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某领导

[历史] 古代的医生 TXT 作者:罗大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0: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浦上林医生神清气爽地说:“这个患者,幸亏大便能够泄下不止,热邪还有出路,否则这个人早就该不在了!还能论得到我来治疗?”(幸而自利不止,热势尚有宣泄,否则早成灰烬,奚待今日耶?)+ X( {- S5 l/ {% a% G! W: J- }4 C
  这位浦上林医生的形象,在少年王孟英的心目中瞬间高大起来,王孟英瞪大眼睛,好奇地听着。
- R# X# w- D) l" J8 c4 Z* p' l  这位浦上林医生,先是让王孟英家准备甘蔗,然后吩咐大家一齐来榨甘蔗汁,给患者大量服用(中医认为甘蔗性凉),然后,他开的方子也与前面的人相反,他用犀角(现在不让用了)、石膏、金银花、天花粉、鲜生地(这个药现在也很难弄到,没法儿保存,药店给省了)、麦冬等药,组成了一个方子,用药的量特别的大,然后熬成三大碗,放在患者的病床前,让患者只要有精神头,就喝上一口,频频服用。
8 A/ J" B8 W. T: A' R; ?: j  当时王家这些长辈看了,都吓坏了,有这么干的吗?上来先甘蔗汁伺候,然后在用那么多的凉药招呼着,能行吗?估计此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话语一定是那句:“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是他们虽然嘴边胡子很长,却也没有任何办法。
. Z2 m: \3 N9 x) D8 ?  幸亏王孟英父亲的朋友金履思同志,慧眼识珠,认为浦上林这个小同志是很有学问的,于是极力主张服用这些药物。
2 U1 o* K4 o( K$ Q4 \6 \- h  结果是在服用下去以后,王孟英父亲的病就一天天开始好了起来,最后竟然痊愈了。
5 a! _& i' j& y# x% }" \  高人啊!真是高人啊!此时,王孟英对年轻、潇洒、有学问的浦上林同志钦佩不已,他羡慕地望着浦上林离去的背影,心里想,如果我以后,能够像他那样,该多么的好啊!4 _4 E9 z$ d, M7 T7 e! j
  这个想法,像一个火种,播种在了王孟英的心里,日后,当条件合适的时候,它将燃烧成为熊熊大火。+ Q( K# W  N% G3 a3 P
  两年以后,让这个火种燃烧的决定性因素到来了。# ^8 n: G$ G5 ~6 R
  在王孟英十四岁的那年,他的父亲又病了,而且很快,就病危了。' N1 d7 l: b. g5 x
  在以后的人生之中,王孟英将面临数次与亲人的诀别,但是,这是第一次,王孟英感到了天像要倒塌下来一样,他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的无用。1 }3 V. z  r: E$ u' }; c5 |2 w# U
  那是个夏天的黄昏,纸灯边的飞蛾在无聊地绕来绕去,热热的风从门窗吹进来,王孟英的父亲已经瘦弱不堪了,他在神智清醒的时刻,努力对王孟英说了自己放心不下的事情。
( M7 T  e; }. a0 U5 ^! F# U. v  他说:“孟英啊,为父我可能要不行了,但是我有一件事情放心不下啊。”
+ s6 v! w" p# T( v  王孟英流着眼泪,问父亲是什么事情。
/ M' j2 B6 z* `  父亲:“你是家里的长子了,也是最聪明的,我对你有所希望啊!”* q+ D8 n2 b; C$ @' W: n+ F
  王孟英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说不出话来。
0 ~% p1 V" f- h% [% o3 }  父亲:“你要记住啊:人生天地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0 o5 n& ?! j; R$ A7 Z
  王孟英流着眼泪,把头抵在父亲的手上,忍住不让自己哭出声音来。
. B- ^0 v, E" o6 i. b0 X  他用力点着头,用这种方式来回答父亲的嘱托。7 q3 _& Q) `3 `: J* w
  没有多久,王孟英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 U$ ~4 X8 w; t& v
  在送葬的时候,王孟英披麻戴孝,走在送葬人群的最前面,年仅十四岁的王孟英,成为了家中最大的男子了。1 O) s$ Y% a* H" x
  那天,是个雨天,江南的小雨像雾一样漫天飞下,远处的青瓦白墙掩映在迷蒙的雨雾中,一种凄凉的感觉让人的心里觉得凉透了。
+ _; G; E) }9 ~/ U  送葬回来以后,王孟英独自找到了自己的舅舅,向舅舅谈了一番话。
6 S% a6 X1 i9 n: b, \! ^  他对舅舅说(泣告母舅):“舅舅,我父亲在临去世的时候让我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要想做个有用的人,还有比学医更实际的吗?可是医学的道理是那么的精微,如果不用心学习,那是无法掌握的啊,所以我想埋头十年来学习医学,想把家托付给舅舅您,可以吗?”(夫有用于世者,莫如医,甥敢不专心致志,以究其旨哉!第义理渊微,欲埋头十载,而以家累吾舅,可乎?)
. h1 Q2 \, f; L; G6 L: b  王孟英的舅舅听到这番话,仔细地大量着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吃了一惊,这哪里是一个少年说的话啊!( Y: P8 }6 J* ^% @) p" Z
  于是,他点头回答:“你如果真得有这样的志向,那你的父亲将瞑目于九泉之下啊,我又怎么能够推辞呢?”- P& S8 i1 X  Z# S  w; J! a
  从此,王孟英的舅舅就开始帮助照料他的家里,并且经常鼓励王孟英学习医学,他给王孟英学习的房间起名叫“潜斋”,意思是让他潜心学习,这个潜斋的名字王孟英以后一直在用,后来他写的一本书就叫做《潜斋简效方》(其中包括潜斋医话)。
1 }$ s  E) e9 t( M6 c. |/ D0 p  但是,王孟英很快就发现这样是不行的,因为,家里没有饭吃了。/ C' N8 D! |9 f; e
  您该问了,不是有他舅舅照顾吗?是啊,可是,那个年头,谁家都不富裕啊,大家都没有饭吃,何况王孟英家里还有好几口呢?3 S$ U6 E! }( w$ K! o  w- }! f2 z
  当时王孟英家里的情形,王孟英后来多次提到过,那就是“厨无宿舂”,意思是隔夜的粮食都没有了,各位现在可能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但是在那个年头,第二天早晨去哪里弄点儿米来吃,那是家长心里最大的念头了。$ ~) z4 P2 H$ L0 \. e
  饥饿,饥饿的感觉是痛苦的,尤其是当晚上饿着肚子看书的时候,看来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D) [* c# f) M# B, Z+ C
  于是,王孟英开始找父亲生前的朋友,希望哪位能够给自己介绍一个工作养家糊口。
) c* n) D% E) H9 R0 l  这个时候,他父亲的老朋友金履思再次帮助了他们家,他给王孟英介绍了一个去鹜州(今天浙江金华市)工作的机会,由于王孟英的算术好,因此推荐他去那里的盐务部门去当个会计。" h) w) v/ M; y5 F0 ^0 j3 M4 X
  就这样,王孟英在十四岁的时候,告别了自己的母亲,来到了鹜州,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0 n6 ?* Z+ l( J; S% Y0 }
  在离开家乡的时候,王孟英跪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个头,对母亲说:“母亲,我不能在您身边孝敬您了,我会把自己赚的钱带回来,让您和我的弟弟妹妹们吃饱饭的!”
4 W0 [& H: V; T) \3 D3 f: u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上路了,他的母亲含着眼泪,望着王孟英幼小的身影消失在地平线上。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0: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家人能够吃饱饭,这是王孟英当时心里的一个最大的念头。
/ R$ O) \$ ^2 O  当时在鹜州的孝顺街集中着一些盐务公司,王孟英就在其中的一家帮助作会计的工作,白天的活儿是很忙的,货物进进出出的,王孟英要忙着点货记账什么的,总之,经常是忙碌得水都喝不上。
* F/ |$ _5 Q. }6 q- P  到了晚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休息了,大家喝喝茶,聊聊天,去街上逛一逛。+ a# z; T" o0 N+ I! _0 x
  这个时候,十几岁的王孟英却不像其他伙伴那样休息,他不顾自己一天的疲惫,回到自己窄小的房间,打开医书,开始苦读。
" U7 D  }, z& E1 s: X- e  文献记录说此时的王孟英,下班以后连屋门都不出,就在屋子里看医书,经常一看就是深夜,有的时候实在看不明白了,就仔细地琢磨,甚至直到东方的天空发白。(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 [6 b" `! E8 K
  等到别的伙计玩回来要睡觉了,他就把油灯拿到自己的蚊帐里,在床上接着读书。
! I7 ?# O, k5 F7 ^1 K$ `  如果说这么学习一个月两个月的也就不错了,但是,王孟英如此学习,却一直坚持了近十年。
; t, }1 F* u, A: @9 v7 T  十年啊!多么漫长的时光,他就是在这种白天干活养家,晚上苦读医学的日子中渡过的。, Z- ~9 H7 m$ p7 h) D* X! l
  其实,我很担心王孟英的身体,因为这样整天熬夜,估计对他的身体很不好。
8 P2 M& [& m9 W4 j, Y/ N8 Z+ U  怎么办呢?让我们来劝劝他吧,不知道他能不能听进去我们的劝告。5 R# ~9 |+ N# h6 M
  孟英,你这么白天干活,晚上读医书,不累吗?
# J3 t& U" `! R6 q  王孟英叹了口气:累啊,可是,如果我不干活,家里人就会没有饭吃了啊,你们学医的时候不用干活吗?8 ?& i% t; W% t1 _3 ?( A" x/ d3 l6 c
  不用啊,我们是在明亮的教室,宽敞的图书馆里,现代化的医院里学的啊。
* J8 X, j. v0 K/ V' _3 B  王孟英的眼睛中流露出羡慕的光芒:你们,可真是幸福啊,你们能看到的医书多吗?
$ `% B. _* W6 [9 A, D% R" K  多啊,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中外所有的医书,还可以不买,免费借来读呢!
0 a) i' z& X! N, p) O0 q  王孟英咽了口吐沫,搓着自己瘦小的手:真的啊,我的书,都是我借来抄下来的,有的时候还得求人家借给我呢。3 Y' I* h2 M) f7 `
  孟英啊,你这样读书,身体会搞垮的啊,要注意身体啊!
