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9-2-17 0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垂老别儿行,只因膳养无人,吾岂好游,说不尽忧勤惕厉地苦衷。指望异日归来,或藉汝曹娱暮景;
, U2 r6 U: s0 g' O! J0 o. v 濒危思父疗,虽曰死生有命,尔如铸错,试遍了燥热寒凉诸谬药,回忆昔年鞠育,徒倾我泪洒秋风。
7 m: I* A. y& |6 g2 U 其满腔悲愤,尽露笔端。( J2 \( E7 a, ^$ s- }: P& h
擦干眼泪后,王孟英开始回到书房,整理纸笔。* I) Y8 B, U' T) Z$ n4 C
别人都奇怪,这个时候整理纸笔要干什么?1 x) z1 G- M9 X; R
王孟英:我要写书,我要重新写《霍乱论》!
' q+ \ ~- U+ M8 a 至此,王孟英开始向霍乱全面宣战!
1 ]# Z# k$ }. J Z1 i 在经过了多少个不眠的日夜后,王孟英写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一书。
+ X1 f# D' s9 `4 r 在书中,王孟英提出了许多与现代防疫概念相同的理论,比如他提出预防的重要性,认为水源、空气等的污染是导致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他说上海“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不堪”,一定要“湖池广而水清,井泉多而甘洌”,应该“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并提出了要在水里放置药物,进行消毒的概念。7 d9 b% _ x6 s X$ V; \, h
他还提出了房屋要通风,改善居住条件等预先防疫的观念。9 W' f% O& P5 ~; z O, J% ^
这些措施,绝对是防止霍乱的最重要的条件,当时的清ZF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此,王孟英等医生只能退而采取自己的诊疗手段,从死神的手中抢救生命。. U4 u1 f2 c6 `0 j2 M0 @: V
在建国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霍乱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大爆发,曾于1961年和1963年两次逼近我国南方,但都没能进入,只因为新中国的ZF的防疫措施得力。# I7 h$ V1 h+ ~7 _- ^
但是那个时候,王孟英这样的医生是没有ZF的支持的,他们只能凭着自己心中的信念,独自去救治一个个生命。
# E; ?5 E; X. b% G 那个时候,医生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比如王孟英就记载了一个医生,叫余小坡,是个进士,擅长医药,当时也投入了救人的队伍,一天,在给人看病回来后,饿了,就随手吃了一小盅的莲子,吃完后,就开始感到不舒服,随即就吐泻转筋,马上让人来找王孟英,王孟英还没到呢,人就去世了。2 @9 h& i h) `5 w
其夺命之速如此。" H/ N$ ]/ m6 G- \! G N- ]' l* J
王孟英对此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写完书后,就从此放开手脚,接诊更多的患者。/ c9 b L) o A& r# F) z: n( _& v
别人都问,王孟英怎么了?不要命了?
% \3 \ u8 H! ] 他的家人也很担忧,一旦你有个三长两短,剩下孤儿寡母该如何生活?. I; G0 B/ y8 `/ R0 {
但是,王孟英已经无法想那么多了,他的眼里,只有如何让每天死亡的一千多人再少些,再少些。
' n7 Y/ \' G* x0 p 这场同霍乱的战斗,与在战场上厮杀的死亡概率差不多,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很好的医生保护措施。8 E$ F* n. _8 I- D8 c( R: a! S+ n
但是,如同一个真正的战士一样,王孟英义无反顾,挥剑而上,投入了短兵相接的战斗中。
6 p" a7 b8 V7 m8 q6 Q' y 从此以后,王孟英从文献记载中消失了。" c7 ]; Q. s7 @1 A4 l0 A" T
至今医史文献界还在争论,王孟英到底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怎么去世的?
