留下了祖先的智慧和知识,让我们了解了那光荣的过往和先人的伟大。7 [, r2 o8 f( F( J; |: P" R
  事实证明,那些常常被我们嘲笑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和读书人,他们也有力量,他们也很强壮,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 _% j6 c3 X
  谁言书生无用,笔下亦显英雄!
0 C& k& `, C9 [' M# R  投机
; l1 Z. x" I. p( }+ x( T3 }% `1 S  永乐大典是解缙一生的最辉煌的成就,也是他一生最高点,然而在此书完结时,那些欢欣雀跃的人中却没有解缙的身影,因为此时,他已经从人生的高峰跌落下来,被贬到了当时人迹罕至的广西。为什么才高八斗、功勋卓著的解缙会落到如此境地呢?谁又该对此负责呢?; F  t1 R* _/ ^: M5 c0 ]! D
  其实解缙落到这步田地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咎由自取。
8 v$ m: W' V# v+ O  因为他做了一件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投机。, Z  [) N% X5 {* p
  要说到投机,解缙并不是生手,我们之前介绍过他拒绝了建文帝方面低微的官职的诱惑,排除万难毅然奔赴朱棣身边的光辉事迹,当然,他的这一举动是有着充分理由的。因为朱棣需要他,而他也需要朱棣。解缙有名气和才能,朱棣有权和钱,互相利用而已。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8)
! L0 f$ [7 D: t7 N. J1 _: _  读书种子方孝孺已经被杀掉了,为了证明天下的读书人并非都是硬骨头,为了证明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愿意和新皇帝合作,朱棣自然把主动投靠的解缙当成宝贝。他不但任命解缙为永乐大典和第二版太祖实录的总编,还在政治上对他委以重任,在明朝的首任内阁中给他留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此任内阁总共七人,个个都是精英,后来为明朝“仁宣盛世”做出巨大贡献的“三杨”中的两杨都在此内阁中担任要职。8 E/ c0 T7 u3 q7 _" s
  除此之外,朱棣还经常在下班(散朝)之后单独找解缙谈话,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叫“重点培养”,朱棣不止一次的大臣们面前说:“得到解缙,真是上天垂怜于我啊!”
( L8 o+ ^8 d; R8 c  解缙以政治上的正直直言出名,却因政治投机得益,这真是一种讽刺。! I2 u: j: [+ Q5 J, H) O# C
  解缙终于满足了,他似乎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没有成功,只是因为当年政治上的幼稚,为什么一定要说那么多违背皇帝意志的话呢,那不是难为自己吗?
* w* W" k: w6 {* m* P1 J5 \$ k' D. U( O  而这次政治投机的成功也让他认定,今后不要再关心那些与己无关的事情,只有积极投身政治,看准政治方向,并放下自己的政治筹码,才能保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 q+ R! ?; q7 g! ^3 w2 x  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 {: c& d% p9 f( J- B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 D2 R: B* ^; P" b# A8 ]
  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4 ?7 O# k; ]2 R1 j) t- y1 w5 f
  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梦想,长大之后要干这个、干那个,现在的小孩想干什么职业我不知道,但在我的那个年代,科学家绝对是第一选择。我当年也曾经憧憬过自己拿着试剂瓶在实验室里不停的摇晃,摇什么并不重要,只是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 {/ m+ O2 `/ R  R* N  但在长大之后,那些梦想的少年们却并没有真的成为科学家,至少大多数没有。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数的人、无数的事都明确无误的告诉他:“别做梦了,你不是这块料!”# S' O9 E8 N( z  \! h3 r2 |, _% R
  这句话倒不一定是打击,在很多情况下,它是真诚的劝诫。
% B( r" U$ m% S! l3 _  上天是很公平的,它会把不同的天赋赋予不同的人,有人擅长这些,有人擅长那些,这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综合解缙的一生来看,他所擅长的是做学问,而不是搞政治。
1 q, N; o9 m0 S0 \- D; B, a1 K  可是这位本该埋头做学问的人从政治投机中尝到甜头,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便天真地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政治高手,从此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8 I. I$ I0 V, W  @* U+ A4 s% G  很不幸的是,他跳入的还不是一般的漩涡,而是关系到帝国根本的最大漩涡——继承人问题。: J" y) u/ J3 z
  战争年代,武将造反频繁,原因无它,权位而已,要获得权位,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当皇帝,但这一方法难度太大(参见朱元璋同志发展史),于是很多武将退而求其次,只要能够拥立一个新的皇帝,自己将来就是开国功臣,新老板自然不会忘记穷兄弟,多少是要给点好处的,虽然这行也有风险,比如你遇上的老板不姓赵而是姓朱,那就完蛋了。但和可能的收益比起来,收益还是大于成本的。 
! [7 O7 M1 N# {; k4 T- V  和平年代就不能这么干了,造反的成本太大,而且十分不容易成功(可参考朱棣同志的生平经历),但一步登天、青云直上是每一个人都梦想的事。于是诸位大臣们退而求其次,寻找将来皇位的继承者。因为皇帝总有一天是要死掉的,如果在他死掉之前成为继承人的心腹,将来必能被委以重任。但这一行也有风险,因为考虑到皇帝的特殊身份和兴趣爱好,以及我国长期以来男女不平等的状况,在很多情况下,皇帝的儿子数量皆为N(N大于等于2)。而如果你遇到一个精力旺盛的皇帝(比如康熙),那就麻烦了。
2 i7 `- N/ ~2 ~  Y) n+ G  x3 w6 q( e  所以说拥立继承人可实在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可以比作一场赌博,万一你押错了宝,下错了筹码,新君并非你所拥立的那位,那就等着倒霉吧,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你的主子都完蛋了,你还能有出头之日吗?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9)" X3 k( R) f. H/ j. K/ H
  可是解缙决心赌一把,应该说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虽然朱棣现在信任他,但朱棣会老,会死,要想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须早作打算,解缙经过长期观察,终于选定了自己的目标。
* _9 D# I9 l5 y& x" F  永乐二年(1404),他在一位皇子的名下押下了自己所有的筹码——朱高炽。
! a: K* N( D" S- I+ \. q6 G  关于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权位之争,我们后面还要专门介绍,这里只说与解缙有关的一些事情。0 V& q8 y6 i. {3 d$ ^& s' I
  其实这二位殿下的矛盾从靖难之时起就已经存在了,大臣们心中都有数,朱棣心里也明白。其实就其本心而言,确实是想传位给朱高煦的,因为朱高煦立有大功,而且长得比较帅。而朱高炽却是个残疾,眼睛还有点问题,要当国家领导人,形象上确实差点。
  ^$ x+ n* X% `6 Z/ w  但是朱高炽是长子,立长也算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所以朱棣一直犹豫不定,于是他便去征求靖难功臣们的意见。不出所料,大部分参加过靖难的人都推荐朱高煦,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在一条战线上打过仗,有个战友的名头将来好办事。, c& g! Z% q1 \( e- Q
  有一个人反对
5 j% \9 p( j: r+ G* n+ U, w  这个人叫金忠,时任兵部尚书,和那些支持朱高煦的公侯勋贵们比起来,他这个二品官实在算不得什么。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人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8 v9 \* S4 s' A  这倒不是因为他本人的能力,而是因为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巨大的身影在支持着他。而这个身影就是那位不见踪影却又似乎无处不在的姚广孝。: d" R2 z9 ]8 k, @6 H/ Z9 L/ z3 `
  如果我们翻开金忠的履历,就会发现他和姚广孝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正是姚广孝向朱棣推荐了他,而此人的主要能力和姚广孝如出一辙,都是占卜、谋划、机断这些玩意。很多人甚至怀疑,他就是姚广孝的学生。, |' W1 |2 t& F; }% O$ I
