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踏浪行歌

[历史] 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四卷全集--TX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第二卷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2》第一部分* w, S9 J/ t5 ?! N' \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1)
% G" F3 L! K% c3 G! n! c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俯视着这个帝国的一切,之前那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似乎还历历在目,但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于那场斗争中的失败者朱允炆来说,政治地位的完结意味着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了,无论他本人是生还是死。但对于朱棣而言,今天的阳光是明媚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他将用手中的权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富国强兵的梦想。! ^9 h" Y$ b) b/ X
  这个梦想不但是他的,也是他父亲的。
, p( M: Z0 r" e# a  证明/ h* @7 e$ S7 @" _4 i; M
  当然在这之前,他必须先做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不完成,他的位子是坐不稳的。
' X: X# S3 ?+ h4 Z4 }: Q  最重要的事情是,他要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
1 K- c" E$ z/ z  虽然江山已经在手,但舆论的力量也是不能无视的,自己的身上反正已经被打上了反贼的烙印,没办法了,但至少要让自己的子孙堂堂正正的做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使用了两个方法:
+ u6 w$ \) v. ?; I2 \+ f  其一、他颁布了一道命令,下令凡是建文帝时代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朱元璋的成例有不同的,全部废除,以老祖宗成法为准,这倒不是因为朱元璋的成法好用。只是朱棣要想获得众人的承认,必须再借用一下死去老爹的威名,表明自己才是真正领悟太祖治国精神的人。
7 @! p' R  C+ `0 V3 W2 ]6 a& t, U/ f  其二、他命令属下重新修订《太祖实录》,此书已经由建文帝修过一次,但很明显,第一版并不符合朱棣的要求,他需要一个更为显赫的出身,因为类似朱元璋那样白手起家打天下,开口就是“我本淮右布衣”,摆出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人愿意做叫花子的,于是,亲生母亲被他扔到了脑后,马皇后成为了他的嫡母,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叙说。% i1 Q. Y- o% z: i1 V$ L) b' C$ ~
  此外,他还指示手下人在实录中加入了大量小说笔法的描写,如朱元璋生前曾反复训斥朱标和朱允炆,总是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而对朱棣却总是赞赏有加,一看到朱棣就满面笑容,十分高兴。甚至在他死前,还反复询问朱棣的下落,并有意把皇位传给朱棣。但是由于奸诈的朱允炆等人的阴谋行为,合法的继承人朱棣并没有接到朱元璋的这一指示。于是,本该属于朱棣的皇位被无耻的剥夺了。这些内容读来不禁让人在极度痛恨朱允炆等奸邪小人之余,对朱棣终于能够夺得本就属于自己的皇位感到欣慰,并感叹正义终究取得了胜利,好人是有好报的。
6 b2 ^4 ]9 S, Z% Y( N  当朱棣最终完成这两项工作时,他着实松了口气,不利于自己的言论终于被删除了,无数年后,这场靖难战争将被冠以正义的名号广为流传。但作为这段历史地见证人之一,朱棣心里很明白在那些篡改过的地方原本写着历史的真实。他把自己的父亲从坟墓里拖了出来,重新装扮一番,以证明自己的当之无愧。! o# n! D5 @" n! Y) F
  历史证明,朱棣失败了,他没有能够欺骗自己,也没有骗到后来的人,因为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笔,而是人心。
' x* Z3 M8 b" [6 H! M/ F) \  功臣
8 A8 }& U! a+ k  自欺欺人也好,自我安慰也好,毕竟皇位才是最现实的。在处理好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后,下一步就是打赏功臣,这可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虽然历来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大业已成后的功臣,但这些人毕竟在皇帝的大业中投入了大量资本,持有了股份,到了分红的时候把他们踢到一边,是不好收场的。毕竟任何董事局都不可能是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 C9 j" G" ^$ H1 h
  这里也介绍一下明朝的封赏制度,大家在电视中经常看到皇帝赏赐大臣的镜头,动不动就是“赏银一千两”,然后一个太监拿着一个放满银两的盘子走到大臣面前,大臣谢恩后拿钱回家。大致过程也是如此,但很多时候,电视剧的导演可能没有考虑过一千两银子到底有多重,在他们的剧情中,这些大臣们似乎都应该是在武校练过铁砂掌的,因为无论怎么换算,一千两银子都不是轻易用两只手捧得起来的。在此也提出建议,今后处理该类情节时,可以换个台词,比如“某某,我赏银一千两给你,用马车来拉!” 1 I4 X: J3 h. U6 g! J* d' R- k
                  9 O7 t' A* m: U) D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2)( g6 H  _8 u* ], |; O8 ^7 r1 l* m4 O, p
  以上所说的赏银在封赏中只是小意思,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明白细水长流的道理。横财来得快去得快,真正靠得住的是长期饭票。在明朝,这张长期饭票就是封爵。; A) H7 C& ]; D) E4 K8 V
  在那个年代,如果你不姓朱,要想得到这张长期饭票是很困难的,老朱家开的食堂是有名额限制的,如非立有大功,是断然不可能到这个食堂里开饭的。( U! s& K/ k/ D0 [
