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踏浪行歌

[历史] 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四卷全集--TX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23: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7)
1 f5 `8 ]+ i. E3 ?) D* G  剧情的发展告诉我们,连长总是对的
8 B. S( O$ J% a- X' s9 r9 C  这并不是开玩笑,当时的蓝玉就面临着连长的选择。
, i0 t! r9 R& {' c  前面我们说过,但凡重大军事决策上拿主意的时候,就会有一群人在你身边叽叽喳喳,这个说前进,那个说后退,这个说东,那个说西。反正说对了就有功劳,说错了也是你做决策,责任推不到自己身上。这种便宜大家都会去拣,最可怜的就是统帅,因为他是最终的决定者,也是责任的承担者。
& h& x  Z6 O- q8 {0 |$ T  这个责任并不是赔点钱,或者道个歉疚能解决的,因为如果判断失误,付出的代价将是十几万人的性命!
4 m' d. K1 E9 [0 F% e" h& Y0 A8 ~: Z  蓝玉终于明白了当年徐达被击败后的沮丧和失落,现在他也陷入了这种痛苦之中,何去何从呢?
4 ^$ ^7 [! W0 c/ V3 ~  蓝玉思虑再三,决定将将领们召集起来,听取他们的意见。3 H) q+ B/ g. I- y+ j8 y4 r" I% Z
  不出所料的是,将领们有的说撤退,有的说前进,其中建议撤退的占多数,而王弼则坚决主张继续前进(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但他的意见也很快就淹没在一片反对声中。" T4 ~4 K9 E* E5 b6 p
  蓝玉终于明白了,召来这些将领是没有用的,主意还要自己拿。1 f5 K* Z& {4 P
  就此退回去吗?那自己十几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等待了这么久,临到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不,我决不甘心!9 l8 ^' F) t/ H! |6 [) }% [1 P
  那么继续前进吗?可是敌人在哪里呢,粮食和水也不多了,部队坚持不了几天,十几万人可能就饿死、渴死在这里。到那个时候,自己也只能骑着马踏过无数士兵的尸体逃回去,又有何脸面去见皇帝啊。
! j3 d; {1 j8 D  前进还是撤退,这是个问题
$ Q" m) n% I- \0 S/ x$ @9 s  大家都不说话了,他们明白,现在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g! _+ M' Z- A1 S
  士兵们看着将领们,将领们看着蓝玉,蓝玉看着天空
' r5 ]& o8 w6 R, Q# b+ i  最终的判断2 S0 G: _. \5 E3 @4 f- k1 K6 W
  如果上天能帮自己拿主意该多好啊,做出选择是容易的,但如果我选择错误,上天能给我第二次改正的机会吗?6 L+ x* i# {+ I6 @4 V
  蓝玉,你要明白,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你只有一次机会。如同拍卖行里的一锤定音,贵贱得买,贵贱得卖!: k5 d" ]% r7 P& m5 n
  到这个地步,兵书已经没用了,谁也不能告诉我敌人在哪里,要作出这个抉择,我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6 U. b1 Z  x0 M4 u* j) O1 G
  直觉?对,就是直觉!这里满天黄沙,遍地荒芜,没有人烟,但我能感觉到,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0 p( F1 |# T* D5 N& Y2 a& c: c  可是直觉真的靠得住吗,没有情报,没有线索,没有任何踪迹。就凭自己的感觉作出如此重大的判断?/ F4 A  }  x; V) b3 q
  为了作出今天的判断,我已经默默地奋斗了很多年。& Q- d8 V) b, \& F$ l
  是的,我要相信自己,要相信无数次战场厮杀累积的经验,要相信无数个夜晚孤灯下熟读兵书,苦苦思索的努力。
/ e7 L) H2 A4 I% ?2 E, E& a$ C/ ]  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 i0 W. X7 Y: N: p# U. |+ L& `  前进!这就是我的判断!我的判断是对的,我的判断一定是对的!
( M, u' w+ b1 R% W; e+ o, X  他下定了决心,沉稳的对那些等待他的将领们说道:“前进,敌人就在附近。”* |8 A' Q- ]/ l4 s( U2 i7 J' `5 Q
  没有人再提问,因为他们已经从蓝玉的脸上看到了自信,这种自信也感染了他们,感染了整支军队。! I! a, ~6 ^  h& T9 |
  于是,十五万大军出发了,士兵们向着未知的命运又迈出了一步,但这支荒漠中的军队没有犹豫,没有动摇。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如何困难,蓝玉一定是有办法的,这个人一定能够带领他们取得胜利,并活着回家。+ O' w$ [: j3 H: Z3 ]3 m
  上下同欲者,胜% b9 e' L) p( }  T* X
  蓝玉带着他的军队继续深入荒漠,他们行军路上小心翼翼,就连做饭也要先在地上挖个洞,在洞里做饭,以防止烟火冒出,被敌军发觉(军士穴地而炊,毋见烟火)。这实在是一支可怕的军队,在茫茫沙漠中,还注意到这样的细节,这支军队就像一只沙漠中的蝎子,悄悄地前进,隐藏在阴影中,只有看到敌人,才会发出那致命的一击。7 P& O3 R: h' q. ]
  当大军到达捕鱼儿海南面后,蓝玉终于发现了北元大军的踪迹,但到底有多少人,首领有多高的级别,他并不知道。无论如何,这是最好的机会,他立刻命令王弼为先锋,向捕鱼儿海东北前进,务求一举歼灭北元军队。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23: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8)/ o( I- S! m+ ~, H: h/ y, x1 B
  此时,在捕鱼儿海的东北边,北元的最高统治者脱古思帖木儿正在和他的大臣们举行宴会,他并不是傻瓜,蓝玉的大军一出发,他就得到了消息。他深知平时小打小闹,打完就跑,对方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但这次朱元璋是来真的了,要跟自己玩命,好汉从来不吃眼前亏,他把自己的主力部队和大大小小的贵族们都转移到了这个地方。
1 R2 N) d. c9 }3 l7 ^; U  此地平素无人居住,茫茫大漠,蓝玉的军队没有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军马没有水草,蓝玉深知用兵之道,是不会深入大漠的。(军乏水草,不能深入)只要等到蓝玉的补给供应不上,粮尽水绝,就可以反守为攻。
8 Y$ t6 g6 X8 z6 K2 ?  在等待的时间里,他也曾经不安过,万一蓝玉真的来了呢,但许多天过去了,连人影都没一个,慢慢的,他放松了警惕,甚至连基本的守卫也不再设置,每天和大臣们饮酒取乐,顺便说一句,这次避难,他还带上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这本是为了他们的安全。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却与他的设想完全相反。
! T) V$ _1 [- u6 K7 q; J  就在王弼向他的大营挺进的时候,他正坐在自己的帐篷里,这天正好大风扬沙,天空被一层黄沙掩盖,几十米内都看不见人,白天变得如同黑昼,按说这样的天气,明军更不可能发动进攻,他应该更加安心才对,但这漫天的沙尘却似乎打在了他的心上,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 z0 \+ M; T/ D1 f9 }  在大漠和草原上英勇善战的蒙古民族,对于危险往往有种先天的预知,这是他们民族长期游牧的生活习惯养成的,可是脱古思帖木儿也说不出到底哪里不对,预感终究只是预感。
* K+ x* X% f5 W$ u/ l0 P  还是接着喝酒吧
3 O# Z( L& K/ [8 Q) {  在脱古思帖木儿举行宴会上的帐外,一名百户长喝醉了酒,他向驻防的太尉蛮子打了个招呼,晕晕乎乎的走出了营区,漫天飞沙中,他也不知自己走了多远。等他有点清醒过来时,已经不认得回去的路了
4 B8 M+ ?% H. V# |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他努力使自己镇定下来,分辨出了方向,便回头向大营走去,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前方出现了许多人影,由于天空被黄沙覆盖,根本看不清远处人的面孔,他以为这里就是自己的大营。连忙高兴的一路跑了过去,到跟前一看,他才发现迎接他的是一群灰头土脸,就像刚从沙里捞出来一样的士兵。要命的是,这些士兵穿的并不是自己熟悉的军服。2 v. t6 C$ [& k- p) h; c
  他们是明军) ^# _" B0 P' _$ k* \
