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16 23: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傅青主的五峰山上向郭静中道长学习了多长时间,文献中没有记载,似乎时间不是很久,但是,以傅青主学贯天人的博学之才,稍加点拨就会融会贯通的,他在研读中医古典著作的同时(现存《霜红龛集》有傅青主读《黄帝内经》的大段笔记),还在阅读诸子百家的时候来与医学理论互相参证,这则是其他人所无法做到的。
0 a" J L1 E4 l; x2 B$ k& ] 我相信他一定从郭静中道长的嘴里得到了切实的指点,因为他在《题幼科证治准绳》中,提出了学习医学的正确途径,他说:“既习此,实无省事之术,但细细读诸论,再从老医口授,自当明解”,既然他认为“从老医口授”如此重要,而在他的一生中并未见他跟随其他人学习,因此,郭静中道长的指点一定是十分重要的。$ d* ^6 c D. V/ f# f
在他下山以后,开始在山西各地游历,他的足迹遍及平定、寿阳、盂县等地,一方面寻访志同道合之士,伺机准备反清复明,另一方面开始了行医的实践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开始结合,医疗水准得以大幅度的提高。' P/ P- ?: o, m7 ?/ D
在这样的岁月中,公元1644年过去了,也就是说,崇祯十七年甲申,是人们使用明朝年号的最后一年了,在这一年的除夕之夜,傅青主百感交集,他写下了《甲申守岁》这首诗:“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言。徐生许下愁方寸,庾子江关黯一天。蒲坐小团消客尽,烛深寒泪下残编。怕眠谁与闻鸡舞,恋着崇祯十七年。”
1 O6 n% n9 i% ?' u3 e 凄惨之意,尽显笔端。
( h+ S9 C a$ ~" \: q# R 但是,其中又透露种种豪情,似有所寄托。( i/ Z( e6 H7 K, V7 |7 N) E+ U4 t3 f
这样过了一年,在公元1645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傅青主的老师,就是那位傅青主帮着打官司的袁继咸老师,在反清斗争中,被俘了。
( O, h% |* t2 ~0 J 袁继咸老师在武昌,后来清军入关后,他就跑到了南明ZF,负责抗清的军事事务,在清兵南下的战斗中,不幸被俘,被押送到了北京。* }7 } j) u. p
在被押解的途中,他写了一首诗给傅青主,诗云:“独子同忧患,于今乃离别,乾坤留古道,生死见心知。贯械还余草,传灯不以诗,悠悠千载业,努力慰相思。”, X2 m, m' I L9 K- w4 z+ x! G( L
然后,他还说他已经知道傅青主出家为道士了,很高兴,并鼓励傅青主一定不要出山为清廷做事。
$ E, E o" a: N% `% r2 ]- F6 R3 S 傅青主在接到老师的信以后,犹如五雷轰顶,虽然他早已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的快,怎么办?恩师的生死命悬一线了!此次情况,与当年被诬告有着天地之别,这次绝对是杀头之罪啊!
I& W- b' |- o$ w D3 X! B: p R3 @: u 于是,傅青主毅然辞别家人,收拾行囊,秘密潜入了京城。
4 P. q, X2 d. x k" N$ E, A1 @/ C 在京城,他早晚窥视监狱的情况,伺机解救袁继咸老师。
w& ~; v' ~% j: B: G) _. A 但是,此时的清ZF已经政权巩固,岂是一个区区傅青主可以劫得了法场的?于是,不久袁继咸就被清ZF杀害了。+ z/ I& [, r; v$ |# S3 _( G
在被杀之前,袁继咸老师给傅青主传出来一封信,信中说,自己有两本著作,一本《经观》已经完成了,另一本《史观》还没有完成,傅青主能否替自己写完,同时,他说:“山西的那些学者中,唯有你傅青主最了解我,现在我不希望你来为我送行。但是,请相信,我绝对不会做出对不起国家的事情,使你日后以结识我为羞啊!”(晋士惟门下知我甚深,不远盖棺。断不敢负门下知之,使异日羞称袁继咸为友生也!)