  此人一反常态,面对无数人的攻击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意见,并向朱棣建议,如果拿不定主意,不如去问当朝的大臣。
' r" A% E2 Z8 q  n, h5 p3 ]9 `  这真是高明之极,当朝和皇帝最亲近的大臣还有谁呢,不就是那七个人吗,而他们大都是读书人,立长的正统观念十分强烈,且这些人也很有可能已经和姚广孝搭上了关系,后来的事情发展也证实了,正是金忠的这一建议,使得原先一边倒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J# i+ `. `4 g6 i5 N  我们实在有理由怀疑,这一切的幕后策划者就是那位表面上看起来不问世事的姚广孝,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这位“黑衣宰相”,他总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插入一脚。是十足的不安定因素,哪里有他出没,哪里就不太平。十处敲锣,九处有他,他活在这个时代,真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5 H* r, l4 W: X' C- I  下面就轮到我们的解缙先生出场了,他正是被询问的对象之一,在这次历史上著名的谈话中,他展现了自己的智慧,证明了他明代第一才子的评价并非虚妄,而事实证明,也正是他的那一番话(确切地说是三个字)奠定了大局。: f( ?& O, W! ~- B! S
  双方开门见山, a# {9 _$ c7 @5 U( v
  朱棣问:“你认为该立谁?”
" H8 t4 Y6 v" ^5 |( w' V  解缙答:“世子(指朱高炽)仁厚,应该立为太子。”
8 b' K, k& U: e* `: ~$ C  朱棣不说话了,但解缙明白,这是一种否定的表示,他并没有慌乱,因为他还有杀手锏,只要把下一个理由说出来,大位非朱高炽莫属!
7 P; g' J! D6 M  解缙再拜道:“好圣孙!”
) h* ?* c3 L) n- W  朱棣笑了,解缙也笑了,事情就此定局。
/ O" z: G: S- w6 l% f2 L# y  所谓好圣孙是指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后来的明宣宗),此人天生聪慧,深得朱棣喜爱,解缙抓住了最关键的地方,为朱高炽立下了汗马功劳。3 i: ~2 ~. t% C- _/ S, H# ], r
  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谈话,在这次谈话中,解缙充分发挥了他扎实的才学和心理学知识,在这件帝国第一大事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这一贡献是相对于朱高炽而言的。
3 g4 H! k6 j7 ^/ _' B  朱高炽了解此事后十分感激解缙,他跛着脚来到解缙的住处,亲自向他道谢。
; S. ~8 N' Z- D( _9 f; I# G  朱高炽放心了,解缙也放心了,一个放心皇位在手,一个放心权位不变。9 B7 U1 j* J) u+ l- k3 B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都太乐观了。朱高炽的事情我们后面再讲,这里先讲解缙,解缙的问题在于他根本不明白,所谓的大局已定是相对而言的,只要朱棣一天不死,朱高炽就只能作他的太子,而太子不过是皇位的继承人,并不是所有者,也无法保证解缙的地位和安全。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10)
5 k6 K5 I) ?0 L9 w0 C$ O% N  更为严重的是,解缙拥护朱高炽的行为已经使他成为了朱高煦的眼中钉肉中刺。而解缙并不清楚:朱高煦就算解决不了朱高炽,解决一个小小的解缙还是绰绰有余的。
0 X3 E1 {% q2 I; u, ]1 e* o5 x  然而解缙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太自大了,他似乎认为自己搞权谋手段的能力并不亚于做学问。但他错了,他的那两下子在政治老手面前简直就是小孩子把戏。一场灾难即将向解缙袭来。0 n/ x2 s+ N; u+ ~( M# v# W4 b
  来得还真快
& v" m, s* U; v! d) j# P  永乐二年(1404)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后,事情并没有像解缙所预料的那样进行下去,他也远远低估了朱高煦的政治力量。事实上,随着朱高煦政治力量的不断发展,他的地位和势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太子一党。而且他的行为也日渐猖獗,所用的礼仪已经可以赶得上太子了。
: N% o' X  Y: \( n1 U! K  此时,解缙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为错误的一个决定,他去向朱棣打了小报告,报告的内容是,应该立刻制止朱高煦的越礼行为,否则会引起更大的争议。! z* ?( |+ t$ P# N: R0 y
  真是笑话,朱高煦用什么礼仪自然有人管,你解缙不姓朱,也不是朱棣的什么亲戚,管得着么?此时的解缙脑海中都是那些朱棣对他的正面评价,如我一天也离不开解缙,解缙是上天赐给我的之类肉麻的话。在他看来,朱棣是对他是言听计从的。" ~3 x* Y$ T( c2 V: d5 N9 `
  然而这次朱棣只是冷冷的告诉他:知道了。
4 ~8 H( i% `0 ]  f! W  解缙太天真了,他不知道朱棣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说话是不能信的,你对他有用时或他有求于你时,他会对你百依百顺,恨不得叫你爷爷。但事情办完后,你就会立刻恢复孙子的身份。很明显,解缙搞错了辈分。
$ ?9 K+ B+ a$ J+ [  朱棣给了解缙几分颜色,解缙就准备开染坊了,还忘了向朱棣要经营许可证。8 M/ U: ^# M" S& F
  这件事情发生后,解缙就在朱棣的心中被戴上了一顶帽子——干涉家庭内政。你解缙是什么东西?第一家庭的内部事务什么时候轮到你来管?7 }( p$ U+ D. |: u3 G8 s" g: f
  此后解缙的地位一落千丈,渐渐失去了朱棣的信任,加上他反对朱棣出兵讨伐安南(今越南,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此事),使得朱棣更加讨厌他。于是,这位当年的第一宠臣,永乐大典、太祖实录的主编在朱棣的眼中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得不到朱棣的赞许,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斥责和批评。
& u5 `) M& \' ~5 ?  l* X/ B  _- I  朱棣讨厌他,不希望再看到这个人,只想让他走远一点,越远越好。但他并没有急于动手,因为他还需要解缙为他做一件大事。  Y! O7 C- f- y5 D
  这件大事就是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如果此时把解缙赶走,大典的完成必然会受到影响,想到这里,朱棣把一口恶气暂时压在了肚子里。
7 x9 Q6 Z, [, c6 O- E  可叹的是,解缙对此一无所知,他还沉浸在天子第一宠臣的美梦中,仍旧我行我素。朱棣终于无法继续忍耐了,解缙实在过于嚣张、不知进退了,于是,在永乐五年(1407)二月,忍无可忍的朱棣终于把还在编书的解缙赶出了朝廷,远远的打发到了广西当参议。
) L; U) N4 n" |+ w- x  Q0 s  这对于解缙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好端端的书不能编了,翰林学士、内阁成员也干不成了,居然要打起背包去落后地区搞扶贫(当时广西比较荒凉),第一大臣的美梦只做了四年多,就要破灭了吗?
7 k. ^; P( j' e  解缙并没有抗旨(也不敢),老老实实的去了广西,此时的解缙心中充满了茫然和失落,但他没有绝望,因为类似的情况他之前已经遇到过一次,他相信机会还会来临的,上天是不会抛弃他的。
% d/ @: C% ]& t0 g+ t0 T4 V0 D  毕竟自己还只有三十六岁,朝廷还会起用我的。, }  |0 k4 [" j3 U; D. _' H. T
  然而他等了四年,等到的只是到化州督饷的工作,督饷就督饷吧,平平安安过日子不就得了,可解缙偏偏就要搞出点事来,这一搞就把自己给搞到牢里去了。
1 q5 p9 Z5 z4 S8 ~5 O  事情是这样的,永乐九年(1411),解缙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进京汇报督饷情况,一个偏远地区的官员能够捞到这么个进城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按说四处逛逛、买点土特产,回去后吹吹牛也就是了,能闹出什么事情呢?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事情是这样的,永乐九年(1411),解缙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进京汇报督饷情况,一个偏远地区的官员能够捞到这么个进城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按说四处逛逛、买点土特产,回去后吹吹牛也就是了,能闹出什么事情呢?
, f( p& Z+ W, A# p. A$ T' g. V9 I/ t2 s- i4 A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解缙同志不一样,他是从城里出来的,见过大场面,此刻重新见识京城的繁华,引起了他的无限遐思,就开始忘乎所以了。偏巧朱棣此刻正带着五十万人在蒙古出差未归(远征鞑靼),解缙没事干,加上他还存有东山再起的幻想,便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私自去见了太子朱高炽。 3 n9 R7 c# s! d6 Y# K6 I
. m  k' g- o% g6 M% @' d
  真是糊涂啊,朱高炽家是什么地方?能够随便去的么?
3 I$ w: \7 K! {- O! Z9 ?* k9 |- ?+ ~6 z; L6 Q
  解缙的荒唐行为还不止于此,他私自拜见太子之后,居然不等朱棣回来,也不报告,就这么走了!解缙真是晕了头啊。 9 s) G  F; V! Q3 J( r+ n

