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住遨海湾
搜索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楼主: 踏浪行歌

[历史] 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四卷全集--TX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0 23: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建国(7)
: w% S( j3 Q- x9 Q* Z, y# T3 A" {4 T  这些人的行为特点可以概括为:你要打我,我就骂你。这不是一句玩笑话,他们从不动粗,全部功夫都在嘴和奏章上,你要是得罪了他,那就惨了,这些人骂人的功夫极高,都是饱读诗书之辈,骂人也有典籍来历,出自某典某条。如果你书读得少,还以为他在夸你呢。可能回家查了书,看到某个典故方才恍然大悟,连祖宗十八代也给人骂了。这种骂人不带脏字的功夫,实在厉害。这种独门绝技代代相传,到东林党达到了高峰,那可真是口水横飞,引经据典,用意恶毒却又言辞优美。套用葛优的一句话:“人家骂你都听不懂!”
6 E6 v2 H& }2 [# I6 u1 g  朱元璋搞来这群人后,他自己也很快就吃到了苦头。
' |1 c1 N* r$ [# t0 f5 ~3 o' N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言官们的可怕,洪武年间,御史周观政巡视南京奉天门,这里说明一下,周观政是巡城御史,属于最低层的监察御史。在他巡查时,遇见一群太监正领着一伙女乐往奉天门内走去。根据大明的内宫制度,女乐是不准入内的。周观政当即上前制止,领头的太监理都不理他,说了一句:“我有圣旨在身!”(注意这句话的分量)。
' w* v; x4 W1 |# z  按说一般人也就放他过去了,可周观政坚持说就是有圣旨也不得违背大明的内宫制度,坚决不准女乐入内。太监遇到这么个人,只好回宫禀报朱元璋。朱元璋苦笑一下,便传口谕,不再让女乐入宫,还特意加上一句,周观政你干得好,回去休息吧。无论怎么说,朱元璋已经仁至义尽,给足了周观政面子。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 N- c) m# J7 j5 {  l1 z  周观政死都不走,这个书呆子不依不饶,一定要朱元璋出来和他说,朱元璋明白自己选的这些人都是不会通融的。娱乐也搞不成了,亲自穿上朝服出宫进行安抚,对周观政说,你做得对,我已经反悔,不用女乐了。周观政听到后,才回家睡觉" i8 B! T& R' f2 `! B- s
  真是千古奇谈!皇帝口谕还不行,居然还要亲自出来道歉!我们在叹服这个书呆子的同时,不也应该钦佩他的勇气和正直吗,大明王朝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持原则的人,才能够延续两百年长盛不衰。
) d3 }; z/ T4 a5 Z# T5 R0 C  应该说朱元璋搞的这个监察制度是相当不错的。
8 r! l9 A" e- S/ y  但请注意,如果你不是十三道御史,也不是六科给事中,不属于言官,可千万别多嘴!不要看着言官在皇帝面前摆威风,你也跟上去来两句,不砍了你才怪。言官敢这么做,那是有悠久传统的。1 e; Q; r; {0 M6 O; ?; C
  自古以来,就有言官的设置,这些人不管具体事情,他们的任务就是提意见,而历来的封建王朝也形成了一个传统——不杀言官。历史上无论多昏庸的皇帝,也很少有胆量敢杀言官的。所以在朝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言官在下面说皇帝的不是,一点不给皇帝留面子,还洋洋自得,很有点你能把老子怎么样的气魄。而皇帝只能在上面一边听,一边咬牙切齿,想着明天就把你调个位置再整治你。言官确实威风啊3 a! j, p7 Q6 H5 ~; z. O
  上面说的那个故事并不只是为了说明言官的权力和威严,列出此故事还有一个目的。
! _; E: W) w8 H7 o. R  大家也可以看出,这件事情中,周观政做的过分了,用今天的话说,太较真了。皇帝有很多事情,你把女乐拦住,皇帝也传口谕,表扬了你,这就足够了。非要皇帝出来跟你说清楚,他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和耐心。朱元璋是制度的制定者,所以他要做榜样,但后来的皇帝呢,天刚亮就让他起床顶寒风出来和你说清楚?就算再好的脾气也会被这些御史惹火的,可见,御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发展方向会出现一定的偏移,我们将在后面看到这股偏移的力量对国家造成的巨大影响。
1 t, n- g0 a, x0 u! w7 F  演员到齐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场戏是怎么演的吧& \+ ~; ], G, T
  刘基与李善长- j/ b& e9 R' A7 c  i/ _$ k
  先说一下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他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五位仁兄有多厉害,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建国(8)
- s$ k+ D1 ?4 y. Q) \' T  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d9 s* ^/ B" M4 `2 X6 d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 K) T( L. {" U" o" P% @
  后人往往不解,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5 k6 {& {% C! K' K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的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比他还要准确!