  具体说来,封爵这张饭票有三个等级,分别是公爵(小灶)、侯爵(中灶)、伯爵(大灶),此外还有流和世的区别,所谓流,就是说这张饭票只能你自己用,你的儿子就不能用了,富不过三代,饿死算他活该。而世就不同了,你死后,你的儿子、儿子的儿子还可以到食堂来吃饭。
8 O4 j5 Y$ D) |% d, ~* o  但凡拿到这张饭票的人,都会由皇帝发给铁券(证书),以表彰被封者的英勇行为。这张铁券也不简单,分为普通和特殊两种版本。特殊版本分别颁发于朱元璋时代和朱棣时代,因为在这两个时代要想拿到铁券是要拼老命的。
3 U8 X) c( p7 |: y  朱元璋时代的铁券上书“开国辅运”四字,代表了你开国功臣的身份。朱棣时代的铁券上书“奉天靖难”四字,代表你奉上天之意帮助我朱棣篡权。这两个版本极为少见,在此之后的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中都从未再版。自此之后,所有的铁券统一为文臣铁券上书“守正文臣”,武将铁券上书“宣力功臣”。
; ~( o. K/ M/ A/ O% p  当然了,如果你有幸拿到前两张铁券,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券的人80%以上都会由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券。9 n8 \4 q$ g# h+ o$ z
  此外还附有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 H8 b. |& H3 Y) m9 V
  朱棣分封了跟随他靖难的功臣,如张玉(其爵位由其子张辅继承)、朱能等,都被封为世袭公侯,此时所有的将领们都十分高兴,收获的季节到了。6 s1 R/ t% T# K! `1 n
  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一个人对封赏却完全不感兴趣,在他看来,这些人人羡慕的赏赐似乎毫无价值。
$ t6 Y. _/ S0 n5 q  A3 i0 N8 \7 k  这个人就是道衍。
% X$ n  B3 |! X" O; j- p  虽然他并没有上阵打过仗,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才是朱棣靖难成功的第一功臣,从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他都是最主要的负责人之一。可以说,正是他把朱棣扶上了皇位。但当他劳心劳力的做成了这件天下第一大事之后,他却谢绝了所有的赏赐。永乐二年(1404),朱棣授官给道衍,任命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正二品),并且正式恢复他原先的名字——姚广孝。3 S. V, W: B) Z, x9 \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开始变得怪异起来,朱棣让他留头发还俗,他不干,分给他房子,还送给他两个女人做老婆,他不要。这位天下第一谋士每天住在和尚庙里,白天换上制服(官服)上朝,晚上回庙里就换上休闲服(僧服)。) B2 v" |/ U6 ?) Z0 _5 D4 B6 l
  他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钱,在回家探亲时,他把朱棣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都送给自己的同族。我们不禁要问,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b1 u+ I4 B6 i6 Z! a& ~. ^
  在我看来,姚广孝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他是个聪明人,像他这样的智谋之人,如果过于放肆,朱棣是一定容不下他的。功高震主这句话始终被他牢牢的记在心里。
* E, v- j) }% I3 f, {  其二、他与其他人不同,他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 ^; l: q) B7 V3 w4 U4 Z
  相信很多人都曾被问到,你为什么要读书?一般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建设祖国,为国争光之类,而在人们的心中,读书的真正目的大多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但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可以获得动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事业,需要的是另一种决心和回答——为了读书而读书。1 u  l4 @2 \) {- |, v2 {
  朱棣造反是为了皇位,他手下的大将们造反是为了开国功臣的身份和荣誉地位。道衍造反就是为了造反。他的眼光从来就没有被金钱权位牵制过,他有着更高的目标。道衍是一颗子弹,四十年的坎坷经历就是火药,他的权谋手段就是弹头,而朱棣对他而言只是引线,这颗子弹射向谁其实并不重要,能被发射出去就是他所有的愿望。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3)
4 k6 x7 C- G9 a1 [  姚广孝,一个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争论极大的人,一个深入简出、被神秘笼罩的人,他的愿望其实很简单:& |* A) u1 S# X- l
  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足矣。+ {; B  }: s* Y9 u; U% S  E4 ?/ [
  兄弟, n& y8 G: j/ i3 k
  建文帝时期,朱棣是藩王,建文帝要削藩,朱棣反对削藩,最后造反,现在朱棣是皇帝了,他也要削藩,那些幸存下来的藩王自然也会反对,但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已经无力造反了。; `, M0 [  Y6 h8 @" p- O
  在反对削藩的斗争终于获得胜利后,与他的兄弟们本是同一战线的朱棣突然抽出了宝剑,指向了这些不久之前的战友们,这倒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兄弟情分本来也算不上什么,自古以来父子兄弟相残都是家常便饭。而我们似乎也不能只从人性的冷酷上找原因,他们做出这种行为只是因为受到了不可抗拒的诱惑,这个诱惑就是无上的权力。3 x+ \. m1 w: e; |& Q
  有权力就可以清除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号令天下,可以任意妄为!自古以来,无数道德先生、谦谦君子都拜倒在它的脚下,无人可以抗拒它的诱惑,兄弟又算得了什么?
