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0 12: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大帝 TXT 135
?' U9 R) U. a( v
& ]5 w$ E/ W. b) [1 `0 S# i 周培公一向自视甚高,却想不到竟因这个疏漏,闹了个名落孙山、受人耻笑的下场,连气带悔,差点病倒了。他不愿意再住法华寺。看那和尚、举子们的白眼,便夹了自己的诗稿,来这儿的湘鄂会馆,看能不能找到个熟识的同乡,结伴同回故里。
6 E) k8 U# w5 Z4 ~& p m 可是,他实在太饿了。在挤进胡同口时,禁不住那雪白的、喷着香味的豆腐脑的诱惑,不由自主地向摊上多看了几眼。忽然,一个小姑娘清脆的声音传了过来:
( D G# y4 i" W- i, X- f" [" | “哎呀,恩公,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 O: K( o9 \( O& q- ~8 c, C 周培公抬头一看,原来是灯节那天在正阳门外被刘一贵欺负的小姑娘:“咳!原来是你啊,怎么,你是在这里做生意的?”
) d9 X) i8 [& S3 S1 g8 I+ e “不,这豆腐脑担子是我爹爹的。他老人家病了,看病吃药还要花钱。买卖虽小,也不敢停啊!恩公,你一定还没有用过早点,来,喝一碗吧。”姑娘一边说着,一边动作,手脚麻利地盛了一碗热豆腐脑,双手捧着送了过来。
; I9 h. ]. x* L) k" [) n1 k6 d 自从落第以来,周培公每天看到的是冷眼,听到的是嘲讽,如今一个贫苦的小姑娘,却给了他这么真诚的尊重和体贴。他的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泪水打湿了眼眶:“不,不,不,姑娘,我如今混到这般境地,怎能……哎!惭愧呀!” $ K, Y$ h* |/ B, p3 ]
“哎!这有什么,人又不是神仙,想干什么就一定办成。看恩公的神气,今科您失手了,下科再来么,薛平贵住过寒窑,吕蒙正还要过饭呢,有什么可惭愧的,快趁热吃吧,我给你再买两个烧饼去。”
" {! N% ]$ _& | 一碗热豆腐脑,两个烧饼下吐,周培公浑身都是暖烘烘的。偷眼瞧那姑娘时,见她正神态自若地涮洗碗具,便立起身来有点拘束地问道:“姑娘,你叫什么名字,住什么地方,能告诉我么。”
+ A3 F* m$ ~- N. w% Y; r( G “我叫阿琐,家就住在胡同北口——您呢?” 7 J9 C0 U# N% [! m8 d( Q
“我叫周培公,眼下穷困潦倒,四处飘零。……” 3 a% r5 g8 E' @0 h, }6 _
话说不下去了。姑娘默默无语地打开钱匣子,把里边的十枚铜子儿,全都倒出来,放到桌子上,略一沉吟又拔下头上的银簪放在钱上,不好意思地说道;“论恩公心地,神佛定会保佑。我们小户人家帮不了大忙,这点心意,请恩公收下。
% u3 {2 z( j( w5 v) ^ “不不不!这怎么成?” & K) l& J1 \9 p5 i) s( B
“恩公您要是嫌弃,我就……” 6 k# w8 D6 N' ~7 c0 j
周培公全身的血都要沸腾了。上前拿起簪子,又拈起一枚铜钱袖在怀里,却把其余的铜钱推还给姑娘:“小大姐,我领情了!以此一簪一钱为证,不死必当厚报!”说着头也不回去了。
+ p+ i% J& O, D t: O% { { 阿琐正要叫住周培公,却见自己的担子旁走过一个青年书生,和颜悦色地说道:“姑娘,他既然不肯受你的赠,你追上去也没用,只是我不明白,你们好象并不认识,你为什么叫他恩公呢?”
4 g5 ?" n& z; h$ m 一边说着,一边随手翻起周培公丢在桌上的诗稿来。
$ z% O$ Z# E5 {+ d# _! I 阿琐含着眼泪,把灯节那天发生在正阳门前的事说了一遍。那青年书生一边听,一边夸赞:“嗯,这年轻人是个正人君子,刚直男儿。这样吧。他的这本诗槁,我替你追上去还给他。你小本生意,挣钱不易,这个就送给你吧。”说着把一枚似钱非钱的东西放在桌上,转身走了,阿琐捡起来一看,原来竟是一枚金瓜子!