0 Q; a" Q9 X: Z  D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 o( D1 ?8 T; k) t
  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么?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用来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 v$ L& _( B' Q7 A9 S' e7 G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还想要封赏么/ ]0 A/ o3 ^, A- u2 f
  刘基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 ^- Z- T9 \0 x2 ~1 t5 i
  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1 D9 ]2 ~+ j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4 G7 ]. \0 q  l) l- g& i
  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机构建立的御史台,刘基的官位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我们前面介绍过言官们的力量,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6 R9 r0 ~" O& k4 L2 v1 G1 w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这个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请,刘基却软硬不吃,不但不买他的帐,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不巧的是,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虽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他明白直接找刘基求情是不行了,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_, _/ l/ C* N, C" r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倒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t7 m/ Q5 F; [8 N$ T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M2 M% o6 l! Z( U' b; R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 l( c4 @" N% @- h
  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3 M7 x- [" X& J5 H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 x$ q; ~+ Z9 u6 B& t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C& @: z* ]# ?- g+ v9 e( h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首都建在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
. A8 F1 F: M  ^6 m  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刘基的,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1 g' a7 m' C4 y9 }0 D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基给蒙了,刘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
1 m. ]7 k) w" \$ i4 C  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 A: s, S+ x6 x) j  o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把柄,并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他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建国(9)
2 ^5 [2 b* [! R5 I* T9 G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靶子,一定要学刘基,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1 G$ {+ M8 [# u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为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
7 h" ~  H! j" _/ I% J% ?  就在浙东集团最得意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基这个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人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 ^: Z- w/ Q5 L# Q  谈话中的考验
* m) X6 \6 ^& J2 a9 u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初始比较和谐,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这次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3 r9 i1 z4 _- ?* ?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8 C* q' O$ K! ]0 e2 A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O7 D4 ]' g( E' w8 T4 q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 c& Q% W' L* _* W5 T  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 `( Y9 f& ^$ t7 d( g- T0 z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q. f5 Z. o* u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6 W9 g* G5 p5 W4 X) |/ g9 d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5 g( a% G3 ]+ p% ?3 y/ l% A. o% e
  朱元璋佩服的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t6 L8 u) F% ]! g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Z& l& E1 |& |9 _5 _) O
  刘基送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7 o) d/ k- [; x) m
  说完这句话,刘基松了口气,他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0 O: D& d" V( h4 G, Q
  还是声明一下吧,希望各位作记号时尽量短点,呵呵,我每天都更新的,应该说不算慢了,但也经常找不到我自己的帖子,有的记号实在太长,比我的文章还要长,大部分是标点符号和黑条,希望作这些记号时能尽量短点,我也不希望一页结束文章却只有几篇,谢谢大家啊。' f, C8 ~5 r- w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 i& S7 w4 _; e+ F% v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2 N: W' y' w/ q! ^0 Z  他没有细想,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
8 C" c, T4 b( _' S* A  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目前诸人,臣诚未见其可也)* _( X! q1 J# M% m( e; Z
  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 M& {* R- y6 ~3 g, x6 l* K) B6 f2 z  至此之后,刘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为官,为浙东集团撑台。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好打发的。, P# J: F8 C' s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v, v6 ?0 _0 V$ j5 J+ R+ d% h
  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基只好回到了乡下。( n- G2 F$ L0 |6 W* B
  这时,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了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
. I% u$ C6 s+ k5 o# e) z  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9 z  g6 d0 }8 n  刘基明白,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建国(10)
9 p. y& h3 j' G4 @  胡惟庸成为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指使手下状告刘基,此时刘基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什么呢,但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言。刘基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Y1 `" s- u; E: y1 x  l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官都没了,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8 m' \: s" b' {
  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的回到了京城。# Y: f6 V+ r- y! q5 n& _
  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
8 d0 @" B* }9 u0 o& T/ s  但这次,他又错了。
& M" v: P( e' U7 g% ]5 h; q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1 s* Y3 ^0 u3 Z5 X  o8 R( D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的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T$ H; i5 {: g' b0 _+ e6 m
  但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是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的是,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2 t6 Y% M. h: ?) I  G' h2 H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6 }2 d; O; n+ v, a" ~# |3 g, {
  在我看来,他确实无愧于这一殊荣。
% s* A8 V0 {- L& D& }' r  胡惟庸胜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现在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
( d( Z, x% d" C5 e! m9 j$ k' j  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胡维庸案件(1)! H" x: {) w# c" S7 G
  他并不明白自己胜利的真正原因,不是他比刘基更强,而是因为朱元璋站在他的一边。朱元璋对于两大集团的斗争情况是很清楚的,他之所以没有出来调解,是因为无论这场斗争谁胜谁负,最后的胜利者都是他。无论是姓胡的地主胜利还是姓刘的地主胜利,只要保证朱地主的最高地位就行了。
' |+ x/ R9 l7 |+ {0 N+ ]2 M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胡惟庸,并不是因为他很强,相反,正是因为胡惟庸对朱元璋的威胁小,所以朱元璋才让胡惟庸成为了胜利者。而愚蠢的胡惟庸并不了解这一点。1 K0 i! G/ Z$ r6 {9 B/ a1 C5 y
  于是,在打垮刘基后,胡惟庸越发猖狂,他贪污受贿,排挤任何不服从他的人,甚至敢于挑战朱元璋的权力,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
' }+ h" ~& l7 O8 b+ c  洪武六年(1373),胡惟庸挤走了另一个丞相汪广洋,独揽丞相大权,并掌权七年之久。% R$ u- N8 N; v" z+ P- I0 K
  但让人费解的是,朱元璋却对胡惟庸的犯上行为无任何表示,这是很不寻常的。, K0 O1 A: I% Z4 V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他自血火之中奋战而出,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李善长仅仅是稍微独断专行了些,就被他勒令退休,胡惟庸何许人也?即无军功,也无政绩,居然敢如此放肆!
