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踏浪行歌

[历史] 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四卷全集--TX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0 23: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复仇(15)3 m. \2 C; ?9 q& B8 d/ E3 w( T! ]
  所以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9 Q+ @/ g# X* @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J5 D! E5 N& ~# {8 o. V  在这变化无穷的战场上,要想成为真正的军神,你必须在一次次的残杀中幸存下来,看着周围的人死去,忍受无尽的痛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获取那不为人知的奥秘和规律,经历无数次失败,有勇气从无数士兵的尸体上站立起来,去打败对手
0 N& T2 c8 {3 V8 r3 C* P! q  这才是真正的名将之路,一条痛苦、孤独、血腥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能信任和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但只要你走到终点,光荣和胜利就会在那里等待着你。
6 X- L& I2 l9 B: S  ~+ e  无论是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还是后来的戚继光、袁崇焕都是这样的名将,他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成长经历而骄傲和自豪。/ I3 ^6 o1 J! _3 [+ t5 @1 m/ {
  所以当不成名将的各位学员,你们完全不必为此而悲伤失望,因为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甚至可以说,不是人能干的,诸位普通学员,还是回去做老百姓吧,那才是快乐的生活。! _: b! f2 [. k" \  F3 L: D
  在对北元战争连续取得胜利后,元军终于明白了眼前的这个敌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容易欺负的南宋政权,而是一个可能彻底消灭自己的强大对手。8 s! B5 u& Q8 r$ W/ }9 Q% `
  王保保明白,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总会有机会的。- h0 T& a4 t7 p# d2 i
  两年后,一直龟缩的元军终于慢慢向明朝伸出了触角,他们四面出击,趁明军后撤,他们又占领了东自吉林,西至甘肃、宁夏北部的广大地区,他们以这些要塞为根据地,不断向明军进攻,使用的还是最让人讨厌的游击战术,你打他就跑,你走他又来。
( [% U' [& y+ t( r- Q: r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与他的将领们开始讨论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北元,在应对方法上出现了分歧,包括徐达在内的大多数人赞成进攻,一次性解决北元。但也有人反对。
; ~9 _4 f: U: ?2 _  反对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刘基,另一个是朱元璋。4 A& ]3 Z3 r" m
  刘基认为北元还有强大的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王保保还活着(保保未可轻也)。至于朱元璋,他之所以反对这次进攻,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军事直觉。如果在十年前,他可能会坚持自己的看法,拒绝出兵,以防守为主,但现在不同了。
2 i" F( S6 s; ^, y  ^  他现在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君主,不可能再示弱于人,于是他同意了徐达等人的要求,拟定进攻计划。
7 ~- C& }4 u; k' b  h7 r  从这一情况可以看出,刘伯温之名确实并不虚传,他完美的诠释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规律。而朱元璋也证明了他获得天下绝无半分侥幸。. c0 u0 M4 z, \" D" Q* v
  领导就是有水平啊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远征沙漠(1): O4 z) i, y9 ^; w* n; g3 }" L
  朱元璋这次拟定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计划,他手下的名将们全部参与了这次行动计划。他召集了十五万大军,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5万人,分三路出征。. N" T) M- M! m4 }8 L- _
  其中以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进攻和林,并沿途宣传要把王保保和北元皇帝赶出老家,然而这只是一个诡计,他的真实目的是引诱元军出战,在野战中歼灭敌人;这个计划可以说明两点,一、当时明军的实力已经相当厉害,可以与元军在野外决战,二、朱元璋的军事思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即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这是十分难得的。  c- y6 F4 r2 K
  此外,李文忠为右路,出居庸关经应昌靠近和林,在徐达军队与元军决战时出其不意发动攻击,一举切断元军后路。并与徐达合击元军。4 \# a" o. a& R1 Q7 K3 \
  冯胜为西路,出击甘肃,他没有固定的战略目的,只是起疑兵作用。可以说这一路基本是去观光顺便抢战利品的。
. G, N' q4 t8 G3 d+ b  朱元璋的这一战略部署,主攻,辅攻,佯攻皆有,分路出击,待时机一到,便可以三路合击。堪称一个完美的军事计划。7 e+ A5 O- Y; N
  但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战场上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没有人能够完全把握,即使朱元璋和徐达这样的杰出军事家也不能。
6 w& `/ L& i% V( a  出征的时刻到了,在三位将领中,冯胜的情绪是最低落的,因为他自认军事能力并不差,却只承担了配角,而徐达和李文忠颇为趾高其昂,作为战争的主角,此战一定要荡平北元!