1 {$ u% ^- S$ p: V; _7 r/ v3 @  果然,等到朱棣回来后,朱高煦立刻向朱棣报告了此事,朱棣大为震惊,认定解缙有结交太子,图谋不轨的形迹,便下令逮捕解缙,就这样,一代大才子解缙偷鸡不着蚀把米,官也做不成了,变成了监狱里的一名囚犯。
; }8 ]0 C$ i+ i
& g8 s" b, E$ v) W) t  至此,解缙终于断绝了所有希望,皇帝不信任他,太子帮不了他,这下是彻底完了。
9 e+ Y* k' d& G3 ]$ p  _' q. n2 l+ C5 Q) f
  回望自己的一生,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虽经历坎坷,却能够转危为安,更上一层楼,百官推崇,万人敬仰。那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得意!
" ^5 h9 K- K, d, x, b/ [' p
" [8 c' `; G7 u; @! v" J  可是现在呢,除了整日不见光的黑牢、脚上的镣铐和牢房里那令人窒息的恶臭,自己已经一无所有。输了,彻底输了,愿赌就要服输。
( x% v: b* m( b" \' b" g( i
  h. ]) C* a( [( j, ~2 x  解缙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最终会失败?自己并不缺乏政治斗争的权谋手段,却落得这个下场,他百思不得其解。 / i3 @  i/ y. t! Y$ v( N