6 P! ~6 ?. q5 O2 L# b) n5 [4 j/ s& {/ R  这就实在让人不解了,很多的历史资料上记载了种种胡惟庸不法及朱元璋置之不理的故事,并由此推断出胡惟庸罪有应得,朱元璋正当防卫的结论。
6 `3 T/ |7 R) f+ |2 U2 ?  h  当我们揭开事实的表象,分析其中的本质时,就会发现大有文章。
( E( S0 E7 \: W5 a  ?+ M  历史上著名的郑庄公,一直不为其母亲所喜爱,他的弟弟也仗着母亲的溺爱,向他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而郑庄公总是满足他,直到最后,他的弟弟企图谋反,郑庄公才出兵灭掉了他的弟弟。
0 O, i+ O, [5 s% E  后人往往以为郑庄公仁至义尽,传为美谈,可是也有人指出,郑庄公是真正的伪君子,是想要他弟弟的命,才纵容他的不法。
% R3 h7 Q7 _! E+ J6 r1 T) h6 b! D$ a2 N  当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个故事后,对朱元璋的这种反常举动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结论——这是一个阴谋。8 U3 Y! z% m: M( F9 x& {" s
  这个阴谋在不同的语言方式中有不同的说法,成语是欲擒故纵,学名叫捧杀,俗语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用小兵张嘎的话来说是“别看今天闹得欢,当心将来拉清单”, t8 ]+ Z" k& y/ H
  但我们还有一个疑问,对付一个小小的胡惟庸,朱元璋需要动这么多脑筋,要忍耐他七年之久吗?' m4 v7 Y( ]) y( K3 y3 p
  不错,当我们仔细的分析历史,就会发现,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4 C( A9 H5 N+ P& k9 E% `9 I  朱元璋甘愿忍受胡惟庸的专横,让这个跳梁小丑尽情表演,套用围棋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为小利,必有大谋”,他经历如此多的磨难,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这些当世豪杰都不是他的对手,何况小小的胡惟庸!% t' H+ \. W. T: d( d' u( z- x
  他这样委屈自己,只因他的目标对手太过强大,这个对手并不是李善长,也不是淮西集团,而是胡惟庸身后那延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 c" Q4 l6 ?& k7 K# a/ q$ h; _# H  自从朱元璋当皇帝后,他一直都觉得这个制度过于限制他的权力,他一向认为自己的天下是靠他的能力争来的,偏偏有人要来分权,真是岂有此理!5 O. R3 U6 R# G
  但是这个制度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大臣还是一般的百姓都认为丞相是必不可少的。要废除这个制度,必须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这样无德之人的任意妄为正好可以为他提供一个借口。( z1 U* `. o9 P) R. Z1 |* n( N5 f
  他静静的注视着胡惟庸,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 O7 v* o9 p' G1 K7 c  胡惟庸的对策
0 P$ C3 n" ^! R$ c- t1 R2 U  胡惟庸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但他并不笨。随着自己行为的一步步出格,他对朱元璋的畏惧也越来越大。然而朱元璋却并不对他下手,这让他有了不祥的预感,他还是比较了解朱元璋的,这个人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绝,从不妥协。) e* h! `1 U: P) i* w
  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胡惟庸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那就是拉人下水。5 u" X; a$ Z0 X* G$ K. B; O9 n4 F
  在他看来,要想不被朱元璋杀掉,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人与他站在同一边。所谓法不责众,你朱元璋总不能把大臣都一网打尽吧。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胡维庸案件(2). H7 q, L" x. v8 A
  至于手段也是比较简单的,先找好对象,然后封官许愿,大家一起吃个饭,沐个浴,然后搞点娱乐节目,情感交融之后,找一个双方都关注的话题谈话,这期间是要投入点感情的,如果谈话中能流下点“真诚”的泪水,那么效果会更好。# `7 P3 M' B/ x  G& C1 y
  这一套下来,双方就成了铁兄弟,然后就是结盟发誓,有福必然共享,有难必然同当。
. Z# x: _: Q. M) j+ W  如果细细分析一下拉人下水这个词,就会发现其中问题很多,如果要去的是什么好地方,是不用拉的,下水还要人拉,可见这“水”不是油锅就是火坑,正所谓“有危险你去,黑锅你背”是也。一旦有了什么麻烦,誓言就会转变为有难必然你当,有福自然我享。
3 a4 i$ B( d1 p  被他这一套拉下水的有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等一批重臣,一时之间朝中都是胡惟庸的眼线。/ A* g1 S7 X) W