% r; c9 z6 l9 Y' l; l9 f; l  冯胜,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沮丧,因为在战争中,主角和配角是经常调换的。% w; j& Y( b; [- R' e
  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三路大军从不同的路线向着北元出击,等待他们的将是不同的命运。7 p( [2 L# e1 J4 n( x
  蓝玉
+ h+ z# q. I8 K  在出征之前,朱元璋让主将们自己挑选先锋,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徐达选择了一名资历尚浅的将领,由于此人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是他的老搭档,所以很多人猜测,徐达这次是走了后门,故意让此人立功,以告慰常遇春不能出征之遗憾。由于此次出征北元兵势威武, 很多人都认为是必胜之战,大家都想抢着立功,对徐达任用私人很不满意。
$ \" T/ v( k7 j6 z" T2 v  l  他们未免太小看徐达了,他是真正的明朝第一名将,用兵如神,为人公正,他之所以挑选这个人出征,只是因为此人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z, T& [& ^. e4 X( i/ F% t
  这个人就是蓝玉
2 t: z' C7 \0 H  郁闷的冯胜也挑选了他的先锋,傅友德,这是一个真正的传奇人物,他之前似乎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但由于表现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其名声远远不如郭兴等人。冯胜挑选他为先锋似乎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X8 j6 P2 G# R" c# i' K3 ]
  这两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这次并不成功的出征,这只能用无心插柳来形容了。
) V+ l1 f6 B, s$ i3 h  洪武五年(1372)二月二十九日,徐达大军进入山西境内,蓝玉率领骑兵为先锋,先出雁门关,他的运气不错,在野马川(今蒙古克鲁伦河)碰到了王保保的骑兵,蓝玉奋勇当先,一举击败王保保。这是王保保的第一次退却。( P0 T% ^# N; p3 }' h) i0 O
  三月二十日,蓝玉连夜追击,在土剌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再次攻击王保保,王保保战败,向北逃去,这是王保保的第二次退却。0 y0 a: l5 @9 A) i
  徐达和蓝玉都很兴奋,在他们看来,击败王保保只在明日!. q. N$ B, |# e' m
  而此时的王保保却终于等来了他的机会,报仇雪恨的机会。早在一个月前,他得到了明军出征的消息后,仔细考虑了自己的军队实力后,他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军事才能不如徐达,军队战斗力也不如明军骑兵,不能与明军正面作战,如战必败,要想击败明军,只能用伏击。
9 g+ p% e6 B! r4 W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与元将贺宗哲商定,在岭北(今内蒙古北部)设下了圈套。所以他在战役开始之初,不断出兵与明军接触,故意战败,应该说蓝玉是一个头脑冷静的将领,他并没有孤军深入,而是等待徐达大军的到来。此时的徐达却也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上当了。
# b+ K% j( o7 t* N8 h6 W: J  五月六日,王保保突然出现在岭北,徐达立刻带领军队追击,当他进入岭北山区后,贺宗哲突然出现,偷袭明军,由于没有提防,明军大败,死伤万余人,此时王保保和贺宗哲合军一处,准备一举歼灭徐达的大军。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远征沙漠(2)+ Q* R; u" [, I: o* H
  可是徐达毕竟是徐达,他在四年级学到的科目挽救了他,在极为不利的境况下,他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理智和镇定稳住了局势,将军队安全撤出,并修建了堡垒,挡住了王保保的数十次进攻。蓝玉在作战中十分英勇,多次掩护军队撤退,表现了他名将的素质。! C; r3 ]4 U9 T' _
  王保保看着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只能望天兴叹,此生胜不过徐达矣!