( A* A8 N  @' \3 R; ?! l  王孟英苦笑了一下:不要紧的,没办法啊,我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啊,我只好这样了。你们,你们不熬夜吗?9 g5 u  c# n: I5 V
  噢,有很多同学也熬啊,他们到一种叫网吧的地方,花钱包下一整夜,打游戏,也经常是通宵的玩啊。
2 K' w: f0 l) @1 J; _  王孟英吃惊地睁大了眼睛:你们真幸福啊,你们,整晚的打,那个游戏,靠什么吃饭呢?+ v1 i, v8 W: F9 S- K/ f
  父母给钱啊,到时候就邮寄过来了!
6 `$ K, @$ `8 X7 R5 ]6 c" \& o  王孟英失望地低下了头:原来是这样啊,我还要给母亲和弟弟妹妹钱呢。
7 l7 \: C$ P$ r& U) f* v  半晌,他再次抬起了头,我吃惊地发现他的眼中竟然有泪光闪烁,他说:你们,一定要多学些医术啊,你们能看到的书比我多,你们不需要像我这样劳作,希望你们,将来去救更多的人啊,你们知道不知道,我真的好羡慕你们啊!
% |$ V7 l4 j- d: e: T: y  我望着王孟英消瘦、苍白的脸庞,突然无语了,本来想劝人家,反而自己却被感动了。3 C1 i; [0 [% ^" J
  是啊,还是回来检讨一下自己吧。4 O. F- X2 A2 D- X& U* H
  机会,总是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在王孟英这样苦读了三年的时候,救人的机会终于来了。, U: ]& @0 F# c) |" M
  他们当时的盐业是由ZF负责管理,ZF部门的那个主管叫周光远,这位周主管二十七岁了,白白胖胖的,很像个领导干部的样子,出事的那天,他刚上完厕所,忽然就觉得自己身体发冷,然后冒了大量的虚汗,连嘴唇都变白了,说话的声音也非常的低微,躺在那里简直无法动弹了。9 {- ?0 S% P* D/ |- ~
  这下周围的人吓坏了,领导患的这是什么病啊?于是赶快派人把医生请来了一大堆。3 h# U1 R$ r& @/ B! U% ]/ ~* k& ]% l
  这些医生一诊断,说:“这是患了痧病啊,需要开一些芳香开窍的药物!”: O- h+ c* ~* O. M; R
  这个时候王孟英恰巧就在这里,于是他也偷偷地上去把了把周领导的脉,为什么要偷偷地把脉呢?因为你不是医生啊,你只是一个小伙计,怎么能正大光明地给人看病呢?. y& ~7 o! `, w
  可是,这一把脉,王孟英却大吃一惊!此时周领导的脉已经是“微软欲绝”!
! E/ W. t  i/ }+ D. ^( P  这下王孟英可顾不得那么多了,人命关天啊,于是他就大声地说:“这是阳气马上就要消失了啊!绝对不是痧邪内闭,如果此时在服用芳香开窍的药物,是在加速他的危险进程啊!(中医认为芳香开窍的药物可以耗气)”
6 _" N0 [4 S: m4 a  大家全都愣住了,这是哪位在说话啊?口气这么大?, [2 K/ z& G3 Y8 {
  再一看,原来是个十几岁的小伙计,大家都嗤之以鼻,嗨,一个小伙计,你懂什么啊?& R4 P7 t% V0 F
  但王孟英却是认真的,他急了,就大声解释自己的主张。
8 [4 O$ Q! L( P" A* D: y  q  这位周领导虽然躺着,但神智还算清醒,他听了王孟英的话,就不住地点头,然后告诉手下,就听这个人的!
& i6 m# x$ b- |' n1 B) F8 |  啊?!大家都觉得大跌眼镜,怎么能让一个小伙计来治病啊,这不是——(压低了声音)胡闹吗。/ b7 _# f% ~9 m' k/ Y6 a
  王孟英此时也急了,可是抓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眼看周领导的气息更微弱了,于是王孟英急中生智,突然想起自己的妹妹曾经送给自己一块随身佩戴的干姜,这是一块三年的女配姜(过去的人有随身配带姜块以祛寒邪的习俗),重约四五钱,于是急忙解下来,给熬成了浓汤,让周领导就喝了下去。' ?/ u7 ?* {' n# M6 a2 j) @1 Z
  这下,所有的在场的人都开了眼界了,只见周领导的神气慢慢地缓了过来,嘴唇也变红了,精神头也恢复了,然后,王孟英让人速去买来了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药,熬好了,给周领导喝了下去。
0 \+ z. D1 C$ K! S9 a) ~  最后,周领导居然好了,在大家的一片称奇声中,周领导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大家这个奇怪啊,怎么那些医生还没有我们一个小伙计有本事啊?这个小伙计是谁啊?. o' p! U3 Y1 q/ s0 a8 g
  周领导也很好奇,就把王孟英找来问了个究竟,在了解了王孟英的家世以后,就说,这样吧,以后你就到我们ZF部门来做会计吧,跟着我来做事,我会罩着你的。
; b; ]3 N1 }3 u  于是王孟英就来到了周领导的手下,周领导也真够意思,把王孟英当作自己的弟弟一样地看待,而且,这位周领导也特愿意宣传,逢人就把自己被王孟英救活的事情从头到尾地讲述一遍,绘声绘色的,结果是很多有病的人就开始找王孟英来看病了。
. G% m3 J  h" b, }  这位周领导够意思的事情还不止这些,做为一个领导,他的确有着独到的眼力,他一眼就看出王孟英将来是有前途的,他拉着王孟英的手说:“王老弟,我看你将来前途无量,这样吧,你把你看病的医案都记录下来,以后我掏钱给你出版成书!”2 h/ f( r: J' \5 T1 M0 o8 b
  后来,他并没有食言,王孟英的一本医书《回春录》就是他给掏钱刻印的。
8 }; z  J; i9 {" _1 u  就在这样的白天干活,晚上苦读医书,然后有时给人诊病的日子里,十年过去了。
. m& `0 b- S6 @5 P  F5 Y8 o7 {3 I4 C  这个时候,王孟英已经二十多岁了,他已经长成为一个消瘦,但是精干的青年人了。6 [' v7 H1 ^7 ~: T' y! S
  尤其值得高兴的是,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还娶了妻子徐氏,也就是说,现在他是一个有家的人了,这是很让王孟英感到高兴的事情,因为,至少,能够吃上碗热饭了,而且,从医案里的细节来看,他的妻子还负责早晨给王孟英梳头(这个习惯我们现在没有了,但那个时候男士的头发后面还是个小辫子,估计头绳什么的都是和老婆共用的)。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0: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他也通过自学,对治疗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已经俨然是一个成手了。/ M* G. @4 f! N
  于是他告别了鹜州的朋友们,回到了杭州,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 d4 q# Y/ A5 T! `
  消息传开后,开始有患者找上门来了。/ F% Y( W5 T" C  w  A9 L7 g* Q
  有位许自堂的孙子叫子社的,是个年轻人,患了外感病,一个多月了也没好,一直拖延到了秋天的时候,天都开始凉了,此时“诸医束手”,全都没辙了,不晓得到底该怎么治疗,这个小伙子的伯母鲍玉士夫人正好听说了王孟英在鹜州治病不错,现在回到杭州了,于是就推荐了王孟英来诊病。8 A6 \2 T' f- O0 M4 E' R% T
  王孟英来了一诊断,也倒吸了一口冷气,为什么呢?因为这位许子社同志的病情太严重了,他的左手脉数,右手脉俨如鱼翔脉(鱼翔脉,中医诊断中的真脏脉之一,认为是虚阳浮越的脉象,为病危之脉),同时症状是咳痰,呼吸急促,自汗,抽搐,舌苔灰厚,口渴得一直想喝水,看来是个病危的情况了。& Q2 Z1 U1 u8 ~6 Z4 U1 \1 w
  怎么办?继续治疗吗?已经有几位医生,一看这种情况扭头就走了,为什么呢?在过去,这种经过别人治疗,最后病危的患者到了你的手里是很棘手的,因为你给治疗好了还可以,如果一治疗不好,最后人们就都说这是你给治疗死的,所以古代的医生一般都不愿意接手这样的患者。
, q+ f2 a$ S, V! r, l  那么王孟英会怎么办呢?王孟英回头一看,只见患者的祖父、孀居的母亲、年轻的妻子都围着他,“环乞拯救,甚可悯也”,王孟英咬了咬牙,心想,这个家庭,如果失去了这个年轻人,那就会失去生活的支柱啊,自己怎么能不管呢?! R  B$ D( G, p6 w; d
  这就是王孟英,在他以后一生的行医生涯中,他接手了大量的这样被前医给误治的病重患者,其数量之多,在医案书中比比皆是,简直无法统计。
; R' G: A7 ]- q2 M9 X& K  于是王孟英对患者的家属说:“如果根据这个脉象来看,确实是没有办法下手治疗了,但我会竭力想办法治疗的,还有希望,只是有个条件。”
2 s1 u) V0 d; Q. O8 N  大家忙问:“什么条件?”) u7 t1 e0 M5 }- c3 w
  王孟英不无担忧地说:“我怕你们还没有完全信任我,一会儿又找其他的医生,又拿出其他治疗方案来干扰我,那他就绝无生的希望了!”
2 |' k0 ]! N2 B  患者的母亲听了,忙给王孟英鞠个躬,说:“王先生请放心,我们就相信你了,你给开什么药我们都相信!”(唯君所命,虽砒鸩勿疑也)& A* b/ I: r% a; o
  王孟英这下放心了,于是就开了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中的方子,用来清气分之热),一共开了五副。! O2 g6 ?) o7 m6 t
  等到这五副药都喝完了,再看这位许子社同志,居然喘气不那么急促了,咳嗽也见轻,汗也收了些,舌苔开始变黑了,舌尖也露出了绛色。" e* G. @" J! F2 P# M/ a
  各位在这里要注意了,到了王孟英这个时期,舌诊的理论已经发展成熟了,王孟英经常根据舌象来判断病情,在这里,舌苔由灰变黑、舌质露出绛色是因为伏邪从身体的内部开始向外部透发了,是病情开始好转的表现。
' D$ U  ?4 ]' j, Q# x$ v1 U  于是王孟英就开了元参、生地、犀角、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竹叶、金银花等药,用来清透热邪,这个药开出来,周围的亲戚朋友就都吐出了舌头。
. [6 k' C& f" i( U7 f  因为这个时候天就开始凉了,大家都认为这个药太寒凉了,患者那么虚弱的身体,能受得了吗?