  但胡惟庸并不满足,他还要拉拢一个最重要的人——李善长# V! Y* Y) M& t1 |* n
  因为李善长不但德高望重,身上还有一件难得的宝物,那就是免死铁券。
/ o6 f7 H0 \/ h9 A  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免死铁券这玩意,在明朝,皇帝给大臣最高的奖赏就是免死铁券,其作用是将来大臣犯法,锦衣卫去家里杀人的时候,只要你没丢掉(估计也不会有人丢),而且在刀砍掉你脑袋前拿出来,就可以免除一死。很多的大臣为脑袋考虑,费尽心思想搞到一张,因为无论什么金券银券都没有这张铁券顶用,那些有幸拿到的,就会放在家里的大堂供起来,逢人来就会展示给对方看,似乎有了这张铁券就有两个脑袋。
  H: ?- T6 C7 [; ?0 }/ g' J$ D8 v# y) W  李善长就有这样宝贝,而且还有两张,胡惟庸拼命巴结他,这两张铁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虽然胡惟庸不能拿去自己用,但李善长不死,自己就有了靠山。/ E/ Q, e9 g1 R$ N
  但这张铁券的作用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铁券是皇帝给的,就像支票一样,能否兑现要看开票的银行,皇帝就是开票行,他说这东西有效就有效,他说过期就过期。很难想象皇帝下决心杀掉某人,会因为自己曾经开出的一张口头支票改变主意。用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我捧得起你,就踩得倒你!”& P" u9 b  L* W7 c
  换个思维来看,其中的变数也很多,皇帝不一定非要杀你不可,他大可把你关起来,打你个半死,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找人害你一下,然后报个暴病而死。这样既成全了他的名声,又遂了心愿,一举两得。不是我不守信用,实在是你没福气啊。3 H0 a+ _+ Y: \2 B+ E% o
  而当时的胡惟庸和李善长都非常看重这两张空头支票,充分说明了他们的政治水平和朱元璋比起来只是小学生水平。/ a) x  m% [; z; B
  当胡惟庸暴露出他的企图后,李善长并未理睬他,因为他和愚蠢的胡惟庸不一样,他亲眼看到过无数的英雄豪杰都败在朱元璋的手上,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可怕,不会犯和朱元璋作对这样愚蠢的错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年选择的小人物,现在居然不自量力,要和朱元璋较劲,甚至现在还要拉自己下水。事易时移啊,他坚定的拒绝了胡惟庸的要求。
9 O) i& v* V; L3 d  胡惟庸这个人看问题不行,看人倒还是有一套的,他发现李善长不知他那一套,便开始走亲戚路线,恰好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儿女亲家,于是胡惟庸便把李存义拉下了水。李存义得了好处,便不停的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刚开始的时候还严辞喝斥李存义,后来听得多了,也就默许了,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已经老了,等我死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X, j$ a. x, E! k6 U" H4 v
  李善长就这样被拉下了水
; M( k; P2 }! ^7 e" l" @8 l% X  胡惟庸终于放心了,满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你朱元璋能把我怎么样!你能做皇帝,我就不能吗!  C2 w$ W. l* V+ P6 d3 L  l
  现在看来,他确实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丑
$ d9 l5 s, _, v4 @5 _4 l: r. z  但胡惟庸的这些活动确实给朱元璋出了道难题,毕竟如此之多的大臣都是一党,朱元璋要考虑如何分化瓦解他们,才能消灭胡惟庸的势力,而这又谈何容易,真是一道难题啊
/ A, t! V$ J3 i( _% a! g. ^  然而朱元璋在听完密探对胡惟庸反常举动的报告后,只用了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难题,水平是相当的高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胡维庸案件(3)
0 X: |+ c! m1 ^$ ~  “那就都杀掉吧”# b0 A5 S/ K- {( |/ _1 |  V% k' {
  杀人偿命
! Q& u! S. N# N" p  在杀人这件事情上,朱元璋一向是说到做到的,他冷眼旁观胡惟庸的一举一动,看他能玩出什么花样来。而胡惟庸也积极做着对付朱元璋的准备,他知道自己和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正面交锋的。
/ s2 V" _; N  q: Z- p2 D$ ^  这一天很快到来了
9 S. R. a( r9 f4 y8 H1 v& Q: O  在一次出游中,胡惟庸的儿子坠马,死于路过的马车轮下。胡惟庸一怒之下没有通知司法部门,就杀了马车夫。这件事情传到了朱元璋那里,他命令胡惟庸向他解释这件事情。
