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踏浪行歌

[历史] 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四卷全集--TX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7: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朱棣的对手(8) 6 U$ x' ^4 [" |. u, y, }
4 H0 B& |! `1 J- f
--------------------------------------------------------------------------------
3 z4 X& G3 ~* h/ ~! \- v
5 Q' {$ ?/ B9 n4 t2 T4 \8 |3 Z8 F  x: ^" W; M; S
  盛庸是一个很小心谨慎的将领,他的战术以防守反击为主,正好克制朱棣的闪击侧翼战术,在没有判断出朱棣准确地行动方针前,他是不会发动进攻的。然而粗人谭渊的鲁莽行动使得他不得不调动中军进行围剿并打败了北军,却也露出了破绽。虽然破绽出现的时间很短。' T4 T# ]' F  ]

8 B7 V7 u% z6 ~4 U" n$ C9 \4 A  如果他所面对的是一般的将领也就罢了,可惜他的敌人是朱棣。. ]7 w, ^) c7 m) q

/ }* s0 W: k, K/ R6 W' G, T3 `/ E  朱棣是一个天生的战争动物,他对时机的把握就如同鲨鱼对血液一样敏感。谭渊用生命换来的这短短的一刻战机被朱棣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2 W' Y- W) |% o: z4 u" @8 c8 m5 M4 R, ]2 }! @, {
  此时天色已经见黑,黑灯瞎火里搞偷袭正是朱棣的强项,他立刻率领朱能张武等人向出现空挡的南军后侧发动猛攻,在骑兵的突然冲击下,南军阵势被冲垮,军中大将,刚刚斩杀谭渊的庄得也死于乱军之中,他大概不会想到,光荣和死亡原来靠得这么近。9 W: j, u1 _- y! s: S( o4 s
+ g& S( p- n9 o% M) B
  但盛庸实在厉害,他及时稳住了阵脚,抵挡住了朱棣的骑兵攻击,朱棣敏锐地发现了南军阵型的恢复,他立刻意识到此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便决定撤走部队。
: C& Z5 E: W% _( r$ D9 v2 x# \. N9 M$ d5 I+ Q1 `
  在撤走时,社会青年朱棣又玩了一次作弊的把戏,他仗着自己有防弹衣,便亲率少数骑兵殿后,扬长而去。这种把戏他在今后还会不断使用,并将之作为胜利的重要资本之一。0 h9 m5 j. ]+ V
5 a" b0 L) @; d
  愚蠢的朱允炆并不真正了解他的这位朱棣叔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棣是一个无赖,他可以使用任何他想用的方法,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行。而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不知道,对付无赖,要用无赖的方法。
! [. e( A7 T9 A% {; u9 r. V1 A# d+ J+ e. X6 W+ M9 }3 e- z. J# x
  回到营中的朱棣召集他的将领们召开了军事会议,然而会议上的气氛实在让人压抑,这些将领们个个身近百战,他们都能看出,要想胜过对手很难,而盛庸这个原来的手下败将,无名小卒确实十分厉害。想到前路茫茫,说不定明天就要掉脑袋,这些原先张口就是打到京城,横扫南军的武将都变成了哑巴。. q+ ^% _* Q1 M0 t2 V
" r2 {# P- U- S) w* s& t* L
  没有人说话,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这种关键时刻,该说话的是带他们上这条贼船的人——朱棣。
$ p' u5 b, @- h8 d8 I) |' Y( t/ _5 W# a: W
  面对着这让人难以忍受的沉默,朱棣终于发言了,他面带笑容,用轻松的口气说到:“谭渊之所以会攻击失败,是因为他的时机把握不准,现在两军对垒,我军机动性强,只要找到敌军的空隙,奋勇作战,一定能够击败敌人!”
% D# t9 \6 l) H
/ n" [" U$ R8 ?3 q6 Y3 z  将领们听到这里才稍微提起了精神,朱棣趁热打铁,拔出手中宝剑,大声喝道:“昔日光武刘秀敢以千人冲破王寻数十万大军,我等又有何惧,两军交阵,勇者必胜!”
/ Q$ K7 j! ?! g" _$ @3 k* n9 `6 m  R
  他结束了自己的演讲,用自信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鼓舞这些将领的勇气。8 s7 J+ n  v$ U; {: t
- y8 E: g  W% r) J1 X% w' c
  他确实做到了,原本对胜利失去希望的人们又重新聚拢在他的周围,他们就像三年前一样相信眼前的这个人,相信这个人是真正的真命天子,能够带领他们取得最后的胜利。+ H' P  D- S1 Y5 b6 o5 c

0 ]( u4 \: r9 z1 N: R+ B! K) b2 w  可是问题在于,朱棣自己相信吗?, @' r& s  @, t! }

9 j* K3 L, `6 u% h2 q  恐惧
; q1 K0 a6 A8 q5 r% g+ F0 j# p3 q8 R( R3 J& Q% q- h7 \9 N
  将领们回营了,他们要准备明天的大战,然后享受可能是此生最后的一次美梦。但朱棣却很难睡着,因为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要鼓动别人是很容易的,激动人心的话语、封建迷信、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挤出一点眼泪,就可以驱动这些棋子们为自己去拚命。' f% c8 h# X8 g% X

+ E+ `  [) b& {) b5 \" g7 v$ g  但他鼓动不了自己,绝对不能。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货色,什么天子天命都是狗屁胡说,只要盛庸那锋利的大刀在自己的脖子上轻轻的作一个旋转动作,他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多一个大疤且可以保证绝对不会长出第二个头来。
/ G8 L0 B/ _' o+ l" ]! o* g& b9 l! J0 x
  盛庸实在太可怕了,他太了解自己了。他的阵势是如此的完美,那令人生惧的火器和箭弩足可以把任何攻击他们的人射成刺猬,除了拼死作战,冲锋陷阵,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制敌方法。自己固然是刘秀,可是盛庸却绝不是愚蠢的王寻。
2 X) {4 X' K2 h" y" g" ?' U" u
8 i( `# H; t  Z) Y9 `4 K# h0 H- n  三年了,这实在是一条过于艰辛的道路,没有一天能够安枕无忧,没有一天可以心无牵挂,整日盼不到头的是方孝孺那言辞尖利的讨伐文书、一批又一批的讨逆军和天下人那鄙夷的目光以及每日挂在口中的“反贼”的光荣称号。6 j2 |$ F( f$ ]5 [1 L5 D) f

$ Q) L  M2 h& E* [5 A0 u/ r  而这些并不是朱棣最恐惧的,他真正害怕的是失败,即使天下人都反对自己,但只要造反成功,自然会有人来对他顶礼膜拜。但问题是他真的能够成功吗?打败了无数的敌人,却又出来更多更厉害的对手,胜利遥不可及,遥不可及!难道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在恐惧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去面对明天那不可知的命运?
; C  G) r. a" Y4 D# W: L0 z; e& B: b* ?7 Z; ]4 N
  坐在黑暗中的朱棣静静的沉思着,但思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恐惧也没有任何用处,该来的始终会来,去勇敢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命运吧。他站起身,走到营外,注视着那无尽的黑夜. M' K( R9 @& c" I+ f- C
: j" K6 r  v9 V2 l6 G
  “天快亮了”! W! O1 w5 w' k. M

9 m  `4 y* p/ |6 ^7 k3 a  第二次中奖+ {3 w1 H$ G5 }! f! @
) ?% `- V9 {6 N5 L
  这又是一个晴朗的天气,清澈的河水伴着水声不断奔涌,初春的绿草已经开始发芽,但此时此地的人们并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他们身着盔甲,手持刀剑,即将开始第二次拼杀。: X5 T, s6 h/ }) H% s" S

3 G% p7 A/ k3 r0 g3 z( Y9 d( l0 U( Y! ?  在战役开始前,双方布置了自己的阵型方位,北军东北向布阵,南军西南向布阵。按说这种布阵方向应该只是无意为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估计朱棣本人也不会想到,正是布阵的方向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
3 F2 }6 _0 a& g! j0 l+ z: u1 ?' F/ C% d, D5 H3 p& V# s
  此战仍是朱棣首先发起进攻,他一改之前策略,率领骑兵从盛庸军两翼同时发动进攻,其目的无非是想使盛庸顾此失彼,然后找出他的破绽发动攻击。朱棣打了一个不错的算盘,但盛庸这个精明的商人让朱棣失算了。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0: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朱棣的对手(9) 0 ^4 ~( s2 t9 |0 ^7 C4 Z
* V5 A" d5 x! K$ S# f
--------------------------------------------------------------------------------/ ]0 m& c1 A. s7 g8 E8 ~5 g1 i
0 m8 w" a! M! M