7 a9 `" c9 }7 j, }6 ^5 X  其实在解缙之前和之后,有无数与他类似的人都问过这个问题。但他们都没有找到答案,我们也只能说,解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参加了一场错误的赌局。从才子到囚徒,怪谁呢?只能怪他自己。
/ \5 D3 b, H1 G  u2 O  I/ L/ Z  y
   终点 ' c+ f+ \9 s/ N% M- g

5 n! @- p6 n) V: I! F# \9 u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解缙也许会作为一个囚徒走完自己的一生,或者在某一次大赦中出狱,当一个老百姓,找一份教书先生的工作糊口,但上天注定要让他的一生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以吸引后来的人们更多的目光。
9 o' N9 R! L5 A2 e
- o5 O( s$ Y# I& X! g- w; D  永乐十三年(1315),锦衣卫纪纲向朱棣上报囚犯名单,朱棣在翻看时找到了解缙的名字,于是他说出了一句水平很高的话:“解缙还在吗?”(缙犹在耶) 0 T3 j" O$ E  r; l4 X4 e2 t8 c  z
$ w! M+ J% {" \' X5 W( ~% k* ?
  缙犹在耶?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问纪纲为什么这个人还活着,但同时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他不应该还活着。 - }% g/ _  n& l( F1 P7 J

& ~! t2 ~- G8 k  朱棣是擅长暗语的高手,在此之前的永乐七年(1409),他说过一句类似的话,而那句话的对象是平安。 7 B8 C6 e# T$ d. v$ v0 y
# J9 \+ u' c8 ?
  事情的经过十分类似,朱棣在翻看官员名录时看到了平安的名字,便说了一句:“平安还在吗?”(平保儿尚在耶)
% {; L9 K) }& p' M& d1 G
& q- W1 o# W- K8 O* H* j6 T# w  平安是一个很自觉的人,听到朱棣的话后便自杀了。
  J1 E- i( W+ j* h: c' @
1 _) B' e4 ~4 O- x0 x, k  平安是可怜的,解缙比他更可怜,因为他连自杀的权利都没有。 : K1 _2 d1 W4 n6 ?! h
- I( |- j& x0 P0 Z: J% D
  长年干特务工作的纪纲对这种暗语是非常精通的,加上他一直以来就和解缙有矛盾,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4 B, v1 i+ q2 N- b
1 T/ W  l& @7 Y+ n5 Z; l9 M* k, F
  解缙就在雪地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洁白的大雪掩盖了解缙的尸体和他那不再洁白的心,当年那个正义直言的解缙大概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样的结局。 + O; Z0 p- {4 R4 w: P

& ^0 X( t! x/ @7 Z5 }+ R  无论如何,解缙的一生是有意义的,因为不管他做了什么事情,是错还是对,都无法掩盖他的功绩,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一直保留至今,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知识财富,当我们看到那些宝贵典籍时,我们应该记得,有一个叫解缙的人曾为此费尽心力,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为赢得我们后世之人的尊重。
" d) `1 _5 F! w* c4 N0 |: h0 G5 d" e; X; y5 N4 @8 f. u* ^
  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 E" z9 E/ b* Y& a' |  [

3 F; z. e9 k5 @: c' b3 o   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而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朱棣的这次迁都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次。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源自于朱棣的一个决定。
3 V$ L6 k1 v" N' i- j  Q8 A$ d- k3 o8 [4 C, J6 I. j' \
  永乐元年(1403)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抢掠了一通,当地的都指挥沈永是个无能之辈,即无法抵御,又不及时向领导汇报,朱棣听说此事,大为恼火,立刻杀掉了沈永,并召集大臣,询问北方军事形势恶化的原因。 " g: r" L3 C& }, r& ?