+ ^* j9 B! f1 ]$ C, y  胡惟庸赶到朱元璋处,他在路上已经想好了所有的借口和说辞,一见到朱元璋,他便忙不迭的诉起苦来,说自己是如何可怜,儿子如何孝顺,马车夫如何不遵守交通规则,违章压线行驶等等,而朱元璋的态度非常奇怪。
- [( v& [  K7 A. a4 C( b4 y  他只是沉默,用冷冷的眼光看着胡惟庸。
. x, {  B) j. W8 e0 E  N+ a  胡惟庸仍不知趣,不停的述说着委屈,等到他发现在这场两个人的对话中始终只有一个人说话时,他停住了,看着朱元璋,他发现朱元璋也正看着他。- v: W  J! ^4 O1 u! d' A
  令人恐惧的沉默
$ B: y0 [# T+ U, S  朱元璋终于站了起来,他走到胡惟庸面前,用不大却十分清楚地声音平静的说道:“杀人偿命”6 S/ g0 r  Y9 D  u) S
  然后他飘然而出,没有再看胡惟庸一眼。
( D/ }' x' v) `( [  胡惟庸呆住了,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呆若木鸡的看着前方。, Y- M. S' O# e& ?; f1 m. b9 G) |- m
  突然,胡惟庸的手颤抖起来,他用身体压住自己的手,但是没有用,他全身都抖动起来,就如同一个抽风的人。
) B: I5 X* m3 Y4 U  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惧了,这是他身体的自然反应。& b. O: j; X  e* z) y; ^9 c
  在家中与那些同党商议的时候,他觉得朱元璋似乎软弱得不堪一击,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人,而朱元璋并没有什么亲信。随着他的同党人数的增加,他不断的感觉到自己的强大。在同党的吹捧中,他似乎看到自己将要取朱元璋而代之,成为最高的统治者!
6 P$ }& x  [: P$ B5 d: X4 W  而当他真正面对朱元璋的眼神时,他才感觉到,自己和面前的这个人差得太远。自己也算是个人才,但自己的对手似乎并不是人,而是一把寒光闪闪的刀。
& h/ F6 F& a5 f6 H5 a, Z/ N! m  朱元璋是这样走到这一步的呢,从茅草屋的风雨到皇觉寺的孤灯,从滁州的刀光剑影到鄱阳湖的烽火连天,他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自尸山血海里站立起来。他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忍受过无数的痛苦,他不畏惧所有的权威,不惧怕任何的敌人。一个个盖世枭雄在他面前倒下去,他见过的死人比胡惟庸见过的活人还多!
3 f6 i# d% P# z' Y$ C1 i5 s  胡惟庸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李善长不愿意和朱元璋为敌,不是他没有野心,而是因为畏惧7 G) ?) I1 h( _! y6 z* [
  不用交手,胡惟庸已经明白,自己上错了擂台,他跟朱元璋根本不是一个公斤级的选手。
" w" n: Q; q, B4 C  ~3 k3 [, d  但后悔已经太晚了,就一条路走到黑吧* I1 t6 |  }( \1 Z) |' S7 ?/ Y
  之后发生的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很多史料记载,是胡惟庸准备谋反,为人揭发,所以朱元璋动手解决了胡惟庸。然而也有一些史料记载,此事另有隐情,在我看来,后者可能更有可信度。6 z5 t$ ?+ n7 f6 s& o, _4 g& L2 `
  洪武十二年(1379)十月,占城国(今越南中部)派使节来南京进贡。但是胡惟庸没有将此事奏报给朱元璋知道,这应该可以算是严重的外交事件,朱元璋得知占城国使团抵达京城时,长期累积的怒火终于爆发,他严辞训斥了应对此事负责的胡惟庸和汪广洋(时任左都御史)。2 m$ v6 n! v2 r+ E5 p$ ?$ {
  其实这个时候,胡惟庸最正确的应对方法是认错,谁没有个打瞌睡的时候呢。他却和汪广洋把责任推给了礼部,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了事。
9 \+ S$ E7 S+ ~% V) {  朱元璋充分显示了他的创意性思维,并将之运用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他没有被胡惟庸牵着鼻子走,去查询到底是谁干了这件事,而是先处死了汪广洋,然后囚系了所有与此事有关的官员。" M, D! h- Z# A) E7 i- E9 A
  既然不是你就是他,那我把你们都抓起来一定是没错的。
9 c0 H. d  _) M- N: m( i: I  刀已经架在胡惟庸的脖子上了,何时砍下只是个时间问题
8 ~6 {# X4 b- H  他并没有等太久1 U0 d$ a7 S+ ~8 w8 R! a
  涂节是胡惟庸的死党,他当时的职务是御史中丞,相信大家已经熟悉了这个官职。他在胡惟庸集团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发动舆论攻击政敌,拉帮结派图谋不轨,哪样都少不了他,胡惟庸一直把他看作自己的亲信。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胡维庸案件(4)
+ F( r) b. f$ a) j9 B9 ?, N  然而这个亲信用自己的行为重新解释了死党这个词的含义——致你于死地的同党。( X  m# ]1 Q6 m$ {4 ~7 k9 W. w# s, ~
  他眼见胡惟庸不行了,便把胡惟庸的阴谋上报给皇帝。朱元璋等待的就是这一刻,他命令立刻处死胡惟庸、陈宁和胡党中的重要成员,并灭了胡惟庸的三族。然后他命令,深入调查还有谁参与此事,如果查证属实,一律处死!