& x' N* q7 y; `' X0 I7 s1 X: [  盛庸早已料到朱棣的这一招,他的军队左右翼都十分强悍,完全没有留给北军任何机会。虽然北军奋力冲击,仍然无法攻破盛庸的军阵。双方鏖战甚久,不分胜负。但两军的主帅心情却是完全不同。- V* M6 |/ ?$ n# ]+ }- [- ~5 l

8 }/ R, v% s! w$ I$ j+ ^  盛庸并不着急,他本来就是要通过固阵之法耗尽北军锐气再发动进攻,时间僵持越久对他就越有利。而朱棣则不同,他所率领的是机动化骑兵部队,但并不是机械化坦克部队。骑兵部队的机动性是取决于人和马的,而这二者都是需要吃饭、啃草和充足休息的,喝汽油不能解决问题。如若陷入苦战,必不能持久。
, L  |  P" x' e" q# V% J* a  k8 T- n$ e4 ?  T% K
  朱棣虽然明白这一点,但他却无法改变状况,盛庸活像缩在龟壳里的乌龟,任朱棣攻打就是不露头,时不时还反咬一口。遇到这种敌人,朱棣也无可奈何。6 Y1 [# w! b3 D5 l" {5 s' y

/ F4 m: ?" a. \4 V1 ?4 W. r+ V. Z5 J  双方就在一攻一守中消磨着时间和人的生命,战斗完全陷入了僵局。朱棣和盛庸都在尽全力支撑着,因为他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僵局,总有打破的那一刻,就看谁能坚持下去了。
/ M# r5 O1 T! g+ l3 u: O0 {( H4 [: t$ W4 l5 R6 r
  他们都没有料错,打破僵局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但却是以他们都想不到的一种方式。
+ ]/ |) C( N% z9 i
3 O6 ]; Z) P8 c) o  u: n6 T: q. u  接下来的诡异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情节是这样的:“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妖风四起!”这段话看起来十分眼熟,不错,此段描述曾在白沟河之战中使用过,这里再次使用实在是因为以我之能力,实在无法解释这股妖风为何总是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刮起来。想来当时的作战双方都没有天气预报的能力,大型鼓风机没有发明,战场也并非任何一方所能挑选的,所以应该可以排除人为因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反复出现只能感叹道: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 E7 c3 q" A- O
7 |, k9 i8 m% K! u) P+ Y  风不但刮了起来,偏偏还是东北风,真是活见鬼,南军的士兵们顶着大风沙,眼睛都睁不开,更别谈什么作战,北军士兵就像赶鸭子一样将他们击溃,盛庸本人见势不妙,立刻收拾人马逃走。他似乎意识到了上天并不站在自己这边。8 R4 i- h9 t" G5 b# y& `6 [

; `' J8 }. M* h( z  朱棣及时抓住了机会,对南军发动了总攻,并最终打败了盛庸。这是他第二次中奖了,两次都有大风助阵,相信朱棣也会认为自己真有天命在身吧。
; Z7 H# {$ X2 Z" Z( d
2 r1 r* T6 `3 }" a$ \: T: m/ z# c& W  失败的盛庸并不需要为战败感到羞耻,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他也应该从这次战役中间领悟颇多,他完全可以向天喊出:“天要亡我,非战之罪!”这样的话,因为事实本就如此。而沙尘暴的频繁出现及其影响也告诉了我们,环境保护实在是个大问题,某些时候还会演变成严肃的政治军事问题。
( S. s- J: q1 T9 n6 j  i5 ^
6 t$ |4 S7 @( _( g4 N  T: P' P0 V  夹河之战的胜利大大提升了朱棣军队的士气,而原本接应盛庸军的吴杰、平安部队听到己军战败消息后都闻风而逃,转而驻守真定。战争形势又一次向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发展。
# K# B8 U7 h0 B" u$ L) s
/ e0 y: X7 G- e' G2 C, ?  朱棣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并贯彻了他一直以来不用阳谋,只玩阴招的战术思想,诱使真定守军出战,吴杰果然上当,在滹沱河和朱棣又打了一仗。在此战中,朱棣仍然充分发挥了防弹衣的作用,并在战役最关键时刻又得到了大风的帮助,顺风破敌,打败了吴杰军。
# H! A8 [0 Y2 O3 Z$ h
3 p/ p  z: r5 ?$ O* C; x$ O  之所以不对此战做更多地描述,实在是因为此战与之前的战役雷同之处太多。靖难之战本来十分激烈,其中体现出来的军事谋略和战略思想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的。但在这场战争中出现的两个不符合平常战争规律的因素,反而更让人感兴趣。
0 T# u- I! R7 C  w6 h2 q& W5 ^1 b2 ^- v
  第一个因素是永远打不死的朱棣,说来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位仁兄似乎成为了美国大片中永远打不死的超级英雄,他身经百战,冲锋陷阵,却从未负过重伤。要知道刀剑无眼,在战场上带头冲锋的大将和士兵被打死的几率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而朱棣之所以如此厉害并非是因为他有什么超能力,而是因为他的敌人朱允炆愚蠢的命令部下不得伤害他的性命。这种不公平的比赛实在让人觉得兴趣索然。 % W/ K  A6 o; Y& N6 |! E
/ j' G; n* `7 a8 [) R
  第二个因素是永远刮不停的大风,北方多风沙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刮风的时间和地点,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两军交战正激烈时就开始刮风,北方地盘那么大,可风沙就是喜欢光顾那么一小片战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每次刮风都是有利于朱棣的,不是把敌军帅旗刮断就是对着南军猛吹,让士兵们睁不开眼。我曾经怀疑过朱棣当时是否已经发明了鼓风机之类的玩意,否则这风怎么会如同朱棣家养的一样,想吹就吹,想怎么吹就怎么吹。4 t' \2 @4 E5 z: E1 G