  这些明军士兵用恶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还大声呼喊,很快,更多的明军士兵围拢了来,他们以看待珍惜动物似的眼神注视着他。他很荣幸地成为了第一个俘虏。; q/ e" R8 S3 u4 X/ Z$ W
  今天真是倒霉,出门忘了看黄历啊。
( ^, r4 n/ V3 m9 K  黄沙中的战斗
1 U. h7 e) E4 B; a  危机就在眼前,而北元贵族们却仍在饮酒作乐,但并非所有的人都丧失了警觉。
) f6 G  i5 W6 T; h' h' r% J2 \+ ?3 p1 J  太尉蛮子就是一个比较清醒的人,根据史料推测,这个蛮子很可能就是洪武三年(1370)在野狐岭被李文忠击败的那个太尉蛮子。如果这一推测属实的话,他倒也真是个人物。十八年过去了,多少名将都雨打风吹去,这位仁兄却一直战斗在前线,也算是老当益壮吧。
$ `1 R" [. f7 |* }) O- M  他作为北元军队的统领者,敏锐的感觉到在不远处漫天风沙的背后,似乎有危险正在向他逼近。于是他增派了士兵加强守卫。可是天气实在太差,沙尘飞起,白昼如同黑夜。士兵们摸黑在营区里走来走去,调度极其困难。这位太尉正在为此发愁,一群人的出现彻底为他解除了这一忧虑。+ d3 C/ g' z' D! R& C$ X
  此时,风声小了,代之而起的却是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北元士兵们发现,距自己仅仅十几步之处突然杀出一队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骑兵!他们伴随着黑夜和飞沙而来,与传说中的妖魔鬼怪的出场方式一模一样。
9 |- _8 z) t4 z; m9 H  他们不问来由,以千钧之势冲入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人就砍,无数的北元士兵在黑暗之中恐惧万分,以为这些人真是地狱中的妖魔鬼怪,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7 l% A  z/ y3 _* b
  但太尉蛮子很明显是个无神论者,他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些不速之客真是他们的死敌——明军,于是迅速跑到后军组织还未被冲击的部队进行抵抗。其头脑不可谓不冷静,反应不可谓不快,但他一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挽救元军的。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23: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9)7 I8 W$ D( ?3 r! I" u. f* f
  他组织部队赶去与明军作战,此时的明军却是士气高涨,他们为了找到这些冤家,在沙漠里吃尽了苦头,受够了累,好不容易找到了对手,积蓄多日的怒火终于发泄出来,个个以一当十,而元军没有堤防,很多人还在饮酒作乐,哪里是他们的对手!明军时而分散,时而集中,把元军大营冲成几段,赶杀来不及上马的元军。太尉蛮子手忙脚乱,疲于应付,正在他指挥抵抗时,一个明军赶到他的身后,狠狠地给了他一刀。这位清醒的抵抗者就此沉睡了。
; O1 {3 V' J0 q2 n* b5 w  蛮子死后,元军更是大乱,没有人再想去组织反击,大家一哄而散,正是所谓:兵败如山倒,你跑我也跑。
+ v: K! Y% n7 ?1 A  r2 L4 m  营帐内还在喝酒的脱古思帖木儿听见营外大乱,顿时慌了手脚,逃跑也是有天分的,要先抢马匹,看准位置,然后突然冲出,才算大功告成。在这方面,王保保可算是个行家,可惜脱古思帖木儿没有王保保逃跑时的天赋和从容,慌乱之中只带走了自己的长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门。把老婆和次子地保奴及十余万部下都留给了明军。, }6 z3 }% n( C5 }9 x
  这回老底是彻底赔光了/ q+ C& @; |! a
  明军继续追赶着慌乱的元军,在他们心目中似乎没有缴枪不杀这一说,只是挥舞马刀四处砍杀,北元军完全陷入混乱,死亡的恐惧笼罩着每一个人,他们本是英勇的战士,他们曾经纵横天下,但现在,他们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1 p$ R' H+ L6 y6 D% f: o
  皇帝已经跑了,统帅也死了,抵抗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很多人放下了武器。# A" V. P: a$ F" K- V5 R5 U; o
  牢饭毕竟也是饭,就这么着吧
& t4 K6 g0 c3 |+ i  当蓝玉来到北元军营时,他看到的是成群的俘虏和牛羊,是垂头丧气的北元贵族,是一场真正而彻底的胜利。! i8 B5 h. U- L' T: Y  u
  他遥望天际,仰天长啸:伯仁(常遇春字伯仁),终平矣!不负此生!% f9 E; g$ W, W
  捕鱼儿海战役就此结束,此战彻底歼灭了北元的武装力量,俘获北元皇帝次子地保奴、太子妃并公主内眷等100余人、王公贵族3000余人、士兵7万余人、牛羊十余万头,缴获了元朝皇帝使用了上百年的印玺。0 f! k& n( z4 z8 f6 S. z
  以往无论元朝统治者如何败退,每次逃跑时起码还带着印,从大都到上都,从应昌到和林,再到捕鱼儿海,别管多差的地方,支个帐篷就能成立临时ZF,大臣是现成的,抓走一批再任命一批,这次连印都丢了,这套把戏也就不用再演了。
& l/ `7 J1 p" K  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那里,他并没有大臣们想象中的兴奋和欣喜,而是静静的坐着,二十年的努力,二十年的战争,太长了,长的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a4 b% B: n( C- Q# m  现在终于结束了,我的敌人崩溃了,和平和安宁将降临我的帝国和我的臣民。蓝玉,你没有辜负我的希望!
! p7 {" X. U0 _/ M/ h  他看着满朝文武,说出了他一生中对部下将领的最高评价:“蓝玉就是我的仲卿、药师啊!”0 R* Z# _1 t$ a( ~) w3 z
  (仲卿是汉大将军卫青,而药师就是唐时名将李靖)
2 a& {) m2 ~- w1 P( l7 k% S  I  蓝玉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领十余万大军深入不毛,奋勇作战,彻底击溃了北元,完成了他的先辈没有完成的伟大功业,他确实无愧于这一评价。# X* c! N. U& N1 P$ f0 t% a! T
  北元的谢幕+ I- ]8 O; O8 J
  逃往中的脱古斯帖木儿却没有朱元璋和蓝玉的欢快心情,他的军队没有了,大臣没有了,甚至他的亲人也不在了。2 e% }  f6 o% z( G2 d0 C! R+ P' k
  环顾身边,只剩下了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和丞相失烈门,十余万大军仅剩数十人。没有了臣民,没有了士兵,本钱没有了,再也不能去干打劫的买卖。这次是真的失败了。. {  F. {5 a; X! H% O4 D
  为什么会失败呢,如果再走远一点,如果天气不是那么差,如果不是有风沙,如果能多种点树,搞好环境保护,如果还有如果,我会失败吗。1 y7 E1 K* x4 S
  说这些都没用了,先到和林吧,王保保能在那里东山再起,我也可以,只要重整旗鼓,我一定能重振元朝,恢复我祖先的光荣!
" R' m# g, }8 w& m6 \  F  但这个梦想还没有到达它的目的地,就在中途破灭了。8 X& N# v5 s' e5 _! {
  梦想破灭的地方叫土剌河,脱古斯帖木儿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叫也速迭儿的蒙古人,让他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蒙古人终结了北元。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23: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10)
" K9 \. R. K- w9 k  也速迭儿到底是什么人呢,我们还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5 V' U0 a) t; |4 W+ o! \, Q8 c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军攻击钓鱼城,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城池没有攻下,自己却被城中发射的炮石击伤,加上水土不服,不久就死去了。
" ~1 j' r. o8 _3 y- h0 B- D& K1 s  蒙哥的死造成了一连串的后果,正在攻击南宋的忽必烈立刻收兵回去争夺汗位,而他的竞争者就是自己的弟弟阿里布哥,在这场王位争夺战中,阿里布哥战败,被幽禁而死。忽必烈最终成为了元朝的开国皇帝,他胜利了。- K; r2 n+ S* }  [: [( S9 S4 _
  相对于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子孙称黄金家族)的其他子孙而言,他的胜利延续了上百年,即使在被明军赶出中原之后,他的子孙始终牢牢地把握着至高无上的大汗之位。0 [/ Q* l1 i1 j# T6 m+ {
  但失败者是不会永远失败的,忽必烈的胜利在土刺河结束了,结束它的就是也速迭儿。他十分干净利落的杀死了脱古斯帖木儿和他的儿子天保奴,并夺走了大汗的宝座。. {1 I9 o4 ~' |
