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13 11: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医生 TXT 55
3 k2 x R5 A, e+ r, Z/ p6 I) B6 r3 X- U; v8 t/ v$ T
“太精辟了!”四大王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很感慨地赞叹到,然后心里也想:要么我也向二大王一样,也把络腮胡子剃了下山来学中医?
8 p2 P, X; o2 J$ | 但是,估计您的心中此刻恐怕会涌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种桥段会不断地出现,而且极其地类似,都是钱乙提前几天预言了患儿的病情,然后大家不相信,最后果然如此,难道钱乙真的具有什么特异功能?为什么他能够提前观察到疾病的征兆?
1 E/ t5 f ]" d; |" V 这个谜底我现在为您揭开吧,这是因为钱乙他练就了一套不用问就能诊断病情的本事。8 l, z5 m1 W+ S+ ~
其实儿科的特殊性就在这里,您想问,可您怎么问啊,那么小的婴儿只会哭,您还问他:“来给叔叔形容一下这种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是隐痛还是跳痛?”估计孩子会回答您以更尖锐的哭声,或者尿您一身。1 j, r D8 @0 M9 e( A
所以小儿科必须从语言之外找到诊断的依据,现在可以通过影像学方法、生化检查等方法来进行了,但有的时候仍然有漏洞,比如有的婴儿的腹泻,生化检查没有任何方面的异常,但就是孩子腹泻,瘦弱,我见过一些这样的婴儿,令那些儿童医院的医生很苦恼,最后是中医给调好的。2 R" g4 D( v; b5 T- C; i
古代的诊断方法更少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治疗儿科病。
& {7 r) ~) r) W# s( [2 I/ a 人家钱乙就开始琢磨了,这样下去还了得了,要想办法啊。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家搞出了一套绝活,那就是通过小儿的外表来判断病情(中医叫望诊)。* ^# A5 j P3 S+ b; p
这套活儿确实很厉害,现在能用的人已经很少了,给大家介绍一下,比如他通过观察五脏在脸上的反射区的颜色等来判断五脏的状态,他还可以通过观察小孩子的孔窍,比如眼睛、鼻子、肛门等的状态来判断病情,尤其是眼睛,那是钱乙特别重视的。
1 D6 _& P& W7 h) K 还有听患儿的声音,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一次钱乙偶然路过一个相识的老头家,听见有婴儿的啼哭声,钱乙表现出非常惊愕的样子,问:“这是谁家的婴儿在哭啊?”
- G( p+ I/ i4 w V 老头很兴奋地介绍:“这是我的孙子啊,我家里刚刚生了一对儿双胞胎,还是男孩子呢。”2 f1 Y2 U- E6 p0 ^# l
钱乙严肃地说:“一定要好好地照顾啊,现在能不能活还不一定呢,要过了一百天才算平安啊(过白日乃可保)。”4 ]) i8 v- m; ]/ z e0 S7 U
您说这不找骂吗?有这么说话的吗?人家大喜的事情,您来个还不一定活呢(通常境况下会挨一顿板砖)!- e0 g! N# z6 g+ a5 t
看来这个老朋友还是挺客气的,只是面上不悦而已,说了句“送客”也就算了。! G9 V5 U& {: m i5 W4 T8 s' `
结果是,果然没到一个月孩子就病了,找不到钱乙,最后很快都死了。
4 Q, ~. G. G0 O. W 这件事说明钱乙可以通过婴儿的声音来判断其健康情况。* C- k% B8 R7 V* \0 F
! y* m* t9 r& e" P, ] 这些诊断方法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各位看官有兴趣可以看钱乙的书。
) j4 f7 y2 }4 Q& j/ J 因此,在儿科还不发达的当时,在其他医生还完全不清楚患儿的疾病状态的情况下,钱乙已经通过他这些独特的诊断手段了解了病情,这弄得他总像是个先知似的,其实这些都是中医诊断学里的正常的内容。在中医诊断里面,望闻问切四诊必须合参,但现在有很多内容医生都不会了,只剩下问诊了,很可惜。
8 A) [" J* \ W7 q' u 在太医院里任职,除了给皇族治病,宋朝那会儿太医是可以出去给老百姓看病的(按:后世有些朝代就不行了,必须一心为皇室服务),所以钱乙也经常被请去给京城里的各家诊病,因为当时钱乙的名声已经很大的(连皇上都颁发认证证书了),所以请他的人多极了,这样,钱乙也同时开始了他的教育不合格的医生的过程,他的教育方式很简单,那就是:现场考试。$ ^$ E8 {( ^3 A( ~- p6 w
这搞得其他的不大合格的医生很痛苦,纷纷感觉到自己的噩梦开始了。' ~* d4 I% Z9 j- r- f! o
一天,京东转运使李同志的孙子病了,才八岁,咳嗽,气短,胸闷。
3 k/ i- {- N- x6 `6 E, n& M2 b. B 一开始并没有请钱乙,请了其他的医生,这个医生诊了病后,很有把握地说:“这是肺经有热啊,需要用凉药治疗,方用竹叶汤、牛黄膏每天各服用两次,保证痊愈。”+ r) q& ]( K! @5 U
治疗效果很糟糕,原来只是咳嗽,好家伙,服下这个药后,又开始加上喘了。
1 S' r' X+ d: l 这回李同志急了,赶快又请来了钱乙。& z9 P, X2 v# H+ Y, t7 Y! M
这个医生一听钱乙要来,心想坏了,这位以现场考试闻名啊,我这两下子,还不露馅?赶快跑路吧!