8 \2 l1 r1 b! M3 _4 I) l- J) f  王孟英没有管他们,接着让患者服用了五副,结果这位许子社同志的抽搐也开始减轻了,舌质的红绛的颜色开始退去。
: p4 E5 |* `! J  这个时候,大家有点儿开始乐观了,于是许子社同志的岳父很搞笑地登场了,他登场的方式比较隆重,是带着一帮全副武装的道士来的。. ~; b$ g+ n7 ?" ?6 m
  这帮道士一到患者家里,就开始建坛,点香,又画符又弄水的,干什么呢?原来是想请神来给许子社治疗。3 e7 ?7 s3 J* k: J) m# Q) z  V
  这个时候,您再看,这个屋子里这份闹腾,有道士在敲锣,有道士在敲鼓,总之是喧嚣非凡。) R$ \( b# V! `
  这下好,不但神仙没有请来,反而到把我们的许子社同志给吓着了,只见他神智昏沉,胡言乱语,像喝了酒似的浑身乱动。
+ u$ l5 E4 @/ l# S( j  这回,轮到道士们害怕了,天哪!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怎么神仙没有请来,却把鬼请到患者身上了?!怎么办?快跑!
0 W" \' a3 y8 T6 ^9 W  于是道士们落荒而逃。(羽士反为吓退)
9 s. [2 C" n& ?# t" J" n  这搞得许子社同志的岳父很是狼狈,没想到这帮道士如此不给自己长脸。6 E9 \0 \+ n8 g5 p
  这时候大家看着胡言乱语的许子社同志,全都没有办法了,只好把王孟英连夜请来。: D+ k# ^' i- @9 ?3 H( Q
  王孟英来了以后,给患者服用了些紫雪丹,患者的神智就开始清醒了,然后用前面的药方再重加竹沥,用来豁痰,连着服用了八副。7 f7 b. d$ o% ^5 |
  在喝这八副药的过程中,患者就开始解大便了,都是黑色的,而且患者的黑色的舌苔也开始退去了,右手的脉象也开始清晰了起来,能够查出个数来了,只是口渴的情况还没有好转,于是,王孟英就让患者的家属买来许多北梨(我们现在的白梨),让患者随意地吃,结果,口渴就好转了。2 P  f7 s4 W* ?0 _7 P! w6 |
  这里大家要了解的是:中医认为梨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在患热性病口渴、干咳的时候,服用梨或者梨汁是非常有好处的,王孟英是一个食疗大家,因此他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常常用平常的食物来解决问题。/ {  S7 ~7 b% o
  又服用了六副药,舌质的颜色才不那么红绛,小便才出来,但小便时尿道还是热的。  k$ s; _( o" w. h, k
  此时,光服用的犀角就已经有三两多了(我的天啊,看来那个时候犀牛还是蛮多的啊,现在这么多犀角简直没有地方弄啊),旁边的亲戚朋友们看得都吓晕了,没见过这么治病的。  w# Z2 W+ {1 n% r% Q
  再服六剂,患者感觉手脚才能自如地动了。(手足始为己有)
; Q/ K1 W  V0 x7 `6 {- t6 U1 j  再服五剂,许子社同志的抽搐问题被解决了,而且可以喝下一些稀粥了。(可见这么多日子以来一直挺着来着,那个年头没有营养液静脉滴注,看来真够他受的,估计多亏了梨汁了。)- B, k' g1 I" y9 H  m7 p: N6 \
  再服七剂,患者不再渴了,脉象也开始和缓。
  o, V# B* J& W5 S  十天后,饮食基本正常了。3 ]* w# b4 m2 A& x- M' K
  再过十天,大小便的颜色开始正常了,从治疗到这个时候,已经一共排泄黑色的大便四十多次了。# Q; {, i4 D2 E7 v- m% M+ M
  然后,王孟英给许子社同志开了些滋补的善后药物,服用了以后,患者就彻底康复了。
( V. X4 d& v7 W4 h  这个时候,大家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当一个神气清爽的许子社同志重新出现在家人面前的时候,大家都感慨万千,他的伯母鲍夫人由衷地说:“我嫁到他们许家二十多年了,亲眼看着他们家已经有好几个人服用温补的药死去了,这次病到这个程度,居然救活了,真是闻所未闻啊!”0 F9 D+ p0 ]. x9 }8 y) _" p0 e% o7 \
  于是大家就把这个医案写了下来,等到王孟英的朋友帮助他整理医案书的时候,就拿出来加进去,在加进书里的时候,编书的人加了句话,原文是:“孰知如此之证,有如此之治,求之古案亦未前闻,传诸后贤,亦难追步。盖学识可造,而肠热胆坚,非人力所能及。”1 ^. O- I( o# s/ I) }# G
  大概的意思是:王孟英的学问大家能够学会,但是他的一心赴救的精神,确是更值得大家学习的啊。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0: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治疗了一些患者以后,王孟英开始获得了自己的一个无上的荣誉:外号。说起这个外号,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原来,王孟英诊病的时候,心里只是想着患者,于是不管多重的病,他都给看,尤其是那些被前面各位医生给治疗得基本上已经病危的,他都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给人家治疗,朋友们都说:你真是傻啊。
/ s& y7 F5 B+ ^( U% t& G8 i  有的患者,开始找他,治疗好点,然后又换了医生,治疗坏了,再找他,他还去,有的是这样折腾了无数次,他都无怨无悔地,跟什么都没发生似的,这事儿要是搁一般医生,一定会说:怎么着?我治了一半,你找别人了,现在坏了又找我来了?你早干什么了?估计一般是不大愿意去了,如果去,也要教训患者一顿,像王孟英这样的的确少,您说呢?
7 ~8 i9 n. |' k( o- ^; S2 x# c4 i4 @% R  还有就是在收钱的方面,最后接手的这些病危的患者,累死累活的,熬了多少了昼夜,把人从死亡线上抢回来了,怎么着也多收点钱吧?哪怕多收一点儿也行啊,人家王孟英不干,还是那点诊费,结果弄的王孟英治了一辈子的病,还是一贫如洗,最后带着老婆孩子搬回老家海宁的时候,什么家当都没有,只有一块当年从家里带出来的砚台,所以那时他写的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归砚录》,一个医生,整天给人看病(忙得不得了),却什么家产都没有,这基本上跟做官最后离任的时候家里只有几件破衣服是一样的,无论从什么年代来看,这都是个另类。' r; _7 B# ~+ _
  在总结了上面的这些条以后,朋友们一致认为王孟英做人比较傻,所以光荣地送给他一个外号:半痴。意思是,这个人基本上属于半个痴呆。. v& A9 }8 n! v( s7 [
  王孟英一听,没生气,却认为朋友们敏锐地发现了他的优点,于是从此干脆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半痴山人。* _2 I7 t* P9 a( E
  朋友们也不客气,把这个名号到处乱叫,于是在王孟英的医案书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句子:某某病重,急迓半痴至……: f) U& D* l- N9 c
  这个名号很不雅,我觉得,但有医生对患者如此痴心,想必是患者的福分。$ v: T6 c. M  S! }- [3 j
  当然,与现在每个月收红包可以达到几万元的医生相比,王孟英显得确实有些低能。3 o2 G; Y4 d7 o
  王孟英比较喜欢喻嘉言,所以看病时对患者的那种古道热肠的态度,简直和喻嘉言如出一辙,而且,他也学习了喻嘉言的长处,比如开方之前要先议病,把病情的来龙去脉给患者讲清楚了,然后再开方子。
) U. J% _- |& Y7 _2 L" j8 ]  王孟英认识了一个朋友,叫张养之,他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母,然后自己又患了病(不知道是什么病),结果历时七年都没有治好,一共请过一百一十三个医生(估计把杭州城的都请遍了),也把家里的财产都耗光了,病也没有起色,于是这位张养之同志就自己买来医书,自己看着治疗,最后病居然好了,但是留下了后遗症,就是鼻子已经坏了,在清代,五官不齐的人是不能考科举的,于是他只好自己闷在家里,学习书法,专门练习楷书,王孟英自从认识了他以后,心中很是同情他,于是就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好朋友。
7 b1 o2 [  X# j. T8 p4 X  做中医的人一般都有个毛病,就是喜欢观察周围的人的气色啊、步态啊等等的,这是个职业病,因为中医四诊中望诊是排第一位的,我们的王孟英同志也不例外,他就观察这个张养之,见这位怎么总是面色发青,然后感觉很怕冷的样子,夏天也穿着厚衣服,嘴里还经常吐出白沫,于是就很好奇地询问他是怎么回事,张养之也就告诉了王孟英,说自己怕冷,已经患阳痿这个病多年了,现在自己还经常服用点温热的药补补。
- d, E, |! Z+ B9 K! |  王孟英听了,心里很是狐疑,但也就是劝劝他别自己乱吃温热药,也没好多问。
1 v# @" Q0 O  N5 ^5 b4 W, y  过了许多日子,这位张养之就病了,他的症状是恶寒怕冷,头痛,自己服用了一些温散的药物没有效果,于是就找来了王孟英给看看。. s5 t; E: x8 |2 ]  U4 r
  王孟英来了以后,先诊了张养之的脉,发现脉象极沉,按至骨却感觉到了弦滑,再看此时张养之的房间里,九月份的天气,挂了一层层的帐子,点着炉火,披着棉衣,而张养之却仍然觉得还不够御寒的。
% I$ w( n1 e0 B0 o) |5 }2 Z7 O0 _# @/ q; [  各位,这种情况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在临床中是经常会遇到的。
* F. M8 |$ t% P/ q4 _  现在张养之还是嘴里有很多涎沫,一点也不口渴,胸腹也不感觉胀闷,只是不停地咳嗽,而且告诉王孟英,说自己大便干燥,小便不多,嘴里的气味很大。
6 z1 c% ~, \; B8 Y/ B' f) m  以上就是全部症状,乍一看,的确很像一个寒证(都怕冷到那个地步了),需要用温阳的药物来治疗。. p+ M% k: N: X1 K4 O/ _' D& e
  但是,王孟英做出了与此不同的判断,他说:“此积热深锢,气机郁而不达,非大苦寒以泻之不可也!”意思是说这是热邪藏在里面了,需要用苦寒的药物来泻热。. B) ~! K# Q7 G0 V3 l5 X3 }% V
  啊?都冷成这样了,披着棉衣呢,还要邪热?张养之听后很怀疑自己的耳朵,别不是听错了吧。  ~* l! _7 L6 V0 B
  没错,王孟英见张养之很疑惑,就像喻嘉言那样,开始写治疗方案,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其中文辞“辩论滔滔”。8 i) K: B$ N, \% z- ^
  张养之看了治疗方案以后,也感觉很在理,就一咬牙,相信王孟英吧,于是就大声说:“弟弟我的生死,关系到我们一家人的性命啊,希望孟英你一定要救我啊!”' m! U$ U7 S/ A: H% D" ?- ]
  王孟英安慰他说:“我不被这个疾病外表的假象所迷惑,而直断这是实热内蕴,并不是自己在那里凭空想象的,而是你的脉象已经显露真相了,你不要担心,只需要服药静养而已。”
$ N+ s8 o  F% p; N: d1 A7 b8 S  于是就开了苦寒的方子。但是,在服用了两三剂以后,张养之的病情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2 c& J8 l2 d2 K* b  这下张养之的这帮亲友们就开始议论开了,早说这药开得不对吧,哪有冷成这样还开苦寒泻热的药的?看见了吧,哈哈,没有效果!, s+ G1 Z$ g2 J$ J" p
  这里面有位姓于的亲戚,更是在张养之的亲属中扬言,说:养之之命,必送于孟英之手矣!