# p8 F+ u! \; h+ ^3 n3 b  最先被“安置”的是宁王,他被迫跟随朱棣“靖难”,为了换得他的全心支持,朱棣照例也开给了他一张空白支票“事成中分天下”。当然,朱棣这位从来不兑现支票的银行家此次也没有例外,靖难成功之后,他就把这句话抛在了脑后。
, V5 o9 A  {8 Q* V  宁王朱权也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所谓中分天下的诺言纯属虚构,且从无雷同,中分他的脑袋倒是很有可能的,于是他很务实的向朱棣提出,北方我不想去了,也不想掌握兵权,希望你能够把我封到苏州,过两天舒服日子。1 b/ W2 B2 V  {, k1 V8 f
  朱棣的回答是不行。
( G9 ^) e: Y0 B5 p, n" [/ w3 |1 Y8 j  “那就去钱塘一带吧,那里也不错。”
% ~$ g! b6 \7 \& ]/ B: w" s2 P  还是不行,朱棣再次向他承诺:除了这两个地方,全国任你挑!* D: q' M: B, h$ n
  宁王朱权苦笑道:“还敢再挑么,你看着办吧。”: i7 r! d" |  w" O  j# O% x
  于是,朱权被封到了南昌,这是朱棣为他精心挑选的地方。而被强行发配的朱权的心情想来是不会愉快的,一向争强好胜的他居然被人狠狠地鱼肉了一番,他是绝不会心服的,这种情绪就如同一颗毒芽,在他的心中不断生长,并传给了他的子孙。
2 D8 ~  R8 n8 ^6 e1 {6 e" z. ~: q  报复的机会终究是会到来的
5 t! [% N' ]! u  p4 u+ n  永乐四年(1406)五月,削去齐王爵位和官属,八月,废其为庶人。
  o. Y. W  u0 Y% P5 W6 C) ~: F. W/ V  永乐六年(1408),削去岷王官属及护卫。
) @& C/ t5 a( o- z7 l/ v  永乐十年(1412),削去辽王官属及护卫。
; E/ t% O& F2 d: i1 G  永乐十九年(1421),削去周王护卫
. E9 n: ]' ?* \  于是,建文帝没有解决的问题终于由他的叔叔朱棣代为解决了。削藩这件建文帝时期第一大事居然是由藩王朱棣最终办成的,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B& E6 W( B0 {+ k
  完成这些善后事宜之后,朱棣终于可以把精力放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了,事实证明,他确实具备一个优秀皇帝的素质,而我们也将把历史上明君继位后干的那些恢复生产,勤于政事之类的套话放到他的身上。又是一片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3 J- O  i3 u8 @4 t; c4 Q8 O+ F* M  这样看来,下面的叙述应该是极其乏味的。* M: v4 q. X9 E2 V- V
  可惜朱棣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英明皇帝,他的故事远比那些太平天子要曲折、神秘得多,因为在他的身上,始终环绕着两个疑团,这两个疑团困扰了后人数百年之久,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谜团进行探究,以期找出真相。1 C* i, i7 E# o! a5 p
  母子不相认
" _; k5 _' _. m% \" ^  《永乐实录》记载:高皇后(马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标……次上(朱棣),次周王肃。这就是正史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
9 E9 w- B/ @. \; @. S; b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3 ^& n4 i! Q/ d+ n: L. z; N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在战火中出生,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这并没有错,但那个经历痛苦的分娩,给予他生命、并抚育他长大的母亲却并不是马皇后,那个带着幸福的笑容看着他出生的女人早已经被历史湮没。
" Y; M4 v! ~' r2 W  事实上经过历史学家几百年的探究,到如今,我们也并不知道这位母亲的真实姓名,甚至她的真实身份也存在着争议。这些谜是人为造成的。因为有人不希望这位母亲暴露身份,不承认他有一个叫朱棣的儿子。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4)
/ x& g* k2 J( n  这个隐瞒真相的人正是朱棣自己。
2 m5 B$ K% m# k8 J& \9 A  因为朱棣是皇帝,而且是抢夺侄子皇位的皇帝,所以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嫡出,才有足够的资本去继承皇位。
9 t- H  L) i+ {4 d  他绝不能是一个身份低贱妃子的儿子,绝对不能!; t6 X$ {2 G% L4 A- ~* N/ S# ?$ T
  正是由于这些政治原因,这位母亲被剥夺了拥有儿子的权利,她永远也不能如同其他母亲一样,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子女成长,并在他们长成后自豪的对周围的人说:“看,那就是我的儿子!”
" k7 d% r  I" `' O  在所有的官方史书中,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妃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骄傲的子女,平凡的活着,然后平凡的死去。6 [' \5 p. |& V0 u8 r* g' ^' |* s
  虽然朱棣反复修改了史书,并消灭了许多证据,但历史无法掩盖这句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破绽是存在的,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就存在于官方史书中。" Y! V) e) r* Y6 N$ I' v
  第一个破绽在明史《黄子澄传》中,其中记载:“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句废话,因为《永乐实录》中也记载了他们两个是同母兄弟,但问题在于,他们的母亲是谁?+ p+ [' ]6 g- O: |# N( |. U
  于是下面我们将引出第二个破绽,《太祖成穆孙贵妃传》中,有记载如下:“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无子,命周王肃行慈母服三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贵妃死后,由于没有儿子,所以指派周王为贵妃服三年,但关键的一句话在后面:“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
* M  l% _$ o: `# V* L  “庶子为生母服三年!”看清楚这句话,关键就在这里。正是因为周王是庶子,他才能认庶母为慈母,并为之服三年。再引入我们之前燕王和周王是兄弟的条件,大家对朱棣的身份就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
3 a* Y+ D$ Y" U: X2 q' j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可以用更为简单明了的方式来描述这个推论过程。
9 I: _. U4 o1 v9 A9 V/ H  条件A.周王和燕王是同母兄弟2 t3 e1 F# f4 z( z/ \! x% T/ N
  条件B.周王是庶子4 Y1 F1 [6 X8 j
  得出结论C.燕王是庶子。5 A+ _3 i4 }- e5 A0 G$ O- U2 D
  这是正式史书上的记载,至于野史那更是数不胜数,由于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引用野史,但另有一本应属官方史料记载的《南京太常寺志》曾记载朱棣母亲的真实身份——贡(左有石旁)妃。. c" u' ]& X- L
  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太常寺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太常寺属于礼仪机关,主要负责祭祀、礼乐之事,凡是册立、测风、冠婚、征讨等事情都要在事先由该机关组织实施礼仪,所以它的记载是最准确的,按说有了太常寺的记载,这件事情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但好事多磨,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 E/ e5 V+ h! f$ e* `  此书已经失传了1 F" W6 H- A6 }* I
  可能看到这里,有人就要骂我了,说了这么多,结果是空口说白话,不是逗人玩吗?