- c+ \) o! \) |+ `6 ]0 b( {  同人不同命
% R* a4 b6 o9 M5 E( y. o  就在中路徐达军失败的同时,李文忠的军事行动也充分体现了祸不单行这句俗语的准确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领军队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败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达的传染,也开始轻敌冒进,他将辎重留在后方,亲自率领大军轻装追击元军。: T& U2 O2 x' b' {' r
  李文忠并不是毫无战略考虑的,他的用兵特点就在一个快字,如果把徐达比作谋略周详的长跑选手,李文忠就是百米赛跑的能手,在应昌,他创造了一日破城的纪录,这次, 他认准了元军没有防备,所以大胆追击,以图一举歼灭元军。: m/ W" E9 j0 z+ y
  当他追击到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终于找到了败退的元军,只不过似乎和他想象中有点不同。这支部队并没有逃跑的狼狈和疲态,相反个个都龙精虎猛,跃跃欲试。8 \0 T  B, _# d; R9 m$ k
  似乎上当了: w1 @9 a  t0 H+ [4 e" |
  统率这支军队的是元将蛮子哈刺章,这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将领,他采取了和王保保相同的战略,吸引明军主力进攻,然后寻找时机决战。此时的李文忠军已经连续追记了数日,十分疲劳, 而元军利用小股兵力引诱,大部队却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他们已经在此等待李文忠很久了。" u. I( g4 B; G' a( X
  到这份上了,啥也别说了,开打吧
9 h6 R% n' a+ U: @- P  李文忠确实厉害,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亲自率领部队与元军交锋,激战数日,居然打垮了元军,歼敌上万人,但明军死伤也不少。按说打到这个地步,面子也有了,就该回去了。可李文忠实在不是好惹的。, n7 i3 ^; U4 v2 _9 I) u
  他力排众议,以惊人的意志力和指挥才能率军队追到了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一定要把元兵赶尽杀绝,元将蛮子哈刺章自知惹了大麻烦,招惹了这个煞星,他已经命令军队后撤,以躲避李文忠,打不起还躲不起吗?
! L3 L/ G3 V/ ^2 [7 B  没有想到,李文忠欺人太甚,一点面子也不给,一路追过来,不要自己老命誓不罢休。俗话说狗急还跳墙,何况是人!元军随即以决战架势布阵,意欲与明军决一死战。李文忠虽然勇猛,却并不笨,看见元军要拼老命了,便收兵修建营垒,据险自守与元军对抗,元军十分惊讶,不明白这个追了他们几百里地的家伙为什么突然不打了,但这个人太可怕,他们畏惧明军设有诡计,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就此僵持下来。不久之后,李文中发现粮食不够了,便如同游行一般,大摇大摆的把部队撤走,元军看他如此嚣张,认定必有伏兵,不敢追击,李文忠就此班师而还。' h6 v, [/ a9 G1 P/ [! W9 Q6 Z
  徐达和李文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打击元军的目的,但至多只能算是个平手,并不能算胜仗。4 U. j  M' I. T0 A& N0 o% B
  而事先最不为人看好的西路军,却创造了奇迹,这一奇迹的缔造者,正是傅友德。% i2 `0 f. p  _1 o
  西路军前进的方向是兰州,到达兰州以后,冯胜作出了一个决定,分兵
# v, X' W5 D, v  由于此次他的任务只是疑兵,没有什么作战任务,五万人在自己手下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让他们去干点事。但冯胜毕竟是一流的军事将领,深知大漠之中,分散兵力是大忌,所以他只给了傅友德五千人而已。更出奇的是,他也没有交给傅友德明确的战略任务,这也不能怪冯胜,因为他自己也没有具体的战略任务。) @+ o# c: f+ D# O1 l) U6 ^) a
  在我看来,冯胜似乎是看着手下的五万人无事可干,让他们出去逛逛的。
# p% y: b( u7 l9 B, s  五千人确实不多,但要看在谁的手里,这些兵到了傅友德的手中,就逛出名堂了。
5 a+ |9 ]- @2 G2 e$ H. P9 g) |- H  神奇的傅友德# B3 N2 _8 R0 B' k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兵力少就龟缩不前,在判断当前局势后,他亲自率五千骑兵攻打西凉(今甘肃武威),击败元将失刺罕。一胜。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远征沙漠(3)
/ a, [: [% f8 p2 u7 ~2 F  取胜之后,傅友德马不停蹄,进攻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杀敌数千。二胜。, q0 ?' @! D$ |! V+ T- C
  此时的冯胜终于看清了傅友德的实力,他放心大胆的将主力交给了傅友德,对于傅友德来说,这无异于是如虎添翼。他亲自带兵再次攻打元军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活捉元朝平章管著,并杀死元军五百余人,三胜。: d. _! P1 k2 J
  此时甘肃的元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从各处听说有个叫傅友德的疯子看到元军就打,而且战无不胜,非常害怕。唯有求天保佑,这个疯子不要来找自己的麻烦。
' h# [6 m9 ~: N& \5 H% w  然而傅友德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根本停不下来,六月三日,他继续进攻,这次倒霉的是元将上都驴,他不巧遇到了傅友德,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投降。四胜。6 ]; _8 W; G! [& @