( @! |6 a/ S6 r  此时的张养之家里可就热闹了,真是“众楚交咻,举家惶惑”。
2 ^; Y0 S+ _! L! E  张养之也没了主意,于是就听从亲戚的安排,请了陈某和俞某两位医生来一齐给看病。9 o6 Q& S, n6 a7 s- W8 u* D
  这个消息,也传到了王孟英的耳朵里,不知道各位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一般的医生一定会说:好啊,居然还请别的医生,等治疗坏了可别再来找我啊!2 v* t+ H2 F) u& g' I% ~. \- D3 g$ M
  那王孟英又是怎么处理的呢?此时王孟英的半痴劲头又上来了,只见他披上衣服,二话不说,直奔张养之家。
9 `2 r& g& [, ^; J  进了张家的门,一言不发,连看都不看正在客厅坐着的两位医生,直奔内室张养之的床前。, |) z' ]  e& |$ O; a" v6 L5 Q: g
  张养之看到王孟英来了,很不好意思,刚要打招呼,只见王孟英却先说话了:“养之,如果你不是我的知己,那么你随意服用谁的药,我权当没听见!如果兄弟你特富裕,那么任你请多少位医生,我不敢阻拦你!现在兄弟你是一芥贫士啊,又是我的好朋友,我怎能不管!现在你请来的这两位医生,如果真的能够洞悉病情,投药必效,那我也应该极力支持你,只是估计即使能够洞悉病情,开方下药也未必有我这么力大效专啊。可是如果他们不能洞悉病情,只是认为这是虚寒,开口就补,兄弟你一定会相信他们,那你的病就危险了,我怎么能坐视不救呢?!现在这两个人的方子都是如此,请你速速将他们辞去,把这个钱留着,做为买药的钱,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况且,你连服三剂苦寒的药物,病情没有变化,说明药是对证的,否则病情早就恶化了,今天我再给你加大药力,使得热毒下行,那么你周身的气机自然就流动开了!”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0: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养之趴在枕头上,半张着嘴,听着王孟英的肺腑之言,也被感动了,并且也似乎听懂了王孟英说的道理,于是就辞去了两位医生,按照王孟英的吩咐来服药。
" z4 P3 S/ P* ]6 ~: c0 u  王孟英在药里又重用芒硝、大黄、犀角(估计亲属们被吓得再次晕倒),煎药服下。1 X6 E( ]0 d/ V% \- ?4 p5 Y
  两天后,张养之泻下了黑漆色的大便,“秽恶之气,达于户外”。
, ?; }: q) F4 w2 u; H  但是怕冷的感觉却轻多了,并且可以喝些稀粥。( r5 P- B' J9 Z8 m, z' j2 T
  十天后,大便的颜色就正常了。(各位注意,这是王孟英判断一个患者是否康复的标准,显示消化系统的功能开始恢复,还有其它的诊断标准我会在后面陆续介绍给大家)1 A3 U( ~5 Z) H, B; T
  百日以后,这位张养之同志的身体彻底恢复了正常(康健胜常),从此以后,虽然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再怕冷了,而且阳痿这个病也好了,没多久,还生下了个小宝宝。
  I5 j8 V7 k0 Z% i- a: K  后来在王孟英的朋友编书的时候,张养之把这个医案介绍了出来,还在医案的后面加上了句话,原文如下:“孟英之手眼,或可得而学也;孟英之心地,不可得而及也!我之病,奇病也,孟英虽具明眼,而无此种热情,势必筑室道旁,乱尝药饵,不能有今日矣。况不但有今日,而十余年深藏久伏之疴,一旦扫除,自觉精神胜昔,可为日后之根基。再生之德,不亦大哉!”# \1 q; V$ i- {+ k; N2 v7 m7 a2 Y
  有王孟英这样的妙手侠心的医生在身边,还真是很幸福啊。
6 [/ b6 h  {, b/ d  其实,王孟英的一些医书我已经看过不是十几遍了,但我每次在看的时候,还是会经常想像王孟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他的爱好。/ A* o) V; ^7 k& v1 [; R9 t
  王孟英基本没有什么爱好,别的人下了班可以喝茶吹牛,上上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者找朋友喝点小酒甚至唱唱歌什么的,王孟英同志却一个爱好都没有,如果和别人在一起,就是探讨学术问题,其它的时间全部用来在家里看书,他还动手批注了很多以前的医家写的医书,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徐灵胎的《洄溪医案》就是王孟英给收集,并在批注以后给刊行的。
4 n; ~: B3 Q) a0 L  在王孟英交的朋友中,也都是些爱好医药的人,有很多是他的患者,王孟英曾认识了一位叫杨照藜的朋友,两个人探讨医理,十分投机,后来杨照藜回家奔丧,路过杭州,王孟英听说了,就把他请到家里,两个人握手言欢,“历叙契阔”,在离别的时候,王孟英送杨照藜到船边,还让挑夫担了一个大筐放到舟中,搁一般人想,这应该是些什么家乡特产或者金华火腿桔子香蕉留着路上吃的?4 M9 H3 r, j# [" X) ~. X1 f' i
  船开了以后,杨照藜打开了大筐,里面全是王孟英所赠送的书,这些书里,还有王孟英新写的《温热经纬》,从此这千里路程,有了这些书的陪伴,杨照藜感到不再寂寞了,他说:“匡坐篷窗间,回环雒诵,奇情妙绪,层见叠出,满纸灵光,与严陵山色竞秀争奇。”
7 e6 S& f8 h" X* e# y  其与朋友知心若此,实在可叹。0 B" h9 y0 o# ]: n( c6 _
  同时,我也算知道了王孟英为什么一生清贫了,估计他收的诊费,除了吃饭,就是买书了,连送朋友都是成筐的送。% a1 N: o4 s" R8 l; J
  王孟英从鹜州回到杭州以后没有多久,原来的老领导周光远就又追到杭州来了,干什么呢?看病呗!
2 ], ]- S9 j( A! f6 `  原来,这位周领导很不幸,被传染上了疟疾,这种病俗称“打摆子”,忽冷忽热的,有节奏地发作,很是痛苦,经常会死人的,曹雪芹的祖上就是患了这个病,连皇上从北京给送金鸡纳霜药都没来得及等到就死了。现在这个病在全球还肆虐呢,非洲的一些地方还是重灾区,古代一般的中医治疗这个病的疗效也不是很好,但王孟英的治疗效果却特别的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给总结一下。0 E0 y4 w8 M# x! }2 T- [: Z
  我们回头再看这位周领导,他在鹜州先找了医生看了,开始的医生说是需要解表,就用了些解表的药,结果没有效果,接下来的医生说要滋补,又没有效果,用周领导自己的话说,是“大为医人所误”。% E8 ^3 Z: |& D! N2 X3 V0 F) i7 b; `
  这病在鹜州被拖延了一个多月,再看这位周领导,本来白胖的一个人,现在身材改麻杆状了,整天一会儿冷得浑身发抖,一会儿又狂热,而且总是呕吐,吃不下东西。/ C9 j7 h4 n# D0 }- [
  最后,周领导终于忍无可忍,干脆,我谁也不用你们治疗了,我谁都不相信,我只相信王孟英!于是立刻买了船票,来到了杭州,找王孟英来了。
0 i! Q; M& R2 U( E1 j5 V  王孟英一看见周领导,也吃了一惊,几年没见,怎么瘦成这样了?, l9 K. l& W9 b& P" v
  于是周领导叙述原委,王孟英这才明白,于是为周领导诊脉。* s9 {, D$ ]8 S2 h
  诊完了脉,王孟英告诉他:“这是足太阴湿疟啊,应该用不换金正气散来治疗。(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子,功能是行气化湿,和胃止呕)”
; x  l, n6 s0 U! c5 d  于是开了不换金正气散,只开了三剂,喝完三剂以后,在鹜州被折腾了一年多的疟疾就这样好了。) A( s7 j& O1 k( o& T$ H. D
  周领导这个感慨啊,这张船票钱,花得太值了!  ?9 U1 V$ f! p" l
  王孟英继续又给他开了些调补身体的方子,服用以后,身体就恢复健康。% D; r4 |0 V( v* b/ h
  于是周领导就带着欣慰的笑容,又重新返回到鹜州的盐业战线去了。
% L# f: a( W+ b# P2 O- S  但是,这个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在第二年的秋天,周领导居然疟疾再次发作,这可有些令人奇怪,难道这个东西还会选时间?2 t0 [- P6 z6 {0 i$ T& }8 Y
  反正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各位属下立刻又为周领导找来了许多医生。
  I. s3 E5 I% j( `% ?% y2 ?% k  “停!”周领导告诉大家:“都把医生领回去,我现在谁都不相信,只信王孟英的!”于是,只见周领导找出了自己上次去杭州时带的公文包,在里面一点一点地翻。2 J7 R( H! v$ P( s' z) S
  各位属下都瞪大了眼睛,心想领导的船票都报效完了啊?还翻什么?
7 ^: O6 z+ T# G5 e6 E% H  过了一会儿,只见周领导眼睛一亮,高兴地拿出了一张旧纸张,上面居然是王孟英去年给他开的方子。(即于箧中检得孟英原方)# h1 c" ?/ C( u
  周领导很高兴,告诉属下:“就按这个方子,去给我抓三剂!”
