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7 17: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建文的忧虑(1) ) ^) H& ~; V! X" v2 {, V
/ [7 e, O- m5 g& h# ?& i--------------------------------------------------------------------------------
^/ {2 b# M& n+ x9 k8 g
! d- I* ~& i, C0 `$ [2 s. p( E8 E, ]) P2 ?% m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5 U' B, t# d% w# A$ Z
3 u2 R1 B2 g7 i9 r' c, l# v, s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21岁的少年惊奇的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9 I1 A( R4 K8 e- @) J' z2 `
$ X, T- ^6 T. R& w* @* D+ |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O8 [* [" A3 ]" k" F! D
1 d& J# s, f1 _6 ]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 Q$ I! O# L
3 _. ~$ }0 S' }3 t; d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W8 [4 ?) J9 D; i* a* ]% p
$ Q) ]# u: |' ~/ H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1 [9 _/ q1 T% y! Z5 |
2 D# w- `( G- Z9 f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伍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择后一个数字,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 ~8 L/ }. \# g3 T# X% x/ P A( n$ F5 o* Q# M; U- [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中央。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 h) [1 X- u9 v, N
b- a/ k1 G% g* B d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B, N2 ?4 Q# g* ^8 Q
0 I% `+ u" G, h, \5 r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强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 m2 w6 D& @$ ^. s1 g" R1 v/ B9 Q% R
1 l9 R1 N ^0 h2 A2 k6 ~: |3 M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M; z% w* u( ~0 m& i$ M4 _
4 ]$ i1 [, v W2 G. a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许愿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 [9 p0 }+ P* H9 \, j; ]) V* E" K1 C/ J6 C; L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有福利保障,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吸引过来的。* _6 k+ t/ G. j
0 S: ?' i9 F, f4 d* p' O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 d3 r% c( j& P+ ]0 E( ^* W) j0 G( P7 f% n2 n2 Z% N, c8 a6 j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连燕王这样的狠角色看到他都要让三分。% O0 i7 p5 G8 f4 m# ^' |
" F: a, H# [/ J+ z Z: y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枪,喊杀冲天,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游击队就会立刻转入地下斗争。
( S% G% O1 K% D4 H/ i% a2 {4 Z7 z, M! R$ M( U- H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示威。
' B+ {+ W( D3 c
. Q* V% C& U' p& p: \0 G 该采取点措施了4 U' F! Z$ {7 N. d" E& D. r
. O9 B3 X( B/ f, ?# C' M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级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 z6 [3 \& G B* t' O( w) j; q- T0 M5 |! q4 n$ |* ?
那年,他才十五岁。
- D$ ?" V6 }+ L" v& E3 F3 _; _1 H+ q% S# `' _* g6 f4 N* ]. [# L% k7 k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 s* e9 u% ^! b' d7 k' W' R; Z5 g3 n1 B$ W# T5 d7 Y* u! B' ~, W
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早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y R9 ~4 ]4 ]
' y* N5 ?' h# g! [ _2 s! g 叔叔的威胁
8 o) _1 y" y4 T" U7 [1 H" E' c3 |. V+ ?3 D* ^% `! R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3 T: K: J) n; ?+ ~6 x& C: a. @1 D+ }2 L: Y' r: Z2 B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学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学生朱允炆,另一个是社会青年朱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