  六月十一日,傅友德大军攻打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将伯颜帖木儿听到傅友德前来,连抵抗的勇气也没有了,当即开城投降。五胜。" e% o0 s  W2 z; H$ x( ~/ a/ l  ?
  傅友德大军继续前进,在别笃山口遇到了元岐王朵儿只班带领的元军主力,傅友德二话不说,碰到就打,击溃元军数万人,抓获文武官员二十余人。元岐王朵儿孤身一人逃走。六胜。2 P/ N4 ~% _# x) V$ l  W; {4 I3 y& v: n
  之后,他又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击败当地元军,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七胜。
2 I( m4 |9 D) h. O4 l  o  一直打到十月份,由于缴获的战利品实在太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军队行进速度,而元军已经被打怕了,见到西路军就逃,也无仗可打了,二十四日,明军班师回朝。
6 D4 ^" l+ x2 ~  从五月到十月的这五个月里,元军痛苦不堪,傅友德带领数万大军从甘肃打到蒙古,所向披靡,来回折腾元军,元军又怕又恨,打又打不赢,躲也躲不了,整日在恐惧中生活。
) r5 X9 m7 j) f9 ^  傅友德以几万军队在北元境内如入无人之境,纵横南北,竟无人可挡!实在令后人叹服,他七战七胜的不朽传奇也就此记入史册。
/ ?4 x# @$ \% ?! _5 g. r  十一月,中路军徐达、右路军李文忠由于战况不利,也先后班师。在这次北伐中,朱元璋并没有达到他肃清北元的目的,而北元也认识到了明的强大,双方就此进入僵持状态,明朝的第一代名将们也结束了他们的传奇,即将面对未来的命运。
' ^; y5 ?& d$ i: G4 p  这一僵局在十余年后才被打破,打破它的人正是在这次北伐中成长起来的蓝玉。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建国(1)
, C; G5 v/ f2 d  N6 U9 B  暂时结束北元战争,让我们看看朱元璋是怎样着手建立他的国家的。
' Y; T& }7 L: U1 C* u  朱元璋建立了国家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它取一个名字,这可是极其重要的,就如同今天的人们要给孩子们取名字一样,这个名字要叫几百年,马虎不得。
# D; s, C# \7 }. q+ m) n8 k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文化修养有限,但他们建立的朝代取名为元,可是大有来历,这个元字是取自于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也代表了其对中华文化的景仰。
- i; v: I3 N! z5 V$ F2 E( A  而朱元璋将自己的朝代取名为明,就有很多争议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朱元璋出身于明教,所以才有此名,而另一些人认为,元是北方政权,按照风水来说,是水,属阴,而朱元璋定都南方,要用南方之火明来镇住北方之水阴。
0 E4 f% n! I; V$ j5 J* t- h3 O  当然了,情况到底是怎样,只能去问朱元璋了1 J; Y- V& \7 I: z
  在给自己的国家取好了名字后,他也考虑着给自己找个光荣的祖先,虽然他经常自称“淮右布衣”,摆出一幅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势头,但大臣们都知道,这些称号只有他自己能说,谁要敢当着他的面说出这些话,就等着掉脑袋吧。他原先考虑要认宋朝的大圣人朱熹为祖先,但有一个客观原因使得他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
2 ]+ ~4 A6 W0 |  因为朱熹生活的年代离他太近了,不太好混水摸鱼,朱百六等人还在那里摆着呢,别说骗人,自己都骗不过去。于是就此作罢了: T! C4 V4 `3 ], k0 G
  经过二十余年的混战,中国大地上饿殍遍野,田地荒芜,开国皇帝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恢复生产,朱元璋在这一点上做的就相当好,他十分关注三农问题,把所有的热情都放在了农民兄弟的身上。洪武三年(1370),他规定凡是开垦荒地的,就免除三年租税,而且为了鼓舞开荒,他制定法令,只要你开了荒地,这块地就是你的,就算原先的主人找来,你也不用怕,我朱元璋给你撑腰。这就大大的促进了开荒的进行。
9 |8 f# E5 L$ |  g  为了鼓舞种田,他还发布命令,犯罪之人,只要不是杀头的罪,统统发配去种地,也算是干了件好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谓的犯罪之人以官员居多,当时仅凤阳一地,就有一万多官员在田里插秧,具体原因我们后面再说。同时,他还大大削减各地的租税,除了一个地方外。
% u4 {1 @9 Q' x- i  这个地方就是张士诚占据过的江浙地区,由于当地的人民支持张士诚,他对此十分不满,规定江浙地区赋税高于其他地方数倍。这一规定直到后期才废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个有仇必报的人,请大家记住他这个性格特点,对我们分析他后面的行为大有益处。9 O8 {; c+ {( k$ p
  相对的,他十分痛恨从商的人,这极有可能与他在小时候被屯米的奸商害过有关,当时的著名富商沈万三就成为了他重农抑商政策的牺牲品。这位沈万三十分有钱,据说家里有个聚宝盆,所以钱财源源不断,这位同志也想学习吕不韦,想搞一把政治投机,他主动投靠朱元璋,并出钱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这些城墙十分坚固,都用上好的花岗石修建,并用糯米为浆,外面还涂有石灰,堪称铁壁。
. ?2 c- m# w5 T' _  沈万三花了大价钱,希望朱元璋给他点好处,可他从来就不明白朱元璋是个怎样的人,朱元璋听说此事后,不动声色,等城墙修好,就准备杀了他。沈万三实在太蠢,像朱元璋这样的人怎么会容忍一个商人去修建首都的城墙!还是马皇后反复劝说,朱元璋才没有动手,但他还是没收了沈万三的财产,把他发配到云南。