) z& U. E# Y+ g" g) g& V. {4 U  原来,这位周领导是个聪明人,他感觉自己这次的症状和上次的没有区别,就放心地服用了王孟英以前开的方子。) l/ N" @8 ]) L' _& H* L3 u
  结果,三剂药喝完后,病又好了。- K+ `  }9 ]2 O& b+ \% b; r6 A
  下属们都惊叹不已。! Q2 _0 e8 ^' f( b) T9 y
  后来,周光远又找了个机会,来到杭州,把这个事情向王孟英讲了,王孟英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个病看来发作是有规律的啊,恐怕明年的秋天它还会发作,这样吧,我开个方子,明天夏天的时候你就服用上,提前来堵截它。”9 t2 F6 v9 L4 I
  于是,就开了个培土胜湿的方子。在第二年的夏天,周光远就按时服用了这个方子,结果秋天就没有犯病,而且,从此以后,这个病也再没有犯过。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0: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周光远又找了个机会,来到杭州,把这个事情向王孟英讲了,王孟英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个病看来发作是有规律的啊,恐怕明年的秋天它还会发作,这样吧,我开个方子,明天夏天的时候你就服用上,提前来堵截它。”
! d2 y3 p" E# V$ v& [, x  于是,就开了个培土胜湿的方子。在第二年的夏天,周光远就按时服用了这个方子,结果秋天就没有犯病,而且,从此以后,这个病也再没有犯过。
$ U0 [+ D% h6 t( A! m6 H  这么看来,王孟英治疗疟疾确实很厉害,要知道这是个很缠手的病啊,它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曾经在全球肆虐,清朝宫廷里也曾经畏之如虎,各位御医也是束手无策,后来是洋人进献的金鸡纳霜才算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王孟英到底有什么诀窍呢?" }+ e; u! X1 r9 a/ o
  让我们来跟着王孟英一起治病,来偷窥一下他的诀窍吧,正好这个时候,又有一位张同志也患了疟疾,这位的症状是:寒少热多,每两天发作一次,刚刚发作两次,人的身体就感觉消瘦了下来。% }: K1 t% O0 {' o; ~' k6 h
  张同志的消息比较灵通,听说王孟英治疗这个病有点绝活儿,就赶快托人把王孟英请到了家里。" C4 B: _5 m( L2 \  K5 u
  王孟英来了后,一诊脉,也皱起了眉头,说:“您的脉是弦细脉,而且脉搏跳得比较快,尺部感觉明显。你的病都在什么时间发作?”
4 _6 p) D) i1 G& d  `  n  张同志急忙回答:“都在子夜发作。”
0 s1 z9 T2 U$ W6 c% R# {  王孟英:“还有什么症状吗?我看你的嘴唇有些干啊?”
" j: s9 j; P2 g( E+ R2 j  张同志突然想起来了:“是啊,就是口特别的干,总想喝水!”4 u# n7 ]4 P; e9 L3 V
  王孟英点点头:“明白了,你这是足少阴热疟啊(这里用到的是六经辨证),只发作了两次就突然消瘦了,千万不要轻视这个病啊!”
) B% Z) I8 h: U! w0 c6 F" P  张同志忙点头:“我也知道来者不善啊,所以才急着找您啊。”
1 m( {! q6 s$ j1 \; p  王孟英:“我这里有对证的药物,但是有个条件,您服用就可以了,千万别再找其他的医生商量。”. ?& h. n/ M5 l; P2 }- y3 O& H" b
  张同志很纳闷:“为什么呢?”3 Q. {& I  ~# l) F- m
  王孟英笑了:“他们一定说这不是治疗疟疾的药啊,所以,您就只管自己服用吧,好吗?”4 ?  A" ^  W( I
  其实这位张同志早就知道王孟英是高手了,于是欣然同意。" a/ n, }0 m: Q# S' V8 u
  王孟英就开了付药,成份如下:(请各位准备好笔和纸)“元参、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天冬、龟板、茯苓、石斛、桑叶”。
, X  t0 x4 ^1 y( V" G3 l* B# V  张同志也感到对此问题必须严肃对待,于是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立刻喝下了一付药。
) B# e) I" ~( v. s- ^) f  喝完一付药以后,这个疟疾就好了。然后王孟英又开了点滋阴的药物善后。
" }$ d- f/ ~, r7 c0 H) u8 i  您瞪着我干嘛?我说的没错,是的,服用了一次,病就好了。: U5 x4 R4 d5 U& E, p2 g
  您没看清楚诀窍?您以为我看清楚了呐,我也没看清啊!  Z2 C2 q+ S9 h# x2 ]
  只见他开了些滋阴凉血的药物,也没见专治疟疾的什么青蒿啊,柴胡啊,还有什么现代药理研究能够杀死致病微生物的清热解毒类药物啊!  f' J# f* \. B. `1 _% z
  您不服?我也不服啊,这是个世界难题啊,怎么就被他这么轻描淡写地就……我们再来!' ~, j! X9 t( F  z9 d, s9 ]9 P) A) P
  接下来的这位名字叫相简哉,是个学医的,跟的老师叫赵菊斋,这位相简哉同学的老婆患了疟疾,这位相同学虽然自己也学医,但是轮到自己的老婆有病,也傻眼了,手紧张得直哆嗦,于是就请来医生。
3 a: ]6 Y4 ?! T# X" y( b$ X0 E  f  这位医生很搞笑,是个比较会创新的医生,诊了病以后说:“贵夫人这个疟疾,是胎疟啊,是从胎里带来的,现在需要用发散的药物,把它给发散出去!”
8 e; W* ~3 k5 h; i$ P+ M  这位相简哉同学也是第一次听说“胎疟”这个词,觉得非常高深,可能自己的学问不够吧,也没好意思深问,也没上网到论文库里检索一下,就同意这位医生使用发散之法。: ?3 G1 E' v9 N
  结果发散以后,疟疾没见好,人倒是更加虚弱了,立刻消瘦下来,瘦得非常厉害,跟仙鹤似的。(形瘦似鹤)
! U& K& I5 s" y  这位善于创新名词的医生一看,不好,就跑了。
. r9 P) p1 x6 \# e  怎么办,接着请医生吧,于是就又请了一位,这位来了一看,人都瘦成这样了,说:“这是脾胃之气不足啊,应该使用补中益气的方法!”
; S8 S/ k$ H' A" N5 x& ^  结果是用了补中益气的法子也没见效,此时再看这位相简哉同学的老婆,在经过了一个月的治疗后,已经是萎靡不振,骨瘦如柴,肚子里总觉得有股气往上顶,呼吸急促,出汗特多,脑袋还眩晕,左边的肋骨那里肌肉跳动,口渴的要命,晚上也无法入睡。
, N# R* z* Z; @& C2 ]; L6 C" V! R  相简哉同学看到自己的老婆变成了这个样子,非常的难过,一时心酸,竟然痛哭了一场,在痛哭了以后,才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赵菊斋,于是就请赵菊斋来给看看。(早干嘛来着?)5 h4 ^# T3 ^7 L$ e. f- W0 ~0 q
  话说这位赵菊斋老师接到了邀请,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这可是世界性的难题啊,国际上那么多的大专家都没搞明白,宫里的御医也被折腾得够呛,我能弄明白吗?
( U9 I1 \- e) F. E  可是,也不能在学生面前丢面子啊?怎么办呢?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个好主意,对了,王孟英不是治疗这个很厉害吗?那我就拉着王孟英一起去吧。- x8 V6 b: C) ~% W
  于是,赵菊斋先生就“拉孟英往诊”。( r5 y- X- l& ?1 t
  到了相简哉同学的家里,王孟英问了情况以后,笑了,说:“这个胎疟是什么意思啊?是从胎里带来的?没听说过在娘胎里患的疟疾,等到嫁人后才发病的,说是第一次患疟疾叫胎疟?那第一次患感冒就叫胎感冒了?第一次患痢疾叫胎痢疾了?”5 t( @4 g1 n# H! {
  相简哉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我以为这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呢。”
, C" T4 E+ S: S7 K  王孟英笑了笑,接着诊了患者的脉,脉象是弦细而数,按之不鼓。8 U# h  t- w$ ~8 F6 f: i
  诊完脉以后,王孟英的心里就有数了,他对相同学说:“这个病的治疗,‘不可再以疟字横于胸中’,那么很快就会好的,如果还是一味奔着治疟疾去,那就无法治愈了。”9 Z" y( _# x; u, W, _) _  `' |
  “啊?”大家都晕了,患了疟疾,不治疟疾治疗什么啊?# R: E$ h, m2 f% q  ]! p3 Z* I
  王孟英见大家如此困惑,就进一步解释:“大家都是人,为什么同在一个屋子里,妻子患了疟疾,相同学却不患呢?那是因为他妻子的身体内部出现了自身的问题,失调了,所以疟邪才会入侵,一般‘医者治疟,而不知治其所以疟’,就是不知道治疗导致疟疾的原因,那就怎么治也治不好,我们要调整她的身体,使其正常,这叫‘治其所以疟’,当她的身体恢复正常了,她的机体自己就会把疟疾驱除出去了。现在她的身体就是阴虚,我们只要补阴就可以了。”$ l6 [1 l) {8 N2 f
  于是就开了下列药物:西洋参、熟地、牡蛎、紫石英、龟板、鳖甲、枸杞子、当归、冬虫夏草、龙齿、阿胶、麦冬、龙眼、甘草、蒲桃干、红枣、莲子心、小麦等,几次用药都是在这些药物里选择组合。) j3 ^; G9 }; r- M* ^! \& p! r/ }
  药喝下去以后,没到十天,这个患者的病就好了。6 w# q9 A6 G8 w
  相简哉同学被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医课。
/ V7 e* j  }, }* o( M  找到秘诀了吗?原来,中医在古代对很多疾病也是不了解的,他也看不到疟原虫,就像我们今天开始也搞不清非典是什么引起的一样,但是中医认为人体的修复能力是很强的,驱除病邪的能力也很强,之所以身体自己不再起作用,是身体出了问题,我们只要把这个问题给他调整好了,那么身体自己就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病邪驱除出去的。: q" q( h; E5 B8 R& v* I# b9 j# M5 \
  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原则。4 o. e0 O  d& R+ F1 v/ M5 I  A
  其实,疟疾在王孟英的眼里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他自己说就是按照温病学家叶天士治疗外感病的思路,看到疟疾,就把它按照湿温、暑热、伏邪等给分类,然后用治疗时感病的方法“清其源”,就治好了,“四十年来,治疟无难愈之证”。(搁现在,ZF一定会把王孟英派到非洲去作医疗援助不可)
9 G) U2 N: N$ m: j: \* i7 }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一场更大的危急,即将扑向这个世界。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0: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江南的人口激增,贸易往来频繁,各个港口商船云集,一片繁华景象。
$ T+ R& B' _8 ^& l, W5 K; Z  但是,如果我们翻开文献资料,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环境也是乱作一团。/ f& R: V( k  B6 d( I- I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没有那么多的住房(房价涨得太快了),大家就临时搭建,结果居住环境一塌糊涂,厕所就是一个大水桶,等到满了,下雨时就都流到河里去了。$ S  f; x& U! ^8 s
  河水是大家取来喝水做饭的用水,当然,刷马桶也是用这里的水(现在江南有些地方还是这样)。
" C4 ~: ^! e' K# u6 _  杭州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那时没有什么公共卫生的概念,文献记载说各家把什么收拾剩下的死鱼、剩菜什么垃圾的扫出屋门就不管了,走在窄窄的胡同里要躲着垃圾来回穿行。
$ G4 j; D1 `: u' V  这是当时的大概情况,但是,导致危急发生的,是另外一件很遥远的事情。1 ^& X6 u- A, B1 ]0 O
  公元1817年,远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霍乱流行,这次流行史无前例,死亡无数。) E  |& z- y+ e5 V. }- p6 @
  在经过了若干年以后,霍乱病毒随着商船,漂洋过海,来到了卫生条件很差的江南地区。
' H$ c' i8 n& X  X3 h$ V  大兵压境,王孟英做为一个战士,没有任何选择,必须出战了。" g8 `6 r% h" s( Z8 F8 ?
