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13 10: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医生 TXT 4
0 J' x% T" ]- P
: w5 j Y9 o2 T7 v9 f 如果有一点丧失孝行的消息传出,您就甭在圈儿里混了,人人唾骂。
( `) Z; L& E3 h H4 S 现在朱震亨的母亲病了,每天生活在痛苦中。9 u5 g7 h( E( J) w0 V$ J/ ^
朱震亨就在她的身旁,只能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地看着,无能为力- m8 o8 K1 p' N z
这就好比是亲眼看着母亲被殴打,自己却连帮助的方法都没有!
/ }% N0 o7 j% l1 S0 e" D4 a7 Z 这能算是尽孝了吗?
# t) F: g9 {$ L 难道这就是我们天天谈论孝道的儒生的所作所为吗?
; O) Z+ [/ M5 _7 G u% J1 C+ C 朱震亨由最终的惊恐,演变成了无法控制的愤怒。
# r( W& _# n3 w% {8 r. z 以朱震亨的脾气来猜测,他当时一定是急得眼睛血红!% @( \! B- y$ S$ r
在一个夜里,朱震亨很久无法入睡。# T" ] @" Z- O- Z% ^
他来到空旷的庭院,望着深邃的星空,握紧了拳头。
1 H @. Y& K1 _* g) |! s 一个念头从他的心中升起。
5 J( C0 K" k. U0 H/ S 第二天,他来到了曾经就读过的私塾,找到私塾先生。
: r; s V; T9 _2 d) K+ o- I, |& L 私塾先生已经老了,头发花白。& {* v3 n0 u8 O
私塾先生:“震亨,已经好久不见了,找我有事情吗?”8 d! `" S+ V$ t; ?: p
朱震亨:“我小时候在先生的家里见到过一本书。”
3 X, F. ^7 A& ~' U, H# Y0 R 私塾先生:“什么书?”1 H3 ^5 g6 I+ D
朱震亨:“《黄帝内经 素问》。”
1 u- L& B% S8 v0 p5 u' M$ C) M. R( e# `5 r7 @, H8 n5 u) ]
私塾先生:“那是医门圣典,莫非,你有志学医?”
8 M3 F% C" ?; C+ a- d' T 朱震亨:“我的母亲病了。”$ C% t; V, ]0 k3 D5 F
私塾先生:“我明白了!你拿去吧!“' c" F8 D5 u" D" ?3 ?
朱震亨:“我抄写一本后会立刻还给先生。”
* z: O: D2 @1 [- v( z7 p# U, b( b 私塾先生:“这本书,我赠送给你了。”
' B" L# V* g& ^4 R9 Q8 r4 E 从那天开始,朱震亨苦读《素问》三年,到第三个年头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些心得了,开始给母亲开出药方,又两年,那么多专业医生未能治愈的疾病,被朱震亨治疗痊愈。
- s2 Q# P1 _0 D( ` 什么是孝,朱震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7 a5 h. I( V* ~& X. L# u$ s5 W" m 我每次读到朱震亨留下的这些记载时,心中都激荡不已,泪常沾襟。% W+ ]& Y) }6 }; G0 o7 W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又有什么呢?4 w! \, k" |$ c" w/ n
孝道之不彰久矣!
( C5 U9 X% r# n2 t% c 在后面的讲述中我会慢慢把医道之精髓告诉你:医道的根基,是忠孝之道。8 ~1 H3 B+ B" h8 m( Z7 K& b
这样算算,此时的朱震亨已经三十五岁了,由于学习《黄帝内经 素问》只是为了给母亲看病,所以还没有做个医生的打算。! b7 d$ o' r6 a' L' i H# ?5 m) m
老天爷似乎是为了给朱震亨的命运再加上些分量,竟然安排了一个有趣的道路。) r" x, P7 Q0 R5 V
这个时候,在朱震亨家乡不远的东阳八华山中,来了位高人。
0 _0 G( Y4 V k+ S5 }0 f! _ 此人叫许文懿,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四传弟子。2 x5 \2 v4 E7 Y: ~2 d5 N" c3 Q
他来到八华山中开始讲授程朱理学。
9 ^$ `! |" V3 t. m 这位在当年那可是大名人,名声大得很,跟现在相比,估计比眼下《百家讲坛》的那几位名气可要大多了。
/ N. H E5 }6 `. \7 o 这位许文懿往这山里一住,四方的追星族就开始来了――敢情在那个时候就有追星族这码事儿了。
2 D, W8 B- o% l9 U 估计那个时候的街头巷尾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9 J9 H, }1 o; H7 f 小吴同学在街口碰到了学妹阿梅。
' q) B# p: O8 l; V" v" d/ J' B" ~ 小吴同学:“阿梅,你晓得吗?有个好消息哦!”. m1 ]6 ]. @2 E7 R4 f) w
