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7 17: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你死我活的战争(5) " Q# R& w/ [% j! p9 `( C) v
: P- J, s/ g. l! U+ d
--------------------------------------------------------------------------------
7 o2 D2 g' Z) d
, i4 v8 e0 d+ ]2 U) }8 v/ M7 C1 S9 [9 m3 j+ J) W% O
面前这些兴高采烈的部下真的信得过吗,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某一个夜晚把自己的脑袋拿去求一个官位,我有着过人的军事天赋,我的铁蹄曾踏遍蒙古,纵横千里,但我并不是皇帝,我可以击败朱允炆十次,他依然是皇帝,但朱允炆只要击败我一次,我就可能永不翻身,沦为死囚! ' p2 u) z) z5 U l& y
+ Q& v! c$ B; s. p4 E! y# |: \: p 这实在是一笔风险极大的生意,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每一战都可能是最后一战,日复一日的精神压力和折磨使得他必须不断的以性命相搏!而这绝不是李景隆所能懂得的。李景隆输掉战争还可以回家,实在不行就投降,而朱棣如果失败,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和屈辱。
+ O- z; k$ w2 }' ]0 q( R; l+ D6 P- g" J: K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不得不玩一场绝对不能输的游戏。
) E! a$ t8 ~+ o; K4 v' @# ]3 W7 U# L8 {" G3 a: W$ y5 p, S8 U5 k
在死神阴影笼罩下的朱棣必须面对新的挑战了,德州的李景隆已经发出了进攻信号,而他一定要去应战,并击败他。对朱棣而言,获得胜利已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为了活下去。, F) |. y8 W# \) u7 O3 a( X5 }
& w) j9 d# ]7 `5 C; L1 S 建文二年(1340),李景隆在做好准备后,带领着他的大军出发了,他的目标是白沟河,他将在那里和自己的帮手会合。5 C1 f& ^$ f3 x6 r( j
, ~6 N Z$ y$ [+ I" J& Z1 A+ l
他的帮手有两个人,一个是武定侯郭英,另一个是安陆侯吴杰。这两个人也算是前朝老臣了,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即将开始的这场战役中,他们将发挥极大的作用。0 k, r) t% U+ k- ^ r
7 i" @* h# z9 q: a: ?% p$ @) H' p+ u9 s 郭英和吴杰固然是不错的,但李景隆找到的最得力的帮手并不是他们,而是另有其人。
7 `6 g/ J" x* [5 @
0 a+ V- p4 D: D: T# N. \, ` 就在李景隆准备从德州发动进攻时,朱棣也通过他的情报网络得知了这一军事情报,对于李景隆这样的对手,他并不担心,在他的眼中,李景隆不过是一头羔羊,还肩负着为他运送军需物品的运输大队长职务。( C$ Z, e4 d, D5 t5 ]
6 }: A, T, a- _. i, _& V, @* o8 d
他轻松的给诸将分配军事任务,而经过前两次的战役,朱棣的军事才能和威望都得到了众人的承认,他们相信只要跟着朱棣,就不用惧怕任何敌人。
# f' f1 i- n ]+ \4 L; t8 a+ u' x1 A* f+ p+ a; j0 t
如以往一样,朱棣还询问了李景隆手下将领的名字,当得知李景隆军的先锋由一个叫平安的人担任时,他的部下惊奇地看到,朱棣那一贯冷静的面容上居然闪过了一丝惊慌的表情。' U* M$ y/ X# w( l
& U* X# W4 K4 C2 }. b* r# l 应该说李景隆在这次战役中还是做了几件正确的事情,挑选都督平安为先锋就是其中之一。
5 X' M7 y, F6 q1 l `6 p" g, _/ \# e- G. q9 G+ k0 l1 s# d9 s
平安,对于朱棣而言,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敌人。此人不但作战勇猛,而且他对付朱棣还有一个旁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曾经是朱棣的部下,并跟随作战多年,十分了解朱棣的用兵方法。
2 ]7 n5 Y1 r! }+ h, k" K6 o2 a
% K8 o7 [$ [" D$ A4 S4 n 平安了解朱棣,就如同朱棣了解李景隆一样,要和这样一个知晓自己底细的人作战,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1 _7 e; r A2 q" Q
" l" |. t: K/ x! Y0 Z8 [- L 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无论对手是谁,都必须打下去,打到底。. b9 d$ `4 H. N7 B/ n9 G" U
" ]* X) C: Z. C% N9 x
朱棣率领着他的军队向白沟河挺进,当他们到达预定地点时,李景隆已经和郭英、吴杰会师,正等待着他。
1 C* ~0 ?$ U. f: a; B; _9 S6 P1 j4 d: b& P" e
这一次,朱棣看到的是比上次更多的士兵、马匹、营帐,按兵法所布,井井有条。人流来往不息,非常壮观。: z% [3 ^ `$ w5 n$ ^
+ L1 j2 n2 X R3 m: Q. u 不壮观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次李景隆也准备拼老本了,他一共带来了六十万人,号称百万,一定要击败朱棣。
a* K+ r& N' N( K6 `4 ?2 w+ q
% _' R. s3 E6 l9 G! H 但在朱棣的眼中,李景隆这只羊带领的六十万人并不可怕,在他眼中真正的敌人只有平安。
8 F+ k6 S8 c8 v* O: G2 e6 s0 h. B' |- e9 |( _% P- f; D g" Z
他特地嘱托诸将:“平安这小子,原来曾经跟随我作战,十分了解我用兵的方法,别人都不要管,一定要先把他打败!”