  什么是霍乱,不知各位是否有概念,现代传染病学告诉我们:霍乱是有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在我国今天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它的特点是起病急,腹泻剧烈,同时呕吐,并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循环衰竭,是一种能够很快导致死亡的传染病。
0 _- G! b$ c( e5 k$ r2 e  今天霍乱仍然是全球严防死守的一种传染病,1991年在美洲大爆发,就报告了40万个病例。& R1 y5 B+ ]6 I, T
  现代医疗系统可以通过卫生防疫设施来阻止霍乱的流行,比如清洁水源,但是在治疗方面仍然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是进行补液等支持性治疗,抗生素只能做为辅助治疗手段,并且现在已经出现耐药菌株。
. T: b! u" @0 I- K: V) M) f  公元1837年的夏天,霍乱开始在杭州流行。
! ^  K5 a' N$ r9 ~" D' i5 ]7 {4 W  王孟英陆续接到霍乱患者的报告。
0 m: E. i7 K2 e  一天早晨,一个男子匆匆忙忙地来敲王孟英家的门,王孟英开门后,看到了这个男子慌张的脸,忙问是怎么了。
: q$ K5 F: j" l( N# z$ o  男子回答,说他的老婆昨天夜里开始发病,泻肚子,然后嗓子就哑了,神智昏沉,王孟英一听这些症状,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虽然此刻还不知道是什么病,但很危急就是了。9 E6 Y1 E% w5 ]: C) |# i* j+ m" ^
  于是马上出发,掩着鼻子左跳右跳穿过胡同里的各个垃圾堆,来到了这户姓沈的人家。
1 h$ Q( m5 x0 l0 h& R2 o  到了屋子里一看,这个患者蜷缩在床上,捂着肚子,痛得要死。再诊她的脉,是弦细的脉象,两个尺脉跟没有似的。她感到非常的渴,但是只要一喝水就吐,腿上的肌肉因为抽筋硬得像石头。
4 g& @) t  O7 R7 N' {4 l+ w' o  王孟英感到了脑袋一阵发凉,这种病症,应该是霍乱啊,但是,怎么跟过去的霍乱有些不同呢?(注:古代中医也有霍乱这个词,指的是一种上吐下泄的胃肠道感染,此时的这个霍乱则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于是王孟英给这个新的病种起了个名字,叫霍乱转筋。1 f( ?$ E3 B3 n4 _
  怎么办?没见过这种病啊,可是,如果再不治疗,看患者的这个样子就快危险了,算了,没见过这种病也得治啊,就按照我们一贯的原则,辨证施治吧。* c2 b* G' U! I( f, i
  王孟英判断这是“暑湿内伏,阻塞气机,宣降无权,乱而上逆”,是什么在阻碍她身体的正常运行啊,是有湿气吗?那就把湿气去掉,还有暑热?那就把热也清掉,让她的身体恢复自己的能力不就可以了吗?于是王孟英就自己创了个方子,叫蚕矢汤,方子组成为:晚蚕砂、生薏仁、大豆黄卷、陈木瓜、川黄连、制半夏、黄芩、通草、焦山栀、吴茱萸。
* I) |& B3 x- J, g/ p% d' p6 X  这个方子,清热利湿,是治疗湿热内蕴的一个重要的方子,现在中医的《方剂学》教材中就收录了此方。; q+ k2 X+ i: ^" V5 S
  药熬好了后,患者喝进去,居然就不吐了。这时王孟英就让人用烧酒用力地擦患者转筋的腿部。4 r) s0 T) Q7 w& D: z6 h4 [3 j
  然后患者也不泻肚子了,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喝了半付药,患者晚上居然睡了个安稳觉,第二天,只是觉得特别的困倦而已,王孟英就又给开了些调理的药物,这个患者就痊愈了。
" e" n4 s; U4 L  M% j. U0 |  王孟英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好险啊!
/ U+ I! p4 m# c- P8 R. F* D  但是,还没等他歇过乏来,敲门的又来了。
* M& H& |1 d5 f- M  这是位有钱人家的少妇病了,说也是上吐下泄,王孟英赶快跟着仆人来到了患者的家,一看这位少妇,身体非常的消瘦,舌质是红绛的,眼睛也是红的,非常的口渴,想喝冷水,脉象是左弦有力,右脉滑大。
' Y, V# V, u0 z: U" `( t  王孟英判断,这个人的身体是肝胃平时就有热,现在又加上外来感染的邪热啊,怎么办,把热去掉吧,于是就开了白虎汤去掉粳米和甘草,加上生地、公英、益母草、黄柏、木瓜、丝瓜络、薏苡仁等药,在服用了一付药后,患者就不吐泻了,再服一付,病就好了。4 Z- |  L% H* x
  然后王孟英刚回到家里,敲门声就又响起来。
# F- i5 h# s; A1 ^( w, Q# U* Z  王孟英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诊了大量的患者,他的治疗记录有一部分被他写进了《霍乱论》这本书,此时,王孟英也十分疲惫了,因为大家看到了,他治病的特点是完全根据这个人的身体状况,来使你的身体调整到正常的状态,因为每个人患病时的情况都不同,因此他是一个人一个方子,基本没有重复的,而且每天也在根据你身体的状况调整药物,进行加减,这样对医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不断地消耗脑力,进行思考,不能有半分的差错。
5 m5 ~; n; I2 K7 }3 C  而疾病,却根本不给你休息的时间,经常是刚刚闭上眼睛,敲门的声音就响起来。5 S1 }, m. u1 @3 l. ^4 J7 ~  L# K
  总之,这次战役把王孟英累坏了,但是也积累了治疗这种危急重症的经验,随着时间的过去,这场流行最终被平息了。
5 U; P5 X( T: q5 i% g  但是,疾病是狡猾的,它们开始产生变种,并且从海外又传来了毒性更强的菌株,在若干年后,它们将卷土重来,在未来的战役中,王孟英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并且将永远地失去自己的妻子和一个女儿。% _3 q3 N" N, a; ?7 K. z
  在这次战役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一位老朋友,王孟英在鹜州时的领导周光远同志,他在鹜州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还是回老家,呆在王孟英的边上比较安全,于是就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定居在杭州,没想到的是,这位周同志怎么如此倒霉,回到杭州就赶上了瘟疫,结果也被传染了霍乱。
1 \' C5 x$ Y% W* j1 S  发病的时间在晚上,开始上吐下泻,腿抽筋,自己又误服了点什么药,就更严重了,等到第二天早晨叫来了王孟英,再一看,这位老领导的脉搏都快没了,眼睛也陷进去了(这是霍乱脱水后的典型体征),耳朵也聋了,四肢也冷了,还出着虚汗,嗓子已经哑了(这也是霍乱的典型症状),身上的肥肉再次消失了(似乎已经消失好几次了,好在周领导补充得快),王孟英心里明白,这已经是病危了,事不宜迟,他立刻“先请其太夫人浓煎参汤”,给周领导赶快灌下去,然后开了补气去湿的方子,再抓来煎了喝。(王孟英判断周领导还是阳气不足,所以给他的阳气补上,让身体自己恢复功能)% b' r0 o( O5 u6 e& P9 W: d- H- r
  在喝了一付药后,周领导的症状开始减轻,于是王孟英就调整了方子,在调理十来天后,周领导再次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g% s6 y7 F' U1 {7 z
  我在看这个医案的时候不禁感叹,我们的周领导还真是多灾多难啊,怎么都让您给赶上了?# r9 ?5 t) L1 d: _
  从此,周领导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留在王孟英的身边,否则他也无法搞清楚会发生什么意外。- r5 X2 V" Z' y7 ]2 c5 G$ c: a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若干年后,洪秀全一路唱着上帝歌打来了,王孟英逃回了海宁老家,周领导被围在了城里,结果他再次病倒,很快就去世了。" z$ Z4 t' d! n+ h: F% c
  王孟英在一本书里悲伤地写道:听说周领导去世了,他的家人没有了音讯,不知道他的母亲和妻子如何了。: U# ?3 G! T0 w: E4 y  ~7 c
  在另外一本书里,显然王孟英已经找到了周领导的家人,为他的母亲和妻子看了病,医案都记录了下来。
& ?1 ?' F1 y( O9 b  这是一段令人感慨的朋友关系,在王孟英生活最困难的阶段,身为领导的周光远帮助了他,在后来,王孟英数次拯救了周光远的生命,周光远后来也帮助王孟英出版了一本书,并且在王孟英的书里留下了他自己的笔墨,但是,最后两人还是人鬼殊途,留下王孟英继续给他的家人诊病。5 f8 V" v! R5 b! F! B- r: X
  其实周光远的医案只是王孟英浩瀚的医案中的一个小点,但是,我从里面看到了温暖的人情。
% f- @6 l4 H, W! g% e/ i  在时局动荡,灾祸横行的岁月里,个人的命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真挚的。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0: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从鹜州回到杭州居住的这些日子里,王孟英的生活一直都没有富裕过,他连个自己的房子都没有买下(估计那时杭州的房价就开涨了),只是居住在父亲的老朋友金履思先生借给他的房子里,具体给没给租金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他整整住了十年,十年后又带着全家搬去了钱唐的髦儿桥。
8 }$ u- O! b1 ~& u. o! B8 m* D/ X  在以后,王孟英在他的一生中,一直是个“租房族”,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房子,直到最后去世也没有。
# A9 n. c: O: O1 a" V  我在看王孟英的医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去想像王孟英这个人的性格,到底他的人生动力是什么呢?一个人,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些书籍,还每天那么精神抖擞地去给人看病,看得还不是一般的病,都是别人治不了的,或者是给治坏了的重病,最后把自己累得都脱了层皮,天天殚精竭虑地熬着,却始终情绪高涨,他到底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在深夜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不为自己打算打算?不想想怎么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不想想怎么攒钱买套商品房?! J* K6 J, X/ z  G" Y- U$ Y
  但是从他的书中,无论我怎么翻,都似乎找不出他思考这些内容的任何痕迹,反而倒是有很多关于老百姓的,比如鸦片。
: d4 u& W6 B5 J9 r- X& `. @  王孟英在《归砚录》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鸦片的害处(因为当时很多人把鸦片当作一味妙药),说鸦片“始则富贵人吸之,不过自速其败亡,继则贫贱亦吸之,因而失业破家者众,而盗贼遍地矣。故余目之为妖烟也。”在这个书里,王孟英还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每年鸦片的进口数量,比如咸丰五年,有六万五千三百五十四箱进口,“进口之数若是之广,有心人闻之,有不为之痛哭流涕者耶?”* J+ }8 t+ u7 k( a& ]
  看来,他并不是个傻子,而是个“有心人”,只不过,他的心思没有用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全部都用来关注老百姓了。
, H  I7 V( r+ s4 K: f6 w8 [  而且,晚上他除了批注古代医书,还要思考白天治疗的得失,比如他治疗康康侯副转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也是历尽千辛万苦,旁边不断地有医生鼓动患者使用温补的药物,结果患者一会儿服用王孟英的药,一会儿听别人的温补,最后证明是王孟英的效果好,服用温补后病情反而加重,这才一直服用王孟英的药物了,但是到了最后,这个患者腿部的水肿怎么也消不下去了,王孟英回到家里,晚上“废寝忘食,穷日夜之力以思之”,最后想到用葱须一味药加入方子里,结果水肿就消了。
  _* X: i# l# H; D  有的网友问:难道这些名医就不失手吗?自己失败的病例有吗?就没有个自我批评的过程?" D2 C, R" e& }! K4 M2 \
  我认为,达到了王孟英这种治疗境界的人,如果对病情还“穷日夜之力以思之”,基本上失手的机会是很小的,您说呢?
