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7 17: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蓝玉的覆灭(2) * K- S4 q+ `8 A0 `: M
/ u0 y c7 y+ W$ c--------------------------------------------------------------------------------8 g! J6 l. E% ?3 n; |# V
/ T* Z- E! P: {% A0 p" x, M) G, }
& K: i* ~$ Q# E. F l/ v2 i' ^: A7 N" Q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终于拉开了序幕。- J7 J$ p% B( N0 L" \
, ?6 s ?1 q: s2 X, C+ ~# U
无数人头即将落地2 a" @5 J/ B- B- T7 {
4 k/ j; b8 e7 O
在锦衣卫告发后,朱元璋很快就逮捕了蓝玉,并将他下狱审理,公正的说,蓝玉狂妄不法是有实据的,但谋反实在没有真凭实据。作为一个新贵将领,没有深厚的根基,没有充足的准备,蓝玉是不敢造反的。$ _9 I' {" W3 k& k* F1 z
. a3 N( L* V% p% q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7 E. d C, ~ e4 n2 } n7 {$ u
2 m: _5 ~) r6 t9 l+ u 估计蓝玉在牢里是挨了不少黑棍的,因为这个本来没有谋反打算的人居然写出了长篇供词,不但说明了自己造反的企图,还供出了企图谋反的方式、地点,看来他在监狱中应该出演了一次监狱风云的主角。# ~; \; L; H% N- O! r$ o. U% Z" j0 n' \
! z# n5 ~' I3 \8 ~( J. h7 L4 U# R 既然蓝玉招认了,那就杀了蓝玉结案吧。可就如前面所说,如果朱元璋真的这样做了,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7 ? s% h! L; h: q
1 | m7 S* T& A! z; Z. I. a 但凡谋反,肯定不会只有一个人的,这就是线索,就要查下去,于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出来了,锦衣卫搞这一套也是十分有经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方法参见胡惟庸案件)。- [6 c6 s% _. F# k0 k; q+ z
' J& q& d- M, t* W3 b& p( g
最后一共搞出多少人呢,经查,蓝玉同党共一万五千人。从这个数字看,蓝玉平时的人际关系还是不错的。- K; S" b( G; m. D" t
5 W- V& a4 p6 t7 y 蓝玉本人被灭族,被他牵连的人数不胜数,因此案被杀的共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各级官员更多,那些在胡惟庸案中幸存下来的人曾经心存侥幸,但他们不会想到的是,自己也不过多活了十几年而已,终究没有逃过这一刀啊。! v7 T& [6 t! o, v
l3 i' w6 J7 L+ ` 这些因为蓝玉案被杀的人死后也没有得到安息,他们的名字被编为《逆臣录》,我估计了一下,如果列出一万五千人的名字,列名至少是两个字,加上字就是五个字。这份《逆臣录》大概在三万字到七万五千字左右,赶得上一份硕士论文的字数。
8 p- k# M. u% [6 @6 a! K8 G
& O# D/ E3 I4 b6 z* X8 T" ]7 e3 X 但这篇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血写成的" H+ c t: T& x0 b0 L% C% |- A
" j) J0 \% F0 s 蓝玉案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空,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开始,到此也应该告一段落了,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大家歇歇吧
+ H. l) n. H [, A3 _+ B- ?& w+ \8 E3 P7 h. X, d9 h
蓝玉的一生是极富戏剧性的,他的前半生一直笼罩在名将的阴影中,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历史并没有亏待他,在他的后半生让他成为了主角,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却又在他最出风头的时候将他拉下马,难道这是天意吗?+ P; U3 u$ J) X
2 j8 a7 j' r. g! U 当然不是,蓝玉的悲剧并不是历史造成的,而是他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终究不负名将之名,用赫赫战功证明了他自己,他的不朽功绩将记入史册,为后人追忆。5 r# I3 ^" y! W- ~
3 u, e# z1 h1 k9 }7 [* C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似乎又是幸运的。# U2 }$ z1 }. N9 Y: M+ l3 p+ s) C
4 \ M, f5 k7 o( S
那一夜,我梦见百万雄兵
; P1 P d! v3 F7 I2 O0 Y4 W* J* O; a9 [
真正的动机! Z9 ]) p7 y9 l0 q- p
+ f- ~2 \4 a! A6 F! [& [8 o( E
在蓝玉案中朱元璋挥动屠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 `/ n9 }; n3 j7 W' C" A% B- x$ {; f5 R
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到,杀掉一个小小的蓝玉何必要牵连这么多的人,而且蓝玉并不是胡惟庸,他的同党并不多。朱元璋却不断的把很多无辜的人当作蓝玉的同党杀掉。这就值得我们细细分析了,朱元璋行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 E" _. K( `2 _5 _, h1 T5 H
/ J* ]9 P8 u( v: s& K
我们的侦探又该上场了,前面说过,很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在那枯燥的历史资料里面往往隐藏着事实的真相,只等着你去发掘,在蓝玉案中也是如此,答案可能就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各位侦探开始自己的侦查吧。* M1 ^8 A" L9 ^- I- c' J$ W
1 s' Z$ L8 e5 j+ k& U
我先说一下自己的思路吧,蓝玉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看看在这一年的前后出现过什么事件呢?这些事件应该对蓝玉案的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 A! a* U+ ^$ H0 U* K% Z: N, B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和分析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7 @0 ~ X- E' z H+ V0 H O/ D
# c: v" U: l, C+ A! P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 z( C% u( v$ O; f
/ C- o4 u# b4 u% l 如果联系起来仔细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母为庶母),而朱元璋却早早的将他立为太子,可见他对朱标是很满意的。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3 r' t2 n6 U# n L- o0 O8 z. e$ `7 F
: x4 r, {+ F, U3 I, Q" r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人。但问题在于,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亲,经历过开国时期艰苦的考验,也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 b, V9 U! O1 z& J
: N& B' O A5 v, N1 K 蓝玉这一批开国功臣,文韬武略,能谋善断,只有朱元璋能够控制他们,朱标也还算有点威信,用俗话说就是还勉强能压得住阵,但朱允炆就完全没办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良弓走狗之类的要先清理干净,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的皇位。 B! q2 }3 X- G4 G
+ d; P# Q v# S* a2 ^# | j9 D& z
现代的史书对朱元璋杀功臣的动机目的也基本持上述观点,但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应该通过对史料的联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才是科学的历史观。
3 Q/ P; Y) Y+ v0 ^* O2 c3 D9 ?+ |$ v& \6 ]2 {5 [1 k! O
朱元璋杀掉了那些能干的大臣,但他还要考虑到,必须有人去保卫国家,而那些未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书呆子是不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朱元璋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了各地,这些人历史上称为藩王,允许他们拥有军队。+ Q7 @ d, |4 G% d7 b6 S0 Q- T
$ o4 M; b* F: v6 b& |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这几个藩王有可能会造反,于是他创造了一整套制度来制衡各藩王的权力,这一制度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应该说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体系相当完善,但并不完美。再仔细的人也会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这个体系有一个微小的漏洞,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漏洞虽小,却是致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