6 ^, i4 n( C+ |4 F% ?+ `0 {6 O: f  如果没有以上这两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因素影响,朱棣的坟头只怕已经可以收庄稼了。
/ z1 N& m) y, I; S6 e4 N# p2 |1 Z$ S4 W+ s; e) h
  靖难之战,一场奇特的战争。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0: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离胜利只差一步!() 3 q1 ?3 w' t5 `/ A
( h2 ~% m6 P1 {3 b8 E: C5 ]9 X
--------------------------------------------------------------------------------. N" e8 t7 J, H3 P6 c' S
  N, a. f( Q- X* e3 f
3 m8 @! ~( ^. O: o' j0 Z2 m
  创造性思维
8 F2 m1 f: @; j- x, _
5 l2 i+ X& o0 Z: }9 A  胜利的朱棣并不轻松,因为他的地盘还是很小,他的军队仍然不多。在战胜吴杰之后他又多次出兵,取得了一些胜利,并在徐州沛县烧掉了南军大批粮草,断了敌军的后勤补给。朱棣本想趁胜追击,但南军却早有准备,河北山西一带将领也纷纷出击朱棣老巢北平。朱棣为保大本营,只好收兵回城。
6 L; D& z* Q8 L2 H+ P: d3 E  {
8 m4 ^# s; T/ b, M  此时的朱棣终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并不是因为某次战役的失败造成的,而是因为他已经隐约感觉到自己的这次冒险行动似乎不可能成功了。朱允炆占据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自己所有的地盘不过是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论人力资源、物资储备自己都远远比不上朱允炆。虽然屡战屡胜,但毕竟无法彻底击败对手。 # f/ q6 ]# t2 c0 I
) r( d  b/ b' d. n
  朱棣已经开始相信,战争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总有一天,他会率领着越打越少的部下被对方的几个小兵抓住送去领赏,然后屈辱的活着或者是屈辱的死去。% ]' s3 X( b  A' E- {
+ k. o: P6 v& z% L
  失败算不了什么,希望的丧失才是最大的痛苦。
9 I7 K( I+ M& \; y
2 I2 ~% \# j/ g; f; M  一直支撑着朱棣的希望之火看来也已快要熄灭了,还有什么指望呢,那年头搞房地产的不多,也没有那么多工地,总不能企盼朱允炆被天上掉下来的砖头砸死吧。况且就算朱允炆死了,皇位依然轮不到自己。奈何,奈何!
8 A1 z9 L- e& \7 Y8 G9 h! Q; A7 Z' m' D- a9 v" K. G) r1 a5 X4 c0 |
  就在此时,一个消息改变了朱棣的命运,这个消息是朱棣潜伏在宫中的宦官提供的,他们派人给朱棣送信,表示京师兵力十分空虚,如趁虚而入,一定可以一战而定。
" P' _& l7 K7 P0 t
; V! Y5 n) \  `; j) [) H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报,但朱棣看后却是气不打一处来,为什么呢,因为朱棣的并非身在苏杭,从北平打到京城,谈何容易?!自己打了三年仗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问题在于朱允炆是决不可能让开一条路让他打到京城的。
8 I- D3 i0 R) G: z% Y: {7 d4 m, K2 T9 R6 n3 Y
  而在通往京城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山东,此地民风彪悍,士兵作战勇猛,而且还有名将镇守,无论如何也是很难打过去的。在朱棣看来这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障碍。但这个障碍真的存在吗?
, i8 X: v# J5 W! X9 N
) i' r2 r: y7 L: ~3 s% I* Y( j  朱棣不会想到,自己在无意中已经陷入了一个思维的陷阱:去京城就一定要打山东吗?
) w# t& j% _* F6 l- y
* @5 Q# W0 G5 `1 t4 K- S5 o- i  在我们的思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盲点,而创造性思维就是专门来消灭这些盲点的。所谓创造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提出多么高明的主意,很多时候,这种思维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很多人都知道和了解的,但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方法。我们用一个历史实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5 p" w; I+ I* C, D- @' b5 b$ j0 _* o; x, f
  这件事发生在美国,美国国家航天局发现,航天飞机上的一个零件总是出故障,不是这里坏就是那里坏,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始终无法解决,最后一个工程师提出,是否可以不要这个零件。事实证明,这个零件确实是多余的。# Y* P; O. T9 J9 U, ^
. x7 Z6 j5 [  {. c! `, E
  这个啼笑皆非的事件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思维中,是存在着某些盲点的,而我们自己往往会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中。对于朱棣而言,山东就是他的盲点,由于在济南遭受的失败给了他太深的印象,他似乎认为如果不攻下济南就无法打下京城。1 Y- R* @. e' K2 y0 Y
) y9 T$ y1 {5 x  G" ]
  如果朱棣就这样钻下去,他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关键时刻一个具备这种思维的人点醒了他,这个人就是道衍。# G* c1 j% C2 B7 M+ I
5 y% Q) ]6 e& a+ d. x8 D- t4 ^8 i
  道衍之所以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谋士,是有道理的。他不读死书,不认死理,善于变通,他敏锐地发现了朱棣思维中的这个盲点。3 R, _, _: H: ]; y
5 _) }! {/ ]0 Y, {9 w; E: R& x
  朱棣就如同一个高明的小偷,想要入室盗窃,精通撬锁技术,但济南这把锁他却怎么也打不开,无论用什么万能钥匙费多少时间也无济于事。此时老偷道衍来到他的身边,告诉他,其实你的目的并不是打开那把锁,而是进入门内,现在在你眼前的只是一扇木门。$ f/ S0 n: t' R$ P6 e; s' S
+ q3 z. f" f7 n
  于是朱棣放弃了撬锁的企图,抬起他的脚踢开了那扇门。
5 d1 j* n' R8 W. z0 U' S; A( j; _1 Z8 d- ~, B
  门被打开了,通往京城的道路被打开了,朱棣终于看到了天子之路的终点——那闪闪发光的宝座。
* z! D" D; F! m
  J2 u; A, d& a: R# U  在地图上,那扇门的名字叫徐州。
7 ]9 n3 Y% X( B. w# w  y' a3 s' Y8 c( ^* S& k3 K0 v
  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朱棣在他的行宫内又一次披上了盔甲,召集他的将领们,准备出发,但这次的进攻与以往并不相同,因为朱棣已经下定了决心,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进攻,他看着自己的将领们,长年的出兵征战,这些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张玉、谭渊、还有很多的人。而自己却总是回到同一个起点。与其这样磨下去等死,不如奋力一博!
' F, A/ D. \8 t9 n7 z9 T( Z' n7 p1 [3 r8 w7 q) D
  “打了这么多年仗,什么时候才到头!此次出兵作战,当作最后之决断,有去无回,有生无死!”  H# c8 X7 f; J' [
+ S6 `6 {" _, z7 B
  不成功,便成仁!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0: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离胜利只差一步!(2)
1 A: h; B, ^2 o! m+ I( W8 |
( h2 e: s# [' l- _+ U- F--------------------------------------------------------------------------------7 Y$ M9 @' }1 m& X% ]6 O6 V
, i% b. G9 y$ G9 [( e- S

9 i# V2 G7 U2 |% {) l7 v$ C  最后的冲击6 b4 o: }; h! a" O
- }, g6 v! c" @0 ^5 J; A
  建文四年(1402)元月,朱棣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冲击,他的老冤家盛庸、平安、铁铉等人已经得到了消息,修好城墙等待着朱棣来攻坚,然而事情发展让他们大出意料的是,朱棣并没有去找他们的麻烦,而是取道馆陶渡河,连克东阿、东平、单县,兵峰直指徐州!1 A9 Y. _" P( s$ Z$ \; Y0 e& ^

9 e3 [8 O  I, [/ m/ o4 W  D  盛庸和铁铉慌乱了,他们明白朱棣的企图,他的目标不再是德州、济南,而是那最终的目的地——京城,如果让朱棣达到目的,一切就全完了,于是他们一反防守的常态,开始了对朱棣的追击。
* z3 _8 D' H+ W" I3 L+ Q$ W. H: d7 Z3 f) X2 Q
  第一个追上来的是平安,他率领四万军队尾随而来,速度极快,在平安看来,朱棣虽然出其不意发动进攻,但徐州城防坚固,足以抵挡北军,至少可以延缓一段时间,到那时可以内外夹攻,彻底击破北军。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朱棣竟然没有攻击徐州!
7 B6 O! Q5 {  \* v, N+ S5 D. m" r. M* g
  原来朱棣在击败城中守军之后,守军便龟缩不出,企图固守。但朱棣玩了一招更绝的,他绕开了徐州,转而攻击宿州。平安得到消息后大吃一惊,朱棣竟然置徐州于不顾,很明显他的目标只是京城!& B. e; S# t8 T+ ]

$ |1 L9 b4 q$ l& X. l0 L& f  朱棣就如同一头火牛,什么都不顾,只向着自己的目标挺进。这种豁出一切的敌人是最为可怕的。% N5 F$ \4 c, N3 |. a0 D# g- _
# V  f6 Y+ n) k) w' s& ^9 g% u
  追上他,一定要追上他!
5 ~( q6 j; A( N2 r# ]: R5 K# k% p) \! _# N0 Q$ o
  三月,平安得到消息,朱棣已经离开徐州,趋进宿州,眼见北军行动如此迅速,平安命令士兵急行军,终于赶到了宿州附近的淝河,在他看来,朱棣急于打到京城,必然不会多作停留,只要能够追上北军,就是胜利。
6 M$ {; ^% I$ _( a. `' N5 V3 O$ J6 l* R1 ?
  然而平安万没料到的是,跑步前进的朱棣并没有忘了自己,朱棣已经在淝河预备了礼物相送,权当是感谢平安率军为他送行。9 V* O4 s* B$ y, N" W1 U, r
( i& ~8 q: q& b+ X, m2 ?1 P- E
  当平安上气不接下气的跑到淝河时,立刻遭到了朱棣的伏击,原来朱棣为了切掉这根讨厌的尾巴,已经在这里埋伏了两天,等平安军一到,立刻发动了进攻。平安没有想到,追了一个多月的朱棣竟然在这里等待着自己,全军毫无防备,被轻易击溃。平安反应很快,立刻扯着自己的战马继续狂奔,只是奔跑的方向与刚才的完全不同而已。而他的残余部队也纷纷效仿,这样看来平安这一个月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的跑来跑去。" k& T' `. W; `& ?: |4 |