- v. \9 Z& n7 T8 c y 有的人说,是在六十一岁时与霍乱的战斗中自己也被感染,不治去世的,有的说,他活到了八十多岁。
7 O, T' y! h7 X( R1 ~8 M) | 但是,两者都没有确切的文献证据。% s8 B" F; I% O* w
从感情上讲,我宁愿相信后者,相信王孟英和妻子平安地白头偕老,享受了人生的快乐。9 d5 P& k1 u/ }* l0 U6 F
但是,从理智上来分析,我却更相信前者,因为以王孟英的创作速度,如果他活到八十多岁,那他还能写出十几本医案书来。
, j# t" j6 M& r, W2 e0 u- H “将军百战死”,我想,对于一个真正的战士来讲,最光荣的死法,就是死在战场上。6 u( \6 ~! K! M. C
让我们凭借想像,来重现一下王孟英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吧。
3 r* v$ _ @ h9 K% e 那是个清晨,薄雾还没有散去。2 r, b8 C% W# h7 |' {2 m* [/ d
王孟英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C) l- b4 L& N$ y
他穿上衣服,就要随着患者的家属出诊。2 |8 [# E8 @! ?* n+ Y$ T- p, E
王孟英的妻子送他到了房门外,把他的蓝布大褂掖了掖。
+ C0 C/ ?2 H. X8 u" w- O4 ^ 王孟英盯着妻子的面庞,凝神地看了一眼,仿佛在说:这辈子,辛苦你了!
3 f/ I, G+ d# ? 然后毅然转过身去,向着薄雾中走去。
& I* ?1 l8 r. p3 V; D3 l 在薄雾中,隐约显露的是无数的死神狰狞的面孔。
: h& v+ y3 B, M" {6 F9 r4 { 王孟英无所畏惧,消瘦的身躯挺得笔直,大步而去……
4 a0 a; q, S3 s 王士雄,字孟英,他从小体弱,家境贫寒,但是,他凭借自己心中的信念,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一代温病大家,为中医理论的最终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救人无数,但是自己却一贫如洗,人们在看到医案书中他谈笑风生、雷霆霹雳的时候,却很少有人了解他在背后却是忍饥挨饿、吃糠度日。在瘟疫来临的时候,他凭一己之力,向着世界上最凶恶的病魔——霍乱宣战,从病魔的手下抢救出了无数的生命。做医生若此,实在是一生无憾!
8 h8 l O7 X1 h- i. n
6 S. L* t- H. R4 n 后记0 M& Y! B0 I8 S
北京,樱花东街。
, A" j' u, C5 `; y5 ` 老广酒楼。4 O* ` n& Q! E# l( n5 z% U
那天,我的一些朋友来找我,我们在这里吃饭。
" _: w% [! p/ i. a5 Y 朋友们叫了一桌子的菜。
$ u- v; S; D s7 ? 然后挨个问我,他们的身体适合吃哪个,哪个对他们养生最好。
# J$ A+ K- l& T" n$ s9 |8 g4 ? 这是这两年大家找我的最主要的话题。* w, n& e$ t7 R8 ~- I, K8 x- ~
似乎大家突然关心起食疗来了。
* G& `8 H1 W) k8 w5 [% |. u+ W 于是我就开始介绍:这个茼蒿,是可以清心养胃的,可以利腑化痰,肥胖的人可以多吃点儿,那个竹笋,是可以升清降浊的,可以开膈消痰,但是中医认为是发物,如果有手术后或者大病后的患者是不适合吃的……5 r7 G; H" N; `, e1 o5 S1 L5 L
介绍介绍着,一瞬间,我突然感觉有点恍惚了。
0 U9 M4 s1 A M 我似乎觉得,眼前的景物都开始模糊。
; B4 e/ Q( ~) G3 M. ] 代之以另一幅画面:清冷的月光下,一个消瘦的老人,他的旁边,放着刚刚吃过一半的麸皮。! M. z, v! W3 V
他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丰衣足食的我们。( T; [9 }( N" ?$ J$ N, Y
然后,继续低下头,用毛笔写着一个食物又一个食物的食疗功用。
& Y" M( b* n& U* a8 j0 L/ W1 h/ p 我的介绍,似乎都是在朗读着他所写的内容。
5 O! E8 y9 ?% { 念着念着,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我的眼泪,缓缓地流了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