5 v/ q, B  o! D- H4 w0 n* z  于是名留青史的胡惟庸案件拉开了序幕,事实证明,查证属实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太麻烦,而一律处死很容易,当时的审讯方式也为此案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审案的官员抓住嫌疑人后首先提供的待遇不是咖啡或是清茶,而是死打一顿,打完再说,有些与被审官员有仇的家伙还会趁乱上去过过手瘾,反正也是办公事,顺便报报私仇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X; z+ u2 u1 h
  然后就是询问同党,那些读书人哪里经得起打,东扯西拉供出很多所谓同党来,只要自己认识的,有一面之缘的,借过钱的,还过债的,想到什么人就说什么人。审案官员自然大喜,上奏皇帝,再去抓其他人,于是案件越来越大,从洪武十三年(1380)案发,连续查了好几年,被杀者超过一万人。
5 t2 X1 e& e, x8 r' b' b+ b  胡惟庸精心筹划多年的计划和组织就这么被摧毁了,事实证明,朱元璋要消灭他十分容易,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
& B1 t% _. z* k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胡惟庸都只是一个跳梁小丑,他唯一的有成效的工作就是拉了上万人和他一起共赴黄泉。
+ w$ P3 L0 n' C  [  我们差点忘记了那个告密的涂节,他的结局颇有戏剧色彩,这个在胡惟庸案件中扮演了滑稽角色的人案发后即被押赴刑场,与胡惟庸一同被处死,不知此二人在刑场上相遇,会有何感慨。# }& W1 a; r" @. P+ b. [1 S7 ]$ I
  胡惟庸死了,这个结果正是朱元璋需要的,现在他正坐在自己的龙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们,这些可怜的幸存者,他们和胡惟庸同朝为臣,或多或少都有些接触,眼看着自己的同僚们一个个被拉出去杀掉,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3 @6 _1 O0 V* r' r% v
  该结束了吧,我们只想活下去% l# Z/ v6 m6 \3 \& G8 r) L$ e
  朱元璋却并不这么想,在他看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1 |% L' P9 e' U  不要急,好戏才刚开始* z( E) [) E: n" n) O& A6 y% ~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后仅一个月,就撤销了丞相这个延续上千年的职位。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安排机构分流人员,如此大动作,却干得雷厉风行,干净利落,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早有准备的,就如同水浒传的宋江,晁盖死后无论如何不肯继位,一旦“勉为其难”答应了,立刻就能组织大型庆典。0 q( F5 f. J' [/ w. r$ O! J7 Z2 K& ~5 u
  无论如何,朱元璋达到了他的目的,丞相这个让人讨厌的职位终于消失了,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对于他的王朝和他的子孙来说,这将是他人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9 ^2 H% ?1 H, q9 r. @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介绍一下为什么丞相这个职位是必须存在的。下面我们将开始讲述
' c! I$ y+ F. E' k5 H& U$ o' |  丞相是怎样炼成的) G0 U' L+ U. W) T
  很多朋友会问,了解史实不是已经很有趣了吗,为什么还要说这些历史本质类的东西呢,我们有必要让大家知道这样做的好处。
, d% u  {; Y! c% m: j  大家知道,史实丰富多彩,写起来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读起来也更有趣,而所谓的历史内涵和规律却相当的枯燥。但请大家注意,掌握这些内涵和规律却可以让你拥有想象不到的能力。$ A9 f- _2 _# I  S, {' q
  相信很多人对诸葛亮和刘伯温这两个智慧化身非常崇拜,他们往往能够预见到事情的发展方向,即使住在农村里,一年进不了几次城,也能够知道天下大势,并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走向,如诸葛亮之于隆中对,刘伯温之于安丰之战,他们为什么能够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呢。