) l1 x+ q6 _0 P! h" X/ J: {8 D  朱棣质问他的大臣们,北方防御如此之弱,蒙古军队竟然如入无人之境,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谁该为此负责?
  s2 r. j$ U+ f- w/ w- N3 [* B4 N7 e0 F! w2 m9 ^9 o
  然而出乎朱棣意料的是,大臣们虽然个个都不开口,却并不胆怯,反而直愣愣的看着他。朱棣心头一阵无名火起,正准备发作,突然心念一转,把话又缩了回去。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事情是这样的,永乐九年(1411),解缙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进京汇报督饷情况,一个偏远地区的官员能够捞到这么个进城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按说四处逛逛、买点土特产,回去后吹吹牛也就是了,能闹出什么事情呢? " K7 x% b/ S: C( _

# l2 v8 f1 U* P" b6 L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解缙同志不一样,他是从城里出来的,见过大场面,此刻重新见识京城的繁华,引起了他的无限遐思,就开始忘乎所以了。偏巧朱棣此刻正带着五十万人在蒙古出差未归(远征鞑靼),解缙没事干,加上他还存有东山再起的幻想,便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私自去见了太子朱高炽。
0 u; \& {- j/ t& t( x: k
+ _7 r, x; Y6 _3 }+ X" k" t2 f  真是糊涂啊,朱高炽家是什么地方?能够随便去的么? + D( ?7 d$ r, o4 P' u9 t
- a! n9 a& y3 Q# Q; H9 O" b% {
  解缙的荒唐行为还不止于此,他私自拜见太子之后,居然不等朱棣回来,也不报告,就这么走了!解缙真是晕了头啊。 / v* @9 f: \: G; }6 d' H# H
/ O- T- h# {8 r/ _0 r3 q
  果然,等到朱棣回来后,朱高煦立刻向朱棣报告了此事,朱棣大为震惊,认定解缙有结交太子,图谋不轨的形迹,便下令逮捕解缙,就这样,一代大才子解缙偷鸡不着蚀把米,官也做不成了,变成了监狱里的一名囚犯。
/ [. v: p% |( Q6 H, a$ m2 O, ~5 K2 p7 h' T
  至此,解缙终于断绝了所有希望,皇帝不信任他,太子帮不了他,这下是彻底完了。
& s" N( e- J) d: [6 n" G0 C4 h& M. c
. |# B5 d# Q6 v' A6 A0 W  回望自己的一生,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虽经历坎坷,却能够转危为安,更上一层楼,百官推崇,万人敬仰。那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得意!
0 q! n4 r3 ^3 o- C$ ^- u% U  ?" G6 }, W* T& B
  可是现在呢,除了整日不见光的黑牢、脚上的镣铐和牢房里那令人窒息的恶臭,自己已经一无所有。输了,彻底输了,愿赌就要服输。
0 j6 r- P! t1 m( @, F' q4 N( R' d( I
  解缙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最终会失败?自己并不缺乏政治斗争的权谋手段,却落得这个下场,他百思不得其解。 9 L: l6 n* U- N7 Q1 M7 K
( z, J7 W: j: l5 l
  其实在解缙之前和之后,有无数与他类似的人都问过这个问题。但他们都没有找到答案,我们也只能说,解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参加了一场错误的赌局。从才子到囚徒,怪谁呢?只能怪他自己。 4 S* b+ ^- a3 \7 W
" d0 W( a& X. v0 K0 t& ^' D/ ?
   终点
5 a: ]* s8 p- R0 e! W
2 d4 G% L7 o) K8 J- }/ W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解缙也许会作为一个囚徒走完自己的一生,或者在某一次大赦中出狱,当一个老百姓,找一份教书先生的工作糊口,但上天注定要让他的一生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以吸引后来的人们更多的目光。
6 \4 v8 {& _2 X4 ^& D' S& B
" n! k+ L6 Q9 D6 ~: [% r  永乐十三年(1315),锦衣卫纪纲向朱棣上报囚犯名单,朱棣在翻看时找到了解缙的名字,于是他说出了一句水平很高的话:“解缙还在吗?”(缙犹在耶) 9 c& y( x& a, o( i. _" w! L0 `5 t2 h3 _
& ~$ }9 X$ S* k' |: \. K
  缙犹在耶?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问纪纲为什么这个人还活着,但同时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他不应该还活着。 9 X" Q6 A; W' c/ Y

& G) h. p; w* P! S/ O  朱棣是擅长暗语的高手,在此之前的永乐七年(1409),他说过一句类似的话,而那句话的对象是平安。
' P2 D7 m' P& Q$ M; j9 x4 @7 }
! X/ `" P8 \* ]3 M% ^2 F$ D5 K6 A  事情的经过十分类似,朱棣在翻看官员名录时看到了平安的名字,便说了一句:“平安还在吗?”(平保儿尚在耶)
' W' y& Y6 J6 c" h5 S$ f% j$ ~4 ], m$ C. [% o. e( g9 C$ t1 z
  平安是一个很自觉的人,听到朱棣的话后便自杀了。 , W( L7 Y5 X/ C6 U& j0 `

( r/ ]' T# x8 P  Y  }! |* x  平安是可怜的,解缙比他更可怜,因为他连自杀的权利都没有。 & O- |( M0 }3 q9 n# d7 j) C
& {6 p# _+ q$ \, r( s
  长年干特务工作的纪纲对这种暗语是非常精通的,加上他一直以来就和解缙有矛盾,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 i5 m" Z9 o' [
; w- q9 U2 t: O  解缙就在雪地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洁白的大雪掩盖了解缙的尸体和他那不再洁白的心,当年那个正义直言的解缙大概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样的结局。
& }+ U) d1 H; k% K) V3 u/ r7 W( |; ^, S: Q- \
  无论如何,解缙的一生是有意义的,因为不管他做了什么事情,是错还是对,都无法掩盖他的功绩,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一直保留至今,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知识财富,当我们看到那些宝贵典籍时,我们应该记得,有一个叫解缙的人曾为此费尽心力,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为赢得我们后世之人的尊重。 / `2 S( D+ `0 _* m& t
* \+ c1 R% Z& O) S% O0 F5 P& n' c/ N
  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 Q! g4 u: S! Y2 q4 [& W
% q) ^1 X) q7 B( |2 K, j1 y% i8 T   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而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朱棣的这次迁都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次。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源自于朱棣的一个决定。 , j- A: N7 ]$ j4 {' n' H( a  C