阿梅学妹:“学长,又在骗我,上次那个根本就不是帅哥嘛。”" [7 z, x5 U) u/ G, P% _
小吴同学:“这次是真的哦,知道吗?许文懿公来我们这里了!”* o# s& g7 p5 d2 L, m% K
阿梅学妹:“啊!!!真的吗!!!”2 m8 Z2 ^( H" o7 Y9 y
小吴同学:“天啊,你的叫声好恐怖啊。”
" n1 J% h9 I1 I T6 Q& B; b- I 阿梅学妹:“在哪里?快带我去!我一定要去!”% m( `( x& C% {4 p& K; N
估计今天刘德华来了就是这个情形的。
6 s3 W7 z P Z& P 记载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说担着行李铺盖到八华山里跟这许文懿公学习的人,有几百人之多。
5 k2 E0 @/ @- X ^! x* J( u7 [ 也不知道没有扩音机扬声器的许老先生是怎么讲课的。7 p$ h5 ^2 B6 \2 X9 Y4 M3 t' b
总之当时许文懿老先生办了个巨型的补习班,影响颇大,为现在的许多民办学校所不及。/ w/ K' u. y8 Y
最关键的是社会效益极佳,大家反应极好,都说他讲得明白,本来挺复杂的能把人难为得想撞墙的大道理,经他那么一讲,明白了。
! o. N# Y m; C" Z 挺笨一落了几次榜连个专科都没捞上的孩子,经他这么一补习,居然考上了省重点。/ j3 A! r( j M4 K, F- q6 o( R
所以家长们都急了,就是让交择校费赞助费都在所不惜,势在必夺。
% W o: N; K8 _* W7 l2 S( k 这消息也传到了朱震亨的耳朵里。
( M) U: r- e/ W$ }2 w6 d 别误会,不是朱震亨也要送孩子去。% t, t S* v9 r4 W# l2 E' ^
是他自己要去。1 Q5 f- Q8 {" S7 k- j0 y5 W
朱震亨此时三十六岁了。
1 T, a, }' ]# ^) |) b 当时的大文人宋濂记载道:“(朱震亨听说后)叹曰: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为侠是尚,不亦惑乎?”于是拎着行李就往八华山去了。
7 n4 Z, B8 X' m5 R& u 每次我看到这的时候都觉得有点恍惚,隐约感觉似乎朱震亨有跟着起哄的嫌疑。& Q' |, x7 I+ Z8 E! F) h. k- {
也就是说,这个记载有点让人不大明白,朱震亨还没有去学呢,怎么就幡然醒悟了呢?
4 F3 f3 R* E# O/ D. f1 h- f/ m; | 难道,听到这么个小道消息,或者在食堂门口的招贴栏看到个招生海报,就突然发了这么大个感慨?然后人生观都改变了?( H7 F4 ?7 z+ c K2 v, t N) J5 ~
您信么? I/ s7 a: E0 q, x4 T
那么,这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朱震亨会突然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 Q8 S: Q1 c- } 让我们从他当时的年龄来分析吧。& @ G/ Y: @8 \+ u6 p, K( O% R
一个人在三十六岁时会想些什么呢?
% x% q3 g9 {- O0 [- S; u 尤其是一个无正当职业,但心中还隐约有点儿小抱负的人,在三十六岁时会盘算些什么呢?
, V" B( P# A9 u1 m6 X0 c 他一定是每天都在琢磨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
0 w8 f8 l! Y# R! { 因为马上就要进入四张的年龄了,再不干什么,就没有机会了。
' l1 f4 U& S! d P9 z 朱震亨一定是在心中反复想这个问题很久了。
8 z+ O' b8 E5 v1 k& Z5 L0 f 而许文懿老师的到来,只是给朱震亨一个做决定的机会而已。
) M: D! D r, ~# q 三十六岁重新回到学校,心情一定既新鲜又感到急迫。7 v9 z% L5 \' P7 S
我也是三十六岁重回学校读博士的,所以有着同样的感觉,看着身边的少男少女们有点晕,感到既是隔辈儿的又有点同龄人的感觉,很奇特。( R' P5 H9 L3 X; x
一哥们说我是看到了女同学就把自己当成是她们的同龄人,看到了男同学就觉得自己是他们的隔辈人,太误解我了,这哥们。
2 V3 S/ k0 e6 I+ x D6 v 同时对知识的渴求也暴涨,读本科的时候一直都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睡觉。现在是再漂亮的女同学给我占座让我坐后边我都不去,雷打不动第一排,下午两点的课也不困,圆睁虎目,盯着黑板。
# K# D6 F% b0 H# @$ E7 ~ 朱震亨当时想必也是如此,在补习班里表现得非常勤奋。
, Q4 j0 W6 @4 f9 a/ L2 a" T4 p 老先生课讲得也确实不是盖的,那叫一个明白,人生的道理掰开了讲。
/ N( ]6 Z% D# ]) D) E4 z 宋濂描述当时朱震亨听了许文懿公讲的课以后,回想到自己以前的任性的生活态度,“汗下如雨”,这种记录宋濂没有必要瞎编,想必是朱震亨自己曾经形容过自己当时的狼狈状态,否则别人无法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