3 L5 P: t9 x* H7 I5 t% m  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满足于看到事情的表面,而是深刻的理解了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我们知道,最让人畏惧的就是未知,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未来,他们就不会再害怕,但在时间机器没有发明之前,我们还是只能向诸葛亮和刘伯温同志学习,比如当我们知道了地主怎样炼成的规律后,下次当你看到史书上的某位农民领袖起义,你不需要再往下看,也能对他的将来作出判断,只要这人没有在起义过程中被人干掉,你就能肯定,下一个王朝中必然多了一个地主。这就是规律的力量。当你掌握了那些旁人不知道的规律和内涵时,你就掌握了打开未来的钥匙!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胡维庸案件(5)
7 e$ ^8 A9 ~$ V7 E8 L- K  我之所以和大家一起去探讨这些历史规律,其实不仅是要告诉大家这些帝王将相的成长之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的每一个人都能走上刘伯温、诸葛亮之路。
1 F) _4 E9 J" L' q" W  我坚信,这是很有可能的。
; e* U% M+ g+ w# `) N  我们就此开始吧,还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这次我们的主角还是张三,他刚刚当完了地主,这次我们仍然用他当主角,但在丞相这一篇中,他不能直接当丞相,而是要先当村长。
& Y% z( \2 @9 j% }9 A$ Q  张三当上了某村的村长,他就要开始管理,每天他会从村东头逛到村西头,看甲家的门有没锁好,乙家的两口子有没有吵架,村子不大,一天可以逛两三趟,完事后回家睡觉,这就是村长的管理生活。2 ]+ A9 Z9 f& R. c7 U7 `* U) t3 I
  不久,张三当上了乡长,乡很大,他要逛一天才能走一圈,于是他开始两天逛一趟,把工作交给村长负责。# t' e5 Z6 A& z
  由于工作出色,张三当上了知县,他每天再也不能去逛了,他全部的时间要用来批示乡长们报告,并完全信任他们。
, u/ ^+ E- Q0 u. I0 m9 q  之后张三不断升官,从知府到布政史,再到丞相,全国都归他管(我们假设没有皇帝),这下子张三就忙了,他连看奏章的时间都没有,每天见无数的人,忙到晚上还没完,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都要找他,而他一个人要对这些部门的提议作出决断,他实在太累了,于是他找了一个人帮他的忙,并把自己的权力分一部分给他。
5 F* X7 S: z, r8 k- }+ P% h+ t  大概情况就是这样,张三的位置就类似皇帝,他找来帮忙的那个人就是现实中的丞相。
% p3 k( a5 T! D% z  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 E" ^8 v' F# O) x( W: I! [
  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丞相的由来,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政治学上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论——分权制衡理论。" q/ B) q5 L6 Z0 M5 h: P" K) V
  历来的皇帝不乏英明之人,他们并不比朱元璋差,却都使用了丞相制度,作为皇帝专制的封建社会,皇帝是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权利交出去的,因为一旦将权力分给别人,自己就有被制约的危险。但皇权的无限扩大性与皇帝的精力有限性的矛盾,必然导致丞相制度的产生。8 E* s# H" q: T4 Z7 b, L' t* h
  说到底,丞相确实是一个讨人厌的家伙,他不断的给皇帝提意见,并且还能反驳皇帝,作为皇帝是不会喜欢这个家伙的,他认为,这个人只不过是自己招来干活的一个打工仔,自己给了他工作,给了他权力,但这个人却什么都要管。" p1 b# x3 j; n. v' B
  他不但要管国家大事,还要管自己的私事。想修个房子他要管,说是费钱,想出去玩他要管,说是劳民。甚至有些过分的家伙,连自己吃饭休息睡老婆,他也要管,不但要管,还振振有词,美其名曰“为了陛下身体着想”,脸上还经常是一幅欠揍的表情,好像自己总是欠他二百块钱似的。