0 A Q r! W: ]" ]- C0 P' \ 这封信,在传到了傅青主的手中的时候,傅青主知道一切都晚了,他的老师已经殉国了,他手捧着书信,放声大哭!说:“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吾亦安敢负公哉!”7 _; v- u) D6 S4 y4 |6 H
在民族危难之际,这些文弱的学者,用飞溅的一腔热血,来印证了“舍生取义”这四个字!3 c+ {- r6 \$ U7 J7 F% ^( o
最后,傅青主收拾了老师的书稿,含着眼泪,返回了山西。: \, d9 {/ H5 j" z4 R" }
回到山西后,他继续在民间游历,一边诊病,一边联络有识之士。他在这一时期的诊病活动是可以从他的诗作中看出来的,他与老百姓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走到一个村子,就给人看病,也不收诊费,然后这家给他点饭,那家给他些水果,一个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学问家,此刻开始彻底地融入了老百姓之中了。
. C# i9 ^+ G, l! }7 L 但是,傅青主这个时期的反清复明活动却很少能够在文献中找到,因为当时的活动太隐秘了,在那些时候都无法见诸记载,当然我们现在也就无从看到了,但是从他的一些诗作里,仍然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 w/ V! |7 Z1 _; S 在公元1649年,也就是傅青主四十四岁那年,山西各地开始了农民起义,反清的大旗被重新拉了起来。( B$ t" y: a: r6 a7 q9 a+ v! `
看来这些起义很让清ZF头晕,因为清ZF一下派出了多尔衮、鳌拜等著名的猛人出征前来镇压。
7 @, i* o1 J8 L$ \ 在清ZF残酷的镇压下,起义军损失惨重,但也歼灭了大量的清军。* C3 V* {7 K; T/ |: M5 y' m
傅青主曾经积极地参与策划起义等事宜,其中他们一同参与的,有当年在三立书院和傅青主一起进京请愿的薛宗周、王如金。
1 u2 i1 [/ s a) F$ _% r. S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们聚集了很多起义人员,准备奔赴太原,参加最后的决战(此时前方已经开战了),在路过雷家堡的时候,有位曹举人为他们摆酒饯行,在席间,曹举人劝大家,现在实力悬殊,就别去送死了。
+ W: k, ]3 W c3 C6 |/ j9 L: [% C* h 薛宗周激动地说:“我们也知道此去有去无回,但如果我们看到了明朝的旗号,却还观望的话,那么我们还算是大丈夫吗?!”(极知事不无利钝,但见我明旗号,尚观望,非夫也!)* v( |8 X6 Z( ?# R7 N. E
然后,薛宗周转身对王如金说:“你有老母亲在堂,就别去了!”
, V4 ^% \1 x- ^ 王如金盯着薛宗周回答:“我已经和母亲讲了,是老母亲让我去战斗的!”' C, b- I6 E) G2 y ~, U& W' j$ _
薛宗周含着眼泪点了点头。+ D- T6 s* i# A; h% P1 F- V
最后,他把傅青主拉到了旁边,对傅青主说了一番话。: q- N8 c! S+ I1 a
他说:“青主,你我兄弟一场,今天就要分别了。”
8 l2 l. `& h+ @9 n/ d 傅青主很诧异:“此事怎讲?” K3 S1 ?: N4 `, ~
薛宗周:“我希望你能够活下去,我们这些人里,你的笔法最好,我希望你能够在我们战死后,把我们的故事写下去!”
2 ]7 H3 N& W; @/ S7 F- R+ M$ h 傅青主一听急了:“大家一同出生入死,为国捐躯,岂可独活我一人!”
2 b/ {! K1 r$ h: I6 \# i 薛宗周:“青主,此事必须有人记载下去,这比我们去战斗还重要啊,否则,壮士们一腔碧血,转眼就会被掩埋掉的,反清复明的大业,又岂是一天能够完成的!”. L" e2 p' r8 V# s, o4 u
傅青主的眼泪汹涌而出,已经无法说话了。8 [4 _5 A) ?2 E8 v( I- e8 F9 v& |
薛宗周:“青主,为了弟兄们,请你一定要活下去啊!一定要把壮士们的精神写给后代!让千古之后的人知道,什么是‘忠义’二字!”2 F$ c8 I" Z- O( t9 K: ~# [
傅青主紧紧地抓着这位兄弟的手,泪流满面。
- n2 w8 s" U6 w% g/ s" p. x2 G! v 然后,薛宗周转过身,带领着这几百人的队伍,奔赴前线。
) @' |0 |" s5 [! N. {! a5 r 此次战役,清军派重兵大举进攻,起义军最后退守晋祠,清军攻城几日不克,最后挖地道放入炸药,炸开城墙,起义军与清军展开了白刃战,王如金身中数箭,力战而死,薛宗周力战群敌,最后葬身烈焰之中。9 X% J# ~' v* p2 o
他们不是正规的军人,他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们却拔剑杀敌,慷慨赴死!
' X" h! u ?/ ?- ^, b- b& w 面对这些前辈,我们斯复何言!* n% ~* O$ h% p
在事后,傅青主含着眼泪,写下了饱含悲愤之情的《汾二子传》,其中详细地记载了起义的过程,和最后壮士们慷慨赴死的过程,此文流传了下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 V5 @3 ]/ b e% f) i3 p
傅青主一生都在自责自己,怎么没有在那场战斗中和大家一起死去。
4 z0 `! n. ?& y2 Q; z 但是,我相信,薛宗周在九泉之下一定会微笑的,他一定会说:谢谢你,青主,是你,成就了我们的义举!感谢你。1 N; C- J, C' ^# P% U9 p
《汾二子传》这样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傅青主一生写的多如牛毛的攻击清朝的诗作也流传了下来,其实我一直都很奇怪,为什么在文字狱那么多的清朝,傅青主会是一个例外,不但没有因此而受道瓜葛,清ZF还不断地试图给他官做,最后连皇上都对他特客气,真是奇怪,看来,有忠义之心的人连敌人都会佩服的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