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13 11: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医生 TXT 36 4 W, _! z7 K$ V& e! O
, N! s. o$ v& u; {4 K! O& F 记者:“那么,两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您能给仔细谈谈嘛?”
5 G, V3 ~1 _ h2 K# I 教育专家:“这个问题问的好,记者小姐,您总是切中要害!自主学习模式应用的是构建主义的思路,也就是说要由学生自己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知识是你自个儿的,因为你是在应用中学会的,现在构建主义教育思想占欧美教育的主流;而在灌输式教育体系中,知识是老师的,你在背的过程中并没有应用,所以会忘记的很快,等到真正应用的时候,要再翻一遍书,再走一遍构建主义的道路。”
# K; p% a# Y% O- Y& E7 F! V 记者:“好的,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各位,今天我们专家谈的什么什么主义的教育思路非常重要,这帮助我们理解了徐灵胎同学为什么学习效果如此之好,各位如果也能掌握了这个秘诀,相信一定会功力大增!好的,现在返回主播。”
7 |; J% M2 T, E; B2 C 各位听明白了吧,原来徐灵胎同学成绩突出,是因为人家方法好啊!不过我倒是对教育专家的论点有点不同意见,说这个构建主义的自主学习模式是欧美教育的主流,好像是他们发明的似的,实际上我们的徐灵胎同学早在清代不就开始搞了吗?建议徐灵胎同学回去写个教育学论文,论述一下我国清代的构建主义萌芽。
* f. ` \( a) E+ Y 让我们再来看看徐灵胎同学吧,二十几岁的他已经比较有学问了,而且八股文作得也不错,似乎应该走上科举之路了。
- w1 ?* k1 {+ {5 X5 ^, P 这个时候,古代医生成长过程中一再出现的悲剧再次上演
, n4 N( h' V/ X( j" O9 W. ^7 F, ]$ N 徐灵胎的家人开始患病了。
: I2 _4 D3 p" m j) W4 R 徐灵胎一共哥五个,他是老大,他的二弟叫如桐,三弟叫如彬,四弟叫景松,五弟叫景柏。
* E' Y3 H( F: j9 I+ y: @. I% \ 先是三弟病了,家里一片忙乱。/ p# r' O; `& Q3 }# `# ^4 b
来了很多著名的医生,给看病开方。
( @% z7 t8 x% q. P/ K 徐灵胎好奇地看着这些医生看病,他的眼睛睁得很大。
6 I( O2 [2 I [2 M 医生们开出的药方,在煎煮的时候,徐灵胎都要亲自动手,这个时候,他对中医有了直观的认识。
+ H' x" C, t/ O8 I4 h2 \ 接下来,他的四弟景松、五弟景柏也都病了。
7 d, e6 |1 Y2 X6 u0 X% F 医生们手忙脚乱,水平的不足显示出来了。
+ R6 s. f; l0 i, t6 A3 x$ J3 U! |- [ 很快,四弟、五弟病故。, ~2 g3 N4 [; ~ i& ]+ F4 J
然后父亲因为过度悲伤,也病倒了。
9 F) j# x5 q- n+ u/ V0 @ 最后三弟也病故。
' J6 `- ]2 v# a, O) q! q/ M7 Z 什么是悲剧?就是美好的东西在你的面前瞬间被毁。1 r4 t1 E% p' B4 Q3 J, D
生气勃勃的徐家五兄弟,现在只剩下孤单单的徐灵胎和二弟两个人了。: V7 n1 M, ]6 K1 w- v ?
往日热闹的景象成为了过去,不会再有兄弟间欢笑嬉闹的快乐场面了。
) Z! p9 o) p- ?+ F6 t6 ` 面对着空空的庭院,徐灵胎的心里满是悲愤。
9 m4 N" _! m2 @5 b6 B 医术,到底是什么东西?难道这种学问是如此之难吗?2 r( K# a% K$ }% o" }% O. K
这些医生以这样的医术行医,世界上不知道会有多少兄弟失去手足!
; I2 j" F: ^+ G) q; z 难道历代的医术都是这样的吗?还是现在这些医生有问题?
4 |4 m6 u, r4 y' [ \) I 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j |6 }3 m, v) I- Z* B% N
对难题有着执著的探索精神的徐灵胎觉得全身上下都紧张了起来,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会在糊里糊涂中失去生命!