& ~" a3 x/ F! i! M: A  实在抱歉,因为这书也不是我弄丢的,即使你找遍所有的图书馆,也是找不到这本书的,但是不要着急,因为虽然本人也没有看过这本书,古人却是看过的,并在自己的书中留下了记录。如《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贡(左有石旁)妃,而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贡(左有石旁)妃,生成祖朱棣。
! b2 Q: R7 Q9 O1 ^  要知道,在古代,神位的排序可不是按照姓氏笔排列,是严格按照身份来摆列的。 & M6 f+ P% }9 H
  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学问家,后投降清朝)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贡(左有石旁)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足见其身份之高。
5 H: S; ^, j0 m4 [& [" V) i; B  虽然以上所说的这些证明力度不能和明史相比,但从法律角度来说,也算是证人证言,属于间接证据,当我们把所有证据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现朱棣生母的身份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 T1 L+ y# A5 g) d4 E0 u  这里也特别注明,关于成祖生母的身份问题已经由我国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吴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论证过,在此谨向两位伟大的先人致敬,是他们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谜团,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5)& Z3 L/ W2 G7 O8 u
  但是遗憾的是,那位生下朱棣的母亲的生平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我们只知道,他的儿子抹煞了她在人间留下的几乎全部痕迹,不承认自己是她的儿子。4 C, d+ j8 ~0 {2 T! W
  为了权力
9 i8 e2 R% r$ a$ x" K  朱棣又一次向马皇后的神位行礼,虽然马皇后确实是一位慈祥的长辈,虽然她也曾无微不至的关照过自己,但她毕竟不是自己的母亲。
  m6 T$ ?5 z8 g8 m. ^  我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坐上皇位,已经是九死一生,如果再背上一个庶子的名分,怎能服众?怎能安心?0 R* Z9 |, F" l  O1 G& {
  所以我修改了记录,所以我湮灭了证据,我绝不能承认你是我的母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排出你的神位,提高你的身份,我能做的就是这些了。我知道这些并不够,也不足以报答你的生养之情,但我没有别的选择。
8 O  H1 ~3 o* J1 Q  您是我的母亲,只在我的心中,永远。, J) L2 j: ]0 G$ {7 W& q; U( Y) {
  兄弟不相容. M$ j* ^* z8 v& c
  建文帝真的死了吗?这曾经是朱棣长时间思考过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思考了二十二年,从建文四年(1402)靖难成功开始,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结束。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仅仅在他临死之前一年。' _: a: C& J# P# R! I4 ?7 Y
  让我们回到建文四年(1402)的那个夏天,看看谜团的开始。% }7 H8 S& i$ k4 ~1 m9 q* S' j
  六月十三日,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做了无耻的叛徒,放北军入城,而朱棣却不马上攻击内城,他的目的是等待建文帝自己自杀或者投降,他似乎认为建文帝除了这两条路外,没有别的选择。然而建文帝注定是要和他一生作对的。他选择了第三条路。9 A# G' s9 Q6 g8 n5 A
  当扎营于龙江驿的朱棣发现宫城起火时,他十分慌乱,立刻命令士兵进城,救火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找一样东西——建文帝,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d% y2 g5 a; H* [( |4 K4 s& V6 i
  朱棣十分清楚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即使建文帝死了,大不了背一个逼死主君罪名,自己的骂名够多了,不差这一个。活着的话关起来就是了,也不怕他飞上天去。# _/ H) X0 [" ~( W: _0 z# d
  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踪,皇帝不见了那可就麻烦了。2 e' B; @1 P& C+ d( a
  朱允炆毕竟是合法的皇帝,而自己不过是占据了京城而已,全国大部分地方还是效忠于他的,万一他要是溜了出去,找一个地方号召大臣勤王,带兵攻打自己,到时候胜负还真是未知之数。
' J/ W; H$ u. b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经过清查,真的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朱棣急得像热锅上蚂蚁,命令士兵加紧排查,仍然一无所获。可能有人会奇怪,朱棣已经控制了政权,要找个人还不容易么?/ l# W- t5 W9 H4 @7 @( c
  不瞒你说,还真是不容易,因为这个人是不能公开寻找的。
( j. ?7 ?5 M. ^* r0 ^  首先不能登寻人启事,什么你叔叔病重,甚为想念,望你见启事后速回之类的话肯定是不会有效果的,其次也不能贴上通缉令,写上什么抓到后有重赏之类的言语,因为朱棣的行动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靖难,即所谓扫除奸臣,皇帝是并没有错误的,怎么能够被通缉呢,所以这条也不行。最后,他也不能公开派人大规模寻找,因为这样无异于告诉所有的人,建文帝还活着,心中别有企图的人必然会蠢蠢欲动,这个皇位注定是坐不稳了。2 \: U( Q# q8 I4 ?2 Q
  但是又不能不找,万一哪天蹦出来一个建文帝,真假且不论,号召力是肯定有的,即使平定下来,明天后天可能会出来两个三个,还让不让人安心过日子了?君不见一个所谓的“朱三太子”闹得清朝一百多年不得安宁,所以这实在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啊。
! I8 |. F. P9 U  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棣想出了一个绝佳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个部分:5 k6 }- G; S& z( y: i0 k5 G- s
  首先,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经于宫内自焚,并找到了尸体,那意思就是所有建文帝的忠臣们,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
( y/ A1 V! z" Y0 E' G, Z  其次,派人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具体的查访工作由两个人去做,这两个人寻访的路线也不同,分别是本土和海外。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胡荧(有三点水旁),另一个叫郑和。
4 y4 y: I. E) l2 |1 ~( ?  郑和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也会详细介绍这次偶然事件引出的伟大壮举,在此,我们主要讲一下胡荧(有三点水旁)这一路的问题。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6)+ t5 K; z7 A  a7 s, \2 a, x
  胡荧(有三点水旁),江苏常州人,既不是靖难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后,其为人“喜怒不形于色”,当时仅任给事中,没有任何靠山,可谓人微言轻。在朝中是个不起眼的人物。4 y2 z) v' F. l% G6 V& Q
  但朱棣却挑中了他,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才适合去执行这样秘密的任务。" {! r- K( J' J+ e+ ^
  无人问津,无人在意,即使出了什么事也可以声明此人与己无关,你不去谁去?