  这个也速迭儿是脱古斯帖木儿的亲戚,但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阿里布哥的子孙。一百多年过去了,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
. D# p( H+ f0 s9 ]) u* o7 }  仇恨往往比爱更有生命力,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
: J, M6 A% a4 c7 V5 }: r  也速迭儿杀死脱古思帖木儿后,自己当上了蒙古大汗,称卓里克图汗。但他的胜利也没有延续多久,不久死去,而死亡的魔咒似乎就此附在了黄金家族的身上,他的继任者也都在登基不久后就死掉了,黄金家族的最后一位继承者坤帖木儿死于建文四年(1402),他的部将鬼力赤篡夺了汗位,取消了元的国号,恢复了鞑靼的古称。: w8 t5 Q- R: d& F7 X
  元就此灭亡了,黄金家族的光辉消散了。
4 Z3 G/ H  R" l3 Z  X  196年前,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召开大会,他豪情万丈的看着臣服于他的诸侯,大声宣告自己即蒙古国大汗位,他从此成为了蒙古的统治者,铁木真这个名字不再被人们提起,取而代之的是伟大的成吉思汗。
" j! T3 ?2 I- W/ U0 {0 m9 ]  这个名字从此响遍了整个世界,从东亚到中亚、西亚,再到东欧,黄金家族和它的士兵们呼喊着这个伟大的名字征战全世界,横跨欧亚的帝国就此建立。
0 s- j! G) z* A% X; @4 N- A  然而还不到两百年,这个大帝国和统治帝国的家族就此衰败了,这个曾经的庞然大物只剩下了捕鱼儿海的逃亡,土刺河的背叛和谋杀,和那夕阳下形单影只的身影。
' ]! J& U! B8 m* h! F  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5 }1 @8 ^: Q% U  K  k
  蓝玉开始班师,这一战使他的名望达到了顶峰,从此他不会再被人说成徐达第二或者常遇春第二,他的名字将和这些名将一起为人们所传颂。! L6 c' `6 [, K7 \1 Z. b+ D
  捕鱼儿海战役是蓝玉一生的最高点,但在此之后,他却频频出错,最终走向了毁灭的终点。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23: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蓝玉的覆灭(1). I) W" O# B! |+ l: ~, M% K
  蓝玉的昏着" `+ N' R& b) H8 c' _
  昏着是围棋用语,它的意思是指高明的棋手出现不该有的错误,把这个词用在蓝玉身上是很合适的,离开战场后,这位英明神武的大将军似乎就和任意妄为这个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3 Y, R7 G% n* T0 D  ~# Z  在归途中,蓝玉干出了一件颇为让人不耻的事情,他欺负了元主的老婆,而这位女性性情也甚是刚烈,自杀了。(私元主妃,妃惭自尽死)
+ [1 s6 s! l% g  蓝玉的行为违反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也十分不得人心,朱元璋十分愤怒,但由于考虑到蓝玉功劳很大,便没有去更深的追究他,而蓝玉却以为这是默许的表现,更加猖狂起来。
# s" b& n5 {) b  此后,他的这类表演越来越多,在他回到喜峰关口时,由于已经是黑夜,守关的官员休息了,听到有人叫关就立刻跑去开门,而蓝玉却干出了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 f! t( Y- n8 o" `% I3 N  他命令自己的士兵攻击关卡,打破城墙强行闯入,还颇为洋洋自得。! u8 ]5 Q# L4 Y# L
  这就太过分了,守关的官员也是人,人家已经跑去开门了,而你连一会都不愿意等,难道你是赶去救火不成?! O* e2 h0 R2 ?4 \
  这两件事让朱元璋十分恼火,他原来准备封蓝玉为梁国公,为了警告蓝玉,他把梁字改成了凉字,大家从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蓝玉态度的转变。3 G: k/ b- C+ h! Y4 V
  蓝玉似乎也应该有所警觉了,但他却注定是个有两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人。不但继续放任自己的行为,居然还把手伸到了军权上,他不经过朱元璋的允许,在军队中任命自己的亲信官员,布置自己的势力。
0 g6 ^0 ^+ }- E" z  这一切自然没有逃过锦衣卫的眼睛,于是朱元璋开始考虑怎么处理这个胡惟庸第二了。
; s/ w8 v9 Y. I8 c1 ]9 R7 Y  蓝玉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却在获得成功之后做出如此多不法的事情,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但其实只要联系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纳哈出投降事件,就能合理的解释蓝玉的行为。
) D/ p- \* ]) T& @4 H  从宴请纳哈出时的傲慢到喜峰关的骄狂,我们可以给蓝玉下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是个粗人。
6 [/ _; F9 Z" [) n4 ]8 R! M) O  所谓粗人,不是指他没有文化或是行为粗鲁,而是指他的行为欠考虑,为人处事不通人情,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其实他的性格一向如此,就算不在这件事上犯错误,迟早也会在那件事上捅漏子。
  q6 U5 c: O1 p  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吧,而关键问题在于,蓝玉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生死只取决于朱元璋的容忍和耐心,而朱元璋并不是个有耐心的人。
# P" `! i4 ?7 q  蓝玉很快就犯了新的错误,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功劳,破例封给他太子太傅的官衔,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个从一品官职,一般官员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 S. ~  H7 g! `( {3 C  而蓝玉就像吃错了药似的,居然在很多人面前大叫:“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给个太师吗?”(我不堪太师耶?)# H7 f# F, k8 v. s' }8 K
  这就不是要求进步了,是嫌自己活得太长。3 x& @. A% _' T8 \
  朱元璋再也不能忍受了,如果他还能忍,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M: S. s/ V% V. g- V
  他又一次亮出了屠刀。1 w8 r  a9 L) V# Z- ^4 D$ g6 c. I
  要说明的是,在历史上,蓝玉被杀的原因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明通鉴》记载,蓝玉被杀和燕王朱棣有莫大的关系。
5 Q5 E, L* A6 ^+ j7 \7 v# E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的行事方法和手段都很接近朱元璋,所以很多人都说他最像朱元璋,此人后来的故事大家应该也有所了解了,这里先不说他,后面自有专题介绍。+ ^# q" `  d( F. H
  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又是太子朱标的妃子,所以蓝玉和太子的关系很好,在出征纳哈出回来后,这位仁兄找到太子,对他说:“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 m4 d4 V* u% m7 U
  蓝玉算是够朋友,把这些话对太子说了,只是希望太子小心,但他忘记了一句成语“疏不间亲”,你蓝玉最多不过是个外戚,怎么能和亲兄弟比!
& S8 x4 P0 X7 ]( g/ v  太子后来在闲聊时把蓝玉对他说的话告诉了燕王朱棣,于是朱棣便狠狠地告了蓝玉一状。朱元璋在朱棣的挑拨下才对蓝玉动手。
: X8 D( _3 t( O9 p/ Q0 T9 t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在我看来,蓝玉被杀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他的骄纵不法,无论如何,朱元璋决定要对蓝玉下手了。
2 r8 @' U3 y' b" X$ w4 ]- R& _9 v) }/ }7 _( S
  既然决定要动手,先要给蓝玉一个罪名,毕竟程序还是要走的。总不能无缘无故就拉出去砍头,如果要告蓝玉小偷小摸,应该不会有人相信,而当时包二奶等生活作风问题似乎还是一种荣耀。- y- F# D! D: w& }1 c+ C; s1 z