  D! I2 e* S& m* k8 z5 o. V7 h  沈万三平生第一次作了亏本生意,但他并不是唯一的不幸者,几乎所有的商人都受到了歧视,朱元璋限制商人的行为看似平常,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宋朝以商为主的发展方向,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F) K8 ]& Q+ J4 N
  在政治制度上,他几乎照搬了元朝的各项机构,中央设中书省,左右相,主管国家大事,下设六部,当时的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的明朝ZF将继续按照元朝的官制走下去,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是他们意想不到的。这也留待后面再说。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建国(2)$ F# A( w' K$ {# K. e: f, }% E
  明朝的制度还有很多,我们之所以介绍上面这些,是为了下面发生的故事作一个铺垫。
# B9 }5 L3 E2 c5 }8 Y! X  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7 `- ^. o) J1 E2 y/ D5 x  在此,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这是明朝的一个特色。( F0 k  o/ E/ _; V' I) z. ?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y) v9 A5 f$ ^2 C* ~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 `9 o3 d+ O3 q$ h* a/ {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4 v) q& X0 F9 E6 l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D, A' n5 s- z: ]( _% Z, j* y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 Y' I1 H* L  m( u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5 m' N4 f  r2 D; {' ]! Z4 Y9 i! `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4 x5 I+ q& g3 F' H& A- E, i( e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也可能会疯的。0 ]: G- ]* w/ z; b3 c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 k  n. u* G2 v9 ], q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4 I- v! c: Q  Z  ]8 a
  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
$ `1 c# M( ~5 u* d$ W$ Q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7 Q% z* L$ U. y- H4 P, `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z# ~9 |% U( a0 t3 o; Z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 r0 ^, B3 I8 y- f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 W) Q( g8 J) B2 o. f+ Q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 v# ?5 m, `  ^/ `2 E2 k1 {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Y) _$ s% A4 v) G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L. o7 S9 ?0 N4 h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建国(3); e, y$ M" d: G7 A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6 l! A. y: R, h2 l" m  r! [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V# ^) B" h+ }4 u
  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派任官职。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 N. R  R( ~; r: m7 T* I3 @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状元也是人,凭什么不是我?!
% ?0 H9 u8 F8 d8 B" c  事实也是如此,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景仰!5 \4 v+ N, C+ o5 X! |4 ~$ u: B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R& U$ v5 m9 u2 [
  这种人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非常厉害。他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他。
/ l" P; p3 |0 j& I1 K" l  b/ T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人,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 d! p( {9 Z3 H, C  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在此特为这位忠臣和读书天才正名。