, R! c  }; ~  C) X& t! v6 K" L  永乐五年(1407),胡荧(有三点水旁)带着绝密使命出发了,朱棣照例给了他一个公干的名义——寻找仙人。这个名义真是太恰当了,因为仙人本来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但又确实有寻找的价值,一百年找不到也不会有人怀疑。胡荧(有三点水旁)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寻人。& Z  v9 @$ B  Z
  当然,朱棣和他本人都知道,他要寻找的不是仙人,而是一个死人,至少是一个已经被开出死亡证明的人。
: z/ G' a( q( a0 S, R% a5 u& Z1 G  朱棣看着胡荧(有三点水旁)远去的身影,心中期盼着那个人的消息尽快传到自己的耳朵里,死了也好,活着也好,只要让我知道就好。和以往一样,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人一定会告诉我问题的答案。
* S7 ]2 l+ E+ b0 `7 X) ~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胡荧(有三点水旁)确实是会给他答案的。他也做好了长期等待的准备,但他没有想到,等待的时间真的很长。7 r1 A) B& F2 J* v3 t$ A
  胡荧(有三点水旁)开始忠实地履行他的职责,他“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查建文帝安在”,这期间连自己的母亲死去,他也没有回家探望,而是继续着自己的工作,探寻这个秘密已经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最终,他找到了答案,在十六年之后。/ y1 ~( y& I: Z; G) G/ R4 A- J0 S
  既然答案揭晓要到十六年之后了,我们就先来看看为什么建文帝的死亡与否会有如此大的争议,其实明代史料大部分都认为建文帝没有死,而且还有一些野史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出逃时候的各种情况,虽不可信,但也可一观。1 I% i* w  ]* a0 m% o# E/ x& [3 w
  根据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致身录》一书所记载,建文帝在城破之日万念俱灰,想要自杀,此时,一个太监突然站出来说道:“高祖驾崩时,留下了一个箱子,说遇到大难之时才可打开,现在是时候了,请皇上打开箱子吧。”4 J, {3 N- v# t8 v- ^' s7 t/ f
  然后,他们把箱子取出并打开,发现里面东西一应俱全,包括和尚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甚至还有十两白金。更让人称奇的是,里面还有朱元璋同志的亲笔批示,指示了逃跑路线。于是,建文帝等一干人就此逃出升天。/ O2 {! u' r4 I. i2 T
  看过以上这些记载,相信大家可能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这些记载似乎带有武侠小说的写法和情节,朱元璋确实神机妙算,但还不至于到这个程度,就算他预料到自己的孙子将来要跑路,可他还能预先准备服装道具和路费,甚至连逃跑的路线都能指示的一清二楚,就明显是在胡扯了。就如同武侠小说中 ,某位大侠跌下山崖,然后遇到某位几十年不出山的活老前辈或是挖到死老前辈留下的遗物,而这样的传奇情节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
+ y/ O& }! x3 K: X, R& j! h  虽然存在着这些近乎荒诞的记载,但明朝史料大都认为建文帝没有死,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还能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呢?这是因为在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建文帝的生死变得不再是单纯的历史问题,而是极为复杂的政治问题。
, Z- C& i, C" Z$ n( ^0 U9 Q  这件事情就是“朱三太子”事件,即所谓明朝灭亡之时,朱三太子并没有死,而是活下来继续组织反清的事件,要说这位朱三太子也实在算是个神仙,从顺治到康熙、雍正,历经三个皇朝,如同幽灵般缠绕着清朝统治者,一直捱到三个皇帝都死了他却始终战斗在反清第一线。清朝ZF对这个幽灵极其头疼。很明显,建文帝的故事与朱三太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故而在修明史时,清朝ZF即授意史官更改这段历史,一口咬定建文帝自杀而死。! o6 n0 a0 r) K6 s: t- p
  值得肯定的是,很多史官坚持了原则,顶住了压力,坚持建文帝未死之说,但无耻的人无论哪个朝代总是不会缺的,大学者王鸿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人品明显比不上他的学问,为了逢迎清朝ZF,他私自修改了明史稿(明史底稿),认定建文帝已死。由于明史毕竟是官方史书,故而影响了很多人对建文帝之死的看法,直到近代,史学界对建文帝未死的问题才有了一个比较肯定的意见。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7)& s- W8 s2 c& ^7 f5 x
  历史的真相始终是被笼罩在迷雾中的,无数人为了各种目的去修饰和歪曲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 Y7 w- l6 C9 [$ _0 A; v, S5 I: K7 ~  但我始终相信,真相只有一个,而它必定有被揭开的一天。
& }4 \. }3 G2 S8 }. J+ g                  & C, b6 Y1 ^5 D, w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1)
2 p) S" D6 ]6 F) [$ D( Z  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朱棣都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这个人冷酷、残忍、权欲熏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对不想和这样的一个人做朋友。但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皇帝。3 h2 ~8 s4 Y+ E, n$ D
  一个皇帝从不需要用个人的良好品格来证明自己的英明,恰恰相反,在历史上干皇帝这行的人基本都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好人干不了皇帝,朱允炆就是铁证。
/ E8 D  I+ F" b% G4 Y9 \+ F  一个人从登上皇位成为皇帝的那一天起,他所得到的就绝不仅仅是权位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敌人,他不但要和天斗、和地斗,还要和自己身边的几乎每一个人斗,大臣、太监、老婆(很多)、老婆的亲戚(也很多)、兄弟姐妹, 甚至还有父母(如果都还活着的话),他成为了所有人的目标。如果不拿出点手段,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很容易被人找到空子踢下皇位,而历史证明,被踢下皇位的皇帝生存率是很低的。4 S3 |5 |+ m; k; v" d( I
  为了皇位,为了性命,必须学会权谋诡计,必须六亲不认,他要比最强横的恶霸更强横,比最无赖的流氓更无赖,他不能相信任何人。所以我认为,孤家寡人实在是对皇帝最好的称呼。
1 x5 a: k: Y% O  @* h  朱棣就是这样的一个恶霸无赖,也是一个好皇帝。
5 n* V( U4 ]  r% `# c) \" ?* P4 K  他精力充沛,以劳模朱元璋同志为榜样,每天干到很晚,不停的处理政务。他爱护百姓,关心民间疾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他的统治下,明朝变得越来越强大。荒地被开垦,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仓库堆满了粮食和钱币。经济科技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
. S- K3 D0 c- F) y1 m/ O  他制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也很好地执行了这些政策,使得明朝更为强大,如果要具体说明,还可以列出一大堆经济数字,这些都是套话,具体内容可参考历代历史教科书。我不愿意多写,相信大家也不愿意多看,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些举措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做过,也取得过不错的效果,为什么朱棣却可以超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公认的伟大皇帝呢?