/ `/ \) q$ S; G8 @  朱棣的攻击虽然打垮了平安,但也减慢了自己军队的前进速度,而南军也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追击的部署,重新集结人马追了上来,而朱棣也终于明白,盛庸等人是不会让他安心上路的,只有解决掉这些后顾之忧,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 @2 y3 t) |& ]' F( o. o* J6 L+ }0 X- v% S2 c) |  s/ I% j
  五月,南军和北军终于正式相遇在睢水附近的小河,南军的统帅依然是平安,事实证明,如果光明正大的开打,北军是没有多少优势的。双方经过激战,北军虽然略占优势,但一时之间也无法打败这支拦路虎,而此时正值南军粮草不足,朱棣判断,现在正是南军最为虚弱的时候,如果发动总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朱棣从来都不是一个光明正大出牌的人,他还是用了自己拿手的方法——偷袭。
. M, K) Z0 X* g/ G
( p3 Y% D6 L# n! [  他如往常一样在河对岸排布士兵,却把主力连夜撤到三十里外,趁着三更半夜渡河对南军发动了进攻。朱棣晚上不睡觉,摸黑出来亲自指挥了偷袭,他本以为这次夜渡对岸一定能够全歼南军,但他也没有料到,在对岸,他会遇到一个曾给他带来很多麻烦的老熟人。
7 \% ^4 [$ Q2 x/ n! k# _( u; L; r% ?8 r1 v
  朱棣整队上岸之后便对平安军发动了进攻,平安军果然没有防备,阵脚大乱,就在全军即将崩溃之刻,一支军队出现了,这支军队正是南军的援军,带队的就是朱棣的大舅子徐辉组,他带领部队日夜兼程,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他立刻命令军队投入进攻。
4 S  \) f! A; Z: {& @
, O* i6 O2 r0 Y! w  `  朱棣万没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深夜里又多出一支军队来,在糊里糊涂的挨了徐辉祖几闷棍后,他意识到大事不好,随即率领全军撤回。徐辉祖趁势大败北军,并斩杀了北军大将李斌。5 Y/ T6 e' b+ }" B3 N

7 g4 a, t9 t5 U% f# u3 {( W) M  朱棣的这次夜袭可以用偷鸡不着蚀把米来形容,不但没有完成战略任务,反而丢了不少士兵的性命。而更大的麻烦还在等待着他。
% `$ G; m$ B) N
1 l) M  L! R5 I5 p  回到大营后,将领们长久以来积累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他们一直背负着反贼的罪名,拿着自己的脑袋去拚命,虽然朱棣带给过他们很多胜利,但随着战局的发展,他们也已看出,胜利似乎还很遥远。此次出征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直扑京城,但现在遭遇大败,却连京城的郊区都还没有看到。掉脑袋的事情,是决计不能马虎的,至少要讨个说法。于是他们纷纷向朱棣进言,要求渡河另找地方扎营(其实就是变相撤退)。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离胜利只差一步!(3) , F2 y# i7 |6 S' @+ K
/ ]8 ^5 A# I+ O5 ~1 K9 T
--------------------------------------------------------------------------------
' K" s2 u1 T3 N0 y7 p+ I2 x; H+ g
9 n  M3 l1 s# }
5 |0 d, \+ K: B; `& e, `; m3 s0 b5 f  其实朱棣的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所谓直捣京城不过是个许诺而已,怎么可能当真?何况路上有这么多车匪路霸,要想唱着歌进城只怕是难上加难,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后撤军心必然大乱,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
9 ?- k- s; Q/ M* x, ~0 k/ v; O% K  A$ U: s' Q( j& [
  他一如既往的用坚决的语气说道:“此战有进无退!”然后他下令愿意留在此地的站到右边,愿意渡河的站在左边。朱棣又打起了如意算盘,一般这种类似记名投票之类的群体活动都是做做样子,他相信谁也不敢公开和他作对,但这一次,他错了。
: k) o! o4 I0 X9 W
4 s$ B, c% J  a  将领们呼啦啦的大都站到了左边,这下子朱棣就真没办法了,他十分生气地说道:“你们自己看着办吧!”然后坐下一个人生闷气,在这个困难的时候,朱能站了出来,他支持了朱棣,并大声对那些将领们说道:“请诸位坚持下去吧,当年汉高祖刘邦十战久不胜,最终不也占据天下了吗,现在敌军已经疲弊,坐困于此地,我军胜利在望,怎么能够有退却的念头呢?”
* {; X) A4 u  J/ h7 y$ c
$ f" l& ]( r4 u  将领们都不说话了,这倒未必是他们相信了朱能的话,而是由于张玉死后,朱能已经成为第一大将,素有威信,且军中亲信众多,得罪了他未必有好果子吃。经过这一闹,该出的气也出了,该说的话也说了,反正已经上了贼船,就这么着吧。
0 l& v0 ~; x4 j6 y9 O: \% R5 o: [" l1 l$ ~
  朱棣以一种近似感恩的眼神看着朱能,看着在这艰难时刻挺身而出支持他的人。他也曾经动摇过,但严酷的现实告诉他,必须坚持下去,就如同以往一样,不管多么困难,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希望的。+ \) S% c& v' n' Z" C& o

3 O; F! O5 x# o+ m  战争的胜负往往就决定于那“再坚持一下”的努力% [- K# n; Z2 e6 V, q9 A$ h

  W+ n# b+ r4 J! |  灵璧,最后的胜利$ o# H# T9 u' @: [) g! M
) b" m" Z: M: Q% E( {& E$ A
  似乎是要配合朱棣的决心,朝廷方面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说北军即将失败,应该把徐辉祖调回来保卫京城,于是刚刚取胜的徐辉祖又被调了回去。留在小河与朱棣对峙的只剩下了平安和何福,由于感觉此地不易防守,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合兵到灵璧坚守。
2 x. T5 f/ _9 }0 G' ^) v" m% k5 f( |4 g7 @# O+ V# I  c; g& T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两人属下士兵本来就已经疲累交加,护送粮饷的队伍却又被朱棣击败,粮饷全部被夺走,这下子可算是要了南军的老命,饭都吃不饱,还打什么仗。于是两人一碰头,决定明天突围逃跑,为保证行动一致,他们还制定了暗号:三声炮响。
: ~  ?& ~: U2 H9 y- R1 d, E( e  P% m. k% o. x7 Z
  第二天,南军士兵正在打包袱,准备溜号,突然之间三声炮响声起,士兵们听到暗号,二话不说,撒腿就跑。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三声炮并不是自己人放的逃跑暗号,正好相反,这是北军的进攻信号!: I% q0 y+ _" [( P" G
+ t7 F. e. T: J1 q( @
  原来北军也在同一天制定了进攻暗号,而这个暗号正好也是三声炮响!- P6 L# x- v, L' V7 a
( B* A6 c6 e& K9 W9 S5 i2 k) C
  真是命苦不能怨ZF啊。/ F; ]5 c' Y( T0 w. _" W3 Y. _! a
$ A" A$ {7 o  g6 f: |
  这是一个极为滑稽的场面,准备进攻的北军正好遇到了仓皇出逃的南军,哪里还讲什么客气?北军顺势追杀,不但全歼南军,还俘获了平安等三十七员大将,只有何福跑得快,单人匹马逃了回去。; [8 `( A/ [/ ~$ }
0 ?8 N- G( _$ R/ Q$ y: {" b2 u
  朱棣的坚持终于换来了胜利,他踢开了前进路上的最后一颗绊脚石,开始向最后的目标挺进。2 P- K4 E; q+ w
# \7 B' L' h2 e0 M$ M! r
  灵璧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的主力,至此之后,南军再也没有能够组织起像样的反攻,在历经千辛万苦,战胜无数敌人后,朱棣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0 t4 D: E% V) I" A/ |3 D3 e% D6 F0 ~4 x
  盛庸、铁铉、平安已成为过去,没有人能够阻挡我前进的步伐!
7 z% H. c  N' l, O0 K4 q
; o4 K; c: K0 I, Z( C% T  朱棣的下一个目标是扬州,此时城内的守护者是监察御史王彬,此人本想抵抗,却被属下出卖,扬州不战而降。  s% Q/ L% Y) ?# T  C( f4 U5 ]$ t5 R
  ~3 `9 O- P) m: o4 p5 l
  扬州的失陷沉重的打击了南军的士气,今天的我们不用看地图,只要稍微有点地理常识,也知道扬州和南京有多远,朱棣的靖难之战终于到了最后阶段,他只要再迈出一脚,就能够踏入朝思暮想的京城。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离胜利只差一步!(4)
, F9 h8 A% d8 a  U+ E1 T. M. h4 S) f  y- X
--------------------------------------------------------------------------------
* K. j4 z0 [7 e" x, i
+ d4 W: _8 @$ J, u/ a0 z$ j1 v& P& ?4 O" l  k! L/ w! W6 P2 @
  坐在皇城里的朱允炆已经慌乱到了极点,他万万想不到,削藩竟然会搞到自己皇位不保。他六神无主,而齐泰和黄子澄此时并不在京城之中,他的智囊团只剩下了方孝孺。既然如此,也只能向这个书呆子讨计策了。
) f1 x1 g) d  w9 x! i& ^! W7 r4 H! }
- e" V8 m% p# d! S4 R0 \  方孝孺倒是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的拿出做学问的态度,列出了几条对策:首先派出大臣外出募兵,然后号召天下勤王,为争取时间,要派人去找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让土地,麻痹朱棣。/ {& T9 o  F& t- [5 Y" O& W
( q8 b- h1 r4 S  e# p' A
  朱允炆看他如此有把握,便按照他的计划行事,希望这位书呆子能够在最后时刻拉他一把。
! a# @7 @) }* G2 @7 e9 {/ f
+ g5 z: {) G' h3 o5 {8 o8 `0 @  后来的事实证明,方孝孺确实是一等忠臣,但却绝对不是一等功臣。他所提出的外出募兵、号召勤王都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朱棣已经打到了门口,怎么来得及?而所谓找朱棣谈判割让土地换取时间就更是痴人说梦了。玩弄诡计争取时间正是朱棣的强项,哪里会上方孝孺的当。朱棣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造了四年反,并不是为了拿一块土地当地主,他要的是天下所有的一切。  M; f, U$ }8 h8 N) e
( b& }, G' ^5 K2 |. T( y
  话虽如此,当时的大臣们还是按照方孝孺的部署去安排一切,其中最重要的与朱棣谈判的任务被交给了庆成郡主。请诸位千万不要误从这位郡主的封号来判断她的辈分,事实上,她是朱元璋的侄女,朱允炆的长辈,按照身分和年龄计算,她是朱棣的堂姐。
% g6 x/ F5 f! S- K( M# h
7 H. _* t* p, Y- T0 }- B8 R  庆成郡主亲自过江去和朱棣谈判,朱棣热情地接待了她,这也使得这位郡主认为朱棣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了一大堆兄弟骨肉不要相残之类的话,朱棣听得很认真,并不断点头称是。8 T' u8 Y% }8 H

