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7 17: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不得不反了!(5)
6 v8 b2 |& a' p% s- B0 M/ ?+ Z- C2 c
/ y/ w# N2 d7 R. `9 G--------------------------------------------------------------------------------
! Z; ]# M& l! @3 t& h# Y9 y8 D
+ n9 `7 y, G- B' B
2 ?2 A) t6 `. t: i) z( U4 k/ k 张玉的狂言. p) {5 X$ ]- A6 E7 w. K
4 `" [- c, g" T5 H+ u
朱棣比他的侄子更了解耿炳文,他明白这位老将并不简单,决不能轻敌。于是在战前他派了自己手下的第一大将张玉去侦察敌情。然而张玉侦察敌情后却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回复。" r! }. ]# p7 t- C6 x$ G. {' ]4 _
! A! w' z8 ]0 J1 W5 l 年轻的张玉似乎没有把老前辈放在眼里,他告诉朱棣,敌军的纪律涣散,潘忠和杨松都是无谋之辈,耿炳文不过是个老家伙,打败他们打开南下之路,易如反掌。
1 A4 h) {# S6 A1 Y$ d
3 N* z& i6 o S J( N; N6 [ 在我们的经验中战前口出狂言,往往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可是有些时候,口出狂言者是有着充足的资本的。5 w) t& s3 v8 B W8 E% ~% ?; A0 o
& t! \% A( E: T: ~6 C1 k/ u" s" C6 k
张玉就有这个资本,他是经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后说出这番话的,而朱棣也认同他的这一看法,他亲自带兵抵达娄桑,准备发动他的第一波进攻。; j" w8 K- |, Q: U
: w7 |/ B0 C# t2 f }) T+ d& C6 z
朱棣的进攻对象正是杨松驻守的雄县,他还为自己的这次进攻选择了一个绝妙的时机——中秋之夜。. j, V/ N& j( \
& I& _+ \) u6 ^7 h; s; H6 \' X 朱棣选择中秋之夜开始进攻是经过充分考虑的,士兵也是人,即使打仗时也要过过节假日,想想家里的爹娘和老婆孩子。可是对于雄县的那些士兵而言,他们的思念将到此为止。" P o3 ^6 t% L% B
, l3 W% a# D, f' Y/ D3 a3 f' i
朱棣的士兵们没有过中秋节,他们趁着黑夜悄悄爬上了城头,此时城内的士兵们个个喝得大醉,没有任何防备,突然见到这些不速之客,不由得大惊,当然他们也绝对不会把这些人错认为嫦娥或是吴刚的。于是主帅杨松一面派人向潘忠求援,一面组织士兵奋起反抗,杨松知道,己军势如犄角,如若潘忠能及时来援,必能击退敌军。/ j3 b. y" m7 e9 r6 i
; w- A5 V# Q- O5 Q1 x4 n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寡不敌众,杨松本人及其所部全部战死,他没有能够等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刻。, S8 a0 A* J K
2 d5 P. Y& N- r; H! U 援军在哪里呢?: K+ J3 \3 v* y; N
/ {' M0 H' S6 {0 _: P' y: d
潘忠确实接到了杨松的求援,他立刻意识到战斗已经开始,境况紧急。如果杨松的雄县失守,自己也要完蛋,于是他亲自带骑兵奔袭雄县。- [; L# L7 N+ X1 X I
5 m z2 u& L+ e- B2 n
加快速度!杨松你一定要坚持住,援军马上就到!9 Q6 n4 T. A7 v
- c7 K7 I5 r) {% U0 o9 [
他的速度确实不慢,很快就到达了一座名为月漾桥的石桥,此时的潘忠自然没有心思去管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但如他原先来过这里,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桥底多了很多水草。; F9 s0 a; K. V3 p
1 \* T6 Q6 U) s9 a- u
就在潘忠和他的部队奔过桥后,突然炮声四起,桥底的水草不见了,无数士兵冒了出来,占据了大桥,截断潘军后路,而路边和前方也出现大量燕军,向潘忠发动猛烈进攻。潘忠进退不能,被关起门来猛打,不一刻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想来他被捉的时候应该还没有缓过劲来。
: y+ Y' {7 n# K8 d6 Y. e; V; V! N% Q' d6 j$ c. ]$ |6 V3 \6 g! I
朱棣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他看破了耿炳文的阵势,明白其分军厉害之处就在于互相支持,互为照应,只要雄县出事,潘忠必定来救并内外夹攻。但耿炳文没有想到朱棣动作如此之快,用闪电战打了一个时间差,解决杨松后居然还在援兵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一箭双雕,实在是厉害之极。& |9 m7 M {; T0 h. b
F' h4 y$ H, E$ S4 c
朱棣旗开得胜,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决战和考验还在后面,不久之后他将面对耿炳文本人和他的三十万大军。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 K) K1 w9 c0 b
( j' H, o( x. K, q 战机3 a: E7 G& w+ u4 E& h) K% ~# Z/ H
% Q) B* }& }1 ^
正当朱棣筹划下一步的攻势时,一个人来到了他的军营,这个人叫张保,是耿炳文的部将。此人并非假投降,他向朱棣提供了重要情报,那就是明军目前处于分散状态,三十万部队并未到齐,现在只有十余万人分布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如果能够分别击破,将获大胜。" e1 A5 H/ H% r9 j1 p7 A, m+ H5 b
1 @# w8 m' [- e" C: h& {5 i; K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都很高兴,他们也认为趁对方兵力分散进行攻击能够获得胜利,应立刻进兵。然而朱棣的反应却大出所料。
* C* |) V9 Z$ w6 c
& n c4 U: C' a$ {) H 他没有如张保所说去攻击分散的明军,而是安排张保回营告诉耿炳文,自己的大军已经逼近,让耿炳文做好准备。. g) C1 u1 }1 ~9 |
4 A) c/ \: _- W
这又是让人疑惑不解的一招,莫非朱棣嫌敌人太少?