+ N8 K0 ^9 ~! i+ Q7 h  当然,也有他治不了的病,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 E+ V# s5 L3 `& t7 ?  比如有个书商,患了外感温病,几天后就开始说胡话,不睡觉,他的一个亲属也懂医,就使用了清解之药,结果是发热退了,大便也通了,但是,出现了一个新的毛病,就是忽然不说话了,当把王孟英请来后,王孟英就看到这个患者在床上正襟危坐,脸上看不出一点有病的样子,两个眼睛也开阖自如,只是你跟他说话,他像没有听到一样,毫无动静。
; w3 E+ q$ D2 x, V- b  这可奇怪了,怎么改木偶啦?是什么怪病啊?王孟英也很纳闷,就诊了脉,脉象是左寸细数无伦,尺中微细如丝。
8 H; H% P" v& U/ ^  f2 Q  v5 w  王孟英这下心里明白了,原来这个人是肾水下竭,真火即将飞散,已经无药可救了。" r3 z1 b  m+ }* r0 o- b& M! [
  于是就摇头,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7 E& ?: K3 v7 s! c3 Z5 r  正好赵菊斋先生(就是那位相简哉同学的老师,这位赵先生是王孟英的好友,后来还整理了王孟英的医案,出版成书)和另一位许少卿先生在在现场,他们就劝王孟英:您再给尝试一下吧,您看他上有八十岁的老父亲,下有一岁的孩子,多可怜啊!
7 C/ ^& S5 A" n: `4 H/ O$ I0 a% X  王孟英叹了口气,说:“我真的是无能为力了,我刚刚从高家和孙家来,那两家的患者也是濒于死亡,加上这个,‘并此为三败证’,我一天之内都给碰到了,都是无法用药了,我平生最不怕危重症,这是各位都知道的,但凡稍微有一点可能,我都不用你们催促,就动手了,但是这种情况确实无法措手,可叹啊!”! A! E* K& N5 y# N
  结果这个患者后来就去世了。6 R1 F5 o7 }4 f) ^8 B2 ^; w( Y
  还有一个当官人家的女孩子,本来都许配出去了,但是患了一种病,也是不会说话了,开始只是心悸头晕,后来就不能起床了,然后就无法说话了,从京城回到杭州,找了很多医生治疗,都说是虚,就服用了很多补药,结果饭量也少了,痰涎也多了,怕风,小便少,大便秘结,月经推迟,白带多,乳头开裂。8 L2 ?* N7 h, ~% M+ O9 z6 h
  等要王孟英来诊病的时候,也让王孟英吃了一惊,只见这位就是说一个字都异常困难,但是用笔写却没有问题,神智正常,这把王孟英也搞晕了,琢磨了半天,最后判断:“这应该是受到了惊吓发的病吧?”
( J. f/ Z' J- ~5 a) k# j  女孩子点头,旁边丫环介绍,开始时是一个大花瓶掉到地上,她被吓了一跳。
; t2 f* P2 y3 e5 w3 C. j  原来如此,王孟英就开了清热、舒络、涤痰、开郁的方子,服下去以后,各种症状都轻了,可是仍然说不出话。: a0 t& d5 F2 c/ s- a+ C+ c0 Z
  王孟英也没有办法,在记录这则医案的时候说:“然余竟不能治之使语,殊深抱愧,录之以质高明”。
- o0 B' y; N7 W9 h9 B  若干年后,在这本书再次出版的时候,王孟英已经又为这个女孩子治疗过一次,服用药物以后,她遍身发了疹子,而且还吐出了些痰,王孟英说这是毒邪外解了,再后来渐渐的能够说些话了,但是仍然没有记载她就此痊愈。4 V3 s/ q! V: f9 t0 q% V) s
  但更多的时候,是王孟英大胆排除其他医生的错误治疗方针(甚至错误认识来自患者),勇于承担,把患者从危急的病情中拯救回来。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0: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叫石诵义的小伙子,特倒霉,患了外感病,请了多位医生,服用了很多药,病情却越来越重,拖延了一个月,才找到王孟英,这个时候患者已经是开始说胡话了,晚上高烧,大便溏泻,尿赤,王孟英诊断后说:“这是热邪仍然在肺经,并没有传经,一剂白虎汤就可以治愈了。”4 y* ~% T: H5 e: G) g
  但是患者的父亲北涯听说要用白虎汤,里面有生石膏,就想,这生石膏性寒啊,大便溏泻能服用吗?这位父亲特有蔫儿主意,居然敢把药扣下,没有给患者服用。! l1 Y" r- ?( L( y8 V
  第二天,王孟英来了后,北涯特腼腆地说没有服用白虎汤,恳请孟英另想别的方法。
7 E. P5 m  i' \  Y+ v9 K0 |  王孟英说:“你为什么那么怕石膏呢?药以对证为主,如果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药,那你儿子的病可就要不妥了啊。”
5 }) `) m/ d- h5 r2 u  北涯似乎明白了些,就想给儿子服用,可是等到这个患者自己一看到方子,却急了(看来这主儿也是特有主意),说“我觉得胸中一团冷气,喝水都要热者着喝,还能服用石膏吗?”
