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17 00: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的孤独之路
# x( U$ S, }- i( f4 o6 E/ {: @ 就在遭遇霍乱的那年,吴鞠通已经是位六十三岁的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地变成了一位老人。
% k0 C% q F3 V, a; L2 H 一个人变老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要看着自己的朋友一个一个地离去。( I4 v9 u! r c9 i4 _0 Y5 R
就在吴鞠通六十三岁这年,他的好朋友,那位针灸高手郏芷谷去世了,在郏芷谷在世的时候,曾经对吴鞠通带去看病的胡沄说:如果你有时间,我把我的针术传给你吧?
7 F9 l1 V5 U' o 胡沄当时脑袋里不知道怎么想的,总之是觉得没有时间,就推托了。- L4 A" H/ m, J$ n, W: j- v7 i+ Q
等到郏芷谷去世,胡沄才后悔不已(余深悔未曾习其传也),结果是:郏芷谷从天台山高僧那里学来的针术,就此失传。/ U) r8 J0 A+ V6 O
而吴鞠通也不但失去了一位可以配合治疗的医生,也失去了一个可以交心的好朋友。
5 V5 K. n$ R* c 一个人越到老年,就会越怀念以前的日子,就会越思念故乡,就在好朋友郏芷谷去世后,吴鞠通突然开始非常的想念家乡了,在很多次的梦里,他都会梦到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梦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景,于是,在他六十六岁那年,他决定要回到淮阴老家,给父母上坟。. R( b1 R7 |' A2 G5 v
在公元1824年的秋天,吴鞠通抵达了老家淮阴,此时,天气微凉,天高气爽,家乡那熟悉的景物令吴鞠通唏嘘不已,一个人的生命真的是很短暂啊,一转眼,自已已经由一个少年变成白首老翁了。3 b' u* E# n7 I: R- K6 W. c2 u
在家乡,大家还是慕名前来求治,吴鞠通在这里治疗了很多患者,有一些在他的《吴鞠通医案》里有所记载,胡沄也把自己的邻居赵岷江、赵云涛兄弟俩介绍了治疗,这二位都是老病号了,当地的医生一提起来脑袋都疼,结果在吴鞠通的治疗下,都痊愈了。$ D; H1 x7 V9 q1 }* E
吴鞠通在家乡治疗的其他患者,疗效也是非常的好,胡沄记载到:“其外沉疴怪症,君应手而愈,一如在京师时”。# \9 {+ ], m z7 D9 N
等到吴鞠通回到北京,没有多久,另一个坏消息传来,在公元1827年的时候,他的另外一个好朋友汪廷珍也去世了。& E! ~8 R* b* w% I7 q
汪廷珍是吴鞠通一生最好的朋友了,他们经历相似,在道义方面可以心有灵犀,谈论起医学来也是互有启发,虽然后来汪廷珍做了大官,甚至当了皇上的老师,但是在吴鞠通这里,他从来都是一个普通的朋友,他们谈论的,都是学问方面的事情。
; X' L/ X! V- t3 V* R. D 汪廷珍的去世,给吴鞠通很大的打击。
! g2 P0 W" k# P2 @ 到了老年的时候,吴鞠通在医学界就开始变得十分的孤独了。
, y1 c% ^$ u2 r' W6 h 为什么呢?吴鞠通为什么会在医学界变得孤独呢?原来,这要从他的性格谈起。8 O! S5 b1 r: @; F
吴鞠通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人非常的正直,居心忠厚,有古道热肠风貌,有人评价他“处事悉当”,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处理事情非常的得当,这说明吴鞠通是一个非常会处理事情的人,他会把周围的事情都处理得很得体,这样分析,吴鞠通的人缘是非常的不错的,社会关系也会非常的好。( H, I+ x0 c! L9 L9 b z
但是,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使得他在当时的医学界却毁誉参半,那就是他心直口快,不徇私情,在诊病的时候有什么说什么,对于其他医生的错误,从来都是立刻指出,很不给别人留台阶。
/ t* m9 l2 R$ Q6 h- i 这可就要命了,因为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啊,在患者面前总要给留点面子吧?可偏偏吴鞠通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医生负责的那可是人家的性命啊,怎么能如此犯错误呢?估计是他从他父亲被庸医误治那里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从此一生痛恨不学无术的医生,他曾说:“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也!”! {- |0 S1 Y7 F1 ^4 ?6 r' k. j/ B
这话说得比较的重,意思是,你学医学得技艺不精,还不如不学呢!因为你治疗十个患者,误治五个,对你来说是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可对这五个患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啊。# O: \ M/ W6 D/ D0 S4 Y
按照通常医生里面的规矩,那是要给同行留余地的,看到前面医生开的方子错了,也不能当面指出,要说:年兄手段高超,调治的好,方子也是好方子,我再斗胆稍微改动几味药吧。6 Z& f7 E* J1 o6 q3 v, o: U
这是给前面的人的错误粉饰一下,可吴鞠通最痛恨这个,他说:“余存心不敢粉饰,不忍粉饰,口过直而心过慈,以至与世不合。”这就把他自己为什么与其他的医生不合的原因说出来了,他太不给人留面子了。
4 n# z3 T/ }0 v; @( S M 结果弄的场面很难堪,当时有的一些学术不精的医生很怕他,本来在患者家里口若悬河者呢,一听吴鞠通也要来了,吓得撒腿就跑(所至则避去),等打听到吴鞠通走了,再溜达回来,到患者面前诋毁吴鞠通。' E/ ]$ `9 \- { `4 H( a' I, S
但是,还是有很多医生佩服他的学术的,因此吴鞠通获得的评价是“毁誉参半”。
- `" X) a- U1 g. G% ? 这实在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还是尽量劝劝他吧,不能这样下去了。. Q4 b# u+ `; f' z/ W0 A: D6 @: n2 R
“吴鞠通老师,难道您就不能改改吗?”