0 ^" H+ P$ C# x" w3 Z  当官的秩序
1 g+ s0 ~3 b2 Y3 C: ]% ~" ?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随着老百姓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世俗的名门望族势力慢慢消退,科举进士们形成了所谓的科举势力,也就是后来的文官群体,这一群体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们形成了类似黑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可威胁皇帝,下可统治百姓,十分之可怕。在此,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组织内的运行秩序5 E8 f: G* D: r: m
  我们前面说过,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而举人要当官,就难得多了,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实在没出息,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过几(从一到几十不等)年,官员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人翻出来,选择其中一些人去当官。这个叫“大挑”。那么大挑的标准是什么呢,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长相,选择方式类似现在的jc局认人,举人们如同嫌疑犯,几十人一队,站在吏部大臣们面前任人挑选。5 k& m" _+ a0 H2 x2 a% k* p, }$ B
  这个时候,长得丑的可就真是叫天不应了,肯定是没有你的一份了,早点回家吧。! Z  x! H1 M0 Y
  其实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啊9 n0 F' V# O9 b/ v% |, e4 `3 V
  选中的举人就可以当官了,这些举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也算是上过榜的,所以他们叫做一榜出身,而进士就叫两榜出身,大家毕竟都是考试出来的,所以进士们也把举人看成自己的同类。也就是所谓清流。
% J7 ?+ E' H) T8 H4 A8 s  这些清流们内部的秩序区分很有趣,需要详细说说,大家了解这些规则后,就能较好的理解明代中期文官集团中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4 ^6 D, v$ N: ]+ k% p
  我们列举出五个官员来说明这个问题,给他们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这五个人的职务是这样的,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礼部郎中(五品),丙是刑部员外郎(从五品),丁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戊是布政史参议(从四品)。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建国(4)& o' ]) V. a1 m- D: M5 M
  这五个人中甲、乙、丙、丁都是进士,戊是举人出身,他们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后,他们按照秩序坐下,大家开始谈话,由于说的不是公事,自然要从出身讲起,此时戊一定会先退出,为什么呢
; A$ b. j: v, R( z  因为他够聪明!虽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谈的是进士的事,你一个举人连殿试都没有参加过,凑什么热闹。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他是北大,我是清华,您呢,总不能说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吧。这个时候上去无异于自讨没趣。而且这些进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欢讲登科时候的事情,一开口就是想当年,老子如何在殿试中应对自如等等,就如同围城里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时不时就会抛出一句。其实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问,慌不择路爬出去的,谁知道呢。这是见面的第一步,摆出身
1 f1 g  K4 ]2 |$ D  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进士,那就好谈了,谈下一个问题,何时中进士的。一谈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资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这就类似今天见面问人:您的哪一届毕业的啊,喔,是师兄啊,失敬失敬。当时可不是说两句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礼了,这是规矩,不管你官和年纪比对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礼。这是第二步,摆资历
1 R! _  n6 f) K5 E' @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进士,也有个优等名次的问题吧,甲说:我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进士出身,丙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
4 T' j- p: J  S- I9 n  这个时候丁说:我是庶吉士。