' h( E6 f1 Q) [- H$ k, X! U3 D 于是,他决定一定要把医学的问题搞清楚!不弄清楚决不罢休。 Q. g6 q" k7 s- P0 E r
就这样,他这架功能极其强大的学习机器重新开动了起来,目标是:医学。
& ~+ k c0 j4 B+ w6 J; z 这架机器一旦开动,雷霆万钧。
& U- \* {: j1 O/ n% E: `' E# m 从此,中医历史上多了一位了不起的中医批评家和中医学家。2 P8 T0 t; v* D2 s" K8 Q
他如一阵狂风,摧枯拉朽,向中医界的某些腐朽之处发起了强烈的猛攻。
* `. ~/ i8 r/ A: l 中医应该怎么学啊?中医可是很难搞的一门学问啊,别担心,如何学习是人家徐灵胎特擅长的东西,人家还是采取的这个策略——自主学习,他把家里的书翻了个底儿朝上,找出了全部的医书,嘿,还真不少,于是拿出《难经》,还是那个路子,找来各个学问家对此书的注释,然后参照这些书籍,开始自己写一本注释《难经》的书。8 f. ?) l* `# m
当徐灵胎同学抱着厚厚的参考书走过厅堂的时候,家里人都知道他要干嘛了,纷纷问:“灵胎,又要写书了?”- I* ~1 j" D- {7 Q: k, v+ a+ }
徐灵胎同学低头默默地走过,眼里闪着为弟弟们复仇的光。/ C) z7 j, D" X2 r
《难经》是本什么书呢?它是把中医里面的一些基本问题,用提问与回答的形式总结出来,共八十一难,徐灵胎先是看了一段时间的这本书,发现里面有些问题,“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于是就用《黄帝内经》来做参照,参考各家,对《难经》进行注释。还是那个路子:起点特别的高,从写书开始学(这话写出来特别扭,没这么干的),一边写一边学,等写得差不多了,也学得差不多了。
& T# o* E6 j$ M3 }. k4 [ O! W 这本《难经经释》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出版了,此时的徐灵胎对中医的了解估计已经比其他的同志强了。4 g$ k( a1 e4 h- ?; Z
然后他还很不满意,击鼓再进,又顺手注释了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不能说叫注释,应该说是对《神农本草经》中一百种他比较熟悉的药物进行了研究。
, K3 ~' G( R; l6 [ 这本书后来也出版了,叫做《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是在他四十四岁的时候出版的。) S; L# D* P4 W6 D( O
后来他快马扬鞭,在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后,又写了著作若干。
: P, t0 k8 @, I6 |4 X 我一直觉得写其他的医家比较容易,写这位徐灵胎比较困难,不知道怎么下笔,这位徐同志的路子鬼神莫测,与别人大相径庭,学习什么东西也没见他怎么着,就会了,而且还成了专家了。
* K8 N9 Z- ^! _- \ 别人都是拜个老师吧,我还可以写写师生情谊什么的,到这位徐同志,好嘛,整个一个拿着书自个琢磨,如果写,我只能反复地写着一句话:“夜深了,他还在拿着书思考着,脑中灵光闪现”,别的基本什么都写不出来。天啊,我怎么选了这位高人来写啊!* k; m( u5 S7 J, _1 H+ z
他到底是在多大年龄的时候开始成为一个能够看病的医生的,到现在大家也没搞清楚,反正没几年就成高手了,但如果真的按医生的标准来衡量,他又似乎一辈子都不是医生,因为他一直在搞ZF的水利工程,看病是业余爱好,谁有病了就找他看,似乎也不怎么收钱,有时候还自己搭钱进去,比如后来那位江南大才子袁枚来看病,病还没看呢,徐灵胎先搭上了自己家那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煮了给人家下酒吃了,外加酒钱若干。
% M/ C/ L0 C$ X2 I 从他写东西的内容来看,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对中医的理解已经很牛了,并且这名气也已经很响了,当时一个著名的医学大碗儿尤在泾写了一本叫做《金匮要略心典》的书,就是请徐灵胎来写的序,如果当时徐同志的影响不大的话,这是无法想象的。1 j* v8 p' R' G) G
而且从这个序中观察,徐灵胎对中医的理解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比如他就指出了《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不都是张仲景创的,“其方亦不必尽出仲景,乃历圣相传之经方也,仲景则汇集成书,而以己意出入焉耳”。这种认识较中医界一味尊崇的风气则更加深刻与客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