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7 17: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制度后的秘密(1) / ?9 O2 i8 }: } @# _+ h u. Q
; B1 ~7 f; h. |- L--------------------------------------------------------------------------------
( A5 ?9 W# E/ g3 `! \& V* V
: O) m; j' W7 T
T6 i' e- R7 } 上面我们介绍了朱元璋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时候对明初的制度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了,这些制度对整个明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制度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埋藏在朱元璋的心中。- [; i! |" G C% Y. H" }; K
- ?" C! g3 M6 l5 G( @& K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3 Q" \- s% O0 U6 f$ n( B! | ]$ ~ R- \# S; t D2 C
说起法制建设,大家可能很难把这个现代化的观点和封建君主联系起来,但朱元璋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但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还成功的普及了法律。* r% F" K% e/ B9 _% Z9 `
4 m* W# Y$ g, R7 W! X3 U6 }
我们之前说过,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并规定了五种刑罚,分别是笞、杖、徒、流、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竹棍打人、大木板打人、有期徒刑、流放、死刑。当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不会满足于这几种处罚方式的,这五种只是正刑,另外还有很多花样,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讲了。/ w+ V8 u3 E' u% M6 o
5 c1 d, E: C/ t1 W' B5 @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做《大诰》的书,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它比《大明律》还重要呢?
+ a6 @3 {$ q8 ]- G
+ S( d8 v! N& ]) {0 L4 g0 } 所谓《大诰》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推广《大诰》而不是《大明律》呢?只要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个厉害的人物。3 U! f" l9 s+ Z! q+ C( }
( G' W. X! C4 L$ w" S8 F2 g( d 根据法理学的分类,《大诰》采用了案例,应属于判例法,这么看来朱元璋还颇有点英美法系的倾向。朱元璋正确的认识到,要老百姓去背那些条文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案例生动具体。个个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了饭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喜欢看侦破故事一样,更重要的是,里面还详细记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皮、抽肠、剐皮等特殊行为艺术,足可以让人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然后发誓这辈子不犯法。
\! Q, ~: u Z- @3 Q# b: j2 E; s2 k! _: M
把犯人的罪行和处罚方式写入《大诰》,并起到警示作用,实在是一种创举。
9 I0 c+ a- f1 H$ X9 l! O! c4 T6 b) t8 q1 M) ?* c. M3 n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希望工程,读过小学(私塾)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城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一个人读,无数人听,并不是因为读的那个人口才好,而是由于大家都不识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老百姓素质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难普及。: U5 X6 i' m7 d4 _2 {7 O& M: c; r
( i# |3 `' p2 |6 z- Y9 | 朱元璋再有办法,也不能代替那么多的老百姓去听,去读。这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 u, i0 S9 y2 E, M1 z: q x |0 z
, y+ r- R' {, i( ]( Z2 t; x- v 他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比如张三犯了罪,应该处以刑罚,县官已经定罪,下一步本来应该是该坐牢的去坐牢,该流放的流放,但差役却不忙,他们还要办一件事,那就是把张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 j/ m9 V- R2 w
9 T# A5 E# ~: i+ P" ?7 i- L 就是这本《大诰》,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张三了,如果本来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杀头的罪,那就能捡一条命。
. P6 h; B3 U m1 s6 x
& o" [- r$ u3 x$ Y! u 反之,家里没有这本书,那就完蛋了,如果张三被判为流放罪,差役就会先恭喜他省了一笔交通费,然后拉出去咔嚓掉他的脑袋。& i% }% n% t$ b8 _6 F! S
" w% W( k5 H2 l( p& y# @7 _0 U! [
其实从法理上说,家里有这本书,说明是懂得法律的,按照常规,知法犯法应该是加重情节。不过在当时而言,这也算是朱元璋能够想出来的最好的方法了。6 o6 f- \! X; t" K6 f
) d& y6 t& _$ F9 y 朱元璋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普及了法典,虽然具体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他毕竟做出了尝试。
/ d1 C5 ~' y; G1 `: s+ T" u% [( s8 {: ]3 O
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 p1 z2 b; y. T" f, i" n* z% i3 n, ~' m) J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如果要都写出来,估计要十几万字,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几种。不要小看这些制度,在这些制度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含义9 e# i, p4 f/ T' K4 V/ M
: t' x, E' c! m* t( e+ } 在那个时候,人去世是不能随便说死的,要先看人的身份,具体规定如下:
' \. [3 X8 Q! X) y: c/ o
' m" C4 A% D( t2 u* U+ D x 皇帝死称崩、公侯贵戚死称薨、大臣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才能称死。& B0 G2 u0 k; k
; c/ S, w1 M3 E
这个规定给人们制造了很多麻烦。比如当时官员的丧礼,摆出灵堂,众人祭拜。当时有很多人都搞“撞门丧”。所谓“撞门丧”是指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熟,有的根本就不认识。但同朝为官,死者为大,无论好坏都去拜一拜,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e5 j& C: n* D) N5 |
# l+ I" N8 ~! A! H
进到灵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认识这人,就要先记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后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记准名字),你怎么就死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1 S' j' i. P/ }, x# m1 p. }- P6 j+ j. U+ P0 X
如果你这样说了,大家就会怀疑你是来砸场子的,你祭拜的是官员,怎么能用庶民的说法呢?* B: v0 X: Q- K# h4 f& e
8 a5 z. T* m' K$ m# C, b! F
正确的方法是这样的,进到灵堂,先去问家属:您家老爷前居何职?$ F6 P/ k% X, T' q% M- v
g( h+ Z* q4 Q W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原是兵部武选司郎中。
! [4 c& c4 {3 y/ E8 A( O; G9 F7 q9 y3 t* v: R( y2 W) @5 e) j
这时心里就有底了,这是个五品官,该用“卒”% P# j5 l& M2 h
# h' o, e; L o% I( | 那就拜吧) k! H6 `3 e- U/ {1 N% |3 i4 u8 J
! P, d% `0 o$ [% y# C( n; s4 Z 别忙,还要再问一句:您家老爷可有世系爵位?2 D$ u, a# B3 @6 ]: i2 I
5 ^5 n6 W0 b) }% y' Y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袭伯爵位。
9 m1 z4 E) s+ X; M$ P- Y2 ]% ^' S7 k% D" G0 M3 f
还是仔细点好啊,差点就用错了。这时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么就薨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 j% @6 z1 r7 o# H* N8 K: E( c; }6 U- o" n q5 V/ y
大功告成,真累啊/ H; D$ r7 |' J# ?5 t* b
. {& o# b" Y4 E/ { 其实称呼上的规定前朝也有,但并没有认真执行过,而在洪武年间,如果违反这些制度规定,是会有大麻烦的,除了称呼外,当时的老百姓也被分成了几个种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