5 ~' c  ?$ L: n. k9 u% j  庆成郡主顿觉形势一片大好,便停下来等待朱棣的答复。朱棣看她已经讲完,才终于开口说话,而他所说的话却着实让庆成郡主吓了一跳。
  A# A- V" Z- j+ d7 q
! y4 j) H/ _& A& a4 A- A/ r  朱棣用平静的口气说道:“我这次起兵,只是要为父皇报仇(不知仇从何来),诛灭奸臣,仿效当年的周公辅政足矣,希望皇上答应我的要求。”
' \; Q/ j! [6 G) o4 {9 c% N3 x8 m" ?# _# j& J7 z
  然后他意味深长的看了这位堂姐一眼,接着说道:“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攻破城池之日,希望诸位兄弟姐妹马上搬家,去父亲的陵墓暂住,我怕到时候惊吓了各位。”
& I5 C6 _5 q5 a' ?
- P) Q4 g9 v6 i+ A  说完后,朱棣即沉吟不语。8 {6 _' S5 b* X: C# N. r

6 S& E4 z3 p; p5 U! y  G+ b& d  这是恐吓,是赤裸裸的恐吓!庆成郡主以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自己的这个弟弟,原来自己刚才所说的全都是废话,而这位好弟弟不但一意孤行,竟然还敢威胁自己,她这才明白,在这个人眼中根本没有兄弟姐妹,在他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是支持他的,就是反对他的。1 R( `' D. B9 P- f, C0 c
5 u/ @: F0 J1 {( g. A
  庆成郡主不了解朱棣,也不可能了解朱棣,她根本无法想象朱棣是经历了多少痛苦的抉择和苦难的煎熬才走到了今天。眼看胜利就在眼前,竟然想用几句话打发走人,简直是白日做梦!
& c$ \2 Z; i* Q& h9 e- t" ~" O% B* i+ |: e* J% n4 i
  朱棣把他与庆成郡主的谈话写成了一封信,并交给她带回去,表明自己的态度。* V, H- d9 h+ |0 S7 O: O2 n
' q$ p9 E4 Q) q$ y2 O$ W. l. r
  朱允炆知道了谈判的结果,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他的对手没有也不会下一道“勿伤我侄”的命令,他审视着皇宫中的一切,那些宦官宫女和大臣们仍旧对他毕恭毕敬,但他心里明白,即使不久之后这里换了新的主人,他们依然会这样做的。 ' x9 p' v; b+ v' o. A
0 j+ s1 z# c& s) T8 B0 S! j2 W
  因为他们只是仆人,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主人之间的更替对于他们而言实在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I! m/ M/ A) B+ e

9 }) y6 U. T  P$ K! ~! x; m  朱允炆终于发现,所谓拥有天下的自己不过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无助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用来享受富贵和尊荣的,从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痛苦已经开始,他要防备大臣、防备藩王、防备宦官和身边的所有人。他和他的宝座是一个公开的目标,要随时应付外来和内在的压力与打击。
( |3 ~3 Z) t* U7 |, k. t  T
4 W9 _$ W; e- |% Y9 Q  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自己的权力,一旦权力宝座被人夺走,也就同时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因为皇帝这种稀缺产品在一个统一的时代有且仅能有一个。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法则。
) [3 y+ h, \7 O* R' m# q) [# f0 q; b, l
  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不知道,朱棣起兵靖难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是朱棣自己,另一个就是他,造反的朱棣固然没有回头路,其实他也没有。因为自古以来权力斗争只能有一个获胜者,非此即彼。
# N; |! f4 F( |# V5 G/ p9 k9 d1 r# q8 x4 o9 t7 b% ]1 h0 m1 I3 M% W& L
  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听天由命吧!" c' F1 J6 C4 T
$ ?# Y' Q, v7 G! W( x
  一张空头支票
1 j) {, G; }! R# ^  W# W1 f: w$ E6 q; V5 `. z6 I9 c8 |' P
  朱棣在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动了最后的进攻,他陈兵于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攻击京城,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在这最后的时刻竟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5 F+ k/ B3 U& _9 ]3 r, U+ s1 F  k, x, I9 W9 p7 X' @" _0 \
  抵抗者是盛庸,他率领着南军士兵作了殊死的反击,并打败了北军,暂时挡住了朱棣。盛庸确实无愧于名将之称号,他在最后关头也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顽强的坚持下去。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虽然他并没有把这种忠诚保持到底。- i0 m0 i: \7 y- q+ T
* m& c0 ~$ I5 [1 U! B+ q
  盛庸的抵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的军队长期征战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士兵们十分疲劳,都不愿意再打,希望回去休整。这一次朱棣也动摇了,因为他也看出部队确实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崩溃。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离胜利只差一步!(5) * o* ?1 }5 `, e7 m$ @4 H

3 ?" q  u8 t: s: P( @4 E--------------------------------------------------------------------------------
9 \- p* W& J" p4 j/ h9 d5 x# I
$ N8 R: l% A, y, |) {
' u" f. P5 z% O7 x5 N4 S  如果朱棣就此退走,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所谓天助有心人,当年被黄子澄的英明决策放走的无赖朱高煦带领援军前来助战,这可是帮了朱棣的大忙。他十分兴奋,拍着自己儿子的背深情地说道:“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 v/ B' L. e. p( O8 ~
4 F2 f# v# e* e" N  这个所谓世子就是他的长子朱高炽,这句话在朱高煦听来无疑是一个传位于他的指令。于是便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攻打盛庸,在生力军朱高煦的全力支持下,北军大破盛庸,之后一举度过长江,到达了最终的目的地京城。" o. A/ V" D' k# ?5 E2 o+ V