+ a0 G. ~& @, C2 i1 N' K7 ^) B  这是因为他做到了别的皇帝没有能够做到的事情。* y( z1 j; s+ }" J+ ]) T7 P
  下面,我们将介绍这位伟大皇帝的功绩,就如同我们之前说过的那样,他绝对不是一个好人,却绝对是一个好皇帝。他用惊人的天赋和能力成就了巨大的功业,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遗产,并在六百多年后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当之无愧。
; X+ |4 a( ~" ^, M  修书
* Q, b! q4 n+ m4 n  说起修书这件事,应该是很多人向往的吧,把自己的努力化为书籍确实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而对于某些没有能力写书的人而言,要出版一本书还是有办法的。比如我原先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的一些教务人员(不教书的)眼红教研室的人出书,想写书却没本事,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到四处抄来一些名人名言,居然搞出了一本书出版。当然,其销量也是可以预料的。
7 j5 E5 ~! m6 d) h* N4 h  说来很难让人相信,早在几百年前的朱棣时代,也有人做过一件类似的事情,做这件事情的就是朱棣。/ P5 ^. X9 E! ~  P2 W% n0 `. t
  我们之前说过,朱棣文化修养有限,他自己应该是写不出什么传世名著的,所以他只能指示手下的人修书,其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哪个皇帝不想青史留名呢?以往的很多皇帝修了很多书,修书其实是一件并不稀罕的事情,但朱棣确实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要修的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书,他要做的是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2 V" L& L1 Q% M
  “我要修一部古往今来最齐备,最完美、最优秀的书,要让千年之后的人们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辉和荣耀!”
0 `2 G1 d, O9 H1 x1 `  他做到了,他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册,流芳千古的伟大书籍——永乐大典。0 A, \% ^+ ]* j1 d
  但就如我们前面说过的那样,他只是一个决策者,无论决策多么英明,没有人执行也是不行的,按照朱棣的构想,他要修一部包含有史以来所有科目,所有类别的大典,毫无疑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担任总编官,这个人必须有广博的学问、清晰的辨别能力、无比的耐心、兼容并包的思想。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2)) k6 \) A( D- t
  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实在是很难找的,但值得庆幸的是,朱棣也确实找到了一个这样的人。* V- N" Q- Y3 P1 i  D( P: X
  而这个人的一生也和永乐大典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的命运如同永乐大典这部书一样,跌宕起伏,却又充满传奇。/ f5 I9 [6 B0 E9 x3 L( O+ `
  所以,在我们介绍永乐大典之前,必须先介绍这位伟大的总编官。& Y2 A: q4 a3 I% E. G2 O7 j3 G
  命运
5 `8 F2 y) s+ W: a  永乐十三年(1415),锦衣卫指挥纪纲下达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他要请自己牢里的一个犯人吃饭。这可是一条大新闻,纪纲是朱棣的红人,锦衣卫的最高统帅,居然会屈尊请一个囚犯吃饭,大家对此议论纷纷。7 v/ n9 ?6 E% o0 l4 g; T+ T& J2 e1 G
  这位囚犯欣然接受了邀请,但饭局开张的时候,纪纲并没有来,只是让人拿了很多酒给这位囚犯饮用,这位心事重重的囚犯一饮便停不住,他回想起了那梦幻般的往事,不一会便酩酊大醉。1 m- a- I4 e. [6 R# F
  看他已经喝醉,早已接到指示的锦衣卫打开了大门,把他拖了出去。
. q6 ?4 Z& x# x4 i0 C0 [: T  外面下着很大的雪,此时正是正月。1 e  R4 M/ ?) ?% T8 h5 W( s
  这位囚犯被丢在了雪地里,在漫天大雪之时,在这纯洁的银白色世界里,在对往事的追忆和酒精的麻醉作用中,他迎来了死亡。
: l7 L2 S0 P" _5 E" D/ e  这个囚犯就是被称为明代第一才子的解缙,永乐大典的主编者。这一年,他四十七岁。
2 s* n6 R0 D$ B, q& ?9 U* }- @6 }/ `  起点+ i% v& N* {: D& q
  解缙,洪武二年(1369)出生,江西吉安府人,自幼聪明好学,被同乡之人称为才子,大家都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洪武二十一年(1388),他一举考中了进士,由于在家乡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大,甚至传到了京城,所以朱元璋对他也十分重视,百忙之中还抽空接见了他。朱元璋的这一举动让所有的人都认为,一颗政治新星即将升起。1 V4 _8 ^/ P2 E2 t7 k/ h: m1 ?  R
  当时正是政治形势错综复杂之时,胡维庸已经案发,法司各级官员不断逮捕大臣,很多今天同朝为臣的人第二天就不见了踪影,真可谓腥风血雨,变化莫测,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大臣成了逍遥派,遇事睁只眼闭只眼,只求能活到退休。7 v1 b, h3 K$ O  f5 t