1 K& M7 f' \( E  n. O! f) ~1 s  于是,任凭谁来劝,就是不服药。7 u) n3 F' Q3 |9 S
  怎么办?为了给患者治疗,王孟英就开始费尽口舌,大讲了一番为何要赶快清掉气分之热邪的道理,讲得是嘴里直吐白沫(中间大口喝水两杯)。" y2 v1 x8 D2 G, k+ v  X# W
  刚讲完,旁边不知道哪位多嘴,立刻在王孟英的后面给加上了句注释:“我有个亲戚,刚喝完石膏就死了。”; J5 J' ^1 o5 ]
  得,王孟英差点把水吐出来,磨破嘴皮讲的那些话都白费了,患者更是不服药了。
; h+ ~3 d/ t( V# M6 J$ W% G  第二天,仍然还是把王孟英给请来了(这家人很有意思,我天天请你,就是不服你开的药,不知道是什么心理),王孟英来了一看,满屋子的医生和亲戚,而患者的父亲正在“求神拜佛,意乱心慌,殊可怜悯”。这要是搁一般的医生,早就气愤得甩手而去了,但是您看,王孟英却没有恨患者家属,而是觉得他们“殊可怜悯”,因为王孟英知道,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此中的道理啊。
& S7 P* h, H+ ]5 o! D  此时,王孟英害怕大家再讨论起来,那可就没完没了啦,于是就说:我也不谦虚了,各位也不必各抒高见,就按照我的想法来吧!然后拿起笔墨,仿照喻嘉言的模式,写了个议病式,仔细地论述了这个病的原委。( `6 \, z2 {7 G: j$ k$ n
  正好,今天请来的人里有顾友梅、许芷卿、赵笛楼等几位不错的医生,他们看到这个议病式以后,都说:这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了,除此之外,我们也没有办法。9 Q+ {- E% e% Y4 a# G$ S
  都到这个份儿上了,患者才勉强喝了药,结果是马上咽喉就觉得痛快了,三剂药以后,就基本好了,后来开了几付调养的方子,就痊愈了。$ n& j  [8 R- P1 w" z2 o
  您说,容易吗?* A) v9 u# ]" y! W+ L
  有的朋友该问了,怎么这帮患者好像都懂点医药似的啊?+ H% B) s; t' q  I0 K
  的确是这样,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里面非常重视这个“孝”的问题,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观点,就是学些医药来伺奉父母,省的着急的时候找不着医生,所以一般的读书人都会看一些医书,稍微懂点儿。4 E/ P% [  Y  X; |
  有的懂得多了,就成为了儒医,这个词是个很能说明两者关系的词。
0 J/ [) P0 ~1 r, g  多说一句,有个德国的老外专家就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在国际上发表了若干论文,有趣的是,他说话几乎都是古文,写中文繁体字,《黄帝内经》里的好多我们都不熟悉的字他都能正确的读出,我曾经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他在学习中文的时候我们还是文化大革命,两国几乎没什么交往,他就是捧着本《黄帝内经》开始学中文的,结果就学成了这样。
/ o& `' y$ j: S; q  真是一绝啊。7 M5 @/ f& z/ y1 M( Z. L
  在读王孟英的医书的时候,人们会为王孟英的高超医术所折服,同时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那就是,为什么其他的医生显得如此的笨呢?为什么那些医生会制造出如此多的误诊医案呢?* f% `# x! C+ m- B4 [7 f* F
  就拿《王孟英医案》这本书为例,书的辑录者陆士鄂收录了王孟英的医案约598例,我们拿来一看,好家伙,几乎都是前面的医生给耽误了!其中前面的医生给开了方子,又给把病情给治得更加严重的,我曾经给做过统计,共有352个医案,居然占了一半还多!2 D* e+ n9 W8 B, U( k
  天啊,事情会这么严重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9 W% _/ H+ K" \- e  w  a2 M+ t
8 h$ P" L" }  e: S' M: s
日期:2008-7-24 17:28:304 e0 w0 ]' {0 U9 x5 o. z/ f) i! C  K
  下面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团吧!3 \5 f4 q0 f6 s0 k5 h
  原来,王孟英虽然也精通《伤寒论》,精通古代医家的各种学说,但是,他却更擅长新兴的温病学说。0 R* n. s0 I; I8 v4 r
  什么是温病学说呢?这里给各位聊聊,原来,在以前人们都遵从《伤寒论》的论述,认为外感病是寒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其实《伤寒论》中也说过外邪不止寒邪一种,但是大家都没注意),但是后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似乎只用辛温发散解表的方法不足以治疗各种外感病,后来就开始逐渐关注温热之邪的致病作用,发展形成了温病的思想。
; f" f5 N  ~; m4 @  从明朝的吴又可医生那里,他把瘟疫从伤寒中给单独列了出来,后来,温病理论逐渐从瘟疫中又独立了出来,在清代,经过叶天士等医家的完善,这个理论最终形成,它流传最广泛的地方就是江南地区。
) x$ ~7 i, K5 t! k, C1 v( W  其实,中医是一直发展来着,并没有《黄帝内经》说什么就是什么,《黄帝内经》里才有几个方子啊,现在您再看看!《伤寒论》里才使用多少味药材啊,现在都多少倍了。' D8 c2 t( I7 R
  王孟英就是温病四大家中的一位,他的《温热经纬》一书,是温病理论的巅峰之作,学术价值极高。(《王孟英医案》和《温热经纬》书店皆有卖)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0: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学术界以为,既然晚清的江南地区是温病理论的发源地,又有那么多的温病大家,那么民间医生应该对温病有着足够的认识吧,可是我经过研究发现,不但认识不足,而且是严重的不足!
6 E/ `8 M  K6 t! g* t0 L% B  在《王孟英医案》这本书里,352例前医误治的医案中,居然有191例是可以断定的温病,被错误地按照伤寒治疗了,被错误地使用了温补的居然占到了173例之多。. Q& Z. Q; z. G2 d( h
  所以我认为,在晚清的江南地区,广大的民间医生对温病的了解是不够的,这个新兴的学说虽然似乎有走红的迹象,但是并没有得到所有医生的认可,很多人还不懂什么是温病呢,一看见外感,上来就是麻黄、桂枝伺候,结果总是治疗不好。
7 T4 D5 L/ k; }9 _; g. m  王孟英他为了推广温病理论,收集了别人识别不出,自己最后用温病理论给治疗好的医案,写出来,印成书,广泛发行,让更多的医生认识到不能上来就使用温热发散药,要学会处理温热病。. V* \- J+ y2 c: e+ X7 U
  王孟英的书发行的特别的好,当年就拥有了巨多的粉丝,经常是走到哪里,碰到个新朋友,就是读过他的书的:“您就是王孟英啊,我的偶像啊!”
8 E1 g1 z: n  b& m9 ^  这回大家清楚了,为什么其他医生会有那么多的失误,原来那个时候中医理论还没有完全成熟呢,对于温病好多医生还不会治疗,对于内伤病中的痰证等情况也不大会处理,是王孟英给宣传了以后大家才会的。' p+ [8 p% K  n- f8 L/ m
  中医一直是发展来着,其中每个我挑出来叙述的医家都绝对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其中每个驳斥其他医生错误的内容,都是中医发展过程的直播,驳斥了旧的错误,新的理论也就产生了,中医的理论也就丰富了。
: R- R, a% F% B9 O  J  现在研究这个内容的是一个专门的课程,叫“中医各家学说”,各个中医院校都有这样一个教研室。
8 _' R+ K2 P7 h  t' j" `5 Z  我认为,只有学好了中医各家学说,才能算是一个好的中医,否则偏重任何一个方面都容易出问题。(小声说一句:但是据说各个中医院校“各家学说”的听课率都很低,或者表面上听,下面放着本六级单词。)
) v6 f6 W0 m, K  {" |2 o  前面说过,在杭州流行了一阵子霍乱以后,这次瘟疫暂时地平静了,但是零星的发病一直存在,其实王孟英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过与霍乱的战斗。
6 q( |. Y5 m% R; z  这次,霍乱又来了,而迎头赶上的,居然是王孟英的妻子徐氏。# I3 h& [5 \' g6 E5 m6 s, J  }
  其实做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您想啊,王孟英见天儿的和烈性传染病打交道,那个时候保护措施也不完善,能不被传染吗?王孟英一生中就几次被传染(本来他的体格就不怎么样),有的时候甚至病得几乎死去,最后又活过来了,这次他的妻子我分析是被王孟英连累的可能性大。
; [1 Q4 [) ?" S  }  }% |4 Z  这位徐氏夫人身体一向很好,在1846年夏月的一天晚上,还做着针线活儿,陪着王孟英校勘书籍(伴余勘书),到了半夜忽然泻了两次肚子,大家也没在意,第二天早晨在给王孟英梳头的时候,又泻了一次,王孟英说怎么回事儿?诊个脉吧,于是就给自己的妻子诊脉。
0 Y% `; R& q7 ^7 d6 h$ e  这一诊可不要紧,王孟英当时脑袋就乱了,原来,脉象非常的不好(脉七至而细促不耐按),但是徐氏却没有什么别的症状,和没有什么事情一样,感觉没有什么要紧的。
0 ^5 J0 ~" _9 }  x  J0 w  王孟英没有敢对徐氏说,就让她上床休息,然后告诉了老母亲,老母亲说他:别一惊一乍的,哪会有那么重?王孟英也糊涂了,难道自己诊断错误了?
# u+ o2 F$ C! G- l+ a  但是他还是很谨慎地给妻子的兄弟写了信(函致乃兄友珊),让他赶快来,同时请了其他医生来诊断一下。
6 n4 V; D3 I" X7 r  然后妻子说饿了,就煮了一碗“山东挂面”(那年头就有挂面),刚吃几口,就吐了出来,王孟英知道,大事不好,这时另外一位医生也到了,两人一起诊断,都认为病情已急,赶快熬人参汤想要救急,这时已经灌不下去了,然后开始大泻,人也立刻瘦了下去,嗓子哑了,没多大一会儿,就去世了。+ J9 ~" H4 ^9 p  _7 P. K
  这是一位很贤惠的夫人,留下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离开了王孟英。4 h0 C7 w3 A5 j/ Q* B
  她在鹜州就来到了王孟英的身边,陪着王孟英渡过了白天做会计,晚上读医书的时光,她跟着王孟英,基本上没有享受到什么物质方面的幸福,但是,却看到了王孟英治疗好了一个个患者。0 F% ?1 U  ?% p) C# B( o2 T% M& b; ?
  最后,因为王孟英的这个职业,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 v: i$ N7 y2 M: V$ C
  她的去世,激起了王孟英对霍乱的更大的仇恨,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古代中医历史上最著名的霍乱专家。
+ w6 A6 n9 s& n- O2 ^  王孟英在这则医案中评价徐氏,说她“斯人也性极贤淑”。
( c8 o' k- @! N4 c% ]: ~& E  王孟英擦干了眼泪,望着少了一口人的屋子里,心中满是凄凉,他不知道,在未来,这家人口中还要有人被病魔夺取生命。
+ t/ ?1 b0 W/ I: d' d1 P  若干年后,被夺取生命的,将是王孟英的小儿子阿心。
1 m7 Z: E$ E% I3 }. c; f. S  其实,王孟英在外面对得起患者,在家里是非常对不起家人的,王孟英说他的这个儿子“长成太速,心性太灵”,说早就知道这个儿子体质不那么壮实,他的儿子那时候很小,结果患了什么病,结果王孟英被叫出去诊病,怎么选择呢?当然是先给外面的人看,等到回来了,就问了一下,怎么样?家人告诉他没有什么大问题,于是王孟英就又到外面给人看病,等到回来了自己的儿子就有些重了,可又有人来喊急救,王孟英望着病中的孩子,心如刀绞,怎么办啊?* F' f4 {2 |. ]/ Z, A3 e+ G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去抢救别人,在他走出房间的那一刻,他不知道,他将永远地告别自己的孩子了。
% W! S" T$ a% T5 {9 w+ a  当他把别人救活了以后,他开始拼命地往回跑,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以为王孟英疯了?的确,可能他一生中都没有这么跑过,他含着眼泪在路上狂奔,他的心里只喊着一句话:“儿子,等爹回来救你!”# ?  h! \8 B0 d7 ^9 T
  等他跑到家的时候,等待他的是儿子“倏然而殇”的消息。
2 |) d0 D- B% C8 z1 V3 `. g  我遍读王孟英的医书,真的,说心里话,我感觉他很对不起自己的家人,非常的对不起。
4 [8 c1 b' r1 M# K% S- ~; I  虽然,他对得起自己的患者,对得起“医生”这两个字。+ I* z, l- G. }8 U8 g# p
  后来,他的三女儿杏宜也是病的很重,王孟英却不断地被人找去诊病,最后女儿几乎病危,王孟英才被家人按在家里,给女儿开方子,千辛万苦之后,最后算是把女儿救了回来。那是一篇很长的医案,收录在《王孟英医案》卷一中。
" l3 c/ {% V& B( W8 A2 Z% P  在自己家人和外面的患者同时患病的时候,先去救治的是外面的患者,做医生做到这个份儿上,我实在无话可说。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5-11-29 07: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