}8 }# l0 Y. ~2 k$ t9 Z9 w w 夜很深了,烛光把吴鞠通孤独的身影透射在空荡荡的墙上,吴鞠通低头不语。
r: |; ^8 S2 e- T2 G “其实,通融一下也没有关系啊,大家都是混饭吃的啊。”
" C8 |! B4 O" b! Y3 ~5 C4 k 吴鞠通缓缓地抬起头,瞪大了眼睛:“混饭吃?医生是要救人的啊!什么样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医生?那是要怀着救人济世之心,嗜学不倦,反复求索,最终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啊,在病人的痛苦面前,你的面子一钱不值啊,难道不是吗?”
2 @5 O) t& j! X/ N) R' V “可是,这样下去您是会被这些医生孤立的。”, z4 h- n8 `' k1 S/ f
吴鞠通:“这个世界上,病痛实在是太多了,我倾尽全力治疗还治疗不过来呢,怎么会有时间去和他们勾心斗角?孤独就孤独吧,只要能够救人,我宁愿走这条孤独的道路。”4 V5 R8 U3 T- H- B
“可是,他们会恨你的。”1 s' d; b9 n, m( }
吴鞠通:“不要管它,但愿我的言语能够刺激到他们,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他们在面对着自己的良心的时候,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悔悟、能够奋起读书。”, y3 y$ I* G) X+ P. U8 B2 N3 s+ Y
然后,吴鞠通抬起了头,从窗户里凝视着辽远的星空,自言自语到:“希望,后世的人们能够理解我,那样,我将不再感到孤独……”
% J5 R, ?* O' B+ ^ 在公元1831年的时候,吴鞠通已经七十四岁了,在他到处给人瞧病的闲暇时间里,他动笔写下了《医医病书》这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很是拗口,意思就是:治疗医生的疾病的书。
4 P& ?6 E5 _) B9 Z2 I4 W& \5 j 在这本书里,吴鞠通指出了医生容易出现的很多问题,其中有的十分尖锐,同时他还写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是一本内容很少的书,但是仔细看看,其中的道理非常的深,它反映了吴鞠通的医学境界和治学思想,各位有空可以拿来一读,定有收益。2 E4 N/ P3 b! B4 a, R3 H/ k" R$ C1 b
其实,吴鞠通自己特别的谦虚,他也特希望别人来批评他,他在《医医病书》的凡例中说:“是书,无论先达后学,有能择其弊窦,补其未备,瑭将感之如师资之恩”。
! p* l1 X1 [1 C5 U2 R, N c L3 M9 K 在吴鞠通的晚年,有两件事情刺激到了他,一件是当时的东南诸省发大水,老百姓被淹死无数,吴鞠通是个忧国忧民的人,无比的珍惜生命,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之痛哭咯血”,然后倾囊捐赈,我们已经不知道他的身体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总之是出现了病症了。( p/ U+ Y1 c$ [& E- i3 O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公元1836年的时候,吴鞠通已经是七十九岁了,他的长子突然病故,具体患的什么病没有记载,但是吴鞠通的精神再次受到重大的刺激,开始衄血(其实我认为是和上次的咯血是同一疾病)。
/ ?) ^1 N# ^& O* k3 h- B 这次发病是致命的,就在这一年,吴鞠通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 i$ p: W% O+ p: K0 H4 V1 A; K
人的生命,就像是花一样,曾经绚丽地开放,然后逐渐地枯萎,最后死去,没有人能够逃脱过这大自然的规律,不管你是名医也好,普通百姓也好,都一样。只是,有的鲜花的盛开,是那样的让人难以忘记。 b. r5 o9 q/ _5 Q
我在即将合上吴鞠通的医书的时候,脑子中出现了许多场景:那时,他是一个在父亲的灵柩前痛苦地翻看《伤寒论》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在北京的街头寻找工作机会的漂流者;他是一个在抄书的过程中苦读医书的学者;他是一个在与瘟疫的搏斗中奋力拯救的医者;他是一个毫不顾忌面子指出别人错误的同行;他是一个在烛光前低首为后世撰写医书的大医。& Y s) f" N7 b
在这些场景中,吴鞠通逐渐地老去,慢慢变成了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光影,但是,他心中的光明,却放大开来,照亮了后世的我们。; Y1 k8 [0 n$ P7 e
吴瑭,字鞠通,他出身贫寒,因失去父亲而奋起学医,在艰苦的环境里自学成才,终成一代大医,他对前人的经验加以总结,丰富并整理了温病的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他为人正直,不徇私情,秉持救人济世的信念,毫不动摇,他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一生救人无算。
+ V. u8 M- P( Q 在行医的道路上,吴鞠通可能是孤独的,他的正直遭到了一些品质低下的医生的排斥,但是,他却凭借着心中的信念一直前行,他心中的信念之光,犹如一道道闪电,劈开了人性阴暗的黑幕,唤醒了无数正直医生的良心。4 c8 y' _5 H8 p+ s. J, D
现在,那些诋毁他的丑恶言语已经灰飞烟灭,而吴鞠通,却为我们留下了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同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温病条辨》。
+ j" Z9 ?, f8 L" D- M" a. }9 Q. w5 m 他用他那颗坦荡之心,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医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