( A! G" E& {3 M  X8 W& @0 S" N: R  永乐元年(1403)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抢掠了一通,当地的都指挥沈永是个无能之辈,即无法抵御,又不及时向领导汇报,朱棣听说此事,大为恼火,立刻杀掉了沈永,并召集大臣,询问北方军事形势恶化的原因。 , P6 g* u, b. e+ k
! O) [3 f& `, |3 ?: n7 n% C( \6 ~
  朱棣质问他的大臣们,北方防御如此之弱,蒙古军队竟然如入无人之境,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谁该为此负责? % ^2 _3 p1 U/ F* p
8 }" s- e6 n0 n
  然而出乎朱棣意料的是,大臣们虽然个个都不开口,却并不胆怯,反而直愣愣的看着他。朱棣心头一阵无名火起,正准备发作,突然心念一转,把话又缩了回去。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呢? 
% k3 m4 I9 p: i, v! K/ V
5 K' \4 n9 w5 d6 R) H+ T  因为他终于明白这些大臣们为什么一直盯着他了,该为此事负责的人正是他自己!
$ e" @* ~# b8 }- g9 D6 }+ ]0 `! z) g# f% T( G* R
  在明朝的防御体系中,负责北方防御的主要就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可是在靖难之战中,朱权被他绑票,他也跑到了南京作了皇帝,北方边界少了他们两个人,基本上就属于不设防地段了,怎么怪得了别人呢? " J* Y8 X% j1 l

- L  Z, R& S/ e; c1 `& U% D  南京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也很适宜建都,因为这里地势险要,风水好,外加是主要粮食产地,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建都于此是很有利于维持明朝统治的。 ! C7 M/ R4 X/ E5 ^

2 y9 {; |2 u" t% C* Q  但问题在于,明帝国的住宿地并不是独门独院,在帝国的北方有着几个并不友好的邻居,这些邻居经常不经主人允许就擅自进屋拿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从来不写欠条。一次两次也就罢了,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X  J* x( ^" ]- y1 k. d

% y8 r) a6 Y" r8 r$ [9 {8 [  出兵讨伐也没有什么效果,因为这些邻居基本上都是游击队编制,使用的是你进我退,你退我再来的政策,他们自己属于游牧民族,又不种地,每天的工作也就是骑马跑来跑去,闲着也是闲着,不抢你抢谁?
, z9 F& z. ?$ {1 R8 b7 u( S+ l5 W' _2 v5 s
  讨伐不行,不管更不行,这真是个难题啊。
2 g) k' O- R: @" a
6 @$ s; `! T3 O! F  军事政治形势固然是后来迁都的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些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朱棣本人的特点。 . o1 L6 Y- p  f; W3 r7 @
" `) U& b0 G1 y/ C
  难道朱棣个人与迁都也有关系吗?
  o1 a, z# O) Y, C8 Z
3 n6 Q" s: q2 k5 b: l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还记得,我们之前曾经提过朱棣虽然是在南京出生,是南京户口,但他21岁就去了北平,并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虽然并没有转户口(当年进北平不难),但他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北方化了。 ' X9 L5 U0 `2 m5 M/ q
1 i2 w% e" r2 q  T
  据史料记载,朱棣偏好北方饮食,而且十分喜欢朝鲜泡菜,当时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曾派出朝鲜厨师(火者)侍奉朱棣,而他也欣然接受,想来喜好北方口味的朱棣对南方菜不会太感兴趣。北方虽然多风沙,远远不如南方的秀美山水,但朱棣一直以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对他而言,熟悉的才是最好的。 ! J4 q. b1 J0 j+ b8 @
- B$ y6 M' I- X+ [
  当然了,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需要,既然下定了主意,那就迁吧。 ; h0 t: q6 |0 s: P' j' {! y0 x
  p6 f. w9 d, N! |
  且慢!这可不是说迁就能迁的,迁都不是搬家,绝对不是打好包袱,打个电话叫搬家公司来就行的。最大的难题在于,朱棣并不是一个人搬去北平,如果是这样,那倒是省事了。 & r8 a8 {# y% @% H* h4 c, j7 ~

, `' P/ g8 j  i, Y  迁都不但要迁走朱棣,还要迁走他的大小老婆若干人,王公大臣若干人,士兵百姓若干人,这些人也要找地方住,也要修房子。北平打了很多年的仗,街道、宫殿都要重修,城市布局也要重新安排。而且跟他去北平的都不是一般人,需要大笔的资金才能安置好这些人。其难度绝对不下于重新建都。
% @8 O* G* U' t. E0 V) h8 M# y- r4 J# x7 O- B4 S- x- @
  这些问题虽然难办,但毕竟还是可以解决的,摆在朱棣面前的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如果这个难题不解决,迁都就等于白迁。
+ i# U  B8 z3 |/ E' S' ~
( I( X3 x# d- ?' M* Z6 f4 Y6 M  我们知道,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控制北方边界,保证国家安全。按说迁都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诸位想过没有,还有一样东西是必须的。
+ ]! {" {1 d; L+ u! e% `. }+ S1 }9 D. h
  那就是粮食。
3 N) ^1 A* v3 }2 R; T" [5 \
% p) d1 B- ?" R  北平附近不是产粮区,而迁都必然会有很多人口涌入(中国人向来有往大城市跑的习惯),这些人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且要控制边界,就必须养着大批士兵,虽然明朝实现了军屯(军人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能够解决部分军队的粮食问题,但京城的精锐部队(如三大营)是不种地的,这么多人吃什么,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 R9 ?  h& v. u9 {" a
5 U4 G* V- Z# q6 e# {3 W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仅仅保证北平士兵百姓的粮食还不够,因为明朝ZF将来可能会经常出去慰问一下那些不太友好的邻居,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教训,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派十万人去打仗,你就要准备十万人的粮食,而北平附近的粮食产量是绝对不足以保障这些行动的。 2 a- v- N3 E: z5 J0 Q9 J2 S

