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7 17: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朱棣的对手(6)
! }, q; ?4 h+ i. {# T
) L, ]* T; W; t4 E: t" q! z7 v--------------------------------------------------------------------------------/ D+ u# `0 U B9 F0 Z( t8 w3 K
2 c# G* F( B, x/ a2 ?
, u$ E7 u, c4 t' J2 r 朱棣被包围之后,最为着急并不只是朱能一人,张玉也是其中之一。他是公认的朱棣手下第一大将,在以往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居功至伟。朱棣也与他交谊深厚,眼见自己敬爱的领导被陷了进去,张玉也效法朱能,拼命冲进包围圈。
# S3 k7 a9 I9 F6 F3 g
9 e. P) P/ X) n7 i( @1 _ 经过奋死拚杀,张玉终于冲了进去,但他看到的不是朱棣,而是死神的笑容。5 O+ \% S1 }+ Q x! { u
1 ]$ k& i: @0 O$ L, Q# c2 m) f0 g
此时朱棣已经被朱能救走,而杀红了眼的南军士兵眼看着到手的鸭子飞了,正想找个人发泄一下,而张玉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于是众人一拥而上,人手一刀,把张玉砍成肉酱。此时以往被朱棣追着跑的将领们都意识到,有怨报怨,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他们不需要盛庸的动员,拼命追杀落水狗,北军随即一溃不可收拾。
( z8 V, W% {+ y; O1 E/ E/ Y* B- G" a: f5 Z4 E3 B2 o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破鼓总有万人捶,在这全军败退之时,偏偏朱棣的另一个克星平安又率部赶到,与盛庸合兵一处,追着朱棣跑,一生几乎从未打过败仗的朱棣就这样败在了一个无名小卒的手上。; D' y2 x2 ?8 X/ Q: x
- h' f2 A _$ Q6 r6 B0 V
东昌之战成就了盛庸的名声,他不畏强敌,敢于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意志挑战当时最优秀的将领朱棣,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打破了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而朱棣也终于领教了这个无名小卒的厉害,此战他苦心经营的北军精锐大部被歼灭,元气大伤。
6 r& [8 |" L# r# o- w3 b7 D1 ~
0 w0 S+ }( \, ]0 _( o* v! S 所谓战场之上刀剑无眼,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即使是胜利的南军统帅盛庸也有被北军箭弩击中的危险,说来十分滑稽,虽然此战中盛庸大量使用了火器和弓弩,并几乎全歼了朱棣的北军,在这场战役中,最安全的人却是败军主帅朱棣,无论南军士兵多么勇猛,那些火器弓弩都不敢朝朱棣身上招呼,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乱军之中得以幸免的主要原因。& d9 N% \8 L' C* `8 q: P
- T S% S+ k$ d1 F$ L2 S: Y+ @8 c8 j
这一罕见现象的缔造者正是朱棣的死对头朱允炆,正是他的那道不能伤害朱棣性命的旨意使得朱棣数次死里逃生。而那些打仗的士兵们并不是傻瓜,他们十分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
6 f& V6 b+ m# F0 N% ^, ?' z: D$ G6 N4 F7 |0 C# c
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俩,虽然现在刀兵相见,属于敌我矛盾,但万一哪天两人决定不打了,来一场认亲大会,再来个和解,转化为了人民内部矛盾,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朱棣没准还能当个王爷,闲来无事的时候写本回忆录,记忆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某场战役中砍我一刀或者射我一箭,虽然那时朱棣可能仕途上并不得意,但要整个把小兵还是很容易的。
' y# l* a" n! K4 B1 W1 ~" w% Y! B, M
正是出于士兵们的这种考虑,朱棣才得以在乱军之中得以幸免,朱允炆的这道指令最厉害的地方并不在于所谓不得伤害朱棣的命令本身,而是在于无数的南军的将领和士兵们从此命令中看到了两人和解的可能性,面前的这个敌人将来有一天甚至可能会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动手杀朱棣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实在是没有多少人会去做的。 ; Z+ v: g" Z; a/ u# N
. U4 t) I3 d8 L: i6 T8 H3 ? 朱允炆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在打仗之前,他很体贴的给自己的敌人穿上了一件厚厚的防弹衣,然后鼓励对方向自己进攻,如此作战,岂有不败之理!