/ R7 o( x8 k$ _6 ~ 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皇帝康熙。他趁端阳佳节,带了九门提督图海微服出来,查访京师的民情风俗。离开了阿琐的小吃担子,他站在道旁,仔细翻看周培公的诗稿。前面几页全是诗词一类的东西,后面却画了一些曲曲弯弯的图画,还标着一些符号,不知是什么?站在康熙身旁的图海,一眼看见这图画,马上兴奋起来,悄悄地在康熙耳边说:“万岁,此人不仅会文,而且知兵,这上面画的是浙鄂川陕的地舆图。”康熙听了,更是欢喜:“嗯,此人大才可用,为什么却名落孙山呢?回头,你替他安排一下。”正说间,稿页之中滑出一张纸来,康熙打开一看,那十分熟悉的笔迹立刻映入眼帘。啊,是伍先生的亲笔书信! 3 n% C, T( T4 J/ g% J
l% P; s! e! m% t
十五 微服行街头救弱女 放眼量即席擢英才2 O. a+ v9 u# ]$ a
康熙皇帝在烂面胡同的集市上,拣到了周培公的诗稿,又从这页诗稿中,发现了伍次友的亲笔书信,只见上面写道: 0 s m8 C& j- ], I, A) u
明殊弟钧鉴:别来无恙否?兄自郑州一别,一路讲学东进,一切均安。此周先生培公乃愚兄之文友,怀抱济世之志,胸有文武之才,盼贤弟将其举荐于皇上试用。匆匆即颂钧安。 5 [- `. |/ v7 K2 s# U
愚兄伍次发拜托
- z! l8 Y; I/ A @) w “啊,原来竟是伍先生的一封荐书!康熙心中一阵激动,这个周培公,怀里揣着伍次友写给明珠的信,却宁肯挨饿,也不肯去求人,凭这份风骨,也值得重用。” # y4 |9 d7 Q! E K3 V
“图海,要赶快去把那个周培公找来,我要在这边茶馆里见他!” , C9 Z; _; j1 t: y& D' R- B$ r, ^
“主子何必着急呢。这里人太杂……”。图海的话还没说完,康熙已经大踏步地走了。
& P' j" M2 i( N$ e 图海领着周培公转回来时,康熙却在茶馆的门前,听一位小姑娘唱戏。他们不敢惊扰,便立在康熙身后静听小姑娘诉说自己的家世和苦情。原来,这个小姑娘名叫阿红,浙江杭州人,去年三月三日,他们全家去灵隐寺进香。不想,正碰上吴三桂的女儿和她丈夫王永宁从这里路过。一帮如狼似虎的差役兵丁,见百姓云集,阻挡了道路,便大打出手,闹得三十四人落水丧生,其中就有阿红的父亲和亲人。但是,由于杭州知府的庇护,凶犯从容登道,返回了五华山。受苦百姓,投告无门。阿红的叔父实在气愤不过,去杭州府击鼓喊冤,结果反被下在狱中。阿红一腔怨愤无处申诉,便讨饭来到京城,沿街卖唱,希望有人能把这桩冤案,上达朝廷。她那唱词的最后几句是:
$ o( O) A) @8 [ [4 o. A$ @ 天上只有一轮红日,地上却有两个朝廷。
! K* w" K5 e$ Z c, R; w1 E$ a 皇家吃我百姓赋,何时为我申冤情? * Y: D; m- Y) D/ {- i, T: f
阿红唱到这里,围观的人,莫不为她的大胆直言心凉。康熙也觉得如芒刺在背,便回头向图海吩咐道:
! k1 B& W" N0 X! W4 z “图海,待会儿这位小姑娘收了钱,你带她到茶馆里见我。周先生,请借一步说话。”
; @% C7 D1 X7 G4 ]5 z+ Y, @9 `8 w$ e 周培公听得入神,忽见这位年轻公子叫他,转过身一看,却并不认识。刚才,他刚刚走到湘鄂会馆,便被一个大汉叫了出来。说有位公子想见见他,又不肯说是谁。只说,待会儿,见了面你就知道了。此刻,见面前站着的这位公子年轻俊雅,气度非凡,便举手一拱问道:“不知足下尊姓大名,恕周某眼拙。 , M/ W( {: t& v5 W2 N1 }- p0 `
康熙并不答话,拉着周培公进了茶馆,找个清静的座位,要了两杯茶来。这才开言道:“在下龙德海,适才在阿琐姑娘的摊上,捡到了周先生的大作,拜读完毕,十分敬佩。足下才高八斗,诗韵高雅,确是难得的英才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