$ _2 f; n7 [# n# P! j; D  可能有人会说,这算什么难题,从南方产粮区运输粮食到北方不就行了? 4 r0 I0 y. `/ {
- f5 N; z* S8 L+ A% g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恭喜你了,你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难点所在。 9 M) V+ l+ X- ~1 B

' b; `4 |: k. K' N" A  粮食问题之所以成为迁都的最大障碍,难就难在运输上,在那个年代,既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飞机,要运送粮食只能靠人力,今天我们搭乘现代化交通工具从南京到北京也要花费不少时间,而当年的人们走一趟要花一个多月,而且大家可不要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运输粮食的人也是要吃饭的。无论他们多么尽忠职守,你也应该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他们在吃光自己所运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 6 l' F# n- C# x$ E" n1 a1 R' q9 h$ q
  ~0 y9 T8 j. ]! o6 Y7 s
  所以如果你找人从陆路上运输粮食,你就必须额外准备运输者的口粮,让他推两辆粮车上路,运一辆,吃一辆,等到了目的地,交出还没有吃完的那部分,就算交差了。而你额外准备的那部分口粮可能比他运过去的粮食还要多。
0 {6 l& g/ o+ F* k( e7 }, C5 P# k) `; s
  如果有哪个ZF愿意长期用这种方式来运输物资,那么等待这个ZF的命运只有一个——破产。
1 @% P4 @5 q! F1 ]
* Z9 \: U- x* c6 H/ d  所以,明朝ZF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河运(又称漕运)。
/ \: |1 N, R# J8 ~$ n) p# S; a$ ]/ e3 K/ V
  是啊,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答案很简单嘛,用船来运输粮食不就能又快又多的完成运输任务吗?那你干嘛还要兜那么大的圈子呢?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1: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 O8 }+ C" v$ E2 ]% k) U6 a+ K
# F4 Y) V2 l  A: u$ S--------------------------------------------------------------------------------+ D* `  G2 F# K/ B7 V! ^0 {! H
) l( G7 j- [5 q) x" t

" h. [, ]# S  A8 e: \6 E  我可以保证,绝对没有戏弄大家的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 ( D6 a6 d& j; r0 ?. r/ ]8 t% g( m

1 r. V( Z! J# n   不通 ' c* I. j" L; j8 v& V
5 n* x: N2 a# B( ^; o5 W
   在当时,从南方主要产粮区到北方的河道是不通畅的,运河栓塞,河流改道给当时的河运带了了极大的不便,除非明代的船只是水陆两用型,否则想一路顺风是绝对不可能的。明太祖朱元璋就在这上面吃过大亏,想当年他老人家打仗的时候,需要从南方向辽东、北平一带调集军粮,但河运不通,无奈之下,只好取道海路,经渤海运输,绕远路不说,还因为风浪太大,很不安全,十斤军粮能送到一半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 Y) u/ D" Y; M& s

3 e6 C& U% n0 [( C' Y$ [' `5 Z  可是修整河道决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提出的事情,大家应该还记得,元朝灭亡的导火线就是治理河道。水利工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绝对是国家重点投入的项目。需要大笔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力。而且万一花钱太多,动摇了国家根本,问题可就严重了(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例子),所以这件事情和修书一样,不是强国盛世你连想都不要想。 " ]0 \4 }4 t7 ]- @$ ~+ g
1 _0 M* i; y3 t' A& m; G+ K
  朱棣的时代就是盛世。 $ k/ x! o- o2 x, V- P/ ]+ U
/ Y3 B/ ?* _9 {* ]. r
  经过洪武年间的长期恢复,加上朱棣正确的治国方略,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完成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永乐大典也修出来了,搞点水利自然不在话下。 3 t0 Q" R% I" e4 _4 {
: h$ B. f2 g$ t' e
  永乐九年(1411),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保证河道的畅通,宋礼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水利专家,他完成了任务,此后漕运总督陈瑄进一步疏通了河道,从此南北漕运畅通无阻,所谓“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粮食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2 J1 j2 P* L# a. k- L' ~" p' K% T& e( S

$ F! [1 P( A$ C& r4 a  而迁都的其他工作也一直在紧张地进行之中,中央各部门的办公单位早在永乐七年(1409)就已经修好,而京城的建设工作于永乐十五年开始,一直进行了三十余年才结束。
; j" x( \  k3 v( ~- A4 S! r- X
' S0 |( e, @) c: f  ?) X; n" {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31)正式下令:迁都!
$ S- ?- {- A( d, @
7 m5 A5 Z% i) ]5 T  |  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首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但它的历史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的存在和发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 t- [- T$ M2 r$ L  y# e: N, V4 l

8 S+ J' G2 y6 s" o  当今天的我们徜徉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不应该忘记,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叫朱棣的人奠定了这一切的基础。
8 T3 M! V; g, y' Q% H0 l
9 _3 D+ n. v" ^& E( f  m8 r  要说明的是,朱棣在建设北京时,是有着相当的现代意识的,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乱搭乱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 I$ Z  U. ^" N" g, g