2 g" u$ v; `2 ~: s& I4 _8 c0 x& b/ n  看来还是谋反这个罪名好一点,标题醒目,主题鲜明,且方便实用一看就懂,我们一直用它。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7: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蓝玉的覆灭(2) 5 a" S  `9 S9 S' q1 e
  K# \# P4 i. k* ^! Y4 A$ k
--------------------------------------------------------------------------------, D* v' h8 e4 \/ j8 Q8 D- l# \& `# y
, B% M! e9 P9 D7 Y4 ?
5 c1 r9 h! S% N9 Q$ ]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终于拉开了序幕。
% g& C/ V" F6 A5 T9 t& y" _# s6 i4 J- Q
  无数人头即将落地0 ]- v/ x* T" L" B) _
* z( T" R0 w4 U0 V
  在锦衣卫告发后,朱元璋很快就逮捕了蓝玉,并将他下狱审理,公正的说,蓝玉狂妄不法是有实据的,但谋反实在没有真凭实据。作为一个新贵将领,没有深厚的根基,没有充足的准备,蓝玉是不敢造反的。, B, d, B6 z0 E; ~8 g/ I

" O2 f& P# G; G) x$ \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9 _+ E) o  C( {

) H/ T7 Q$ S$ I$ P  估计蓝玉在牢里是挨了不少黑棍的,因为这个本来没有谋反打算的人居然写出了长篇供词,不但说明了自己造反的企图,还供出了企图谋反的方式、地点,看来他在监狱中应该出演了一次监狱风云的主角。
" t; P6 L; D2 Q( Z
6 ?' V9 ~+ c' q3 b3 r2 D$ ~  既然蓝玉招认了,那就杀了蓝玉结案吧。可就如前面所说,如果朱元璋真的这样做了,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3 G, g7 x" ]4 `2 C( a# A

; k# u( p& f1 r- w: d  但凡谋反,肯定不会只有一个人的,这就是线索,就要查下去,于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出来了,锦衣卫搞这一套也是十分有经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方法参见胡惟庸案件)。1 {& Q0 M3 r  E8 B1 |4 y' ?
- Y' r1 ~1 u0 V4 O/ g
  最后一共搞出多少人呢,经查,蓝玉同党共一万五千人。从这个数字看,蓝玉平时的人际关系还是不错的。
* H9 l! ~1 N! ^1 H+ j1 R& L
: F2 S* X8 @  P" F6 a' X0 O  蓝玉本人被灭族,被他牵连的人数不胜数,因此案被杀的共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各级官员更多,那些在胡惟庸案中幸存下来的人曾经心存侥幸,但他们不会想到的是,自己也不过多活了十几年而已,终究没有逃过这一刀啊。
3 R% ^! ^, K( v/ d: F- {% I* K% E* N
  这些因为蓝玉案被杀的人死后也没有得到安息,他们的名字被编为《逆臣录》,我估计了一下,如果列出一万五千人的名字,列名至少是两个字,加上字就是五个字。这份《逆臣录》大概在三万字到七万五千字左右,赶得上一份硕士论文的字数。0 D( |0 r. `! H. O& U8 l- R& F; r, O* I  ?
$ c! O- ^, N, c7 `$ ^2 g
  但这篇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血写成的
9 i& N3 e' I! }' e: ~0 m. R$ w; q  v0 O) M; w8 i$ `
  蓝玉案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空,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开始,到此也应该告一段落了,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大家歇歇吧
, s/ h9 B4 A: M, h: U# ]
  _4 _4 U, A4 Z, r2 e% p/ A* H2 f  蓝玉的一生是极富戏剧性的,他的前半生一直笼罩在名将的阴影中,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历史并没有亏待他,在他的后半生让他成为了主角,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却又在他最出风头的时候将他拉下马,难道这是天意吗?
9 x& K. h) Q/ N( Q8 ^+ n: v, S7 \& n
  当然不是,蓝玉的悲剧并不是历史造成的,而是他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终究不负名将之名,用赫赫战功证明了他自己,他的不朽功绩将记入史册,为后人追忆。
4 A" T, Y, J' ~# v4 ~' O+ n; E3 ~8 r3 p( }7 }) o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似乎又是幸运的。. V' E7 R9 `- w: K5 p  E
* w0 L9 w; V, j+ X2 P, ~$ b4 _
  那一夜,我梦见百万雄兵0 ~+ |4 L0 o2 O

9 I8 N2 k+ d( f& C4 q/ S$ K  真正的动机" F! w( \7 D! H9 @" ]$ Z
( y. b! ]9 V) ?. t+ q, a" Z
  在蓝玉案中朱元璋挥动屠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0 F, M, H1 n2 |3 [

5 e1 R9 L, h, l; N% R* b  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到,杀掉一个小小的蓝玉何必要牵连这么多的人,而且蓝玉并不是胡惟庸,他的同党并不多。朱元璋却不断的把很多无辜的人当作蓝玉的同党杀掉。这就值得我们细细分析了,朱元璋行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 F. v. P9 x  N, M! H

