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3-10 23: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扫除一切腐败者!(3)5 M. H* e9 e! s# j' Z" _0 D
朱元璋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饱读诗书,以所谓“朝闻道,夕可死”为人生信条,却在当官之后成了“朝获派,夕腐败”。3 Y& }0 V9 G; F- I% \. u
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但怎么对付这些人他是清楚的,杀!! x! c$ r/ n" t
可是杀完一批,又来一批,朱元璋急眼了,于是他颁布了更严厉的法令:“我想杀贪官污吏,没有想到早上杀完,晚上你们又犯,那就不要怪我了,今后贪污受贿的,不必以六十两为限,全部杀掉!”
" G9 o# N. q: ]0 {5 ` 可就是这样也没能止住,官员反倒是越来越少,于是在当时的史料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滑稽的记录:该年同批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六人。
' O' S1 z8 w$ r 似乎这个数字并不多,别急,后面还有: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三百五十八人。" R& G. O& V" b: N; k3 _5 f( Y
大家明白了吧,这三百多人一个没漏,再说说这个戴死罪、徒流罪. N- I( ~6 Y& H7 O9 C2 o
什么叫戴死罪、徒流罪办事呢,这可是明朝的一个奇特景观。很多犯罪的人过堂,上到衙门才发现当官的也戴着镣铐,和自己一模一样,后面还有人监视。除了衣服是官服,活脱脱就是个犯人。
; k. O/ H$ a, J1 C, N 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因为官员被杀的太多,没有人干活了,朱元璋虽然勤劳,但也不能代替所有的官员。于是他创造了这样一个戴死罪、徒流罪办事的制度,具体操作方法是,官员犯法,判了死罪,先拉下去打几十板子,就在官员给伤口涂药,估计自己小命不保的时候,牢里突然来了个人,不管死活的把受罚官员拉出去,塞到马车上,送到各个衙门去处理公务。
4 i+ B$ T Y/ h, x' B q0 `' D 想死?便宜了你,活还没干完呢!. } {1 A. E# l
结果是被判了死罪的官员给下面跪着的犯人判死罪,然后自己再到朱元璋那里去领死。/ z9 q2 \4 I$ s/ M2 L' _2 a, ]& B
活干完了,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5 S0 p- d Y+ j J9 V# R3 x8 E5 e: z
该杀的杀掉,该徒刑、流放的也执行吧,别再折腾了
- F, P7 ~! X. i8 x9 Q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气肃贪的,但效果并不是太好,这是很值得分析的,大凡在封建朝代开国时期,官吏是比较廉洁的,而洪武年间出现如此大范围的官员因贪污被杀,是很不正常的。! T8 q$ z- ]2 N( i: U/ V6 E
应该说,朱元璋的某些政策制定和执行出现了问题,官员贪污的主因固然是他们自己不法行为,但官员待遇过低,朱元璋肃贪手法过于急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7 J6 I; z" ?6 B3 ^7 H2 j 我们下面要讲述的两个案件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这就是被称为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和郭桓案。 . }* ^3 N' \" w9 k
' t0 P& @- ^$ z- f4 T' p
十七、冤案(1)
" v$ G/ U& B. ^8 x 空印案! k: |( N5 ]0 @ F5 f, ?/ B
应该说这确实是一个冤案,然而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实在罕见。
& g( l$ C# _+ P2 N3 n1 |- y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根据《刑法志》记载,此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但根据此案当事人的记载,真实发案时间是在洪武九年(1376),目前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确认,本文采用洪武九年的说法。. o! c S Q: E
案件的缘由是这样的,明朝规定,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而地方账目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这一年的地方财政计划才能完成。如果对不上,即使只是一个数字,账目就必须重新填造,更让人为难的是所有重修账册必须要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
5 L x7 i' _7 g! v 这个规定在现在看来似乎不难执行,但在当时可就难了。 l- q4 T8 v; d4 C2 X- S
要知道,当时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各府各县必须派使者带着账册去京城。这些使者的首要条件是身体好,因为这一路上是很辛苦的,没有汽车火车让你坐,你得骑马、坐船、再骑马,某些时候你可能还要搞些登山运动。7 U7 V9 S- s- @: G- Z0 s9 x4 x& j