  但解缙注定是个出人意料的人,在这种朝不保夕的恶劣政治环境中,他没有退却,畏缩,而是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勇敢。2 S1 J/ @% |* t* }/ I, c& b- h
  他勇敢的向朱元璋本人上书,针砭时弊,斥责不必要的杀戮,并呈上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在此文中,他详细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为朱元璋勾画了一幅太平天下的图画,并对目前的一些政治制度提出了意见和批评。
& ]) S4 V1 Y9 T6 i  朱元璋的性格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你不去惹他,他都会来找你麻烦,可是这位解大胆居然敢摸老虎屁股,这实在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解缙疯了,因为只有疯子才敢去惹疯子。
0 k! [' I$ G/ l, R  解缙疯没疯不好考证,但至少他没死。朱元璋一反常态,居然接受了他的批评,也没有找他的麻烦,当时的人们被惊呆了,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解缙还能活下来,于是这位敢说真话的解缙开始名满天下。6 u( {. X: s- [1 d' C' f
  出了名后,烦恼也就来了,固然有人赞赏他的这种勇敢行为,但也有人说他在搞政治投机,是看准机会才上书的。但解缙用他的行为粉碎了所谓投机的说法。他又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 f* \- ^" d, X: g. ?. w6 }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杀掉了李善长,这件事情有着很深的政治背景,当时的大臣们都很清楚,断然不敢多说一句话。可是永不畏惧的解缙又开始行动了,他代自己的好友上书朱元璋,为李善长申辩。5 ^( j) f- t( O- x; {# U$ ~& [
  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朱元璋十分恼火,他知道文章是解缙写的,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仍然没有对解缙怎么样,这件事情给了解缙一个错误的信号,他认为,朱元璋是不会把自己怎么样的。" w' b# A$ I$ Y5 E
  解缙继续他的这种极为危险的游戏,他胸怀壮志,不畏权威,敢于说真话,然而他根本不明白,这种举动注定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不久,他就得到了处罚。
' g2 a2 ]7 v# u' M- l- l' W6 N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把解缙赶回了家,并丢给他一句话“十年之后再用”。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3)9 I: A) L* f% B4 g! n5 Q
  于是,解缙沿着三年前他进京赶考的路回到了自己的家,荣华富贵只是美梦一场,沿路的景色并没有什么变化,然而解缙的心却变了。3 ^# E! Z" s: o4 I. Q* S
  他始终不明白,自己只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就受到了这样的处罚,读书人做官不就是为了天下苍生吗,不就是为国家效力吗? 这是什么道理!2 a  L# e) }7 v, S- {
  那些整天不干正事,遇到难题就让,遇到障碍就倒的无耻之徒牢牢的把握着权位,自己这样全心为国效力的人却得到这样的待遇,这不公平。
& w6 l% x3 H1 F0 e) v  罢官的日子是苦闷的,人类的最大痛苦并不在于一无所有,而是拥有一切后再失去。京城的繁华,众人的仰慕,皇帝的器重,这些以往的场景时刻缠绕在解缙的心头。
! E3 L7 o, b& \% q9 {2 P, M. V4 p! x  在故乡的日子,他一直思索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为什么会失败?才学?度量?1 M2 ?# o! \+ Q1 [6 ?' {
  不,不是这些,终于有一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幼稚,幼稚得一塌糊涂,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官场是个什么地方。信仰和正直在朝堂之上是没有市场的,要想获得成功,只能迎合皇帝,要使用权谋手段,把握每一个机会,不断的升迁,提高自己的地位!
$ J% f  Y6 a4 Y6 f  解缙终于找到了他自认为正确的道路,他的一生就此开始转变。) `( _! `4 v4 |0 V1 q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了,此时距解缙回家已经过去了七年,虽然还没有到十年的约定之期,但解缙还是开始行动了,他很明白,就算到了十年之期,也不会有官做的的,要想当官,只能靠自己!
7 ]4 f2 u$ f4 C* h( S" ]9 Y+ H  他依靠先前的关系网,不断向高官和皇帝上书,要求获得官职,然而命运又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建文帝虽然知道他很有才能,却不愿用他,只给了他一个小官。把他远远的打法到遥远的西部。幸好他反应快,马上找人疏通关系,终于留在了京城,在翰林院当了一名小官。' J) M+ J5 l, U. P8 C
  此时的解缙已经完全没有了青年时期的雄心壮志,他终于明白了政治的黑暗和丑恶,要想往上爬,就不能有原则,不能有尊严,要会溜须拍马,要会逢迎奉承,什么都要,就是不能要脸!0 A* o% J! [2 y7 O, {
  黑暗的世界啊,我把灵魂卖给你,我只要荣华富贵!