3 Y  e) l; C) H( F- _  m3 |  我们的侦探又该上场了,前面说过,很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在那枯燥的历史资料里面往往隐藏着事实的真相,只等着你去发掘,在蓝玉案中也是如此,答案可能就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各位侦探开始自己的侦查吧。! t- o, \/ s& n
: l/ A# `; J- L9 ^
  我先说一下自己的思路吧,蓝玉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看看在这一年的前后出现过什么事件呢?这些事件应该对蓝玉案的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k  G% M: _  v. S0 P% b: I

" I1 m1 P# d+ ?4 l0 O! B7 J/ Z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和分析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 g3 ~. b1 s6 n; M" `' [6 x% S  i- z7 W3 E6 [( `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0 S1 S, U$ P. s0 Y! o
5 k* x  S% ?% @* ~5 t  如果联系起来仔细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母为庶母),而朱元璋却早早的将他立为太子,可见他对朱标是很满意的。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 }+ L+ z" b+ }- M- y# o+ S

) C6 d: o+ a1 N  N/ m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人。但问题在于,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亲,经历过开国时期艰苦的考验,也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 J- v+ _' V1 y9 c4 ~7 U2 ~# h

' s3 i0 V' {1 @* c  蓝玉这一批开国功臣,文韬武略,能谋善断,只有朱元璋能够控制他们,朱标也还算有点威信,用俗话说就是还勉强能压得住阵,但朱允炆就完全没办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良弓走狗之类的要先清理干净,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的皇位。
/ V5 J2 c3 b7 y6 l' \* Y
+ H5 n0 A) W  b! ?! z8 M  现代的史书对朱元璋杀功臣的动机目的也基本持上述观点,但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应该通过对史料的联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才是科学的历史观。
' D; Z+ V9 t" t8 }. d2 \0 r
: b7 y2 l( _; y2 c8 A  朱元璋杀掉了那些能干的大臣,但他还要考虑到,必须有人去保卫国家,而那些未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书呆子是不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朱元璋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了各地,这些人历史上称为藩王,允许他们拥有军队。! w& G; |2 A1 S( k# W- Y6 I  F  }

2 B6 Z0 g6 i( i: l6 U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这几个藩王有可能会造反,于是他创造了一整套制度来制衡各藩王的权力,这一制度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应该说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体系相当完善,但并不完美。再仔细的人也会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这个体系有一个微小的漏洞,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漏洞虽小,却是致命的。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7: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蓝玉的覆灭(3) $ ]/ k( u) r/ `, _

  `$ B" `5 D' p" `--------------------------------------------------------------------------------1 g5 |3 I) v4 W3 f
2 i/ b# d8 z# t3 ~2 F
% }$ G: U* `1 C) t! R3 C
  另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动机。
8 }2 B. s7 Y* L7 @5 B# E, P) o
+ p& t+ i1 ?0 H  y) b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
0 o* u* D6 Q& U; ~; \4 f
6 x7 k" y9 J/ m) l' n$ l% r/ h5 g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的动机,但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从这一部分里我们能够了解朱标是怎样的一个人,朱标身为太子,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皇帝的尊容,但他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他。# Z- c2 z# F* p! c
$ V* H: A5 X3 S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他的口气并没有吓倒朱标,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儿子居然敢反驳,而且话说得十分难听。& g4 O; D# a+ K' ?

* }2 w5 a% F4 p8 h0 t# i, ?# G  朱标以同样冷淡的口气说道:“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d4 H4 l- y3 N$ r, t( W( P' r

! @' D6 O3 Q+ u- Z1 v' H8 f  这句话分量实在太重,隐含的意思就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你自己不贤明,怎么能够怪大臣呢?
8 G/ R5 x! }3 E2 b" ?2 k, i6 G( l7 \% Z( u4 q6 w2 f% g
  朱元璋被惊呆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儿子居然敢挖苦自己!他勃然大怒,拿出当年打天下的气势随手操起武器——座椅,朝太子掷去,朱标身手敏捷,躲了过去,但朱元璋的这一板砖还是让他吓得不轻,回去就生了重病。
- p) |' R/ L* v! R* `1 r, t8 N
6 P, d, w7 y3 K2 {! h3 C" B: S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一个仁慈的君主,而且他敢于坚持原则,属于外柔内刚的性格。朱元璋一生看人都很有一套,他选择的这个继承人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f; ^8 q2 f9 v4 X) e- e

  ^2 }8 J$ a/ P) b: X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朱标的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他有着卓越的见识,那一句“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实在很有见地,如果后来的崇祯皇帝能够懂得这一点,他的天下可能也不会丢得这么快,更不会发出“大臣皆可杀”的感叹了吧。$ @) {2 \& _- y& I! y2 `+ j

/ _; r! C/ i! J3 r! p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标都是理想的继承人,他自幼跟随朱元璋,谦恭待人,和大臣有着良好的关系,见识过腥风血雨而处变不惊,有着丰富的处理政事的经验。
- I0 N/ C& P0 y. w/ o: s2 ~
& |, K- U1 m" r& d  h  x' d  朱元璋对朱标也很重视,他在洪武十年(1377)已经将很多政事交给朱标处理,并告诉了朱标处理国家大事的四字诀“仁、明、勤、断”,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朱标的身上,可以说当时的朱元璋最信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马皇后,另一个就是太子。
6 z8 V9 y! c5 h) M! j
; w' v3 E( T* U- g1 p  然而上天似乎是要惩罚朱元璋,朱标比朱元璋更早去世,这个噩耗彻底摧垮了朱元璋,他不顾大臣的劝阻,将皇位传给了年纪尚小的朱允炆。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感情之深。 3 J0 x: v4 V/ g1 a

! c. }% `/ }  H* S: R7 U3 ^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实至名归的继承人。
' N, e& l. u. k1 \: o0 B. U
' g4 E- W, ?- [: O1 Y- t# Z  然而在某些史料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p: K! R  B4 l# {* y. K( d( f
* R4 x9 s& ~  v- b) [4 ~( B  历史是可以篡改的7 Y  f/ k6 U3 }4 ]! j( V& Z0 f

$ d' }$ P, A% c  记载朱元璋事迹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首先还是老一套,说朱棣刚生出来的时候,到处冒光及五色满室(具体描述可参考朱元璋出生记录)。然后说朱元璋十分喜欢朱棣,不喜欢太子和太孙。甚至说朱元璋屡次要改遗嘱,临死前要传位给朱棣,是被太子矫诏阻止的。$ h. q- C( ]" F
& X& ^( M8 N1 E: ]: L
  这些情节我们都似曾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毕竟是史料上的记载,我么不得不慎重的进行分辨。
5 i4 o; R! F4 q7 e2 m0 I( \; B+ c8 ?/ e" @$ D- }
  我们说过,此文不但要叙述那段历史,还会告诉大家一些分析历史的方法,如之前讲过,看一段史料先要辨明材料作者是谁,有什么倾向,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9 g% k) N$ ?8 z. f) L5 E
; H' B! o$ w6 |( z  所谓《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历史记录,自永乐夺位后,对前朝历史多有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朱棣为了说明自己不是夺位,对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更是极为重视,出现这些记载当不在意料之外。" r0 k6 r( P0 i9 p

