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17 00: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治疗疾病的真谛似乎就藏在这些古代的医书中,只要好好的学习这里面的知识,就会明白治病的道理,那么,天下该有多少人受益啊!% W9 T. G: D. I6 f& ~' a1 J
这,就是缪希雍在给自己治病成功后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于是,他开始立下志愿:我要学医!
0 A; S) \' U }4 ] 当然,母亲对这个事情是支持的,能够做个对世界有用的人,那将是好事一件啊!
" c8 O% j' A4 E; l1 j! r 就这样,缪希雍踏上了学医的道路,从此,一位中医名家即将诞生。
* q0 k( Q4 C& @& P0 i5 h3 C3 Q 但是,学习的过程是很苦的,在把家里的医书读完了以后,由于家里贫穷,没有钱再来买医书了,于是缪希雍只好到别人家里去借书来读。, O" Q% p! d* ~, ^
去谁家借呢?原来,在与缪希雍家隔几条街的地方,有一个姓赵的人家,这家人很有钱,户主赵承谦曾经做过广东参议,家里的宅子很大(现在还有呢,就在现在的常熟市古城区南赵弄十号),他们家里的藏书很多,而且,他们家的儿子叫赵用贤,也是个读书人,非常爱好读书,和缪希雍很有共同语言,于是,缪希雍就经常去他们家,把自己希望看的医书借出来,赵家的藏书馆名叫“脉望馆”,珍藏着很多宋刻善本医书,缪希雍对此感到如获至宝,终日沉湎于书山学海之中,“沉研剖析,割剥理解”,“遇会心处,辄摘记之”。0 ~, R* ]& R5 N; J, J9 L( F% b* h
在缪希雍同学努力攻读医书的同时,让我们抽出点儿时间,顺便介绍一下这个赵家的儿子赵用贤同学。
, [" u1 {0 ^. j5 X 该同学于隆庆五年(1571年)中了进士,去北京做了个翰林院检讨的七品小官,从此和缪希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这位兄弟名扬天下,原来,当时的当朝首辅张居正的父亲死了,张居正本来应该回家奔丧,但张居正却利用“夺情”的程序,让皇帝留下自己,不用回家居丧,于是,这位赵用贤兄弟就和其他几人上书,弹劾张居正,这事当时闹得很大,最后在万历五年(1577年),他们五人被处以廷杖,赵用贤廷杖六十,这位赵用贤同学是个大胖子,在被打的时候臀部的血肉横飞,据说掉的最大的一块肉有巴掌大,然后赵用贤同学那强悍的老婆出现了,她收集了老公被打调的大块的肉,回家后,加了点盐,给做成了腊肉,要留给子孙看看,他们的祖上是多么的英勇。- I& O+ s: v1 a' X' \6 L$ v5 q( @
而实际上,赵用贤的儿子也的确不是一般的人物,在赵用贤老兄还没有中进士的时候,他的儿子就出生了,名字叫赵开美,估计大家看这个名字有点眼熟,没错,就是那位刻印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赵开美。
, W/ g9 H+ ?9 w2 M 在中医界,宋朝时刻印的《伤寒论》元佑本被称为为“小字本”,宋代原刻的大小字本到了明代就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我们的赵开美却偶然看到了一套小字本,这令他喜出望外,于是就立刻借来,给翻印了下来,因为刻印得太接近原貌了,所以现在通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
: E2 V& o* k% p/ e2 W. x$ A, n# k: Y 但是,赵开美所看到的北宋原刻小字本,在翻刻完还回去以后,就消失了,也不知道哪里去了,总之是丢失了,于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宋版《伤寒论》原貌的只有赵开美本了,今天赵开美本世上仅存五部,我在许叔微的故事里讲过了,最好的一部在沈阳呢,还没有整理出版,而且不让中医界的人士看,我很担心,不知道他们图书馆的防火措施如何,否则要成为千古罪人的。 ! @# P. H3 @0 V2 ^
苦读的日子. t2 L/ c7 ?2 N7 T! y z5 X# Y- i2 J
现在我们读医学院是怎么读的呢?: L7 f, \# x( N' J2 i ~/ j% S
大家基本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每个月家里会把钱寄过来,就是经济困难的同学,ZF也给伙食补助和贷款什么的。4 u& W8 \0 D% `1 ^$ N9 W
书在图书馆里有的是,随时可以去看,根本就不用看谁的脸色,也不用抄下来读,有的同学是化几块钱就把一本书给复印下来回去看了。(学校边上的复印价格特便宜)2 H, D7 t; a9 w+ ` Y
缪希雍那个时候可没有这种好事儿。
" m1 S$ @: I4 c4 Q9 c 因为家里没有钱了,所以需要他一边赚钱养活自己和母亲,一边去赵家借书读。
$ d0 }# A! y$ R4 | 那么,他靠什么来赚钱养家糊口的呢?