' v  X6 [. f/ j/ y0 m5 ?' P5 x  [  收下了他的灵魂,黑暗的世界给了他一次机会。" b. F8 v6 H# m! K" e- @
  转折
0 q  M% [+ Z. t& J  靖难开始了,建文帝眼看就要失败,朱棣已经胜利在望,在这关键时刻,解缙和他的两位好友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谈话,就在这次谈话中,三个年轻人确定了不同的人生方向。8 [$ |( X1 i! X, d2 _# ]! D- m% k
  这里,我们要要先介绍解缙的两位好友,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胡广、王艮。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解缙这样的才子交朋友的,自然也不是寻常之辈,实际上,这两个人的来头并不比解缙小。
. [! h- L- ~' A6 R  说来也巧,他们三个人都是江西吉安府人,是老乡关系,也算是个老乡会吧,解缙是出名的才子,我们前面说过,他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高考成绩至少是全国前几十名,可和另两个人比起来,他就差得远了。8 o  C( G: u+ ]5 V: T
  为什么呢,因为此二人分别是建文二年高考的状元、榜眼。另外还要说一下,第三名叫李贯,也是江西吉安府人,他也是此三人的好友。但由于他没有参加这次的谈话,所以并没有提到他。确实厉害,头三名居然被江西吉安府包揽,让人惊叹此地的教育之发达,足以媲美今日之黄冈中学。
7 b4 _! N: {/ {; l9 v7 O. m, Y& P  大家都是同乡,又是饱学之士,自然有很多共同话题,眼下建文帝这个老板就要完蛋了,他们要坐下来商量一下自己的前途,这三个人都是邻居,而他们谈话的地点选在了另一个邻居吴溥的家里。
9 D" [9 ]$ N- [4 a3 e% U3 I) A  在他们说出自己的志向前,我们有必要先提一下,解缙、胡广、王艮、李贯都是建文帝的近侍,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皇帝身边的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他们对时局的态度很能反映当时朝臣的看法。但四人中王艮比较特殊,他最有理由对皇帝不满,这是为什么呢?; d( i* k6 I- m% ~- ~
  因为在建文二年(1400)的那次科举考试中,他才是真正的状元!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1: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4)
% G( u& D0 ~4 r6 O, q3 S  此人经过会试后,参加了殿试,在殿试中,他的策论考了第一名,本来状元应该是他的。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建文帝嫌她长得不好看,把第一名的位置给了胡广(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就这样,到手的状元飞了,按说他应该对建文帝十分不满才对,可这个世界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真诚。
7 b. N. p: Y( x3 p  建文帝就要倒台了,大家的话题自然不会扯到诗词书画上,老板下台自己该怎么办,何去何从?三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是在心底作出的。
3 w2 p% c$ N4 m9 o  三人表现如下:
) l# K4 p; o( R0 X8 Z  z  解缙陈说大义,胡广也愤激慷慨,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国。王艮不说话,只是默默流泪。8 X, t1 }5 W& C
  谈话结束后的表现:
- d! x1 |; U" `( X. V: {* w& {  解缙结束谈话后,连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历史上也留下了相关证据——“缙驰谒”。胡广第二天投降,十分听话——“召至,叩头谢”。看看,多么有效率,召至,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贯也不落人后——“贯亦迎附”。! Y8 Z2 ]- V+ ~1 \# g
  而沉默不语的王艮回家后,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以身殉国了。”
* o7 [: Y/ M6 [6 m2 Q  然后他从容自杀。
' ~3 n6 r) c( ]  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
2 ^% A* W) s1 t0 ~( b7 N  那一夜,有两个说话的人,一个不说话的人,说话者说出了自己的诺言,最终变成了谎言。不说话的人沉默,却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诺言。7 g! Y, Y* U, V2 q, k" r
  其实早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时,已经有一个人看出了他们各自的结局,这个人就是冷眼旁观的吴溥。
1 w& p, t) z, i9 B/ @- m  就在胡广慷慨激昂的发表完殉国演讲,并一脸正气的告辞归家之后(他家就在吴溥家旁边),吴溥的儿子深有感叹地说道:“胡叔(指胡广)有如此气概,能够以身殉国,实在是一件好事啊。”
! O# \! F$ _" o- |, F! U  吴溥却微微一笑,说道:“这个人是不会殉国的,此三个人中唯一会以身殉国的只有王艮。”, R+ q2 P/ u! X( L' H! T4 [
  吴溥的儿子到底年轻,对此不以为然,准备反驳他的父亲,谁知就在此时,门外传来了胡广的声音:
- ?& j# j  t6 w! m" C( c  ~6 C  “现在外面很乱,你们要把家里的东西看好!”
9 t% o# I6 T! k) P4 v/ v  两人相对苦笑。
% G+ q. `8 W) X  话说回来,我们似乎也不能过多责怪这几个投降者,特别是解缙,他受了很多苦,历经了很多坎坷,他太想成功了,而这个机会,是他绝对不能放过的。
; {! z, u# `* \* q  对于这四个人的行为,人心自有公论。& \* w9 q* _/ b. U2 d
  于是,解缙就此成为了朱棣的宠臣,无论他用了什么手段,他毕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传奇性的一生,但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投降三人组中其余两个成员的下落。! z% g7 m8 Q' P3 z! N% a8 W4 n( a) C
  李贯:朱棣在掌握政权后,拿到了很多朝臣给建文帝的奏章,里面也有很多要求讨伐他的文字,他以开玩笑似的口吻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说:“这些奏章你们都有份吧。”下面的大臣个个心惊胆战,其实朱棣不过是想开个玩笑而已,他并不会去追究这些人的责任,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 z6 R- L2 @5 s2 @: K6 L
  惹事的正是这个李贯,他从容不迫的说道:“我没有,从来也没有。”然后摆出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他是一个精明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避祸,他从未上过类似的奏章。% S( W* J# ?6 s
  现在他的聪明才智终于得到了回报,不过,是以他绝对预料不到的方式。
$ @' P) \5 V/ X9 `9 K+ f  朱棣走到李贯面前,突然把奏章扔到了他的脸上,厉声说道:
. a! a6 B7 L! q- z% ?8 Y  “你还引以为荣吗!你领国家的俸禄,当国家的官员,危急时刻,你作为近侍竟然一句话都不说,我最厌恶的就是你这种人!”! Y1 ~3 X. a% c6 F7 A$ t7 q
  全身发抖的李贯缩成一团,他没有想到,无耻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5 `4 r) P3 G; @. `9 \$ O  在这之后,他因为犯法被关进监狱,最后死于狱中,在他临死时,终于悔悟了自己的行为,失声泣道:“王敬止(王艮字敬止),我没脸去见你啊。”
1 Z# V' B; v+ _! R. k2 b; [8 C  胡广:之后一直官运亨通,因为文章写得好,有一定处理政务的能力,与解缙一起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七名成员之一,后被封为文渊阁大学士。此人死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他还创造了一个记录,那就是他是明朝第一个获得谥号的文臣,他的谥号叫做“文穆”。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5-1-18 18: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