7 U! ~+ n2 T) C- }" }1 X  那几位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来行礼,这是因为庶吉士实在来头很大。+ h$ `6 m8 l+ s8 |! [0 e$ C5 D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o% @, G* x2 s* ~$ ~; H- E
  你说庶吉士厉害不厉害?
* c2 F& I9 [: V) E  这三套摆下来,大家心里都有了数,将来多多关照啊,科举势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排定秩序,形成强大力量的。
8 Z9 N8 {- C) V  考上了进士对于当时的人太有诱惑力了,而考一个好的名次也有额外的吸引力,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也就是穿着官服回家给当年的穷哥们、邻居家大婶大哥看看,这个时候,排场越大,面子就越大。
0 L# G: B4 H- O- d! T; K9 H( O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过,古代官员出行都要带一大堆人,前面有打锣的,举牌子的开道。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举牌子的,学问都在牌子上呢!
- v. `# a0 \4 c# B6 J- u: U* S  如果你是状元,那就威风了,牌子上可以写上“状元及第”“钦点翰林”这样的大字,招摇过市,引得无数百姓感叹不已,抓住自己孩子的脑袋使劲晃,将来一定要学他!6 U. l( w4 |8 m8 `
  二甲和三甲怎么写牌子呢,他们的牌子上会列明“同进士出身”“两榜出身”这样的字,也是很多人倾慕的。
1 v1 V9 ~3 m) B2 e3 a' L  进士的牌子好写,人家毕竟见过大世面,那举人怎么办,不能写中进士,也不能写两榜,放心,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举人出门的时候,由于可写的不多,他们充分发挥了创造力,# N! k, R# {" M7 U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乡试中举的,就写个牌子“丁寅举人”,再想想,老子在县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点,但也是官嘛,于是第二个牌子就写“某县主簿”,此外还有什么何年何月被表彰过,有何政绩,都可以写上去,反正能骗骗老百姓就行了。! U. r: ^! P# k$ d9 I
  正是这样的诱惑,使得无数人前仆后继,向着官位前进,可正如前面所说,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朱元璋及他的子孙们早就为他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的痛苦中,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 I" p# V1 b! V! v; w' x4 O  这道关卡就是八股2 R. ]) G5 c' z7 L! @
  八股
/ `7 ~2 d8 N. O, K: B4 w4 B* M0 X7 v  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建国(5)
" ?. P, a* D; I( F) G0 L  l* Z( H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 z/ V6 Q* M. m: Z  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 o8 E, q8 D: Y/ @3 b+ k" R" `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3 D# b3 g: I8 Z2 W  Z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6 H* `. n  l( c" r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 m" a/ N8 K2 Q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y, \, [. D3 R: t( s. o+ N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 N/ R( e% V6 q/ e, N' k$ ]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
# ?5 E5 }7 |) c' y+ _  朱熹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5 X  }: ?' P+ }. V; @& G
  天可怜见!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确实是一种折磨。! g3 a, ~' U* u5 z6 Y4 P
  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天不应,谁知道这家伙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神,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2 Y4 m& q5 J3 G8 Q) @
  无数考生午夜梦回,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恶气。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啊,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
+ O6 l# G; T3 @4 W+ ^0 F! j  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学子们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在下曾经看过两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的,实在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佩服不已。; I0 `( k" V4 o% S! D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 F" W/ n5 J4 Q$ {5 c0 L& x. s  八股考试的弊端是很多的,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Y) k+ Y) s: ~  |7 I0 ?* \* P