8 }9 A/ \7 \+ U9 L  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后世的史官及正统史料都没有采纳这些说法,这些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们仔细分辨和筛选了史料,他们对这些记载的态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8 E. V+ s2 S( P, D5 x: G4 }, I+ ]2 k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可以推定,朱标和朱允炆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像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棣的证据。
- Z3 C' p% W. Z2 ^9 Y9 B
; Q4 a4 ~* E5 K5 E  U/ A  事实上,朱元璋后来已经认识到其为政过严的问题,他教导太子“以仁治国”,并对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张弛治国的道理,选择仁慈的朱标为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6 N+ P* _$ u: g) {+ @" R+ ?% u
: H0 S# N* j2 V5 u" Y  h7 i7 Q( v
  朱标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庞大的身影中,没有自治、自决的权利,生命线也不长,而他的儿子朱允炆更是不幸。这父子俩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 A1 @) v' [1 n. W- m
. A3 t, v  \. W" F$ n4 _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百年,黄沙早已经将那些故往埋葬,但我们还是应该从那写故纸堆中找出真相,还朱标父子一个公道。8 q/ N8 k. g) P: E0 M6 K

9 y! ~7 g2 @; |9 Q1 f( \, H* F  因为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7: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制度后的秘密(1) 9 F! S# y% Z7 c* o; n; i

4 X5 j% D1 m' H& Y0 x8 C--------------------------------------------------------------------------------
) U* K7 O! E$ P/ X( X: F  J% e
% `5 R, V5 D0 O; Z3 U7 O6 b: V8 }: p( U9 B" I/ B) v: M
  上面我们介绍了朱元璋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时候对明初的制度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了,这些制度对整个明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制度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埋藏在朱元璋的心中。
3 N- D, w$ ~5 p# X5 k9 e& \/ G$ u, v) Y$ g5 n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 [$ ~' }( p# ^& o( a4 ?4 S6 S+ C: R& G/ j  w
  说起法制建设,大家可能很难把这个现代化的观点和封建君主联系起来,但朱元璋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但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还成功的普及了法律。& d3 ]0 a* H. E& W, ^" g( u
6 O2 N8 a+ j2 s% T
  我们之前说过,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并规定了五种刑罚,分别是笞、杖、徒、流、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竹棍打人、大木板打人、有期徒刑、流放、死刑。当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不会满足于这几种处罚方式的,这五种只是正刑,另外还有很多花样,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讲了。+ `' b# P1 ?+ N5 _
2 Q; U& V5 S% P$ `0 }/ A" P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做《大诰》的书,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它比《大明律》还重要呢?
5 ~( X/ m) l+ y7 M! n1 h; g
3 j# Y' a% z# O; e  n. ^( T  所谓《大诰》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推广《大诰》而不是《大明律》呢?只要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个厉害的人物。! m+ w7 v7 n$ E: {* [% k

+ x% H4 k4 E7 f9 b  根据法理学的分类,《大诰》采用了案例,应属于判例法,这么看来朱元璋还颇有点英美法系的倾向。朱元璋正确的认识到,要老百姓去背那些条文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案例生动具体。个个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了饭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喜欢看侦破故事一样,更重要的是,里面还详细记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皮、抽肠、剐皮等特殊行为艺术,足可以让人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然后发誓这辈子不犯法。
1 I% Y: V' h: o, Q) w' p# R9 b6 Y( Y7 O; a8 {* I( `
  把犯人的罪行和处罚方式写入《大诰》,并起到警示作用,实在是一种创举。
  t& y4 \1 \! r) O+ L3 b# p5 ?2 B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希望工程,读过小学(私塾)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城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一个人读,无数人听,并不是因为读的那个人口才好,而是由于大家都不识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老百姓素质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难普及。( c' E8 v4 n, R8 H/ D
- Y7 x" G% k6 A9 L
  朱元璋再有办法,也不能代替那么多的老百姓去听,去读。这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解决了问题。0 v& W$ i& b! i! B1 O2 X
3 W2 W6 T3 t7 N: o
  他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比如张三犯了罪,应该处以刑罚,县官已经定罪,下一步本来应该是该坐牢的去坐牢,该流放的流放,但差役却不忙,他们还要办一件事,那就是把张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
9 w/ e0 ?" K- _; T( S
9 ^/ C' W4 `# X+ Q9 M/ T  就是这本《大诰》,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张三了,如果本来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杀头的罪,那就能捡一条命。
/ O9 J2 w- D  Z8 Z, ^# [! a( J8 U1 u! ^( i% n, u
  反之,家里没有这本书,那就完蛋了,如果张三被判为流放罪,差役就会先恭喜他省了一笔交通费,然后拉出去咔嚓掉他的脑袋。0 q1 `  X- ^2 \& t. h5 M" Z

% X* s" @0 h6 I* ?1 c9 I. T  其实从法理上说,家里有这本书,说明是懂得法律的,按照常规,知法犯法应该是加重情节。不过在当时而言,这也算是朱元璋能够想出来的最好的方法了。) j$ S2 [0 V; V1 U
0 e% B7 c2 q" s2 w
  朱元璋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普及了法典,虽然具体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他毕竟做出了尝试。' J, L: V2 }6 M& ?4 p
4 |2 s/ ~: a6 Z2 [6 {
  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 m; p% \7 V3 `/ O' O" A5 Q7 w% @6 ~) J* @9 L1 ?6 O2 l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如果要都写出来,估计要十几万字,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几种。不要小看这些制度,在这些制度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含义* e- \; C6 B: F

9 |+ B% d5 t! h  在那个时候,人去世是不能随便说死的,要先看人的身份,具体规定如下:* |6 U9 D! \. X

4 d2 `3 v& R7 B/ C/ i& _  皇帝死称崩、公侯贵戚死称薨、大臣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才能称死。
; x7 t5 ~' N0 s5 p  C, P0 {) J1 s4 x3 G. \" C
  这个规定给人们制造了很多麻烦。比如当时官员的丧礼,摆出灵堂,众人祭拜。当时有很多人都搞“撞门丧”。所谓“撞门丧”是指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熟,有的根本就不认识。但同朝为官,死者为大,无论好坏都去拜一拜,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 o7 j7 T0 T, @" ]$ ?
2 y! k' n* d; y0 S2 c9 }: E  进到灵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认识这人,就要先记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后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记准名字),你怎么就死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3 q. C' x( M- J9 c8 @
" v* U$ A, f+ v0 |( f( @
  如果你这样说了,大家就会怀疑你是来砸场子的,你祭拜的是官员,怎么能用庶民的说法呢?% ]9 u4 c# m3 b4 Y
! w3 I$ R$ W; `8 U& h
  正确的方法是这样的,进到灵堂,先去问家属:您家老爷前居何职?
# x4 @& q$ J. I+ [5 N
* _9 \" D7 x2 p+ J* w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原是兵部武选司郎中。# \8 w  C5 U, M! [. d

  ^8 P8 M# s" Z8 B3 u# R3 g1 q  这时心里就有底了,这是个五品官,该用“卒”* u, Z! q4 j3 I' `/ T% {6 k; s, l

) B+ z* W: o( T  那就拜吧
- M$ \1 S: L- f9 `8 |0 I
8 k# W; }3 Y0 h  g" t  别忙,还要再问一句:您家老爷可有世系爵位?
6 v! T, a9 Z- @) e3 \$ g" r  L) i) |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袭伯爵位。
4 M7 ?  x$ d1 q7 `& s( @% M  r% O" R, C9 ]* n+ L/ b8 x0 y: g$ b* J
  还是仔细点好啊,差点就用错了。这时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么就薨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h& a$ l5 D0 w
* Y) \* H3 n% N0 q! V
  大功告成,真累啊7 h+ M: e$ y$ L" f, Z5 \