) Y3 {6 `: ?$ r  朱高煦是肯定会拚命的,因为打下的江山将来全部都是自己的,自己不拼命谁拼命?不过他似乎并没有仔细分析朱棣的话,朱棣其实只是说是世子身体不好,也没有说要传位给他。这句话绝就绝在看你怎么理解, 而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句隐含了太多自由信息的话对于朱高煦来说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t3 `$ t3 M$ ]0 }0 d( }+ c
( ~0 U  m" a- ]: E9 O0 E) \) c
  朱高煦是大家公认的精明人,但要论机灵程度,他还是不如他的父亲,他似乎忘记了支票只有兑现才有效,而他的父亲很明显并不开银行,却是以抢银行起家的,这样的一个人开出的支票如果能够兑现,那才是怪事。7 O# _& @9 b9 R2 ?7 v! k

" k/ u) Q$ Y1 u0 i' a1 ?  j6 F  无论后来如何,至少此时的朱棣达到了他的目的,顺利的过了江。下一步就是进城了,可这最后的一步并不那么容易,我们前面说过,当时的京城是由富商沈万三赞助与明朝ZF一同修建的,城墙都是用花岗石混合糯米石灰砌成,十分坚固。而城内还有十余万军队,要想攻下谈何容易!, D5 L# }% r- {; ]/ @% V
* g- {# N, I# i1 Y
  城内的朱允炆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拒绝了逃往南方的决定,听从了方孝孺的建议,坚守城池。这位方孝孺实在是个硬汉,当朱允炆怕守不住,向他询问如果城池失守该当如何时,他竟然说道:“即使守不住城池,皇帝陛下为江山社稷而死,是理所应当的事!” / k9 U1 g' \2 e; C5 h  g! t: R

/ s/ `* s1 R( O2 U  方孝孺虽是书生,一生未经刀兵,但大难临头却有铮铮傲骨,可佩!可叹!
# g$ {' y! X+ o3 j8 {; `1 P5 c8 ~' X* ], H
  话虽如此,但当时京城的坚固防御也是方孝孺敢说硬话的原因之一,朱棣连济南都攻不下,何况京城?
& K3 h! s# W% K9 A
2 Z: U. _5 `; d  可是方孝孺并不懂得,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朱棣也不是傻瓜,他敢于率军围城,自然有破城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十分有效。
& ~( _: z0 k! k# n: U, }
/ `& l5 t& b* U( W1 ]! O4 F  朱棣的攻城法就是他的间谍,现在是时候介绍他的两位高级间谍了,这两个人负责镇守京城的金川门,一个是谷王朱檅,另一个是李景隆。9 c4 J# X6 G- S7 u

  E+ U- |" [2 b7 r  李景隆与朱棣自幼相识,后虽交战,但李景隆颇有点公私分明的精神,不管打得多厉害,并不影响他和朱棣的感情。而且从他那糟糕的指挥来看,他也算是朱棣夺得天下的功臣。: \8 r* N9 g+ h' e- g  ^$ C* w

  q5 z$ M8 a) N+ {  虽然李景隆打过很多败仗,被人骂作草包饭桶,但毕竟在气节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其后来私通朱棣的行为却给他戴上了一顶新的帽子——“内奸”。如果把靖难比作一场足球赛,李景隆原先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蹩脚的后卫踢进了乌龙球,而在他决定出卖自己的主人后,他就变成了一个打假球的人。) E8 s' n$ b# ~( N2 j2 c  N

( ^: i9 t, y6 Y. R  至此,李景隆终于解下了自己的所有伪装,他不但不要脸,连面具也不要了。此后他在朱棣的统治下继续苟延残喘的活着,综合看来,他的一生是草包的一生,无耻的一生,如果李文忠知道自己生出了这样的儿子,可能会再气死一次。
2 V8 {* Z& M$ B
, [' b4 n, U6 I- s' W  无耻的李景隆无耻的活了下去,并不奇怪,因为这正是他的生活方式。
4 ?8 y" ?( h, u/ v  Q9 w: {% `/ H( W5 L( v
  在这两个内奸的帮助下,朱棣的军队攻入了京城,江山易主。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殉国、疑团、残暴、软弱(1)
6 f+ J" I0 M* K% n+ `2 t% r' l- M- W
--------------------------------------------------------------------------------
1 I" o3 s+ O# t# f
& ~5 g$ H8 _3 i7 f5 Y' y4 j- s1 i. Y/ M  O+ x
  气节
6 K8 s* g: Y! {3 F# t8 p
2 L; W; s' {8 v" a# y; G9 q0 l2 {  所谓气节这样东西,平日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作大棒来打别人,但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而在这种时候,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会是鲜花和掌声。) t7 a* c1 N' i

/ L! Z% C( F) c5 C9 ]$ ^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 @0 }; \( t4 _2 c: J, \

$ ~: l- Z& a" B6 V  这种气节才是真正的勇气。8 e. u) c) z$ p  ?! x6 K
8 Q: E: j. {* |  v9 F, P  j: _& l
  朱允炆呆坐在宫中,他并非对这一天的到来毫无预料,但当它终于来临的时候,还是显得那么残酷,皇帝做不成了,老百姓也做不成了。走上了这条路,真的不能回头了。
+ e- f. f0 |2 ]3 R  q* J6 f! \
$ X2 F& u5 }% x2 \/ K. c3 ^  m  而此时他身边的谋臣已然不见踪影,那些平日高谈阔论的书呆子终于明白理论和实际是有差距的。在这最后的时刻,连齐泰和黄子澄也不见踪影。朱允炆彻底懂得了什么叫做众叛亲离,他愤怒的对着空旷的大殿喊道:“是你们这些人给我出的主意,事到临头却各自逃命!”但此时他的怒喝不会再有群臣的响应了,回应他的只有深邃大殿的回声。
" F( v5 b4 |! w! T# d
! C  c8 y4 M# f$ j& v( F* H0 P  到这个时候,无论斥责谁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他回望着这座宫殿,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这是一个人人向往尊崇的地方,生在帝王之家,何等显耀、何等荣光!  E: Q0 j% g" d* N# t- }6 q, I

2 p% b, p! j6 d# s* h& e' C  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但身为皇子,他却对此地并无好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他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太多太大的压力。在他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怪物,他们不顾一切,使用各种阴谋手段,坑害、诬蔑、残害他人,只是为了一个目标——权力。
1 K3 \- j# X. c/ J& F+ Q3 L$ u7 Z3 M9 V2 K* s& [
  难道顶峰的风景就真的那么好吗?朱允炆苦笑,他深有体会,高处不胜寒啊,但是富有戏剧性的是,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每个人都不理会它。他们仍然不断地向着顶峰爬去。 % h5 r; \$ n, F+ e
( b6 h1 ^: n- b+ b2 _
  烧掉这座宫殿吧,把它彻底毁掉!5 a+ X4 X( C$ W' @$ w7 k
+ X( R* V5 @. Q
  朱允炆的抱怨和愤怒是有道理的,但他却低估了他的那些谋臣们的气节,齐泰和黄子澄以及许许多多的人没有逃跑,他们正在以一己之力挽救朝廷的危亡。 & s! e8 Q8 M. I& r& U' _
. N! s1 i1 {6 h3 w
  齐泰在广德募兵,黄子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黄观在杭州募兵。这些书呆子们的行动虽然并不能真正挽救国家,但他们毕竟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所以在今天,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一群勇敢,有气节的人。  k: O% E- s8 I

& M  L2 |- |' }" z/ h: W4 d4 N  齐泰和黄子澄先后被抓,并被处死,宁死不屈。
7 u; G. o( S: u0 M  y% K& ~" t, x; z
  黄观,我们之前提到过这个人,他就是明朝的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当时他的职务是右侍中。
9 N' O4 A, n4 s+ |2 ^1 `- r" g# E  k# L% W0 c. h
  他的募兵没有多大效果,但在听到京城即将不保的消息后,他仍然坚持要到京城去,虽然他也明白这一去必无生理。但对于他而言,履行诺言,尽到职责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苟且偷生。
! o: y, K( Q* ~9 o2 `7 o
9 {& w; F  |- s- t- K8 d! `! b  当他走到安庆时,消息传来:京城沦陷了,新皇帝已经登基。黄观明白大势已去,但他却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慌张,只是哀叹痛哭道:“我的妻子是有气节的人,她一定已经死了。”) Q" ?; M& Q/ R7 _6 g' z' _
! @5 F9 D8 c/ m' t" F
  之后他为妻子招魂,办理完必要的仪式,便坐船沿江而下。到罗刹矶时,他穿戴整齐,向东而拜,投江自尽。
8 u% D  w, |* U6 f5 m5 l% `! @0 E; a
  黄观没有说错,他的妻子在他之前已经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个亲属在淮清桥上投江而死。无论如何,他们夫妇最终还是团圆了。' R+ m7 W5 Q( k7 J. I. L

2 N# t' E' a/ @% F% y. }& p  黄观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和殉节者,遭到了朱棣的妒恨,他把黄观的名字从登科榜上划去,于是明朝的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位连中三元者的记载。虽然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件事情,但在此我还是要为这位勇敢的人再次正名:
5 e$ d* V, Z3 ?& i# S! r2 C, @9 |7 ^; q) Q4 j- A! P! A; }
  黄观,洪武年间连中三元,其登科名为篡权者朱棣划去,尽忠而死。4 u% M% t0 U" Y/ A' W+ [
0 a2 {3 z6 `! ?/ E* |( X7 ^. i+ W8 z
  我相信,真相是永远无法掩盖的。7 j# t" J0 F7 A6 P3 S) X  u
, c# M- |! Q1 r' D
  有气节的人并不只有以上的这几个人,与齐泰一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黄岩、王叔英在听到齐泰被抓的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便沐浴更衣,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的遗言:
6 Y$ u6 w! l. n8 y6 `9 C) z  R& h1 F% H2 ~
  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s* d! t* L9 Z' I1 A! d( ?