比如你是广西某地的官员,要想到京城,最快也得一两个月。就算你年初一就出发,到京城起码也是早春三月了。满头大汗跑去户部,一核对,错了一个数字。
6 `9 O: L8 k, { 行了,啥也别说了,兄弟你打马回去吧,我等你。
# e' D/ R5 y- V. L1 o& u 于是又是一路狂奔,先骑马,再坐船,回去改了账册,盖了公章。我去也!
: w# q n" K' t2 r! M: |5 A6 X3 g 这就是四个月过去了,转眼已是夏天,赶到京城,又见面了
% R9 W# Y0 J8 s b' Q 兄弟你终于来了,我等你好久了,接着来吧9 `: B0 ?/ D9 f. Y% H9 w; ~
这位运气不好,核对后发现还是有地方错了,啥也别说了,还是回去吧,下次过来记得穿多点衣服啊,这边冬天冷!
8 }* r( Y: J u! y 于是又赶回去,赶回来,这回核对上了,可差不多快到第二年了,你也别回去了,在这过年吧,计划又该重新做了。, u% n( \8 h, S% S F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如果总怎么折腾,谁也受不了。经过分析,官员们发现,关键问题在于盖印这个环节,因为纸笔都是现成的,账册错了改就是了,但印是不能让你带的,你把印拿走了,官老爷总不能拿萝卜刻印盖公文吧。当时在街头私刻公章的生意还是没几个人敢做的,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带上事先预备好的盖过印信的空白文册不就行了吗?; b- R; l5 [# d; j) G P
就这样,带空印文册成了当时一条不成为的规定,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一个人例外。: w% `8 G% n5 y# Y
很不幸的是,这个人正是朱元璋1 s, ^8 q* `3 r1 P$ R# P3 P2 R
洪武九年,朱元璋突然发现了这个所谓的秘密,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官员们竟然敢搞这些名堂!
# k+ G3 e# T3 }$ q4 [, A 他震怒了,他认为自己做了一回冤大头,于是他派遣官员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3 U8 T; D1 K1 D 按说只要一调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释的,其实即使是他派去调查的官员也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事情的缘由大家都知道,可就是没有人说。
e- s, x9 M; {2 d' B" q5 ~) ^, C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滑稽场景,问话的官员也知道,回答的官员也知道,只有朱元璋不知道。 Q* V0 d. P3 B& ^2 V
这个现象不难解释——官员们害怕9 E8 L) t8 q" S1 h. S& p# |1 y' y
如果上书辩解,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同党或者包庇,这个黑锅谁背得起。; O: Q3 X7 m U f# ]/ Z
就在此时,一个勇敢的人站了出来,值得敬佩的是,他并不是在职官员,而只是一个平凡的生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只是一个老百姓。2 r' m! z1 |3 a" D
郑士利的直言& X7 G% |, J `5 ~% W) d% z3 S
这个人叫郑士利,他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靠山,只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只是为了说出真相。
; V% A; G$ j( |: J: g; S( N 他利用当时平民可以直接上书的渠道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很长的书信,这封书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在书信中郑士利明确指出:空印文册所用的是骑缝印,并不是一纸一印,而钱粮数字不同,必须一一核对,所以很难确定。说明了空印出现的原因' y. f+ S) U( W' f( ? F: _
其实郑士利不但敢于直言,也是个聪明人,他估计到朱元璋可能羞于认错,便在文章的最后,为朱元璋开脱,写道:其实您也是为了老百姓好,您是怕贪官污吏借机挪用这些空印纸,用来危害老百姓(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您也是为了百姓好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