$ C9 E" {" K% R# r# u: T5 t  其实称呼上的规定前朝也有,但并没有认真执行过,而在洪武年间,如果违反这些制度规定,是会有大麻烦的,除了称呼外,当时的老百姓也被分成了几个种类。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7: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制度后的秘密(2) , V6 S5 m  [  q  P
/ R0 _" P, ]( d5 z* H
--------------------------------------------------------------------------------6 c+ u% g  t" U8 k; Q4 [  m
! Z4 A/ g6 `) U0 [7 h( [% d1 h
; o! M' N% v* G. U
  职业分配制度$ G* @$ }: B8 l% x, d
5 D. ~% ?) K6 f! D% p9 e* K4 a
  当时的人按职业划分可大致分为:民户、军户、匠户。
0 c! A# s4 z4 ~2 o+ V2 Y0 c/ p
) T. T# ?5 ?* B# z) ?9 p7 ]  其中民户包括儒户、医户等,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分委工匠户、厨役户、裁缝户等。
6 i& h9 B1 u; T5 a5 u7 ]5 p, Y9 f9 X. b- C" T! H; b: s9 F
  这些户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主要是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军户,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户。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其实缺陷很大。3 e9 _) z7 ~+ |" U! r% P; x
% t  R0 |% y$ \5 X5 h
  比如你是军户,你的儿子也一定要是军户,那万一没有儿子呢,这个简单,看你的亲戚里有没有男丁,随便拉一个来充数,如果你连亲戚都没有,那也不能算完,总之你一定要找一个人来干军户,拐来骗来上街拉随便你,去哪里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m' z. \# F6 R5 S* B2 `
6 m9 J# Z2 q( k  |! h
  再比如你是匠户中的厨役户,但你说你不懂厨艺,那也不要紧,人去了就行,只要人数对得上就没问题,反正你做的饭我也不吃,谁吃了拉肚子我也不管。2 J' R* x2 Q" X& a& t0 J
& J& x1 o% e$ S" M) i; j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划分实在是不科学的,不但民户军户这些大户之间不能转,同一户内不同的职业也不能转,万一打仗时要召集弓兵户,偏偏这些人从小没有练过拉弓,那也没办法了,每人给一把弓就上吧。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不能保证的,又如召集医户,如果召来的都是一些不懂医术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8 X4 x5 v  S3 a3 s: ^$ I# B, ^2 A% S1 t  ^( K& D8 Z! c$ [
  这是老百姓,官员们也不轻松,他们衣服穿着和颜色搭配、用料、图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违反,是要杀头的
& x3 p& i* T/ w) k6 o& d, W5 L% m0 V* `  f
  如朝服冠上的梁数,一品七梁,二品六梁,往下递减,不能多也不能少,这衣服是祭祀典礼要穿的,平时上朝要穿公服,公服的规定也极为复杂,从一品到九品,从文官到武官,衣服颜色不同、花纹不同、花径不同、衣服上的补片也不同。
$ X! _+ H4 U; B: y5 p  ?# [1 a, l/ u
  回家之后也不轻松,不能穿睡衣之类的衣服走来走去,要穿常服,这常服也不能随便穿,不同品级也有规定,如腰带,一品用玉、二品用花犀,以下各不相同。5 v8 s& ^- q+ y: S1 k, g

6 z5 m  o  [' }) s  如果你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系错了腰带,穿了黄色内衣,只要被人发现,就是严重错误,可能要杀头的。, Z9 u) ]2 [0 i! g9 {7 C
3 u7 g3 h% J' K$ Y
  这些制度看上去眼花缭乱,但他们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如果我们仔细的对这些制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制度的背后隐藏着某种目的。, \& G) ?, ~" v0 G# ]

$ g' p7 @) q9 {7 b  \. G: |' M$ N  除了这些制度外,朱元璋还为他的臣民们设定了严格的规定,他贵为天子,却给全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分好了工,行政公务、司法裁决、仓储准备、人口统计,甚至连街道清洁都逐一分配到人。不但如此,他还详细说明工作该怎样去做,相当于今天买电器时附送的说明书,一一列举唯恐不能穷尽,如人口统计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进行核查,隐瞒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来。估计要是再详细点,他还会规定清扫街道时怎样使用扫帚,出门时该先迈哪只脚。这样看来,在朱元璋手下干活倒也不累,相信只要不是白痴,能看懂朱元璋配发的说明书,都是能够干好工作的。  Z" {' C- b, a6 f
. }3 l4 Q2 E' k: f  f- O
  此外他还禁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活动,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关卡,人们要走出规定地域,必须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这玩意可千万要收好,如果丢了,守关卡的士兵会直接把你当成逃犯,抓走充军,目的地是去不成了,家也不用回去了,很可能过那么几年,这位丢了路引的兄弟也站在关卡当检查员了。; p9 C! A5 [, r' \, v; P8 e. c7 }
/ Z7 a7 b# S6 m+ p) u% p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近乎僵化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农民只能种地,商人只能经商,官员按照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无论谁都不能越界。军户、民户、匠户的划分决定了在那个时代找工作从来都不是难题,不用费尽心思设计什么简历,洗干净脸,打好领带去参加面试。因为除了那些读书厉害的人之外,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一刻决定的,你爹干嘛,你也干嘛。- q7 }5 r4 l/ x, l

+ |$ m9 ^  k' u9 t  应该说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人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他们就像无数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同组成强大的明帝国。这些制度之严密、周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典范。
' y1 ]5 |' Z  o, `3 O7 N
6 H  ?9 u- _/ P0 S8 t4 o) ^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不但打下了江山,还耗尽心力制定了如此完美的规章制度。他的目的也很明确:
( I+ t: H+ _% I1 j1 D( K
; _' k; p8 Y: Y3 V2 `  明帝国的所有问题我朱元璋都给你们解决了,制度也有了,方法也有了。后世子孙照着做就是了,我辛苦点没有关系,你们就等着享福吧。
) s1 a' `$ |0 H, r+ r) J4 m4 j6 P1 O, {6 n3 O
  可惜模型始终只是模型
0 H, I( c& f5 v7 o& Z$ B  x' Z6 r9 v, o
  规则的漏洞7 d/ f4 `3 C5 x2 H; L
/ t" z, ?  v( o4 I/ t+ p1 ^! ]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着完美的东西,任何制度都有缺陷,任何体系都有漏洞。朱元璋的这个体制也不例外。/ @, W. M8 c8 a5 N) H
+ h) B9 v/ @* b  Z0 b, e
  事实证明,他的体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意外。
  i/ }( f, ?7 T7 r/ u$ G& U8 e0 Z- n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权力,然而明朝的内阁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专权。
: w% v0 X/ k3 Z% u" ]' r. d, I3 h0 R- ?0 Y3 Q
  朱元璋规定老百姓不得四处流动,然而明朝中后期流民成风,四处游荡,丝毫不受束缚
# `8 t- E! t9 T; \5 `
+ X+ h; X, i' _6 [8 |& M9 k( k  朱元璋颁布了抑制商业发展的条令,并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沙等贵重衣物,然而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正是从明朝开始,而那些本应该是社会最底层的商人却穿金戴银,甚至登堂入室,为官经商。
6 D3 u0 a! ]# q% f! V, u+ x# n  _2 i& V, p- n4 N
  朱元璋严令太监不得干政,可是明朝的阉宦却个个都是重量级的(这与他废除相权有关)) O( m! Y3 E- m
# @- [( T! ]* U. S3 l7 C* I- G
  朱元璋给他的所有子孙都准备了爵位和俸禄,然而一百多年后,他的很多后代都家道中落,穷困潦倒。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7: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制度后的秘密(3) & M7 k9 k2 W! R( \0 T

