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3-10 23: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建国(2)9 v9 N, m: W! P: ~
明朝的制度还有很多,我们之所以介绍上面这些,是为了下面发生的故事作一个铺垫。0 y% |7 ?5 e) ^
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 y/ E$ b8 o; R( B; r 在此,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这是明朝的一个特色。
( d8 J' l" |2 {8 f2 D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2 n% T; C. Z. f4 g2 r/ C) U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6 U, d( Y3 S2 L8 v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3 I1 a. b3 u$ a$ i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J& x, k5 d& G& a. ?8 j, M, T H3 h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g! a) A0 E/ C& }" s+ M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
4 L# K! H7 u* I. ^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f( d [, O' M9 F1 f1 n: |/ j1 I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也可能会疯的。
V; h, H# k0 n; c0 `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3 D7 m7 D5 d3 I$ j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 c' F, m8 q% J
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3 }2 k' V0 j# r+ U, ^9 m. D! ]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n3 ]5 c, s$ y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 _: g2 K& e( L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3 N* S) S' J! \5 b# b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G' J2 g [4 q. F! s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R/ A' Z4 [; o; U1 n( B- n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6 ]; T" B7 X- f& a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4 A1 [0 Y$ g& @" j2 ?2 s+ T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