3 s5 U# k& \" L9 k5 F: @2 \8 r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P( e4 x0 M; K% V3 e) n5 ~

. U- p# k, F7 E* K3 r  然后他们双双自尽而死。对于这两位书生而言,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诚如他们的遗言所述,他们一生光明磊落,无惭于后世。/ y9 j* _! W1 I
, l$ ]0 j" ?( u% o6 t
  事实证明,气节决不只属于那些士大夫们,普通人也有气节。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殉国、疑团、残暴、软弱(2)
4 Q. z7 m% V- m, D$ i. I7 Y- `# T2 C. X) R5 V  E- d$ ^6 B8 i
--------------------------------------------------------------------------------
+ c+ W2 w7 w( q. `+ b: Y6 H9 a ' Z/ [+ P) C" d3 x" Q( o9 V
- k6 w/ c# d5 y1 |' D
  台州的一位樵夫就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是一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这也很正常,因为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每天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卖。他卖柴从不开二价,也从不骗人。很多人买他的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应该与靖难扯上什么关系。然而他这样的一个人却在听说京城陷落后,投东湖而死。+ Q3 m2 _4 Q/ @! h: q- _, K

; T: i: t1 u: d9 W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很傻,无论哪个皇帝登基,你不是照样砍你的柴,过你的日子,但我却认为他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们,公道自在人心。- l5 f! e  a3 h6 @* ~/ t8 b) ~, K

. Y1 L: F8 l; r  他虽是一个普通的樵夫,却心系天下,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抗议,投湖自尽就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
9 K4 ^( E1 Z7 ]: @  z- Z* c+ k
2 K, T. n. G% d) [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只要你有勇气。+ z! x5 A' |+ G$ D- ]8 G
* l0 I* D) C# }! t. ]- {0 B* I! P
  除去文人和老百姓外,一位武将也表现出了他的忠诚,此人是盛庸手下的大将张伦,在盛庸兵败投降后,北军也希望招降他,张伦笑着说道:“你觉得我是一个会出卖自己的人吗?”
  O- p7 M6 B1 T" v6 g  I7 L  Z  l* v) Q
  说完毅然赴死。7 f% L/ E( G. X7 D5 j  `
  }  s! C9 |9 x( `- p/ G; P( V1 \% j
  张伦是一个不起眼的将领,我们之前也并没有提到过他,他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与之相反的事,如盛庸、平安这些职业武将却全部投降了朱棣。: l4 {" }% I* K+ Q; D: P  d0 f

9 E2 E+ L: D8 [4 X& K, w; l  盛庸、平安身负大才,素有谋略,历经百战,却反而不如自己的部下和一个普通的樵夫!诚然可叹。# S+ A! n6 ?0 `
, I- Z. {$ x+ J' D* S
  疑团
; r+ }; e6 K& I3 w" r+ c, ~
4 T) i5 ~- y! p, h, J  朱允炆当然并不知道臣下的这些义举,他烧毁了自己的宫殿,然后不知所终,于是历史上最大的疑团之一诞生了。但其实这个疑团并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踪开始的,早在朱棣攻入京城时,北军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即不入皇城,而是退守龙江驿。很明显,朱棣并不想背上杀掉自己侄子的罪名,他围困皇城,给朱允炆自绝或是让位的时间。 0 A4 m! y9 Q! b4 f( e+ M" \, M( M. d

8 H3 Q5 Y. c  C1 D  但朱允炆的选择却出乎他的意料,烧毁宫殿说明朱允炆并不想让位,但这位有几分骨气的侄子却也没有自杀,因为在入宫后,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既不退位,也不自杀,那就只剩下逃跑了。 3 ^" _( D4 ~; B# Z: J/ B

3 R% t; n1 V* w! M  朱允炆的下落从此成了千古之谜,此事后来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连锁效应,而朱允炆的逃走本身就如同一部侦探小说,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地分析,这里暂不详述。 , d  h- E3 X4 o9 ^9 i; O: j. \* C
6 A* |8 w" f9 ?2 h% I
  暴行- s3 R+ R' L3 c* j6 h
7 H5 x2 k: R* t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 m3 R6 y& x! P2 t0 k9 H8 g) G' f7 N
  而在短时间的兴奋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 i9 N5 ]& V/ |2 l. M2 I

$ k. B$ J& _+ h  朱棣首先找到的是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名满天下,而且道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对他说过:“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绝了!”. k; a3 f5 F% v- c( L
, |  @1 Q+ \1 c4 E- A; J* i# a
  有这位军师的警告,朱棣自然不敢怠慢,他预料到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投降,但他也不会想到事情居然会演变成一次破历史纪录的惨剧。
5 C' e) v1 b* f8 a, n& ]
; t8 y5 m% p* e7 A4 V" ^  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其实所谓起草诏书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亲自写的,能够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所以这份诏书非要方孝孺写不可。; Z& K1 g( U+ Q4 \; g
9 _) w3 a8 M8 z# g
  但朱棣绝不会想到,方孝孺应召而来,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要和朱棣来一场继位权的法律辩论。
9 x+ ?% _$ s" W6 u, ]6 m+ R$ {0 a
  方孝孺哭着进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礼,朱棣十分尴尬,劝说道:“先生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而已啊。“”
- B7 Z3 f& `# \" O! r: ]6 I9 _
# [# o5 _4 f# z% e( K- t  这句话激起了方孝孺的愤怒,他应声问道:“成王在哪里?!”9 [4 w) o0 w2 A

, j; ^" z" f. i2 z8 @7 p; I  “自焚死了”
% i6 z' P& h+ p9 }& r$ Z& W
7 [6 L2 f7 S1 S" {6 B' w# J# t  “成王的儿子呢?!”
/ Q& T  _+ v8 i* {7 f7 p: v& d3 E2 Y6 n. w
  “国家要年长的君主”- a& @4 P: J: H

! k2 x& S. Z2 d* ?4 [  “那成王的弟弟呢?!”4 A  u% j: s$ u0 j+ `% J; W

( s! P& |. u4 n- |7 \1 Q  “这是我的家事”
! b0 x  \# D( F. D( b# {- P, j3 O9 U
4 B- e8 e5 o5 j2 Z  社会青年朱棣终于领教了最佳辩论手兼继承法专家方孝孺的厉害,他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让人拿出了纸和笔给方孝孺,逼他写。: A& f7 A7 ]( i$ ~0 Q. ^7 H

( u( L$ G+ i/ G  ?4 e  方孝孺不写9 _2 j/ r  p( Q& {0 i
+ k* w4 W3 Y, {- K( [$ B1 v# i
  继续强逼
, y" w* Z, |) s$ S! R6 B$ G5 G5 d2 {* w- U
  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 H1 ^1 k  S9 s$ o& {% I" D2 [