+ ^. m& H# i/ K; u- h/ c 还没等迈腿呢,钱乙已经来了,于是只好一脸苦相地看着钱乙,脸都白了。, N, s) Q& p6 ]. Y# e: P
钱乙诊完了脉,果然开始发问:“服用的什么药啊?”
, X) q6 \3 t, `% b 李同志抢先回答:“竹叶汤、牛黄膏。”
7 m& l, a/ h, ] 于是钱乙同志正式开始了现场考试的过程,问医生:“服用这两个药是想治疗什么呢?”* V" {! U- d* s3 ~6 [
啊?考试这就开始了?医生硬着头皮答到:“用,用来退热、退涎的。”
, Y, z7 R7 o! S 钱乙同志接着考:“这个病是什么热发作呢(何热所作)?”6 ?) |6 m4 P o% S' M
这个医生一脸苦相,心里想:老大,你要看病你就自己看吧,干嘛要考我啊,兄弟我以后还要混啊,这样很丢人的啊,拜托给个面子吧!心里想着,可嘴上还得回答啊,于是说:“是,是肺经热,所以才咳嗽,咳嗽久了才生痰涎。”1 S- h2 y3 v. N6 G1 B$ i
钱乙同志接着考试:“那么竹叶汤和牛黄膏是入什么经的药呢?”' Z2 \$ R* t1 {
老大,求求你别考了行不?这个医生脸都绿了,还要回答:“是入,什么经来着?”/ X6 i6 @; ^3 J4 W( j$ {: b3 h
钱乙:“是入心经的。”
. Q! _! W# f! s# d+ ]7 j! ] 医生:“对啊,是心经。”
8 f- r; n/ n* U1 g# B% L7 H 钱乙:“既然是肺热,你用入心经的药做什么呢?”
6 q( o7 ?' ?2 @. d. p) x" o6 v 医生:“啊?”
3 V7 M& T _0 P# W! w# u! F 钱乙同志终于宣布考试结束,开始了教育的过程:“这个孩子不是肺热,而是肺虚,同时感受了寒邪,治疗的思路是补肺,同时散寒,此时千万不可用凉药,下面我治疗,你来看着,以后就知道怎么处理了。”' J j6 X6 e" E! f
这位考生眼泪差点下来了,老大!这堂课我的印象好深刻啊!2 y, e) A4 |$ X U# z, }
最后钱乙很快就把这个孩子治好了。" a. j6 V' j/ W! n* M- ~
除了在民间推广现场考试制度外,在宫里钱乙同志也开始了推广运动,这搞得太医院的医生们也开始紧张得抓耳挠腮的。
: M/ n4 ]2 v: N+ _6 v 一天,睦亲宫里的十太尉小朋友病了,是疮疹,先是诸位太医们来给诊断了一下,大家说得乱七八糟的,没有一个统一意见,这可让睦亲宫的大王(不知道是几大王)急了,你们的说法还不统一呢,让我们太尉怎么服药啊?去,把钱乙给我找来。
- N. z' h+ T# z 于是钱乙就来了,诊了脉,然后转脸看着诸位太医。
, d6 w$ {$ X& h0 _ 这些太医感到后背一阵发麻,这位,别不是又要现场考试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