& n5 I. S5 ~+ {+ f- u# ~3 Y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和天坛等北京著名建筑,都是朱棣时代打下的基础(此后清朝曾经整修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它占地十七万平方米,征用无数劳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一说,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9 ^* [# D8 K4 \, K0 }
" m2 Y* j. M& e) V  无可否认,这正是朱棣的功绩,不能也无法抹煞 2 ~% u7 o) l) H5 b) y8 N

$ I0 D" F* m# b. N& E# X, c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迁都决不是一帆风顺,众人响应的,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赞成朱棣的这一决策。
$ n+ m/ H* h" S/ }0 u9 C- C7 c( D" c* }( A* g9 }/ s
  原因很简单,除了朱棣靖难带过来的那些人之外,朝廷大部分大臣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的,老婆孩子都在南京,狐朋狗友、社会关系也都在这里,谁愿意跟着朱棣去北方吹风? + }1 X& J& S, x, \. U0 \
7 D, o7 [# c7 L& v% ]# ]' `
  恰好在迁都后不久,皇宫发生火灾,而且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自然灾害,当时人们称为“天灾”,大臣们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事情归结为——都是迁都惹的祸。 ' E2 a+ V3 t7 Q

/ T0 J3 M* L. ~5 x* `$ c  朱棣为人虽然够狠够绝,但毕竟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修养不足,他也有点慌乱,便向群臣征求意见,以便弥补过失。
8 z+ N: Z8 A  m& V$ d( o8 o8 G0 e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大臣们却借此机会对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5 T' ]) d  o! [' B. Q8 b/ e5 F; d% T% a: g2 f8 W
  许多大臣上书,陈说迁都的害处,并表示之所以有天灾,就是因为迁都造成的。其中主事箫仪的言辞最为激烈,史料记载“仪言之尤峻”,至于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并未列出,但估计是骂了朱棣,大家知道,朱棣从来就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人,他的回应也很干脆,直接就把箫仪杀掉了。
& q$ M& v+ c& r! j& ?7 ]4 j" B; z  \) k; q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读书人可不是好惹的,自幼聆听圣贤之言,以天子门生自居,皇帝又怎么样?怕你不成? + v1 i/ A1 |% n3 H. k1 l" }

# U, x9 _$ v/ O5 m9 R; |9 r  于是众多大臣纷纷上书,言论如潮,还在午门外集会公开辩论,说是辩论会,但会上意见完全是一边倒,其实就是针对朱棣的集会,如果换个一般的皇帝,看到如此多的手下反对自己,很可能会动摇,但朱棣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4 W+ m9 ?3 r* H( R3 W8 b  I& E5 c

+ O9 o7 k# q- c, g8 g, E" w  “你们都不要再说了,迁都是我做的决定,一定要迁,我说了算,就这么办了!”
" D9 A2 n% o7 t/ v* c1 T5 ]4 t: D9 ^) s. M$ ]
  朱棣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他在反对者占多数的情况下,还敢于坚持观点,毫不退让,事实上,很多大臣提出的意见也是很中肯的,如迁都劳民伤财,引发贪污腐败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历史将会证明,朱棣的选择是正确的。 7 j+ H: j: B4 C+ d# f# U, \  `
3 R; U0 L# Q! s& m, t  A8 B7 Y
  在历史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十分有水平的人物,他们能够在形势尚不明朗之前预见到事物将来的发展,如诸葛亮在破草房里就能琢磨出天下将来会三分等,但诸葛亮的这种琢磨是不需要成本的,即使他琢磨得不对,也没有人去找他麻烦。 , a; h/ Y6 \3 I

$ F' T, E: ]+ h6 O& B6 }, z  容易出麻烦的是抉择,也就是说,必须牺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换来将来更长远的利益。这种抉择往往是极为痛苦的,因为眼前利益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长远的利益却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你让大家丢下手中已有的钞票,跟着你去挖金矿,金矿固然诱人,但是否真有却着实要画个大问号,你说有就有?凭什么? 2 ?7 j) Y; p( d" P) Z) x
* J7 @1 i5 i$ Y# z' U4 H8 q8 O2 L3 U
  一百多年后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就是栽倒在这种抉择上的,因为那些大臣们宁可抱着手上的那点家当等死,也不肯跟他去走那条未知的道路。 . u! I, F) }7 W% N8 Z" l
  b( @% z2 v. R' O
  朱棣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水平的领导,也是一个敢于抉择的领导,他知道迁都是一项大工程,耗时耗力,但他准确地判断出,影响明帝国的长治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将来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必须舍弃眼前的利益,迁都北京。否则明朝将难逃南宋的厄运。 ' z# y8 P( S( F4 }0 {- n/ Y

+ i. i3 F- j6 E/ J9 d  与张居正相比,朱棣有一个优势——他是皇帝,而且还是一个铁腕皇帝,一个敢背骂名我行我素的皇帝,所以他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所以他终于完成了迁都这项艰难的工作。
/ e" U+ X# q- R& l3 J1 p/ t
' U. l4 Q  P- Z  朱棣迁都的行为招致了当时众人的反对,很多人也断言此举必不可行,但十九年后站在北京城头遥望远方的于谦应该不会这样想。
% Y4 c/ h+ b& r; l- t
  e/ G- J7 d+ `# J  E6 \  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在不久之后,它将毫无疑问地告诉每一个人:朱棣的抉择是正确的。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5-4-19 20: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