' b' o: M/ y/ b+ K+ \- u$ g: v l) Z
没错,他就是嫌敌人太少,太分散,他的真实计划是让耿炳文得到消息后合兵一处,然后与自己决战!在他看来,敌人分兵两处反而不容易打败,自己有可能会腹背受敌,还不如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收拾掉。8 \' _3 f3 h7 U# A
0 U+ u+ j2 n z. x; ^/ C1 t5 z 从这个计划来看,朱棣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有着极强的自信心,在他看来耿炳文的军队并不可怕,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场面对面的决战!
6 E, {7 S. S, i4 I# S- {. D+ _. s' t1 q, ?+ F
耿炳文果然如朱棣所料,将自己的部队合兵一处,等待着朱棣的到来。无论张保是不是间谍,这都是他的唯一选择。5 D& K) Z0 ^4 D
2 d7 {7 ~8 p) h* Z% q. h
对于已经六十余岁的耿炳文来说,快到退休的年龄还要打仗实在不是一件让人惬意的事情。而当他得知自己精心布下的阵型被突破,杨、潘二人如切菜一样被朱棣处理掉时,也不禁为这个年仅四十岁的天才将领的军事能力而惊叹。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身影陪伴了他很多年,他们那势如破竹的攻势、鬼神莫测的判断能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个时候,自己只能在这些人的光芒之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这些人的去世,他也曾自负的认为天下能打仗、会打仗的人不多了。
8 x8 r# w9 g: H; q' L5 z$ i8 z; p5 ?: Y
但是现在,他终于完全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一个很会打仗,很难对付的敌人。
. O' O# j6 t# z! _% e: P; h, N7 U1 t& j& t) C3 T9 {, M, A9 |
他的专长并非进攻,而朱棣的军队不断向他逼近,他没有办法,只能合兵,等待着对方的进攻。这对于一个带领三十万军队的将领而言实在是一种耻辱。是死是活总要有个结果的,朱棣,你来吧!
% G% T# N! Q! t
& m! I4 W1 u, Q9 N5 H* { 真定溃败
S3 l( V8 ~! K% L' u% C1 S3 h
8 T5 ^1 a# q5 B$ R" G) l 朱棣在得知耿炳文合兵后,立刻开始了攻击,但他所谓的决战并不是带领全部兵力和对方拼命,因为他清楚,决战也是有很多方式的。
% S5 e7 e4 _, q4 @& G* d" _
# [8 n% A3 w0 [) d 耿炳文终于看见了朱棣的旗帜,他等待着朱棣的到来。
! F: e3 N: N3 w( }; ^! M- X, k* }/ q5 ^0 f; a- ?# m) m
真定之战就此拉开序幕,但在这场战役中,北军没有指定做先锋的将领,因为这个光荣的职位由朱棣自己兼任了,当然也是不会有人跟他抢的。
; P. I) x5 ]% |' w6 n$ C2 m+ `4 h) q x3 Q! E. c8 D, C
朱棣喜爱战争,战火中出生的他似乎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跨上马,听着那熟悉的号角声和呐喊声,挥舞马刀杀向敌阵时,他似乎更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J( ^2 f6 r( D a
' x8 ^$ ^4 t& @6 `7 |
喊杀声是他的音乐,铠甲是他的服装,尸山血河是他的图画,他属于这个地方。* Y+ d. [7 O0 O, g& f$ i( i
* U) t5 O! g' j, j/ Z; e 耿炳文等了很久,他相信朱棣就在对面阵中的某个地方看着他,可他等了很久,还是不见朱棣出战,到底搞的什么名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