  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建国(6)
9 `2 l( t6 V+ p# [* v$ S$ x+ B$ V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8 }  U8 g/ X9 M4 g# K/ v/ c
  朝廷的斗争
  d. X% V) J( f# d0 t: d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 L" t- }7 p9 B" a  B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同志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 v5 x, ], j: q$ e$ o% {  s( B  有的朋友问道,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确实,他好像很少出面干什么大事,这是由他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办理,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 R7 q' X; W* x* L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8 H2 u3 G' ?/ V# y+ l8 C* j, X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有敢专权的,就有敢分权的,淮西集团很快就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这个集团的首领就是刘基。
' P$ j' o1 b& r+ e  这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也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0 P! z/ n* d, l3 A' Y) G
  这场戏的主角是李善长和刘基,但仅有主角是不够的,下面我们要介绍配角和龙套出场,这些人人多势众,是这场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9 O# j8 F$ p0 ^9 Y3 a8 Z) F  以找茬为职业的官员5 ?) p! q1 q3 R3 v; P1 R
  他们的名字叫言官。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这些人
. j9 f. \& l4 y! t, s. h  言官到底是什么官呢,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官,到了明朝后期,也有人把这些人称为骂官,实际上,他们是明朝监察制度的产物。7 ?2 s) x6 w% K# h
  朱元璋建国之初,仿照元朝制度,建立了御史台,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将其改名为都察院,都察院的长官是左右都御史,这个官名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听到,而都察院的主要骨干是都察御史,这些都察御史共有十三道,以当时的十三个省区分,共有110人,这些人权力极大,他们什么都管,由于平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事务要处理,就整天到处转悠,不是去兵部查吃空额,就是到刑部查冤假错案,办事的官员看到他们就怕。/ L# ?, ]2 }& t/ Q0 m7 r" e. w% m$ k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人权力如此之大,要是他们也徇私枉法怎么办呢,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大大的佩服一下朱元璋了,他想了一些很绝的方法来规范御史的行为,首先挑选御史的时候,专门找那些书呆子道学先生,认死理的去干这行,因为这工作得罪人,捞不到钱,而道学先生是最合适的人选。其次,他用了以小制大的方法,这些御史都是七品官,可以说是芝麻官,赋予他们监管长官的权利,就使得他们不敢过于张狂。有个官名叫八府巡按(周星驰电影里出现过),大家咋一听,八府的巡案,官一定很大,其实这也是个芝麻官,往往是朝廷临时委派监察御史担任的,就相当于以前所谓的特派员,官极小,权极大。但就是这样,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于是他又建了一套班子,来监督都察院。这就是六科给事中。' _- S3 ]5 ~9 B$ X1 T7 C
  对应中央六部,朱元璋设立了六科,各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官位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官位从七品。这些人的权力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1 H  R. p+ K! `4 [# h9 e2 J  他们如果认为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敕令有不妥之处,居然可以将敕令退回!而皇帝交派各衙门口办理的事件,由他们每五天检查督办一次,倘若有拖延不办,或是动作迟缓者,他们就要向皇帝打小报告,各部完成任务,还要乖乖的去六科销账,此外官员年终考核,这些给事中进行审核。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5-5-10 0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