& F3 N4 C5 i5 @7 ~$ ^+ X6 r! X 一个读书人,当然是办补习班了!) [& V& j) C! {/ M0 J2 G
看来在中国,读书人在没有什么方法赚钱的时候,办补习班到确实是一个可行的道路,我的一个朋友,本来生活困难得一塌糊涂,后来靠办英语四级补习班,没几年居然连别墅都买了,看来有些事情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啊,只是古代的时候补习的是四书五经,现在补习的是英语而已。
$ y" F. x, \; s/ g% j5 K 缪希雍当年显然没有买别墅的欲望,他只是把家里的房间收拾了一下,早晨趁没人时到外面的电线杆上刷糨糊,贴些广告,白天给来补习的同学们上上课(也不知道他讲的如何,总之文献记载他自己曾经考了一次科举,也没有考中,从此就再也不考了),讲完课以后,就让同学们回家自习,然后他开始捧着借来的医书,苦读。; r0 q# Z, E5 A2 q
“书非借不能读也”,前天一个朋友在给我的邮件里这样写着古人的话,真的,有的时候,完美的读书条件摆在你的面前,可能你却在睡大觉。可是,你知道那些在贫苦的环境里读书的孩子的想法吗?他们在想,天哪,这本书后天就要还给人家了,可是还有十几页我没有看完呢,如果还了,我以后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一定要把这里面的内容都记下来啊!
7 E6 s3 l. B) h 于是,就废寝忘食地苦读,力争把每个句子都记到脑子里,生怕忘记了那句话,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J7 w3 j/ I* S3 L" S 白天的时间不够,就在晚上读;晚上的时间不够,就不睡觉地读,直到东方破晓;到了期限还没有读完,就要叩头作揖给人家陪笑脸,希望人家再宽限一两天。+ @7 r, ], u+ f. l# \$ t' J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缪希雍苦读了十年的医书。
9 l, x0 S4 ]/ B2 S 一转眼,他已经二十七岁了。
7 E! y, ^# V0 z; H 此时,他感觉自己的医学知识已经基本具备了,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远方。
, D. U" x9 Z0 M A& y0 T% i) W( s 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许多高人啊,在民间热闹的街市中,在云雾奔腾的高山上,一定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人啊,我不能在家里这样死读书本了,我要到民间去实践,去学习!
! g% b/ X5 c1 g 有了这个想法后,一天,他终于向母亲提出了想要到远方去游历的意图。
* q F' k! ^" ~: q6 N4 ?, z. r 母亲对此非常支持,虽然她知道,这样可能要很久都见不到儿子了,但是,深明大义的缪母也清楚,儿子的志向又岂是在区区的书房里就能完成的?6 {( b- Y! q. T0 e- T, z) t2 c
于是她就忍住眼泪,积极地鼓励儿子出游。
2 V* k7 t4 q" |- g7 W3 ~4 J 缪希雍也告诉母亲,我到了外面,我会赚钱给您带回来的,您放心吧。8 H1 N6 U) w% U( f$ ]3 G3 g
然后,他辞别母亲,开始了千里寻访高人的生活。; W: x7 w) @/ }9 M* T5 o0 L
这一去,就又是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