4 F& z3 F: e: m
# s% ^6 x; Y+ Q" @5 z$ r- s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啊% r" p" n1 ^" i) [0 V! _$ x) B
. s6 p5 W+ g( B 穿着防弹衣的朱棣回到了北平,虽然他本人在战役中并没有吃多大亏,但他苦心经营的北军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这才是他最大的损失。此时的北军也终于明白,他们并不是百战百胜,纵横天下的,自己的对手南军也有着很强的实力,而东昌决战的失利使得他们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
4 u& `( t, v, D, \( H% @' p3 D+ B* g s
情绪低落的朱棣照常去找自己的谋士道衍商量应对之策,但这一次他不再是和和气气,礼遇有加了。他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个和尚,气不打一处来。如果不是这个和尚,自己也不会毅然决然地走上这条不归之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只好问问这个和尚下一步该怎么办?* i# y; t* `6 B! k) J) O
- }3 H# Z" `! \9 y5 Y9 j1 M 道衍却没有朱棣那样焦急的心态,对他而言,游戏才刚刚开始。
2 Z. K6 \( G, N/ q# R" k. ~( \! y! J/ K1 d+ Y
他不紧不慢的告诉朱棣,现在已经不能回头了,最紧要的事情应该是立刻整顿士气,为下一次的战役做好准备。
$ u2 z: r C9 Q% q2 _+ H( T) S3 |5 }/ g% ^" a8 D
北军刚遇大败,要恢复士气又谈何容易?但道衍似乎总是有办法的,他为朱棣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做感情文章的人——张玉。* f) O2 ~ X% P7 j( ?) E4 c- T
( e- y7 `' U2 o# O6 F
张玉被称为朱棣手下第一大将,有着很高的威信,朱棣本也对他的死去痛惜不已,便顺水推舟,为张玉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命令所有部下都要参加。由于张玉是死于乱军之中,估计是没有尸首的,所以遗体告别仪式也没法搞,但朱棣还是下足了功夫,他亲自为张玉写悼文,并当着众人的面脱下了衣服烧掉以示哀悼,虽然根据其财富估计,他的衣服很多,但这一举动却打动了在场的很多人,他们纷纷流下眼泪,表示愿意继续作战,为张玉复仇。
/ A5 Z, w0 ?# `. B
' ~: P; N% w+ k, Q% C ]9 ] 朱棣用他精彩的表演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利用。
7 }6 @# p% a+ V1 G7 A+ T+ }* D l% S4 S' K' \, c
毫无退路
1 f: j1 U0 s1 q& s' m3 T
: H, M m6 X+ z' |% u+ A3 z0 W 完成表演任务的朱棣疲惫的坐在椅子上,看着对面打坐的道衍,即使这个怪异的和尚已经跟了他十余年,但他依然认为这是一个奇特的人。这个和尚从不安心过日子,一心一意想造反,更让朱棣惊叹的是,此人无论碰到什么紧急情况,总是不慌不忙,悠然自得。
/ h+ y8 ?: M5 D; o( b9 |% ^
2 Y" S# C* e8 E+ t 真是个难以捉摸的人啊!
7 w! Z. P5 N, \* E+ x
9 R' X& \; m) t3 {! m% P 朱棣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从出兵到如今,他才真正体会到天子之路的艰难,要想获得那无上的荣光,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即使自己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事政治天赋,但仍然走得无比艰难,而这次失败也又一次重重的提醒了他,前路凶险无比。
5 N6 D, o$ L! S
0 X: Q1 `, L& R: S/ C/ H 朱棣似乎有点厌倦了这种生活,每一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何时是个头呢?
6 S0 F: v' y% p/ ^7 A
; R& Q5 }/ ~, e; u& F j, \: @2 u ` 他又看了一眼坐在对面的道衍,这个始作俑者此刻似乎变成了一个与此事毫无关系的人,他摇摇头,苦笑着对道衍说道:“此次靖难如此艰难,实出意料,若与大师一同出家为僧,倒也不失为一件乐事。”0 n4 p7 {) D( T6 _
+ |' n( c0 U# q4 N- Z' K5 ] 听到朱棣的这番话,一直闭眼打坐的道衍突然间站了起来,走向了对面的朱棣,他没有如同以往一样向朱棣行礼,而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
$ Y3 M! w+ p1 J0 g; ^5 O6 ]+ y+ \4 e) E( X* C2 ^# b F+ U+ K
他一把抓住朱棣的衣袖,用近乎咆哮的语气对朱棣喊道:“殿下,已经无法回头了!我们犯了谋逆之罪,已是乱臣贼子,若然失败,只有死路一条!”
1 k! m4 R6 H4 w! ^+ T$ R5 d; Q! O+ R( `
朱棣被惊呆了,这些话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明白自己失败后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但他仍然不愿意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不做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G3 E& R# g& w* z
0 y( n* K% r! K9 u$ X9 K 在道衍那可怕的逼视下,朱棣带着一丝无奈的表情垂下了头,半晌,他又抬起了头,脸上已经恢复了以往那冷酷的表情。
) k7 O7 Z4 e: U/ u7 N+ m$ G& f
5 \) k5 }# H) q& @) m “是的,你是对的,我们没有退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