9 w) y9 V5 \) |( M  朱棣已经愤怒得丧失了理智
/ e1 M; a8 K5 M3 g
4 I0 U6 F& W% O! c6 Q6 ^  “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5 O3 H, I: w! {5 [$ q* a7 j* E) X" A
: ~9 V. K$ R0 J! r  “诛我十族又如何!”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殉国、疑团、残暴、软弱(3)
/ w5 {9 Z4 g; K" j2 s1 H- i3 s) C1 W; U
--------------------------------------------------------------------------------3 W- J3 @6 I; W" \8 X/ y
% N! P7 i" Q6 S( s& ?. f
$ V9 N. w* @' u; R; t4 P
  实事求是地看,方孝孺说这句话并不一定真想让朱棣去诛灭自己的九族,然而他却不了解朱棣, 朱棣不是那种口口声声威胁说不让你看到明天的太阳之类的话的人,但他却可以保证明年的太阳一定会照在你的坟头。$ J9 c, C  V/ _4 B; i4 w) W
- ~1 q8 W, n/ W! [3 K3 q
  而且他十分精通暴力法则,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他,至少他的使用技巧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陈友谅,因为他懂得一条重要准则:
9 _: X& X% S* q( `$ m: V, d' Z# E6 M8 I7 ]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 l: l3 ^6 `, _+ \, X/ ~7 z
2 z- Y+ {3 C  p9 A3 W
  他让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
' k& q% @  I% `% y) `" O# L: h3 ~- g! V" I; o% O
  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 \5 I: D" T9 y; p, g+ }
, n8 }4 ~' H9 n$ h6 A* _
  历史上从来只有九族,但人类又一次展现了他惊人的的创造力。那多出来的一族要感谢朱棣的发明创造,他为了凑数,在屠杀的目录中加入了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 F' y- Y' D. q
1 M0 b7 L" P* l/ J% Z; w! {7 |
  方孝孺是一个敢于反抗强暴的人,他虽然死得很惨,却很有价值,他的行为应该成为读书人的楷模,为我们所怀念。# G* L; {: P2 v6 P5 g
+ y6 n9 D4 k! ?0 E. r- Z8 {. u/ v% j4 d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杀人犯在残杀第一个人时是最困难的,但只要开了先例,杀下去是很容易的。9 {& `; a5 K2 W/ \8 r
$ v! i+ {) t8 Q) ]# P! H! p, C
  于是,朱棣开始了他的屠杀
6 J' d0 @6 f% y, `1 W+ l; j: F
% y8 `: k* J9 f: J$ ^$ g  由于下面的内容过于血腥残暴,我将尽量用简短文言表达,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可以免观。
6 v* O  K1 O4 C' f, T
4 u# ]0 T2 C9 _( q* L! |" O  铁铉,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杀其子。! x' T/ P( g  k) _+ F- h) x% g3 x

9 \) ?* Y' \0 C% s* y# U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6 b. C. W" M: ^, a( N6 N
; l- d/ K: i0 @+ Z2 G2 a  齐秦,凌迟,灭三族* Y, k$ Q3 N4 _& o8 S
& z: K- t7 X, Q% m  L
  练子宁,凌迟,灭族/ T  S# A# T5 z  E6 X! W

" c+ E' A) C* G1 G# x' r, C  卓敬,凌迟,灭族
" V9 b* B  J0 Z1 D/ v3 l- d+ c1 }. N0 I$ j6 e" o. |/ m
  陈迪,凌迟,杀其子5 O9 E; X( g0 n5 y! \1 O3 r
4 b& t1 c8 J' ^0 ~- }
  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 g) b- S5 W6 Z& P0 Q
4 M1 c; g. Z+ t  无言以对,无言可评/ @2 Z. U: Z) o; _" M

& `- B2 O& q6 X: {5 a; k9 u  软弱
8 J7 \6 j% U4 I+ M. T3 Q6 K6 n
" Y7 P6 m: S0 U- N  很多人在读到这里时,经常会发出朱棣是变态杀人狂之类的感叹,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4 B1 a8 Z) q+ N& v' c

! q7 i  Q9 j8 K/ H  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是一个有两张面孔的人,他的残暴只是对准那些反对他的人,而这些屠杀反对者的暴行并不能说明他的强大,恰恰相反,却说明了他的心虚。
7 R8 y/ V8 T2 t; a6 P' m
% d/ A; ]: h- |& d2 m9 F; W! |1 [% }  古罗马的凯撒在得知自己的妻子与一个政治家通奸后,并未发作,虽然以他的权势地位完全可以惩处那个人。他与自己的妻子离了婚,并在后来重用了那个与他妻子通奸的人。
& ^6 e8 r* G: w* U8 e
) M9 q; Q% R* N  S% n) x5 x- B  凯撒并不是傻瓜,也不是武大郎,他是一个有着很强的权利欲望的人,他之所以能够不理会自己妻子的背叛行为,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地位和威望有着极强的自信,他胸怀天下,相信属于他的东西始终是他的。
, `2 s, W6 X- G- v* g
, p6 z0 _  ^3 }* a( x( ^' n  是的,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j1 v! ^+ I. ?6 E
# y! p2 S7 I) v0 q! ]  ~  t
  朱棣是一个软弱的人,由于他的皇位来源不正,他日夜都担心有另一个人会仿效他夺走自己的位置,他也畏惧那些街头巷尾的议论,所以他不断的屠杀那些反对者,修改了历史。但事实证明反对者是始终存在着的,而历史也留下了他残暴的印记。. O5 O3 J' p8 U( y" X+ N

  E" \% Q9 l3 \; G  越过那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强大自信朱棣,相反,在那光辉的宝座上,坐着的是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用警惕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并不断地对他们说:
' u' q/ E2 O! u+ U1 U: X; G
/ C' Z6 {! n; q7 J4 ]; r/ ]  “这是我的宝座,你们不要过来。”9 F+ X! W) N# t. f+ L2 C

8 K+ I* P/ i( ^* M0 d+ ~0 I% l7 P  我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4 f/ Q1 u8 p( C/ T. K' _- Y& E5 X8 h3 B) [3 f! d7 f! \$ G
  事情终于告一段落了,朱棣一如既往地陷入了沉思之中,经历了如此的风雨波折,没有人知道他此刻在想什么。一般在这个时候,没有人敢打扰他,但朱能例外,他战功显赫,是朱棣的头号亲信。为了报告搜捕建文余党的消息,他如往常一样走到朱棣的身边,开口打断了沉默:
) q5 H1 _/ _, G' w9 f1 e/ _$ w8 K( D' ~5 Y3 S0 V: O0 n
  “殿下,....”
* n" @" Y, D& o& J* X, a: j  h/ k5 s1 `+ b3 G( V! y# K2 s% k
  朱棣的头猛地抬了起来,用一种极其阴冷的眼光注视着朱能。
# t# E" I& t& U/ t" ?& U
' W; e; i7 A( @& q8 C0 I( V, @  朱能畏惧了,那可怕的目光让他不寒而栗,即使战场上的拼杀也从未让他如此胆寒,他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于是他改正了这个错误。
' j! k) U. x# X7 s; ~
+ w7 E* \( z' _  I5 z  “皇上”
2 p0 Q; k# v& m4 T7 |/ e1 D/ u; t, P8 W4 q
7 N# f" M- p) l5 ?  尾声
+ i4 L( Q' h% G0 \
# i3 b( C& h2 \$ O  w- [  朱棣终于还是走入了代表最高权力的大殿,这个大殿他并不陌生,以前他经常来磕头朝拜,或是上贡祈怜。但这次不同了,他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主人。他正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俯视着群臣。虽然这个位置不久之前还属于他的侄子朱允炆,虽然他的即位无论从法律的实体性和程序性上来说都不正常,但有一条规则却可以保证他合理但不合法的占据这个地位。 & b) L" f% e  u1 n( C3 W
' G! e4 F7 l# k& o
  这条规则的名字叫做成王败寇。7 V) L% k% l; D, l5 v: j3 ]# D
3 t0 S- G& C; Q5 E; U' D
  朱棣终于胜利了,他接受着群臣的朝拜,这是他应得的,他付出了努力,现在是得到回报的时候了。父亲的身影似乎又在眼前浮现。
3 L# s2 S% K: q2 M2 }; j
/ x1 D* S/ _1 o) i9 n8 s  你虽然没有把皇位交给我,但我还是争取到了,凭借我自己的努力。我会用我的行动证明我才是这个帝国最适合的继任者。我不会让你失望的,这个庞大的帝国将在我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我将把你的光辉传扬下去,让所有的人都仰视我们,仰视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 V: R6 Z; M' Z# m. |

' k# v- h+ i/ }0 J+ ^' z7 U! `  大明!
6 r. X  J! b! c8 [+ _: T9 G; C8 [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5-10-22 08: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