% m. V9 G! t$ V; Y/ s--------------------------------------------------------------------------------$ I* g8 n. |5 b* g5 j
2 U- I, j3 P/ b8 I1 \/ V
6 }5 ~7 p) q  |. f
  这些朱元璋认为可以用千年万年的制度,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已经烟消云散。甚至他的继承者们也不再认真遵守这些规定,他们口中说着太祖成法万年不变,实际上却是各有各的搞法。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脑袋不开窍的叫嚣着要恢复祖制,换来的却是众人嘲笑的眼神,甚至连当时的皇帝也不以为然。
2 D1 ]  v  ~& T' Z: a: [( S
/ l1 s/ `( I6 y+ Y; c& a5 Z  实际上,朱元璋为了保障自己的这套制度模式能够贯彻实施下去,对那些敢于改动和违反者,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如他曾铭文规定太监干政者,杀;敢议立丞相者,杀等等。可是这些措辞严厉的规定从来就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太监还是照常干政,内阁还是行使着丞相的权力,此路不通就绕道走,谁也没把太祖成法当回事。
$ g  _$ ~# }. m5 ]
: ^3 u% ]9 z* _3 l- _$ [2 [  更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规定的事情往往都向着反方向发展,用俗话说就是怕什么来什么。在朱元璋的面前似乎有一个看不见的对手,朱元璋想往东,这个对手偏要向西。朱元璋想吃饭,这个对手却给他喝水。
0 a- D( {0 ]9 H8 E0 {- a9 n4 E
( i* [4 r7 x0 M$ \; y  这个对手并不是虚无的,我们之前提到过他的名字——历史规则
: C" z& @/ b+ J8 Y0 W; S0 `* m& O6 Z, l' n  |$ D2 y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朱元璋制定的这些制度,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他规定商人不允许穿好衣服,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如有违反,就要处以重刑。5 G) k4 i+ Q* k# \# ?& G( v, B( r

( |$ R8 B3 e+ a3 e  C; c: G  然而这规定真的行得通吗?' J8 {% I# y3 j/ M% _( r8 w6 B

# m* h. L; j% C4 b4 |  农民有权穿纱,却买不起,商人虽然地位低贱,但他们有钱,有钱才能买得起那些贵重的东西,农民没有钱,所谓的权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他们连饭都不一定吃得饱,哪里还谈得上穿什么衣服?这不是拿穷人开心吗?(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
; X$ u: O) @9 ~5 m7 ^
- C% ~1 k5 W- a1 t  类似的制度缺陷还有很多,这些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遗憾的是并不一定适应情况的变化。因为朝廷的收入不断的增加,经济不断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墨守成规的制度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 V% L5 n2 R8 o  u& W( _) f9 O
* X& t6 d5 w" W, w
  朱元璋制定的这套政策是适应明朝初年的情况的,事实证明,这些制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恢复。但朱元璋虽是能人,却不是超人,也不会搞“人间大炮” “时间停止”之类的把戏,他不能停滞历史的进程,当他把自己的这些制度和方法作为“万世不变之法”流传下来后,这些过时的玩意在后人眼中就会变得荒谬和不适用,并成为绊脚石。
) M. _: ?' ~" m: Y7 Y% F& Q( v
6 {* I* o: Q5 e9 z9 r2 n# f; S: @  朱元璋这一生有过很多厉害的对手,顽强的张士诚、凶狠的陈友谅,纠缠不清的北元、狡猾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这些人都是一代人杰,然而他们都败在了朱元璋手下。直到他遇到了最后一个敌人——历史规则。
% R' k) I- y* I+ n! W# b& c% ^- S6 c- y3 ?3 T& Q6 W
  在历史的进程中,命运之神会从芸芸众生中挑选一些人,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你被挑中,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你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残酷的比赛,当机会到来时,你若要真的有所建树,就必须比其他人更优秀、更强大,因为最终的胜利者只有一个。; W' r) i8 \& g! N) U; x

# B& A. S; T1 \& m, _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命运之神来到了朱重八的床边,将一柄剑和一把钥匙交给了他,他告诉朱重八:用剑去推翻残暴的元朝,用钥匙去打开那扇新的大门,你将建立自己的王朝,获得你应得的荣耀!) m4 A  W  W! h/ k

% k, s9 P" H6 u$ }! ~( M$ Q9 W  朱重八庄重的接收了这两份礼物,他没有辜负命运之神的期望。在那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他用自己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战胜了所有的竞争者,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 K2 F  @0 m. [" d0 p/ t& o, t# x! b) v
  他不再是那个穷困潦倒的朱重八,而是重权在握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改变原先的规则,创造自己的体系。9 g$ G# X+ J" {& m' W$ N
* `( p* `* p1 y' t* r) j
  但他错了,无论他如何强大,在历史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棋子。
3 |/ j0 }4 i! e; C
3 B: [" |7 Y7 M7 J  他可以影响少数人于永远,也可以影响多数人于暂时,但他无法影响多数人于永远。) Z  a6 l& l9 L7 @
5 U& P. B: e" ~3 g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他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天赋,精力充沛,他执政三十一年,勤勤恳恳日夜不息的处理政务,一个天才加上勤奋,世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成的呢?
' G6 D; X1 ]2 _  z1 B
7 D( {4 q& _* P: w3 C4 S8 `+ K  他相信自己能够操控一切、改变一切,他已经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命运之神的垂青,成为了这片广阔大地的统治者。但他并不满足,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社会体系和架构。他相信,就如同以往一样,他会胜利的,事情是会按照他的设想进行下去的。
& R, Q- U" X; y# I% {: K- a0 w; l: E; z; D) t; C. t6 U
  可是历史规则这个对手与之前的都不相同,他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他没有去招惹朱元璋这位猛人,却不断的缠扰着朱元璋的子孙,而朱元璋的体系也在时间的磨砺下变得千疮百孔,最终失去了控制力和约束力,历史固执的按照自己的逻辑方式走了下去。
! ^. d! _: F/ Y9 v+ {# a
( ~6 z. I/ v1 g; ]$ S, y  事实证明,在这场斗争中,朱元璋失败了。
4 F, w7 ?: c/ Q- ?% ?2 O8 a
  {, }" Q3 x( K# Z) j  原因何在呢,答案看起来似乎深不可测,其实很简单:
* A4 X$ J# y( d, I; E
& y! o6 n% Q- H1 B5 _! N  因为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他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A, b) m" Z! [  y

3 R6 x6 i% d, d% c7 n  即使没有朱元璋,也会有李元璋、王元璋来完成历史的使命,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帝国。历史是一个好客的主人,但却从不容许客人取代它的位置。历史也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可以支配创造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实乃至理名言。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5-11-29 07: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