% _2 I, H$ v5 N( y/ }: X; r
3 K- k7 q1 @' a0 M4 k" v/ _8 a, ^ 其实根本不用朱棣嘱托,因为在得知朱棣大军到来的消息后,平安已经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冲锋。
f S5 ]3 \* a3 G0 v4 O; r7 G/ W9 \% s* u
大战的序幕
, w- ]/ C; A/ ]0 e0 v
& K3 R; e+ t, P5 ]$ O 北军到达白沟河后,在苏家桥宿营,可是十分不凑巧的是,他们正好遇到了先锋平安的部队。平安应该算是一个极其勇猛的人,在战斗中从来都不喊“兄弟们上”之类的话,却经常表现出“同志们跟我来”的道德风尚。
/ i P) S5 I6 p/ ~
* |; c# w' `: D) c: s; L 这次也不例外,他操起长枪以身作则,带头向北军冲去,在上次战役中有良好表现的瞿能父子看见主将冲了上去,也不甘示弱,紧跟平安发起了冲锋。他们手下的士兵被这一情景惊呆了,愣神后终于反应过来,领导都冲锋了,小兵怎么能呆着不动!
$ H; F+ H: u+ Q( A& E8 ]" C: E* ]1 c! S+ p) Z4 |
于是平安的先锋军就如发疯般冲入北军营中,大肆砍杀,往来纵横,大败北军。北军也没有想到,在他们眼中一向柔弱的南军竟然如此勇猛,毫无思想准备,纷纷溃退。, l6 n. j9 F; ?7 C1 r1 R) K
8 M. y! @% X f. x& ]* h 刚开战就出现这种情况,是北军没有预料到的,无法之下,他们只得撤退。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l2 q. S1 a o+ o, x/ E k
3 T& u+ Y2 [1 X, g' {0 _ R$ h 但是北军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因为另一位将领郭英已经为他们准备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3 W" }# o" z' v5 n$ z2 b8 G! x( x* f
郭英从真定出发,比李景隆晚到白沟河,他的军队中虽然没有平安那样的勇将,却携带着大量新式武器——火器。而从史料分析,这些火器可以被埋在土里攻击敌人,那么我们就可以给这种火器一个现代的名字——地雷。
( l7 Q/ B# L# Z) N+ x5 C4 ?7 D' ~! u- E) H6 O/ m& T1 j Y
在平安与北军交锋时,郭英并没有闲着,他预计到了北军的行动路线,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了大量地雷。当北军被击败并撤退时,他们及时收到了郭英的这份大礼。! R0 Z7 B# d/ H0 m
5 N; N, W4 l' W; {* b; d4 f/ o 可怜的北军并没有探雷器,也没有所谓的工兵,要想过去,只能拿人来排雷了,于是大家一拥而上,踩上地雷的只能算你运气不好,下辈子再投胎,运气好的算是捡了一条命。史载,此战中燕王朱棣“从三骑殿后”,我曾一直为朱棣同志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但综合起来看,似乎并不尽然,此举甚有引人为己排雷的嫌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