2 I% S! s5 E$ X( n  到底谁是老板,谁是打工的?
0 Z' J8 m+ U( H2 t9 q  问题在于,你还不能发脾气,那些士大夫们都看着呢,你要接受他的意见,态度还要好。如果你忍不住骂了他,甚至于处罚了他。那麻烦就来了,道理总是在丞相一边,史书上会记载他敢于直言,而你就很不幸的背上了不纳谏的恶名。下面那些官员也会站在他的一边,并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 w  n% J0 y3 V3 ~4 c
  那些丞相们心里也清楚着呢,所以干这些事的时候往往是前仆后继,好像巴不得你打他一顿才好。
1 p) l3 O2 M3 k" o3 t  唉,这些讨厌的家伙+ i4 C9 ~3 Q  c& \7 D
  因为这些原因,皇帝是并不喜欢那些丞相的,他们都像朱元璋一样,十分想把这个职位取消,但问题在于,如果取消了这个职位,所有的事情就要自己干了。可是辛苦当上皇帝并不只是为了干活的,他们还要享受生活,自己并不是铁人三项赛的选手,没有那么强的精力。所以这个职位一直保留了下来,直到朱元璋干皇帝为止。
0 h0 N' I+ W) N1 W  p8 \  朱元璋从小吃苦耐劳,小伙子身体棒,精神头儿足,饭量大,一顿能扒好几碗,他不但是铁人赛的冠军级选手,估计练过长跑耐力还很强,在他看来,把丞相赶回家,也不过是多干点活,自己累点,也没什么。于是历史上就留下了劳模朱元璋的光辉事迹。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3: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胡维庸案件(6)
' `' ?6 L/ P7 ~) u  吴晗先生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他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
4 e5 m" k1 \! V$ n  这真是一个让人胆寒的数字,朱元璋时代没有劳动法,他干八天也不会有人给他加班费。但他就这么不停的干下,这也使得他很讨厌那些半天说不到点子上的人,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 D# d9 P  i% x8 w
  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q% ^( V7 Y4 g$ Q* g) U
  可以看到,废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过他并不在意,因为在他看来,多干点活就行了,然而事情远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
; O; R, v2 L4 d5 E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皇帝和丞相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述。
+ [3 s8 x9 S0 ]; g; ?" B  双方的关系其实可以用拔河这个运动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但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不能太过分。双方的进退都有一定限度。; {& t0 h" t* S. O4 |6 T
  这个限度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他告诉拔河的双方,哪些事情是皇帝可以做的,大臣不能干涉,而哪些事情是大臣应该管的,皇帝应该允许。; L7 n3 N6 n0 v# J. n# n
  在那上千年的皇帝与大臣的博弈中,这一规则在不断的完善。双方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在这样的规则中,权力达到了平衡。
9 `$ B8 f! i) |0 Q! I, a  而朱元璋不守规则,改变了这一切,他把大臣们拉得东倒西歪,并宣布他们从此被解雇了,然后拿着那根绳子回家晾衣服。( r9 e" v# L6 G- h
  他似乎认为这样就解决了问题,权力由他一人掌握就可以了,不再需要所谓的平衡。
! B) H# D: k1 L5 V3 `  事实证明他错了,历史规则不是小小的朱元璋能够改变的,既然朱元璋并不喜欢这种平衡,历史之神将给他和他的子孙安排另外的拔河对手,而这个对手与之前的那些人不同。2 x4 T6 U7 J: I: A# J; x. Z
  他们也不守规则% t8 K8 G% N% K2 A$ u5 O0 Y6 r' |
  我们要说明一下,朱元璋不守规则的行为只是害了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辛苦操劳,对于整个明朝政治而言,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朱元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没有砸到这个朝代。" f# y9 B! j$ y1 Q  N& f# M
  在我们的历史和生活中,有着很多非常奇妙的规则,这些规则看不见,摸不着,却始终起着作用。比如著名的黄金分割,以黄金分割比例确定的图案是最美丽的,划分的结构是最合理的。很多的艺术高超的二胡演奏家发现,在胡弦的某个位置拉出的音色非常优美,经过验证,那个位置正是胡弦的黄金分割位。
/ w6 o2 M: I  E3 l( d  这些规则实在是太神奇了,如果你依照这些规则去做,你就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你违反这些规则,你将受到它的惩罚。* G2 F/ y9 {, h  x- `
  在历史中也存在神奇的规则,这些规则在冥冥中操纵着一切,没有人可以抗拒它。
! o2 C1 S0 w2 y8 R; r+ f: I4 }8 m  在这场拔河中,历史规则也起着作用,一千余年来,王侯将相们根据这一规则确定了自己的位置,而朱元璋无视这一规则,他认为自己能够彻底消灭丞相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确实做到了。
2 Q" R$ c  D2 P  他取消了丞相的官位,并禁止今后设置这一职位。他利用自己的权力消灭了丞相的称呼,但在这场斗争中他真的胜利了吗?
0 e6 e, d$ i: i" L2 ], R! x' v  事实证明,历史的辩证法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它搞出了一批名叫内阁大学士的人,这些人除了名字不是丞相外,其余的一切和丞相都没有什么区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权力甚至要大于前朝的任何丞相。' W$ f% t, ~# X( v5 u
  他们无孔不入,无所不管。他们不但管理国家大事,还管理皇帝的私事,他们不准皇帝随意骑马游玩(正德),不准皇帝吃伟哥(隆庆),不准皇帝选择自己喜欢的继承人(万历),他们甚至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名臣时代,一个几乎没有皇权制约的时代(高拱、张居正)!
遨海湾-心灵的港湾 www.aose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遨海湾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解决方案专享优惠-3折上云

QQ|手机版|小黑屋|遨海湾超级社区

GMT+8, 2025-1-18 11: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